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3-08-17 08:00:38 设计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8篇【推荐】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方案8篇【推荐】

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安全教育》读本第12课,课本33页。在本课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生命。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知道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蛮干。本课教学内容贴近生活,适合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培养独立、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学情分析

  (1)我校地处山区,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缺乏火灾防范意识。

  (2)学生年龄小,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有限。

  (3)学生没有防火意识,知识面不够全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火灾的危害,教育学生火灾中如何逃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火灾图片,ppt让学生了解火灾的残酷、危急;探讨正确逃生的方法;课间模拟火灾现场,让学生实践逃生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火灾的危

  险和学会拨打119,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能够巧妙的逃脱。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学会拨打119,当地时间危险发生的时候能够机智、勇敢,不蛮干

  (2)学习室内,野外火灾逃生的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

  【教学难点】

  课间模拟火灾现场,正确从火场中逃生。

  【教学准备】

  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导入新课

  (1) 小博士-介绍火的双面性作用 引出火的危害

  (2) 安全警示——课本(p33)页

  (3)同学们你们知道火灾吗?介绍火灾是什么样子的?(给学生出示火灾图片)使学生对火灾危害引起重视,出示火灾幻灯片为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发生火灾的自救和逃生奠定基础。)

  二、自救小常识

  同学们说得很好,火灾是危险的、残酷无情的,我们平时用火要小心谨慎。如果火灾真的就发生在你身边了,你会选择正确的方法逃生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在火灾中正确的'逃生方法。

  小贴士——火灾逃生小常识

  当身边发生火灾,如何自救?

  1、当房屋或家里的物品着火时,你该怎么办?(用水,沙,土灭火,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向外呼救,想办法逃出去。)

  2、当你衣服上着了火怎么办?(跳入水中,脱掉外衣,滚动等)

  3、当你在商场超市买东西时着火了怎么办?(寻找安全通道,匍匐爬行,如果楼层很低可以结绳自救,如果楼层很高,挥动衣物呼救)

  4、如果被火包围要想办法逃出去;如果烟雾大,要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或匍匐前进,衣服要赶紧用水浇灭或就地打滚。

  三、师生互动活动:

  1、如何拔打119 创设着火了的情境(由两名学生表演创设情境,一名演家中着火了的小主人,小主人看到着火了慌张地乱喊乱叫;一名演大火,叫嚷着要烧了一切。)

  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这样慌里慌张、乱喊乱叫对不对?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多数会说不要慌张,快打119。根据情况决定用不用全班讨论)

  2、与119对话

  表演:大火围着小主人转,小主人打了119拿着电话问所有学生:“我该怎样和他们讲呢?都要说些什么呢?

  3.校园逃生路线告知

  四、逃生演练

  1、通过教师表演学生模拟然后进行逃生自救演习。

  2、我们要来进行一次防火演练,你听到口哨后怎么做?

  3、室外集中:你在逃生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想什么办法解决的? A. 发生火灾如果烟雾大,要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或匍匐前进

  B. 衣服要赶紧用水浇灭或就地打滚。

  C.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向外呼救,想办法逃出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了本节知识对你有哪些帮助?

  学生谈收获。

  总之,火灾情况复杂,同学们要牢记十六个字:临危不乱,清醒果断,争分夺秒,脱险巧妙。希望同学们在真正遇到火灾的时候能开动脑筋,想出巧妙的办法,安全脱险。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回答问题。

  1.楼房发生火灾,保护自己正确的逃生方法有哪些?

  2.遇到野外或森林火灾,逃生的方法有哪些?

