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培训技巧和方法

时间:2020-10-24 17:33:36 行业 我要投稿

小学作文教学培训技巧和方法

  作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培训技巧和方法,欢迎查看!

小学作文教学培训技巧和方法

  近年来,我们通过习作教学评比、家常习作课观摩、相关资料解读等,发现三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指导、评价的标准并不科学,主要表现为:

  1.标准失之过高

  多数老师在指导、批改三年级学生习作时,参照的仍是耳熟能详的七大“标准”:内容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和语句通顺。如此要求,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无疑是“揠苗助长”,要求偏高了。

  2.标准失之片面

  与全面的知识技能要求相比,教师对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态度,习作教学中的交流、分享以及习作后的修改习惯等,则明显忽视,教学中不是“轻描淡写”就是“放手不管”。

  两个弊病,若找根源,则在教师的教学基于自身的经验,只是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以所谓的优秀习作的标准来指导习作,过分追求结果,而对年段特点关注不够,对学生学习需求等研究不够,导致不少三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不但没有跨进习作的“大门”,反而提“写”(习作)色变。

  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后,我们尝试依据课标,制定相关量规,以此指导三年级习作教学。一年多来,教学实验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有关做法总结如下,就教于诸位方家和一线教师。

  一、学习课标,师生共同商定相关量规

  (一)何谓量规

  教育家古德瑞德说:“量规是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祝智庭教授认为“量规是一种结构性的等级量化评价工具”。量规是教学与评价的桥梁,是沟通、指导教与学的中介。习作量规即对学生习作学习活动作出评价的工具。

  (二)量规的功能有哪些

  1.明确目标

  帮助学生和教师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培养责任

  量规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结果充满责任感,减少了“我要做什么”的问题,也减少了“我要怎么做”的困惑。

  3.提升绩效

  标准公开化,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而且具有教学诊断功能与促进反思功能,有效提升习作教学效益。

  4.形成氛围

  学生的父母也可以通过量规指导、监控学生的家庭习作活动,从而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三)习作量规如何研制、使用

  1.量规的研制

  (1)基于《语文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三年级习作量规基于教学,指导教学,又服务于教学,因此必须基于语文课标。基于课程标准研制量规,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

  (2)发动学生参与

  整个量规的制定,都请学生参与。首先,实验班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一起读课标相关年段习作能力要求,草定《三年级习作评价标准》与《三年级习作过程评价标准》。然后,由语文教研员与实验教师修改、完善量规后,教师与学生第二次商量、修订、学习量规。学生参与制定习作量规,体现了教学民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3)指向学生学习

  传统作文教学,局囿在学生最后的习作上,只见“文”不见“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习作造假等弊病。我们研制的量规包括:习作评价标准与习作过程标准,既关注习作知识与技能,又指向习作情感与习作修改等,涵括了习作活动的全部,有助于落实语文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又有助于帮助学生经历习作全过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

  2.量规的使用

  一是在三年级伊始,师生学习量规,明确整个学年在习作上要达到的能力要求与行为目标。

  二是在每次习作前提供细化量规,除年段共性要求外,提出本次习作的个性化要求,比如第二学期《操场上的笑声》提出了这样的能力要求:“能根据需要分小节,把操场上的活动写清楚;能写出活动中大家快乐的心情。”过程标准也细化为:“留心观察活动中的人,乐于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

  三是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学生用两个量规自评自测自我调整,还使用教师评分等手段,在总结、诊断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是在与课堂教学结合,特别是在学生自评、自改以及课堂互评时提供相关量规。

  (四)经使用、完善后确定的习作量规

  二、发挥量规作用,帮助学生跨进习作“大门”

  (一)构建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流程,以量规引领习作课堂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的。不同的教学流程,规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首先研究、分析了传统习作课堂基本流程与弊病,在此基础上,对照课程标准,发挥量规功能,构建并完善习作教学基本流程:

