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读后感

时间:2023-11-17 08:43:2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天才》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才》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才》读后感

《天才》读后感1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看似。

  最精彩的,其实就是世界本身。在好奇心驱使下,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答案。但是他发现,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就在作者为此困惑的时候,某次听一个是精神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然后好像明白了一些:明白为什么没人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

  道说:这里是人间;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于是高铭开始饶有兴趣地问身边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并没得到态度认真的回答。

  为什么呢?大概因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更多的人对于这种不忙着挣钱,不忙着找老婆,不忙着升职的行为表示不解,同时还半真半假地表示关注:你疯了吗?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是无比复杂的。

《天才》读后感2

  这本书最初是孩子向我推荐的,他说这本书启迪了他的思维。当时没有看,只是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不错,很符合我们的认知: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痴迷于自己事业,或对某事某物着迷的人,他们每天乐此不疲,被我们称作"疯子",行为表现与疯子无异。——兴奋、专注、不知疲倦——这种状态,天才与疯子是一样的。

  但正如鲁莽同勇敢一样,疯子与天才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疯子没有元认知能力,不能觉察自己的行为,没有自知力。有时他们就像一辆飞跑的汽车——是失控的那种,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那种。

  前些天,孩子把书从网上买了回来,我才有幸拜读。作者用精彩、凝练的对白,把这些疯子刻画的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了这些特殊群体的另类人生,让读者领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几乎"天衣无缝"的思维……也许作者的角度不同,作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最"精彩"言语行为,而极少去关注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种非常心理似乎是天生的,他们的"思想"似乎是超时代的`。

  但心理是脑的机能,人是社会的反映。大家都熟悉的"狼孩",之所以表现与狼的行为无异,就是由于这个孩子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被狼"教养"的结果。范进疯了,他的思想离不开八股文;当代的疯子,怎么也不可能是因为中了封建主义的毒害。心理问题的出现,无论从客观上看(认知心理学),还是从主观上看(精神分析),都是有原因的。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定是生活在他们大脑中,埋下了足以控制他们灵魂的种子。我们只有顺藤摸瓜,找原因,寻真相,才能正真地去帮助他们,才能让更多的人避免陷入心理障碍的陷阱。

  就疯子与天才所表现的"专业水准",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就像书中让那个想象"思维虫子"的少年一样,在为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试中,"结果很糟"!他们所表现出的思维或是线性的,只沿着一条线思维;或是单向的,只能向一个方向思维;或是发散的,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意识;或是点状的,把一个点想象的比地球还大,以致压垮了自己的思维……就知识结构而言,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超越霍金,也没有突破多重宇宙理论;他们的想象力,并不比科幻小说家丰富多少,不同的是:他们似乎钻进了黑洞状的牛角尖,自我意识的力量很难把他们拉了回来。

  还有几位很特别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那位可亲可敬的、每天陪着去世大爷的大妈;执着传承千年原生宗教的萨满。这些人,则更像是天才,幸福生活在自己的信仰中……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对于不是研究心理学的读者,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另类的世界;对于研究心理学的读者,这本书也许只是一个起点。

《天才》读后感3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题记

  她的身材高挑修长,留着一头乌黑的卷发,身着色彩鲜明的旗袍,款款地走在时间的长河中。一路走过,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她和身边的同行人换了许多,但她永远带着自己的光芒,独自行走于人事纷扰的生活中。

  她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我更愿意称她为女作家,而不是在前面加上“天才”二异世龙神录字,正因为这两个字,她的所有才华被当做理所当然,所有的缺点被世人诟病。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自在洒脱的性格不会去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但在我心中他就是个女作家,世俗标签给她带来的麻烦,我于心不忍,我们不过是通过她独特的眼光看世界罢了。

  我喜欢张爱玲,喜欢她“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喜欢她清冷孤傲的才气;喜欢她“想做就做,想穿就穿,想爱就爱”,不惧世俗眼光的自由……张爱玲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在圣玛丽学校上学时,她写的文章就十分受欢迎,多次被登上校刊,她对此并不感兴趣。后来在香港大学读书时,遇见了生命中的挚友——炎樱,一个与她性格完全相反的女孩。香港,这个充满了异域风情的殖民地,成了她的成名地之一;在香港,她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可惜战乱纷纷,张爱玲被迫放弃学业回到了上海,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她很早就懂得“出名要趁早”,当时上海滩无人不知张爱玲,黄浦江上飘着她的文字,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这个小姑异世龙神录娘极高的才华。后来她遇见胡兰成,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她的心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被辜负了,她的痛彻心扉都融入到她的作品中。后来的后来,张爱玲的'故事仿佛绵长而无平淡。

