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5 11:48:35 设计 我要投稿

《空气》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气》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并明白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2、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了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并能够说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学重点:

  1、大气污染指数;

  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等参与式;

  四、教学手段:

  cai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课前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让绿色听得见》,烘托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来──“方舟计划”:使学生认识如果人类再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使长期以来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学生的关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个题目一步步将话题引向主题,同时从大处着眼,使学生明白目前人类面临的严峻局势;

  3、两次著名的大气污染事件(录像):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气污染指数的教学;

  4、大气污染指数:通过读图及图例了解大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及怎样阅读空气质量预报(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了解不同质量的空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城市某一天空气质量情况,认识到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读图──找规律──分析、查资料──写论文;

  5、我国污染现状:学生合理推理后,老师用材料引出,引起学生生成对我国大气质量的了解和忧虑;

  6、活动:根据课下收集到的资料,按老师提供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全体学生明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时增强演员学生对收集资料的处理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最后通过观看录像总结措施,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

  任选其一:

  1、绘制宣传画: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为主题,绘制一幅广告宣传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将课堂所学发展到课外;

  2、分析我国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的原因,并形成小论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整理成文的能力。

《空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鹿、深、汽、痒、呼、吸、喘、专、店”是个生字。

  2、积累词语:“高楼林立、灯火通明、人流如潮、车水马龙、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等。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汉字“呼吸”。

  4、指导空气污染有害健康,美化环境有助健康。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运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查找“喘”字,并理解文中“喘”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注意读长句子时能做适当的停顿。

  教学难点:

  区别“汽”与“气”。

  结合课文内容,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偏僻的深山、繁华的城市、专卖店”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相关资料(有能力的可制成ppt)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

  (媒体显示:小花鹿图及相关文字)

  读词语,学习生字:鹿

  仔细看看画面,它长得怎么样呀?

  2、可爱的小花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它又看到了什么?

  (媒体显示:课文第一小节)

  自由读,个别读

  3、(媒体显示:偏僻的深山画面及文字)这就是小花鹿的家乡。看,它的家乡有些什么?谁能介绍一下?

  理解:偏僻的深山

  4、(媒体显示:一组图片。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繁华的城市)

  理解:繁华的城市

  谁来说说,小花鹿来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

  再读第一节,学习“汽”“楼”“深”

  5、揭示课题

  a、(媒体显示:布告: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开了一家“新鲜空气专卖店”,欢迎光临! 小花鹿)

  b、学生自读;理解“专卖店”

  C、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接龙读课文,正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课文2——4小节

  师:小花鹿怎么会有卖空气这个有趣的想法的呢?原来它刚在城里住了没几天就发生了一件事。

  1、小组合作读课文2——4节,一名学生演一演医生。

  2、完成填空(媒体显示:小花鹿在城里才住了几天,就得了(),它()痒痒的,()干干的,()不舒服)

  3、你知道小花鹿怎么会得空气污染过敏症的吗?(学生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空气污染的资料)

  4、读医生的话,学习:呼吸

  5、指导朗读

  四、学习5——7小节。

  1、自己读一读5--7小节,思考:你觉得小花鹿卖空气的生意怎么样?

  a、在学生竟到老奶奶的话时,学习“喘”,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指导朗读老奶奶的话。

  b、在学生讲到如今城市的变化时展示我搜集来的绿地图片并让学生交流为何空气会变好。

  2、指导朗读。

  五、巩固、拓展。

  1、复习生词:(媒体显示:游戏“考考你”)

  2、(媒体显示:告示

  如今,城市里的环境好了,人们不用买我的新鲜空气了。我想改行开别的专卖店,希望大家向我多提宝贵建议!

  小花鹿)

  3、说说:你觉得小花鹿来上海开一家“什么专卖店”比较好?

  反思:

  1、在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小花鹿的图片,让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着手,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他们感兴趣的小花鹿,生字“鹿”的教学渗透其中。教师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图片,说一说,理解“偏僻的山村”和“繁华的城市”

  偏僻的深山对于如今我们这些生活在上海的孩子来说是相对陌生的,而在课文中对于它的理解却十分重要。运用直观的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偏僻的深山”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寓词语的理解与生动、形象中。

  虽说天天生活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繁华的城市”这一词组的理解还是有局限性的,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使孩子自主学习获得答案,无形中让学生在学习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与前文的“偏僻的深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指导朗读不再生硬。

  3、由于课前向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学生把收集来的相关资料做成了ppt,在课堂上展示。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课文理解难点起到重要作用。

  4、多媒体制作的复习生词游戏,画面精美形式活泼深受学生喜爱,既弥补了复习生词的枯燥感,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活动达到又一个高潮。

  以上四点是我认为我这堂课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感受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空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 、指导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 、指导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 、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是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1 、教学难点是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长吸管、大小相同的纸杯两只、细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 、空气会流动么?

