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时间:2025-05-29 10:21: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的语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1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许多家庭都迎来了新成员,但很大一部分人依然不敢生二胎,甚至许多年轻夫妻畏惧生孩子,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教育成本太高,但其实父母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来源,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最大的教育资源宝库。

  “沉默的父母,难以爆发孩子响亮的人生。”

  从小在”沉默”的家庭里,父母之间对话少,且因为性格原因与孩子的对话及其有限,显然地我也是属于“沉默型”,语言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够,常常不知如何接别人的话,心里想的表达不出来。当我听了樊登拆解这本书后恍然大悟,其实这些都与小时候的语言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者写道,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学生学业的好坏(有一定影响),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与其他人的差距。这点深有体会,老公家的亲戚都是语言能力较强的,姐姐家的孩子才2岁多,就能和大人沟通,也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诉求。原因是不管孩子的爸妈还是爷爷奶奶,时常与孩子交流,讲道理,培养孩子价值观的同时影响了她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能力、逻辑能力、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实不需要接受刻意高难度的训练。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比如给宝宝穿衣服,可能告诉他这是第一个扣子,第二个扣子,第三个扣子,那第一个扣子是哪个呀?

  “培养成长型思维,帮助孩子形成”

  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在三岁之前经常受到称赞的孩子,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具备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孩子对抗自我定型这一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风险,让他们不惮于自我挑战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父母应该避免“命令型”语言,去训斥和要求等。而是采用“建议型”语言,引导孩子提出意见或者选择,比如采取因果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

  用名词而非动词,名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比如:不说你要帮忙打扫,而是你可以成为我的帮手吗?

  3T原则:

  ①共情关注

  ②充分交流

  1.描述日常活动

  2.不用代词

  3.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4.扩句

  ③轮流对话

  数字时代的T:关掉它(电脑和电视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2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默默读着这句名言,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本书《父母的语言》。

  “望子成龙”是每一对父母对孩子寄予的厚望,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争取最好的生活条件,只盼孩子有朝一日能够成龙成凤。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怎么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所想的那样呢?书中告诉我们早期语言环境对于儿童的头脑发育及其重要,尤其是孩子前三年,大脑智力是具有可塑性的,父母输入什么他便接收什么。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中启蒙老师,而且孩子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以后的自控力,是否能成为一个成长性思维的人至关重要。父母以身作则,用温和的言辞来感化与教育孩子实为必要。若父母言行得当,那孩子必将是一个温文尔雅,行为得体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讽的态度来面对孩子,那么,孩子肯定很难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身为父母,在生活中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

  由此可见“种瓜的瓜,种豆得豆”的古语永不过时。父母的言语必须得当,才能培养出一个开朗、活泼、自信、大方的.孩子,如春风化雨般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脑发育、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语这么重要,那么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呢?书中的作者对此总结出3T原则:共情关注,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充分交流,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轮流谈话,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共情关注,首先父母要有意识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家里如果有爱养花草的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亲自动手,给花浇浇水,施施肥,通过浇花孩子可以敏锐的感受自然,感受生活。

  充分交流,父母要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如孩子在对父母搞怪时,父母要认真聆听他们的用意,学会夸夸他们,不要马上责怪他们。

  轮流谈话,要求父母与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耐心等待孩子谈话时的回应。如用开放式的问题来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父母只要将“怎么办?”抛给孩子,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慢慢学会如何独立解决问题。

  舒天丹说过,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培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与艺术。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的不仅仅是家长的角色,更多是像陪伴的朋友和人生导师,多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3

  好好说话是我们家最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而好好说话的深层原因是情绪稳定,而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看到满屋子乱七八糟的玩具,听到老大不断地叫妈妈,该迟到了还在磨磨蹭蹭,反复交代几遍还是没养成的好习惯,老二不停地哭,这些日常生活琐事每每让我情绪失控,耐心全失,进而开始对老大大吼大叫,而孩子三岁之后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让我真切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尽最大努力改变自己,而《父母的语言》如良师般为我指点迷津。

  一、不焦虑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卷来卷去”的现象,在比来比去的过程中难免会心生焦虑。父母若是发现自己出现焦虑情绪,应该想办法疏解,对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好的地方,不要太敏感。太敏感,人就容易焦虑。太焦虑,人就容易情绪失控。

  二、大吼大叫,并非教导。

  也许吼叫,能吓住孩子,让孩子“听话”。可实际上,效果甚微,面对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通常情绪处于紧绷的状态,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要清楚地说,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可以怎样做。要温和地和孩子说话,当你的态度是温和的,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会用平和的心态和父母交流。

  三、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

  父母爱孩子,不意味着纵容和溺爱。要在孩子小时候立规矩,教育孩子遵守规矩。规矩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合理合法的自由,而自由与约束并不矛盾,父母要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更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立规矩,自己做主,自己管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性大大提升,慢慢养成自律习惯。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说的是一个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回家控制不住情绪,无缘无故把孩子骂一顿。孩子很是生气,也控制不住情绪,狠狠地踢了身边的猫。猫冲到了马路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避闪不及,结果撞到了路边的孩子。这就是父母情绪带来的恶性循环。一个人控制不住情绪,只能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麻烦。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采用深呼吸和冥想的方法,等情绪稳定之后,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用孩子的口吻写道:“为什么风可以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温柔一点,耐心一点,让温情教育充满孩子的心田!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相关文章:

感恩父母的读后感06-15

父母规读后感11-16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06-18

《父母课堂》的读后感10-16

父母课堂读后感02-11

父母课堂家长读后感01-13

父母课堂家长读后感08-01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07-22

《语言的艺术》读后感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