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时间:2023-05-07 08:18:10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

  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5篇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黑板的长是4( )。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 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质疑:关于毫米的认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问题1:1毫米有多长? 问题2:1厘米有多少毫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2

  设计说明

  1.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龟兔刷墙”而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演变到正方形,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本设计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表格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先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龟兔刷墙”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中的问题(1)。

  师: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拿出学具来试一试吧。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1)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

  (2)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3)学生直接说出用5×3=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面积的度量。让学生想象将长方形全部铺满,体现出必须用面积单位密铺所测图形,这时通过所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图形的面积。

  3.通过追问,突出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部分,通过想象,也可以数出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请结合下图一起数一数。

  学生汇报:

  一种情况:一个一个的数,大家一起再数一数。

  另一种情况:用5×3=15(个),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3)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数出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明确每行个数与行数以及面积单位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为最后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准备。

  ⊙自主探究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至少摆3个)。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出示课件)

  2.选3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再汇报摆的长方形用了( )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因为( ),所以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

  3.(1)若有学生摆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本节课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几何教学的起始阶段,重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并能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中,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学习过的几何图形。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很多图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哪些平面图形?哪些角?

  学生互相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我们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生2: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生3:我们学习过的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

  2.动手操作,感知三种角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折出一个直角。

  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师:你还能用这张纸折出锐角和钝角吗?请大家来试一试吧。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折锐角,一人折钝角,并分别用三角尺进行验证,然后汇报。

  集体总结:

  (1)直角等于90°。

  (2)锐角比直角小。

  (3)钝角比直角大。

  3.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图形:

  (2)学生独立判断:哪个图形是长方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

  (3)学生互相交流后汇报。

  师引导学生重点说清自己判断的理由。

  (4)集体总结:

  长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正方形的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4.复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1)出示物体:

  (2)引导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然后交流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3)组织几名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然后验证发现。

  (4)集体总结:

  站在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长方体,可以看到的面的个数一般不同;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最少能看到一个面,而且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形状也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对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回顾与交流的过程中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在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4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优点。基于以上的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利用知识的迁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统计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利用知识的迁移,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新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过程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优点,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它和本节课的学习有关哟!

  出示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

  学生自主猜谜。

  (如果没有学生猜出,师公布答案:鞋)

  师:淘气和同学们想开一家小小鞋店,应该怎样进货呢?我们一起来帮一帮他们吧!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确定调查的内容。

  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忙进货。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进货”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倾听)

  个体汇报:

  预设

  生1:应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鞋。

  生2:应主要考虑鞋号的问题,应调查一下同学们都穿多大号码的鞋。

  生3:我也认为应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

  2.以本班学生为例,对学生们的鞋号进行调查。

  (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

  (2)指名汇报。

  (3)选两名鞋店成员,一名调查女生鞋号,另一名调查男生鞋号。

  (4)用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

  师: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男生鞋最大号码是38号,最小号码是33号;女生鞋最大号码是37号,最小号码是32号。

  生2:穿34号鞋和35号鞋的人比较多。

  生3: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8人。

  小结: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鞋、35号鞋的同学居多。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6

  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除法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判断:被除数个位是0,商的个位一定是0。

  一、巩固练习

  二、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三、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练一练第1题、第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四、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 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五、课后反思: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

  (1)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2)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3)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4)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

  522÷4=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2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 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 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 中午12时 半夜12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现在你能从图上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板书: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板书成: 第二圈

  +12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有时间词 -12 没有时间词

  半夜12时 0时(24时)

  (二)师生对口令

  过渡:下面我们来个对口令,我说一个时刻,你能判断它用的是哪种计时法并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半夜12时 下午5时 22时

  三、运用拓展

  1、我们的手表上都有时针和分针,可是这些钟面上却少了时针,你能根据下面这些时刻给钟面画上时针吗?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师:对,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瞧——多媒体随机出示

  A、电子表

  B、图书馆借书时间表、肯德基营业时间、节目预告

  3、看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24时计时法,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吗?(可以用24时计时法,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

  4、现在的人们离不开钟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没有钟表,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的呢?让我们跟随电脑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这是日晷,由 “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当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道了时间,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因此,人们又发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就是铜壶滴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而且应用也很普遍。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就越来越准确了,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想知道其它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到网上或书上去查一查。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同学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身的方法,说明自身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身的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研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极速风车、旋转木马······。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同学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5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18×104≈20xx(元) 18×104≈2200(元)

  20 100 20 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要注意平安,对同学进行平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模仿画图案,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准备:各种图案、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案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四次得到的。“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花边图案”是由一组小图案平移后得到的。“雪花图案”是由一瓣雪花然中心旋转五次得到的。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画法,动手操作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3页画一画1)。(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3页画一画2)。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3、作品展览、鉴赏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使学生得到美的启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

  教学反思: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0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习用一位数乘和除,两步计算式题。

  2. 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一位数乘和除,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计算的正确率(计算基本技能的'掌握度)。

