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

时间:2023-08-24 17:56:12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故事通用(15篇)

历史人物故事1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历史人物故事通用(15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的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完婚,完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你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部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部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一个合肥人,本来是在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原文: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在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的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我愿意听你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这样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像无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你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还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老婆孩子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老婆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季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在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季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历史人物故事2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时拜入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们两个是死对头的样子,那么作为同门师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阐教门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只飞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飞熊精的姜子牙所杀害,他与之同归于尽了,身上沾染了飞熊的气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时候鸿钧老祖告诉他说可封神之人身上有着飞熊的气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这二人中究竟哪一个有着飞熊之象,在踌躇不知时元始天尊最终的决定是将二人一起收为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见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气就将封神的大任交给了他,但是同为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着不忿之气,就从中阻挠。但是申公豹的这种阴谋最终没有实现,他被南极仙翁抓住了之后交给元始天尊还是想了办法脱了身。

  申公豹脱了身之后选择拜入金鳌岛碧游宫通天教主截教门下,这就是截教,截教和阐教是死对头。阐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灵气的天地宠儿,天生就有着仙风道骨,如文殊、观音菩萨、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与之不同,他的教义就是教人逆势修行、在天机中自强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稳定的。他的申公豹进入截教之后没有为门内弟子做好榜样,反而总是教唆门内弟子下山助纣为虐,申公豹作恶多端在最后他的肉身用来填了北海之眼。

历史人物故事3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历史人物故事4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的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完婚,完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你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部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部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一个合肥人,本来是在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原文: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在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原文: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的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我愿意听你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这样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像无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你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还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老婆孩子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老婆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季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在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季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历史人物故事5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以才华横溢、博学多闻而盛誉于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却丢了不少丑。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发现其书桌砚台底下医着一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风,金风起处,群芳尽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四处飘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尽,铸成大错啊!”于是,他挥笔续诗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拂袖而去。

  王安石见到东坡续诗,暗自忖道:“真是少见多怪!”决定给苏东坡一点小小的惩罚。他建议皇上将东坡调任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东坡到任后,不理政事。一日他和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菊饮酒。这天正是刮了几天大风之后,园中十几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只见满地铺金,落英缤纷,东坡一时瞠目结舌。陈季常问:“你见菊花落瓣,怎么这样惊诧呢?”苏东坡叙述了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侍一事,好友大悟。苏东坡不禁感慨万分:“去年我刚被贬谪来黄州,我还以为是荆公恨我揭了他的短处,公报私仇,谁知这不是王荆公之错,而是我锗了。这事给我的'教训太深了:凡事要谦虚谨慎,千万不可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

历史人物故事6

  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晚清最著名的女人,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女人,她是如何过年的呢?

  慈禧有极强的虚荣心,除了臣子要给她年礼,皇帝、皇后和宫妃们也不例外,但相比大臣送珍宝什么的,慈禧对家人、身边人送的礼物,更看重亲情的含量,所以多是些亲手做的东西,比如鞋、手帕、围脖、手袋之类。丫头、太监们,往往送一些糕饼点心之类的东西。

  慈禧是大清朝的“老佛爷”,平时上下就是围着她一个人转,顺从她的旨意,过年了则更是。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祭祖。下午两点,要行“辞岁典礼”,在皇后的带领下,宫妃、家人、侍从等依等级高下排列成行,一齐向太后叩头。礼仪结束后,慈神要出点“血”,给每个人一只红缎做成的绣金小钱袋,里面放着一些压岁钱。

