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评课稿

时间:2023-09-05 15:51:01 其他 我要投稿

找规律评课稿(优秀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规律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找规律评课稿1

  5月3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齐聚在一年级五班,共同学习了张鑫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张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张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挑战记忆的游戏,第一幅图中的图形是杂乱无章的,几乎没有学生记住图形的排列顺序,第二幅、第三幅图中的图形有规律,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适时的“引”

  根据导入环节的第二、三幅图引入新课,学生虽然明白每一幅图中的图形都有规律,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些啰嗦,不会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排列规律。张老师适时引导,先让学生听老师说,再由个别学生尝试说,

  三、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张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找一找,说一说,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开放的`“摆”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张老师充分利用孩子们喜欢的贴画,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有规律排列的图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找规律评课稿2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找规律》。本节课教师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正是有了导入环节与自主探究环节的有效落实,才创设了合作交流环节的'良好的互动交流的氛围。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按照这种规律小组同学合作涂一涂。虽然只是一句话,却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是”找“,找规律既是对自主探究环节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又为下面的涂做好了准备。然后是“说”,本节课教师时时注重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注重表述的严谨性。最后是“涂”,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面前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本节课合作交流环节,正是教师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才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欣赏规律带来的美感。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

找规律评课稿3

  《找规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吴老师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所以吴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过程。

  吴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再过一个多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到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们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也没有亲手布置过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出示主题图)感觉怎么样?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彩花、灯笼是不是随随便便、乱七八糟放的?让学生去看、去说,当时学生特别兴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虽然话语不够标准,但是他们感悟到这些排列是有规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规律:(出示课件: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请大家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看看对不对(课件:最后一面变成黄色)?。你们是怎

  样想的?(课件:出示规律的划分线说说彩旗的规律是什么?再采用2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彩花、灯笼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二、蕴涵情感和数学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庆祝图”作为课的开头,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中其实也要蕴涵数学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三、增强运用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

  加强运用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因此吴老师在课中设计了“说一说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这一坏节,有学生说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有规律的,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这样,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有的说人行道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有的说教室里的电灯排列有规律,还有的人的两只走路时也是有规律的。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

  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排列。

找规律评课稿4

  这是一篇关于一年级找规律评课,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的文章。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

  5月25日,终于听到和老师精彩的课。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和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和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和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和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改动原来设定的时间来迁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听课学习,她不从个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在感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和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

  、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和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

  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找规律评课稿5

  《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夏老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完整、自然而流畅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践,去发现、欣赏、创造规律,从而感受数学的美。一节课下来,学生学有所获,作为老师,我也受益匪浅。下面仅从以下几点,总结这节课的闪光之处。

  一、创设完整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夏老师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提供的学习材料富有童趣,学生感兴趣。

  二、注重方法的指导,促进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动物的排列”,也就是循环排列的.规律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有的孩子顺时针看,有的孩子逆时针看,所以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方法也就不同。这样,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学生真正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使课堂“活”中求“实”,从而具有实效性。夏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清楚、说完整,既加深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规律,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使现实生活数学化。

  整节课,通过找规律,说规律,画规律以及用动作或肢体语言表示规律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身边或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现实生活数学化。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最后,夏老师还安排了让学生欣赏有规律的图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下一步让学生用彩笔创作规律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

  让学生主动探究规律找到规律后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学生说得不是很完整,那是因为老师没有十分强调“重复出现”这个词,可以在练习中多问:你是把几个看作一组的?能不能用上不断重复出现来说一说?

找规律评课稿6

  今天上午李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偏难,李老师处理教材独到,精心设计了课前小研究,课上老师思路清晰,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

  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导课时,利用游戏和课件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规律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搬新家、请吃水果、帮小动物排队、设计规律等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要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理解,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规律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借助课前小研究,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并通过课上交流、汇报、课件的直观演示,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图形规律的特点,从而揭示循环排列规律的定义。

  5、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我觉得要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整节课会更精彩:

  1、小研究的设计应体现开放、浅入的原则,设计时可以由扶到放,可做一个示范,横着看的规律,竖着看、斜着看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即可。

  2、教师的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多鼓励表扬学生。

  3、在做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是哪几个图形为一组,是在每相邻两组图形中找规律。

找规律评课稿7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组织开放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我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1、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生活化

