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时间:2023-12-30 07:41:40 历史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一)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

  3、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必考知识点

  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

  (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

  (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2、发展历史:

  (1)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4)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

  (5)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①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②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③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即“灵魂不死”。

  ④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并开始“分科治病”。

  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_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历史答题三大技巧有哪些

  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比如,问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就可以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大多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

  2、善于利用材料。今年广西高考中历史材料题其实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摘录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我在刚上高三时,答历史题容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我在参照许多真题后发现也是如此。答题简练而到点,才能节省时间,并且让阅卷人更加“倾心”,从而提高得分。

  学好历史的五个“必须”

  1、正确阅读教材的三种方法:粗读,浏览教材,知其大意(第一遍预习);细读,精读课本,掌握时间、地理、人物等基础知识,并作出勾画(第二遍预习);精读,能对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课后复习)。

  2、正确记录课堂笔记的方法:符号笔记,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符号。如用“ ”标明重点,用“......”引起注意;用“ ”表示重点,用“?”表示疑问等;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不同的内容,如用黑色标记上课笔记,用红色标记复习笔记。

  3、哪些是学习的重点:①凡是发生在历史转折时期,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②凡是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等字眼的内容;③凡是和当今世界时政热点、社会焦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④凡是教材内容配有插图,课后有思考题、讨论题和练习题的内容。

  4、学习历史的方法:①学习每个历史事件要掌握五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②分析历史事件的三步曲,原因、经过和结果;③完成练习题。

  5、科学的记忆方法:把握教材,化繁为简,理清线索;在理解的基础上,搞清因果关系,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同类知识的拓展延伸。

  历史考试的方法与技巧分别是什么

  一、调整身心,有备无患。

  首先,考前要学会调整自己,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要调整到最佳状态。生理上,考前一周要按照考试的作息时间走,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更投入。辛辣刺激的食物考试前不宜多吃,容易引起肠胃不舒服影响状态发挥。心理上要做到不骄不躁,无论复习结果如何,都应该正视结果,很多考生容易把紧张的心态带进考场,适当的紧张能提高我们的答题注意力,但是过渡紧张会导致各种失误,因此,我们学会给自己释放压力,不要让紧张成为我们考试的绊脚石。

  二、支配时间,合理答题。

  初中历史真正的难点就在后面的简答题上,文字多,考查的范围大,因此,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做。很多学生容易在某一道题上纠结,耽误大量的时间。任何时候都要遵循“先易后难、不会跳过”的宗旨,尤其是选择题,跳过一定要做好标记,以防最后没时间检查而弃选。

  三、巧用材料,辅助答题。

  考试过程中必然有很多不会的题,这时千万不要慌,更不能轻言放弃,把所有题做完后,回过头来在思考一下,如果是材料题,不妨从给出的历史材料中挖掘一些有用的知识,比如:概括核心思想、划分层次,从材料中寻找灵感,很多时候都能“化腐朽为神奇”。简

  四、劳逸结合,相信自己

  有的同学觉得考场就是战场只有“劳”没有“逸”,其实劳逸结合就是在感觉自己思路混乱或者是由于紧张造成“记忆堵塞”时,不妨喝喝水、深呼吸、瞄一下窗外、稍稍放松一下颈肩等,这能有效帮助我们找回灵感,也让接下来的答题过程更加轻松。

  有的考生做题后检查对自己不信任,总喜欢更改自己的答案,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开始“蒙”对的.题往往都是改错了,因此,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优柔寡断反而不能帮助自己。

  五、仔细审题,针对答题。

  珍惜考场时间,并不意味着匆忙答题,很多学生总是怕时间不够,其实,大部分考试时间都有剩余,大家只需要按部就班答题就可以了。匆忙答题,很多时候题目没有审完就开始盲目答题,会导致失分严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动笔前应仔细审题,弄清出题人问的是什么,然后再针对答题,否则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最终影响考试成绩。

  六、条理清晰,规范答题。

  在做历史试卷的时候,一定要规范,清晰;选择题的答题卡不能涂的太重,也不能太清;在做简答题的时候要保证条理清晰,一条一条的来回答,分出“1、2、3……”来,这样答题有层次,简明、全面,同时要规范书面语的使用,不能口语化表达,此外0,字迹要清晰。

  历史课上应该是怎么听课的

  (一)听导入。教师的导入语往往是章节间知识或规律的衔接,或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这种导入又往往体现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所以,听课要从导入开始。细心体会知识间的衔接,领悟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自己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对导入语,应认真地听,积极思考,明确回答,仔细领悟和深切体会。

  (二)听讲解。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不能作过多的艺术渲染,加上内容又多,学生听起来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但只要思想上重视起来,态度认真起来,根据课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些符合史实的想象,深入情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掌握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同学们应跟上教师的引导与思路,带着疑问去听、去解、去思、去辩、去悟,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成果。