  现在大年三十,大多数人家都会围在电视机前,看CCTV的春节晚会“守岁”,过去没有春节晚会,百姓之家就是打打牌,掷掷骰子,或是出去听听村戏、说书什么的。帝王家在这一夜内容自然要丰富多了,还会有通宵的娱乐活动,相当于“春节晚会”。但慈禧比较喜欢的活动是掷骰子,德龄回忆,“没有一个人想上床睡觉。太后提议我们玩骰子,给每人赏一些钱,多的达二百两。她让我们用心点,赢钱才好。我们当然是极用心的,生怕赢了太后的钱。”但玩够了,慈禧“开心一刻”就到了,会把她自己赢的钱都放到地上,让大家都来抢,以此取乐。于是宫女下人都一拥而上,拼命抢夺,让慈禧开心。以后几天,慈禧都会玩“撒钱”的游戏,有钱“抢”,大家也开心。

  天快亮时已是大年初一了,撑了一夜的慈禧肯定累了,会回房休息。在她醒后,宫女会捧着几盘代表平安的.苹果,几盘代表长寿的青果,表示更新的莲心,到慈禧的房间,讨她的欢心。慈禧见了高兴,也要对大家说几句祝福的吉祥话。”这时候,大家都要站在旁边,等她梳洗完毕,向她拜年。之后,大家才会给皇帝和皇后拜年。

  据故宫专家向斯所著的《女人慈禧》一书介绍,慈禧最喜欢听戏,而且最喜欢听的是淫戏。为这,大太监安德海特地在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绝伦的大戏楼,供慈禧看戏。还专门召集了一班梨园子弟,排演戏剧,尤其是在淫戏方面下大功夫,博慈禧一乐。有时候戏太下流,连陪听的皇后(儿媳妇)都觉得坐不住。大年初一,戏自然是少不了的,根据慈禧的意思,会在宫内的院子里临时搭一个戏台。慈禧一般坐在靠近客人和宫妃用的走廊附近,当然包括皇帝皇后在内,家人、身边人都要陪她看戏。

  而在这一天,慈禧也会有百姓人家老奶奶的仁慈,一改平日的威严。德龄就感受过一回,她回忆,“朦胧中,我感到有个东西掉到了我嘴里,就猛地醒了过来。睁眼一看,原来是一片糖,我马上就吃掉了。走到太后身边,太后问我糖好吃不好吃,又让我不要睡,多玩上一会儿。太后这么高兴的样子,我还从没见过呢。她开起玩笑来,简直就像个孩子,让人没法相信这就是以前那个令人敬畏的太后。”

  一直到傍晚时分,初一大戏才差不多唱完。这时,慈禧会即兴表演,超级票友的她让太监们奏乐,亲唱几首小曲过把戏瘾,宫女们也跟着她唱了起来。正在兴头的慈禧又命太监唱,票友太监自然唱得很专业,但难为了平时只知道“咂”的太监,根本就不会唱。但老佛爷的话谁敢不从,只得扯开鸭嗓嚎上几句。这么一来戏剧效果就出来了,不只慈禧笑了,大家都笑了,满堂喝彩。

  看来,不论是普通的百姓之家,还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家,过年图的就是一个字,“乐”。而慈禧,除了一个“乐”,还借机积攒到了大量的陪葬品。

历史人物故事7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时楚国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有关卞和的籍贯问题,因为《中国名胜词典》、《涂山荆山记所见》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怀远县不仅有荆山和卞和洞(当初发现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涂山也是隔河相望。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石头,认定内藏美玉,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匠鉴定此玉,玉匠说:“这是石头。”楚厉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左脚。楚厉王驾崩,楚武王即位。

  卞和跛著脚再次去献玉,不料楚武王砍掉卞和右脚。楚文王即位,卞和怀著一线希望抱玉哭于荆山下,三天三夜,血都哭出来,文王得知,派人询问:“天下被砍双脚的人这么多,惟有你哭得这么伤心,为什么?”卞和说“我不为失去双脚而哭,而是为珍宝被人看作石头。”文王请来能工巧匠,琢石打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美玉。

  后来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为表彰卞和而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悯卞和其刑,封卞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

