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故事

时间:2024-01-04 08:41:42 炜玲 历史 我要投稿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40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精选40篇)

  历史人物的故事 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有能屈能伸的韩信,有能言善辩的诸葛亮,有词严义正的李白,其中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期的赵云。

  一次,曹操得知刘备正携百姓向江陵溃逃,立刻亲自率领大军追杀,欲斩草除根。在长坂坡,赵云在荒野中找到了失散的糜夫人,糜夫人将阿斗托付赵云,自己翻身坠井而亡。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五十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赵云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以此,我们看出成功的人有浩然的气概,他们都是大胆的、勇敢的。他们的字典里是没有“惧怕”两个字的,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能够干一番事业的,他们自认为他们是很有价值的.人。

  还有一次,刘备想带兵征东吴,赵云劝刘备先征曹操,后征东吴。刘备不听,最终战败,但是从始至终赵云都还是听从刘备的。赵云对刘备的忠义,在这件事中彻底地展现了出来。

  如果我是赵云,我可能不会闯入曹操的十万大军中去救世主阿斗和糜夫人的。我敬佩赵云的勇敢。如果我是赵云,我见刘备不听劝告,我会直接撒手就走,不跟从刘备了。我敬佩赵云的忠义。所以,我应该多学习赵云这种勇往直前,义薄云天的精神。

  历史人物的故事 2

  孙中山一生支持革命。曾经有人到东京跟孙中山说要在山东革命,一切完备,可惜钱不够,孙中山就把自己仅有的1200元给了那人。过了几天,有朋友说:“那个人把钱乱花了,你为什么要轻信他们,老是被骗呢?”孙中山说:“革命不怕被骗,不怕失败,一百件革命事业只要有一件成功,革命就能胜利。”

  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许多人听说他带回来好多华侨捐款,把他当成了财神爷,天天盼着他回到上海。等到孙中山一下轮船,还在老远的地方人们就看见了他,跑过去围着他非常直接地问:“这次回国带了多少大洋回来啊?”孙中山笑着说:“钱我没带回来,带回来的只有宝贵的革命精神!”

  1911年孙中山去南京前夕非常穷。他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回忆:黄昏,宫崎寅藏走进了孙中山的住所,没什么人,孙中山说:“你能借我500万元吗?我明天就要当总统了,身上却没一点钱。”宫崎寅藏说:“我不是耍杂耍的,上哪一晚上给你变出这么多钱。”孙中山说:“那一个星期好了,要不然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孙中山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闲杂人等走开!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的!”孙中山不禁笑了,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穿着非常普通的.人竟是大总统,吓得连连请罪。

  犬养毅曾经问孙中山:“您喜欢什么呢?”孙中山不假思索地说:“革命!推翻清政府!”犬养毅继续问道:“没您最喜欢的吗?”孙中山说:“书,读书!”犬养毅说:“不愧是大丈夫!”说完两人都笑了。

  历史人物的故事 3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妙语: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

  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开罪了好友汤鹏。

  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居官问学之余,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挽联颇有盖棺论定的意思,数十个字的篇幅,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兼要发表评论,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实在写不好。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但对提高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着。当然,这事儿得偷偷地干,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利用春节闲暇在书房中创作挽联,比他大10岁的好朋友汤鹏适时前来拜年。二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国藩。说来也巧,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条幅。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看写了什么。国藩死死捂住,汤鹏秉性霸蛮,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顾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朋友竟在这新春吉日给自己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对曾国藩重重吐了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说,这都是挽联惹的祸。汤鹏是湖南益阳人,字秋海,曾国藩的老乡,两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过从甚密。挽联风波后,怒不可遏的汤鹏反目,与曾国藩割袍断义。

  汤鹏聪慧过人,他22岁中举,23岁连捷进士及第,被誉为“凌轹百代之才”,“意气蹈厉,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者”,认为“徒为词章士无当也”。其人性情傥易,不中绳墨,喜欢放言高论,目无余子,甚至连司马迁、韩愈都不放在眼里。汤鹏虽科甲顺利,官场却很不得志,“礼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长年待职闲曹,终不为朝廷重用。后来更因事迁谪,“恃才傲物,谤口繁多”。

  汤鹏的死也很是离奇。一天酷热,几个朋友聚在汤鹏家闲聊。有人偶然说到大黄药性峻烈,不可随便服用。汤鹏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我经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半信半疑。汤鹏大怒,立刻命仆人去药铺买了几两回来,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们担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但汤鹏坚决不听,坚持将一罐大黄全部服下,结果当天暴卒。好奇倔强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实属奇人奇事。曾国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说:“一呷之药,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对于两人绝交的真正原因,曾国藩自然也不会承认,因为承认了将有损他的道德文章形象。他在给汤鹏的写的祭文中,将两人断交的原因归结于汤鹏对曾国藩批评其着作《浮邱子》不满:“一语不能,君乃狂骂。我实无辜,讵敢相下?”

