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4 23:54:58 行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雨巷》教学反思

  《雨巷》教学反思

  作为现代名诗,《雨巷》的梦幻一般的意境,难以言传的主题,舒缓有致的节奏,莫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问题也在这里,怎样让学生能够揣摩出那难以言说的主题,怎样让学生把握到那舒缓而有韵津的节奏?这就是上《雨巷》一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反过来说,倘若教师能把这三个问题给学生讲透了,以后的现代诗的赏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这三个问题没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会给后来的诗歌赏析设下障碍。编者把这首诗作为诗歌单元的重点,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给《雨巷》的定位是:反复朗诵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营造情景以体现诗歌的意境美,鼓励创新以体现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雨巷》教学反思

  作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针对高一的学生.而该阶段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是比较少的,他们对于现代诗歌主题意境、节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经验,可以说,在现代诗歌的赏析方面,他们几乎是一张白纸,而他们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绝大多数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种直觉。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直觉”开始,慢慢引导并把他们推到鉴赏的“塔尖”,从而对现代诗歌作出精确的判定。

  “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爱好,使全班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我设计的教法有三:1、朗诵竞争法。由集体朗读到分组朗读,由分组朗读到个别朗诵,由个别朗诵到优秀朗诵。2、意境创设优秀奖。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仿造老师的营造意境的方法各设量一个诗节的艺术画面(MTV),各小组完成后教师给设置得最好的一组的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礼品),3、主题推论法。把确定题的'任务分派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书刊、杂志、网络等资源收集《雨巷》主题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论文,教师选择其中优秀的推荐到刊物上发表。总的说业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上主要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

  1、朗读竞赛环节。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确地处理好停顿、轻、主音、语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使学生的朗诵水平达到一定要求。也为下一环节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营造环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创设意境,再通过意境来反映情感,从而为引出主题作铺垫。

  3、主题探寻法。抓住诗歌中的两个经典意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去收集、归纳、整理资料。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严谨有序,有机统一。

  《雨巷》这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朗诵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课堂气象,热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几处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诵”这一环节,还有几个学生希望上台表演,但因课堂时间所限,无法让她们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结尾应对二者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一个高度的归纳,使之成为一条定理或法则,这样学生就更轻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考虑得更深入、更完面,对学生更有利我愿足点!

  《雨巷》教学反思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时,他们对古典诗词背诵比较多,但是在对现代诗歌赏析这一块,还出于混沌状态。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注重引导他们欣赏诗歌的情境美,另外,“授之以渔”,把本首诗作为一个范例,希望在引导他们欣赏诗歌情境美的同时,渗透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从理解意象到把握意境再到领会情感。这点,我觉得应该是这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另外,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所以我希望通过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始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这点,亦是我在本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然而,本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我不断探索。

  首先,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对于《雨巷》这首有着朦胧凄迷的优美意境的诗歌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赏析《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进入诗歌赏析前,先用有关江南的诗句和景物导入《雨巷》,目的是能引发学生的.相关联想,创设江南小巷的情景,这对学生学习《雨巷》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并且在朗读课文时,通过播放雨巷flash课件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其次,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意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注不够,虽然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但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学情,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木然。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学生来说,这种文体显得曲高和寡。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把自己融入诗歌,而不仅仅只是听教师赏析,还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

  习诗歌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这是我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雨巷教学设计07-04

雨巷朗读07-04

戴望舒 雨巷07-04

雨巷赏析08-01

走出戴望舒的《雨巷》07-02

优秀雨巷信息化教学设计09-27

独行雨巷-初中作文06-22

戴望舒的雨巷分节内容鉴赏07-03

高中语文雨巷说课稿06-30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秋天的雨》课后反思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