  正如张爱玲说的“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谁知,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的我不知爱情是何物,只异世龙神录得从她的文字中窥探深闺中的奥秘。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那一抹蚊子血与白月光,或是一粒饭粘子与心头上的朱砂痣;还是《半生缘》中顾家两姐妹纷纷扰扰、起承转合的爱恨情仇;抑又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在战火前坚贞不渝的爱情……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透露出“深爱只为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但看似外热内冷的爱情却引得男男女女们挤破了头往里挤,她以一种局外人的角度看待世俗情感,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每一个人物都是她的人生写照,散发着民国时期的独特韵味。

  张爱玲在《烬余录》中写到“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异世龙神录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愿走进张爱玲的世界,感受她的清冷孤傲,却像两条平行线般,永不相交,各自过着孤独的生活。作者:张心意

《天才》读后感4

  爱因斯坦曾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人们都爱议论天才,说天才的智慧超过任何人,说天才是如何如何的了不起。人们羡慕天才,有的在天才面前唯唯诺诺,望而生畏,连半步也不敢超越。也许,天才的智慧是超过一般人的,但天才的智慧并非天赋的。所谓“天才”,靠得是灵感和勤劳的实践去造就的。在《天才》这首诗里批评了两种对待天才的态度:一味羡慕和敬畏。由于对天才的过于迷信,他们对其羡慕得五体投地,敬畏得滞步不前。诗人告诫我们,不要被那些迷人的桂冠所迷惑,也不要对此望而生畏。要相信自己心中也不乏那一分灵感,只要全力以赴,只要舍得流汗,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干,总能登攀天才的.高峰。

  “有比较才有鉴别”。牛顿,这个名字应该是家喻户晓了。他是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他因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一举成名。可是他的成就并不是天生的啊,可他天生就爱思考。据说,有一天他躺在苹果树下,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打中了他的脑袋。其实着也是自然界很常见的事,自古至今,大概有不少人被落下的苹果砸中过吧。但是有谁想过这是为什么?只有牛顿想过:为什么苹果飞不到别的地方去,却偏偏要掉下地来呢?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皆知的自然现象,引发了他的思考,经过了他不卷的探索研究,他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看似偶然的一个发现,难道是先天生成的吗?不,显然不是,他还不是靠得一粉灵感和九十九分勤劳的实践吗?

  历史上有多少人的成就不是汗水造就的。爱因斯坦小时侯没有任何一点高出常人,甚至有点“笨”,可是经过了他不懈的努力,他还不是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与此相反的,在我国文学著作《伤仲永》中提到的仲永“七岁能文”,可谓是个“小神童”,然而他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资质,十几岁时便与常人无异。这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夺目的桂冠是用荆棘编制而成的”,成功靠的是汗水,是拼搏,而不是所谓的“天赋”,不是吗?

  有一首歌唱的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么我们呢?我们渴望成功,希冀着灿烂的明天,那我们又将怎样去打造自己的美好前程呢?———当然是勤奋加汗水啦!“说干就干”,我拿出试卷仔细做起来。我拖着下巴,凝视着试卷,时而闭目思考,时而俯身书写,前几题很快被我攻下来了,这时,我的信心更足了。揉了揉眼睛,我又低下头继续思考起来。可是眼前这题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我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可还是做不对。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可我还在和这道题打交道。猛然,“放弃”这个念头在我脑边闪过,这题不会做就算了,何必硬逼自己呢?正在这时,《天才》这首诗在我耳边响起,脚塌实地去奋斗吧!我又算了起来。一遍,两遍……不知算了多久,我终于把这道题攻下来了。此时心中有便有了说不出的喜悦——也许这就是成功的快乐吧!