  汤鹏的死,曾国藩为其送上的挽联是:

  着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至于这是曾国藩当时即兴写就,还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曾国藩后来的挽联创作日渐炉火纯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创作的挽联七十七副。近代古文家、诗人吴恭亨曾说:“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对曾氏之联语评价不可谓不高。

  历史人物的故事 4

  韩信跟楚霸王打赌赢了之后,楚霸王的军师范增对楚霸王说:“韩信这个人,要么就重用,要么就杀掉,可不能让他跑到刘邦那块去。”

  楚霸王眼里没得韩信,还是不肯重用他呀,韩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刘邦。范增听说韩信跑了,就劝楚霸王赶紧去追。楚霸王还不想去。范增说:“这人是你的死对头,在这块不把他杀掉,将来要杀就难了。”

  楚霸王被范增说动了心,就带了兵马追杀韩信。韩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顶着上风撒尿。风一吹,撒的尿,全洒在白己的脸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气:“这人好呆,顶着风撒尿,撒在自己身上还不知道,杀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宝剑不说,还坏了自己的英名,还是不杀好!”

  没杀韩信,转身就走。回到营里,范增问他杀了韩信没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说了一遍,说:“韩信是个呆子,杀他何用?”

  范增说:“你上当了,这是韩信用的计,你快追上去把他杀掉,免生后患。”

  楚霸王是个粗人,一听这话,带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见韩信跪在一座坟头上,头朝下,脚朝上,帽子盖在坟头上。霸王用剑挑去韩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来韩信披头散发,嘴里直翻白沫。“啊呀,这人是羊癫疯,杀不得呀杀不得,要是把这呆子杀掉,岂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话!”楚霸王想想,还是没得杀他,转身回营。

  范增见霸王回来,又问他杀了韩信没有。霸王把韩信痴痴呆呆的傻样儿讲把范增听。

  范增一听,脚一蹬:“你又上当了,这是韩信用的计。如果这人不除,霸业就不得成功,你还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说:“韩信在这块时候,他可曾犯过什么羊癫疯?”

  这一问,楚霸王明白了,赶紧带了兵马再追上去。韩信知道楚霸王不会放过他,没歇一口气,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块跑?朝东跑,直奔刘邦军营,霸王必定会死追,还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个调虎离山计落脱下一只鞋子,扔在东路口,自己回过头来,往西路跑。

  楚霸王领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见一只鞋子在东路口,认准韩信朝东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东路口追下去。

  韩信往西跑,楚霸王往东追,哪块还能追上韩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营,韩信已跑到刘邦那块去了。

  项羽和韩信打赌

  当年,霸王领兵到了江苏六合县东南一带,见天快晚了,就下令安营扎寨。

  那时,韩信还在霸王手下当将官。夜里,霸王和众将军饮酒作乐,吃得高兴了,便对韩信讲:“别人说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个赌,怎样?”韩信打了一躬说:“不知大王以何赌输赢啊?”霸王说:“我们两人,一个在东边山洼里筑一座城,用来挡山外的敌兵;一个在孙赵和金塘营之间掘四十九口井,让军民都有水吃,两样都要在今晚完成,晓星一出为准,你敢吗?”

  韩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点不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浅可以讨巧。”心里想挖井。

  霸王又问:“你是造城还是打井?”韩信说:“我们做两个阉子,抓阉作数。”

  霸王拣一个,上面是造城。韩信说:“大王抓的是造城,那个当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实,两个阉都写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计哎。这样嘛,就各领一千兵动工了。

  韩信带兵到了金塘营,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饮酒。霸王怕输,亲自到场地催工。忙得十兵们个个气喘八哈,大汗直淌。

  韩信见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报是筑了一半。韩信又问井挖得怎祥了,探子报说:才有十几口井。韩信不慌不忙,叫来两个牙将。咬了耳朵,二人就分头去了。韩信下令:“快替我备马,随我到大王面前请功。”

  见了霸王,韩信问:“大王。你的城筑得如何?”霸王说:“有一半高了。”

  韩信说:“你看晓星已出了,大王输了。”霸王抬头一看,晓星果已挂在半空中了。就问韩信:“你的井难道都打好了?”韩信说:“清大上去查点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韩信指指点点说:“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围村边四七二十八个,不错吧?”霸王点着头,心里很感奇怪。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韩信到霸王处请功以前,已经派一个牙将传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经之处,挖的'真井;在外围不显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栏;霸王不会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个井栏,一锨也没挖。霸王粗心,只顺着韩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栏,便以为真的了。那晓星也是假的。是韩信指派另一个牙将,把一盏点亮了的灯笼用风筝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晓星出在半空一样,霸王又当真了。本来霸王在晓星出之前能筑好城的,见晓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现在这上城还有一角没有城墙,后人就称它是霸王城。