  3 、想一想:空气受热或冷却以后会向哪儿流动?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 、谈话:那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呢?

  ①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向哪里流动?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热空气在火焰的上方,向上流动。

  ④ 小结:说明热空气向上流动。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①实验二: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纸蛇在转动、纸蛇在跳舞

  ④是什么力量让蛇转动的呢?

  ⑤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3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发现热空气向哪儿流动?

  (二)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2 、学生猜测

  3 、实验三:在长吸管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一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 、汇报实验结果。

  5 、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6 、讨论、汇报

  7 、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8 、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利用热空气向上升的原理来做事,你知道吗?举例说说。

  9 、演示:我们也来做一个“热气球”:用酒精灯给薄塑料袋加热,薄塑料袋加热升起。说说为什么会升起?

  (三)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 、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2 、学生猜测

  3 、实验四:按要求做实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4 、分组实验、讨论

  5 、汇报交流:热空气向上升,冷热空气向下流动。

  6 、小结: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流动。

  7 、在生活中,你见过热空气向上升,冷热空气向下流动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四)探究风的成因

  1 、凭我们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2 、看P8的风形成图,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

  3 、汇报:风是怎样形成的?

  4 、小结: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向上升,升到高空会变冷,冷空气向下降,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这样,空气就流动起来了。空气总是在循环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也就是说,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5 、试画空气流动图

《空气》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科学探究目标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科学态度目标

  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1.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出示PPT1】

  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1.追问。

  空气无色无味,而且也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出示PPT2】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器材),提问:能否设计实验,清楚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出示PPT3】

  (1)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设计实验。

  (3)教师小结并明确实验探究方案,同时出示实验要求。

  3.实验要求:

  (1)3个烧杯中,每个烧杯都大约盛放半杯水(热水、常温水、冰水)。

  (2)将装置依次放入盛水(热水、常温、冰水)的烧杯中,直至没有明显变化时再拿出。

  (3)小组合作实验,完成记录单。

  (4)注意安全!空锥形瓶套上气球放入实验现象(采用图文结合的记录方式)

  实验结论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二)研讨一

  1.实验中我们小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套在锥形瓶上的气球在热水杯中鼓起来了,在常温水杯中瘪下去了,在冰水杯中更加瘪了。)

  2.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出示PPT4】

  3.和上节课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不同?

  【出示PPT5】(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三)探究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1.提问: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尝试解释。(关于微粒的解释如有困难,可加入教材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画空气微粒和水的微粒受热后运动变化图。

  【出示PPT6】

  空气微粒

  热水常温水冰水受热

《空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小学科学课中的运动的快慢如何体验

《空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

  3.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二)能力

  1.尝试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就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生物校园网网页、检查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生:调查当地几种大气污染源,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以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为例,启发学生思考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第二课时

  1.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2.表达与交流

  作业:实践活动

  学生分析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资料,关注空气质量。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学生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2、路面扬尘

  13、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4、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5、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学生交流调查结果,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讨论解决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学生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做。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分小组汇报:1、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2、本组的探究计划

  3、本组的探究结果

  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演示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信息。启发学生发布和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板书。

  教师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讨论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师生总结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

  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造成198人死亡,你们知道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吗?

  学生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演示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板书: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学生交流“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1.路面扬尘

  12.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3.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4.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教师以“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交流讨论示例: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师生讨论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组数据有和感想?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这几种污染物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有一个共同之处: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影响是长期渐变的,在这两种污染物浓度高的地区,较长时期后会出现某些疾病的高发生率。

  而氮氧化物的影响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表现出来,交通高峰时人们如果正好在污染浓度高的要道边及路口,会很快感觉到眼、口、鼻难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大气中的臭氧本来很稀少,而且起到过滤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植物的有益作用,因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如果地面的臭氧浓度超标,却会迅速而强烈地刺激人体呼吸系统,引起易感人群(老人、小孩及心、肺功能不强者)疾病发作,甚至造成死亡。

  地面的臭氧浓度怎么会超标呢?这是因为氮氧化物在阳光下与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臭氧和其他氧化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就形成光化学烟雾。世界第一例光化学烟雾于1952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当时城内人们普遍感到眼睛流泪、口鼻难受、胸闷,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几天内死亡人数就达数百人。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学生课下进行采样。

