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29 18:24: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通用)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通用)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好汉……”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艰深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标题可知,这部小说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然而不向正史那样稳重,而是古代的口语文小说。与《三国志》比拟,《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多少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差别就是,演义不是全体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确实是这样。但是虚构,应用艺术的手段进行虚构,而不是随意那段史实就能够拿来虚构的。好比,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不写这件事。又如,对于单刀赴会面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相似的例子当然是不可计数。读过之后,稍做剖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门是为小说描写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假如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实在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维观相违反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留神到了情节的公道性、连贯性,而不是僵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到。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称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示了作者的一局部主观欲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整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由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范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处所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略比拟一下作者为什么侧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有名的理学家朱熹,以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庶民也开端接受朱熹的观点,起因就是这种观点是合乎儒家思惟,并能被统治阶层所接收的。罗贯中也是批准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础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豪杰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胜利便是成功地塑造了很多个性赫然的人物,比方: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诚诚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猾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恰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亮的特色。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警惕眼智败张?的战例进行了过细入微的描绘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参加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明。

  《三国演义》可能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处置的恰到利益,就是由于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取了沿线索来记述的文学伎俩。《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树立以及消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进程,其中有交叉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代,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开展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接洽,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错进行,就会让读者觉得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漫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提倡典型的儒家思想――霸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件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斯,作者才勇敢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是“忠贞”跟“智慧”的化身,特殊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我喜欢看历史,偏好古代史,尤其对三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流传极广。

  《三国演义》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

  说到忠,便是自古以来受人敬佩的关羽关云长了。建安五年,曹操亲征刘备,刘备被曹军击溃,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关羽。曹操希望招降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要求,如有刘备消息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可他都不为所动。后收到刘备书信欲前往寻兄,一路护送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回到刘备身边。关羽的忠心令人钦佩。

  说到智,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了。大概都能想到蜀国丞相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他对天下的态势分析让刘备茅塞顿开,给刘备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一个重要的谋士远远胜过十万大军,他联合孙权,共同抗击曹操;在空城之下,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前来攻城,诸葛亮登上城楼,端坐抚琴,司马懿见此情景,疑有埋伏,即下令退军。空城妙计,被后世传颂。然而他竭尽一生最终也没有完成光复汉室的理想,实在是一个悲情的英雄。后世评价诸葛亮的时候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但我认为诸葛亮这种对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也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说到勇,便是大名鼎鼎的常山赵子龙了。长坂坡大战中,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战争混乱赵云与之走散,于是带随从寻找,救得甘夫人,赵云将甘夫人托付于张飞后又回头寻找阿斗,但此时只有他孤身一人,没有一个随从,乱军之中赵云在一堵矮墙边寻到了糜夫人及其怀里的阿斗,糜夫人身受重伤行走不便,于是不顾劝阻投井自尽。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冲破曹操数十万大军。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刘备曾称赞赵云“一身是胆也”。

  当然,也不乏“智不划谋,勇不当敌,闻不拿笔,舞不动枪”者,刘备之子刘禅,典型的例子。刘玄德临终白帝城托孤,半生基业未成,将阿斗托付于诸葛亮,可他却亲信小人,大敌当前,不思汉室之危,最后被囚禁宫中,司马昭问其“颇思蜀否?”,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然而我却认为刘禅其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刘禅的做法其实能够理解。

  如果说三国演义里面最有名气的人物,几乎说有人都知道曹操,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三国演义》让曹操的形象深入人心,世人尽说曹操乃千古第一奸雄。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好弄权术、残暴不仁、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形象。然而,在当时的时代如果没有足够的城府早就死了很多回了。曹操有勇气刺杀董卓,证明他是有足够的勇气的。曹操在逃亡的过程中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却感慨:“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一段话就让人对曹操产生痛恨了。然而后来我在易中天的节目中了解到,其实曹操说的是“天下人都负了我,我怎么不能负人”。这句话表现了曹操其实对误杀是愧疚的.,身为一个逃命的人,是十分敏感的,曹操的做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曹操做一个忠臣,那么他也只是会被人排挤,那曹操的事业可能永远无法完成。

  《三国演义》是明朝的罗贯中的作品,他的想法和我们现代人明显会不同。所以身为今天的人我们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3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附笑谈中。

  三国,一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年代,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岁月,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时空。它,忖度于历史的车轮中,一碾一碾的,留下厚重的脚印,无疑,成为历史上浓磨重彩的一笔。即使,饿莩遍野,动荡不安,又一个春秋战国的重现,依旧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煮酒论英雄

  曹操,史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确,他,老奸巨滑,假仁假义,居心叵测,同时,宽容大度,英明睿智,善用谋略。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操能文能武,军事上更胜一筹,文学上也不逊色。

  他是建安文学的领袖,“雅好诗文慷慨,虽在军旅,手不释卷”,钟嵘评其诗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儿子曹丕,曹植各领风骚,钟嵘评价:“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合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人间智者

  刘皇叔,胸怀天下,礼贤下士。首章“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英勇威武,忠诚正直的猛将赵云,等人交织在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昔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伟业。而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新野”留空再败曹营,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舍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智激周公瑾;联吴蜀之同力共谋兴汉大业;又以“苦肉计”火烧赤壁使曹操望而生畏。使周瑜区区小计费尽机关,诸葛孔明之谋略,岂是管仲乐毅能及乎!水镜先生曾言:“南有风雏,北有卧龙,二者得一便可得天下”,刘皇树笑曰,二者我都有了,天下还用愁吗?呵呵!但很不幸,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可惜啊!