  城内村庄就叫小城里。孙赵到金塘营的一带井多,但多数只有一半深,是韩信打的井。

  历史人物的故事 5

  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没人不晓。诺贝尔是瑞典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因发明炸药、lei管并经营、生产这两样东西而成为富豪。诺贝尔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决定在他死后把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份,作为“对人类幸福最具贡献者”的奖金,即: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

  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的父亲就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发明。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幼年时,家境并不好,父亲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没少为他担心。8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诺贝尔身体瘦弱,没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泼,而是经常独自玩耍。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捡捡小石头赏玩一番。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天空中变化不定的云彩或地上昆虫的各种动态。因此老师觉得他将来可能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诺贝尔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他总是乖巧地静静地听着,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燃起的无数幻想,可能就是日后发明创造的胚芽吧!

  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从俄国来信说,他已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一家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俄国对他很重视。父亲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诺贝尔10岁生日那天,全家人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圣彼得堡出发。

  父亲到码头上迎接他们。诺贝尔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望着高耸的寺塔及洋葱头状的屋顶,对异国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惊奇。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父亲问老大罗伯特:“你将来长大打算做什么?”罗伯特说:“我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技师!”父亲又问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说:“我们家向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诺贝尔不等父亲问他,就抢着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母亲严肃地说:“好啦好啦,将来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读书。”

  诺贝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读书很用功,很快学会了俄语,接着又学会了英语、德语。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更喜欢文学,偶尔还作诗自我欣赏呢。

  有时候,诺贝尔和哥哥们到父亲的工厂去,他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却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装入水雷的火药。当时的火药,无论是用于枪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诺贝尔会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

  诺贝尔用带回家的火药做烟火,他把火药放在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晚中喷出美丽的火花。他又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做地雷来玩。他先用纸把火药粉包成圆团,再用较韧不易破的纸搓成长条,作导火线。他觉得这还不好玩,又把火药装入小空罐中,封紧盖子,再点燃导火线。“砰!”炸裂的罐子发出了巨响,盖子飞了起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诺贝尔的调皮很快被父亲知道,父亲严厉地禁止他再玩火药。

  工厂的员工们听说此事,不再让诺贝尔接近火药。诺贝尔心想:“哼,不给?我就自己制造火药。”他翻阅化学课本,原来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难怪火药都是黑乎乎的呢。诺贝尔的试验成功了,因此他又开始玩烟火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最后难免被父亲发觉而遭到禁止。但诺贝尔从玩耍中,发现了火药包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转眼间诺贝尔长到17岁了。这时他的两个哥哥已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父亲跟母亲商量,想让诺贝尔也到工厂上班,专门搞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了让他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父亲先派他去美国,跟那个发明螺旋桨式汽船的瑞典人学习一段时间。

  于是诺贝尔第一次离开父母亲,远涉重洋到了美国。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国大发明家艾利克逊门下。艾利克逊对他深表欢迎。

  诺贝尔跟艾利克逊学习了许多有关各种机械的技术,并帮助艾利克逊从事热空气引擎的研究工作。热空气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轮机,在当时还没有普遍使用。诺贝尔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

  可是单独来到遥远的国度的.诺贝尔,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胜过对机械的研究。每当他想家感到孤寂时,大诗人雪莱的诗便成了他的寄托,写诗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辞别艾利克逊,离开美国踏上归途。当他路过巴黎时,他想在此学习化学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赏巴黎美丽的风景以培养他作诗的灵感。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时已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为了使自己的法语更流利,他进了一家法语会话补习班。在补习班里,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海誓山盟私订了终身,但遗憾的是,他所深爱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这个打击,使诺贝尔无心留恋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礼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心碎而难忘的地方,专心致力于将来的理想与事业,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圣彼得堡。

  刚满19岁的诺贝尔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亲人身旁。父母的身体都很硬朗,公司业务也相当景气。他的大哥担任了公司经理;二哥担任工厂厂长,都成了优秀的技师,且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父亲决定把诺贝尔安插在指导发明的单位工作。

  历史人物的故事 6

  曹操命刘备伐袁术,刘备临行时为由谁留守徐州拿不定主意。这时,张飞请求留守徐州。刘备却说:你一是爱喝酒、耍威风、鞭打士兵,二是办事草率不听人劝。让你留守,放心不下。

  张飞愿改过并再三请求,刘备答应张飞,并派陈登协助。一日,张飞请留守各将赴宴,说:我大哥临走时不让我喝酒,怕酒后误事,今天请你们来一醉方休,从明天起全都戒酒,帮我守好城池。

