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时间:2022-05-23 14:12:37 心理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通用8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满足时代的需求,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健康心理学随之而出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通用8篇)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1

  【文章摘要】当前,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实现人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在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还将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本篇论文简单概括了心理健康出现的背景,又主要从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影响及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满足时代的需求,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健康心理学随之而出现。健康的心理表现的是一种持续、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况,在这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并充分发挥自我潜力。但是长期发展以来,人们并没有充分重视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不过,近年来,健康心理越来越受关注。心理健康在保证人类健康的同时,对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显著作用和重要意义。

  1 心理健康出现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心理学知识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普及,大家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自身认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都得到长足发展。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并且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这样的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的欠缺及人情的冷漠,也致使心理发病率严重,人们生活中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调,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以满足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我们主要从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

  2.1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康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人们保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压力。学生因为压力无法正常学习和完成学业,而工作者则无法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严重者甚至不能过正常的生活。所以,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现代人如果不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及时调整,那么很容易就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亚健康”在全球范围及其严峻的形式下,对于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提供重要保证的就是健康心理学知识。

  2.2 对人的潜能的影响

  劳动创造了人们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满足生活所需。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越多的物质文化财务,那么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其得到的尊重也就越多。经过现代心理学研究得出,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着个人的创造性,也决定着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心理潜在能力能充分发挥,其工作效率与学习成绩也必然在心理不健康者之上,而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最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坚强、乐观等优秀品质,能够在困境与挫败中成长,激发和挖掘出潜在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

  2.3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心理关系,其属于人们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真实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体中深受欢迎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一致。相反在集体中受到排斥的个性品质,也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悖。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与他人相处融洽和谐,其人际关系就好。同时,他本身的个性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也不断完善和变得越来越成熟。总之,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重要前提。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正常的智力状况、情绪稳定和积极乐观、意志力坚强具有良好的克制力,再就是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适度的反应能力。此外,正常健康的心理,还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的相符。

  2.4 对事业发展的影响

  高智商并不等同于高成就,一个智力高学习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在进入社会后作出一番成绩。这主要和人的健康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受智力因素影响,而其他80%则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则主要指的是心里因素中的调节情绪的能力、自信心与意志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自信心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再就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个人因素都影响到了这个人在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表现。一个人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人际关系存在缺陷的影响要比技术能力的影响严重。因而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与其掌握和运用健康心理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通过健康的心理调节情绪,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的保证事业的成功发展。

  总之,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的健康状态中,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保证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有效提高。

  3 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

  拥有健康心理,掌握健康心理学知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对事物一分为二,对好的方面强调的同时,也要坦然面对不好的一面,一个人在有积极心态的同时,也不否认消极因素,那么在恶劣的情境局势中也能够寻求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建立健康的心理,要彻底将与过去失败有牵连的经验,消除那些影响决策的不良因素;建立自我目标,并持之以恒的去做去实现;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于面对挫败和困难;要多参加活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 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具体论述健康的心理对于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影响,指出了心理健康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要实现健康快乐的生活与工作,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保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知识极其有必要。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2

  [摘 要]众所周知,在体育比赛中,凡是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即便不能取得优秀名次,也能超长发挥,放诸体育教学也是一样。如果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让学生怀抱良好的心态上课,那必然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做到质量优良的教学。尤其对于处在躁动年纪的初中生而言,体育心理学将在体育教学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内容;意义作用

  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机能训练固然重要,然而心理素质的影响的一样不容忽视。学生亦然,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加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基础性作用。注重学生的心理,并适时引导,将让学生发挥得更出色。

  一、体育心理学的内涵

  在我国,体育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从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中派生出的。因此,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研究还只在初始阶段。据体育心理学的本质来说,它是体育心理现象研究的基础。它能指导人们进行体育学习,并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然而,在西方国家,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已具备十分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水平。对于我国的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2、从心理学对身体锻炼的影响上研究;

  3、探究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关联;

  4、探索体育学习对日常学习的影响;

  5、探究体育活动中心理和精神的相互作用。将研究的大方向定下来,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产生的效益显而易见,因而,在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是要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发展。而运用好体育心理学,能有效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发挥得更出色。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而做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负面情绪

