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8 09:41:56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空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最后一课,本课通过学生的调查,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情况,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知道空气污染对我们自身及环境造成极大地伤害,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知道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主动探寻净化空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2.通过交流全面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使学生关心空气环境,能提出自己净化空气的建议。

  教学重点:交流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提出防止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的合理建议

  课前准备:

  1.连续一周拍摄你熟悉的同一个地点的照片

  2.调查家或学校周围的工厂,厂内有多少烟囱?冒出的烟是什么颜色?有什么难闻的气味吗?

  3.选择家或学校附近的某一地点,数一数,在10分钟内大约有多少辆车经过?有没有扬起风尘?有没有烟排出?什么颜色?什么气味?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4.搜集空气与人生命关系的资料、空气污染对人有什么样损害的资料。

  5.教师准备充足的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帮助学生充实信息量。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看一段有关我们济南的新闻!(播放济南连续多天雾霾天气中央新闻的视频)

  2.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吗?(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有很深的体会)

  3.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充分的发言。

  二、交流汇报、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

  1.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调查,现在请每组先进行一下讨论,然后派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整理完善资料及统计方法)

  2.引导同学们讨论我们生活的空气主要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3.在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自己准备的视频。(使学生共全面认识到污染源的多样)

  4.教师展示空气污染对我们生活危害的视频及资料!(使学生有一个清晰全面的对空气污染的科学认识)

  三、探寻净化空气的方法

  1.学生例举众多空气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危害!

  2.在学生了解了众多危害之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考虑,我们该怎样办?

  3.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谈谈做法!

  四、拓展

  1.通过学习指导了空气污染危害巨大,自己应该怎样落实行动,制定具体方案。

  2.进一步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做好记录,为提出合理建议积累一手资料。

空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课前准备:

  (1)水槽、两个矿泉水瓶、抹布。

  (2)粉笔、砖块、鹅卵石,弹珠

  教学过程:

  一、判断开口的空瓶和盖上盖子的空瓶里面是否有空气?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都存在空气,那么这连个瓶子中有空气吗?

  2.出示两个塑料瓶,一个盖着盖子,一个没有盖盖子。提问:请大家猜测这两个塑料瓶当中有空气吗?

  预设:

  1)两个瓶中都没有空气

  2)两个瓶中都有空气

  3)盖盖子的瓶子当中有空气,没有盖盖子的'瓶中没有空气。

  4)没有盖盖子的瓶中有空气,盖盖子的瓶中没有空气。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会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做出不同的猜测,猜测没有对错之分。

  3.大家的猜测多种多样,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测。

  预设:我们将瓶子放入水中,看水中是否冒气泡来验证

  3.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装满水的水槽。

  提醒:没盖盖子的瓶子,直接放入水中;盖盖子的瓶子要先放入水中之后再将瓶盖打开。

  通过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无论盖不盖瓶盖都会冒气泡,这说明无论盖不盖瓶盖,瓶中都是有空气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知无论有没有瓶盖,瓶子里面都是有空气的。

  二、了解到一些物品的狭小孔隙中有空气。

  1.猜测验证粉笔、砖块、鹅卵石,弹珠等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了解到一些物品的狭小孔隙中有空气。

  2.教师展示托盘里的粉笔,砖块,鹅卵石、弹珠。猜猜看,这些物品里面有空气吗?

  3.你们想的都不一样,那谁猜得对呢,有办法证明吗?

  预设:可以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看看有没有小泡泡,如果看到有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看到泡泡,说明里面没有空气。

  4.有这么多的物品,我们如何进行验证,一下子把物品全部放入水中吗?

  预设:应该一个个放入水中。

  学生完成实验并进行汇报。

  5.为什么这些粉笔砖块儿等物品放入水中会冒泡泡而弹珠和鹅卵石放入水中却没有气泡呢?

  预设:学生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因为粉笔、砖块儿都有空隙。说明物体有空隙、有洞的地方就有空气。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细节,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拓展:判断空桶里面是否有空气并思考检测方法

  1.刚刚我们发现不管是在空瓶子里面还是在物体的小孔隙里面竟然都有空气,是不是很神奇呀?老师还想出道难题考一考大家:这个空桶里面有空气吗?

  2.怎么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呢?

  预设:

  1)可以将空桶倒扣在更大的水槽或水池里,观察是否冒气泡

  2)也可以用小塑料袋儿在空桶里兜一兜,再将小塑料袋儿放入水中,看是否冒气泡。

  相对而言,第二种方法更加实际和简单一些。

  3.通过学习,我们在校园里、操场上、教室里找到了空气。我们还发现空瓶子里、物体的孔隙里面也有空气。

  4.关于空气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空气教学设计3

  《找空气》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三单元《空气》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继续强调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一年级学生虽然朦朦胧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这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本课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这个游戏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学生与家人合作,引导学生感知我们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让学生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憋气活动及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者,从而从心底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缺乏目的性,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对事物的思考和想象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形象的实物来实现。他们虽然也知道空气的存在,但是对于空气这种物质,他们脑海中概念还是模糊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这种现象缺乏认识,《找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让学生感知空气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把它找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憋气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其它发声的小玩具)、水槽、抹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科学课堂。(PPT出示两个同样外形的透明塑料袋:一个装满空气,一个压扁)请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猜猜袋子里究竟有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引导学生去发现袋子里装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师谈话:那你能让这样一个瘪瘪的袋子也能像旁边的'袋子一样鼓起来吗?同学们试一试吧.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呢?是不是像老师这样(示范操作):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再拧转几圈,这样袋子就鼓起来了。(强调拧紧袋口,目的在于增强袋子的封闭性,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师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发现我们很轻松的就将书桌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使袋子变得鼓鼓的,那除了我们的书桌旁,我们还能在家里的哪些地方找到它们呢?大家赶紧拿起袋子找一找、装一装吧!