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傲然”“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示战士喜爱中国石的局部。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 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 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俺”拣到一块酷 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俺”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g5 j) gu9 4o ku4 h3n w8i

  戈壁积聚瑰丽傲然挎包稀罕快慰

  g3ng sh1n b3n j9n qu2n j!n y)

  站岗姗姗来迟版图不由拳头不只盛誉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同学能否读正确。

  4.默读考虑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5.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经常拣石头,“俺”也成了石头迷。

  第二段(第二至七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俺”到大漠上拣石头,一位小姑娘带“俺”到珍珠泉洗石,俺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

  第三段(第八、九自然段):讲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考虑: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俺”是什么人,俺们生活的环境,“俺”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俺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举目是无边的沙海,上面散布着漫滩的碎石头”)

  “驻守”是什么意思(驻扎防守)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俺”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因为“俺”驻守的戈壁滩上布满碎石,连队里又经常举行赛石会,所以“俺”渐渐成了石头迷。)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誊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 至7 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 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俺”到哨所 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即拣石)。第二层(4、5、6 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俺”去珍珠泉洗石,俺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俺”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因石头经雨水冲洗更为光洁,容易发现好石头。)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就是异常美丽。“倾泻”原是指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这里是照射的意思。“裸露”指没有东西遮盖。“珠光玉彩”是说珍珠美玉的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挺拨、繁茂的白杨,裸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小朋友们眼里那些具有超人身手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5、6 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 自然段。考虑:“俺”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俺”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 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后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俺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俺”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外表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俺”和小姑娘表示得怎样?(小姑娘惊叫,“俺”不由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俺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俺”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俺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身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考虑: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 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同学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最佳宝石”的盛誉。

  “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代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俺”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俺”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俺”温暖和快慰。

  “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抚慰)当“俺”寂寞时,捧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俺”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很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俺们身边,祖国在俺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俺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捍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俺”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七、作业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书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中国石

  样子

  形状像雄鸡酷似祖国版图

  大小如拳头

  色彩黄白色

  外表与大陆地貌相似

  屡屡夺魁

  珍爱

  抢着看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

  工工整整地写腾出抽屉嘱咐

  精心保管

  祖国在俺们心中

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画、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趣

  1.板书:风,这是什么?齐读“风”

  哪些小朋友知道有关风是诗句? 指名说

  2.关于风,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指名说

  3.我们知道风听得见,感受得到,可以唱一唱、写一写,那么风能画吗?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画风 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怎么画风的?)

  三、识字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请了3位新朋友,想认识一下没?是谁呢?自己借助拼音读准他们的名字。自读,当小老师领读。

  2.出示没有拼音的名字:没有拼音的帮助,还能叫准他们的名字吗?男女赛读。

  3.出示单独的生字: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

  (1)读给你的同桌听,有困难的相互请教。

  (2)怎么住这生字的`?

  让陈的学生说怎样记“陈”,想让其他小朋友牢住你的姓吗?这也是我们要会写的字。请一个姓陈的学生说:要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还有哪些字和“陈”字一样是左右结构,书写后两排生字。同桌相互欣赏。

  其他字怎么记?

  4.出示图片和词语:你们到底记住没有,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自读,齐读。课文里还藏着一个生字“显”拼读三遍,怎么记?

  5.再读一遍他们的名字。

  四、学习课文

  1.三个孩子怎么画风的,课文给我们做了生动的描写。

  愿意把课文读好吗?你准备怎么读好课文,给自己提要求。现在就按照自己要求自读课文。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你想读哪几个自然段?

  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评议。

  3.课文讲了3位小朋友干嘛?(画风)刚才××提出他们是怎么画风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老解决这个问题。请小朋友默读课文,勾出他们画风的方法。

  指名说,顺序可乱。

  4.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1)指名读

  (2)你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高兴?或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他是怎样的心情?)

  (3)现在大家都来扮演××,把你们的高兴、自豪,通过你们的朗读读给在座的所有老师听,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5.喜欢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三位小朋友爱动脑筋,善于观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真能干。

  五、拓展

  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现在就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风的?

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大学梦想,明确大学目标,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思考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应该怎样做。

  提高认识,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团结奋进。 激发学习斗志,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能居安思危。

  活动形式:

  采访调查、游戏互动、诗文朗诵、全体合唱

  活动流程:

  《插上梦想的翅膀》主题班会活动流程间

  活动项目

  活动内容

  多媒体

  5分钟 观看视频 放音乐视频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引发对梦想的畅想,并提前五分钟全体到场,以及等待班主任的到场 播放视频《我的梦想》