  孔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为蜀汉基业奉献出了多少力量。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便“大汉丞相归天”了。正如司马徽说的;“兴周八百年之姜子芽,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多么难得的一位丞相啊!

  还有一猛将,常山赵子龙,长坂坡一役,赵云救幼主阿斗,可见他的忠诚,铮铮铁骨,好男儿当如是也!

  “为将者,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以庸才也……”古人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看看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里,有先进的仪器和浩瀚的图书里,有又什么理由不刻苦学习呢?

  我愿立诸葛武候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错,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假期里,我 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这“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巨作,一本经久不衰的文学精品。”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它是明朝大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改写而成的,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地历史进程。

  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人物性格各异,有的是文官,有的是武将:昏庸的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许楮、典韦,狡诈的曹操,机智的诸葛亮,仁义的刘备……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 。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美须髯,人称“美髯公”。中平元年,关羽在家乡犯法,逃亡到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拜为刘备的义弟,为人傲上而不忍下,蜀汉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丹凤眼,卧蚕眉,面若重枣,须长二尺,手提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冽。

  关羽有勇有谋,武艺惊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无不显其威猛。有一次,车胄设计将刘备留在敌营,一国之主被俘,情形十万火急,关公义不容辞扛起救主责任,但当时蜀国的力量不及袁绍军,明着率兵攻城救主,显然难以取胜。他便命手下穿上曹军兵服,乘着夜色叫城,守城门的兵怎肯叫开就开呢?这时关公就应道:“只怕刘备知道,疾快开门。”小兵一听就慌了,因为如果让刘备知道袁绍和曹操联手的`话,一定会戒备,这可是军机大事,守城兵只有乖乖开门,门一开,关公便舞着大刀冲进城,直奔军营一刀斩了车胄,救出刘备。

  关羽忠肝义胆,情深意重,只要对他有恩,绝对不会忘记。不仅对自己的主上和朋友,就是对方的将领和敌人,也绝不会忘记他们对自己的恩情。一次,曹操送云长一件战袍,可关羽没脱下旧袍,曹孟德便问:“云长为何不脱下旧袍呢?”云长答:“此袍乃我兄长所赐,我决不会丢弃它。”可见云长对自己主上有多么情深意重,忠心耿耿向着刘备。另一次,云长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嫂,晚上歇宿,曹操故意只拨一间房子给关羽,关羽请嫂嫂进屋休息,自己立在门外守护,一直立到天亮。还有一次,蜀军大破曹军,曹操带着兵将,想超近路从华容道逃出去,却不知正中孔明之计,被关羽拦住。但由于曹操有恩于关羽,出于对曹操的感激,关羽才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勇气无双,毅力非凡。有一次,关羽中计被敌将曹仁一枝毒箭射中手臂。请神医华佗来诊,华佗说毒已入骨,须割开手臂刮掉毒。关羽一口答应。华佗便割开了关羽的手臂,只见关羽边喝酒,边与谋士马良下棋,丝毫没有痛苦之意。真可谓“战神”!

  但是人无完人,关羽也有弱点。他过分虚荣,过分骄傲,马超来降时,他问诸葛亮马超的才能谁能比,诸葛亮在信中说:“孟起虽雄烈过人,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关羽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到处把诸葛的这封信给别人看。后来,刘备评五虎将时,将黄忠列为后将军。关羽听说后,非常不服气,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也。”可见关羽虽然有很强的军事才干,但是个性太强。

  不过关羽为刘备的事业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凝聚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不愧为万民敬仰的 “武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三国演义,我国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

  这本书主要讲了汉灵帝中元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桃园,并和董卓,曹操,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为争权夺利,他们又开始互相残杀。经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其中,刘备还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此后,曹操战败而死,奠定三国局面。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授为吴王,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统一。

  在此期间,我提到了一个大人物,如果没有他,刘备就没有今天,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称孔明。从诸葛亮浑泪斩马谡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顾全大局。从草船借箭体现了他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诸葛亮如此历害,何不让人佩服?

