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3-09-03 11:31:12 文化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常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读后感常用(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

  历史的探索,往往始于足下。我跟随着《文化苦旅》的脚步,把握历史的韵律,静观王朝的兴亡。

  遗失“文化,不就是让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延伸么?”《风雨天一阁》中有一个文化传承中令人欷歔的事件,明朝大藏书家范钦藏书颇丰,然而时局的.变迁令其中多数毁于贼手,许多孤本失传,成为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

  曾慕名前往拜访大相国寺,却发现佛教氛围早已面目全非,我不禁疑惑了,我们该怎样避免文化的遗失?而西安大雁塔前一位僧人以倒立的形式化缘,不顾周遭耀眼的闪光灯,才真正诠释了佛教的思想——修行。

  这正是如今无数的庙宇楼阁中的僧人所遗失的——佛的精神以及历史所赋予他们传承佛教思想的使命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李白的诗飘逸灵动、超拔纵横、吞吐山河有余,而沉郁练达、忧患深情、悲心苦难不足,读其作品如阅其人,羽化超脱而心向隐遁的仙道气始终伴随着这位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在世事的艰辛、恶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顺中他选择了以桀骜不逊的风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欢,这与杜甫的始终不弃不舍,执著当下,痛入心髓而犹深怀抱负与忧悲进入民众、国家的苦难大有不同。中国的多数人可能大抵都更爱读李白,因为从李白那儿能读出一种速度和快感来,但我却偏爱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灵气泼洒的音符,更是一种血泪沉淀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脱,所以他超越了那时代的每一个神往超脱的诗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3

  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车轮碾过的痕迹。这些轨迹,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艰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与探索?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我痴迷于哥特式尖顶建筑,清晰记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来源与发展,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的名句,一度觉得西方的月亮真的'挺圆。直到品读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才幡然醒悟,最厚重的人文、最恒久的历史、最深厚的底蕴,就在我们的身边。

  秦砖汉瓦,唐诗宋词,紫禁城的森严,水乡园林的婉约,塞外风光的豪放,名山大川的壮观,两河文明的发展,书画佳作的精彩,无一不值得我们细细琢磨、久久回味。历史让人铭记,催人思索,使人奋进。余先生追寻先人的足迹,借景写人,博古叙今,文化苦旅,虽苦也甘。

《文化苦旅》读后感5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文化苦旅》读后感6

  《藏书忧》则是文集中一篇独特文章。没写人,也没写物,写的是书,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情。我认为,虽是"文化苦旅”,虽是一路走来,写人写物。终究,还是不能缺少这一篇的。书,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传承在某程度上绝大部分是由书籍来完成的。跟随余先生这一路走下来,回首再看这段旅程时,却是有些苦涩。或许,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苦涩,才能更好的'体会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7

  广阔的陆上,孕育着大群大群的生灵。灵长的猿慢慢进化成两腿站立、会用火,最终会思考的人类,他们渴望更多。

  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走在千年的路上,频频回首,只为寻找最初设下的答案。——题记

  《文化苦旅》,确如书名和绿色的.包装一般,甘苦的味道弥漫在方正的汉字间。说是杯中的热茶还不够,应是山顶的草药,可以用水熬出褐色的汤汁。

  厚厚的一本,从东海之滨到白雪皑皑的阳关、再到风吹浪打的北欧,余秋雨先生对于“文化”的追寻,从来不屈服于脚下凹凸不平的土地。书中几处的记述同我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既有自豪自己能跟上伟人的足迹,又是遗憾物是人非。

《文化苦旅》读后感8

  掩卷沉思,在社会已然进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物质追求达到了无止境,各种成功学、厚黑学、官场小说甚嚣尘上。

  读《文化苦旅》却让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寻着一汪清泉,这样的甘冽,透人心脾,荡涤心灵。作者寓情于景,在带领我们领略山水风光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失落的叹息,对民族精神何去何从的一种反思。

  很赞同作者在《笔墨祭》最后所写的:“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让我们像逐日的夸父一样追逐美好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9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在20xx年的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秋雨先生说:“如果人生是一条一化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啊,历史从古代到当今社会,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着追求。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当卸去一天的疲惫,在万家灯火的夜晚,读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隐泉”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在余先生唯美的文里,让我深深感到了鸣沙山的壮美,月牙泉的静美。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象爬鸣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脚,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过程中,也都有过困难,有过挫折,也曾努力到达过峰巅。但当你长久驻足峰巅,你又感到无比的孤独与恐恐。向往高度,向往峰巅,向往在高度俯视一切的'快乐,是人生的一种壮美,然而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当你身处高处时,心似大树直立担当。当你身处低处时,心似小草平和谦让。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壮哉!奇哉!妙哉!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谁的心,党河水的断流伤了谁的神,漫天风沙迷了谁的眼,遍地干涸断了谁的`梦……风沙肆虐,细雨无踪,有谁明白敦煌的梦已面临着枯竭,又有谁明白飞天的故乡即将成为传说。曾几何时,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个名字——楼兰,可谁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尘,多么可笑,多么荒谬!难道敦煌的梦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丽的飞天不能没有家乡,轰鸣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灿烂的莫高不能被黄沙掩住!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初文化苦旅中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08-03

《文化苦旅》经典语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作文11篇07-19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5-09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5-30

苦旅有乐——读《文化苦旅》有感02-16

【热】《文化苦旅》经典语段摘抄08-04

【精】《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5-19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热】05-2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荐】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