  4分钟 开幕词 由主持人来宣读开幕词 显示《插上梦想的翅膀》

  10分钟 采访 有两位支持人采访同学的梦想 无

  20分钟 终极密码 每组各派出两个代表其中一个主持人在多媒体上打出终极密码,猜中者进行猜词游戏,根据另一个主持人手上的题板词来猜,比划者只能用动作表演,不能讲跟题板上所带有的字,台下同学不能出声提示。

  8分钟 诗朗诵 有第一小组的四位成员朗诵有关梦想的诗,并由王吉同学给予小提琴伴奏

  5分钟 大合唱 全班一起唱《真心英雄》 音频 《真心英雄》

  2分钟 闭幕词 主此人在音乐声中宣读闭幕词,并宣布《插上梦想的翅膀》主题班会圆满落幕 《与梦想大学亲密接触》 再见

  备注

  1、第一小组同学负责宣传团队选手报名;

  2、团体必答题各队赛前选定发言的同学,做好准备;

  3、主持人为朱婷婷和谢佳恒两位同学

  4、材料及幕后工作主要由朱盈盈、褚婧殷和屠舫舟三位同学负责

  《插上梦想的翅膀》主题班会比赛规则

  1、参赛形式

  (1)每个团队选出3名同学代表该团队参赛,其他同学作为队友,其中,“团体必答题”由队友回答,猜词项目由一名选手和一名队友回答,其他项目题目都是参赛选手回答。

  (2)比赛现场选手不能随身携带任何与比赛有关的资料。

  2、比赛题型

  1)采访:有两位支持人采访同学的梦想

  2)猜词项目:每组各派出两个代表由其中一个主持人在多媒体上打出终极密码,猜中者进行猜词游戏,根据另一个主持人手上的'题板词来猜,比划者只能用动作表演,不能讲跟题板上所带有的字,台下同学不能出声提示

  (三)活动总结

  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班会后同学们总结自己的体会交流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设计方案 篇5

  活动设计:《动物的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动物叫声的含义,满足模仿动物叫声的游戏愿望。

  2、通过人和动物对话的模拟表演,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亲密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情景表演一:师幼两人表演。教师扮演狗的主人,幼儿扮小狗。主人用手抚摸小狗的毛,然后拿起肉骨头放在地上说:“吃吧,小狗。”小狗朝着主人“汪汪汪”地叫了三声(意为:谢谢主人,好吃,好吃)。啃起了肉骨头,吃完后又朝着主人“汪汪汪”地叫了三声(意为:我吃饱了,我要睡觉了),然后趴在主人脚旁睡着了。

  2、情景表演二:一名幼儿表演小狗。小狗站在家门口,急促地叫个不停。

  活动过程:

  一、听听小狗的叫声

  1、请幼儿观看情景表演一(只有口型,没有声音)。猜一猜,老师和小朋友表演的是谁?他们在说什么话?

  2、幼儿根据表演者的口型及动作进行猜测。

  3、观看有声表演,师幼一起揭晓小狗的叫声所代表的意义。

  二、你演大家看

  1、动物的叫声就是他的语言,他在说什么呢?请个别幼儿来扮演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一边做动作一边发出叫声,请的大家来猜一猜,你表演的是什么动物,在说什么。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设计情节让大家猜测,猜后再由表演者揭示设计原意。

  3、观看情景表演二,小狗的叫声变得怎么样了?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小狗在说什么呢?

  三、我和动物聊聊天

  1、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也和动物聊聊天。幼儿2―3人一组,分别扮演人和动物的角色,运用动作和语言进行“交流”。

  2、角色交流时,教师注意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尤其是动物角色,应注意发出富有意义的叫声,教师适时参加能力较弱的一组。

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

  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现当代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纤细笔触和哀怨的情调,记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至亲至爱的故事。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传神的神态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其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深刻地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

  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说的分析方法,能够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加上同单元《甜甜的泥土》的学习,对“小小说”这一小说中的特殊文体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学生对本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应该很到位,能归纳出其“一波三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可能会对文中主人公——穷父母,他们送走孩子和要回孩子的心理动机有所质疑;对于作者川端康成写作本文的感情基调——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理解上可能也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于引导他们品味分析作者对主人公——穷父母神态描写的相关语句,从而理解父母的充满矛盾冲突而又细腻丰富的心理,进而理解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这一作品主题。再通过反复阅读作品,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文风——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作者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过程和方法:比较阅读 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以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神态语句,体会人物心理,了解穷父母无论是送走孩子还是要回孩子都是出于一颗崇高的爱心。

  2、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改写作品,以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并和原文进行比较,哪一种写法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心?