  本节课主要分5个情境展开,情境1:两顶帽子3个娃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实物模型摆一摆,采用了4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有了实物的模型,可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情境2:两束鲜花4个花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说,第一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第2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学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组织学生外出郊游,为穿什么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装与下装的搭配,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境4:为郊游准备食物,引出3种点心与4种饮料之间的搭配,引导学生有序搭配,从点心配饮料想起,每种点心与4种饮料搭配得到4种方案,3种点心与4种饮料搭配得到12种搭配方案,或者从饮料配点心想起,4一种饮料配3种点心得到3种方案,4种饮料得到12种方案,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再设情境:小红只有10元钱,她能买哪种糕点跟饮料,共有多少种方法,真正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数学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里适时点拨,可以从从经济角度思考,从营养角度思考,省钱角度思考,让学生在学会数学方法的同时做到灵活运用数学。做好了郊游的准备之后,教师再设情,境情境5:教师给出了旅游路线,让学生有规律地选择旅游路线。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掀波澜,本课的情境创设均来源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数学课堂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反思、总结。例题教学部分,教者没有对有关规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这样处理的:一是根据问题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顾学习过程的方法进一步的探索,三是采用简明的符号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如: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画格子的游戏,选2种颜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让学生初涉探索过程。在第1个情境中,教师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用实物模型摆一摆,帽子与娃娃的搭配,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然后脱离实物,如果没有模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帽子和娃娃?并给出点拨: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表示帽子与娃娃的搭配。这里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再通过平台展示学生的创造,叙述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给予一一肯定,尊重学生的创造,通过学生经历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并相应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重视思维的有序性《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本节课教者在引发学生有序搭配的过程中,出示了三种学生搭配的方法:一种是无序的,学生在搭配过程中容易遗漏,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为基准,与其他三个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为基准与其他两顶帽子搭配;这种有序的搭配是通过学生上台展示,集体研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而得到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后,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提升,这里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帽子的顶数和娃娃的个数与搭配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问题抛给学生,真正体现“找规律”的“找”字,使学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规律: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经历了“实物搭配——体会符号思想——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

  这种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体现,如:衣服搭配问题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从衣服的分类开始,学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为上装和下装2类,通过实物连线,找到搭配的种数,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律:上衣的件数×下装的件数=搭配的种数。糕点与饮料的选择上同样突出了“找”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信息繁多的数学问题中,同样有规律可循:糕点的个数×饮料的瓶数=搭配的种数。尤其是最后一个游戏中体现更加明朗,同时仍2个骰子,每次朝上的数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种,面对这个数学问题,如果一一列举显然比较麻烦,直接运用规律可以很快得出结论:6×6=36(种)。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两数相加最大是几?最小是几?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重视数学思维的有序性,不仅仅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更应成为我们教师平时课堂关注的焦点。只有课课重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较大空间的发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事情作为数学原型,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受学生欢迎。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本节课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传授,几乎做到了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处处迸发着思维的火花,让我懂得: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课堂上生成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却找不到书本原型。

  商榷之处:1、帽子与娃娃搭配的时候,投影不清楚,建议直接用实物来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课中将衣服分为2类之后,提问学生可以怎样来搭配,一学生起来回答时,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装搭配得到5种,另一件上衣跟下装搭配再得到5种,这里教师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裤子搭配。我觉得这里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回答,如果能顺着学生的回答来引导会更好,或者等学生叙述完这种方法之后,再提问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吗?我觉得这样会更民主一些。

  3、《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上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找”,而不是利用这个规律解决类似问题,我们检验学生这一块知识点时,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这节课究竟我们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所以我们不必将视角唯一锁定在问题的解决上,而应是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观察,运用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寻找规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规律解释自己的数学行为,学会在比较中感受数学思维的简约性。课中也有这方面的小结,但是我觉得力度还不够。本节课教师没有整体梳理一下这节课究竟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如在教学新课时或者在巩固练习时,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规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

找规律评课稿8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习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习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评课稿9

  我有幸参加了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教研活动,每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让我记忆深刻,颇有收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教态亲切、自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单国友老师的课,他执教的五年级教材《找规律》,在教学中他注重于设置疑问,注重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细节,然后通过启、引,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思考中学到知识,不断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答案。单国友老师的这节课则与众不同,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生活”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课件、配音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从上海世博会入手,让学生解决“在62天中选择两日游,一共有多少不同情况” “我们可以选择7月份2日~9日这8天时间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情况。”这样一个复杂到简单的问题”。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布“探究”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设置了三次探究的机会

  1、第一次探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有序列举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情况”之间的关系。