  对于初中生而言,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容易躁动,尤其在体育这种需要进行运动的课堂而言,教师如果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未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容易造成学生情绪激动。一旦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将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就必然要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及时进行引导,而体育心理学正是这样一条途径。教师掌握了体育心理学,能找到较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鼓励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学习动作技能,让学生拥有良好心态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不管在哪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活泼易分散的心理特点,想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中。例如,在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训练模式、组织多变的队列方阵,或者教师可以设计组织一些比较有趣的小游戏,比如萝卜蹲之类的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此外,教师幽默风趣的话语也能让学生兴味盎然,更加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要学号一门课程,学习兴趣必不可少。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途径便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体育心理学可以让教师找到最符合青少年心理的办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意思的视频,然后根据视频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采用有奖问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这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更多学生爱上学习。

  (四)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促进他们的学习开展

  作为教师,我们有职责有义务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对他们进行敦促。其实,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很看重,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看待的自己。因此,当教师用恰当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改正建议,并表示对学生充满希望时,学生是乐意接受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能帮助教师找到这“恰当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这样与学生说:“我看到了你这节课的努力,你做的很好,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我可以给你一些我的建议,比如……如果你愿意试试我的办法,我相信你以后能做的更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心理学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它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值得每一位体育教师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好体育心理学,让学生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以良好的心态、昂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让教师达到优秀教学的目的。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3

  摘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教育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常见的问题包括不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地位,难以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内容以及没有获得必要的重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多管齐下切实解决问题。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日益深化,这些都使我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伴随着我国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取得的成绩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现阶段,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我国相关研究学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编写了大批量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熟。不仅如此,我国教育心理学领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积极调动了研究者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者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同我国教育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即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领域。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潜在的规律性问题,实现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缩小中西方差距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给予了密切关注,与此同时,还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的消化吸收先进成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例如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够同国外保持一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一)重视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心理学地位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职业教育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以及开展程度的重视力度还不是特别的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确立一个全新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机构。二是缺乏必要的发表期刊。现阶段,职业教育心理学还不具备专门的期刊发表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三是缺乏相关教材。职业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其教材却没有跟上职业心理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材难以支撑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难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如果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学科内容和体系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发展程度也日趋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填充和完善。纵观市场上的职业心理学教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大概只有十几本,不仅如此,这些书籍大多都是没有核心主题的书籍,对于重点研究对象的介绍也是模棱两可,不仅如此,不论是哪本书籍,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方向性,并自成一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学工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难以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文献法这种研究方法进行讲解,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难以说服学生,缺乏必要地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往往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消耗殆尽。

  (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之所以低于其他学科,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难以在一些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类学科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新意识,很多学术成果大同小异。其次,功利性的动机导致部分学者在发表论文和学术报告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研究者在撰写学术文章的时候往往大量的抄袭已有文章,将他人文章稍作改动后就再次发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难以实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是教师难以实现深入地、全面地把握整体的知识架构,虽然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强,但是其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还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其却缺乏实战经验。在上述多个原因的作用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路径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上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在,还要将现在同将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着眼于将来,统领全局,兼顾局部,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它是纷繁复杂地,不仅如此,心理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派纷呈的,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也就是说其中既包含有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包含有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直接决定了职业心理学的社会性,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做到整合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鼓励学科专家实现共同协作,多角度的全面地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在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应做到多元交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特定核心基础的、大范围地统一理论模式,从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并使其成为一门具有坚实基础、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科。

  (二)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在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眼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最前端,并将学科建设以及为社会实践服务之间潜在的关系处理好,打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依照教育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社会;二是家庭;三是职业学校。以纵向层次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即初等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以横向服务范围为依据,可以将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岗前职业教育心理学、转岗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在岗职业教育心理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怎样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应当做到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核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针对性,着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还要注意的是,应当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理论、应用与专项几个层次逐步进行拓展,实现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

  (三)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水平,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课程建设;二是拓展研究课题;三是打造人才队伍,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遵循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推进课程建设的顺利实现;将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同院系的办学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水平。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是课题研究。各院校应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主要目标,开阔实践课程的研究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同心理科学之间潜在地关系,全面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发展规律。

  (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促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最有效的职称。因此,各院校应当着重注意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为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地位以及该学科的教学水平,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需要所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笔者认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一线教师归纳教学经验的能力,帮助其积累学术理论知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帮助教师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三是为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术的平台,为研咳嗽碧峁学术论文发表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研究队伍。

  (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理念

  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的发展理念。相关研究者应当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应当以全面服务职业教育为宗旨,落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方针,坚持理论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创新,主动探索符合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符合的心理学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到创新科学发展对策,不断地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整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获得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当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68-71.

