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25 21:38:00 求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来说,也不例外,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就得让学生夯实基础,下面小编分享了初中科学教育的教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1关于“细胞渗透吸水”

  先让学生观看一组实验:出示两个烧杯,一个装蒸馏水,一个装等量盐水。教师解释:2d前,在两个烧杯中放入了形状和体积相同的萝卜条。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萝卜条取出,用手捏捏,说说有什么感觉,再掰一掰,看看是否容易弯曲,最后将取出萝卜条后的蒸馏水和盐水用量筒量一量,看看蒸馏水、盐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这一活动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与渗透吸水、失水的理性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外界溶液浓度对细胞失水、吸水的影响。

  2“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感受器”一节的教学

  教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面装有一个贡柑,让学生猜。学生根据形状、手感,一般会猜“是一个水果”,进一步隔着布袋闻一下,会理解为“是橘子、芦柑”等。教师再通过语言描述帮学生加以修正,最后学生会得出正确结果。教师进一步解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使用了人体触觉感受器,用手摸;视觉感受器,用眼看;嗅觉感受器,用鼻子闻;听觉感受器,用耳朵听老师描述。教师取出贡柑,让学生品尝,味觉感受器“舌”可以感受到贡柑的甜、酸。这样的游戏,概括了本节学习的大部分感受器,使学生领悟到,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离不开上述感受器的贡献。

  3关于“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准备若干大小相同的红色透明塑料垫板和无色垫板,在红色垫板上写上R(代表显性基因),无色透明垫板上写上r(代表隐性基因),分组发给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当把标有两个显性基因R的垫板叠加时,显示红色,即显性性状;将标有两个隐性基因r的垫板叠加时,显示为无色,即隐性性状;红色和无色垫板叠加时,显示红色,即显性性状。通过这样的活动,较容易地帮助学生理解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4关于“染色体、DNA、基因”

  给每组学生分发一根长的彩色毛线,用来代表一个DNA分子,引导学生理解毛线绳上每段颜色代表一个基因。由于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组蛋白构成,可将长毛线穿上珠子,珠子代表组蛋白,继续搓成较粗的一条,代表DNA分子浓缩变短,制作成一条染色体。这样的活动,比较简易,也能让学生理解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对抽象概念进行有效的展示,使所学知识更直观,更便于理解和把握。

  5关于“DNA双螺旋分子结构”

  由于DNA分子是微观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与学生在化学中所学的无机小分子差异极大,对学生来说属于学习难点。在学习“DNA的结构”时,可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设计前,让学生观察DNA的立体模型,小组内同学采用剪纸的方法,分工完成脱氧核苷酸的剪切和组装。用相同大小的红色圆形纸片代表磷酸基团,用绿色五边形纸片代表脱氧核糖,用黄色长方形纸片代表含氮碱基同时在长方形的一端剪出凹凸,并且标出碱基的类型。然后,将剪好的脱氧核苷酸进行组装,用双面胶粘贴在白纸上,成为平面的双链DNA分子。课堂上每组展示本组制作的DNA分子,教师适时提出问题:DNA分子的内外侧各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阶梯代表什么?DNA分子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哪里?学生进一步对白纸进行螺旋,理解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这样的活动,将微观的学生无法观察到的分子,经过动手制作结构模型,使学生获得了清晰的认识。

  6关于“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过程”

  这是在理解DNA结构后的又一难点。教师可先播放Flash动画演示DNA复制过程,然后提供红色、白色两种颜色的塑料包装带。课前,教师先将两根红色塑料带螺旋在一起,表示一个双螺旋DNA分子。在课堂上分组,让学生用红色塑料带代表的DNA分子为模板,在组内演示DNA的复制过程。经过组内合作,结合教材中“DNA半保留复制图”,学生能做到先将红色的两根塑料带解开,代表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又选择白色塑胶带与解旋开的红色塑料带进行螺旋,表示DNA的半保留复制。期间有的小组还可模拟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即上半段红色塑料带部分螺旋在一起,下半段红白两色塑料带螺旋在一起。这一活动可有效地模拟微观的DNA复制过程,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7关于“减数分裂过程”

  由于减数分裂的知识抽象,过程较复杂,学生普遍认为很难掌握,在考试中对各期图像加以判断时,往往张冠李戴。采用看图、PPT、Flash动画等教学手段,很难达成教学效果。因此,尝试在理论课揭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后,设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游戏活动。基本思路是:小组以两色橡皮泥为材料制作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在B5纸上预先画好的细胞轮廓中演示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位置。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摆放染色体位置情况是否与各期的实际情况相符。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白纸上画图: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2个、精细胞4个;第二步,制作2对染色体,以颜色不同体现同源染色体来源不同,以大小形态相同表现同源染色体;第三步,在各细胞中放置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可以活动演示染色体的形态、位置与数目;第四步,重点模拟减数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交叉互换行为和后期的自由组合行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染色体在细胞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将所学的知识在演示过程中进行组内展示交流,巩固效果明显提高。相应的内容出现在考试中时,凡参与活动和讨论的学生基本能准确作出判断。

【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07-03

舞蹈教育教学论文02-17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07-09

幼儿艺术性科学教育论文07-02

艺术教育激趣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堂的论文07-03

中职音乐教学教育论文11-08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07-30

初中音乐教育的论文07-03

谈教育的初中议论文07-03

谈教育初中议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