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1-24 07:43:43 设计 我要投稿

《蝉》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蝉》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蝉》教学设计优秀

《蝉》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㈠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教师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看插图边想。

  2、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㈡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目的是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①指名读,围绕这句话、讨论,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②练读这句话。

  2、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①理解:恍然大悟。

  ②吴王明白了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出示大臣们认为……后果不堪设想)。

  3、对比以上两句话,体会“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

  ㈢、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1、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引导学生读课文第3—8自然段)。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㈣、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①概括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②学习了本课,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说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2、续写课文,第二天吴王又上朝了以后……。

  五、板书设计

  不能只想着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蝉螳螂黄雀少年

  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蝉》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 会写田字格里的十四个生字,理解 “彻夜不眠、 惊心动魄、 煎熬” 等词的意思。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抓住细节描写体会苏格拉底的情感。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多媒体的展示体会蝉蜕变过程的痛苦。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品词悟句体会苏格拉底的情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明白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有可能带来悲剧,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痛苦与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苏格拉底,以及关于蝉和蝉的蜕变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瘸蝉》这一课,在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填词)我们回忆课文内容,看谁填的最准确?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

  2、出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读词,请小组长检查本小组同学的答题情况并汇报。

  3、你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4、同学们,你们见过蝉的幼虫吗?(出示图片)他变成的蝉又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这些丑陋的小东西是如何变成美丽的蝉的呢?不仅在苏格拉底心中是个谜,在咱们同学们心中也是一个谜,现在就让我们和苏格拉底一起去感受这“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默读课文,画出感触最深的词句,细细读,并在旁边作批注。(同学读课文)

  二、研读文本

  我们先来看学习卡片一,小组间交流一下共同完成

  (一)小组交流

  (二)全班交流、品读感悟

  师:交流好了吗?我们一起聊聊吧!

  师:蝉蜕皮的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这惊心动魄一幕不仅疼在蝉的幼虫身上吗?深深的震撼着苏格拉底的心灵,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蝉的蜕变带给苏格拉底巨大的震撼,他的内心如同蜕变的蝉一样正饱受着无法想象的煎熬与痛苦。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有谁不想帮一帮呢?同学们你们想吗?连你们都想,更何况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苏格拉底了。

  师:那么,苏格拉底又是怎样帮助蝉蜕皮的呢?请同学们看第九自然段。完成学习卡片二

  1、小组讨论

  2、同学交流

  师:说的太好了,我们知道,这幼虫的身体极其娇嫩,稍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谁能把苏格拉底小心翼翼的、轻柔的动作和他对虫儿的怜爱之情读出来。(指名读)

  师:“苏格拉底一心想帮助蝉蜕壳,做完这项工作,我们和苏格拉底该松口气了。可事情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吗?结果又是如何呢?

  三、发挥想象,感悟道理:

  师: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丑陋的幼虫经过痛苦的煎熬,变成了美丽的、真正的蝉,而经过苏格拉底帮助的虫儿却变成了一只瘸蝉,从这样的结局中你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师:说的太好了,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只瘸蝉,那只缩着翅膀瘸着腿走路的蝉,面对好心的苏格拉底,面对拥有美丽翅膀的同伴们,面对所有成长中的生命,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1、自己写一写

  2、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挫折,付出汗水,就如同蝉的蜕变过程一样漫长。想要精彩的人生必须靠自己,在此我也送同学们两句话:“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愿你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双奋飞的翅膀。

  (学习卡片一)

  读3-8自然段小组讨论:

  1、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帮助蝉?

  2、这些蝉的幼虫蜕变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4、你对哪句话,哪个词语印象最深?为什么?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有感情的朗读。

《蝉》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识”。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 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引读填空,回顾故事内容。

  2.导入新课。

  二、重点学习第二节,读通句子,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

  (一)分清句子,读通句子。

  1.指导数句。

  2.自读课文,分清句子,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分句开火车交流,正音。

  4.齐读第2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6句话。边读边记,有哪几位歌唱家(板书:歌唱家)想教(板书:想教)蝉学本领(板书:本领)?