  卞和执着献玉,是对真理的追求。简单的`说,就是证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见载《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于荆山,卞和奉献于楚厉王。楚厉王以为石,楚厉王以卞和为诳,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璞于武王,楚武王复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于荆山,泪泣尽而继之以泣血。楚文王见状,使人问其泪泣尽继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

  对于卞和的籍贯问题,有人认为卞和是安徽怀远县人。其实,对卞和是哪里人的问题,应该不存在争议。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至于这个荆山在哪里,全国共有四处,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

  但是把卞和与所处的年代相结合,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荆山(襄阳市南漳县)人。原因如下:虽然卞和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是“卞和献玉”的故事告诉我们,卞和是生活在楚厉王、武王、文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间,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继位,也就是说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国早期是在丹淅至荆山一带活动,史学界已无异议。

  当时楚国面积很小,据《左转·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就是说楚国到武、文王时期面积不过百里。这里与安徽怀远县相距何止百里,更何况当时楚国周边还有很多的诸侯小国,楚国大面积开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历史人物故事8

  战国时,孙膑经墨翟推荐,来到魏国与其同学庞涓一起为魏王效力。

  一次,庞涓设酒宴与孙膑谈论兵法,孙膑对答如流,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使庞涓“不知所出”。后来在魏王面前试兵布阵,孙膑又将庞涓的阵法一一识破,而且还摆出精巧阵法,使庞涓“茫然不识”。

  庞涓本来就嫉妒孙膑的才智,而如今孙膑来到魏国,对他的地位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庞涓便施用诡计,诬陷孙膑私通与魏国不和的齐国,并以省亲扫墓为由,准备叛魏赴齐。魏王不辨真伪,就将孙膑革职,由庞涓去问罪。庞涓本想杀掉孙膑,但想起《孙子兵法》尚未骗到手,又假惺惺地装起慈悲来。他对孙膑说: “魏王本要判你死罪,是我再三恳求才改为刖足黥面。”心诚意善的孙膑信以为真,在肢体残疾的情况下还恭顺地为庞涓默写《孙子兵法》。幸好庞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怜悯之心,将真相告知孙膑。

  孙膑虽然知道了庞涓的蛇蝎之心,但如今自己肢体残疾,如何逃脱庞涓的魔掌呢?想来想去,最后才找到一条妙计,既然庞涓加害于我是因为我的'才能,何不采取 “能而示之不能”的办法来脱身呢?于是,孙膑装起疯来。只见他披头散发,痰涎满面,时而大哭,时而又大笑。庞涓闻讯,亲自赶来察看,孙膑更是“疯性”大发,表演得惟妙惟肖。庞涓仍有疑心,于是又叫人把孙膑拖到猪圈,送酒食试他。孙膑将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递给他的粪便,庞涓这才信以为真。眼看着孙膑如今已变成了行尸走肉,庞涓渐渐地放松了警戒,任孙膑在猪圈里爬来爬去。

  后来,齐国想办法救出了孙膑,然后任命孙膑为军师,在马陵道与魏军开战,孙膑终于设计杀了庞涓,报了深仇大恨。

历史人物故事9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孙敬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孙敬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10

  铁杵成针(李白)

  [释义]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正音] 杵;不能读作“wǔ”。 [辨形] 杵;不能写作“许”。

  [近义] 持之以恒 [反义] 半途而废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历史人物故事11

  曹操幼年时,极其贪恋游猎、歌舞等事,而对于当时每个孩子都要学习的死板学问、无聊诗文不感兴趣。

  曹家乃仕宦之家,父辈大多读书甚为关注、用心,并因之谋求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对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也十分严格,特别反对他们不务正业,只知放鹰走马、听歌看舞,认为那样会影响学业、消磨志气、毁坏人品。

  曹操有个叔叔,尤其注意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严厉管教族中子弟。所以孩子们既恨他,又怕他。一见他来,不管正玩什么游戏,也不管正玩得多么忘情入迷,立刻纷纷逃开,惟恐受责骂以至责打。