  二、空气无处不在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通过寻找,我们发现(PPT出示家庭里不同的地方)在客厅里、厨房里、书桌上、甚至柜子里……家里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

  师:除了我们的家里有这种东西,那你们觉得这些地方呢?(PPT出示户外一些场所)猜猜看,也会有吗?(学生思考回答)是的,也会有,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了吧!没错,它就是空气。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助袋子找到它。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板书)。

  三、利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

  1.师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袋子里的空气慢慢放出来,你有什么办法让你身边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感受到这个空气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回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引导学生做以下活动:

  师:很多的小朋友可能会这样做(PPT出示小朋友对着脸颊松开袋口),脸颊有什么感受呢?(生自由回答)由于袋口比较大可能有的同学感觉不是太明显,你也可以这样做(示范操作):用安全图钉给袋子扎一个小孔,再将小孔对着脸颊挤压袋子感受空气的流出。同学们也试着动手做一做吧!(提醒用钉子时要注意安全。)操作结束学生谈谈感受(凉凉的,好像有风吹过。)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通过皮肤的感觉,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现在能不能让我们的眼睛也“看”到空气呢?当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材料(PPT出示水槽,安全图钉,塑料袋),如果给你这些材料,你有办法“看”到空气“跑”出来吗?你准备怎样做呢?跟小伙伴或者家人说说你的想法吧!你们的想法究竟是否科学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你们“看”到空气了吗?塑料袋有什么变化呢?是的,我们看到有许多的气泡从水里冒出来,袋子变小了,这些气泡其实就是袋子里的空气跑进去了。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呀,(提醒学生使用钉子注意安全,扎孔的位置在袋子的下方,小孔的位置要没入水中),让我们一起动手操作吧。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冒出。

  通过以上刚才的活动我们分别借助我们的皮肤和眼睛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耳朵也“听”到空气呢?(学生思考)师:这次你们准备借助什么工具呢?老师也想到一个好办法,工具很简单,一个会发出声响的哨子和一个塑料袋就行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没有口哨也可以用其它发出声响的物品替代)视频播放正确的操作方法,师:同学们听到口哨发出的声音了吗?是什么让它发出声音的呢?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是袋子里的空气使口哨发出了声响,你们会了吗?大家也来做一做吧!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听”的方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活动我们发现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物体通过不同的方法“看到”“听到”“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都积极地动手动脑,表现非常棒,老师为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四、空气的重要性

  1.师谈话: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它,那我们人类能不能离开空气呢?

  2.游戏:憋气30秒(讲解规则,提醒学生感到不适时及时停止游戏)让学生谈谈在憋气活动中的感受,师:我们憋气短短30秒就感觉很难受,假如我们憋气一分钟、五分钟甚至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了解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3.师:空气对人类如此重要,那长期在水中训练的游泳运动员们,他们在运动时又是如何呼吸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吧!请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头部和嘴巴(播放游泳运动员水中游泳视频)谈谈运动员为什么要将头露出水面嘴巴张开?(为了大口呼吸空气)

  4.除了游泳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吧(视频播放宇航员和潜水员工作场景)不管是日常的工作,还是一些特殊的行业,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5.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同学们有下面这些行为习惯吗?PPT出示图片(小朋友用被子蒙头睡觉,躲在封闭的汽车里……)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自由讨论,师: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视频播放不良行为的危害性)

  6.小结:通过视频我们发现,人类如果长时间离开空气,我们的生命就会面临危险。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要长时间藏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里.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五、课外延伸

  师:这节科学课小朋友们有哪些收获呢?是的,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是它一直在我们的周围,不仅我们人类离不开它,动物植物也需要它。想不想把我们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小伙伴呢?由于期间小朋友出不了门,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画画或者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你的新朋友,再让家人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分享给大家吧!

空气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尝试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

  3、 通过学习讨论,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识,进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2、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明确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学设计目标和思路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资料”及利用课本资料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使学生明确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而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教学,一方面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来学习,另一方面则通过“空气质量日报”、补充资料来加以拓展,使学生增加对空气质量知识的认识。教学中设计“污染空气的主要因素”的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多样性、严重性,进而为空气污染防治的学习埋下伏笔;而让学生完成“倡议书”,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确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评比展出来宣传环保意识,服务社会,使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共同参与环境的保护。最后以诗的形式结束新课,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师:前面学习了人体的呼吸,我们知道了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使外界气体不断进入肺部,又使体内气体不断排到体外。那么,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进呼出多少空气?(生感兴趣但又困惑。)

  师:回忆上课内容,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师:对,那么16乘上每天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吧!同学们算一下。

  生;(计算)23 040次

  师: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么一天呼吸多少气体呢?

  生:(计算)11 520 000毫升(即11 520升)。

  师:人一天呼吸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跟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思考。

  投影:你知道吗?

  (1)小明同学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于去年9月对新房进行了装修和油漆,可新房里住了没几天小明和爷爷就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他俩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2)清晨,当你行走在一片树林中,你会觉得空气特别新鲜,心情格外地舒畅,精神也为之振奋,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生阅读思考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到空气中,人把它吸入体内后而引起的。

  师:好。

  生:小孩与老人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小明和爷爷生病了。

  师:对!生病与抵抗力也有关。

  生:装饰材料中也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从而致使他俩生病。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间里没有通风透气,使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的。如果让有害物质全部扩散后,再住到新房里就不会得病了。

  师:有道理。那么第二题呢?

