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时间:2020-10-28 20:13:15 设计 我要投稿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才能身诗境缘景明情,这是小编整理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喜欢大家喜欢。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自主赏析,是选读课。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二、预习导学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 “歌行体”。

  2.①学生注意正音。

  天姥(  )     瀛(   )洲   剡(   )溪     渌(   )水   屐(   )

  殷(   )岩泉  栗(   )深林   水澹(   )澹   扉(   )

  訇(   )     鸾(    )     觉(    )时之枕席

  ②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            越人语天姥  语(yǔ),

  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            脚著谢公屐  著:(zhuó),

  迷花倚石忽已瞑  瞑:            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

  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           惊:

  3. 整体感知诗词,梦,总有个入梦前——梦中——梦醒。我们可以再详尽些,试用四字纲要来表述其游程(要求每句纲要中都含一“梦”字):

  提示:入梦缘由——(          ) ——(         )——(         )——(         )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节线索,我们将其用一条线连缀起来成(山形).

  (明确: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时分→醒梦留别)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1.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2)朗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1:“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明确2: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3.诵读并分析③段

  (1)此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2、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3、消极因素。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清高的士大夫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5.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四、目标检测

  1.选择背诵: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明显点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他与唐王朝决裂,体现他傲岸不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我欲因之梦吴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D )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3.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当的一项是(  D  )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歌术语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代诗歌了,那么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叫意象?意境又是什么呢?

  (请学生说说对此的理解,然后教师举例总结)

  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如:                                          咏雪

  唐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问:这首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带有作者的感情吗?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下雪后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江山”、“井”、“黄狗”、“白狗”这些都是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空山、明月、清泉、松、竹、浣女、渔民,这些都是意象。

  这些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图画:山中秋雨过后,一片清新,洗衣女笑语喧哗着回家了,而渔民们则趁着月色打渔去了。这里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勤劳的山民,多么清幽宁静啊!这就是作者所展现的意境。

  整首诗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二、理论指导和实例鉴赏

  (一)理论指导

  1、什么叫“置身诗境’呢?请同学们阅读P22。

  明确: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2、什么叫“缘景明情”呢?请同学们继续P22-23。

  “缘景明情”则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学习指导

  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什么是意境?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都讲究意境。如何能体会意境?置身诗境,联想想象,缘景明情。试着将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细心体会,领会文字细微处的精神。

  3、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相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震,与诗人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

  五、教师课堂小结: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组合成的场景,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

  你能举出常见意境吗?请给出例句。(学生举例,教师补充)(学生例句略)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一般都两两相对。要准确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高屋建瓴,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渗透高考,让选修与必修不即不离)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学设计10-13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09-17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12-17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16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01-07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后教学反思02-12

《ao ou iu》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30

《航天飞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2

an教学设计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