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3:04: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了主人公孙光林的童年生活。孙光林6岁离开南门,被送到孙荡的养父家。随着养父自杀、养母离开,孙光林又回到南门,但并没有久别重逢的感觉。迎接孙光林的是一个无爱的家庭,让孙光林一度觉得养父王立强才是亲生父亲。

  余华是善于刻画人物的,他把父亲孙广才的恶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的孙广才,为人子,却将父亲赶走,正如书中所说,“祖父晚年的形象就像一把被遗弃的破旧椅子”;为人父,破坏大儿子孙光平的家庭,将二儿子孙光林抛弃,当三儿子孙光明死了,他还要榨干三儿子最后一点价值,无赖至极。人性的自私就这样被描绘出来了。“百善孝为先”不应当是空话,父母不应是“一把随时被遗弃的破旧椅子”。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读到这里,我的内心是震撼的。我知道这个世上,从来不缺形单影只的人,但孙光林是最触动我的那一个。生活对他很残酷,若换作他人,可能早已崩溃,而他表示不再装模作样,不再以耻辱为代价换取那些表面朋友。这仿佛是在与孤独宣战,与空虚寂寞斗争。我想,被家人孤立、面对好友逝去的孙光林应该是最害怕孤独的人,但他为了自尊,选择独自生活。因为他明白,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即使无人陪伴,也好过摇尾乞怜。

  关于《在细雨中呼喊》,网上有这样一条评论:“这本书让人难过,甚至阅读它是一种折磨,但又欲罢不能,不忍释卷。”确实如此,读余华的小说总是让人感同身受。《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描绘人生悲欢离合的作品,作者余华用细腻的笔触,将人们在细雨中孤独无助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个体孤独的存在。主人公在细雨中呼喊,试图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安慰,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感不仅体现在主人公身上,也贯穿于全篇的叙述中,各种社会关系纽带的叙述都与孤独感密切相关。这种孤独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悲凉和无常,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的联系和情感纽带。

  其次,这部小说也让我领悟到了生命中的真实与不公。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个过程让我领悟到,人生中会有很多不公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这部小说还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悲怆与凄凉。余华用大量的空白与细节融合,将小说的悲怆与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悲怆与凄凉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与他人的情感纽带。

  最后,这部小说也让我认识到了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各种悲欢离合,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友情和家庭观念,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友情和家庭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只有珍惜这些情感纽带,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总之,《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描绘人生悲欢离合的作品,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个体孤独的存在、生命中的真实与不公、悲怆与凄凉以及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我相信这些感悟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与他人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