  [3]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李丽萍.荆州市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5]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6]姚萌萌,姜飞月.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20:65-66.

  [7]陈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168-170.

  [8]赵林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0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更新,使人们陷入了众多的心理问题当中,心理咨询是解决当前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工作中,用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从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两个方面来展开介绍,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

  (一)心理咨询的内涵

  所谓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根据咨询者在学习、生活、工作、疾病、康复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者进行帮助、启发、诱导的一种情感、心理疏通方法,是促进咨询者人格不断完善及潜能充分发挥的一种心理帮助过程。开展心理咨询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采取的方式是回答问题、解释疑惑、商量讨论、提供建议等,心理咨询的结果是使咨询者在认知、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某些认知性的变化,最终帮助咨询者形成自立自强的健康状态。

  (二)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

  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较晚,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运用时间较短,存在着如下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对学校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没有独立的咨询场所,咨询者资质不够格等。另一方面是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二是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心理咨询按其本质来说着眼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实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理治疗,只针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心理问题发生时的心理调节作用,从而阻碍了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的发挥。三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他们没有开展过正规的培养和训练,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很多学校往往是安排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师兼任心理咨询师角色,专业水平不够。四是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存在不足,主要是咨询者的被动求助,严重阻碍心理咨询工作的进展。

  二、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对学校道德建设工作的落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咨询虽然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同,但是,按其本质目的来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有助于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心理咨询往往能够在很多方面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转变消极心理、缓和人际冲突、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二)心理咨询对学校智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智育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知识、技能、智力。这三个均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美国曾有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卫生与学习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实践经验也证明,消极的情绪体验与低效智力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在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成绩往往不如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引导我们在重视智育的时候也要同样重视心理咨询,这是实现成功智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三)心理咨询对于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不可或缺、相互影响的方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统一”。身体健康和生理健康二者是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身体健康影响生理健康,如果身体出现某些疾病、缺陷,人的情绪往往是低落、忧虑、焦躁、绝望等等。另一方面,生理健康会会影响身体健康,长期处于某种消极情绪体验中的人往往极易生病,出现某些健康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疾病的直接原因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因素既能致病,也能防病、治病。

  结语:

  心理咨询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学校工作的需要,更是个人健康发展、全面成才的需要。心理咨询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疏导某些个别学生,而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个体人格完善、激发潜能的作用。通过上述本文的论述,笔者重点分析了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廓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作者单位:甘肃庆阳环县芦家湾乡初级中学)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5

  自弗雷格以来,逻辑学和心理学是相互隔绝的。弗雷格主张,逻辑学和数学要排斥心理因素来保持自己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种影响延续了大约一个世纪,直到认知科学建立。

  逻辑学与其隶属的哲学是认知科学的来源学科。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与认知科学息息相关。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三大主流是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它们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其动因就是人类认知的发展和认知科学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哲学分析工具的逻辑学也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作为分析哲学工具的数学逻辑及其后发展形成的一阶逻辑、高阶逻辑(两者合称经典逻辑)以及由经典逻辑经过扩充和变异形成的整个的现代逻辑;作为语言哲学基础的自然语言逻辑,分为句法逻辑、语义逻辑和语用逻辑;以及作为心智哲学工具的认知逻辑(Cognitivelogic)。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些发展。

  1931年,哥德尔(K.G塪el)证明了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定理,称为哥德尔定理。哥德尔定理表明,要想证明一个系统的协调性,其元理论只能在系统之外。因此,要想用一个理论一揽子地全部解决数学理论的协调性是不可能的。哥德尔以后,经典逻辑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它的扩充,另一个方向是它的变异。

  经典逻辑的扩充,就是通过对经典语言增加新的非外延性算子,使其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从而得到新的推理系统。例如,对经典逻辑增加新的、非真值的、表达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模态算子,就得到模态逻辑。经典逻辑的扩充得到的新的逻辑系统还有道义逻辑、认识逻辑、时间逻辑等。

  经典逻辑的变异,简称变异逻辑。所谓经典逻辑的变异,就是对经典逻辑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假设和推论提出挑战,从而得到新的逻辑系统。例如,抛弃经典的二值假设,允许命题具有真和假之外的第三种值或更多种值,就得到三值逻辑或多值逻辑。经典逻辑的变异得到的新的`逻辑系统还有直觉主义逻辑、自由逻辑、相干逻辑、非单调逻辑、概率逻辑等。