  教学准备:

  课件与礼物(书签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寒假已经结束,第一天开学,我们的好朋友乐乐就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出示P2页问题,边出示边读题)。它想让大家先猜一猜,得到的可能是什么图案? 生:一只鸡。 生:可能是一朵花。 生:猜不出,因为还不知道答案。 师:请大家动笔算一算,涂一涂,看谁先得出结论,先得出结论的前5个小朋友就能得到欢欢送出的礼物。

  二、计算

  1. 学生独立完成P2练习,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个别题目在校对时说明运算顺序。

  (分层练习:1.用一位数乘和除;2.混合运算)

  76×8=60898÷7=1426×4=10432×3=96420÷6=7083×3=249936÷3=31243×8×3=1032809÷4=202……113066÷7÷6=733288÷6×7=336563÷8=70……34×327=1308444÷5=88……4 5527×4-1888=220357×3=1071132×2+431=695858÷6+158=301938÷7-45=894764-83×6=266647+231×3=6862227×7÷6=259788÷4-89=1081214÷6=202……2

  生讨论

  ⑴答案(按一步计算的先校对,再校对混合运算)

  ⑵打五角星的说运算顺序(1、2、3运算顺序作比较。4、5、6运算顺序作比较)

  ⑶图案:一棵树。

  2. 师:给前5位学生发礼物和讨论完整的学生发礼物。

  三、练习

  看谁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

  4207÷7×3846-117×4984÷3+195315+185÷5724-324×23815÷7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乘除法的计算,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了解平年、闰年与地球公转间的关系,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引导:这是201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年份(年)2005……201420152016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2005……201420152016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2】案例设计说明: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本单元的教学是建立在时、分、秒的认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平年和闰年的抽象性更强,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公历中的平年、闰年可能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一点点认识。而要让学生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注意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特征和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合作探究准确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层次还达不到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进行补充。整个过程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渗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特征。了解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的道理。

  2、能根据年份准确判断出平闰年。

  3、培养互相合作的意识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自己出生在那一年吗?(学生汇报,多数在1999年或2000年)

  师:能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小组交流后部分学生汇报)

  师:闰平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也出生在2000年,同样也是三年级的学生,可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测,引起全班交流争论,最后形成最合理的认识,闰平的生日可能在2月29日。)

  师:对,闰平的生日是在2月29日,可是今年他又没能过生日,他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我们来帮帮他好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闰平的生日问题。(板书:闰平的生日)

  二、自主探究

  1、探究平年、闰年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观察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都有都少天。并完成《闰平的生日统计表》。

  年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

  二月的天数

  (小组合作完成后展示)

  师:观察统计表,哪些年闰平能过生日?他过了几个生日?

  生汇报:2000年、2004年、2008年的二月是29天,2000年闰平出生,2004年闰平过了第一个生日,2008年闰平过了第二个生日,一共过了两个生日,其他年份的二月都是28天,所以闰平不能过生日。

  师:我们规定,二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计算,汇报: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2、探究四年一闰的规律

  (多媒体出示万年历)师:我们一起再帮闰平查一查哪一年他能过第三个生日?也请你继续填写统计表。(共同查找,填写统计表)

  师:观察统计表,说说闰平生日的出现都有什么规律?(观察、讨论)

  汇报:每四年闰平过一次生日。

  师:闰平每四年过一次生日,也就是每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闰年与4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那怎样判断平年、闰年呢?我们不妨来试一试!看看能发现什么方法。(小组讨论、尝试、合作)

  汇报:用闰年年份除以4,所得结果没有余数;用平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

  师:对!每四年一闰,就是说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也就是用“年份÷4”(板书),结果若没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平年。

  师:为什么会每四年就要有一个闰年呢?这里有一段小知识,请同学们了解。

  出示课件: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位365天,叫平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四年差不多就多出一天,我们就把多出的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样,这年的二月就是29天,全年366天,叫做闰年。(学生阅读了解)

  3、尝试判断,探究简单的判断方法。

  出示历史上的重大年份进行判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开始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

  (学生自主进行判断)

  师:哪些年份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生汇报)

  师:你觉得一个个的去计算麻烦吗?有没有好的办法?(小组讨论)

  汇报:年份是单数时不用计算也就知道这一年不是闰年,因为单数不可能是4的倍数。

  师:真聪明!可是剩下的这些双数年份还是要算的,算起来也很麻烦的。老师有个很好的办法,只要计算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是否能被4整除就可以了。如:判断1840年是否是闰年,我们只要用40÷4看一看是否有余数就可以了,如果40÷4没有余数,那么1840÷4也就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学生验证2008年)

  4、了解整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的道理。

  师:假如闰平同学能活一百岁,那么到2100年,他能不能过生日呢?