  大家都知道,我们班有个“混世魔王”------郎增炜。大家都对他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只要他喜欢,无论是谁,他都可以欺负个遍,那些被老师安排与他同桌的同学,更是成了他公开欺负的对象。一会儿橡皮不见了,一会儿铅笔跑桌下了,一会儿背后被贴了纸条,上面画着一头小猪,一会儿哪位女同学的辫子被揪了,惹得她大哭。因此,他也成了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老师也为此头痛万分。但是在三年级的某个学期,老师竟然安排我和他成为了同桌。顿时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害怕,恐惧,烦躁,刹那间,心里的那些小魔鬼全都爬了起来,不断的在挑衅我。我的脑子里不停的涌现出同学们被欺负的一幕幕,无数个怎么办在我脑袋里打转。同学们用同情的眼神齐刷刷地看向我,显然,我的脸上刻着三个字,不愿意。但是老师却视而不见,放学后,伤心的我背着书包回家了,我所有的一切变化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这不一进门,妈妈瞥了我一眼,问道:“怎么了?今天心情不好?”原本内心就委屈的`我,一股脑儿地向妈妈吐槽起来,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掉了下来。妈妈不紧不慢地抽出一张餐巾纸为我擦干眼泪,微笑着说:“首先,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老师这样的安排也自有老师的道理。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局面翻转过来,反败为胜!”

  妈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第二天,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学校,刚坐下,拿出学习用品,就看见郎增炜悠哉悠哉地走进了教室,看到他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脑子里马上回想起妈妈昨晚对我说的那番话,给自己鼓了鼓劲儿。转过身子,两只眼睛直视对方,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郎增炜,这个学期我和你成为了同桌。但是,有几件事我们俩得达成共识。”郎增炜先是一愣,然后挤出两个字:随便。“首先,咱们两个必须和平相处,你不能随便动我的学习用品,其次,如果你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或者不懂的地方你可以来问我,我会帮助你。课堂笔记如果来不及做,我会借给你,你觉得怎么样?”郎增炜足足愣了三秒,他或许被我当时的勇气震慑到了,默然地点了点头。我暗自窃喜,就这么通过了?就这么简单吗?我竟然把这个混世魔王给拿下了?激动的心情无语言表,原本天大的事,瞬间变得如此简单,真想立刻回家和妈妈分享我当时的心情。

  渐渐的,我和郎增伟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我会为他讲解题目,他呢,信守承诺,再也没有欺负过我,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被其他同学欺负时,他反而会挺身而出,为我解困!顿时,让我对他的看法瞬间改变,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是诸葛亮的时代,还是现在,都需要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困难,看了三国演义,我更加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就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军师。

三国演义读后感6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 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再加上近些年很多的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游戏作品,内容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这里就不对具体的内容做介绍了,就谈谈我的三国故事。

  第一次通读<三国演义>是在高一暑假的时候,当时读的是通俗版的。当时读三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写语文作文收集素材。毕竟整个高中时期,我都是一天写不出来一个800字的文章的,收集素材迫在眉睫。

  当时读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之后,确实有点效果。然后作文里面各种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过关斩将、三顾茅庐、横槊赋诗等等,只要是作文就想法往上套,现在想着都满屏幕的尴尬!这种作文,让我总是有种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感觉。算了,噶事不提,一会跑偏到水浒了。

  后来倒是没有看过书籍了,改看三国影视作品了,从鲍国安版三国,再到陈建斌版三国!从三国志再到三国杀,反正三国相关的事,从来没断过!

  当然中途也曾参与各种八卦帖子,三国武将里面谁最牛?这个问题大家貌似没有异议,确实是吕布。但是如果问谁排第二,谁排第五?那么这个问题估计和“计算机行业最好用的.语言是什么?”有的一拼了!

  三国相关的内容接触这么多之后,不知什么时候,心中有个疑问,那就是:到底是什么内容,能够让三国演义雅俗共赏的?

  俗人一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很精彩,古代战争场景描写也还过得去,权术谋略也很给力,这些我到还是能欣赏的。但是,三国演义的精髓部分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倒是没能答上来。

  直到不经意间,看到一个人本教练模式相关的书籍。这本书里面剖析了三国演义中各种用人之道,识人之术,同时也分析如何做领导,如何辨别领导的才能等等内容。这才让我对三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于是,本次阅读我着重于看书本当中的识人之术。

  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操怎么就知道许攸是真的来投靠呢?因为需要说了几个曹操没法怀疑的理由:曹操军中没粮,如果袁绍分兵攻打许昌,曹操必败无疑。那么许攸的假投诚,就显得多此一举。

  再比如赤壁之战时,周瑜怎么就知道蔡和蔡中是假投降呢?周瑜的分析是:蔡和蔡中投降竟然是没有带来任何家眷,乱世稍有不慎,就是满门灭族,投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带家眷呢?