  生: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师:对!

  生:树林的空气里没有灰尘等颗粒,也没有有害气体。

  师:很好。

  生:植物能释放出一些物质,有的可以杀菌,有的可以使空气新鲜。

  师:对!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从上面的讨论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分析”(1)(2)(3)并谈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说出你的理由?

  (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代表发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气污染较公园等园林处严重,所以交通警察的发病率比园林工人高。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比非工业区严重,因而工业区的发病率就高。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但吸烟的人数在增多。

  师:你讲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那是因为空气被不断污染,质量越来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升高是因为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师:对!由以上事实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吸烟呢?同学们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们不知道吸烟的危害,或吸烟已经习惯了。

  生:他们已经吸烟上瘾了,无法戒掉。

  生:可能吸烟时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吧。

  生:吸烟是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际的交往或出于被迫无奈。

  师: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须明确吸烟是危害健康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因好奇也吸过烟呢?请举手。

  (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师甚感惊讶但又很沉着。)

  师:噢!我班有好几位学生也吸过烟呢!那么,请你们谈谈吸烟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烟很呛。

  生:吸烟喉部难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来,呛人。

  生:吸烟不仅呛人,而且熏得我流泪。

  师:以上同学们讲出了自己的体会,谢谢你们能坦诚地告诉老师。吸烟不仅危害自己,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学们不能再吸烟。“中学生守则”也明文规定: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同时,你们回家还要劝阻你们的父母及亲戚朋友少吸烟或不吸烟,多宣传吸烟的危害,让更多的人避免吸烟的危害,好不好?

  生:好!

  师:空气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调查你们父母的工作单位及你们身边有没有空气等污染,你们调查了吗?请你们说一下。

  生:我父亲是司机,经常在路上开车,有污染;母亲种田没有污染。

  生:我父亲母亲都是教师,空气污染应该不大。

  生:我母亲在××公司上班,是电脑管理员,有电器产生的污染;父亲是驾驶员,有污染。

  生:我父母都是种田的,应该没有污染。

  生:我父母都是开店经商的,在马路旁,有污染。

  师:你们调查得很认真,从你们的调查发言中大家已经知道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空气污染,以及其他的污染。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展,这种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就像前面资料反映的信息一样,那么请同学们请分析思考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分组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工厂产生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能污染空气,还有焚烧垃圾、稻秆麦秆,吸烟等。

  生:车、船排放的尾气。

  生:有毒气体的排放以及污水的排放。

  生:煤气的漏气。

  生:食物腐烂变质产生的异味。

  生:乱扔垃圾废物,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生:扬尘和扬沙。

  师:还有吗?可联系刚上课时的两个讨论思考思考。

  生:油漆、装饰材料释放的有害化学物质。

  师:对!刚才你们思考分析得很全面,污染空气的因素有很多,还有金属加工时产生的金属粉尘、电器产生的污染物等。目前,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空气质量的好坏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空气质量的好坏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许多城市已经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发布空气质量报告,以便人们能及时了解情况。下面来学习相关知识,请阅读课文“我国部分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并思考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含哪几项内容。(生阅读。)

  生: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状况。

  师:对!下面介绍相关的知识。

  投影:

  空气污染指数──是将常规测定的几种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转化成数值(0~300以上),并通过分级(一般为五级)来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0~5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优”;

  51~1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良”;

  101~2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201~3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四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超过300的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五级标准,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

  师:空气质量为“优”,其实并不是指没有污染,而是指相对污染程度较小,你们明白了吗?

  生:知道了。

  师:造成空气污染除了气体,还有可吸入颗粒物,而“扬沙”与“沙尘暴”是主要原因。下面介绍有关知识。

  投影:扬沙、沙尘暴与浮尘

  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两者大都在冷空气过境或雷雨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或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一些空气质量的知识。污染的空气不仅会影响健康,使人致病,严重时还会致人死亡,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防治空气污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防治空气污染?

  (生分组思考讨论,代表发言。)

  生:不焚烧垃圾废物、不吸烟,工厂不排放有害废气、烟雾,汽车等机动车不排放尾气。

  生:汽车不排放尾气是不行的,应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可以使用无铅汽油、使用无污染的燃料或使用电能作动力。

  师:你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不乱扔垃圾,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生:不使用有污染的(即不合格)装饰材料和油漆,因为它们会释放有害物质,造成污染空气。

  生:要保护植被,爱护树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你们已经讲出了主要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当然,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很多,还有不随地吐痰等。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个人的呼吸卫生,如用鼻呼吸,打扫卫生时要注意洒水,房间、教室要经常通风透气,扬沙或沙尘天气要戴口罩,等等。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了空气的质量与人的健康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哪位学生来简述一下。

  生:空气的质量好坏跟人的健康关系很大,空气污染越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导致人生病甚至死亡。

  师:好!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也懂得了保持健康的身体,必须有优质新鲜的空气,空气污染的防治十分必要。老师建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字数在200~300左右,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评出最优秀的倡议书2至3份,在学校橱窗展出,你们认为好不好!