  古人云:“天才出自勤奋”,天才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先天而成。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就,造就你的天才梦

《天才》读后感5

  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坐下来陪孩子一起阅读。最近打开儿子的书橱,拿起儿子为我推荐的一本书——《天才少年维克多》。这个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是一部能够让孩子进行自我激励的作品。

  从书名看,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位天之骄子,但认真品读后,不禁让人感慨颇多。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傻瓜”蜕变为名扬世界的天才的真实故事,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协会主席维克多?谢列布利雅柯夫的亲身经历。

  本书的主人公维克多?罗杰斯是一个生下来就先天不足的孩子,从小行动迟缓,说话晚,吐字也不清楚,结结巴巴。六岁时,爸爸带他到保健所的儿童咨询中心,医生诊断他为认知能力低下。维克多的胆子很小,不爱与人交流。虽然爸爸妈妈一直给他加油鼓励,但是在学校里他还是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弄和排挤,在班级里他是大家眼中的“傻瓜”。有一天早晨上课前,同学们在维克多的椅子上放上了装满墨水的气球,维克多不小心坐爆了气球,弄得衣服上和手上到处都是墨水的痕迹;在参加手工制作大赛时,维克多细心地指出了参赛模型的缺陷,可同组的同学们不但当做没听见,还嘲笑他一个傻子懂什么;一次数学课上,维克多用自己的方法解出了著名数学家高斯解出的难题—从1加到100,但却被老师和同学们认为是偷看了班里一个数学成绩特别好的孩子艾登的答案;在学校的一次智商测试中,维克多的智商本来是173,但却被老师错误地告知他的智商只有73,和海豚差不多,从此,同学们更是给他贴上了“傻瓜”、“低能儿”的标签,他的自信一时间被击垮,从此以后的十七年里,他一直都以为自己是个没用的傻子。

  维克多渐渐长大了,由于家庭条件和被同学嘲讽等原因,他被迫退学,过早地结束了学习生涯,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不过幸好的是维克多的身边有不断帮助他的人。在维克多的成长过程中,有四个人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同伴:父亲—不断地鼓励维克多,让他重获自信;萝拉—维克多的同学,她并不嘲笑维克多,把他当作正常人看待;蕾切尔老师—告诉维克多,人需要自信,不管怎样,都得瞧得起自己;斯图尔特老师—他发现维克多是一个天才,并不断地为他创造机会。

  书中维克多命运的改变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无意间解答广告牌上的`一道数学题目,维克多被一家名叫艾弗利的创意设计公司录取成为正式员工,公司的董事长泰勒非常看好维克多,他的创意得到了认可,这让维克多的自信心渐渐恢复。后来,维克多加入了全世界最好的智商俱乐部—门萨协会,并成为了门萨协会的主席。

  真实中的维克多?谢列布利雅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请相信自己,请相信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存在。这样的话,我们的行动也会变得伟大。在大家觉得辛苦或者打算放弃的时候,请想一想作为傻瓜生活了十七年之久的维克多?罗杰斯的人生吧。”维克多的故事同样启发现在的孩子们认识自身具有的无限潜力,通过“相信自己”让他们变得自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孩子们播种下梦想与希望的种子!

《天才》读后感6

  这本书无论从装帧设计还是从书名看绝对不会列入我的书单,可它就赫然写在那里,并且连图书馆的索书号都精心检索了。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有点扭扭捏捏不想拿,翻看两页,看到一个女孩和她天才的却即将老年痴呆的父亲,看到了一段非常个性又温情的对话,再看看书单上的索书号确认无误是曾经想看的书,还是抱回家了。

  这本书在家里的书架上依旧躺了一段时间,我看完了同期抱回来的《1984》《夜间故事》以及《空响炮》以后才拿起这本书。

  林朝夕,孤儿院里的孩子,被老林(天才数学家)领养,从小耳濡目染数学的奥妙却学了哲学,她仰慕的男神裴之是公认的数学天才,并即将出国深造,目的地是老林为了她放弃的地方。林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怀疑自己放弃数学的合理性,然后穿越回过去。

  林回到了小学三年级,没有被老林收养。野生野长的林跳出父子的局限去看老林对她的教育和爱,再跳出曾经的年龄局限去看对学习的感受、对友情的思辨和对情愫的勇敢。

  父母就是我们的奇迹,在我们无依无靠不知所措的时候出现的神邸,只不过是他们出现的次数太多让我们麻木了。不知道为什么小林描写她跟老林的关系比她对男神的喜爱更让人心潮澎湃。

  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即便是最折磨人的数学也有非比寻常的魅力。考试是现代社会残酷制度的'产物,考试的存在固然重要,但它绝对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你不在乎考试,那结果就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学习的过程或者说对未知探索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学不好,她聪明,我笨”“基础数学,傻子都能学会”

  当然,到了我这个岁数,已经不会对这些话有醍醐灌顶的感受了,但是看到这些璀璨的观点还是会为之动容。如果我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要看青春文学的话,我会推荐她看这本。

  写完这些东西来上传的时候路过一些短评,看到一些差评的短评,会心一笑,想起我给一些别人口中神作差评的时候,看到我喜欢的东西有差评真舒坦啊,好喜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学世界。