  只有曹操这孩子,生性豪爽不羁,最厌恶别人强加其意在自己身上。每当叔叔出现、众兄弟惊呼逃窜时,他不但不躲,反而玩得更欢、更大胆、更别出心裁。

  有一次他与众子弟玩打仗游戏。他指挥若定,把人们分成两队,分别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然后,令彼此进攻,玩“骑马打仗”。他一个人站在高台阶上,手举小旗,做双方共有的统帅。

  整日间被关在书房吟咏那些发黄的古书、令人困倦的`诗文的孩子们,一个个像放出笼的小鸟儿,一人背上驮着另一人,彼此进攻、防守,防守、进攻,或偷袭、或埋伏、或包抄、或恶战,在曹操统一指挥下,玩得痛快淋漓、身心舒畅。正呐喊厮杀、大汗如雨之际,猛见那位冷面如霜的叔叔怒冲冲而来,大家惊呼一声,顿时被扔的被扔、跌倒的跌倒,连滚带爬地四散逃去。

  只有曹操一人,手持指挥旗,倔战在站在原地,直身挺胸,面对大发雷霆的叔叔,凝然不动、神色冷峻。

  叔叔既惊讶这孩子的镇定,又气恼这孩子的大胆妄为。由于被曹操身上的一种威严不可欺的气势所震慑,一时间反倒有些不知所措。狠狠盯上曹操好一会儿,扭头、转身便找曹操的父亲曹嵩,添油加醋地告了曹操一状:如何行为不端,如何放荡不学,如何目无长辈,如何品格顽劣……

  于是,曹嵩把儿子唤到面前,当着这位叔叔的面,狠狠责打了曹操一顿,令他务必痛改前非,否则驱出家门。

  曹操一声不吭,忍受着父亲的责打。斜眼看到旁边抱肘观望、不无得意的叔叔,心里顿生一计。

  过了几天,曹操在院中玩耍,见叔叔走来,又是一副要兴师问罪的神色,就突然躺在地上,四肢抽搐乱颤,两眼翻白望天,口吐白沫不止。

  叔叔一见大惊,忙上来又问又摇。曹操却已人事不省,毫无反应。叔叔慌了手脚,急匆匆跑到曹嵩处,告诉曹操因贪玩过度,在院中“中风”病倒,而且病得不轻,似乎已有生命危险!

  曹嵩十分着急,随着叔叔来到院中。却见曹操一个人端端正正坐在石榴树下的青石凳上,认认真真、全神贯注地读书,丝毫没有患病的模样。

  “孩子,你现在可好了?!”曹嵩关切地问。

  曹操从书间抬起头,迷惑地望着父亲:“您说什么?”

  “你刚才不是病得很厉害,昏在地上直吐白沫吗?!”曹嵩很奇怪。

  “谁说的?”

  “你叔叔看见的!刚才急匆匆跑去告诉我的!你刚才是不是又玩耍游戏来的?!是不是由于玩累而致病了?!”

  曹操看着叔叔:“我根本没犯病呀!我一直在这儿读书的。您怎么——”

  叔叔窘急而气恼:“你刚才就是病了嘛!”

  曹操转过身,面对父亲:“叔父不喜爱我、讨厌我,这我知道,可能是由于前些时候我贪玩了些。可今天,大概是有意告状、不顾事实了吧!”