  再比如诸葛亮与司马懿祁山对垒时,司马懿设计让孙文诈降诸葛亮,诸葛亮则是让孙文先立功,孙文一回合就斩了假的魏军先锋秦明(先锋官秦朗之弟),诸葛亮则是因此断定孙文诈降。

  因为司马懿不是一个用人不明的人,不可能用一个武功平常的人为先锋,因此断定是阴谋。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通过这些例子来锻炼辩识能力,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后续可能还会再读三国,因为还可以从领导力的角度来阅读三国。

  比如,刘备怎么就能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三分天下的呢?曹操凭什么就能够少年得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呢?孙权能够知人善任,那么他又是如何知人的呢?诸葛亮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让人心悦诚服,甘受差遣的呢?

  再比如袁绍为什么就败了呢?曹操这么牛,怎么就有赤壁之战的落魄呢?关羽张飞都是身首异处,为啥不得善终呢?刘备的夷陵之战为啥败了?等等等等。

  当然,三国演义,是演绎,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杜撰出来的,不能尽信。里面也充斥着牛鬼蛇神,比如于吉半仙、关羽睁眼吓曹操、然后各种的呼风唤雨等等操作,很可能就是作者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瞎编乱造的。

  当然哪怕是三国志也不能尽信,毕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保持怀疑的态度读史书才好!

  这次三国,读了整整一个月的。就到这里!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都喜欢那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足智多谋而又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我也不例外。但是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同样让我记忆深刻,他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他和诸葛亮一样,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他英年早逝,但他不是死在战场,而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那样一位英气勃发的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却是“诸葛亮三气周瑜”这样一个茶余饭后的笑话,而他临死前的那句泣血的责问:“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于是无数的英雄好汉,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各路英雄经过厮杀,到了后来,就出现了有名的三国争霸。魏国首领曹操,东吴首领孙权和蜀国首领刘备为了各自称霸天下的梦想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战。在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谋害于他,可诸葛亮以自己的智慧不但躲过了周瑜的谋害还气了他三次。周瑜因不能容忍诸葛亮的胜利,最后气急攻心,吐血而亡。

  我认为周瑜败给诸葛亮并不是败在才智上,而是败在心胸上,诸葛亮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而周瑜却有着一颗自私狭隘的心。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颗宽容的心能容下整个大海”,这句话正好与周瑜的脾气相反。假如三国再度重演,周瑜是否能逃过死神的掌控呢?我认为,他不能。因为他的心里不能容忍下一个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的心胸似乎只有短短的一厘米那么宽。在“赤壁战”之后,周瑜首先破坏了孙刘抗曹联盟,诸葛亮为了保住联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设计谋气周瑜。周瑜他不但没有从诸葛亮的忍让中学会反思,反而因接受不了惨不忍睹的败局一心想除诸葛亮而后快。心胸如此狭隘的人永远不能成大业,是周瑜自己害了自己。虽然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样的看法,但在我看来,周瑜的死纯属是他自己亲手造成的。

  当然在这个世上如诸葛亮般心里能容下整个大海的.人不多,甚至屈指可数。而像周瑜一样自私的人却几乎占据了半个星球。在我们的生活里,有时稍微一注意,就可以看见那些心胸狭隘的人的自私。在我8岁时,我就清晰地看清楚了一个与我同龄人的自私与贪婪。那天,外婆带着我去一位朋友家喝喜酒。那个朋友的家很大很漂亮,但住在里面的一个小女孩却有着一颗自私贪婪的心。我来到她的房间,看见了满地的玩具,便拉着她一起玩。谁知道她用力地甩开了我的手,将玩具收拾起来,放进了一个大盒子里,上了锁。我被她赶出了房间,郁闷地来到了客厅。我惊喜地发现,在茶几上摆着一个漂亮的布娃娃,我二话不说就玩了起来。正当我玩得高兴时,突然,我不知被谁扇了一巴掌,脸上感到热乎乎的。我抬起头,看见的是她生气的脸,我哭着跑开了。外婆见了,急忙给了我一个小火车,我不再哭了,高兴地拿着火车摆弄。她又走到了我的身边,我胆怯地望着她,可她却一把抢走了我的玩具,在一旁玩了起来,我向她要也不还我。我生气极了,因为那是我的东西,她既然不给我她的玩具,凭什么她能轻而易举地拿走属于别人的东西。我终于忍耐不住了,还了她刚才那一巴掌,在她愣在那里时,我的视线穿进了她的心,她的心很窄很窄,窄得连一只小小的蚂蚁也难以通过。她满脸惊讶,身体颤抖着,嘴唇中似乎有说不尽的话语。我转过身,离开了。客厅里只留下她一个人,她的哭泣声回荡在大大的客厅里,而我脑中盘旋的却是她那颗自私贪婪的心的样子。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能让柔弱的水流变得强大形成巨浪吞噬船只,侵蚀岩壁,就在于它的“容”。而我们想从柔弱的“水。流”变成强大的“大海”,我们就必须学会大海的宽容,心胸如海——这就是成为胜者的武器。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首磅礴大气的词,勾勒出三国乱世,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宏伟壮观场面。

  读三国,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被徐庶郑而重之的推荐给刘备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限量。司马徽曾说,诸葛孔明“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是,司马徽也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似乎开篇就注定了诸葛孔明之后的七出祁山未有大建树却星殒五丈原。

  众所周知,孔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后世都赞扬因刘备的尊贤纳士,故能在乱世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是,没有人会想,诸葛亮真的想这样选吗?这样真的值吗?看诸葛亮未出山前之所居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而孔明未出山前的生活呢,则是: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看看,分明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啊!