  最近的生活是这样的:早起慢悠悠吃饭上班,午休边吃饭边看《大逃脱》,已经从第一季看到第三季,中间还看完了七季被弹幕种草的《新西游记》,午睡半小时,下午继续社畜模式。下班狂奔回家,一边吃妈妈做好的晚饭一边看《乐队的夏天》(我居然追完了《一起乐队吧》却错过了这么好的节目,节目嘉宾、剪辑、内涵都太棒了,好喜欢马东身后的年轻制作团队,并且马东东真是我的挚爱男孩,他做的节目都能hit我),从第一集开始根本停不下来,索性一天看两集,过程中抱着尤克里里弹一会,再跟着一起跳一起嗨就当锻炼身体。恋恋不舍地关掉电视收拾自己,再看会这本书,跟着小林同学热血一会再滚去睡觉。

  这么看来,我的生活都是靠这些美好的综艺和图书来支撑的,并且,我觉得很幸福,没有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却拥有我自己。

《天才》读后感7

  《天才少年训练营》讲述了七个少年在从天而降的智能徽章的引导下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山林接受考验,他们要自力更生去寻找食物,包里带着的食物是紧急备用的,如果在途中吃了,就会被扣分。

  赵粟受不了食物的诱惑,可又不想拆包里的食物被扣分,于是就偷偷换走了上官云菲的食物。因为这事,他一路上心事重重,几次三番想把事情向伙伴坦白,可是又怕说出了事情之后,伙伴们接受不了他,讨厌他。到了终点的时候,他看到伙伴们互帮互助,坦诚以待,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大家坦白事情,并道了歉。当大家都表示原谅他的时候,他一下子开心了许多,感觉第一次真正融入了这个集体。

  赵粟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做错事并不可怕,知错不改才是最可怕的。做错了事,就要勇于面对,不能因为怕惩罚就不承认,因为隐瞒错事的真相,害怕被人发现的“担惊受怕”才是最大的惩罚。

  我喜欢读玄幻小说。逛书店的时候,我看到《斗罗大陆》系列新出了几本,想买,可又想起爸爸常常担忧地说:“你看这种小说,一定会忘了时间,忘了好好学习的。”爸爸反对我看玄幻小说,可我又实在忍不住想看,想知道新的内容。犹豫再三,我就偷偷拿了100块钱去买。买了书回来,我就变得心神不宁了,平日里总是担惊受怕,生怕自己买书的'事情东窗事发。天空清澈湛蓝万里无云,我没心思看;枝头小鸟婉转歌唱,我没心思听;《斗罗大陆》内容精彩,我也没心思欣赏了,我只想着自己的心事:我偷钱了,不听爸爸的话了,我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了……我不敢看爸爸妈妈,总觉得他们看我的时候满眼都是责备。

  这一天,我想起了天才少年训练营中的赵粟,我想:我还是告诉爸爸妈妈吧,说不定他们会原谅,如果被他们发现我不但偷钱买书,还欺骗了他们,一定会更生气的呢?思索再三,我向妈妈坦白了这件事。妈妈看上去有些难过,脸色阴沉着,紧紧皱着眉头,那是发火的前兆,可就在我等待狂风暴雨的袭击时,可妈妈竟然摸了摸我的头,说“:这次妈妈不怪你,你主动向妈妈坦白了,下不为例哦~”

  第二天下午,妈妈还把《斗罗大陆》另一本书也买给了我。我拿着妈妈买的新书,心情就如同一只从鸟笼逃脱的鸟,好像一下子自由了,心情格外舒畅,我好像真正体会到了赵栗的心情,原来做错事后的惩罚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隐瞒错事,精神上受到“担惊受怕”的折磨。

  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大仲马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我们应该尽早发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而不是想隐瞒,那样只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精神上的“担惊受怕”。

《天才》读后感8

  这是一本作者成谜的意大利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第一部。

  整本书的内容是两个女主人公,利拉,莱农一生彼此追逐,彼此较劲,彼此成长。

  站在旁观者角度,利拉和莱农都是聪明的,利拉天才,独立,大胆,敢于突破,从懵懂小孩到浑身散发的是野性和通透。莱农聪颖,向往,敏感。成长轨迹和家庭的不同造就了两个女孩的今天。