  生:好!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完成。本课的学习就到这里,最后,老师想献上一首老师自己写的诗,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大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美好的明天。

  投影:

  平时呼吸不用嘴

  运动锻炼深呼吸

  课间活动不追逐

  房屋教室勤通风

  废物垃圾不乱扔

  吸烟害人又害己

  植树造林空气新

  呼吸卫生要牢记

  附板书:空气质量与健康

  1、 污染(影响)空气的主要因素。

  吸烟、焚烧生活垃圾及秸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作用、汽车船舶有害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油漆、装饰材料)、扬沙和沙尘暴、乱扔垃圾、食物腐烂变质等。

  2、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不吸烟、减少汽车船舶等尾气的排放、不焚烧生活垃圾及秸秆、不排放工业废气、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使用不合格的装饰材料、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等。

  3、 呼吸卫生。

空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征。

  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B过程与方法:在对作者稍作介绍之后,从空气的象征意义人手进入本诗的学习,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讨论解决。对诗歌层次的分析可由学生先行探讨,教师再加以明确。

  C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D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E教学突破:本课的教学可从空气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人手。

  F教师准备:

  1.了解郎燕祥的生平及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G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标记理解有卿的地方。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1.朗诵,了解大意

  2.分析本诗要表达的思想2.讨论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3.分析本诗结构及写作特色

  4.指导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练习

  一、导入课文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歌颂劳动人民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乡愁的《现代诗两首》,这节我们将学习现代诗人邵燕祥的名篇——《致空气》,这首写给空气的诗蕴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板书课题。1.因为课前对这首诗有过预习,在教师导入时已开始思索诗歌的内涵。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作品。 2.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倾听,作好记录。

  3.请几名同学朗诵课文,掌握诗歌大意。3.朗诵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在书上划出优美的语句。

  二、讨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1.师:大家已对该诗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诗人在诗中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感情?积极发言。生:作者在诗中描写了诗人与空气的亲昵与依恋,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2师:太阳偶尔也要隐藏一些时候,但是空气时刻包围在我们身边。它太普通太常见了,以至我们几乎将它遗忘。可是为什么作者要写一首诗来赞美空气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选出小组长作相应记录。

  3,让每组小组长发言,归纳总结。提示:诗中的空气象征着理想、信念、友谊等等,本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学生发现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某物的执着即可。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卜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此处的空气只是某物的象征,诗人在此处是咏物抒怀。

  三、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

  1.师:本文分为六个诗段,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本诗分为几个层次。

  1).齐读课文,划分层次。

  2).抽学生回答,对每个诗段加以具体分析。

  板书梗概。(见课末板书设计)

  2.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归纳层意,感受本诗的艺术特色。

  3、组织讨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人用什么方法把空气写得生动形象、可触可感呢?总结:将风中之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是本诗成功的关键,另外,作者在诗中透露出的真情实感也是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4、讨论思考。生:主要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空气当作一位亲昵的朋友来写。生:对空气的描写极为具体,这让人觉得真实可触。

  四、完成课堂练习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让学生谈谈身边有没有那种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与自己相互依存的东西,渗透情感教育。学生答案可能:多半是抽象的东西,学生可能谈到友情、亲情、理想等。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五、本课小节:

  本课从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多以学生自己领悟为主,教师只是加以指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

  对本诗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有了充分了解,提高了诗歌的鉴赏能力,而且培养了一种执着的信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作者在诗中写道空气“踪迹难寻又无处不在”,在诗歌第二至第五节的描写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作者选取的几个片断是有意安排还是随手拈来,这一点很有探讨价值。

  练习设计

  1.诗歌第2节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歌开篇说空气“无处不在,又难寻踪迹”,结尾处又说它“踪迹难寻又无处不在”,是否有重复累赘之嫌。

  3、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歌颂友谊。

  教学反思

  1.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诗歌内涵,尤其是空气的象征意义。

  2.这是一首优美的咏物抒情诗,要求学生多朗诵,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

空气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基础,特别是呼吸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是贯穿本章的主体,同时对学生探究呼吸系统卫生保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呼吸道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的资料分析和讨论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主活动意识到生活中的卫生保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安排合理,能达到《课标》的标准要求。

  2、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一是知道人的生命与呼吸息息相关,且在作剧烈运动时,呼吸会更加急促;二是大体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但是学生对呼吸与生命活动的本质联系认识不清,各呼吸器官的实际结构与功能了解不深。另外,通过上学期新课程标准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学生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已有一定的基础,班级已具备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生命活动和体温恒定的能量来源;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分析有关资料,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而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四、课前准备:课堂学习卷、人体呼吸系统结构模型、本节内容PPT。

  五、教学过程:

  引言:出示“婴儿出生时啼哭”和“人体呼吸”的图片,说明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引出呼吸与生命息息相关。究竟有什么关系?

  新课:

  (一)、探究人体呼吸作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两段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资料1:长跑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不仅四肢和全身在活动,而且胸腹起伏剧烈,嘴张开,呼吸急促。

  资料2:一个人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测得体温是37℃

  讨论题: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量从哪里来?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作适当提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讨论结束,选择部分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大屏幕展示并要求学生作笔记:呼吸作用的概念:人体每个细胞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意义: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另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

  (过渡)通过上述分析,如果人停止呼吸,则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将停止,体温也不能保持恒定,则人的生命也就终止。那么人体依靠哪些器官来进行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呢?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出示人体呼吸系统结构模型,让学生进行指认。然后每个学生在课本P43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图上进行填空,然后答案在PPT上展示。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呼吸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空气的通道,肺是人体组织细胞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场所。那么呼吸道是不是仅仅是空气的通道?它还有其他作用吗?

  (三)呼吸道的作用

  请同学们根据呼吸道各个器官的结构特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推测它们具有什么功能?