  (三)课堂上要以听讲为主,记笔记为辅。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思考问题,为了记下某个重要知识点而没能听老师讲解其他重要知识点,或者为了听老师讲某个重要知识点而忘了做笔记,这样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企图在课堂上把笔记做得很完美,课后再对照笔记去消化,这样实际上是将课堂任务移至课外,得不偿失,当然事倍功半。

  (四)听总结。课堂总结,或者画龙点睛,或者提纲挈领,或者纵横联系和综合分析,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抓关键,抓重点的能力不可或缺,学生要从领悟老师的思维习惯与方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习惯。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2

  三大改造

  一。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1)原因: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经过: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开始时间:从1954年起

  (2)方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4)评价: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5)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三大改造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历史课上应该是怎么听课的

  (一)听导入。教师的导入语往往是章节间知识或规律的衔接,或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这种导入又往往体现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所以,听课要从导入开始。细心体会知识间的衔接,领悟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自己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对导入语,应认真地听,积极思考,明确回答,仔细领悟和深切体会。

  (二)听讲解。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不能作过多的艺术渲染,加上内容又多,学生听起来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但只要思想上重视起来,态度认真起来,根据课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些符合史实的想象,深入情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掌握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同学们应跟上教师的引导与思路,带着疑问去听、去解、去思、去辩、去悟,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成果。

  (三)课堂上要以听讲为主,记笔记为辅。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思考问题,为了记下某个重要知识点而没能听老师讲解其他重要知识点,或者为了听老师讲某个重要知识点而忘了做笔记,这样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企图在课堂上把笔记做得很完美,课后再对照笔记去消化,这样实际上是将课堂任务移至课外,得不偿失,当然事倍功半。

  (四)听总结。课堂总结,或者画龙点睛,或者提纲挈领,或者纵横联系和综合分析,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抓关键,抓重点的能力不可或缺,学生要从领悟老师的思维习惯与方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习惯。

  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简介

  1、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①春秋时期;②吴国;③军事家孙武所著;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2、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4、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5、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④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6、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怎样提高历史学习的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总结是几乎一切科目学习的三部曲,历史同样如此。高中历史不存在死记硬背就拿高分的情况,我们需要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通读教材,进行课本史实的基础梳理,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写下来,课中重点听讲。

  课堂上我们应保持高度的专注,跟随老师的节奏,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温故而知新”,课后是我们消化新知、提升能力的重要时段,所以趁着知识的热度迅速补齐笔记、落实记忆,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3

  有关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见书93页插图)

  (1)蒋介石邀请重庆谈判的目的:

  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B为了欺骗人民。

  (2)谈判的目的:

  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

  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十五课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最终平津陷落。

  影响: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对南京.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第十六课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战役。

  中共七大:

  1、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A.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D.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积极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E.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广大爱国华侨与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战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学好历史的五大技巧

  一、要对历史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觉得历史年代、人物、历史事件比较难背,把学历史当做一种负担,那么,永远学不好历史。只有真正融入到历史长河中,认真阅读每一个历史故事,去感受历史人物的状态,对历史产生兴趣,才有学习历史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

  二、学会读历史材料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三、关注历史年代

  如果没有历史年代,就根本无法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不能发现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及找出历史发展规律。由此可见,历史年代对于历史学科的意义。想要掌握历史年代,就必须要通过恰当的方法来记忆。

  常见的方法有:分类记忆法,就是把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更多的记忆、如:6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然后注明各自的时间,这样就能一目了然。

  化简记忆是把复杂的历史基础知识内容,删掉复杂,遵从简单,理出提纲。用简单的文字或抓准本质性的语文,以便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如: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概括为“苛税”、“重役”、“酷刑”6个字,就掌握了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掌握了化简记忆的技巧和方法。

  四、勤于复习巩固

  “温故知新”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五、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怎样记历史的人名、地名、年代

  (1)记人名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的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同学们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

  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同学们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学好历史的五个“必须”

  1、正确阅读教材的三种方法:粗读,浏览教材,知其大意(第一遍预习);细读,精读课本,掌握时间、地理、人物等基础知识,并作出勾画(第二遍预习);精读,能对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课后复习)。

  2、正确记录课堂笔记的方法:符号笔记,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符号。如用“ ”标明重点,用“......”引起注意;用“ ”表示重点,用“?”表示疑问等;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不同的内容,如用黑色标记上课笔记,用红色标记复习笔记。

  3、哪些是学习的重点:①凡是发生在历史转折时期,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②凡是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等字眼的内容;③凡是和当今世界时政热点、社会焦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④凡是教材内容配有插图,课后有思考题、讨论题和练习题的内容。