  在那不斯勒,女性还是存留在洗衣做饭生娃的功能阶段,很小的时候,莱农在利拉和男孩子们互相扔石头的对决中,看到了坚定和不同,从而主动接近利拉,那个时候的莱农只想在利拉身上获得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抵挡家里母亲的力量。利拉的父亲是修鞋匠,哥哥也很早不在读书,利拉的学业一直都是班级顶尖,除此之外,利拉在很不容易获得的'一本书《小妇人》中,感受文字的力量,感受画面,自己创作小说,创作画画,很想要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学费,但现实终归徒劳。想要继续读初中的反抗最后以被爸爸亲手扔出窗户,胳膊摔断为终点。莱农的父亲是公务员,虽然职位真的也不高。莱农的母亲非常反对莱农继续读初中的,最后还是以父亲坚决捍卫的面子为中心,可以让莱农继续读书。

  步入初中后的莱农和利拉渐行渐远,莱农的成绩一落千丈,失去好友利拉在身旁,自己好像已经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没有支撑再去学习。莱农总会去修鞋店看利拉,利拉并不再热情的和莱农一起。终于一天,莱农发现图书馆借阅书籍最多的就是利拉,并且学习希腊语言比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还要好。在下次的考试中,从排名尾端直接跳跃到第一名,莱农知道,自己需要利拉,需要力量。

  两人关系再次如初。十六七岁的女孩身边总会有男孩子出现,对此莱农迷茫不知,不知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需要,不知道应该怎样。利拉不同于十七岁女孩的心智,追求者不少,但利拉知道自己讨厌什么,未来应该怎样生活,对谁是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坚决的拒绝。莱农知道,从小利拉身上就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原来是只有自己发现,现在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

  利拉是个创作者,哪怕在修鞋店的环境下。自己有创作了很多款鞋子样式,是城里都没有的,但也因此,家庭走向分解。利拉的哥哥里诺参与做鞋子的工作,越来越觉得自己把鞋子卖掉就马上能有钱了,就不会有人看不起自己了。在燃放烟花的新年,里诺自卑的自尊心将一位骂自己“土鳖”贵族给打了并且将这件事归责于利拉身上时,利拉落泪了,不是委屈落泪,是眼睁睁看着哥哥癫狂不知,露出那一付金钱奴的丑陋獠牙时,哭了。

  第一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整本书下来代入感很强,两个女孩子分不开割舍不掉的情谊是真的,相互嫉妒相互较劲的对抗是真的。矛盾真切的感情表达的细腻又准确,觉得是女性认识自我很好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参考。

《天才》读后感9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天才》读后感10

  空寂无人的森林中,一位位少年站在草丛中,望着眼前的令人梦寐以求的水晶徽章,这,是要怎样的团队,才能合作得到这一枚徽章啊?是怎样一种力量驱使着他们呢?

  一个送不走的徽章,对了,一张天才少年训练营的入场券,来自天南海北的少年齐聚一堂,开始迎接未知的挑战。从一个个少年,到互相协作的团队;从各怀心事,到坦诚以对,这都源自于团队之间的合作。要知道,少年在迎接大自然最终的考验时,出现了一场暴风雨,狂风像怪物似的撕扯着大地,暴雨像子弹似的击打着森林,可是少年们却迎难而上,像水晶徽章冲去,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在风暴的吼叫下,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不怕累,不怕痛,只怕失去自己的队友。毅力,使他们获得了徽章,成为一代天才少年。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是信赖,是彼此之间的信赖,是可以将生命托付他人的.信赖!

  这就像我们的羽毛球课与小队,虽然不能说来自五湖四海,但也来自不同的学校,因为兴趣爱好,我们聚集在一起接受训练,我们中有调皮的、冷静的、腼腆的,还有思维灵活……我们从最开始的陌生到后面的亲如兄弟姐妹,从互相不了解到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的信任。

  记得今年三月,我参加青龙公寓的羽毛球比赛。

  在团体赛双打刚开始时,由于我和队友配合交流不够,就算是近在眼前的球,也会像长了一对翅膀似的飞出我们的视线。望着那不堪的比分我和队友的手里直冒汗,脸颊通红通红的,就像吃了一个魔鬼辣椒似的,额头上的汗珠也顺着头发往地上滴。这时,教练在旁边喊到:“双打,不是单打独斗,双打讲究的是灵活配合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只有互相协作,才能战胜对方。”我和队友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他主前防守,我主后进攻,充分发挥出我们的团队实力。进攻时盯着对方中实力较差的选手做目标,避实击虚,逐个突破,就算过程中有部分失球丢分,我们也不会退缩,而是去互相鼓励与信任,迅速帮对方找回状态,我们坚信一定能赢,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比赛最后两分钟的时候,我们还是士气高扬,不过,现在是平分,不知这两分钟之内是否能够取胜呢?突然,一个羽毛球向我高速飞来,那时的我心不在焉,只见一个黑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那是我的队友,他向高处纵身一跃,在空中扬起球拍,像羽毛球打去,完成了暴扣。羽毛球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当它落地的那一刻,观众们沸腾了。时间到了,胜利也来了,都来自于我和队友的力量,彼此信赖的力量。