  展示:1、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讨论得出:保证气流畅通。)

  2、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膜, 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还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 管。(讨论得出:鼻毛和黏液吸附空气中的尘粒,鼻腔温暖和湿润空气。)

  3、气管和支气管树的构造:纤毛、黏液、腺细胞等。(讨论得出:腺细胞分泌黏液,可使气管内湿润并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形成痰通过咳嗽排出体外。支气管在肺叶中一再分支,成为各级支气管,越分越细,越分管壁越薄,可以增加外界空气与肺组织细胞的接触面,增加气体交换量。)

  讨论结束,选择部分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概括呼吸道的作用: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小结与环境教育:人体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不仅是空气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等处理。但是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不能) 我们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仍然可能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展示:例子)说明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如不要随地吐痰等),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空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

  3.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二)能力

  1.尝试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就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生物校园网网页、检查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生:调查当地几种大气污染源,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以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为例,启发学生思考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第二课时

  1.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2.表达与交流

  作业:实践活动

  学生分析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资料,关注空气质量。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学生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2、路面扬尘

  13、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4、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5、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学生交流调查结果,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讨论解决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学生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做。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分小组汇报:1、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2、本组的探究计划

  3、本组的探究结果

  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演示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信息。启发学生发布和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板书。

  教师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讨论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师生总结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

  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造成198人死亡,你们知道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吗?

  学生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演示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板书: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学生交流“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1.路面扬尘

  12.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3.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4.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教师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交流讨论示例: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师生讨论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组数据有和感想?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这几种污染物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有一个共同之处: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影响是长期渐变的,在这两种污染物浓度高的地区,较长时期后会出现某些疾病的高发生率。

  而氮氧化物的影响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表现出来,交通高峰时人们如果正好在污染浓度高的要道边及路口,会很快感觉到眼、口、鼻难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大气中的臭氧本来很稀少,而且起到过滤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植物的有益作用,因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如果地面的臭氧浓度超标,却会迅速而强烈地刺激人体呼吸系统,引起易感人群(老人、小孩及心、肺功能不强者)疾病发作,甚至造成死亡。

  地面的臭氧浓度怎么会超标呢?这是因为氮氧化物在阳光下与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臭氧和其他氧化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就形成光化学烟雾。世界第一例光化学烟雾于1952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当时城内人们普遍感到眼睛流泪、口鼻难受、胸闷,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几天内死亡人数就达数百人。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学生课下进行采样。

  第二课时

  一、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采样。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教师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二、表达与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学生分小组汇报:

  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本组的探究计划

  本组的探究结果

  演示本组记录表

  学生探究部分示例:

  1、探究问题:楼层越高尘埃粒子越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1层

  20层

  2、探究问题:教室内与教室外尘埃粒子数一样多。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室内

  室外

  3、探究问题:树林中的尘埃粒子数比马路边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树林中

  马路边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课后实践活动: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教学后记:

空气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其中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大小是教学重点,大气压应用中的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是教学难点。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易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强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大小。

  2、教学难点: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用具:

  汽水两瓶、橡皮塞、吸管、塑料瓶、热水、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吸盘挂钩多个;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课件演示、分析讨论

  六、课前实施内容:教师先熟悉实验,并充分考虑到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七、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课件设计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该课件在设计时本着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问题、分析实验现象,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

  八、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一)新课引入:(实验引入法)

  比赛吸汽水,看谁吸得快?

  道具:两瓶饮料,一瓶带橡皮塞,一瓶不带塞。

  (从生活中常见事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授:(实验探究法)

  1、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引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教师做好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塑料瓶为什么会变形?

  2、是谁托住了纸片(覆杯实验)?

  3、是谁把小试管推上去的?(小试管上升)

  4、鸡蛋为什么会掉下来?(瓶吞鸡蛋实验)

  学生讨论后教师对每个实验进行分析引导,最后得出结论:以上几个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证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

  2、大气压的大小:

  A、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器材:两个挂钩吸盘

  (让学生参与此活动,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大气压是很大的。)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课件演示)

  结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学生体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威力。

  (质疑:大气压有多大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课件演示)

  (提醒学生注意管内水银液面高度的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在管内灌满水银后,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

  ⑵、松手后,管内水银柱下降,管内水银面上方有没有空气?(没有)

  管内水银面上方有没有大气压?(没有)

  结论:管内上方为真空,没有大气压强,管外的大气压支持着760mm高的水银柱。也就是说大气压强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1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高=1.01×105帕

  D、介绍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3、大气压的应用:

  图片演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后得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课件演示:活塞式抽水机及工作原理.

  课堂小结:

  1、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并能通过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九、板书设计: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大小

  三、大气压的应用

空气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七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的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加热和传热的知识。第二课时要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

  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

  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由于有了成功的范例,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初步了解,所以会感到这个实验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设计实验的内容产生兴趣,设计实验也就成为学生自己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习和其它一切相关行为的重要起因,也会成为行为的一个持久动力。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当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个设计实验的内容本身就已经吸引了学生,因为有大量的实验用材料(塑料袋、针筒、气球、玻璃杯、乒乓球……),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产生兴趣。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都关注起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但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的情况。教师要把活动或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适应学生具体思维的特点。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设想也需要老师帮助整理、选择,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引导学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的自主发挥,又避免学生的探究停顿、受阻,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当然,指导还要因人而异,对学生熟悉的、身边常见的,较简单清楚的内容可少讲少指导一些,对一些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了解较少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的内容,则应多作一些指导。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前,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的难点,教师提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若是变大了或是缩小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的问题,以点明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这个容器的容量可变大变小,这样空气的变大变小可以通过观察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得知。进而引出也可以在某些容器口装上“门”,观察“门”的开关情况以了解空气体积变化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找出了许多可以帮助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容器,再配以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便设计出了许多实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水会热胀冷缩

  1、教师出示投影片,然后问“为什么水会溢出水壶呢?”

