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时间:2022-06-28 11:28:14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红色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当年可谓妇孺皆知。在蓟县下仓镇太河洼地区,也有一个“沙家浜”。抗日战争时期,太河洼民众凭借地形地貌的优势,与日伪军斗智斗勇,让八路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蓟县下仓镇太河洼地区地势低洼,水面和芦苇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游击队的“保护伞”,发生过许多村民智斗日伪军的精彩故事,因此获得“蓟县沙家浜”的美名。日前,记者跟随蓟县历史研究者、民俗学家丁连举探访“蓟县沙家浜”。

太河洼地区散布着野王庄、安棋盘、南鲁庄子等多个小村子,地处于桥水库发源的三条河流交界处。“以前这里十年九涝,一到雨季后,十几个村子天水相连。”丁连举告诉记者,那时附近几千亩范围都是水面和芦苇荡,一直到次年春季大水才逐渐退去,成为八路军游击队天然的掩护屏障。

在70年前,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比笸箩筐子大一些的小木船做出行用。“父亲告诉我,当年抗日的时候,村民们在河上架桥带路,为八路军伤病员提供避难之所。”村民王宗跃大爷说,由于道路难行,日军的重型装备难以深入,“当年,村民一旦收到敌人要来清乡扫荡的消息,就迅速把八路军伤员用小船划进芦苇荡里头藏起来。”

在太河洼地区,“瞒天过海”的抗日故事村民们耳熟能详。当年有个叫王有亮的青年胆大心细,从小就在水洼里摸爬滚打,对地形十分熟悉。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有亮成为我军地下工作者。1940年夏天,日伪军来到附近村庄扫荡,他假装对敌忠心,在村口举着小旗子“迎接”,和敌人周旋。而此时,在村里盯梢的妇救会主任于大嫂老远就看到王有亮的旗子,知道是敌人来了,立即组织乡亲们把村里的八路军伤员沿水路转移走。就这样,日军多次进到村民家里挨户搜查,结果什么也找不到,八路军的有生力量在这里得以保存。

如今,太河洼已变为一望无际的良田,成为津城重要的粮库。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相关文章:

纪念抗战胜利心得体会03-28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06-29

抗战胜利纪念日手抄报06-19

关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手抄报07-04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朗诵稿06-30

关于纪念抗战的对联12-30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内容06-20

中华魂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金条03-30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a305-27

抗战纪念地探访有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