  说罢便轮番敬酒,当二次到曹豹面前劝酒时,遭曹豹拒绝。这时张飞已醉,命鞭打曹豹五十鞭。散席后,曹豹怀恨在心,便连夜派人送信给吕布,让他今夜乘张飞大醉偷袭徐州。

  吕布当夜领五百轻骑取得徐州。呐喊声震醒张飞,知徐州已失,顾不得刘备的家眷,边战边逃。后张飞见到刘备,悔恨万分,欲抽剑自刎,被刘备死死拦住。

  历史人物的故事 7

  樊梨花是大唐时期的人物,也是古代十分著名的巾帼英雄中的一员。在西北边乱的时候和薛丁山一起进行了平定的战争,因此而让人们十分敬佩和感叹,她的行为在后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今樊梨花的故事已经被改编成许多的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她以一个典型的形象活跃在各种荧屏之上。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和相关信息在樊梨花简介中有着一些记载,那么樊梨花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樊梨花简介中介绍了她的一些生平事迹,他的父亲曾经是西突厥的一个关主,后来投靠了唐朝朝廷。而樊梨花是一个有勇有谋,集美貌和智慧于一体的女子,后来又嫁给了薛丁山,帮助丈夫一起抗击敌人、南征北战。关于她的故事也很快就在民间流传起来,人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心胸宽广、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据说她从小就在黎山老母身边学习武艺,经过了八年时间的修炼,她已经拥有非常高的武艺。当唐太宗派薛丁山平定西凉之后,樊梨花也一直跟随着丈夫征战,并很快成为丈夫军中的主要力量。

  另外樊梨花简介中还介绍到她成为军中西征的主力后,一直表现的非常的出众,她的秀戎刀挥舞起来几乎无人能敌,后来薛仁贵去世后,因为她能力突出被破格封为了大元帅,直到平定西凉的战乱后,因为战功赫赫而被唐高宗封为了威宁候,也因此成为了尊贵的一品夫人。提起樊梨花这个人物,许多人都会想起许多古装电视剧中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樊梨花这个人物形象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巾帼英雄,在她的身上许多流传的故事都充满了传奇的意味,甚至有的电视剧中还为她编造出了神奇的能力。而樊梨花的故事本身就是非常传奇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在疑惑樊梨花在历史上是真实人物吗?毕竟在古代战乱时期女子大多数都是非常柔弱而容易被人忽略的,那么到底樊梨花在历史上是真实人物吗?

  其实关于樊梨花是否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个问题人们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是真实人物的人占了大多数,可是仍旧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这个人物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人们的说法不一而足,但是樊梨花确实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是无法否认的。在大唐的贞观年间樊梨花一直活跃在南征北战的战场上,她的丈夫薛丁山虽然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可是原型就是薛仁贵的第一个孩子薛讷,和丈夫成亲之后樊梨花屡立奇功,并在薛仁贵去世之后被封为了大元帅,西征结束之后又因为战功赫赫而被封为了威宁候,这些事迹在历史上都有着相关的记载。

  人们对樊梨花存在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可能是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樊梨花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们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因此在有些电视剧中也有些变化,甚至还增加了神话的气息,但是这些都是根据樊梨花的真实事迹改编的,神话是假的,可是樊梨花却是真实的。提起樊梨花这个人物几乎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感叹一番,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从协助丈夫作战开始一直到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元帅,最后又被封为威宁候,也是当时尊贵的一品夫人。樊梨花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并且在人们的传颂中变得更加丰满,因为她的传奇人生所以至今民间依旧有许多关于樊梨花的故事。

  在樊梨花的故事中有一则是发生在白桑关镇的,这个地方是在秦岭附近,也是进入河南和通过陕西的必经之路。在这里有一条名叫战马沟的沟,这条沟的名字就是因为樊梨花而得来的。据说在唐朝时期,樊梨花曾经因为战败而撤退到了白桑关地区,当时就驻守在石门山附近,之后为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留在这里招兵训练。有一次正在训练的时候,樊梨花听到附近传来女子呼救的声音,同时周围还伴有马的嘶鸣和人喊骂的声音,樊梨花觉得事情十分的蹊跷,于是带领着身边的人赶到了石门山下,这才发现原来是一个恶霸正在抢夺一名良家女子,樊梨花自然看不过恶霸作恶的模样,于是很快就和恶霸带来的人打了起来,直到将他们赶到了战马沟,恶霸知道了樊梨花的本事吓得跪地求饶,并且表示自己一定会痛改前非再也不害人,樊梨花觉得这个恶霸也是个可塑之才,于是便将他留在了身边精心训练,果然增强了自己的兵力。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樊梨花的故事,于是将这个沟命名为战马沟,并且称呼当时他们驻守的地方为梨花寨。

  历史人物的故事 8

  庄子,一个战国时期的奇人,人们不了解他,甚至于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而庄子的思想,却影响了中华几千年,庄子的思想源自老子,而又发展了其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了。“道”即有形又无形,“道”生万物,“道”便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终结。