  2、教师启发学生:加热前,水壶里装的是满满的一壶水,但没有溢出,为什么加热后同样多的水会溢出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的假设,教师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3、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思想,逐步引导他们想到事先准备的实验方法上。如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时,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在瓶子里装的是红色的水,并在玻璃细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细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变化(上升),并想一想“为什么”?

  4、在排除水量多的假设基础上,告诉学生:水受热后体积比原来大,即体积膨胀了,烧瓶里容纳不下,就顺着玻璃细管上升了。

  5、教师请学生解释“炉子上被加热的水壶水为什么会溢出?”

  6、教师提出:“如果水壶里的水没有装满,加热后会怎样?”

  7、教师提出:“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如果水受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学生观看投影片,由学生发现水溢出的现象。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把学生讲的几种可能逐一提出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四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烧瓶里的水比原来“多”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指出:实验中没有往瓶中加过水。

  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受热体积会胀大。

  学生解释。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由于水受热会膨胀,水面会上升。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概括出科学结论: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和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

  1、教师问:“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

  2、由于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不能直接观察,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如何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可形变的透明容器内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

  3、教师就可以提供大量有结构的材料(塑料瓶、大针筒、保温瓶、气球、塑料袋等),让学生选用。

  4、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5、教师小结,并重点指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大的多。

  6、教师进行倒喷泉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推理,巩固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教师出示倒喷泉实验装置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推测该怎么做,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实验,验证学生推测的结论。

  学生自己推测,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实验去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设计实验。

  学生模仿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进行空气是否有冷缩性质的实验,验证自己推测的结论。

  学生实验以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议论得出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推测实验结果。

空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养活空气污染的方法。

  4、关心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教学难点是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学生课前上网收集空气污染给人类、动植物造成的灾害资料、人们保护空气所采取的措施。

  2、课前调查:用三面小玻璃镜,在镜面涂搽面油脂,分别置于阳台外、卧室、客厅,几天后,看哪个地方污染最严重。

  3、课前调查:和家长一同在路边感受汽车污染。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做憋气活动,体会憋气时有什么感觉?

  2、人憋气时感觉很难受,这说明什么?(空气的重要,人离不开空气)

  3、登山运动员登山时要携带氧气瓶、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气,植物会枯萎、给金鱼缸装上增氧泵,这些都说明了什么?(空气的重要,人、动植物离不开空气)

  4、你还知道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吗?

  5、小结:人、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十分重要。所以说,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阳光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6、板书课题:空气是生命之源

  二、认识空气的污染、污染原因及危害

  1、看书第13页上面两幅图,你经历过这两种环境吗?你喜欢哪样的空气环境?为什么呢?阅读13页的资料,了解清洁空气对健康的好处和污染空气的危害

  2、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1)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

  (2)什么地方的空气污染最严重?

  (3)我们居室的空气质量怎样?

  3、经过调查,你对我们目前的空气状况有感想?

  5、小结: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不令人满意。汽车多、建筑施工多、能源消耗多,人们对更舒适的生活的追求,反而不断的加剧对空气的污染。空气污染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探究保护空气的措施

  1、看书14页的图,阅读资料。

  (1)森林有什么作用?

  (2)汽车尾气对人有什么危害?

  (3)焚烧垃圾有什么危害?

  2、我们能够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四、总结

  1、空气是生命之源,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

  2、我们要为净化空气做些事情。

  五、作业

  1、针对南京锦湖轮胎厂对我们周围空气造成的污染状况,请你提出合理的整治意见。

  2、继续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

空气教学设计11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

  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1)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2)往烧杯里倒满水。

  (3)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4)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2、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3、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1)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找一名学生朗读实验步骤。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纸团没湿。下面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请看小黑板:

  实验二: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慢慢倾斜。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纸团紧紧塞压玻璃杯底部,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然后把杯子慢慢倾斜时,看到有气泡冒出,纸团湿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

  ①你怎么解释这两种现象?

  ②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第一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把杯子提出水面,发现纸团没湿,说明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第二次把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里,把杯子倾斜时,发现纸团湿了,还有气泡从杯子里跑出来,说明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空气让出了部分空间。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结论。

  实验三:

  ①拿一只瓶子。

  ②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

  ③把水倒进漏斗里。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水没进到瓶子里。

  师点拨:把塞子塞紧时看到水没进到瓶子里,下面把塞子松一松,试一试结果会怎样呢?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当把塞子松动后,水流进瓶子里去了。瓶口塞紧时,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塞松动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也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

  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教师出示粉笔问:粉笔内有空间吗?粉笔内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着?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叫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做,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予以评价。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这条重要性质是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概括出来的,每个同学都圆满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祝贺你们!

空气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讲解法、 综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讲授新课]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加入到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得出如下结论)

  (1)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2)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3)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新购买的家具、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质量,等等。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课前认真地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有害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大气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空气质量被污染的现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

  (1)我们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每天基本是“轻微污染”;

  (2)我们城市的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浓烟、地面扬沙和沙尘暴等。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访问,也查阅了空气污染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如何自己测量周围的空气质量呢?