  曹嵩扫了那位叔叔一眼,什么也没说,掉头走了。

  曹操冲叔叔狡黠地一笑,把那本发黄的书扔得很远。之后,又蹦又跳地玩去了。

  叔叔再到父亲面前告状,父亲就不再相信他的话了。

  从此,曹操益发任意游行,凭喜好学所需知识,以兴趣决定事情取舍,再不受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束缚,而自由成长起来。

  当时有个善于观察人的名士叫许劭。曹操见到他,问:“先生看看,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将是治世的能干之重臣,同时又将是乱世的奸诈英雄。”许劭道。

  曹操听到这样既有褒又有贬的判断,哈哈大笑,高兴之极。那一年,他二十岁。

历史人物故事12

  孟姜女

  长城故事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一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一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是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长城传说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与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与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 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仅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历史人物故事13

  围魏救赵(孙膑)

  [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历史人物故事14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夷吾字仲,相貌魁梧,博古通今,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是他年轻的时候很穷,和鲍叔牙一起下海做生意,赚了钱的话,他就偷偷多分给自己一倍。老鲍明知这些,但是并不在意,他钦佩的是小管的'才能。

  齐襄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纠,鲁女所生;次子名小白,莒女所生。二人成人后,襄公要请家教辅佐他们。管仲对鲍叔牙说:“咱们个辅一人,将来不论谁上了台,我们都可以互相推荐。”于是,管仲做了太傅,辅大公子纠;鲍叔牙做了少傅,辅少公子小白。

  后来,小白惹怒了襄公,和鲍叔牙一起出奔莒国;管仲则在齐公无知篡夺了王位后,和纠一起投奔了鲁国。那个无知也是倒霉,只当了一个月的候爵就被襄公昔日手下的众臣砍了头。这下轮到襄公的两个儿子来争夺王位了。管仲对鲁侯说:“小白在莒,近水楼台,我愿领一支人马去截击他。”鲁侯给了他三十乘兵车,星夜直奔莒国。小白呢,他向莒国借了一百乘兵车,这会儿正急匆匆地赶往齐国。管仲在即墨这个地方拦住他,劝他让大哥来主持丧事。鲍叔牙上前来呵斥,要催兵前进,管仲突发冷箭,射中小白。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到车上。管仲见偷袭得手,便勒转兵车,如飞遁去。管仲回报鲁侯,小白已经一命呜呼,鲁侯放下心来,一路饮宴,和公子纠缓缓前行。半路上却有消息传来,说小白在齐即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管仲那一箭正射在小白衣带的王钩上,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头装死,连鲍叔牙都给蒙过去了。老鲍见小白没事,便让他换上便服,抄小路直达临淄。齐国的大臣见小白到了,就立他为君,这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齐桓公。接下来,齐鲁两军干了一仗,结果齐军大胜,鲁侯衡量得失后,杀了公子纠,又把管仲押送齐国,好让齐桓公报一箭之仇。没成想鲍叔牙在齐桓公跟前力荐管仲,齐桓公自己也深爱管仲的治国之才,拜他为国务院总理,统管齐国内政外交,官比鲍叔牙还大呢。

  鲁侯放虎归山,做了件大蠢事,真是懊闹不已。

历史人物故事15

  在天长东乡,住着一户有钱的老员外,名叫沈万山,外号神万山。老夫妻二人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名唤沈凤仙。据说,以前他家和别人一样,祖辈种田为生,轮到沈万山,家里渐渐发了起来,但真正发财的原因还真亏他的女儿。这故事得从头说起。

  沈凤仙从出生起就与众不同,自幼聪明过人,无论针功还是习文,她一看就知。她会纺纱织布、描龙绣凤,还会吟诗答对、能歌善舞,而且长得十分漂亮,有沉鱼落雁之容,老夫妻爱如掌上明珠,想找一个合适的后生招婿在家,继承家业,可上门求亲的不计其数,跑破了门坎,女儿也不同意,老夫妻拿她没办法。

  原来凤仙十七岁时,晚上睡梦中被一美貌后生惊醒,姑娘哭着不允,可那青年说了多少知冷知热的话,并说自己是财神化身,能让她一生富贵。姑娘自知已经失身,也就不哭了。姑娘二十岁时,突然怀孕了,这事被老员外知道了,大发雷霆,无论谁说情,都不依,说她犯了家规,这是犯七律之罪。他给女儿一把菜刀和一条绳子,要她自己去死。姑娘绝望了,哭得泪人一般,母亲只是哭,也没有办法。