  1.传统习作课堂主要流程与弊病

  传统的三年级习作教学基本流程,大体为这样几个步骤:审题,激发习作的兴趣;交流,唤醒习作的内容;指导,教给习作的知识;动笔,形成习作的成果;讲评,修改习作。

  综观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传统习作指导课的一大特征:教为主体。整个教学基本循着教师的预设走,没有什么意外,也出不了什么意外。问题有二:一是学生难以经历习作的过程。缺乏习作内容的过程化指导;缺乏知识学习的过程化指导。二是学生难以学得有效。教学内容模糊、繁杂,“这一次”习作最重要、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内容连教师心中都不清楚,就很难进行有效教学。造成问题的原因有三:没有关注学生的起点,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没有形成即时的反馈。

  2.量规引领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流程

  针对传统习作课堂的问题,我们对照课程标准,以三年级《操场上的笑声》为例,进行实践,以下是教学基本流程:

  一、导入,确定习作内容

  1.出示图片:笑脸。教师讲述:笑,是世界上最美的神情;笑声,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

  2.揭题。课前小调查表明,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很多,有跑步、打篮球、玩呼啦圈,等等,但最喜欢的活动是玩呼啦圈。今天我们这堂课再来玩一玩写一写,跟其他班级的学生做一个交流。

  3.比较,明确习作要求。

  (1)比较中明确重点:玩呼啦圈,跟上学期写“我做家务”有不同,不同在哪里?(一是人物单一;二是人物多,且要写出其快乐)

  (2)出示并学习本次习作量规。

  二、活动,进行过程指导

  1.活动一

  主角:一个男生,不大会玩呼啦圈,但愿意把笑声带给大家。

  剧情:阳光体育时间到了,操场上摆着五彩的呼啦圈,小小急忙奔过来,平时从来没有玩过呼啦圈,这次见大家都看着,大大咧咧走过来,一把抓起呼啦圈,往腰间一放,自言自语……刚刚转动胖胖的身子,没几圈,呼啦圈就不听话地掉在了地上。他吐吐舌头,“献丑献丑了,我回家好好练,明天请大家一饱眼福!”

  活动前布置任务:观察表演的男生,注意其表现;留心同学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关注大家高兴的样子。活动后交流、说话,教师指导重点:表演者与观众的表现都要关注。

  2.活动二

  主角:对抗表演,大家笑声不断。

  剧情:一生胸有成竹,一生稍显紧张,在一片掌声中走到呼啦圈面前。各自紧紧握住呼啦圈,套在腰部,吸气挺胸,慢慢摇动身子。呼啦圈像听话的孩子那样慢悠悠转了起来。一生紧握拳头,一生很放松。慢慢地,呼啦圈转得快了起来,仔细听,发出呼呼的声音。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对抗戛然而止。

  交流重点:说清楚表演者与观众。这一次与前一次同样写大家高兴,能不能有点不同?

  三、写作,交流并修改

  1.整理思路:今天这次习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指导加一点环境描写。出示校园操场照片,请学生说话,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如:阳光明媚,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

  3.学生完成习作后交流,互相就量规提出建议。教师也相机指点。

  4.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并用习作量规自评自己本次习作情况。

  5.完成后与其他班级交流习作。

  基于标准的三年级习作课堂基本流程与传统课堂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点可以归纳为:

  (1)量规引领

  学生一开始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并始终以此来引领自己的习作行为。

  (2)注重交流

  习作课堂提供时间,学生完成习作,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在真实交际中聆听同学(读者)的感受与建议。

  (3)引导修改

  通过修改,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二是依据量规,提高自己的习作技能。

  (4)注重迁移

  对课文语言、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甚为重视,习作课堂上既有教师提供的部分词语、句段,也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学生交流评价中对此都非常看重。

  (5)积极引导

  基于标准的习作课堂,通过创设真实的习作需求、进行表演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觉得习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习作。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投入,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绵长的学习内驱力。

  (二)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策略,以量规引领学生习作行为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为了有效落实课标相关能力要求,发挥量规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我们在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维度上,研制相关的基本策略,以帮助学生尽快步入习作的“大门”。