  温暖的灯光下,静静地躺着,《天才少年训练营》,书中的那些天才少年们,可能已经消失了,可他们那种坚毅的精神和对彼此的信任,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天才》读后感11

  有句话说的极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跟随作者的笔触阅人无数之后,你会发现,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你们与那些“非常态人类”——精神病人接触过吗?你是否了解他们的心声?没错,我给大家推荐的便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几乎没有一个能说得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答案,于是作者决定去问另一群——精神病患者们,去接触他们或许能从中获取一些答案。

  我们知道精神病人的一些举动实在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让我们不能理解,他们并非正常人,有的喜欢滔滔不绝,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比没什么区别,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来接触了解这些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碍者。

  为了让你们更加了解这本书,我就来介绍一下几篇故事吧!

  《三只小猪》——前篇,不存在的哥哥,从字面上就有一丝恐怖的感觉。主人公是一个五大三粗,又高又壮,五官长得挺楞的男人。但说话却细声软语,用“她”形容合适不过。“她”认为自己有一个哥哥,实际上没有——或者说很早就天折了,“她”坚信自己有个很会体贴照顾自己的哥哥。在“她”杀死了和自己同居的男友后,“她”坚持说是哥哥帮“她”杀的。

  几天后,“我”拿到了对“她”做的全天候观察录像。在第三天,“她”在熟睡中似乎被谁叫醒了。“她”努力揉着眼睛,先是楞了一下,接着兴奋地起身扑向什么,然后“她”双臂紧紧地环抱着自己的双肩。而同时,脸上的表情瞬间变了。“她”那不存在的哥哥,就是“她”的多重人格。

  后篇:多重人格。

  她说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行,要作者把她杀了。如果他不杀了她,那么他们共用的身体就构成了多重人格。她又给作者讲了真人版《三只小猪》的故事:三只小猪住在一栋大宫殿里,有一天两只小猪发现一只可怕的怪物,就一起搏斗,一只小猪死了,为了保护最小的小猪,隐藏着怪物的存在,过了很久。事情再也隐藏不住了,但还是尽可能的保护那只小猪,怪物这时发现了那只最小的小猪,并杀死了它,最后那唯一的小猪不惜一切代价,烧毁了宫殿和怪物同归于尽……。

  不久后,他自杀了。据当时在场的人说,他没有征兆的突然用头拼命地撞墙,直到鲜血淋漓地瘫倒在地……

  真实的界限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界定?该拿什么衡量?

  这是一本不禁令人震惊不已的书,它将可以使我们跳出惯性的思维,以一个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并思考自己关心的一切,通过阅读释放出来。

  这本书可以真正让你知道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得不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你会有所震撼……

《天才》读后感12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天才少年维克多》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维克多。罗杰斯。维克多是个早产儿,说话结巴。平时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嘲弄和打压:在模型大会上,维克多细心地指出模型的缺陷,可同组的队员不但当做没听见,还嘲笑他一个傻子懂什么;早晨上课前,同学们在维克多的凳子上放了装满蓝墨水的气球,维克多一不留神,坐爆了,弄得他裤子上整天脏兮兮的;在数学课上,维克多解开了一道难倒全班(除了艾登能解开)的数学题,可老师却肯定维克多在撒谎……这么多让听了气愤的事后,维克多虽然有点儿窝火,但是他没有讨厌同学,也没有对老师的误解而愤愤不平。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是无时不刻地抱怨不停。

  在《天才少年维克多》这本书前半部分出现过的人物来说,能让我竖大拇指夸赞的,可能就只有斯图尔特老师了。因为在维克多二年级时,学校里只有斯图尔特老师会夸赞、会信任维克多,给维克多鼓励,还给维克多讲人生的小故事。在维克多解出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被老师怀疑和批评时,只有斯图尔特老师信任维克多,给维克多鼓励,让他不放弃。还给了维克多一套学习用具作为维克多作出难题的奖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维克多渐渐长大。因为学历等各种原因,被迫退学。当时的他连初中都还没毕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维克多解开了一道在广告牌上的问题。托老同学萝拉的忙,维克多被一家名叫“艾利”的公司录用。公司的董事长很看好维克多。时不时地护着维克多,还给维克多很大的鼓励。

