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

时间:2023-06-13 07:30:58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小故事(14篇)

  历史小故事 篇1

  一说起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就让人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在罗马城,有一座广为人知的鹅纪念碑,上面塑有一只引颈高吭的鹅,以此来纪念救了罗马城的鹅群。那句“鹅救了罗马”的口头语,在罗马人中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历史小故事(14篇)

  那么,鹅和罗马城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鹅救了罗马”的口头语是怎样的来的呢?

  公元前390年,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高卢人乘节日狂欢之夜偷袭罗马,悄悄围困了罗马的“咽喉之地”——卡庇托尔山上的卫城。当时,卡庇托尔神庙中养着一大群准备用来奉献给女神朱诺的鹅群,一听见摸上山顶最高处的高卢士兵的动静,群鹅顿时惊叫起来,“嘎嘎嘎嘎”的.叫声惊醒了正在酣睡中的罗马士兵,于是士兵们赶紧披挂上阵,奋勇还击,把前来偷袭的高卢人全部消灭了,罗马免遭浩劫。

  为了表达对鹅的敬意,人们修建了纪念碑,“鹅救了罗马”的口头语也就一直流传下来。

  历史小故事 篇2

  有一次,曾晳、冉有、子路、公西华和孔子在一块谈论各自的志向。

  孔子问他们:“假如现在有人请你们出仕,你们会怎么办呢?”

  子路对军事十分感兴趣,听了孔子的话,立即说道:“如果有一个小国,国内只有一千辆兵车,且位置夹在几个强国之间。外有强敌,内有天灾人祸,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国家也可以强盛起来。”

  孔子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转身问冉有:“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冉有说:“如果给我一个小国家,它的'面积只有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我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让人民丰衣足食,至于修明礼乐伦理道德,就只能等贤人君子来处理了。”

  孔子听了冉有的话,脸上毫无表情,又问公西华。公西华说:“我愿意作个小司仪。当然并不是说我的品德修养已经可以胜任小司仪之职,我至少可以借此多多地向他人学习为官的礼仪。”

  孔子望望公西华,欲言又止,转头再问曾晳。

  曾晳说:“我想我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当暮春三月之时,穿上春天的衣服,陪着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到郊外踏青,来到沂水旁看云观天,到沂水里洗澡,然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欢笑,踏歌尽兴而归。”

  孔子长叹一声,说:“曾晳的主张正合我的本意啊!”

  学生们相互看看,莫名其妙。

  哲理点拨:曾晳讲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

  为人处世,当时时自律,然而自律并不等于屈己,并不等于让人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更不是自我压抑,虚伪造作,而应时时处处顺应个性,无拘无束的展现真我。

  历史小故事 篇3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L谋杀重耳,勃L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包青天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当日动身。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跟在后面盯梢哩。

  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儿结的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像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正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栖息在小镇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囊资不丰,就叫了素菜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是上熟,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捡,一桌拐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太监说:

  “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边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草行露宿,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沾污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难有双的铁清官,就跟他一万年,也找不到他的脏点。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奸不过太监,清不过包公。

  历史小故事 篇4

  元成宗铁穆儿直到临死前也没有指定继承人,等他死后,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争夺皇位的一幕,又一次出现了,不过这次并不像铁穆儿和与他争夺皇位的兄长那样,得以和平解决。而是经过一番屠戮后,元武宗方才登基称帝。

  公元1307年,元成宗死后,皇位究竟由谁来继承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因元世祖生前有日后帝位必须传给真金太子之后的成约,依此应是元成宗长兄甘庶剌的长子今孙帖木儿,而元成宗的卜鲁罕皇后和左丞相阿忽台等准备拥立的.是元成宗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而作为元成宗次兄答剌麻八剌的海山不太可能成为皇帝,但他的兄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母亲答己也以奔丧的名义回到京城,逮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等人,以“乱祖宗家法”的罪名将其诛杀。爱育黎拔力八达本想称帝,但他考虑到海山拥有重兵且能征善战,不敢造次,便把皇位让给了海山。

  公元1307年,率三万精兵来争夺皇位的海山得知弟弟将皇位让给他后,大喜过望,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到上都,即位称帝。

  海山登基后,还算做了些好事,他下令凡是征战的将士和供给繁重州郡的役卒,都可免除三年差税;云南、八番、田杨等地免除一年差发;在外逃荒回家种地的,免三年差税;停止征收受灾地区的山场湖泊税,听任贫民就地采取;兵马经过地方,不得骚扰百姓;充许民间冶铁;鼓励兴办学校;免除儒户的差役;关照孤寡老人和孤儿。

  海山很想因循汉制,重儒尊道。所以即位不久,他就遣使以大牢之礼祭祀孔子,并加封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全国遵行儒教的人给予优赦。中书右丞孛罗帖木儿用蒙古丈译成《孝经》,上给海山,海山便命令中书省刻板模印,使得诸王大臣人手一本。