  可是,就是这样神仙一般的生活,随着刘备的三顾就轻易的打破了。孔明真的舍得离了这样的生活吗?看诸葛亮在知道徐庶将他引荐给刘备时的反应:“孔明闻言(即闻徐庶所言将其荐于刘备之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罢,拂袖而入。”看看,他的反应是如何之大!徐庶是他的挚友,他不至于在好友面前做作吧!徐庶至此,好像亦明白一些,故“羞惭而退,上马巑程”。再看诸葛亮,对刘备前两次来访避而不见,在刘备第一次来访不见留名时,你看小童的反应: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一方面,也许小童真的记不得刘备絮絮叨叨的一堆所谓“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之云。一方面,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孔明的回避态度及刘备之虚伪,明明是一个空壳子,没落的皇族,还是打着求贤的旗号来寻访世外高人的,却偏偏放不下这许多虚名。

  再说诸葛亮,在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访之后,他知道,这隐居的生活是过不下去了,所以,第三次,他见了,是怎么见得呢?“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人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看,张飞怒了,但被云长劝住,至此我是不信此时卧龙先生还能不醒。可知,张飞乃是“大喝一声退曹百万兵”的`勇将啊。但此时,“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听听,姿态做的多足啊!当童子言说: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你看孔明的态度:“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虽说一方面,孔明是想考察刘备求贤的决心和诚意,可是,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对于出山参与天下之争,孔明本人并不是那么热衷呢?他在临行前曾对小童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一句“三顾之恩,不容不出”道出了多少无奈。他亦想功成之后,即当归隐,可是谁知“只因先主叮咛后”,立了一位乐不思蜀的刘阿斗,致使孔明先生归隐成梦,最终“星落秋风五丈原”,由不得人不扼腕长叹!

  不过叹归叹,最后还是多亏了卧龙先生出山了,要不,我们不会欣赏到感人至深的《出师表》,也不会欣赏到如此精彩的三国割据争雄,亦不会明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奇,好一出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建立,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许多人物都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单骑救主、刘皇叔三顾茅庐、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等传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传,“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操,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由此可见,《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几位英雄人物。

  刘备,出身正统,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汉献帝称刘备为皇叔,是作者着力歌颂的一代明君,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楷模。他慧眼识才,知人善任。先得徐庶、后得卧龙诸葛亮、凤维庞统,武将更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虎上将”之说。“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就是广为流传的求贤故事。他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曹操白门楼勒杀吕布之后,实力强大,彼时刘备势单力薄,难以立足,不得不寄曹操之篱下,曹操便趁机试探刘备的志向,就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精彩篇章。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落了匙著,又从容俯首拾起。曹操便嘲笑他胆小,不再提防他了。刘备巧妙骗过曹操而自保,以至于后来成为曹操最大的敌人。这次惊心动魄的斗争,其精彩程度不亚于鸿门宴。

  刘备的过人胆识、雄才大略可见一斑。他宽厚仁义,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当阳兵败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渡江,虽然形势万分紧急,但是他始终与百姓在一起,深得民心。

  与刘备对立着存在的曹操被作者写成一个“暴君”,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无疑是极端自私的。小说中的曹操奸诈残暴,嗜杀成性,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借刀杀人,甚至梦中杀人,真真不愧为一代奸雄!思考之下,不难发现,罗贯中有意使用对比的笔法,让刘备的仁厚和曹操的奸诈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树立一个万民拥护的明君形象,进而表明作者以汉室为正统的“拥刘反曹”的政治立场。