  维克多的小学同学萝拉。邓肯是一名餐厅服务生。一次,她工作的餐厅要举行一次演讲会。当天的`早晨,萝拉无意中碰见了今日的演讲者——智商是168的“记忆王”杰克。马凯恩。萝拉这位先生聊了一会儿,得知她小学毕业前被同学称为“傻瓜”的维克多。罗杰森的智商竟然是173,还是旧金山智商最高的人!萝赶紧联系了维克多,并叫上了以前教过自己的蕾切尔老师去梅林学校确认维克多的真正智商。

  “维克多!维克多是个天才!还是个智商高达173的天才!”在场的蕾切尔老师不禁捂住脸惊叫起来。是呀,连维克多自己都吃了一惊:当了十七年的傻瓜啊!自己原本是旧金山智商最高的天才!

  消息确认后,维克多又进了门萨协会(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还成为了门萨协会的主席。在他的演讲中有一段话令我有深刻的感触:

  “不管拥有多么杰出的才能,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么这些才能更本没有用武之地。如果觉得自己是一块马蹄铁,那就只能成为一块马蹄铁;如果觉得自己是个傻瓜,那么真的就会成为一个傻瓜。我们拥有的能力,并不是用数字可以评价的。如果还没有尝试,一定不要给自己的能力下定论。请相信自己,请相信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存在。这样的话,我们的行动也会变得伟大。”

  是啊,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才能。不要在乎别人怎样说,怎样想。要知道你平时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你究竟有多少的才能。相信自己吧,做真正自己!

《天才》读后感13

  在看完《天才》这本书后,我收获甚多。它不仅使我明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更使我明白了成功需要理智的选择。

  该书的主人公尤金起初是一个正直、诚实、颇具才华的青年艺术家,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物质享受的诱惑之下,竟变得思想混乱、利欲熏心、荒淫无耻,终于走进了创作贫乏的绝境。

  尤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出现了问题。如果他面对诱惑时能冷静对待,能做出理智的选择,那么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可见,一次理智的选择可能对自己或是集体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面对困难或是问题时,我们必须冷静面对,理智选择,因为如果随意的去应付,等待着我们的就有可能是一次彻底的失败。

  翻开历史,我们随处可见有关“选择”的故事。例如关羽败走麦城一事,许多人就认为这不是不理智的选择。其实关羽大可抛弃仁义不谈,投降曹操,等候时机一到,就来个里应外合,一举灭曹。尽管这听起来不是很光彩的行为,但是比起坐在麦城等死总好得多吧,至少不会令刘关张三兄弟先后死去吧。

  再比如红军长征一事,这就是一个理智的选择。面对******的“围剿”,在之前“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的错误作战方针失败后,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这次选择保全了红军的主力,也正是因为这次选择对今后的抗日战争,和内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把目光投放到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新世纪时,也有不少类似这样的事情。著名钢琴家朗朗在参加一次国际钢琴赛时,比赛前他发现自己所弹奏的一首曲子有一处错误。究竟要不要改了?不改,怕得不到高分;改,又怕来不及。为了追寻真理,在这时,朗朗坚决地说了一声:“改。”最后,凭借着临场的机智和出色的发挥,他赢得了裁判的称赞,获得了第一名。可见,在面对选择时,冷静和坚决,将会是你获胜的关键。年轻的朗朗正是因为这样才获得了第一名,才获得了成功。

  也许,在选择的同时你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可能失败。但是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想成功,经历磨难是不可缺少的,失败了是可以重来的。但是有时候命运会捉弄人,当你失去理智,失去冷静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导致你永不翻身。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理智的选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天才》读后感14

  这是讲述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主席维克多,从一个“傻瓜”蜕变成了一个名扬世界天才的真实故事。

  维克多是个早产儿,说话晚,吐字也不清楚。六岁时,被儿童咨询师诊断为认知能力低下。在学校里,他指出参赛模型的缺陷,但同学都不相信,反而还嘲笑他;他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老师也不相信,认为他撒谎;他的智商测试结果原本商达173,却因为老师的错觉,看成了73,错误结果外泄,被劝退辍学,连初中都没毕业。后来维克多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的时候,破解了广告牌上的一道难题,意外地成为了艾利弗公司的设计师。同时,他也知道了自己的真实智商是173。从此,维克多的人生发生了大逆转。他不断努力,职位不断晋升,事业非常成功。

  17年的.“傻瓜”生活,面对那么多的嘲弄、打压和偏见,维克多从没有放弃自己,在打工的同时,还坚持学习,才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只要下定决心,你什么都可以做到。”我想,维克多父亲的这番话,应该就是维克多一直相信自己的信心来源吧!