  庄子的`资料少的可怜,而我们所研究庄子也只能通过《史记》中仅有的史料和一本《庄子》。提起《庄子》,古今学者无不叹异,有人说过庄子的文章“一等战国文字,为习气之所使,纵横跌宕,奇气逼人。”鲁迅先生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同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据记载庄子名周,宋人。与孟子同处一个时代,只可惜两人不曾相识,不然将会产生多么激烈的火花。我是喜爱庄子的,为了他那一种恣肆的逍遥,或许是我太缺少的东西吧!物质文明的世界给我太多的压抑。

  《庄子》一书中,那些另人惊叹的奇幻想像,那包容天地的奇“气”,让我们在读的时候,不仅为它赞叹,神游其中,不知那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幻的世界。

  而庄子的深刻的哲思也正包含在这些想像当中展翅千里、扶摇直上的鲲鹏和斗于蜗之左右角的触氏与蛮氏,这是庄子穿越时空界限,无古无今、无生无死的境界。

  而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而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中国的历史上多了几个飘然物外的隐人名士。

  历史人物的故事 9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前者的足智多谋和后者的胸怀狭窄。

  咱们先看一看在罗贯中笔下孔明先生是怎样故意欺负公瑾同志的:

  一气周瑜——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曹仁据守的南郡失败,刘备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时失利受伤,于是便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真是一举两得!

  二气周瑜——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仁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争夺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败了。诸葛亮随后使计让刘备安然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叫士兵高唱“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嘲讽周瑜,让周瑜气得吐血。

  三气周瑜——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致使刘备强大后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拒绝东吴的要求,却又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名为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实则攻取荆州之际,不想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吴军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最终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叹而不治身亡。

  看罢“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大可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热爱周瑜的也没有必要为周瑜难过,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弄一个名次的话,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灭吴之役、灭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和演义中不同,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不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韬武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郡之战之前,曹操派在荆州的具体兵力虽不明确,但从曹仁、乐进、徐晃、文聘、李通、满宠率领六路大军参战来看,曹军的总兵力应该不下六万,而周瑜手下只有二万多士兵,刘备兵力还不足两万,而且还要分出一部分夺取和维护江南四郡,因此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应该远远不敌荆州曹军总兵力。由当时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周瑜能用一年时间夺取南郡的确是军事上的极大建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汉水别动队”为曹军所败,刘备名为断后实为抢地盘的军事行动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胜者。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这应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为孙权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议孙权把妹妹作为政治筹码(说得更严重些就是政治牺牲品)送给刘备呢?周瑜也许会想到这个主意,但敢于说出这个主意并付诸实施的只能是孙权,所以,我可以断定,“赔了夫人又折兵”与周瑜无涉。

  史书在这一点上也是支持笔者的,请看相关记载——孙夫人,乃孙权之妹。刘备定荆州时,孙权对其十分畏惮,于是进妹予刘备为夫人,重固盟好。孙尚香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刘备每入,心内常觉凛然惊惧。

  而且,孙权献妹之举不见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馊主意,因为诸葛亮后来曾说过这样的.话:“主公(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这就等于说,孙夫人在刘备身边就好像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弄得刘备紧张兮兮,颇为狼狈。

  至于周瑜欲以假虞灭虢之计杀死刘备,拿回荆州以至于中了诸葛亮之计忧愤而亡也是罗贯中的虚构,周瑜确实提出了要攻取西川,但并非想以取西川之名行夺荆州之实,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了一番规划的,而且他的战略策划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说来是这样的:与奋威(指奋威将军孙*,孙权堂兄)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孙权对周瑜的“隆中对”非常欣赏,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周瑜动身回江陵,打算为出征做一番踏踏实实的准备工作,不幸中途染疾,病逝于巴丘,享年三十六岁。

  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国事,心系统一,给孙权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这才是周瑜真正的遗言,表现的非但不是不能容人的狭小气量,而且恰恰是举贤荐能的坦荡胸怀。

  事实上,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这个历史时段内,两人根本没有打过照面,周瑜的确如演义所说在南郡、柴桑一带(都位于长江中游沿岸)活动,诸葛亮却远在偏僻的桂阳郡、零陵郡(都在今湖南南部)“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做后勤保障工作。

  历史人物的故事 10

  趣闻一:

  朱起凤,浙江海宁人,光绪末年曾在书院任教。一次,朱起凤批阅学生策论试卷时,发现试卷中有人用了“首施两端”一词,他以为是学生的笔误,随即在一旁改作“首鼠两端”。结果考试结果出来后,“书院大哗”,有人甚至写信讥讽朱起凤。原来学生并未写错,“首施两端”是有出处的,例如在《后汉书》里不但赫然写着“首施两端”一词,而且注明“首施即首鼠也”。