  1.从动机走向目的,激活学生习作动力

  传统指导课,学生习作时没有明确的读者对象,为教师而写,因任务而作。这显然不符合习作心理,无法有效激发习作兴趣。

  学生习作要遵循的心理规律是什么?从动机走向目的,即习作总是先有为什么表达的需求,然后才去考虑怎么表达。就像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的一样:“在说每一句话、进行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说话,这一活动的激情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是什么。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语言、谈话、对白的每一个新的转折的动机。”

  动机指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社会言语的交际,一般包括了: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对别人施加影响、自我教育等。

  比如《我真了不起》这次习作训练,重点要训练学生的两个习作能力:一是用一件事写出“我”了不起,二是能够表达自豪的感受与心情。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我们创设了一个习作情境,激发学生传递信息与自我表现的习作需求:下周家长会,每个同学要写一篇短文,以真实的事件写出自己有本领,从而给家长带去快乐。真实的交际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动机,“为什么写”的问题迎刃而解。在这样的动机推动下,学生学习相关习作知识,就从被动走向了主动,习作成了内心的迫切需求,成了学习的自然诉求。

  怎样帮助学生在习作时从动机走向目的,具体有如下方法:

  (1)激发习作需求

  每一次习作都能找到习作的需求:写人物,读者是那些想认识你认识的人的人,他们读了你的文字,要好像见到了这个人,了解了你描述的这个人。描写景物等,读者是那些想欣赏你看到的景色的人,你要让他们如临其境……有了这样的需求,不但写有动力,而且能自主自动修改:我说的都是读者要听要看的吗?我应该选择写什么内容,哪些内容简略写,这个句子能不能让读者看懂?……

  (2)培育读者意识

  作者是通过文字表情达意,与别人进行交流的人,是一个能动的从事智力活动的人。作者意识大约包括了:我为什么要写?我为谁而写?不同的目的,读者对象不一样,写的内容与方法也会有所变化。以《我们的校园》为例,如果是写给即将从分部来总部读三年级的学生,那么,就应该对总部校园的全貌作一个概述,对三年级的教室分布也要详细说明,特别要介绍操场上的滑梯,雷锋楼上的音乐室、美术室,因为这些都是新来的学生亟需了解的。如果写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那么,也许要详细说明这个校园中有特点的事物,对自己学习、成长产生影响的事物,而不是面面俱到。如果是写给外地游客、国外宾朋,也许要讲述学校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校园里有上海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根据读者需要,考虑内容与写法,这就是习作中的读者意识。

  (3)训练完整表达

  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段落(片段)的训练是比较常见的,片段训练既方便落实技能目标,又省时,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完整表达的意识,不是要写出讲究起承转合、用语生动的所谓的优秀习作,而是强调习作的片段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秋天》是三年级的一次习作,学生写秋景,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几段话,但一定要能够体现交际的价值即可,重要的是作者要有真实的感受、见闻以及独到、新鲜的想法。

  2.知识教学与内容指导融于一体,给予学生习作必要的指导

  我们先来看一堂三年级习作指导课,执教者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

  (1)导入新课。

  老师走上讲台,向三年级学生作自我介绍:“小朋友,我姓于,大家叫我于老师。欢迎我吗?”学生一齐说:“欢迎!”于老师面带微笑:“谢谢!那我们就上课吧!”

  (2)感受提示语。

  ①老师用幻灯出示几段话:

  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我姓于,大家叫我于老师。欢迎我吗?”

  小朋友们齐声回答:“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就上课吧!”

  学生朗读后,老师问:“有几个自然段?”学生说:“三个。”

  ②老师出示第二个片段,也请学生读。

  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我姓于,大家叫我于老师。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们齐声回答。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老师问学生:“看看跟刚才有什么变化?”

