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中国薪酬白皮书

时间:2022-07-14 01:36:55 职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2年度中国薪酬白皮书

2012年度中国薪酬白皮书

本次调研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企业在2011年实施了涨薪计划,其中,35.9%的企业对大部分人员进行涨薪,31.8%的企业实施全员涨薪。

2012年仍有半数左右的企业计划对大部分人员或全员涨薪,但这一企业数量占比低于2011年10个百分点左右,说明部分企业在2012年减少了涨薪人员的范围。

调研群体中,61.0%的企业选择每年调薪一次,15.6%的企业选择一年调薪两次及以上;大部分企业每年都有其固定的涨薪计划。

数据显示,仍有2.3%的企业从未实施过薪酬调整。

有57.5%的企业认为自身企业的高管层薪酬水平略高或远高于同行业市场薪酬水平。

半数左右的企业对主管及一般员工采取跟随型的薪酬策略,保持薪酬给付标准达到市场一般水平。

自2010年以后,全国人均薪酬增长速度放缓,2011年人均薪酬增长率达13.14%,略高于2010年;2012年企业预计薪酬增长率平均值为12.76%,比2011年实际增长率有所下降,这一现象与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率预期降低相关。

2011年医药/医疗企业薪酬调整幅度整体较高,除此之外,房地产、金融、高科技、制造业的调薪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2012年预计人均薪酬增长率排名前三的行业是工程建设、金融、贸易。

2012年,医药/医疗和房地产行业的薪酬增长不再乐观,虽然医药市场需求在国家政策和新医改的推进下逐步加大,但2012年国家出台药价控制管理的相关政策,医药市场面临规范和整治;而房地产行业受调控政策影响,2011年下半

年调控效果开始显现,2012年预计薪酬增长率降低。

2011年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薪酬增长率平均值位于首位,中西部地区经济起步晚,近年来发展迅速,带动了区域性的薪酬增长。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华东、华南和华北其他地区的薪酬增长幅度均高于一线城市。

2012年度预计薪酬平均增长率排名靠前的为华东其他地区、华南其他地区及上海;广州、深圳和东北地区的薪酬预算增长率平均值与2011年实际增长率相差不大,均在10%左右。

2011年,民营企业保持了2010年薪酬涨幅居首的状态,平均值达到13.33%,预计2012年民企薪酬涨幅仍将领先。民营企业之所以涨幅居高,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薪酬增长的上升空间大,加薪政策比较灵活,使得涨薪幅度居前,而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当一部分被调研的民营企业属于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及劳动力短缺等影响,被动涨薪的幅度较大。

2011年,三成企业销售部门的薪酬涨幅最高,其平均涨幅达到25.02%,这些企业多集中于消费品、贸易、综合服务等以产品或服务销售为导向的行业,销售作为实现产品或服务市场价值的关键,其工作业绩将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其他企业涨幅最高的部门为生产、研发、市场或财务,这些部门的涨幅平均值都超过20%,远高于全国人均薪酬增长率。

综合服务业薪酬总额占营业额的比例最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综合服务业总成本中的员工薪酬成本占比较高。

金融、高科技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中高端人才需求量较大,在人才薪酬成本的投入方面较多。

消费品行业薪酬总额占营业额的比例最低,一方面由于消费品行业的用工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行业营业收入整体较高。

本次调研企业福利总额占薪酬总额的比例平均值为12.9%。国有主导企业的员工福利总额占薪酬总额比例整体高于其他企业。

变动薪酬指员工的变动性收入,如销售提成、绩效考核奖金等,大部分企业各层级变动收入的占比不同,体现出企业对不同层级的员工激励力度不同。

高管变动薪酬占薪酬总额的比例整体较高,平均值达到27.8%,企业在高管层更注重变动薪酬的激励作用。企业高管变动薪酬的发放有很多形式,例如将高管的变动收入与项目利润、企业效益挂钩,或发放高管留用奖金和制定长期激励方案等。

高科技企业常见的补贴有用餐补贴、通讯补贴和车辆补贴。提供用餐补贴和交通补贴最多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

轮班和住房补贴常见于制造业。除了用餐、通讯、交通等一般福利项目外,其他补贴项目的发放与行业从业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异有一定关系。调研企业中,其他补贴的种类比较多,例如工龄补贴、语言补贴、异地补贴等。

七成左右的高科技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福利,重视员工的技能提升;房地产行业常见的福利有实物福利、带薪假期、旅游等;多数制造业为员工提供食堂,方便用餐。

调研企业的整体离职率平均值为26.8%。各行业中,制造业的平均离职率最高,达到35.6%,其次是综合服务业和工程建设行业,分别为34.8%和30.2%。

造成员工离职率高的原因除了行业人才市场的变化,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低,不具备同行业的人才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员工职业通道和企业文化建设上有所缺失,造成员工归属感不强,导致员工离职。