  4、学习历史的方法:①学习每个历史事件要掌握五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②分析历史事件的三步曲,原因、经过和结果;③完成练习题。

  5、科学的记忆方法:把握教材,化繁为简,理清线索;在理解的基础上,搞清因果关系,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同类知识的拓展延伸。

  历史考试的方法与技巧分别是什么

  一、调整身心,有备无患。

  首先,考前要学会调整自己,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要调整到最佳状态。生理上,考前一周要按照考试的作息时间走,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更投入。辛辣刺激的食物考试前不宜多吃,容易引起肠胃不舒服影响状态发挥。心理上要做到不骄不躁,无论复习结果如何,都应该正视结果,很多考生容易把紧张的心态带进考场,适当的紧张能提高我们的答题注意力,但是过渡紧张会导致各种失误,因此,我们学会给自己释放压力,不要让紧张成为我们考试的绊脚石。

  二、支配时间,合理答题。

  初中历史真正的难点就在后面的简答题上,文字多,考查的范围大,因此,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做。很多学生容易在某一道题上纠结,耽误大量的时间。任何时候都要遵循“先易后难、不会跳过”的宗旨,尤其是选择题,跳过一定要做好标记,以防最后没时间检查而弃选。

  三、巧用材料,辅助答题。

  考试过程中必然有很多不会的题,这时千万不要慌,更不能轻言放弃,把所有题做完后,回过头来在思考一下,如果是材料题,不妨从给出的历史材料中挖掘一些有用的知识,比如:概括核心思想、划分层次,从材料中寻找灵感,很多时候都能“化腐朽为神奇”。简

  四、劳逸结合,相信自己

  有的同学觉得考场就是战场只有“劳”没有“逸”,其实劳逸结合就是在感觉自己思路混乱或者是由于紧张造成“记忆堵塞”时,不妨喝喝水、深呼吸、瞄一下窗外、稍稍放松一下颈肩等,这能有效帮助我们找回灵感,也让接下来的答题过程更加轻松。

  有的考生做题后检查对自己不信任,总喜欢更改自己的答案,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开始“蒙”对的题往往都是改错了,因此,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优柔寡断反而不能帮助自己。

  五、仔细审题,针对答题。

  珍惜考场时间,并不意味着匆忙答题,很多学生总是怕时间不够,其实,大部分考试时间都有剩余,大家只需要按部就班答题就可以了。匆忙答题,很多时候题目没有审完就开始盲目答题,会导致失分严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动笔前应仔细审题,弄清出题人问的是什么,然后再针对答题,否则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最终影响考试成绩。

  六、条理清晰,规范答题。

  在做历史试卷的时候,一定要规范,清晰;选择题的答题卡不能涂的太重,也不能太清;在做简答题的时候要保证条理清晰,一条一条的来回答,分出“1、2、3……”来,这样答题有层次,简明、全面,同时要规范书面语的使用,不能口语化表达,此外0,字迹要清晰。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4

  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

  (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

  (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2、发展历史:

  (1)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4)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

  (5)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①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②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③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即“灵魂不死”。

  ④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并开始“分科治病”。

  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_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历史答题三大技巧有哪些

  1、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比如,问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就可以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大多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

  2、善于利用材料。今年广西高考中历史材料题其实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摘录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我在刚上高三时,答历史题容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我在参照许多真题后发现也是如此。答题简练而到点,才能节省时间,并且让阅卷人更加“倾心”,从而提高得分。

  历史学习的十个有效方法

  1.阅读历史文献

  阅读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学生应该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包括教科书、历史著作、历史小说等。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献,可以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读方式,拓宽历史视野。

  2.建立时间线

  建立时间线是整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将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形成一个清晰的时间线,帮助记忆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3.运用地图分析

  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运用地图分析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地域特点和地缘关系。

  4.多角度思考

  历史是多元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全面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利用图表和图片

  图表和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制作时间表、流程图、地图等,将历史知识可视化,提高学习效果。

  6.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

  实地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加深对历史的感受和理解。

  7.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

  小组讨论和辩论是学生交流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就历史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8.编写历史笔记和总结

  编写历史笔记和总结是巩固历史知识和提高记忆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整理成笔记和总结,通过反复复习和回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9.运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网络资料等能够丰富历史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观看历史纪录片、听取历史讲座、浏览历史网站等,拓宽学习渠道和提高学习兴趣。

  10.关注时事与历史联系

  历史与时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关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事件,与历史进行对比和联系。通过了解当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影响。

  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都是走马观花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掌握这科的精髓,题目做了一堆,原题目出现都不会,根本原因就是书没看透、题没做透。