  这件事发生以后,朱起凤深感自己读书粗略,知识面窄。从此他刻苦攻读,认真研讨,把古籍中所见到的“首施”、“首鼠”这类音义相关的词,随加摘抄,分类汇聚。通过苦心琢磨,细致比较,历时三十年,易稿十多遍,终于编成了洋洋三百多万字,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辞通》。一些著名的学者,诸如章太炎、刘大白、胡适、钱玄同、林语堂等纷纷为此书作序,大加推荐。

  朱起凤不文过饰非,对旁人甚至自己学生的批评,能正确对待,变压力为动力。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趣闻二:

  沈从文第一次从军解甲后,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凤凰城,来到芷江谋求出路。当然,沈家庞大的亲属圈不会让这位昔日的少爷穷途末路的,他的由县长任上下来的五舅很快又干上了警察所的所长,16岁的沈从文已经在军队里锻炼得有点儿“混得开”了,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被舅舅招到身边工作。一个外乡来的毛头小子,竟然在警察所里干得风生水起。后来警察所兼管税务后,沈从文负责收“屠宰税”。想想,一个嘴角还没长须的小子,每天端着账本,在芷江城里走动,多威风。那些屠户们个个见了敬三分。因为沈家当日的影响力,在湘西地界上,沈从文要混口饭吃,并且吃好,显然不是问题。再到后来,城里多个显赫人家相继看中了他,要把他拢为快婿,甚至要他随意挑选,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偏偏这个时候,沈家少爷的青春期到了,他不想那样干。原因是,他已经迷上了一个女孩子。但是,这注定了是一场骗局——因为一个姓马的私生子的“牵线”,理由是“我姐姐想约你去家里玩”,沈从文去了,并且上了心。也许就是“爱情”的萌动,他勇敢地拒绝了各路贤达的提亲,他心里只有那个姐姐。可是,他自己也糊涂了,那个姓马的小子开始亲近他,并且老向他借钱,最后,把沈从文身上保管的母亲卖地的钱弄丢了一千多元。实际上,那是沈从文的青春期反应而已,他被姓马的'小子以“姐姐”的名义骗了,“姐姐”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事情的真相是——因为情迷心窍,沈从文落进了那个小马的圈套。如果仅此而已,那也是一个笑话而已,偏偏沈从文当真了,他觉得无脸见人,那一千元钱对败落的沈家来说,是笔大数目了,沈从文觉得对不起母亲,所以他悄悄地离开了芷江,开始了下一步的漂流。

  因为沈从文是个大人物,所以这么个青春期的小事件也变得非同寻常。事实上,这一走,就走出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沈从文来了。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齐白石老人享誉画坛起,市面上冒其名的画品越来越多。一些购画者不时拿着他的画上门求其鉴别或加写题记。后来他干脆声明“予之画从借山馆铁栅门所出者无伪作”。其夫人胡宝珠也会作画,为了避“夫人捉刀”之嫌,他忍痛割爱让胡宝珠不再作画。

  胡宝珠18岁嫁到齐家,齐白石作画时她便站在旁边理纸磨墨,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的熏陶,也不时习作。她天资聪颖,画艺日增。一次,齐白石看到画桌上一幅《群鹅图》,竟以为是自己所作,挥笔署款“三存印富翁齐璜作于故都”,并连钤三印。过了一天再仔细品味才发觉是夫人的临摹之作,于是题跋更正:“此小幅乃宝姬所临”。后来,宝珠又作了一幅《群虾图》,拿与丈夫品评。白石老人欣赏之余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构图着色无不酷似自己的亲笔;忧者恐人散布流言蜚语说齐白石作画有夫人代笔,连借山馆出来的画也不可靠了。

  宝珠作画原为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后,从此搁下了画笔。

  趣闻三:

  三国时,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他的缺点。吕岱不仅没有责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亲近徐厚。

  我们不得不钦佩吕岱不畏别人批评的态度,如小草般虚心接受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名将。

  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突然听到有位老人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还望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人说:“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我们不得不钦佩梅兰芳的谦恭,就是这种如小草般可视平凡人为师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生活中,我们都想如大树般活着,早已忘却了小草的存在。可事实上,拥有穿山裂石之力的,往往都是这些谦逊的小草。

  历史人物的故事 11

  曹操命刘备伐袁术,刘备临行时为由谁留守徐州拿不定主意。这时,张飞请求留守徐州。刘备却说:你一是爱喝酒、耍威风、鞭打士兵,二是办事草率不听人劝。让你留守,放心不下。

  张飞愿改过并再三请求,刘备答应张飞,并派陈登协助。一日,张飞请留守各将赴宴,说:我大哥临走时不让我喝酒,怕酒后误事,今天请你们来一醉方休,从明天起全都戒酒,帮我守好城池。