  海山的奢侈、挥霍更超过元成宗。他即位不久,为巩固统治而大赏诸王、宗族,搞得国库储备空虚,入不敷出。公元1308年,由于江南发生大饥荒,政府的财政更为困难,再加上海山大兴土木,建城修寺,财政危机再度出现。

  海山还笃信佛教,因此,他修建兴圣宫,请僧侣们入内祷佛祈福,又派士兵1500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佛寺,并令皇太子亲自主持在大都城南建造佛寺。他还命令喇嘛翻译佛经,以便诵读。这就使得僧人在朝中炙手可热,气焰嚣张、无所顾忌,成为当时祸害百姓的一大势力。

  历史小故事 篇5

  范文正拔士

  范仲淹任用士人,一向注重人品而不拘小节,如孙威敏、滕达道,都深受重视,范仲淹担任西北军事长官的时候,所选用的幕僚,大都是一些被贬谪而尚未复官的人,有人觉得这很奇怪,范仲淹说:“有才能而没有过失的人,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至于那些不幸被官吏评议而遭处罚的可用之才,若是不借机启用他们,就会变成废人了。”因此范仲淹麾下人才济济。

  范仲淹作为一代名相,其文学杰作《岳阳楼记》中发出的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来者所崇尚效仿。范仲淹身世坎坷,从社会的底层一步一步走到最高领导层,经验和阅历极其丰富,充分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基层的情况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任用人才的时候会注重人品,以简朴而实际的眼光看待人才的取舍,并大胆使用被贬谪的官员。更令人感动和佩服的是,范仲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利用人才。避免人才流失,为国家挽回了不少损失。

  【感悟】

  使用人才不拘小节,是领导者的理想境界。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始终难免世俗偏见的干扰。一些小事上不够审慎的人才很可能会受到非议,而遭受处分的人才也可能因为受到同事不公正的待遇而沉沦下去,这都是组织的损失。如果领导者不能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组织中的士气总会受影响,毕竟人才不平则鸣,气氛也难以活跃。

  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用人用的是员工的优点与长处。

  历史小故事 篇6

  亡国之君,手中握着的最后一条马鞭。你就是卧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悬在床头的苦胆了,浣纱的女子从民间一路走来,因你遗弃的棒槌已长成苎萝山的丛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苎萝村。天生丽质。2400年前,春秋末年,吴越争战,越败夫椒。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复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为兴越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对历史不恭了。

  她长袖善舞,绊倒一代豪杰座下腾空的马蹄。

  她柔骨似水,熄灭一代壮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事实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为武器,没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没有任何矛可以击穿。能让一个君主失却江山,也能让另一个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罢,过眼的富贵云烟,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静。

  传说吴被灭亡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不知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历史小故事 篇7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

  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历史相关资料、光盘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 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历史小故事 篇8

  1901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卡尔·兰德斯泰纳首先发现了ABO血型。这一发吸纳,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此,卡尔·兰德斯泰纳在1930年荣获了诺贝尔奖。

  ABO血型中有A型、B型、O型和AB型,是人类最常见的,也是最早被发现的。

  既发现ABO血型之后,从1927年开始,人们又陆续发现了MN血型、Q血型、E血型、T血型、Rh血型等数十种血型系统。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除了人类以外,连猴子、猩猩、大象、狗等高等动物也存在血型,甚至乌龟、青蛙身上也可以找到血型得痕迹。

  血型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仅与医学、生化学有关,而且和人们的思维、性格、气质、行为,甚至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血型的研究,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外,特别是日本,一些人类学家已经把血型的研究作为一项新兴学科来进行探索。日本著名的人类学专家能见正比古,以及他的儿子能见俊秀,还有铃木芳正、铃木健二、古烟种基,他们以血型为研究主导,从人的性格、气质、恋爱、婚姻、子女关系、人际关系、心理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

  我国在血型研究上,基本还没有形成体系,只是从一部分翻译过来的资料中,大概地了解到国外的.血型研究动向。

  由于我国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等等,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国外的一些血型研究成果不能机械地照搬,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虽然说血型研究成果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放之四海皆准,但终归有它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也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调节个人心理、发挥自己专长和避免走弯路上,应该掌握的一们课程。

  血型的研究成果,正引起千千万万人的强烈关注:血型知识正帮助人们坦率地进行自我分析和互相评价。

  一种新型知识的普及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现代社会中也有不少人顽固地拒绝新生事物,而那些思想活跃、天真纯朴的人则为新生事物而惊喜、而激动。特别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知识更新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同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的时代并没有更大差别。

  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各种信息日新月异。我们要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打开一个窗口,让它去面对生活,面对知识,面对新生事物,这对于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头脑是大有好处的。