  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并计算尘埃粒子数,就能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对。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前各小组采集到的尘埃粒子数,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现在请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测算计划与方案。

  学生:各小组按5点取样法算出,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根据小组测算结果,让各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3)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

  学生:(各组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组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前的尘埃粒子数量多,下雨后的尘埃粒子数量少)。

  (3)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不同。

  教师:同学们做实验比较认真,计算方法也正确。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现象。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质量既然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呢?你们有什么建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互相讨论、补充后总结、作答)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如: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因为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做课后练习,给予指导、点拨、纠正。

  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略)

  [巩固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

  A、感冒 B、哮喘 C、肝炎 D、沙眼

  答案:B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

  A、赤潮 B、沙尘暴 C、温室效应 D、酸雨

  答案:C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答案:被动 纤毛 痰

  4、某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

  A、优 B、良 C、轻度污染 D、重度污染

  答案:B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

  A、打“呵欠”会传染

  B、同学们想睡觉

  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答案:C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

  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

  C、喷空气清新剂

  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答案:D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活动与探究

  1、某学习小组探究在擦黑板时,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含量。他们将制作的载玻片采集装置,放到教室的中央,擦黑板后五分钟,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五个抽样点的尘埃粒子数分别是10、16、14、17、8(每个抽样点的面积为4平方毫米)。请同学分析:

  A、在400平方毫米的范围内有__________个尘埃粒子。

  B、教室前排位置的尘埃粒子数应比测定出的尘埃粒子数__________。

  C、在现有的条件下,应如何降低粉笔灰对同学的污染。请谈谈你的看法。

  2、写出你身边常见的空气污染源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

  一、空气质量周报中的'三项指标

  从1997年开始,我国先后有几十座城市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以便为各地及时提供当地的空气质量信息。在空气质量周报中,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可吸入颗粒物是三项常用的指标。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简称API),是将常规测定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转化成数值(1~300以上),并通过分级(一般为五级)来表示空气污染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使用于反映城市短期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的重点,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是:

  0~5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优”;

  51~1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良好”;

  101~2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201~3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四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超过300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五级标准,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Inholable Particles,简称IP),曾叫做“可吸入尘”“飘尘”“微尘”,是指漂浮于空中的、粒径小于10 μm的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物、液体颗粒,或固体吸附液体、气体后而形成的颗粒物,数量通常用mg/m3或μg/m3 表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吸入颗粒物容易被人吸入,因此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将可吸入颗粒物列为检测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跑步时不宜只用鼻呼吸

  跑步时,人体对氧的需要量增加。如果跑步时只用鼻呼吸将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势必迫使呼吸肌加强活动,加快呼吸频率,以提高肺的通气量,来满足人体对氧的需要。其结果是,呼吸肌会较快地产生疲劳,反而影响氧的供应。因此,人们常常在跑步时注意掌握呼吸动作的节奏,适当张口协助鼻进行呼吸。

  据研究,兼用口、鼻呼吸,肺的通气量可由只用鼻呼吸时的80 L/min增至173 L/min,并且因呼吸频率不过快,而延迟呼吸肌疲劳的产生。通过口腔,还可以辅助散发运动中体内产生的热量。但是,在严冬进行跑步时,注意张口不宜过大。这样,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经过口腔时得到温暖,从而减小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三、世界无烟日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7年作出决定,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此举告诫人们吸烟有损健康,呼吁世界“烟民”在该日停止吸烟或戒烟,并呼吁这一天所有商人不卖烟。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选择了“青少年不要吸烟”作为本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在我国召开的第三个“世界无烟日”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呼吁:控制吸烟应从青少年抓起,还强调控制青少年吸烟要从小抓起;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教育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绝对禁止中小学生吸烟。

  据有关报刊报道,我国青少年吸烟率近年来不断上升。如果不加控制,到2025年,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的总人数将由现在每年10万人上升到200万人。据调查,青少年吸烟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70%以上的吸烟者开始吸烟的年龄都在15~25岁之间。为推动我国控制吸烟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杜绝青少年吸烟现象。

  四、马路上的无形魔鬼——铅

  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铅。铅多积聚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大气中,而距地面25~100厘米处正好是儿童的呼吸带。儿童长期吸入这种含铅的尾气后,容易发生铅中毒,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它不仅损害人的神经系统,还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铅对孩子的危害尤其严重,因为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差,对铅的吸收率是成人的5倍以上。铅中毒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研究表明,孩子血铅含量每上升10微克/分升,智商值就要减少6~7分。

  五、家居装饰中的杀手

  目前我国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建筑、装饰和家居,甲醛、苯、氡气和放射性污染超标,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家具中的黏合剂,含有较多的甲醛。甲醛的释放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而且释放量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甲醛对人体黏膜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急性中毒可导致流眼泪、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并发生呼吸道疾病;慢性吸入可导致持续头痛、无力、失眠等。长期皮肤接触会导致皮炎等过敏疾病,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质。

空气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科学探究目标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科学态度目标

  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1.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出示PPT1】

  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1.追问。

  空气无色无味,而且也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出示PPT2】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器材),提问:能否设计实验,清楚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出示PPT3】

  (1)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设计实验。

  (3)教师小结并明确实验探究方案,同时出示实验要求。

  3.实验要求:

  (1)3个烧杯中,每个烧杯都大约盛放半杯水(热水、常温水、冰水)。

  (2)将装置依次放入盛水(热水、常温、冰水)的烧杯中,直至没有明显变化时再拿出。

  (3)小组合作实验,完成记录单。

  (4)注意安全!空锥形瓶套上气球放入实验现象(采用图文结合的记录方式)

  实验结论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研讨一

  1.实验中我们小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套在锥形瓶上的气球在热水杯中鼓起来了,在常温水杯中瘪下去了,在冰水杯中更加瘪了。)

  2.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出示PPT4】

  3.和上节课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不同?

  【出示PPT5】(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三)探究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1.提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尝试解释。(关于微粒的解释如有困难,可加入教材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画空气微粒和水的微粒受热后运动变化图。

  【出示PPT6】

  空气微粒

  热水常温水冰水受热

空气教学设计14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屏住呼吸会有什么感觉深呼吸后又有什么感觉(指名谈感受)

  [点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儿童的体验,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产生关注的情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师:空气对人类多么重要啊!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随时呼吸到它,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今天我们学习的18课讲了一只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我们一起读读吧!