  任何逻辑思维过程都同时也是心理直觉过程。因此,任何逻辑都是心理逻辑。在哲学史上,因果关系和归纳的经验性质被休谟等哲学家深入讨论过,而在今天看来,从现象的感知凭借经验建立因果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逻辑过程。类比的心理逻辑性质则深刻体现在认知科学建立以后受到特别重视的隐喻方法中,而类比是隐喻的逻辑基础,是一种经验推理,即心理逻辑过程。溯因推理的典型的心理逻辑性质,笔者在本文和此前的一些工作中做了研究。沃森选择任务实验说明,即使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这种经典的演绎推理,也是受到心理直觉的强烈影响。心理学家关于演绎推理的大量研究,如里普斯的三段论的心理效应研究、约翰逊莱尔德的心理模型研究也都说明,演绎推理是与心理直觉相关的。演绎和溯因是两个互逆的推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科学思维前后相继或互相并列的两个方面。

  创造性思维是具有新颖性、流畅性、原创性、灵活性的思维。溯因、类比和归纳这三种扩展前提的推理是具有创新性的推理,这三种扩展前提的推理与创造性思维高度契合。心理逻辑是一种认知逻辑(cognitivelogic),即将认知科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到现代逻辑的背景中而得到的新的逻辑框架。由于认知科学的经验性质,认知逻辑比经典逻辑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认知过程中心理过程与逻辑过程的统一。本文将三种扩展前提的推理用心理逻辑(psychologicallogic)来加以表征,揭示了溯因推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创新思维特征。此外,我们还证明了演绎推理的心理逻辑性质。

  科学发现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逻辑过程。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心智是涉身的、思维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是隐喻的。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则表明,人类的决策是一个双系统加工过程,即同时应用心理直觉系统和逻辑推理系统的过程。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从心理直觉和逻辑推理两种加工方式来说明科学发现的规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的建立,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试图以在经典逻辑和数学框架下表征科学发现的做法。科学发现的心理逻辑模型的双层循环验证方法说明,一个具有解释力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是需要扩展前提的思维和解释前提的思维这两种形式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

  逻辑认知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逻辑认知是人类心智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认知过程中人们头脑里发生的东西。逻辑学则是对逻辑认知的摹写。所以,逻辑学是可错的。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也是可证伪的。语言、逻辑、文化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形式:语言是人类心智和认知的载体,逻辑思维是人类心智和认知的特质,这两者在长期进化中积淀为文化。所以,语言认知和逻辑认知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科学发现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活动,科学发现也是一个心理逻辑过程。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需要逻辑和实验的证明,而一个科学理论或科学活动的价值则最终需要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高度来加以评价。语言认知、逻辑认知、文化、进化和认知都是认知逻辑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6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为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和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三类内容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为幼儿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借助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幼儿教师;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是针对消极心理学中的“消极”而言的。消极心理学将重点放在研究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使命上,关注的更多是有问题的特殊人群。而积极心理学则将关注对象转向普通人,更关注生活中的鼓励和友爱,关注人的内心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提倡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强调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主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解读,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使命是使普通人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具创造力,更幸福。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

  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主要研究乐观、自我决定性、爱的能力、美的感受力、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尊严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能帮助个体在应对问题时采取更有效的策略;[2]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学校和单位等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形成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等的积极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这些系统的建立强调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反思和完善。积极心理学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它对人价值的高度重视,所蕴含的积极思维方式,值得幼儿教师学习与反思。

  二、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教育观,用发展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众多的积极体验中,有一种积极体验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主观幸福感体验。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3]

