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考语文答案

时间:2022-06-25 00:56:16 语文 我要投稿

2017精选辽宁高考语文答案

  导语:我们很多的时候都会需要辽宁高考语文答案,但感谢信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2017精选辽宁高考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

  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答案】C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照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而C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方法规律】回到原文,仔细对照,注意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故意改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把握全篇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

  【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

  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辽宁高考语文答案】相关文章:

2015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07-05

辽宁异地高考政策07-05

2015吉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07-03

2015广西高考语文试题答案07-03

2015贵州高考语文试题答案07-03

2015云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07-03

2015青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07-03

2015甘肃高考语文试题答案07-03

2015宁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07-03

2015年新课标二高考语文答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