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10-21 12:15:05 赛赛 社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以及当前时期高校的发展,高校的改革也正在进行之中,学风是高校的灵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身行为与方法的问题。

  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因素,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切实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学习基础,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扎实开展好学风建设工作。

  1、学习自觉性不高、组织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基础文明素养欠缺等,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更新在中学教育环境里形成的一些学习、生活、发展的观念。他们在圆了大学梦后,缺少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的意识,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放松懈怠,不会主动地了解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遇到问题不会主动寻求解决,遇到挫折不能积极应对等等。时间一长,学生的惰性思想意识就形成了。

  2、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时对专业不了解,选择专业不恰当(多半系家长所为),更何况有的原高中学文科却报考理科,原高中学理科却报考文科,为的是今后好找工作。但进入专业教学后,发现实在跟不上了,逐渐丧失对专业的兴趣,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及前后的衔接不了解,感觉学无目标,不知学有何用。

  3、部分学生从众心理很强,只要有人逃课、迟到、早退,就随之而去,对自己要求不严。

  第二,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的问题。

  少数家长的心态是:现在家庭经济不愁,孩子今后的工作不愁,唯独担心孩子进一步学“坏”,并为此而犯愁。他们希望学校管理严一点,孩子能学得好点就学,比放在家里自己管要好得多。这种思想对学生影响极大。同时,社会不良风气也对学生发生着相当消极的影响。没关系,无所谓,不负责任等现象在这部分学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第三,教学环节与教风的问题。

  从教学环节入手,我们是否应当审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问题是否解决?效果怎么样?教与学的互动性如何?不能忽视的是,现在教与学脱离现象依然存在。比如,注重学习结果多了一些,而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以及学生掌握实际理论或动手技能高低少了一些。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为“主动”,学为“从动”。应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被动的事、补救的事多了,而主动性作用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里所说的“主动”就是:应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改革和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将一些好的教学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简单降低教学要求,去被动迎合“学生基础差,自觉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等现实情况。

  同时,学风与教风相互之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从本三层次客观需要出发,虽然降低了一些课程的理论难度,但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力度不应降低,对学生课余作业完成质量的要求不应降低,对学生实验实训内容、效果的检查力度和对实验报告规范化指导要求不应降低。而且,这种监控、检查和要求,需要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进程中。

  但是,在教学中,还有不少课程的作业批改量不足(甚至不改),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要求不高(一张纸也可),作业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寻找到正确答案。

  从许多老教师多年的教学示范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为人师表,是树立教师威信的关键;敬业精神,是感召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丰富的知识面,是吸引学生兴趣的源泉;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调动学生情绪的有力武器;亲和力,是保持与学生良好交流基础;严肃性,是规范学生学习的原则;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保证。总之,教师和政治思想工作者的一言一行,是潜移默化地教育、改变学生学习行为十分重要的因素。

  学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等诸多因素。

  1、社会因素问题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对学风建设起了很大冲击。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手段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直接或间接折射到高校中来,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非主流文化对校园的浸染无处不在,及时行乐、相互攀比之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短信文化”、“网络依赖”等很容易令学生意志消沉、精神颓废。

  2、高校因素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连续几年的扩招,给学校的管理及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设施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得不到改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监控体制不健全,缺乏针对学风建设的必要的、系统的规划,缺乏抓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2)高校教育者重科研轻教学。很多高校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给教师施加的科研压力过大,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从而无暇兼顾教学。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把教书和育人划分开来,认为任课老师只负责教书,育人是思政工作者的责任,对教育学生没有耐心,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教风的不良影响。学风与教师的师德及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和知识创新与传授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注意力转移。教师教学缺少吸引力,学生旷课现象愈加普遍,旷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水平低。

  (4)高校自身教育管理存在弊端,没有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科研指导教师组成的多元导师队伍。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体制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要求,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制不健全、对教学质量评价不合理等。学风建设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大,学风建设措施的制定者对学生的需求没有做深入了解,导致学生不配合,甚至抵触。

  (5)没做到宽严结合、张弛有度。搞好学风建设,一方面对学生要纪律严明,狠抓上课出勤率、整治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肃考风考纪,另一方面也要人性化管理,不搞“保姆式”、“家长制”模式,过于刻板、教条的管理。

  3、学生因素问题

  (1)学生缺乏理想,学习动力不足。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学前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好好学习,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高考给广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在进入大学后得到释放,很多家长和中学教师给学生灌输“迈过高考就可以轻松”的思想,以至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看小说等,荒废学业。

  (2)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要求学生在这种主动性支配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踏实的学习作风。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主导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的在学习目的上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3)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考试这种检测形式,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4)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制力较差,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神欠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从小就没有养成很好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加了难度。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到了“终点站”,缺乏学习的动力,丧失了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

  4、家庭因素问题

  (1)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中不良因素会导致学生学习观的扭曲,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盲目学习、被动学习的消极状态。一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期望值太高,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产生物极必反的状态;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其学习不管不问,顺其自然;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简单粗暴,迷信“黄金棍儿出好人”,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家长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学生送到了大学,就可以放心的任其自由成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失去了与老师联系、连接的纽带作用。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措施

  正确认识,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完整的建立一个优良的学风体系需要至少一届学生,良好学风的自动传承才是完整优良学风体系建成的标志。

  1、正确认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进一步调整课程设臵,深化教学改革,真正使高等教育做到宽进严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学习态度。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即“两课阵地”的作用,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并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全方位、立体化搞好学风建设。一是学校重视,使学风建设真正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二是社会关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全社会都应当营造帮助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三是家庭配合。学校应当畅通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清楚在学风建设中的责任和重要性,齐抓共管,营造良好学风。

  4、严抓教学环节,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采取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促使广大教师形成自律意识。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班风促学风。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材。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并培养一支得力的班级干部队伍,要不断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

  6、健全考务管理制度。没有严明的考风考纪,良好的学风就难以形成。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严格教学要求,维护考试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考试违纪教育和考试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形成正确的舆论和风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考试违纪的危害性。

  7、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大学期间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前景及人才培养规格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要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各阶段,根据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接受所学专业,培养学习兴趣,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全程教育,使学生明确和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方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

  8、丰富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风和学风建设,是发挥师生主导作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具体形式,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想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同时要抓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9、制定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制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学风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采取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志愿者评比、科技竞赛奖励、优秀班级团支部评比、榜样在身边等引导和激励措施,创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切实达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班级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章:

班级学风建设总结05-31

校园班级学风建设总结07-03

班级学风建设计划07-03

班级学风建设工作计划范文07-04

班级学风建设总结(通用22篇)08-15

班级学风建设自查报告04-21

关于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与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07-03

学风建设总结05-23

班级学风建设自查报告4篇04-21

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