  幼儿教师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持有怎样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其具体教育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必须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充满幸福感。首先应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工作,心怀感激,满意自己的'过去;积极对待现在,让工作变成一种福乐体验,并把这种福乐体验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对幼儿、对未来充满期待。只有心里面有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求。其次,应理解和信任幼儿,以宽容的的态度对待幼儿的“缺点”和错误。站在幼儿的角度,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重新认识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每一个幼儿,关注幼儿的优势,细心地发现每个幼儿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每个孩子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或抑苗生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意义,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就如同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就像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5]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孩子,而是要找到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之处,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不至于被埋没而失去价值。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3]例如,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期的孩子多动、好奇、好问、好玩的特点,这原本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那些比较顽皮淘气的孩子,在教师眼里却成了“问题孩子”.事实上他们大部分并非真正有问题。受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性本恶”、“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学生就应该是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坐着听讲,自然这些调皮的孩子便成了“另类”,对待他们的自然是无视或打压。换一种思维来看,调皮的孩子或许思维更敏捷更具创造力;或者调皮是因为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遇到类似情况,首先应了解清楚情况并反思自身,是否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就算真的是问题孩子,也应该正确对待。所以教师应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守护住孩子的天性。包容他的过去,相信他的现在,乐观他的未来---“任何花朵都会适时开放,只是早晚不同而已。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每一朵花儿创造适当的条件,耐心的陪伴和等待它的绽放。”[6]

  (二)创建一个适宜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幼儿的是非善恶意识尚未完全确立,他们最初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往往从身边最亲近的人习得,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团体氛围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环境”,既指物质环境,也指社会关系层面的家庭、社区、学校或班级、社会文化等心理层面的环境。[7]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也是除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环境(包括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好奇、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未来、自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8]积极情绪能拓展人的行为或思想方式,而消极情绪则会限制人类的行为或思想方式。福乐是对待现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福乐一般是个体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的。研究表明:福乐体验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对学习起关键作用,它对学习结果的多个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当下的学习成为福乐体验。[9]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积极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时充分利用周围的一事一物,注重环境的熏陶教育作用,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增进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丰富的物质环境,培养幼儿兴趣,增强幼儿的福乐体验,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寝室,安全卫生的户外活动场地等。学前阶段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能力大大加强。因此,教师在确保活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应鼓励幼儿大胆行动,以此满足其内心发展需求,提高其对自我的希望水平。总之,环境的布置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做到动静结合等。

  其次,应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精神环境,如教师态度应和蔼可亲,教师间关系应融洽,让幼儿感到安全可靠、依恋。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只有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追求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安全可靠、布局合理,刺激丰富的环境下,幼儿身心才会完全放松,进而产生积极情绪和探究的欲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个体只有在享受当前的状态的情况下,才会把这种积极的生活体验和情绪迁移到对自我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上。

  第三,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应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营造利于幼儿发展同伴关系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积极交往。如在区角活动中投放合作性的材料,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开展“找找我的好朋友”的主题活动等。成功的交往体检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强化其交往行为;对于失败的交往体验,教师应持理解包容的态度,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还应及时疏导幼儿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

  教师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的职业。在这种心灵的接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真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老师、朋友都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一个生长在积极、鼓励、宽容环境下的孩子和一个在充满暴力、谩骂、训斥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处世、人际交往上必然都有着很大区别。前者会更加自信、更富有爱心,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快乐。[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幼职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趋向、态度多半可以在5岁前培养成功”.诸多研究和事实均反映,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是依赖人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正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后天社会生活体验,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人格面貌的根本不同。因此,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即乐观解释风格人格)的最主要途径。一个人解释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基因影响因素之外,其他重要的有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风格、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社会媒体等。[3]

  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引路人,他的教育态度、风格等对儿童解释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显着。幼儿教师首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幼儿,赢得幼儿的青睐。德韦克(Dweck)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反馈方式对儿童的解释风格影响很大,老师经常性的表扬对儿童乐观型解释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幼儿开展积极的对话,多以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所谓积极的语言就是让表扬的每句话都有意义。对于正确的想要的行为教师应多进行积极的正向强化,对不想要的行为则应忽视或采取负强化,尽量少用惩罚。教师通过积极语言强化孩子的每一个小成功,即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幼儿实现目标,成功扮演为“语言塑造师”.

  此外,教师应有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即教师和幼儿都是教育的主体,而非教师是主体,幼儿是客体。“皮革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实验”充分表明,一个人能否自尊、自信、自强,教师把学生当作主体来教育和当作客体来教育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师生间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求知的过程是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正如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老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教师只有准确定位,作为幼儿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时,其介入幼儿的活动或游戏才能得到正向的结果;才能让幼儿获得归属感和控制感,增进幼儿良好的自尊,进而建立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相反,如果教师以控制者、指挥者、权威者自居,则其在幼儿的活动中只会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幼儿及师幼关系的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在平等、接纳、支持的对话过程中,幼儿才会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依恋,形成良好师幼关系,进而形成健康人格。幼儿教师只有做到德才兼备、行为世范,才可能实现“以爱育爱、以才育才、以德育德”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四)借助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