  如果说刘备是作者理想的的“圣君”,那么,诸葛亮当然就是圣君的“标配”:贤相。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几乎被塑造成一个“完人”。生逢乱世,躬耕南阳,读书不求甚解,识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这些都广为人知,不再赘述。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他的忠诚,集中的体现就是那篇至今读来依然催人泪下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谓字字珠玑,字字血泪,充分表达作为托股之臣的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不二,赤胆忠心,以至于宋代爱国词人陆游激动地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爱国将领文天祥也遥相呼应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心怀天下,忠贞爱国,正是我们这个火热的`时代所提倡的价值观,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我们当代青少年有责任继承并发扬下去。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英雄已随时间的洪流定格成历史的剪影,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思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愿我们在品读小说、回味历史的时候,能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愉悦精神的同时能拓宽认知,升华境界。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我年轻的时候,总是听我的兄弟姐妹们提到三国演义,所以我让我的家人告诉我三国演义。那时,我太年轻了,我太年轻了,我无法用家庭来解释每句话的含义。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终于读完了我错过了很久的书。但是,一个刚从过道里走出来的学生怎么能理解这本书的意义呢?直到现在,我才逐渐了解魏、蜀、吴的政治和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期,战争如火如荼,英雄们都出来了,但谁是英雄呢?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个英雄!刘备知道,世上没有足智多谋的人。他的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找诸葛亮做了一笔大买卖,他在前两次拜访诸葛亮。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打了个盹。刘备当时不是很有名,但他也是个将军。然而,将军花了好几个小时才醒来。这小事情足以看到刘备的谦虚和智慧。此外,曹操曾对刘备说:“英雄是下一个英雄,只有统治者和耳朵。”“看到一个人的曹操都说了那么,刘备怎么不可以成为英雄呢?”但我有自己的看法。除了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不说刘备没有坚实的基础;除了刘备的名声不佳,刘备的个性有点问题,吕布的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在长江的`东岸,冲浪。《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人物让我读得比我多。但其中一些人很愚蠢。有些人狡猾而狡猾;有些人是可疑的;有些人心胸狭窄。如果你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恐怕没有英雄。

  我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聪明、诚实、宽宏大量、宽宏大量、慷慨善良。他们是我们身边的人,如孔凡恩,刘玉鲁,任长霞,他们是我们的时代榜样,民族英雄。因为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对生活的安静奉献,为父母、老师和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祖国的未来就会更好!

  在长江的东岸,冲浪。《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人物让我读得比我多。但其中一些人很愚蠢。有些人狡猾而狡猾;有些人是可疑的;有些人心胸狭窄。如果你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恐怕没有英雄。

  我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聪明、诚实、宽宏大量、宽宏大量、慷慨善良。他们是我们身边的人,如孔凡恩,刘玉鲁,任长霞,他们是我们的时代榜样,民族英雄。因为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对生活的安静奉献,为父母、老师和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祖国的未来就会更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乱世之中,到底谁是真英雄?

  读了《三国演义》,我心中有了个疑问:谁是真英雄?是“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还是“忠义”待人的刘备呢?在书中,我更喜欢曹操,认为他值得“英雄”二字,他发现人才、赏识人才,而且,谋略过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料敌于先。

  说起曹操和刘备,他们俩是《三国演义》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两人各有一句名言,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而刘备却相反:“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那么,两个不同想法、不同身份的人在乱世之中举起了曹军和刘军的大旗,谁才是真英雄?

  曹操原是骁骑校尉,若不是董卓篡位,他就只是一个小官,才华不被发现,一生碌碌无为,但曹操身处乱世之中,才华得以施展,不愧为“乱世之奸雄”。

  而刘备,本是织席贩履之徒,但他除了有实力,运气也极佳。先是在桃园与关张二人拜为兄弟,又从公孙瓒那里获得一员大将赵子龙(赵云)。刘备所得的这3人,为他后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

  那刘备与曹操是靠什么从一个小官走到三分天下呢?靠的是各自的才能,还有各自身上的优点!

  我认为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世人都只知道刘备三顾茅庐,却不知曹操也十分爱才,甚至求贤若渴。例如曹操的一位下属荀彧,他的'谋略比曹操好,看得比曹操远,换做他人可能会认为荀彧是个定时炸弹,会杀掉他,以除后患,但曹操没有。曹操不仅没有杀掉他,还将他视为知己,有事也会询问他的意见,甚至叫大儿子曹丕好好向他学习。

  曹操不仅对自己人好,对其他有才华的人也极好。例如在书中第25回至26回,曹操带人攻下徐州,只剩下邳城,而这个邳城正是关羽带人驻守的地方。曹操想劝关羽为他所用,但关羽不答应,只说若有刘备的消息,会立刻追去。尽管如此,曹操还是答应了关羽,而且最后关羽追刘备而去时,虽然有人劝曹操杀掉关羽以除后患,但曹操拒绝了。他说宁愿与关羽为敌,也舍不得杀他,这显示了曹操拳拳爱才之心。

  曹操若仅仅只有爱才之心,是无法成大业的。他不仅有爱才之心,还有料敌于先的本事。在书中,当刘备挡下曹军攻往徐州的大军时,刘备给曹操一封信,劝说他撤兵,曹操还没有打开信,就已详细猜出信的内容了。

  而刘备的优点是仁义,但这不一定是福。当他带着新野城20万百姓朝江东奔去逃难时,因百姓拖了进度,而被曹军追上。百姓逃出了新野城,但也没逃过曹军的追捕,而刘备也折损了好多士兵。而且刘备的仁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真心的,就像他在赵云面前摔阿斗一样,我觉得不是真心的,怎么会舍得摔死自己的孩子呢?虽说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过于强调仁义却未必是真。