  第二课时

  一、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采样。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教师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二、表达与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学生分小组汇报:

  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本组的探究计划

  本组的探究结果

  演示本组记录表

  学生探究部分示例:

  1、探究问题:楼层越高尘埃粒子越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1层

  20层

  2、探究问题:教室内与教室外尘埃粒子数一样多。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室内

  室外

  3、探究问题:树林中的尘埃粒子数比马路边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树林中

  马路边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课后实践活动: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教学后记:

《空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2、进一步提高对实验中某一现象提出自己推测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3、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1、猜谜引入:“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通过活动,感知什么是压缩空气。

  进行“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的活动(材料准备:每个小组有一杯水,每个学生有一个注射器)。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注射器中装了水,堵住出口,活塞还能往下压吗?

  2、如果装的是空气呢?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水不能被压缩,而空气可以被压缩。

  3、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4、正式向学生介绍注射器这一生活常见的物品,因为在以后的很多探究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它。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了灵活的处理:以借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压缩的活动替换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游戏,通过与随后进行的借助注射器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在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同地时能正确地认识压缩空气的概念,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开展拍球比赛活动,引领学生做出假设。

  1、进行拍球比赛,引导失败的学生找原因。

  2、启发学生提出假设:球能弹起,手感受到的弹力可能是压缩空气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1、教师:用你们手中的注射器说服我,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2、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寻找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表述和记录。

  设计意图: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汇总小结,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解决了对“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的疑问,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

  教学反思:

  能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上,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探究的工具进行了规定(注射器),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让学生自由设计验证活动(比如利用塑料袋、气球等),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发展呈多样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宽,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空气》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七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的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加热和传热的知识。第二课时要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

  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

  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由于有了成功的范例,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初步了解,所以会感到这个实验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设计实验的内容产生兴趣,设计实验也就成为学生自己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习和其它一切相关行为的重要起因,也会成为行为的一个持久动力。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当然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个设计实验的内容本身就已经吸引了学生,因为有大量的实验用材料(塑料袋、针筒、气球、玻璃杯、乒乓球……),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产生兴趣。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都关注起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但一味强调自主,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不知所从或盲目探究的情况。教师要把活动或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适应学生具体思维的特点。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设想也需要老师帮助整理、选择,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引导学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的自主发挥,又避免学生的探究停顿、受阻,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当然,指导还要因人而异,对学生熟悉的、身边常见的,较简单清楚的内容可少讲少指导一些,对一些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了解较少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的内容,则应多作一些指导。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前,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的难点,教师提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若是变大了或是缩小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的问题,以点明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这个容器的容量可变大变小,这样空气的变大变小可以通过观察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得知。进而引出也可以在某些容器口装上“门”,观察“门”的开关情况以了解空气体积变化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找出了许多可以帮助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容器,再配以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便设计出了许多实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水会热胀冷缩

  1、教师出示投影片,然后问“为什么水会溢出水壶呢?”

  2、教师启发学生:加热前,水壶里装的是满满的一壶水,但没有溢出,为什么加热后同样多的水会溢出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的假设,教师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3、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思想,逐步引导他们想到事先准备的实验方法上。如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时,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在瓶子里装的是红色的水,并在玻璃细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细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变化(上升),并想一想“为什么”?

  4、在排除水量多的假设基础上,告诉学生:水受热后体积比原来大,即体积膨胀了,烧瓶里容纳不下,就顺着玻璃细管上升了。

  5、教师请学生解释“炉子上被加热的水壶水为什么会溢出?”

  6、教师提出:“如果水壶里的水没有装满,加热后会怎样?”

  7、教师提出:“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如果水受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学生观看投影片,由学生发现水溢出的现象。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把学生讲的几种可能逐一提出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四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烧瓶里的水比原来“多”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指出:实验中没有往瓶中加过水。

  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受热体积会胀大。

  学生解释。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由于水受热会膨胀,水面会上升。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概括出科学结论: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和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

  1、教师问:“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

  2、由于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不能直接观察,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如何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可形变的透明容器内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

  3、教师就可以提供大量有结构的材料(塑料瓶、大针筒、保温瓶、气球、塑料袋等),让学生选用。

  4、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5、教师小结,并重点指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大的多。

  6、教师进行倒喷泉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推理,巩固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教师出示倒喷泉实验装置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推测该怎么做,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实验,验证学生推测的结论。

  学生自己推测,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实验去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设计实验。

  学生模仿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进行空气是否有冷缩性质的实验,验证自己推测的结论。

  学生实验以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议论得出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推测实验结果。

《空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教学难点】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教学准备】

  教具: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学具:1根细长木条、3根细线、2个气球、2个夹子、一份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1.(出示一个石头)这个是?(出示一瓶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出示一瓶空气)这瓶呢?