  学生计算汇报:能,因为这一年是闰年,二月是29天。

  查询万年历验证,产生疑问。师:为什么这一年不是闰年,是我们计算错了还是万年历错了?还是听听时间老人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课件:刚才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的365天还多出的5小时48分46秒当做“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常年下来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累积到整百年时一般不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闰。(学生阅读了解)

  师:刚才老师也说过,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那还有不一般的,这就是那不一般的情况。看来对待科学,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你们知道了为什么2100年为什么闰平不能过生日了吗?(知道)

  师:当遇到整百年份需要我们判断是闰年还是平年时,我们要看这一年除以400有没有余数,可是我们有没有学过除以400这样的多位数除以多位数的除法怎么办?如:2100÷400。老师告诉你我们只需要用2100的前两位数也就是21去除以4就可以了,如果有余数就是平年,如果没有余数那就是闰年。请你验证一下吧!(学生验证)

  三、巩固应用

  1、我知道哪一年是闰年。

  (1)1962年、1980年、1830年、2018年、1900年、1804年、2112年、2076年

  (2)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

  (先有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全班交流。)

  2、一封来信

  小朋友们:你们好!

  狐狸要在我的工厂里定一批货,按合同,我要在今年年底前把货给他,而他要到明年的2月29日才把货款付清,别人都说狐狸很狡猾。你们帮我参考参考,这个合同我能不能签?

  小猪杭杭2010年5月31日

  (选自新课标教案)

  3、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京奥运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知道奥运会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吗?下届奥运会将在哪一年召开?回答完上面的问题你会有什么发现?

  四、小知识:为什么个月天数不一样

  我们现在用的历法来源于古罗马。

  古罗马有一位叫儒略.凯撒的统帅,他主持制定了历法。因为他自己生于七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他就决定把七月改叫做“儒略月”,而连同其他和七月一样的单月,都定为31天,双月就定为30天。如果这样的话,一年就有366天了,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一样,历法就不准确了。因为二月是罗马处决犯人的月份,凯撒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就下令把二月减少了一天。因此,二月就有29天,而在闰年时二月就有30天。

  凯撒死后,奥古斯都继承了帝位。他出生于八月,就把八月叫做“奥古斯都月”,还把原来八月份加了一天,成了31天,又把十月、十二月也都改成了31天,这样一来,一年就有多出了3天,所以他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成了30天,再从二月里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就变成了28天,只有闰年才有29天。

  所以,我们现在的1、3、5、7、8、10、12月是31天,4、6、9、11月是30天,而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五、总结:

  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帮助闰平解决了他了解自己什么时候能过生日的问题,也就是“平年和闰年”。(板书课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收获吧!赶快交流一下吧!(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六、板书设计

  平年和闰年

  ——闰平的生日

  平年闰年

  二月28天二月29天

  全年365天全年366天

  年分数÷4(后两位数÷4)

  整百年分数÷400(前两位数÷4)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我觉得主要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一、创设贯穿教学始终的大而有趣问题情境。

  以自己和闰平的生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能够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创设了大的教学情境,通过“三年级的闰平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对前一节所学内容进行了“不自觉的复习”。认识到只有二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而闰平出生在2月29日,这可能是有些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他不能过生日的原因;通过“闰平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以后的整个探究过程就围绕着“闰平的生日”这一问题情境而展开。

  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广泛交流的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完成闰平的生日统计表,知道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年和闰年的特征。在发现闰年的出现规律、判断闰年的方法上,我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探究和广泛的交流空间,并给予了必要的补充。在探究交流中,让他们充分交换数学思维。

  三、利用丰富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出示了“为什么四年一闰”、“四百年一闰”和“为什么各月的天数不一样”三个小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知识的由来,拓宽了知识面。除此之外,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万年历,快捷方便的提供材料,用于教学。

  四、重视品德教育的渗透。

  这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上部分重大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判断上,还有就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折纸游戏

  A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B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C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二、巩固新知

  1. P67/1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说说错的理由(没有平均分)。

  (2)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错的理由。正确的应该怎样写?

  小结:只有在把这个整体平均分的时候,才能用分数表示。还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

  2. P67/2 说说3/8、2/5、4/5分别表示什么? 按所给分数涂色,在组内交流。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 P67/3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你是怎么想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43 )

  (2)对部分学生容易写错的2/5进行纠错。

  (3)学生汇报,这幅图你是怎么看的?怎样用分数表示?学生常见的回答是:

  生1:有 21个长方形,其中红色的有9个,就是9/21。

  生2:把3个长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红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9/21。

  4. P67/4

  (1)你是怎么想的?(要圈1/4,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 朵)学生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三、拓展练习

  折一折,涂一涂,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1. 长方形的`3/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3/4表示?

  2. 等边三角形的1/3学生介绍方法。

  3. 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张(圆形和正方形),选一张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几分之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分数”这个知识,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三年级下册数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6)3589)4072)420

  2、()里最大能填几?

  ()×8<677×()<58()×5<48

  3、列竖式计算。

  320÷8408÷4960÷6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

  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