  就在这天晚上,那后生来了,说:“凤仙,你的事我知道了,你明天和你母亲说好,暗地里买一个丫头赔你,乘坐你家推磨的小驴车,让它自己走,它在什么人家门口停下,你就嫁给他,穷你别怕,我会来帮助你。”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姑娘下楼来到母亲房中,趁父亲不在说出此话,母亲转忧为喜,并买了一个叫小红的丫头。这天晚上,女儿给母亲叩了三个头,上车了。由丫头小红赶车,就这样慢慢地走了。女儿走后,老夫人把后楼放了一把火给烧了,还哭着说“女儿被火烧死了”,老员外信以为真,也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主仆二人坐上车后,小驴不紧不慢地往前走,姑娘也不知东南西北,只好听天由命了。当天晚上,小驴车来到南阳(今汊涧)一小户人家门口停下,不走了,丫头狠命赶驴,它就是不走。姑娘知道了,叫丫头下车。这家老妈妈看见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到他家来,赶紧让坐、倒茶,问长问短,姑娘问他家有多少人、以何职业为生,老妈妈笑着说:“我家姓王,老头子早死了,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叫王喜,给人家挑水,挣钱糊口,别人都叫他王挑水的,今年二十岁了,只因家穷,到现在还没有老婆。”老太太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又问:“天这么晚了,姑娘到哪里去?是不是走错路了?”姑娘说:“我到外婆家,多年未来,找不着了,想借宿一宵,明天就走。”老太太犯难了:“我家地方太小,住哪里呢?”说着儿子回来了,虽然衣服破旧些,但人品很好,浓眉大眼,说话满脸笑,忠厚老实。姑娘暗自高兴,但无法开口,只见小伙子用帽子捧来一点米,这是明天一天的口粮,全部放在了锅里,煮成了干饭,来招待客人。小伙子一边忙着,一边老是看着姑娘笑,姑娘很不好意思。还是丫头小红心灵,说:“老太太,大哥,我告诉你,我们小姐父母双亡,没有亲人,烧纸时,不小心把火弄出来把房子烧了,现在投亲不着,如果大哥不嫌,小姐愿意与你结成百年之好,你看如何?”老太太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小伙子不知说什么才好,心里像是吃了蜜糖,甜到心。老太太说:“我这里房子少,正愁没法住,既然姑娘愿意,今晚就成亲,今天是八月十六好日子。”说完就叫儿子去买菜,买鞭炮,由小红伴着小姐,当晚连丫头四口人高高兴兴地热闹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王喜起床,准备去借早饭米,凤仙看出他的心思,走到外面破墙根,拿出一块石头,用手轻轻一掰,拿一点给丈夫,叫他去当钱,王喜拿着小石头来到银器店,一看是一块乌金,当下换成银锭,买米买菜,老太太高兴地笑着对人说:“我家娶了位仙女媳妇。”

  说也奇怪,别人怀孕九个月就生了,而凤仙整整十二个月才生,王喜得了贵子,但他不知道媳妇怀的是别人孩子。可凤仙知道,她给孩子取名叫王胎来,意思是胎里带来的,可孩子眼睛、鼻子、嘴和脸没有一处不像王喜的,从此他家的.日子越来越好。王挑水也不再给人挑水了,他不知哪来那么多钱,开始建房,开店,并在南头买了一大片地,建了圩子,直到现在这地方还叫王圩。