  2、第二次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并通过平移得出“三日游”一共有几种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先猜想”“后验证”的过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数”和“剩下数的个数”有关。

  3、第三次探究:经过两次探索,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感性的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环节通过“不用方框找”这一做法,引导学生把通过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内化”,为下一环节总结规律做理论上的准备。

  经过三次探索,学生对蕴涵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是分散的,片面的。经过全班交流之后,这种理解就变的全面、丰满、深刻,从而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学生的对规律的提炼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自主的、探究的的过程。

  三、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应用、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顺着“上海世博会”这条主线设计了“购买连号券”、“父女选座位”、“逛世博中心汉字方阵”等一组题目,既在内容上有机相连,又在思维坡度上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应用了本节课的新授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总结出了规律,但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所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世博题进行巩固练习,既凸现了本课的一条“主线”,又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我通过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在课堂中对后进学生多一点注重

  虽然学生对《找规律—图形覆盖的规律》课时的知识已经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存点困难,根据的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多去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可适当渗透情感教育,让知识与生活情感紧密联系

  如:在课始,课中“上海世博会”题材中可以让学生,表达、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总之,感谢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枯躁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常态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与实效性。

找规律评课稿10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李晓静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儿童节场地布置”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互动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三、体验数学

  这节课把“寻找规律王国”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四、规则的建立

  本节课设计了小组星赛,听课认真、发言积极、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为小组争得星星奖励。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小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找规律评课稿11

  一、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再过两个月,就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想不想在那一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亮些呢?好,老师现在就带领大家去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布置他们的教室的。

  2、观察提问:

  (播放动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发现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按一定的顺序一直排下去,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面,看看哪些事物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

  4、应用规律:

  (出示课件)根据规律填空。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没有完成的完成。

  二、操作中深化规律

  1、自己动手涂一涂。

  2、贴一贴,展示作品。

  三、欣赏、发现生活中规律

  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

  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规律,老师希望大家课后仔细地去找一找,把找到的结果和感受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

  优点:

  1、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2、本节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建议:

  学生的感悟、运用非常到位了,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多说一点就好了。

找规律评课稿12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在xxxx年,我在自己学校也开过这节课,感觉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不能将移动的规律找到,尤其是后进生。永红小学马丽华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彩灯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马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灯、小动物、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马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马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马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最值得借鉴的是,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课堂是每个人的课堂,每个活动应该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在教学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时,是否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抓住“每行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强调观察顺序。

找规律评课稿13

  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是在一年级所学的找简单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能知道稍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是隐含着数学知识的,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欣赏规律美的意识。

  公老师紧抓教学目标设计、编排教材,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循环排列的数学知识。听了公老师的课,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

  一、课前准备充分。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老师做了非常精美实用的课件,直观的向学生呈现出循环排列的'变化。各种教具、学具,让学生不仅可以看,可以说,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实践加深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课堂角色定位比较恰当。

  从新授到练习再到活动,刘老师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题,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到“你能动手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吗?”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等学习过程。整节课公老师有意识的放手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做,老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进行归纳总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的作用是恰到好处。

  三、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除了讲授之外,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实践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上,公老师通过让孩子观察、探究、独立思考找出图案中四种图形是通过循环排列的规律排列的。后面的练习环节,则是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检验并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几点建议:

  一、教学活动中要适当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

  二、对于这种抽象的规律能不能赋予其生活意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一找这种规律的应用,比如跳长绳、循环换座位等,从具体事物的角度来理解抽象数学问题。

找规律评课稿14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

  一.听了宋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魔法屋,房檐上出示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行介绍时,是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主动来构建自己数学知识。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也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宋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也着实让我感到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自然、自信。本节课,宋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值得借鉴的是,孙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找规律>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 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 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小编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 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找规律评课稿15

  今天下午参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可惜只有一节王旭晓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找规律》,感觉少一些。

  先说说本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其中复习铺垫环节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行规律。分别以文字、图片、数学三种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来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课展开学习中,让学生分别选择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者五个数学来创造规律中,教者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笔者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笔者就认为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找规律评课稿】相关文章:

找规律评课稿02-04

找规律评课稿06-12

《找规律》评课稿12-18

[精选]《找规律》评课稿09-03

[经典]《找规律》评课稿09-04

[推荐]找规律评课稿08-21

(热)找规律评课稿08-21

[荐]找规律评课稿08-21

找规律评课稿(热)08-22

(合集)找规律评课稿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