  说罢便轮番敬酒,当二次到曹豹面前劝酒时,遭曹豹拒绝。这时张飞已醉,命鞭打曹豹五十鞭。散席后,曹豹怀恨在心,便连夜派人送信给吕布,让他今夜乘张飞大醉偷袭徐州。

  吕布当夜领五百轻骑取得徐州。呐喊声震醒张飞,知徐州已失,顾不得刘备的家眷,边战边逃。后张飞见到刘备,悔恨万分,欲抽剑自刎,被刘备死死拦住。

  历史人物的故事 12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历史人物的故事 13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历史人物的故事 1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那么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开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历史人物的故事 15

  1202年,陆游之子子龙到吉州任司理参军。吉州在赣西南,靠近井冈山地处偏僻。当时,曾任任书监的杨万里和益国公周必大当时都告老住在吉州,他们都是陆游的老友。陆子龙赴任前,希望父亲给杨万里和周必大修书--封,请们对自己多加照顾。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陆游也不例外。他希望儿子仕途顺利,又不愿意儿子依靠私人关系向上爬,便冷静地写了一首二百六十字的五言长诗,作为给儿子的临别赠言。诗中写道: "益公名位重,凛若乔岳峙", "得见已足荣,切勿有所启"; "又若杨诚斋,清介世莫比", "汝但问起居,余事莫挂齿"。益公指益国公周必大,诚斋是杨万里的别号,陆游的用意是告诉儿子,益国公周必大名高位重,你见他也就行了,千万不要有所求;杨万里是位清白耿直的老人,你探望之时,莫要让他为你讨人情,以免败坏了他的`名声。

  历史人物的故事 16

  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历史人物的故事 17

  明朝永乐年间,南海人周新任监察御史。他正直廉洁,对于官场中的流弊,敢直言披露,行为不轨的贵戚们都很怕他,视之为"冷面寒铁"。后来,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当地含冤负屈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纷纷奔走相告;"我们得救了。"周新到任后,果然澄清了许多积年冤案,惩处于-德育名人小故事

  贪赃枉法的官吏。很快,就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为了感谢他,经常有人给他送礼品、财物。周新恪守自己的誓言:份礼不受,分文不取。一次次当面退还了礼品、财物。一次,有人趁周新不在家,给他送去一只烤鹅。周新的管家推辞不掉,就留下了。周新回家后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杜绝人们再来送礼,他便把那只烤鹅高挂在家里很显眼的`地方。以后有人再来送礼,他就指着那烤鹅说:"你要是不拿走,照挂不误!"从此,再没人敢给他送礼了。

  历史人物的故事 18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历史人物的故事 19

  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历史人物的故事 20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1811年中进士。从1820年起,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于性情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1837年,任湖广总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从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在此期间,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0年片战争失利后,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被发配伊犁。1845年重新起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终因郁郁不得志,1850年病死于广东普宁县,终年66岁。

  历史人物的故事 21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历史人物的故事 22

  清人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写了一个"君子国",在这个国度里生活的人,相互谦让成风:顾客嫌货优价低,卖主说定价已经过高,进一步要求顾客就低还价,顾客愿意出高价买次货,卖主宁肯把好货用低价出售;对此,旁边的人都说这顾客"出大价而买丑货",这是"欺人不公",付款时,顾客要给头等的银子,而卖主则只收次等的银子……他们就是这样相让而"争"。这里的`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真正达到了"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好让不争"的境界。

  这种"君子国",虽然是理想中的"乌托邦",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诚实、谦礼的美德发扬光大,推而广之,净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美好心理。

  历史人物的故事 23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假如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说他自不量力,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假如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

  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於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

  历史人物的故事 24

  传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就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与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历史人物的故事 25

  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齐王高兴的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老实谨慎地做事,辅助主人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斧头的作用大。而现在在河中摇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原文: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历史人物的故事 26

  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

  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

  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历史人物的故事 27

  古时候有一个叫王婆的,以酿酒为生。

  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后来,道士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了之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简生命的需求,不沉溺于各种欲望而不能自拔,才能获取人生真正的幸福。

  历史人物的故事 28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孙敬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孙敬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历史人物的故事 29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他少年时所讲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为少年的.远大志向,成为激励人们立志奋进的不朽名言。

  历史人物的故事 30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

  有人说詹天佑自不量力,劝詹天佑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於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

  历史人物的故事 31

  元朝初年,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许衡,品行高洁。他小的时候,正是蒙古灭金、灭宋的战乱年代。一个炎热的暑天,许衡和一些人逃难经过河南的`河阳县,一路上没水喝,嗓子直冒烟。突然发现前面路上有一棵梨树,上面硕果累累,同伴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吃。唯独许衡一人端坐-德育名人小故事

