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4-01-08 15:28:28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集合15篇]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集合15篇]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2)高温灭菌;(3)冷却;(4)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5)培养,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或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

  3、观察菌落:细菌菌落比较小,多数光滑粘稠或干燥粗糙,白或黄色;

  真菌菌落比细菌大几倍或几十倍,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色。

  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4、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土壤中、水里、空气中及至人体及动物和某些极端环境,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或有的要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如泡菜制作)。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由为您提供的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识点巩固:期末考试(人教版)祝您学习愉快!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2

  1、土壤微生物的类群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合成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光合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成为自身的蛋白质,当这些细菌死亡和分解后,其氮素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使土壤中积累很多氮素。

  2.3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

  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分解,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硝化细菌能把有机肥料分解产生的氨转变为对植物有效的硝酸盐类。磷细菌分解磷矿石和骨粉,钾细菌分解钾矿石,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和钾转化为能被植物利用的形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吞食土壤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真菌孢子和有机物残片等,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明显的作用,并促进了物质的转化。

  2.4其他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益之处。如土壤中的真菌有许多能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真菌菌丝的积累,能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如我国使用的“5406”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的。总之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3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运动的意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1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2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

  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3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

  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

  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4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

  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6、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依靠翅或翼的活动,进行滑翔和鼓翼飞行。

  滑翔:一些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某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的飞

  行方式,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鼓翼飞行: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两部分组成。2、功能: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1)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上面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结构(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其内壁可分泌滑液。(3)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能减少关节之间的摩擦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骨骼

  1、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2、分类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

  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三、躯体运动的形成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

  缩状态)

  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

  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取食行为: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领域行为: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防御行为: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5、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6、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

  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迁徙等年节律行为。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7、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⑴特点:营群体生活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间还形成不同的优势等级等。(由于受到食物、水源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吸引而聚集形成的动物群体,各成员间无明确分工,也不需要合作,是简单的聚群,则无社群行为,如成群的蝗虫等。)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1、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实验法。

  3、法布尔研究昆虫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4、费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

  5、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6、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法。7、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目标区别方法程序材料处理联系观察法描述动物的行为表现借助器具直接观察对动物不施加影响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或变化实验处理后再观察对动物施加影响实验法以观察为基础第17章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1、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它们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圈中的生产者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2)类型○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3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

  成食物链。

  (2)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

  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

  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

  一、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物。

  二、我国的动物种类和珍稀动物

  1、动物种类: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6300多种,占世界动物种类总数的14%,其中哺乳有450多种,鸟类有1200多种,爬行类有300多种,两栖类200多种,鱼类有3000多种。2、珍稀动物:我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白鳍豚、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白鲟、中华鲟等。三、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1、人类活动对动物资源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使动物物种的灭绝速度逐渐加快。据估计,鸟类和哺乳类在1600~1700年期间,大约每100年灭绝一种;在1850!1950年期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20世纪后期以来,每3年就有两种鸟类灭绝。

  2、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新疆虎、野马在我国境内已经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明显减小,个体数量骤减或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长江中特有的白鳍豚已经成为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一、动物的多样性

  1、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

  3、保护措施: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为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

  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2)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2、易地保护:把野生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

  (2)原因:栖息环境不复存在、种群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

  (3)意义: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三、法制教育的管理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二、微生物的生活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

  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

  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

  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4

  1、人体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骨和骨连结组成了人体的骨骼。人体的骨有206块,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2、骨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各骨的形态虽然差异较大,但是结构却很相近,长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人体发生骨折,成骨细胞能使骨愈合、再生;骨质有骨松质和骨密质之分,骨松质结构疏松,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骨密质致密坚硬,抗压力强;骨髓腔内有骨髓,人年幼时骨髓为红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会转变为黄骨髓。

  3、人体的运动系统具有支撑身体、支持运动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

  4、骨连结有3种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和活动的连结。其中活动的连结又叫做关节。

  5、进行运动时如果用力过猛,就可能导致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造成脱臼。

  6、人体大约有600块骨骼肌,骨骼肌可以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肌腹在中间,呈红褐色,主要由肌细胞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莫,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