  (二)读第二小节,了解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

  1.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

  2.交流并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3.听鸟叫声,加深了解。

  (三) 朗读描写三位“歌唱家”的句子,了解它们想教蝉学习的本领。

  1.指名3人交流句子。(生交流一句,媒体出示一句)

  2.师生配合读句,随机指导识记、书写“识”。

  A.发音

  B.识谱(出示词卡)

  引导发现2个字的共同处(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言字旁)。

《蝉》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参照课文插图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从读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读课文12节)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书:恍然大悟)

  3、这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课件:说一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相机板书:楚国---吴国---其它诸侯国)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与大臣一样,只是劝说的'方式不同,如果说大臣是直劝、力劝,那么少年就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一人提示语,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体悟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蝉》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拼音引入,揭示课题

  1.板书音节:chán,指名拼读。

  2.板书:蝉,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

  师:蝉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个虫字旁(板书:虫)。右边是个“单” (板书),合起来就是蝉。这是一个形声字,虫字旁表义,单表音。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结合揭示课题,复习拼音,读准翘舌音。通过板书,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这种昆虫,同时滚动复习 ,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

  二、巩固分节,初读课文

  1. 巩固标小节号。

  (回忆方法——自己标小节号——集体核对)

  2. 自读课文,要求:字字过目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节。

  【说明】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标小节号是初读课文的常规步骤。对于标小节号这种新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学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标小节号的方法及注意点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逐步使学生对这项技能日趋熟练。另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正音的意识,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自主阅读的最基本的步骤。

  三、小组学习,读课文划词语

  1.小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出示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字字过目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游戏巩固,核对词语。

  (1) 游戏:拼音节,请词语。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词语都用拼音代替,读对后出示词语)

  重点关注:

  很 (前鼻音, “很”就是“非常”的意思。)

  本领 (分清前后鼻音。)

  知识 (整体认读音节)

  (2)媒体示范、全班比对检查。

  3.指导读好词语“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

  【说明】

  把课文读正确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

  的'时间读文,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尽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对于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逐步养成不急不躁的读文好习惯。

  “圈生字、划词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渐渐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游戏的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各有侧重地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一次集中的正音。

  四、指导读句,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句子,同桌练读。

  媒体出示:(1)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不好听。

  (2)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3)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指名交流读句,随机理解“一天到晚”。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句子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读懂文章打基础。

  五、读课文,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巩固读书习惯。

  2.齐读课文。

  3.根据提示说清故事大概内容。

  (1) 师带读提示。

  出示:因为蝉的叫声。,所以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 (怎么样) (干什么) 可是,蝉不愿意学。结果,它。

  (怎么样)

  (2)同桌交流。

  (3)逐句交流,随机学习生字“名、本、领”。

  第一句:

  师:谁来交流第一句?

  师:可不是一般的歌唱家,而是-----,有名就是名气很响的意思。谁能

  读好这个词?(有名) 你有好办法记住“名”吗? 指名说 (关注规范表达)

  师:那有名的歌唱家想干什么呢?(出示:本领)

  师:你怎么记住“本”这个字?(指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领”这

  个字怎么记呢?(关注规范表达) 边说边在桌上写一写。

  师:再来读好这个词语。

  第二句:

  师:可是蝉不愿意学,那结果怎样呢?

  (4)齐读。

  【说明】

  分节读课文是对学生先前预习课文时标小节、读准字音的再一次反馈。同时借助填空整体进入,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继续加强生字的识记,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六、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小结。

  2.指导写字,练习书写“本、领”。

  【说明】

  通过老师示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将字形结构、关键笔画作为切入点,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写好字的信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加以实践。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蝉》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四个生字,理解“彻夜不眠、惊心动魄、煎熬”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明白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经历痛苦的,每个人都要学会承受。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学会边阅读边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自然之道,懂得各种生物生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自然之道》大家还记得吗?

  1、让学生复述回忆课文内容

  2、让学生说说《自然之道》的中心。

  对了,作者出于帮助小海龟,但是好心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和《自然之道》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理解。

  2、指明读课文,教师纠正。

  3、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回答!

  4、苏格拉底为什么彻夜不眠,是什么这么打动他。在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重点指出,自己感悟。

  1、重点读蝉拖壳的艰难过程。

  “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苏格拉底发现,其中有一只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就像有谁在泥塑上划了一刀。接着,其它幼虫的背上先后都出现了细缝儿。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一样的玉肌。

  虫儿痛苦地战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是刀在剥皮么?是火在烧身么?是剑在剔骨么?是针在穿心么?孩子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 ”

  2、怎样才能把上面的段落读出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通过上面的一段,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真实.(观察细致)

  4、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5、这工作是这么难做,苏格拉底把这些程序做完,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6、苏格拉底的劳动换来的是什么?

  二、 点明中心,重点感悟

  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蝉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展开美丽的翅膀,都变成了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想象一下这时候,苏格拉底得内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三、教师总结

  自然总是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人力所不能为的,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某些动植物的特性。学会观察和认识。

  四、拓展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全体讨论,小组交流。大胆发言!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瘸蝉

  脱皮 艰难 正常 (任其自然)

  帮助 容易 变瘸 (帮助)

  适得其反,尊重规律

【《蝉》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蝉》教学设计05-27

《蝉》教学设计12-2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12-28

《蝉》教学设计(精选20篇)11-30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6-23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2-26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0-30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4篇02-2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1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