  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其中几个最主要的方面。[3]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系统中的平等主体,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连续性、随机性和普遍性使得其成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的教育。积极的家园合作关系,是幼儿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家园合作,强调以家园同步教育来促进幼儿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塑造孩子积极人生为最终目标,它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全方位的。

  首先,教师应发挥“桥梁”的作用,充当好主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加强家园合作的宣传,提高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在家园合作活动中做一名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育问题上,教师可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家园合作的多种渠道,如设立家园联系栏,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网站平台等,与家长就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进行积极沟通。教师还可以提供父母训练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定期开展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等。

  最后,无论在园还是在家,孩子积极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父母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家园衔接是否和谐顺利,是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建立的关键。此外,还应调动社区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支持作用。正如非洲有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是整个村子的事。只有家庭、社区和幼儿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嵚。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9-131.

  [2]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5):83-84.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1-217.

  [4]应意桥。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新视角[J].好家长,2014(37):21-23.

  [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6]蓝春。教育的沉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

  [7]唐丽霞。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幼儿教师班级管理的启示[J].特立学刊,2012(4):25-27.

  [8]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124-125.

  [9]李荣敬。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74):162.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7

  期中考试刚结束,便有许多中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采取过激行为的事。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身体无缺陷或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定义揭示了健康的三要素:第一,无躯体生理疾病;第二,无心理疾病;第三,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三两点属心理健康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健康中十分重视心理的健康。如果说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的物质条件,则健康的心理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以及适应环境的精神力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甚至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有了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弥补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对中学生来讲,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不够。还必须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成长,也就是心身都得到正常发展,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比如不论在校或是在家中,学生有点伤风感冒就会立即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和重视,就会立即找医生或送医院,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不易察觉,暂时看不到不良后果,加上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就容易被忽视。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更为迫切和必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个性,以有效地对待各种精神压力,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以及自我防止心理异常,心理疾患,及时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真正健康发展。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没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来说,是指在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品格个性,能做到自然应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判断: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做事不苛刻,对学习,工作有乐趣;

  ③有应变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并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④不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能采取适合自己能力的行为;

  ⑤有理想,并能够创造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环境而努力,学习和生活富有朝气;

  ⑥有安全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⑦情绪适度,不过分高兴,变不过分忧伤,并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情绪流露的场合;

  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保持个人人格的和谐完整;

  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使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恰如其分的满足;⑩善于调节,生活有节奏,劳逸结合,睡眠好。

  如果符合上述情况,那么,这个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

  三、培养中学生健康的途径

  ㈠、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途径

  心理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但对中学生来讲,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校风。一个学校的校风给学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的'。良好的校风使他们一生受益。一般来讲,良好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气,是反映学校特色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校风具有一定渗透力,感染力,能成学生行动的动力和方向。良好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力量,具有约束每个学生行为的尺码,校风有暗示性与激励性,能使学生自学地接受好的规范与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关怀,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新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共鸣感。在这样的心理气氛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影响最深。教师的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独断专横,处事不公平,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造主要靠父母。俗话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个影子不是父母身体在光照下的影子,而是他们的心理在孩子身上的折光,父母的心理素质高,心理修养好,就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父母的情绪积极,家庭就会出现喜气洋洋,生动活泼的气氛,孩子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果父母的情绪低沉,消极,总之这也不满,那也不对,家庭气氛就会紧张,就会给子女造成心理负担,长期发展,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5、良好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假如社会形成环境健康向上、安定、祥和会使学生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充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如果社会环境恶劣、凶杀、抢劫、色情时有可见,就会使学生恐惧、惊吓,对现实和社会产生忧虑。因此,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坚决打击和取缔污染社会的场所,使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㈡、给中学生补充心理营养

  要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必须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心理营养就是中学生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几种需要。具体的说就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以及安全的需要。

  爱的需要包括师生之间,与父母之间,同学之间彼此相爱。教师父母要有爱心,给学生以爱心,同时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社会主义社会。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从学习和生活中领略乐趣。如果没有爱,缺少人际之间的交流与融洽,就会使人压抑,孤独,产生心理障碍。