  比较实用的历史学习方法

  1.预习:课前要认真预习,通览教材(课本)内容,导言、课题、标题、大字、小字、插图、相关史事等,都要看。边看边思考,将语文课上学到的分层,缩句、找中心句的方法用上,思考层次间的关系、各子目间的关系、它们与标题间的关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将主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在头脑中理出来或制作简单的结构图。对课文内容中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记下问题,以备上课重点听记。

  2.听讲:必须有力图听明白老师每句话、每个要点的意识,精神饱满去听讲,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认真落实老师的要求,注重当堂记忆和理解基础知识。不熬夜,以保持课堂的专注力、持久力。

  3.回答问题与质疑:课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抓住有限的机会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概括、表达能力。遇到疑难问题要大胆提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但也要注意时机,对于个性化和偏颇的问题可以单独课下及时找老师提问。

  4.记笔记:课上有随时记笔记的意识,当听到老师语气重点强调、重复性强调、明确考点的强调内容要及时记笔记。老师要求记的笔记更应当规范、工整,可以以简记、符号等方法加快笔记速度。记笔记不能以耽误听讲为代价,来不及记录的内容,可以课下问老师、同学补记。

  5.复习:历史学科是一个基础知识庞杂、琐碎、记忆难度较大的学科,所以最讲究及时复习,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将忘不忘时巩固记忆,无论是持久性和准确性都是效果最佳的。建议下课一分钟回顾当堂学习要点,当天回家作业前通读当天所学课文一遍,并重点记忆基础知识,下次课前回顾基础知识一遍,周末复习一遍,整单元学完阶段性复习一遍,加之期中期末前的复习,多少知识也不怕记不住。

  6.练习: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忌讳随意不负责任的以做完为目的,练习有三大功能:查漏补缺、拓展知识面、提升解题技能。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5

  1.抗美援朝概况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抗美援朝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6

  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这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和要求:

  原因:1)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2)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7

  对内改革:

  1、农村的改革

  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用: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城市的改革

  (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对外开放:

  1、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引发第一次沿海开放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8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二)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三)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四)“一五”计划成果: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④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⑤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五)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最早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广东、福建两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含义: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深圳地位: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3.书法艺术: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间:东汉末年。

  (2)演变: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3)书圣: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4.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的两大石窟。

  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

  ①加强了南北交通

  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快速记忆历史知识有什么法子

  1、框架记忆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用建立知识体系,把每个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各个事件段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这都是有联系的,其实历史在文科中各个教材算是联系最大的,它的每个事件都是有前一个时间铺垫的,所以在我们有精力的时候,还要把各个历史知识细化,这样我们的历史成绩才能提高的更快。

  2、“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主要还是以记忆为主的,我们每学一节新知识,都要仔细回顾一下以前学习的知识的,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是忘记了的,这样能够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在平时做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历史词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的去思考,这个词和哪个事件有关,它的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有什么不知道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回归课本或者咨询老师,这样我们的历史成绩才能够快速的提高。

  3、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在学习高汇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每隔一段时间测试一下,自己完成的怎么样,我们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我们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听,这样对我们学习历史也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4、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有很多的同学把历史知识都背下来了,但是不会利用,不会解题,我们在把历史知识背下来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不同的问题才是王道,有很多的同学历史主观题时不会答的,不知道怎么运用历史知识,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经常的训练自己的这种答主观题的能力。

  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步骤

  步骤一,审问题。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

  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

  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步骤五,开始作答。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历史解题攻略比较好的方法

  1、做选择题首先得仔细审题

  要想做好选择题,仔细审题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你清楚了题干信息和问题,才能才能准确的找出答案。如果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很容易选错,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考试卷子发下来以后,总有一部分学生说明明会做的题,考试的时候却做错了的原因。

  2、注意题目的隐含条件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题干信息给出的隐含条件。一般隐含条件对于能否选出正确答案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忽略了隐含条件,那么这道题做出来的可能性就很小。(当然了,还可以靠蒙,而且梦到正确答案的几率也是很大的,毕竟是单选题)。

  3、注意选择题的限定条件

  做选择题除了认真审清题意、注意题目中隐含的条件以外,还要注意限定条件。历史选择题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符合条件的选项不止一个。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的限定条件,如果有了限定,那么符合题目的选项就剩一个了,也就是正确答案。

  4、利用排除法

  排除法是做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不仅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还能提高答题速度。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以根据题目的信息,确定时间或者空间范围,先把不符合的选项排除,然后在在符合条件的选项里找出正确答案。

  总的来说,做选择题最重要的就是细心、认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帮助找出正确答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相关文章: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11-29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01-31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03-31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11-02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03-30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07-01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01-06

九年级历史下册《俄国的改革》知识点汇总07-02

高二下册历史知识点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