  历史小故事 篇9

  曹操和袁绍是谁,就算不怎么读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此二人大军阀大英豪,在当时是局动荡之时,手握重兵,有资格称霸的人。就这么两个人,也有不愿意轻易得罪,甚至还愿意接受评点的人,此人就是许劭许子将。

  许劭是当时名士,同时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月旦评”便是由他和从兄许靖创办。何谓“月旦评”?即每月选取当时人物,进行一次评比。看到这儿,想必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曹操和袁绍都不愿意得罪许劭了吧。

  许劭就好比是评委老师,如果从他这儿得到了不好的评价,对于袁绍和曹操的发展都会不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会少了很多人才愿意为他们效力。

  喜欢曹操,或者对曹操有所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曹操有一句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评价,就是出自许劭之口。

  许劭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名声大显,受到大家的敬重。他对当时人物的评比,大家也比较信服。

  曹操还没有得志的时候,曾经专门置办了丰厚的礼品拜访许劭。曹操谦虚的请求许劭为他谈相,许劭最开始是拒绝的。等到第二次曹操前去,许劭才终于开口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袁绍出生名门,是当时的公族豪侠。袁绍从濮阳令离职回家,一路上车马徒众,十分豪华。过别界儿的时候,袁绍根本不担心自己是否太过张扬。但是等到了汝南境内之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袁绍将跟随的'宾客打发走,行事也低调起来。当时有人疑惑,于是就问袁绍为何如此。袁绍回答说:“我这样的车马装束,难道可以让许子将看见吗?”

  就连袁绍都担心自己在许劭心中的印象,因此舍去豪华车马,只乘一辆车子回家。

  许劭虽然名声很大,但是却并不在朝堂上彰显。当初杨彪担任司空的时候,曾经下令征召许劭。许劭对此拒绝,不应诏。有人劝说许劭做官,许劭回答:“现在小人得志,王室将乱,我想去淮南东海避难,这样来保全家中老幼。”

  可见许劭对时局看的十分清楚,后来与家人南迁到广陵郡避难,天下大乱之时,也应了许劭当初所言。

  许劭到广陵郡,受到徐州刺史陶谦的厚待。但是许劭却感到不安,认为陶谦虽然表面上礼遇他,但是内心却并不真的如此想。

  于是就到曲阿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建安元年刘繇被孙策击败,许劭与其一同逃到豫章。最后许劭在豫章去世,享年四十一岁。

  历史小故事 篇10

  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然后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然后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历史小故事 篇11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历史小故事 篇12

  《凿壁偷光》

  “啊——痛死我啦!”匡衡大喊一声,只见他用右手捂住正在流血的左手,这是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匡衡小时候的一天傍晚,他在家里看书,天色已晚,书上的字也越来越模糊,看不清了。可是匡衡家里一贫如洗,根本没有钱买蜡烛,他出去走走,看到邻居家里很明亮,便想凿开墙面让邻居家里的光亮透过来,借这些光看书。

  匡衡找好位置,左手拿着锥子,右手拿锤子,“咣、咣!”向墙壁砸了几下,把手震得发麻。墙面太硬了,一点洞也没砸出来。“这墙头这么硬,要不白天多看书,晚上别看了吧!”可这种想法立刻被否认了,他想起白天还要给地主家割草,放牛,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便又砸了起来。

  匡衡用更大力气,“咣!咣!”砸了几下。由于屋里光线太弱,他不小心砸到了自己的左手上,“啊——痛死我啦!”他大声叫起来,感到钻心的痛,他的左手被砸的'鲜血直流,匡衡放声大哭起来。不知哭了多久,他不再哭了。他拿起一块破布缠住了自己的左手,又重新拿起锥子和锤子向墙面砸起来。

  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一丝光亮突然从洞里透出。匡衡又小心地凿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一大束光从洞里透了出来,匡衡高兴的一下子跳了起来,赶快迫不及待地拿起书在光亮下看书。

  因为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前读书,学到了许多知识,因此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学问家。

  历史小故事 篇13

  庞统被蜀将张任射杀,孔明闻听十分震惊,便亲自统兵前往四川。孔明派张飞先行。张飞所到之处,蜀兵望风归顺。张飞到达雒城后,见到了刘备。刘备、张飞几次与雒城守将张任交锋,各有胜败,但雒城依旧在张任手中。

  正在这时,孔明率人马来到雒城,询问了雒城的情况。降将吴懿说:“守将张任,是蜀郡人,很有胆略,不可轻敌。”孔明决定先捉张任,然后攻取雒城。

  在雒城东有一座桥叫“金雁桥”。孔明骑马到桥边绕河看了一遍。回到寨中,对黄忠、魏延说:“离金雁桥南五六里,两岸都是芦苇丛,可以埋伏。魏延带领1000枪手伏在左面,单戮马上的敌兵;黄忠率1000刀手伏在右边,单砍敌兵的坐骑。杀散了敌军,张任必定从东面小路逃走。张飞率1000人马,埋伏在这条路边,擒捉张任。”接着,又令赵云埋伏在金雁桥北:“等我诱引张任过桥后,你就把桥拆断,然后列兵在桥北,使张任不敢往北走,逼他向南撤退,进我们的埋伏圈。”调兵遣将完毕后,孔明亲自去诱敌。