  2、师板书课题《小狐狸卖空气》。(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观察老师一笔一画写“卖”“空”两个字。)生借助拼音读课题。

  3、指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

  [点评:鼓励学生设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破词。

  (2)生再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划出要求“学会”和“会认”的两种生字,读一读,读给同位的小朋友听一听。

  (3)检查,反馈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采取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3、生齐读课文。

  [点评:上课起始阶段,要给学生较多的自读课文时间,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中的每句话。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这部分时,特别要注意把准新教材的特点,教好两种不同要求的字。]

  三、再读课文

  (一)读好1至4自然段。

  过渡: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呢生自由读1至4自然段。

  1、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1)小狐狸进城看到许多高楼和汽车,会说什么(生畅所欲言)

  (2)师:对呀,小狐狸感到多新奇呀!我们怎么读出它的感受呢!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新奇的语气)

  (3)学生自由试读。

  (4)指名读。齐读。在读中体会小狐狸看到许多高楼和汽车的新奇之感。

  2、指导读好2、3自然段。

  可是小狐狸到城里没几天就生病了,它得了什么病呢生自由读2、3自然段。

  (1)指名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1:缺乏树木的高楼之间,汽车穿梭不停,排放出许多尾气,小狐狸吸进了身体里,用力揉鼻子,不停地咳嗽。)学生看课件,体会浑身不舒服的感觉。

  (2)学生试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狐狸得病后的“痛苦”感受)。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的形式读好第二自然段。

  (3)指导读好第3自然段。

  师引:小狐狸浑身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怎么说生齐读医生的话。

  (4)小结: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就能治好小狐狸的病。

  3、指导读好第4自然段。

  (1)过渡:小狐狸听了医生的话,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读中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3)接读。病好以后它是怎么想的呢生接读第二句话。

  (4)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4、将1至4自然段连起来读。回答: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

  5、表演回至4自然段。(师生分别扮演小狐狸和医生。)

  [点评:第1至4自然段的教学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之一。①教师注意了淡化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情感,培养语感。②注意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真切的感受呈现连续的动态中,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③表演使学生“稚化”,又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在低年级不失为有效的、生动的教学手段。]

  (二)读好5、6自然段。

  生自由读5、6自然段。思考:小狐狸是怎样卖空气的

  2、出示课文插图1活化后的课件:小狐狸背着大葫芦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汽车排放出尾气。一位老奶奶气喘病犯了,小狐狸把一葫芦新鲜空气卖给了老奶奶。学生看课件,了解“带到”在课文中的意思。

  3、老奶奶吸了小狐狸的新鲜空气后怎样呢

  (1)师范读老奶奶的话。(读出老奶奶高兴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3)老奶奶说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指名答。

  (4)师:人们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里,有新鲜空气卖是多么高兴的事呀!生齐读老奶奶说的话。

  4、师生共同读好第6自然段。

  师引读第1句: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买小狐狸新鲜空气的人越来越多。生接读第2句。

  5、生再看课件2。(体会人们渴望呼吸新鲜空气的心情。)

  6、全班齐读。读好5、6自然段。

  (三)读好第7自然段。

  1、几年后,城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指名答。

  2、看课件3:(由城市旧貌逐渐演变成新貌。突出街道两旁的树、草坪和花坛,体现“变化”。)

  3、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4、我们读了这句话知道什么呢

  出示填空练习1:

  chéngshìměilìdedàhuāyuán

  ()就像()。

  生看拼音填空,再读一读。

  5、城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人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课后练习2:

  xiǎohúlixinxiānlōngqì

  人们再也不来买()的()了。

  生看拼音镇空,再读一读。

  6、师用第二句话小结: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

  7、配乐朗读第七自然段。(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点评:第7自然段是课文的训练重点。教师在设计中,重视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练习。将拼音的巩固。词句的训练、语言的积累纳入四十分钟内,是“增效减负”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小组讨论:开始人们为什么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后来为什么不买了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答案不求统一或千篇一律。)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l、认读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

  2、识记字形。

  (1)采用口诀识记“买”“卖”。店里有东西(十)就可以“读”,家里没有东西就得“买”。

  (2)引导学生用熟字作比较记字形或部件记字形。

  如:“院、位、过、空”中的“完、立、才、工”都是熟字便于学生记忆。

  (3)运用课件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用电脑演示“带、变”的笔顺或用红色强调它的关键部位。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

  3、指导书写。

  (l)指导写好起笔和关键笔画。

  (2)学生在书上写一写。(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

空气教学设计15

  设计意图:

  《空气在哪里》主要使学生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身体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引领学生探究验证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质疑,并敢于想象。

  教学准备:

  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平底烧瓶、天平、打气筒、水槽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1、师:请大家看看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们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测

  师:杯子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这些办法能否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我们还需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不容易找到的仪器,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

  组长领仪器。

  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有创意!我们马上动手试一试吧!

  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杯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

  2、师: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那请你们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气味?来,用你的小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吗? 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空气有颜色吗?是啊,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师适时板书)

  师:大家再想想看: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气体。我们来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卡(出示资料)

  (四)自由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菜都要用称来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谁能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称一称?现在我们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天平。我们把天平来当做跷跷板。现在我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试平衡,大家看,现在天平两边一样重了。

  师:大家注意看仔细了,我在左边的瓶子里打一些空气,好,大家看,现在天平怎样了,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