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8 16:27:28 设计 我要投稿

山行教学设计(精)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精)

山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1)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2)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4)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5)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6)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1)(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2)齐读第二行。

  (3)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4)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5)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1)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2)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4)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 “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5)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1)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2)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3)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4)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习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 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

  b、 句式多变,

  c、 节拍有缓急,

  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

  f、 类似楚辞,

  g、 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 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i、 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 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

  k、 以游仙诗的形式,

  l、 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 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 小结

  1、 主题:从推己及人中,

  2、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

  3、 忧国忧民的崇

  4、 高思想。

  5、 层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山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写好生字。

  2、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注意:行的读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诗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斜”在这里应该读xié,有人认为应该读古音,但现在不提倡。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描绘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看文中插图。

  这幅插图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什么叫“寒山”“石径斜”

  [ 多媒体演示:小径弯曲、人家在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决关键词“坐爱”“ 枫林晚” “于”的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点拨。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①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巩固练习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4、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教后记:

  发现的问题有:

  1、课堂上教师的话比较多,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的时间不够充分,读诗还显得不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似乎听得一知半解。

  2、古诗的每句话里都有十分重要的词语,只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意,进而感悟情感。在教学每句诗时,应该更加扎实地让学生知道词语的意思,让他们说说,进而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据诗的意思,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想当然以为孩子们会知道,其实,真正不需要老师点拨学得好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老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3、提问不够整,没有明确的主问题贯穿整节课,或者是备课时有这种想法,但课堂操作中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是无法灵活应付,这也说明课前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备课还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课是一门艺术,当我们设计某个教学环节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什么?有效吗?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如果热衷于表面的热闹而变成低效的课堂,受害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们。

  其次,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清楚明了,因为语文本身是个包罗万象的科目,教师不要以主观的臆想或感觉来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读课文,课前做做必要的习题,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这才是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

  最后,教学时应该有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来教学,找出景物,理解关键词,初步感知诗意,配合图片创设情境悟出诗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味道。

山行教学设计 4

  一、学习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日标

  三、“扶放”结合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 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山 行》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

  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123下一页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 行》教后心得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教学设计 5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教学设计 7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学习要求:

  (1)读一读这首诗。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习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

  山行白云人家

  (喜爱赞美)枫林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 篇【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齐读第二行。

  ⑶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

  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习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习写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悟、想、品、诵”

  读————诗文思—诗意想———画面诵—— ——全诗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近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板书:山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 9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 10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山行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山行》。

  2.学会古诗《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古诗《山行》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小黑板,音乐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2.为什么称为“寒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山行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

  “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

  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山行教学设计 13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习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习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 14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教学设计 15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山行》教学设计06-22

《山行》教学设计04-28

山行教学设计12-23

杜牧《山行》教学设计06-22

山行教学设计[荐]12-08

古诗《山行》优秀教学设计07-03

古诗山行的教学设计教案07-02

山行课文教学设计07-04

小学古诗《山行》教学设计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