  与刘备相比,我认为,曹操略胜一筹,而这个能料敌于先,又慧眼识才,而且心怀整个天下的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曹贼、奸臣呢?也许,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推翻旧朝代为代价的。若是成功了,那就建立新的王朝;若是失败了,那恐怕就变成人们口中的贼了,所谓“成王败寇”,所以曹操未必是奸雄。若不是在乱世之中,若有机会,曹操也能成为“治世之能臣”。

  无论如何,曹操的才华在乱世之中得以施展,但上天给他的机遇,远少于刘备,刘备有了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但曹操没有。虽然刘备和曹操平分天下,但我觉得曹操本身比刘备更有才华。曹操熟读兵法且能运用自如,这一点,刘备远不及他,所以,曹操只是少了几个机会。

  所以,到底谁是真英雄呢?在我心里,曹操比刘备更称得上“英雄”二字。

  不过,英雄应该只存在于人们心中,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是不同的,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或是历史中一位厉害的统治者,或者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乱世出英雄,俗世,照样可以出英雄,只要你细心观察,也许,你身边就有一位关心你、照顾你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一.司徒王允

  说起司徒王允我便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他是姓司徒,还是姓王?据我了解在当时司徒是官名,司徒与司空,司马为三公!其中的司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但在查阅百家姓后,其中也有司徒这个姓……为表示尊敬,我就暂且称他司徒王允

  公元184年,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司徒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计杀董卓可谓功不可没

  但司徒王允拒绝了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的投降。唉!唉!结果长安城被董卓残部攻破,李催纵兵屠城,司徒王允以封建士大夫的忠勇,完成他认为应该尽忠的朝廷,临危不逃不惧,被李催等处死长安,尸弃于市,时年56岁。

  司徒王允可谓一等一的忠臣,但由于封建士大夫的忠勇,思想死板,不知变通,拒绝董卓余党投降。结果……他若接受投降,一番安抚之后,大可借力打力,借其之手剿灭其它逆党。

  司徒王允不但勤政爱民,更有王佐之才。他的死都是封建惹的祸呀……

  二.常山赵子龙

  赵子龙乃五虎上将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人称“常胜将军”说起赵云最著名的当数“单骑救主”这“单骑救主”其实有两次一次是长坂坡之战,一次是截江救阿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刘备便丢下妻儿,向南逃逸。

  人说患难见真情,你说这刘备办的什么事,打了败仗,丢盔弃甲不说,还抛妻弃子。多亏了人家赵云。危机之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在曹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连斩数将。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刘备出征西川的时候,孙尚香抱阿斗回吴,赵云察觉后乘小船追赶上来。他不顾大船上射来的箭枝,靠上前去并纵身跳上大船,将阿斗夺回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这在古今都极其罕见,实在让我敬佩不已。

  前面说到赵子龙文武双全,武大家都知道,我再来说一下这“文”

  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身在曹营心在汉”,诸位想到的定是关羽关云长,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位名曰徐庶,“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徐庶在桌游《三国杀》中他的一个技能,可概括它的主要形象---“无言”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在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国最重要的谋臣,什么大破八门金锁阵、直取樊城、大败曹仁、你在蜀国是立功了,把曹操给气的,正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母亲被曹操掳获,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从此一言不发,满身才华就此埋没。

  要说曹操小气,那徐庶活的了吗?,其实曹操也爱才,不但没杀徐庶,还给予高官厚禄,徐庶最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就是不向曹操说。徐庶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这曹操要知道还不得气死?

  除此之外,要没徐庶引荐,诸葛亮也得埋没在农田之中,更不用说三分天下了。

  所以说徐庶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蜀国开国功臣。

  不过你这样对人家曹操真的好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我读完这十回知道了:第一,当操军行至育水这个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惊天动地,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将军,“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曹操竟在三军面前哭的惊天动地。又令屯住军马大没筵,吊奠典韦的亡魂,吊奠完之后,又吊奠侄儿曹安与儿曹?,并阵亡军士和一匹大宛马,发现没有?这曹操先奠吊一个将士后奠吊自己的亲人和军士与马,可见曹操看来一个将士比儿子要强的多,而且,让亲人与马同奠吊,也说明了这马对曹操的重要,所以,让儿子、侄儿与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与奠吊,不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为了给三军做样子,来说明堂堂丞相是仁义之人。第二,那个郭奉孝当马屁精,说曹操的十大好处,又以袁绍来反衬,又拍马屁又说操的能胜之因,还向读者说明曹操的长处、特点。