  3、方式方法:“三到”的阅读法 比较阅读 。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互动游戏——心有灵犀

  要求两位学生合作,一人面向屏幕,并将屏幕上所展现的词语“愤怒” “兴奋”

  “失望”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背向屏幕的同伴猜其所表现的是哪一种心情。

  2、交流谈论——游戏启示

  提问:从刚才的游戏中,关于人物描写大家获得了怎样的写法启示?

  学生交流:如“通过动作、神态等外部描写可以间接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

  (设计说明: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它在塔的最底部,奠定了人类学习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者用感官接触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其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因此,我设计游戏这一环节,旨在以直接的动手、表演加深学生对游戏目的的认识,促进学生把经验升华为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解题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探究作家又是通过怎样的写法来展现文中父母的一颗怎样的心?

  4、网络搜索,走进作家

  ①要求学生通过“百度”这一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特点。

  ②讨论交流,分享资料

  (设计说明:“教是为了不教”,旨在通过这一环节,传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和观念,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家庭中的网络设施,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单一的游戏、聊天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设计说明: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他人对文本的阅读都会带入阅读者本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自我解读。)

  2、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穷父母对子女的情素,他们三次换送自己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也不送)

  4、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交流: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曲目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5、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作品中的父母,你认为该不该送走孩子?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局部揣摩语句,体会心理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再读作品,思考:

  出示课件:

  1、 用“三到法”圈出穷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到——眼睛要看到,心里要想到,手里要写到)

  2、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结合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

  贵妇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一个孩子,他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而且太太赠送的钱也可以让其他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他的生活会怎样呢…… ”

  送走长子时:

  “孩子,不要怨恨父母,我们都是为了你的未来好,也为了弟弟妹妹呀…… ”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再穷也不能送走呀…… ”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二儿子从眉毛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们那去世的妈妈一模一样,把他送走就好象把妈妈扔了,这实在太不孝顺了…… ”

  要回女儿时:

  “她太小了,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样生活呀?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了…… ”

  3、比较阅读,你认为用心理描写法和原文的神态描写法,在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冲突的效果有何异同。

  学生交流:如神态法:含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法:直白细腻

  4、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父母?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对文本相关神态描写语句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5、请回忆你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往事,体会融融亲情。

  四、拓展训练,妙笔生花

  教师指导语:今天我们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更学到了一种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神态法。事实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等方式来间接表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屏幕上的一个心情词语“遗憾”、“着急”、“激动”、“痛苦”“犹豫”进行一段动作或神态描写来表现这一心理,并上传到教师博客上交流。

  1、学生练笔

  2、讨论交流

  五、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生一起配乐讲述《男孩和苹果树的故事》,勉励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家人所给与给予自己的一切……

  (设计说明: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应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人文的关爱、心灵的净化。)

  六、作业检测,巩固升华

  续写课文故事结尾,给人物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七、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

  教学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显著特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点,以体会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看,的确也是较好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掌握一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获得了心灵的净化。

  此外,明白简洁的板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设计。关于本文的板书设计,其中“体会心理”部分,可以安排设计为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从而自然得出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爱心,也明白了本文的写法之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设计方案 篇8

  活动目的:

  1、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修改后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培养学生对照规范找差距,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3、对照规范找差距,让学生切实的按照规范规定的执行,看看哪几条做的.比较好,哪几条没有做好,给自己提出建议;

  活动准备:

  1、组织学生排练有关规范方面的节目。

  2、“规范学生”光荣花若干朵。

  活动内容:

  小品、歌舞、故事、诗朗诵等

  活动过程:

  1、以班会仪式组织开展活动。

  2、由主持人上场组织活动过程。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08-16

教学设计方案04-25

教室设计方案07-25

设计方案模板07-27

网络设计方案07-24

音乐设计方案08-02

装修设计方案03-09

学习设计方案06-22

活动设计方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