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3-11-22 12:02:1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道家的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家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家的心得体会

道家的心得体会1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必须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并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能够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能够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能够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能够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能够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能够称“常无”;称道为“有”,又能够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明白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我谋私利,就能够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能够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明白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到达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应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不一样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资料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并且仅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当废止礼貌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梦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家的心得体会2

  就我自己体会,《易经》是用拟象思维方式写成的,如果你具有拟象思维方式,读懂《易经》就毫无困难,无非是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如果你只有逻辑思维方式,那么《易经》你是不可能读懂的。

  《易经》的要点其实就是简易,变易和不易。

  简易就是认为世界的构成无非阴阳及其转化规律而已。

  变易就是认为世界虽然变化多端,混乱无比,其实不过是错诸复杂而已。成语错综复杂就来自于《易经》。

  伏羲创立的八卦体系,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

  所谓错卦,就是两个卦相对应的每一爻阴阳属性都是相反的。如坎卦初、上爻为阴爻,中爻为阳爻;而与它形成“错卦”关系的离卦初、上爻为阳爻,中爻为阴爻。所以互为错卦的卦在卦性和卦气上也是完全相对的。(错卦又被称为反卦)例如:

  乾性健,卦气向上——坤性顺,卦气向下;

  震性动,卦气向上——巽性入,卦气向下;

  坎性陷,卦气向下——离性附,卦气向上;

  艮性止,卦气向上——兑性悦,卦气向下。

  所谓综卦,就是把一个卦旋转180度,倒过来所形成的新卦,新旧两卦是互为综卦。乾、坤、坎、离这四卦的综卦就是本身,所以它们是没有综卦的,因此它们又称为八卦中的四正卦。

  四正卦在《易经》体系中代表的是宇宙的四个方向。以“玄(天)道”为主线的两个方向是乾和坤,分别象征天地;以“黄(地)道”为主线的两个方向是离和坎,分别象征日月。

  八卦中剩下的四卦就是四隅卦,其中震卦和艮卦形成综卦关系;巽卦和兑卦形成综卦关系。

  四正四隅是有先天和后天的区别的,后天卦的方位是地球的层次,这时四正卦指东、西、南、北四个主方向,分别对应震、兑、离、坎四卦;而后天四隅则是指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现在我们读的《易经》是周易,是周文王演化的,是八卦重叠而来的,所以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叠而成的。

  复卦和杂卦是针对六十四卦体系来说的。

  所谓复卦就是与八个单卦相区别的。三爻的卦称单卦,由两个单卦组成的六爻的.卦称复卦。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十四卦体系的卦都是复卦。

  复卦就是重复。是指上下卦由同一个单卦组成的复卦,所以这样的卦,也叫纯卦,这样的卦只有八个,所以又叫八纯。

  与纯卦相对的当然就是杂卦,其他五十六个卦都是杂卦。纯卦秉承的是上一层次八卦的主要特性,所以纯卦自然就是统领杂卦的祖宗卦、宗主卦,所以又有了以八纯为主体建立的八宫卦象体系。这也是《易经》宇宙规则气纯则贵,气杂则贱的体现。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体系下,综卦就是将一个六爻的复卦的上爻和初爻互换;五爻和二爻互换;四爻和三爻互换所形成的新卦。综卦的意义是指有着共同基础上的局部不同,错卦则意味着绝对的对立。所以六十四卦体系中大多数的对卦关系,都是综卦关系,说明了所有的矛盾中,大多数都是同中求异的矛盾。

  只有乾(天)和坤(地)、坎(水)和离(火)、小过(雷山)和中孚(风泽)、大过(泽风)和颐(山雷)这四组卦因为各自没有综卦而以错卦的关系组成对卦。其实真正的错卦只是前两组;后两组属于错综结合卦。

  而《易经》中代表世界变化状态的64卦及其384爻不过是阴阳因时,因地,因利的互相转换而已。

  至于不易,是因为《易经》认为世界有基本不变的天道,那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阳循环,无限往复。所以生老病死,盛衰生长,都是这个天道的表现而已。

  其实《易经》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例如为人,我们崇尚以诚待人,不自欺不欺人,心平气和;例如做事,我们崇尚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中正平衡,要自强不息,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要坚韧不拔,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急于求成。

  所以从《易经》的思想,自然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方法:中庸之道。

  拉拉杂杂,东拉西扯写了不少字,可能有人会问你自己会什么?经过认真考虑,我认为我会组织打群架。并熟练掌握了4个打群架不可或缺的技术:

  1、优化技术:用各种可能的优化方法,通过对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的人、财、物和技术等等之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投入产出效率优化。

  2、协同技术:用各种网络分工技术,通过对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减少工作流程上下的延迟或等待,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3、组织技术:用各种流程设计技术,通过对系统过程的流程设计,把参与打群架的各单位分散的任务流程和模块,组装成可以顺畅运转的系统。

  4、计划技术:可以把设想变成目标,目标变成一堆任务清单,任务清单变成一群可执行流程,流程变成过程化的可监控成果,最后把这些分散的成果组装成一个整体,实现最终目标。

  所以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技术人员,当然拧螺丝比不上操作工,画设计图比不上工程师,但是我的价值是能够使一个系统组装起来,并正常运转实现预订目标。

  这些废话跟读《易经》心得没直接关系,但是我个人认为有间接关系,因为《易经》包含了人最需要的整体观和大局观。所以我认为《易经》虽然不能教你做什么,怎么干,但是能够启发你怎么看,这个更重要,干具体事情主席不会比普通人强多少,但是看事情,却比大多数人强十万八千里。

  其实怎么干很容易学会。因为完成任务,无非是把目标变成过程,把过程变成步骤,从数学角度而言,步骤就是算法。只是人由于精力有限,能够熟练掌握的无非几种而已。而熟练掌握几种具体做事情的方法,例如目标任务法,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法,不过只需要一年而已,而要形成自己看问题的系统思维模式或框架思维模式,可能得一生的不懈努力。读《易经》,可以使我们从高山到平原。

  读《易经》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愚蠢。其实人是很难发现自己有多愚蠢的,倒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愚蠢。我们经常身披羡慕嫉妒恨为标志的最愚蠢马甲,招摇过市,得意洋洋而不自知,但是别人都知道。

  对《易经》的理解,实际上是对人生的理解,所以必然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加,人生体验丰富,会不断变化。所以如果以后有精力和体力,这份读《易经》心得将不断补充,完善和修正。

道家的心得体会3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道家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道家言简意赅的哲学06-27

道家文化与古琴的联系06-25

道家历史起源详解06-26

道家感悟人生的语句06-26

道家思想经典语录06-30

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简介06-27

心静自然凉道家哲学06-27

9道家常炖菜做法07-04

六道家常素菜的做法07-02

哪位朋友知道家乐福的信息?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