  我总结一下曹操的长处。第一,体任自然。我看来,是比较体任自然的,第二,顺率。曹操,挟天子以令军阀,后来把天子杀了,要说顺率,刘备比曹操更顺率;第三,猛纠曹操治军严明,是不错;第四,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辄行,是的,有了计策,无论好坏,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诚待人,对,曹操待许攸时就高兴的鞋都没穿。第七,虑无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况。第八,浸润不行,曹操也很少听信徭言。第九,法度严明,当他下令不让军队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军法除之,以身做责,很是法度严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众,曹操是挺会用兵的,总的来说,曹操的长处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方面,这曹操也真是厉害。读完这回,我深深为吕布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毕竟是无法改变的。我很佩服吕布,当他发现自己沉迷于酒色时就马上改正,逐下令饮酒者皆斩。

  当侯成追杀后槽人,把马夺回之后要庆贺,用什么庆贺?用酒,又想吕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问可不可以破例,吕布就生气了,要把侯成斩了,后众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来把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来五十大板,这事让谁遇上,谁倒霉。这也写出了吕布的两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第二,爱惜臣民。吕布也算英雄吧!!那个陈宫很执固,而且不愿被擒,被擒之后,宁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义。如果活下来,一定能与关云长平起平坐,可怜已入黄泉,无回头之路了。而且陈宫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开口,伸颈就刑可以表现出来。有一个地方,很是搞笑,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我开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儿,刘备长相很怪: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看来,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是有讲究的了。以后读书要读的细一点。人心呀,难以猜测。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就为了开篇那一首“临江仙”,数千年来,波浪壮阔的长江水滚滚东去,也有人形容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但那都是时空的展现,它历经了多少朝代的更替、笑看了多少帝王将相的你争我斗、铭记了多少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更有多少英雄好汉望江兴叹,满腔的雄心壮志随着东逝的流水化为人间的故事,只能唱出历史的无奈咏叹调,感触“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空灵。长江是中华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青山依旧,我们这一代人还有几度夕阳红?

  唐中老三届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家子弟,没有红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受父母之托,抱着成名成家的幻想,抱着为国效力的理念,抱着为父母争光的孝心,早起晚归,借路灯看书,借月光复习,被窝中仍在背诵公式与单词,为改变生活环境而拼搏。唐中6.6届的多少佼佼者、当年的学霸,数理化的尖子,假若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相信都能超脱五行,学得真功夫、取得真学历,谋得院士、专家、高级领导的职务也是囊中取物,但随着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都成了一代空有抱负的知识青年。当年的唐河水能载50吨大船直下襄樊,并入汉水归入长江,为长江的波澜壮阔增添了浪花,算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被长江的东逝水载入了历史史册,送走的唐中老三届学生,50年后的感情使然,皓首古稀会唐中,圆满了我们“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良好心愿。

  长江浪花拍岸,迎送了无数的英雄豪杰,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历史的更迭与沧桑,谁能说得清孰是孰非,空有抱负凌云,到头来江山社稷、成败拼争、富贵荣华、金钱美女都是一场空。虽说英雄不问出处,奈何已被浪花淘尽,即使奢望万岁但也难逃天地人寰。

  青山绿水踏歌声,

  细听两岸百鸟鸣,

  长江水流仍向东,

  渔樵鬓斑转头空。

  春华秋实,春夏秋冬,社会风情,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身在高处不胜寒,我们都已见惯不惊,古稀之年,银发苍苍的我们这一代人就像在江渚上的渔翁樵夫一样,已经无欲无求,置身事外,漂泊于历史长河,看惯那秋月春风,春绿秋黄一岁一枯荣的自然现象谁也不可抗争。

  数不清的.朝霞,记不清的夕阳,日出日落,人生怎比那历史长河,无意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都挡不住长江水的东逝和人生岁月的荏苒,今晚已看夕阳红,愿得明晨能看旭日东升,诚问人生“几度夕阳红”?

  好在还有一群老同学、老朋友,能够长聚畅谈,为了健康,没有了老酒,没有了曹操当年挥槊作诗的气概,没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人生情怀,但仍有一壶清茶共同品尝。67届2班的唐河聚会,让我们回忆起多少往事:唐河白帆、岸上唐中、竹林寺外晚翠、大雄宝殿上悠扬的钟声、笑容可掬的笑弥勒、威严高大的“竹林保障”、似乎在倾听泌桥飞雪、追虎鞭的虎虎生风;那些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在那非常时期的窘境,因学校停办而使空有抱负的学生们的无奈,没有了保守派与造反派的区别、没有了各种造反战斗队的林立、恍然明白了那三年的所作所为都是过眼云烟和身不由己;50年前你争我斗的结果,有心为官,官位不稳,有人下乡,学会了农耕,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了我们谈论的话题;离校50年的情怀,原来都没有忘记!若用“一笑泯恩仇”、“回目一笑百媚生”来形容50年来的错觉,也未尝不可;更明白了“浪花淘尽英雄”的内涵。不管是无知还是有意,过去了!都过去了!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谈中”勾勒出了作者当年的心情,当把世事看透时,作者和我们今天的心情又有什么不同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5-07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3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8

初二三国演义读后感04-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5-30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5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7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