  虽然我们的身边少有维克多这么特殊的例子,但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向维克多一样坚定的去面对这些,因为相信自己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这个道理,我也是身有体会,感受颇深。

  “妈妈,下周学校里要书法比赛了。”

  “噢,那就好好练习,争取拿个一等奖。”

  “一等奖?我看,能拿个三等奖已经不错了。拿一等奖的高手们都是上过书法课的,我一个门外汉,怎么和他们比啊?”

  “你应该相信自己,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人家学习书法的,老师只是告诉他们书写的方法而已,最主要还是靠自己去练习和领悟的。你仔细观察范字,自己也把它们琢磨透,字就会写得更好。”我似乎有了点信心,仔细观察着每个字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专心地练习起来。几天后,老师表扬我进步很大,每个字的笔锋都写出来了。听了老师的话,我仿佛有了使不完得劲,越写越好。正式比赛那天,我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参赛作品。成绩公布了,我竟然得一等奖!这是真得吗?我掐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噢!好痛!这确确实实是真的,以前从没奢望能达到的目标,今天居然实现了。

  就如维克多所说:“如果还没有尝试,一定不要给自己的能力下定论。”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就是不如那些优秀的同学,他们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而我成绩不如他们,也是情里之中。其实那是因为我自己不够自信,不够努力。“请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存在。这样的话,我们的行动也变得伟大起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用维克多的精神时刻激励自己,加油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

《天才》读后感15

  我对于张爱玲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对她的作品所知甚少,只是耳边经常能听到她的名字而已,知道她是一个很知名的作家。最近看了红友的一篇解读张爱玲的文章,不免想更多地了解一下张爱玲,且赋闲在家,于是去书店买了一本关于她的书,想从书中的介绍和她的作品中去品味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第一篇看到的便是她的《天才梦》。

  从《天才梦》一文后面的附记中,我才知道它是张爱玲第一篇在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的文章,那时她仅有18岁。

  看了《天才梦》,从中了解到了张爱玲那时是怎样的一个人生阶段,她纯粹是一位片面发展的'天才,既是神童亦是个生活上的低能者。三岁能背诵唐诗,七岁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的时候选择了做一个钢琴家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惊异于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少年英才。而对于同时期的我却近似空白,只记得自己第一部“作品”,老师给留的家庭作业——写一篇日记,被当成记流水帐的“范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了一遍:“早上吃过饭,我来到了学校上课,放完学就回家了”,结果引来了班里同学的哄堂大笑,更别写说什么小说了,想想真是汗颜,读后感《天才梦读后感》。

  张爱玲在生活上用她的话说是一个废物,她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补袜子,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她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却不知电铃在哪儿。接连三个月去医院打针,却不仍不认识那条路,她甚至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学习适应环境:学着煮饭,用肥皂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可最终却是一个失败的试验,使她的思想失去了均衡。然而,她却在另外一方面,也就是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能充满生命的欢悦,在弹奏钢琴时想象着那八个音符不同的个性,可以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汽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通过品读《天才梦》,我心中对她充满了敬意,她对文字与生俱来的驾驭能力和对音乐的美好感觉,用看似普通的言语表达了自己于当时社会之中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承载着怎样一份年轻的心灵,展示了她的喜乐与哀苦。虽然我对张爱玲的了解刚开始,但是我能感觉到这篇文章正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也终究意味了她的不平凡,那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蚤子”能够出自她年仅18岁时的笔下更令人赞叹。想想自己的作文时何尝出现过这样的警句,却是每每为了应付差事地交上自己的作文,虚荣地把自己杜撰出来的句子面前冠以“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到不如用心写出真正的句子来。

  张爱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自己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去拜读她的作品,从她的文字中找到答案。

【《天才》读后感】相关文章:

表演天才作文11-09

舞蹈天才作文08-08

蠢才与天才的故事短文07-02

“天才”考试作文02-18

天才出于勤奋作文02-04

音乐天才贝多芬作文07-0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9-04

《绘画天才达芬奇》的读后感07-02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后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