  树下看书,象不知道有梨一样。有个伺伴劝他说: "这梨刚熟,甘甜可口,吃了真解渴,你怎么不摘个来吃?"许衡答道: "这梨树不是我家所有,不能随便摘人家的东西。"同伴说, "现在兵荒马乱,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这树是没有主人的。不用担心,快吃吧!"许衡说道; "梨树无主,我的心有主。"结果,他一梨子也没吃。

  历史人物的故事 32

  白琳功夫经过发端兴盛、由盛转衰、由衰转盛和兴盛式微等四个时期。

  清代至民国之前为发端兴盛期。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福鼎出境红茶2万箱,每箱50市斤,远销上海等地。

  民国初期,茶叶由盛转衰,年产值不到百万元。民国中期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由衰转盛时期,福鼎功夫茶主产区白琳、点头等地茶叶十分兴旺,茶商贸易繁荣,茶栈茶馆林立。

  茶商向洋行或大茶行承包精品功夫茶在指定港口、码头交货,再由洋行、茶行外销港澳及欧美各国。在白琳本地,已经出现不少资本雄厚的茶馆,摆脱外地茶行、洋行的控制,将功夫红茶运至营口,转运满洲里销往原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功夫红茶兴盛式微期。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外对红茶需求下降。20世纪70年代初,红茶改制。

  历史人物的'故事 33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历史人物的故事 34

  今天我们用了下午的两节课召开《历史人物故事会》。这两节课过得太快了,就像只过一小会儿一样。

  我们先在小组内一个人一个人的讲故事。然后从本组选出一个人来在班上讲故事。因为我们班是个大班,所以组很多,虽然一个组只出一个人,但是在班上讲故事的人也有十个。十个人想公平公正的排顺序可是个难事儿。可多难的事儿也难不倒我们语文老师,把十个人分的很好,用抽签来决定,没有人有意见。

  故事会开始了,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会轮到我的时候,我有些紧张。我刚要上讲台,就有一个人拉住了我的衣服。我回头看是我同桌高雪儿。她说:“他们选的`不是你是我!”我问:“为什么?他们选的分明是我,不信你问问他们?”她又说,你给我滚!她们选的是我才对。我们俩争了好长时间,最后她才下去。可能是因为这场争论影响了我的发挥,我并没有讲好这个故事。

  今天我很开心,是因为有机会上台代表小组讲故事,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今天有些怯场。

  历史人物的故事 35

  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历史人物的故事 36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谁认可他却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回答:“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却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历史人物的故事 37

  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

  “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历史人物的故事 38

  宋哲宗时司马光受命主持朝政,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宅厅堂立一榜示,内容大义如下:来访诸亲友,若发现国家施政有什么缺失,百姓有什么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将与有司商讨后,择其良议者面圣,并遵圣裁办理。若发现我本人有什么过失,或是办事不周的地方,也请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书面交予门吏后转给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点。关于升迁调动、诉讼狱政等方面的问题,请向朝廷上奏,我们一定会加以研讨相关具体措施,并落实执行。至于光临舍下,而非属上述情事者,请勿提出来。

  司马光可谓是一个清廉、无私并重视利益回避的典范人物。如果每个首长、主管,都能将告客榜示的内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讲归讲、做归做,相信久而久之,机关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获致肯定。

  历史人物的故事 39

  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我的话别人不能违背。”

  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气愤地问道:“寡人有何过失,你打寡人?”

  师经没有回答问题,在一旁默默不语。

  文侯接着问手下的人说:

  “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堂下的台阶上等候。

  “应该处以死刑。”左右答道。

  师经说:“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

  文侯说:“可以。”

  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不是打我的国君。”

  文侯说:“放了他吧!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补帽子上的穗子,用它来时常告诫我自己。”

  历史人物的故事 40

  牛顿小时候养有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牛顿为了让猫自由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也是一个洞大,一个洞小。一天他邻居见到他,对他说:你何必要开两个洞,只要开一个大洞不就行了。

  牛顿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赞道:“说得对,真是高见!可我怎么也想不出你这个好主意来。”

  牛顿受罚

  有一天,牛顿上饭馆吃饭,吃了一半,他突然想起了实验中一个难题,连忙放下餐具,朝门外跑去。

  见到这种情形,饭馆老板可慌了,就连忙跟着撵了出来,还以为是这个奇异顾客要赖帐呢!他追上牛顿后,就气冲冲地问道:

  “你吃饭怎么不给钱就要跑?”

  “我?我什么时候吃过饭?”牛顿惊奇地两手一摊说:

  “先生,你弄错了吧?”

  显然,牛顿还没有从他实验难题中省悟过来,只好接受了饭馆老板对他罚款——交付了两倍饭钱。

【历史人物的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经典故事05-27

历史人物张衡的故事11-24

历史人物故事03-05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3-03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历史人物故事03-10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4-20

历史人物的感动故事04-16

历史人物励志故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