  生:说话语言的位置有变化。

  生:说话的人位置有变化。

  师:这叫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了。(板书:提示语)

  (3)抄写第二个片段,特别要求“原原本本地抄”,看准了,标点符号不能错。

  (4)展示、点评学生的抄写。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展示,提醒我们要注意两点:人物对话要分段;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5)出示对话素材《三天吃九个》,学生读流利后,师生进行角色互换的表演。学生对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表情动作和对话有了真切的体会。

  (6)学生将刚才的表演写下来,要求是:要分段;要注意提示语的变化。写好后,教师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指点及纠正。

  于老师在进行习作技能教学时的主要策略是与内容指导融于一体。如上述课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提示语变化技能,教师巧妙利用“师生问好”事件,把这段眼前的生活转化为语言文字。如此,知识的学习就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了。基于生活情境的语言范例,给了知识形象,给了学习活力,学生用起来就不难了。更可贵的是,在讲之后,老师还提供习作素材,并以孩子喜欢的表演形式进行。这一教学巧妙地把习作内容的指导与习作知识的教学融合在了一起,既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又落实了怎么写的问题,可谓一石二鸟、事半功倍。

  教习作知识,是简单的授受式的“讲”,还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学,效果是不一样的。事实上,三年级学生学习、掌握某一知识肯定有困惑,这时就需要帮助,需要老师设计出比较具体的、有相对固定步骤的教学流程,陪伴学生摸索着比较快捷地走出“暗胡同”,找到习作的光明出口,获得习作的有效知识。

  这样一种基于学生的教,令我们想起低年级看图说话。教师一步步指导,学生一步步学习,很多孩子都能边看图边说得清楚、具体、生动。因为教师把知识的教学融于内容的指导中。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一次次地穿越了语言的“暗胡同”。赞科夫道出了其中的诀窍:“选择图画的用意在于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为学生语言发展的自然过程指出一定的方向。”为什么到了三年级,学生要写人了,要记事了,要状物了,要写景了,一下子就不会了呢?症结就在我们不恰当地放弃了必要的内容与知识融于一体的“过程”化的指导上。

  3.注重习作过程中的分享与交流,组织习作课堂活动

  写作是个体的一种智力活动,而习作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从赞科夫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种活动的特性与魅力:“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们是在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

  美国近年来提出“过程写作法”,相关人士认为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预写作、打草稿、修改、校订和发表。每个阶段都需要分享、交流,尤其是修改、校订和发表阶段。修改阶段的小组称为同伴反应小组,校订阶段的小组称为同伴校订小组。小组中的学生都需要明确的指导,如为了获得组员的帮助该说什么、怎么说。为了有效参与,学生要学习小组活动的交流规则、好习作的标准以及校订的内容。由此可见,“过程习作”教学中,同学间的分享与交流非常充分。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充分而深入的分享与交流活动,推动了学生的表达与修改,使得习作活动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习作教学中,学生作为资源,其写成后的“作品”固然可以交流,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练习,其间的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包括用哪个词,选哪句话,都有分享的必要与价值,以达到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我曾用海宝玩具上了一堂三年级习作课。在引导学生观察时,由于视角不一,语言表达也迥异,学生在如何有序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方面获得了很多收益,以下是实录:

  师:你看,海宝来了。(教师手拿海宝,以海宝身份自述:我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形象大使。我的名字叫“海宝”,海宝海宝——就是“四海之宝”。我的“爸爸”说:“海宝”叫起来朗朗上口,和我大海般蔚蓝的肤色相呼应。5月起,我要用热情的双臂、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请大家好好看,我长得怎样?

  生:海宝小巧精致,全身都是蓝蓝的。

  师:全身湛蓝湛蓝的海宝让你想起什么?(学无人举手)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海宝的名字中也有一个“海”字,海宝的“蓝”让你想起什么?

  生:想起了大海。海宝全身蓝蓝的,让人想起大海。

  师:你的想象很合理。请大家再这样观察,海宝的身体像什么?

  生:特别像“人”字。

  师:你的小眼睛看得特准,有孙悟空的本领了。再看看,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眼珠呢?

