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教案

时间:2022-07-03 12:35:44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中避雨教案

一、 教学目标

山中避雨教案

1、 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 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 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 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 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 寥( liáo ) 嘈 杂( cáo ) 冗( rǒng )长 里 弄( long )

工 尺( chě ) 陶 冶( yě ) 乐( yuè )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 两个女孩 青年们 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 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 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 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 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 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 用词精美:“闹” “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 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山中避雨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避雨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断07-04

山中送别 王维07-04

山中访友作文06-01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7-04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7-03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07-04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2-25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1-14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2-05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