  信任的需要。信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希望自己被人认识,了解,关心。另一方面是自己想证实自己,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才使他们发现和被发现,在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优缺点,同时老师和家长要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的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如果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消极,胆怯,孤独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安全的需要。生活有保障,学习和生活正常,平时不受人欺负,这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若安全受到威胁,就会使学生时时处在恐惧之中。

  以上三种需要的满足是补充心理营养的基础,对于保持和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营养失调而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㈢、按照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由其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的那些心理特点构成的,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特征的可变性使我们对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某些不良倾向可以进行教育疏导与矫正。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我们对青少年学生可以因材施教,针对个性特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按青少年中学生的不同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这样做,教育的针对性强。中学生容易接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应按照各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性格,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予以培养,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教师能否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机,愿望进行了解,并用正确的方式强化和转变,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老师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教育是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总的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各个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以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激发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处于稳定协调的健康状态,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 篇8

  摘要:

  中学生在校学习及生活中的抵触心理普遍存在,这种心理的产生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抵触心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负面情绪之一,也是阻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抵触心理情绪干预

  抵触心理及其产生

  抵触简单地说就是面对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人在心里会产生厌形情绪或者是害怕去面对的心理。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把他面对的这个事物想象为对自己不利的。人们产生抵触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心理及思想。

  抵触心理是一种心理障碍,心理学名词,人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这种心理,只有受到强烈刺激或挫折打击后才会出现,这是人类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体现,必须及时加以调整,不然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尤其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抵触心理的产生,将对其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起到重要的负面心理推动作用。因为在现在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情感等心理因素阻碍了本身对现在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或执行意义的理解,从而不能自觉地把行动目标或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付诸实际行动,从而行成了“抵触心理”,或“对立情绪”,在心理学上称为“意义障碍”。

  通常导致抵触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制。使自尊受损抵触

  2、不公正反感抵触

  3、个体的独立性、批判性的发展抵触。比如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纵向比较,以及学习环境中与他人的差距使之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状态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态度等。

  抵触心理的消除

  一个成年人在工作中因受到别人对领导思评的影响,自己心里也认定领导一无是处,于是只要看到这个领导心理就不自在。一个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而再再面三地失败,于是,今后再做类似的事情,这个人心里就会产生很明显的抵触情绪,要么对这类似的事情逃避,要么对类似的事情恐惧……但不管是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员工对领导的抵触,还是一个人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抵触感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会养成一个人逃避的习惯。因此,我们要想摆脱不利因素对自己成长的羁绊,就必须要消除自己的抵触感。

  教师引导学生

  第一、是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

  第二、是自我鼓励。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争。自娱自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

  第三、是语言调节。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如你悲伤时,朗诵滑稽的语句,可以消除悲伤。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四、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边走一走,能起调节作用。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做做游戏,会消愁解闷。情绪忧虑时,最好的办法是去看看滑稽电影。

  第五、是安慰。当一个人追求某项目标而达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就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样。这不是自欺欺人,偶尔作为缓解情绪的.方法,是很有好处的。

  第六、是转移。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打打球、散散步、听听流行音乐,也有助于转移不愉快情绪。

  第七、是宣泄。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第九、是走进大自然。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灵。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这种美好的感觉往往都是良好情绪的诱导剂

  教师做到

  第一,转移注意力是消除抵触感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消除孩子的抵触感。孩子如果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后,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切忌小题大做,盲目地批评老师。绱若如此,只能加重孩子的抵触情绪

  第二,与你抵触的人多多交流。对别人产生抵触心理,是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大敌。产生抵触心理的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个人的好心情,使人产生不愉快的体验。面以诚挚的心与别人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多去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你或许会发现他根本就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槽糕。

  第三,引导换位思考。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别人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消除,就会导致抵触心理进一步发展就会降低自己的做事效率,甚至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这种不利处境的最果智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去感受,你就会慢慢发现对方的难处,井在这个过程中改善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减轻或避免自己对别人的抵触情绪我都希别人对自已好事实上你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得先怎么对待别人不要害怕,放开你的心胸,主动去沟通,真诚地去了解你身边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那些令你抵触的东西其实也没那么讨厌。

【心理学与生活小论文】相关文章:

优质心理学与生活论文06-18

心理学论文08-08

经典心理学小故事09-24

科技小论文08-04

小论文作文02-07

环境心理学论文11-11

积极心理学感悟论文11-13

管理心理学论文07-28

旅游心理学论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