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时间:2020-12-25 20:31:17 作文 我要投稿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作文题目】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角度及素材】

1、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众人物越来越多的生活被纳入公共视野,而且公民可以轻易地通过新兴媒体等媒介进行评判。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也会因为偶发事件遭遇同等对待,让他们的生活为很多人所关注。

2、这种情况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确实有利于公众对于公众人物的监督,促使其规范自己的行为

3、这种“评价他人生活”的状况也会侵犯到被关注者的隐私,是一把“双面刃”。

立意(推荐):1+2+3,单一论述略显单薄

格言:孟德斯鸠 (法国启蒙思想家): 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特别注意】

上海作文题目延续“思辨性”特征,此文需要就事论事,可使用互联网热点事件,如明星涉嫌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被网民监督点评,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是由于小事被网民发现端倪而暴露,以及2015年高考(精品课)全国新课标1卷中出现的“女儿”在高考后遭遇网络暴力等事件作为素材展开论述。

【范文】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相关文章:

高考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11-05

高考老师寄语范文12-24

2017高考英语作文范文09-26

湖南高考作文范文08-31

高考励志演讲稿范文12-14

高考英语满分的作文范文09-26

2017优秀高考作文范文09-26

江苏的高考作文范文09-25

高考作文范文800字09-24

高考作文范文400字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