  他家富了,也叫起员外来了,别人如不称他员外,叫王挑水的那可不得了。据说天长知县母亲过七十大寿,全县大户人家都接了请帖,王胎来回家问父亲,有没有请他去吃酒,王喜说没有。王胎来人小,说话倒是可以,他说:“这太不像话,怎么看不起我家?我家在南阳也是大户人家,虽没有官,但有的是钱。”这话被路人听见,当时为了讨好,跑到天长,告诉县太爷。县太爷知道后,立即叫人送去请帖。来人很会说话,说:“县太爷叫我负责送请帖,怪小人忙忘了,小人罪该万死,请王老员外父子要高抬贵手,如果让县太爷知道了,说小人办事不妥,小人是要吃皮肉之苦的,千万千万要原谅小人。”王员外听了说:“好,我不怪你。”到了这一天,王员外忙于事务,分不开身,由十三岁的儿子王胎来前去拜寿。吃完酒上帐时,王胎来到帐房,叫先生写白银两骡车。先生没有下笔,看这孩子笑笑,管钱人在先生耳边轻声说:“你写,到明天就去取钱,看他怎么讲。”哪知轻声说话也被王胎来听见了,他大声说:“请先生下笔,明天到南阳王府取钱,王胎来决不妄言。”当场人都看着这个不平凡的孩子。先生写下了。第二天派人前去南阳王府,确实拖了两骡车银子。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天长。

  话说沈万山自从女儿走后,他以为女儿真的死了,大哭了一场后,也病了很久,从此家境越过越贫,赌钱场场输,坐吃山空,房子烧的烧了,卖的卖了,老太太哭瞎了眼、愁白了头,心想:我女儿若在家该多好呀!说也奇怪,老太太正在思念女儿,突然女儿打发儿子王胎来赶着当年的驴车来了,原来女儿也在思念母亲,所以叫儿子前来看望外祖母,但她万万不知道父母会落到如此地步。王胎来赶着驴车随着驴走,到了一座破屋前,不知不觉小驴停下了。他下车看见门外坐着白发老人,也不问,就直接上前说:“外祖母,孙儿接你来了。”老太太问:“你是谁家孩子?”孩子说:“您老人家看看我就知道了。”老人家听了眼睛一亮,瞎了十年的眼睛陡然就好了,她望着虎头虎脑的孩子问:“孩子,你是谁?”孩子赶忙跪下说:“外婆,我叫王胎来,今年十三岁了,是您女儿沈凤仙的儿子,你要不信,你问问您家这头当年推磨的驴子,它是见证。”这毛驴像听懂人话似的,向老人点点头,还嗷嗷地叫了两声。老人家心里想:女儿走了整整十三年,这孩子真是外孙无疑了。当时把喜讯告诉了老头子,孩子跪着叫外公,老人家以为女儿死了,现在看来沈家没有绝后,真是喜从天降!第二天,孩子要外公外婆一同去南阳,老夫人倒没有意见,可老头子说:“我当年要处死你母亲,他不会认我的,再说这路也不好走啊!”王胎来看出老人家心思,说:“外公,我母亲叫我来接你,让我给你们带来了两双鞋子。”老人穿上,腿也好使了,精神百倍,祖孙三人同时坐着驴车来到了南阳。

  这时,王喜母亲已经病故,丫头小红也早就嫁了人,家里只有三口人。当岳父来到之时,这父女情、母女爱就无法表达了。说也奇怪,现在女儿家住的房子前前后后都和沈家当年的一模一样,楼房、耳房、前厅,到处都是原来的样子。母亲问女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连锅灶都像女儿在家的样子。女儿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暗中有人指点,按照我在娘家住房的样子建的。”女儿问母亲:“那些房子还在吗?”母亲说:“后楼烧了,前厅卖了只有耳房,我们住着,也坏了。”孙子胎来笑着说:“都被我们抬到这里来了。”所以有句古话:“沈万山家宝贝是活的。”

  后来,老夫妻俩在女儿家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再后来,王胎来又娶了亲、生了子。王家虽未做官,但王家世代忠厚、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南阳首富大户。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的感动故事04-16

历史人物故事03-05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3-03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历史人物故事03-10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4-20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5-27

历史人物勤奋读书的故事04-14

中国的历史人物故事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