  张任得知孔明前来攻城,忙教张翼等人守城,自己与卓膺分别率领前队和后队,出城退敌。孔明带着一支不整不齐的队伍,过金雁桥与张任对阵。孔明乘坐四轮车,头戴纶巾,手摇羽扇。两边有100多骑兵簇拥着,远远地指着张任说:“曹操仗着百万军队,听到我的名声,吓得望风而逃。你是什么人,敢不投降?”

  张任见孔明军伍不齐整,在马上冷笑道:“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原来是有名无实。”说完,把枪一摆,率军一齐杀过来。孔明丢了四轮车,上马向桥后退走。张任从背后追赶过来,一直追过金雁桥。正在这时,只听一阵大喝,刘备从左边,严颜从右边,一齐冲杀过来。张任知道自己中计,急忙回军,却见金雁桥已被拆断。正想朝北退却,只见赵云率军隔岸摆开,于是不敢北去,直往南绕河逃走。

  走了不到几里,到了芦苇丛杂的地方。魏延一军从芦苇丛中忽然出现,用长枪乱戳;黄忠一军伏在芦苇里,用长刀只剁马蹄。张任的骑军纷纷摔倒被俘。步兵见势不好,哪敢再来?张任只带着几十个骑兵往山路而退,正撞着等候在那里的张飞。张任正想夺路而逃,张飞大喊,一声,众军齐上,把张任活捉了。部将卓膺见张任中计,也早就投降了赵云。

  张飞押着张任,来到刘备的帐中。孔明也在刘备身旁坐着。刘备对张任说:“蜀中的各位将领,纷纷望风而降,你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张任怒目而视,叫喊说:“忠臣怎能事从两个主人呢?”刘备说:“你不识时务啊!投降即可避免一死。”张任说:“今日就是投降了,日后也会变节的。你快把我杀了吧!”刘备不忍杀他,张任破口大骂。孔明令人斩杀张任,保全他的名节。刘备感叹不已,让人收敛张任的尸首,葬在金雁桥旁,以表彰他的.忠诚。

  设伏是军事上的一个常用的计谋。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伏击敌人的战例。设伏实际上是挖一个陷阱等着敌人来跳。孔明此计先是在熟悉地形的基础上,再以他本人聪慧的头脑,准确无误的算计,以及对兵法的熟谙,果断地采用了诱敌深入,切断退路,然后布置伏兵,请君入瓮的绝妙计策。

  历史小故事 篇14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重兵进犯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大将曹刿与鲁庄公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迎战,到了长勺安营扎寨。

  第二天,探子回报:齐军旌旗森严,刀戟如林,一派杀气腾腾,准备厮杀的样子。

  果然,齐将首先下令进军。刹那间,鼓声动地,杀声四起。鲁庄公正准备擂鼓出营迎战,曹刿拦住说:“主公且稍安勿躁,时机未到。”

  齐军数万大军冲到鲁营寨前,见鲁营没有反应,好像没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平静下来。稍过一阵,齐军又战鼓大作,可是曹刿仍阻止鲁军出战。

  待齐军三鼓擂过,曹刿才回头对庄公说:“时机已到,可以出击!”

  庄公下令擂战鼓出寨迎敌,方才鲁国兵将只见齐军骄横的'气焰,早就憋着满腔怒火,此时一听战鼓擂响,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呐喊着掩杀过去。齐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漫山遍野地溃逃。

  鲁庄公大喜,便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说:“不行。”

  说完后他跳下战车,仔细观察着泥地上齐军的脚印和车辙,又站在车栏上远眺一番,随后说:“可以追击了!”战役结束,鲁国大获全胜。

  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得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气,齐军擂一鼓的时候,士气正旺,第二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则精疲力竭,而我军严阵以待,士气却逐渐充盈,所以能够战胜齐军。同时,齐国是大国,其将领狡诈多端,我们要防备他们佯装败走,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观察一番,发现齐军车辙狼藉,旌旗靡乱,这是真正败逃的迹象,所以才下令追击,一举击溃。”

  哲理点拨: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看清对手的弱点,然后再采取致命一击。

【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小故事11-13

历史小故事10-22

数学的历史小故事03-28

周朝历史小故事09-23

关于历史小故事03-10

孙膑的历史小故事04-24

周瑜的历史小故事11-07

历史小故事集合05-22

数学的历史小故事05-29

历史小故事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