  7、骨骼肌受到刺激,就会收缩、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各种运动。

  8、骨骼肌群在运动中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5

  大动脉管壁弹性纤维较多,有较大的弹性,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大动脉的结构特点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与中动脉是渐变的.,其间没有明显界限。内膜比中动脉内膜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在弹性膜之间还有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外弹性膜与中弹性膜相连,故分界不清。

  中医的动脉:

  动乃数脉,见于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6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_躯干部_和尾鳍_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海龟是爬行动物。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7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重点:1.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及鱼的呼吸方式。

  2.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适应水生的特点:①靠游泳捕食和御敌

  ②能在水中呼吸。

  蓝色革命:用高科技开发海洋,如建造人工鱼礁。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重点:1.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2.蚯蚓的.呼吸和运动。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重点:1.鸟类适于飞翔的特征。

  历史初二上册知识点

  一、动物的运动

  重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结构及各部分作用。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重点:1.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说明行为的意义。

  重点: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真菌

  1.真菌类型:木耳、蘑菇、灵芝、牛肝菌、青霉、曲霉、酵母菌(单细胞)等。

  2.青霉和曲霉的比较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8

  腔肠动物

  (代表动物:水螅,还有水母、海葵、珊瑚虫)

  1、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虫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P5图

  2、水螅的体形辐射对称,即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辐射对称)这种体形的优点:该身体结构便于水螅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水螅的身体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

  两层细胞中间填充着他们分泌的胶状物质。由内胚层构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与口相通。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他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5、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可堆积构成珊瑚礁,它不仅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岸,还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9

  一、脑:小脑(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可调节身体基本生命活动)

  脊髓: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的作用。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做出有规律性的反应叫反射。

  (3)反射的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有的,如:缩手、眨眼、排尿、膝跳等反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如:语言、文字等反射。

  (4)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二、激素调节:外分泌腺:有导管、唾液腺、汗腺

  (1)分泌腺体:内分泌腺: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和性腺

  (2)激素: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3)常见内分泌腺和激素: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作用;症状: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肥大垂体:生长激素促进骨的发育,调节生长发育。侏儒症、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胰岛:胰岛素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0

  卟啉环以四个配价键与铁原子相连,形成四配位体螯合的络合物,一般称为血红素。

  b类细胞色素的辅基是原血红素即铁-原卟啉Ⅸ。卟啉环上的侧链取代基为4 个甲基,两个乙烯基和两个丙酸基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辅基的结构相同。a 类细胞色素辅基的结构是血红素A,它与原血红素的不同是在于卟啉环的'第八位上以甲酰基代替甲基,第二位上以羟代法呢烯基代替乙烯基。d类细胞色素仅在细菌中发现,它的辅基为铁二氢卟啉,与其他细胞色素不同。c类细胞色素的辅基是血红素以其卟啉环上的乙烯基与蛋白质分子中的半胱氨酸巯基相加成的硫醚键共价结合(见图)。其他各类细胞色素的辅基都是以非共价键与蛋白相结合。还原状态的细胞色素在可见光区具有特征性的光吸收带:α带、β带、γ带(或称吸收带)。通常a类细胞色素的α吸收带位于598~605纳米;b类的最大α吸收带在556~564纳米;c类在550~555纳米;d类为600~620纳米之间

  总结:细胞色素作为电子载体传递电子的方式是通过其血红素辅基中铁原子的还原态(Fe2+)和氧化态(弤)之间的可逆变化。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1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2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3、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四、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

  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二、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3

  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这篇初二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2、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是对动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

  3、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常见仿生例子:宇航员穿的“抗荷服”,冷光灯,雷达,薄壳建筑,智能机器人。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生物上册第三章知识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新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4

  一、骨骼

  1、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2、分类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

  三、躯体运动的形成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

  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

  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

  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5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取食行为:

  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领域行为:

  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

  1、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攻击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防御行为:

  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

  1、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4、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5、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

  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毛、迁徙等年节律行为。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6、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12-14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02-17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0-19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11-21

有关初二上册生物必备知识点优秀02-16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8篇02-17

苏教版生物上册知识点03-31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15篇(精华)12-18

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常用(5篇)12-14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