国有主导企业员工稳定性最强,离职率平均值仅为12.6%,国企在人才的保留机制上相对比较完善,员工福利待遇较好,使得国企员工离职率较低。

广州、深圳离职率较高,均超过30%,广州、深圳中小型制造企业较多,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加上经济不景气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双重影响,无法很好地来保留基层员工,造成人员流动。

调研数据显示,80后及90后的员工离职率整体较高,平均值达到30%以上,高出企业员工平均离职率5%左右。

有33.5%的企业认为销售是最难招聘到人才的部门之一,占比最大,其次为设计研发和生产。

销售和设计研发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最为重视的;而生产和技术人员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中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是基层的操作工人。

2011年人均招聘成本最高的行业是能源化工,为1719元/人,其次是金融、房地产和高科技行业,这些行业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重视高学历、高层级职位的员工招聘,因此人均招聘成本较高。

在2011年各行业招聘率调研结果中,平均招聘率最高的是制造业,达到46.3%,其次是综合服务业,平均值为44.6%;而能源化工的招聘率最低,为17.6%。

制造业招聘率一方面与劳务市场的人才流动率有关,另一方面和制造业淡旺季的招聘需求变化有关。

2011年专科毕业生招聘比例最高的行业是制造业,高达63.3%,最低为金融行业,仅有8.3%。制造业、贸易、交通物流和工程建设型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较高,因此较为青睐专科毕业生。

2011年,制造业对本科生的需求较低,其他行业本科毕业生招聘比例没有显著差别。本科生对专业和技能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满足各个行业对于基础工作的要求,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本科毕业生招聘比例较大。

2011年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比例较高的是金融和能源化工行业,这两个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较大,硕博毕业生拥有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的掌握,能够更好地承担金融管理、研究开发等专业工作。

2011年各学历毕业生起薪较2010年都有所增长,其中专科和硕士起薪的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9.6%和11.7%,这主要由于当前技术性人才的缺乏以及经济发展中对高端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增大。

2012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毕业生人才供给增加,但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仍有较大的空间,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预计2012各类毕业生起薪的增长率都达到8.5%以上。

2011年,上海的专科、本科、硕士毕业生起薪最高,反映出上海的人才竞争较为激烈,物价水平较高。深圳的高校较少,高端人才的供应量相对较小,因此博士毕业生起薪最高。

非一线城市专科毕业生起薪与一线城市的差异较小,甚至接近于广州、深圳的专科毕业生起薪。

2012年,北京专科、本科与硕士生预计毕业生起薪比2011年高出10%左右,非一线城市的博士毕业生涨幅最高,达到13.5%。

2011年金融行业专科毕业生起薪最高,但从招聘计划来看,金融行业对专科生的需求量较小。

2012年,房地产行业专科毕业生预计起薪相较于2011年起薪增幅最大,增长率达到15%,房地产行业2011年的招聘比例达到35.4%,说明房地产企业仍需要大量技术型、应用型的专科人才。

专科毕业生由于其学历本身的限制,加上其就业范围局限,普遍起薪在每月2000至3000元之间。

2011年本科毕业生起薪及2012年本科预计起薪最高的行业都是金融业,分别为53817元/年和58661元/年。

2012年工程建设行业本科毕业生预计起薪与2011相比增长率最高,达到22%。

2011年硕士毕业生起薪最高的行业仍为金融业,为75222元/年。

2012年高科技和制造业的硕士毕业生起薪增长率最高,涨幅均达到15%以上。

能源化工行业本硕起薪差异最大,能源化工行业对人员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硕士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上更能满足企业研发和项目运作方面的要求,所以起薪明显高出同行业本科生。

2011年博士毕业生起薪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107965元/年,能源化工行业2012年的博士毕业生预计起薪增长率最大,比2011年高出19.5%。

硕博毕业生起薪差异最明显的行业是医药/医疗行业,近年来,随着医药/医疗行业尤其是生物制药业的大力发展,医药行业缺乏专业、创新型的高学历研发人才,医药企业更愿意加大博士毕业生的薪酬成本投入,以此吸引高端人才加盟。

【度中国薪酬白皮书】相关文章:

薪酬福利满意度调查表07-11

中国企业的薪酬体系存在的八大突出问题03-24

咨询华为薪酬07-11

销售薪酬方案02-20

行业薪酬报告01-12

薪酬设计方案03-15

HR薪酬谈判技巧07-10

什么是薪酬体系的理念?07-11

如何才能薪酬翻倍07-11

薪酬调查的原则与方法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