  生:海宝的眼睛特别大,眼珠也是蓝蓝的。

  生:海宝的眼睛很活泼,仿佛在骨碌碌转动。

  师:“骨碌碌”用得好,说出了海宝的活泼与可爱。我的嘴巴是不是也很有特点?

  生:别人的嘴都好好的,海宝的嘴是歪的。

  师:啊,我笑得很开心。

  生:海宝迎接客人,笑得嘴角都翘起来了。

  师:谁不喜欢这样的海宝呢!对了,可别忘了我的手啊,这也很有特点哦。

  生:海宝一直竖着大拇指。

  师:对。作为形象大使,他竖起大拇指,你觉得他会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他会说:欢迎你,朋友。

  师:对,海宝一定是笑迎四方客的。

  生:海宝仿佛在赞扬我们上海。

  师:会怎样夸赞呢?

  生:上海真美丽,人们真友好。

  师:多会说话的孩子。

  师:观察,要用眼睛仔细看,还可以用手来感受。(走到一位学生面前)请你摸一摸,什么感觉?

  生:毛茸茸、软绵绵的。

  师:你们觉得海宝很可爱,很喜欢吗?(生齐:喜欢)

  师:有个三年级小朋友,叫小明,放学回家,急于要让家里的爷爷也给自己买一个海宝,你猜一猜,他回去会跟爷爷说些什么。

  生:说海宝很好,说得爷爷要给孙子买。

  师:对!

  师:谁来替小明说动爷爷?

  (创设情境,老师扮演爷爷,学生扮小明)

  生:爷爷,我想买一个海宝,它可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形象大使。

  师:不就是一个布娃娃吗,你的布娃娃好多啊,别买了吧。

  生:不。爷爷,海宝和其他布娃娃不同,它是我们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呢。海宝很可爱,它的头发微微翘起,像海上的浪花。它的眼睛大大的、圆圆的。眼珠蓝蓝的,就像外国人的眼睛。海宝的嘴都笑歪了,你看,嘴角往上翘呢!海宝最逗的是一直竖大拇指,既像跟你打招呼,又像在夸奖我们上海呢。

  师:好孙子,咱也不落后,走,我们现在就去买一个。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习作课堂的魅力就在这里:一个同学的观察发现、语言描述,为更多的同学听到、学到。这样的分享与交流,使习作活动充满了无尽可能与吸引力。这些,是个人写作活动永远不具备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认为“有突破,有飞跃的学习一定通过相互帮助合作式的学习实现”。

  在量规引领下,短短一年,实验班学生的习作素养与能力全面达标,主要表现为:

  1.学生在常态考试中有效提高了习作能力

  课题组选择实验开展后的常态化考试(即期中、期末考试,由视导片命题、年级统一阅卷和评分)中实验班学生的习作为全样本进行统计。

  从数据可以发现:学生习作平均字数提高,班级所有学生都超过200字的课标要求,而前两次测试均有学生未达标。学生习作中出现错别字有多有少,且有反复,比如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习作错别字多于第一学期,但总体上都高于错别字不多于5个的标准。而病句,到第二学期期末,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可以说实验班的学生习作全面达标,不少已经超过了课程标准。

  2.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习作行为与习作习惯

  从学生自评情况看,他们良好的习作行为与习惯正在养成中,表现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这是学生习作的活水源泉;乐于表达的人在增加,喜欢习作是语文课标放在第一位的能力。学生习作的速度在提高,一节课能完成200字习作的人数,从30人增加到39人。学生的修改习惯得到极好的培养,从原先的只有12人增加到42人。与人交流习作的意识有所增强,愿意交流的人从24人提高到31人。可以说,孩子们已经跨进了习作的“大门”。

【小学作文教学培训技巧和方法】相关文章:

演讲的技巧和方法11-17

阅读的方法和技巧09-27

中学写作文技巧和方法10-28

女生自拍的方法和技巧07-20

ppt的演讲方法和技巧09-11

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12-11

素描教学的方法和艺术11-27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和技巧08-04

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方法和技巧12-07

正确挑选雨刷器的方法和技巧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