  2. 石头和水有重量吗?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幻灯片展示课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呢?

  5. 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6.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幻灯片展示),并演示实验。

  7. 小组内展开实验,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8. 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9. 说明了什么?(擦去“吗”)得出结论:空气有重量。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 在实验中,小木棒倾斜,使我们知道了空气有重量,怎样才能让小木棒的倾斜度更大,让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空气有重量呢?

  2. 看书82页内容,找出书中是怎样说的,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3. 小组内展开实验.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

  3. 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称量放气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

  4. 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同吗?谁来帮我们算算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石头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气?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

  四、拓展应用

  1. 填写石头、水、空气对比表。

  2. 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 根据这些特征由此把它们划分为固体、气体和液体。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空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空气》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新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放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之后讲述,呼吸是人生存的另一个基本生理活动。学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进行呼吸作用,鼻子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但对呼吸时还有哪些器官参与,这些器官对吸人的气体有什么作用,了解的比较少。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对吸人的气体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五、课前准备

  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直尺、分组5~6人/组

  六、误时分配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为什么一个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二、呼吸道作用

  资料分析

  讨论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5.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1)保证气体通畅

  (2)处理吸入的气体(但处理能力有限)

  分析题:

  1.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2.声音的发出

  三、课后练习

  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

  2.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致病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

  动脑思考问题,自由发言

  1.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

  2.观察图4-25呼吸系统的组成,并根据呼吸的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3.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观点,相互评价

  有的学生会问:“嘴也可以用来呼吸,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什么区别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分析,围绕讨论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

  各组选派代表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发表意见,其他各组适当补充和修改,统一答案:对未解答的问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启发下,再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出正确答案。

  思考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刚才对付论题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答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

  1.观察吞咽与呼吸关系图

  2.用尺测量吞咽与呼吸时会厌软骨位置的变化,分析问题

  3.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

  4.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

  5.叙述声音的发出

  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举手回答,互相完善,认识到呼吸道各器官之间是有联系的引导发言,促使学生说出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引出课题。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的名称。

  2.组织学生回答呼吸系统的组成,鼓励学生回答,表达各自观点,统一正确答案。

  教师对这一问题不作解答,建议学生继续学习之后再作解答

  指导各组有效地进行分析。

  在讨论之后,讨论题中的第1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要协调好课堂纪律;其余的题组织各组选派学生代表回答。

  在回答讨论题第2题之后提醒学生回答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哪一个好。

  讨论题中的第3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最终形成空气质量的好坏。

  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观念。

  讨论题第5题注意提醒学生根据人体体温恒定和讨论题第2题中相关的知识来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呼吸道的作用,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1.提问:为什么在

  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

  2.指导学生测量吞咽与呼吸时会厌软骨与食道之间距离的变化数值

  3.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指导看图

  鼓励发言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注意到如果支气管炎不及时治疗,会患上肺炎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习积极性。

  利用教材中信息及呼吸作用的常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留有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促进主动学习。

  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抢答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马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是适当进行启发,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及时总结,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明确边说边吃的危害,确立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测量、观察等技能,学会利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培养观察、叙述的能力。

  检测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空气》教学设计12

  教育理念指导

  1 、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 、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空气是会流动的吗》

  教学方法:讨论、教师演示、学生自主动手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自三年级学习《科学》以来,初步学习了一些科学常识,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但是本册四年级的科学学习将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能较差。

  教学目标:

  1 、探究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②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②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③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②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巩固

  提问: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 、进行猜测质疑:

  提问: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板书课题《空气是流动的吗》

  3 、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二、自主学习

  1 、风的形成

  (1)分组试验

  提出问题: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汇报:

  归纳总结:空气是会流动的

  (2)讲解: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

  (3)验证试验结果

  提出要求:同学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4)鼓励学生:

  祝贺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2 、空气的流动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演示P6实验二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归纳:热空气是上升的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质疑: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结合生活实际推论: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的吃结论:冷空气是下沉的

  3 、冷热空气的对流

  (1)质疑并提出问题: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了解冷热空气对流图并归纳总结

  4 、热空气的用途

  (1)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三、课外拓展

  1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合作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2 、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向爸爸妈妈汇报。

  设计特色简述:

  本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具体分析学情。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结合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自主动手,从中得到实验结果,学到科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从而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中快乐的学习。

  板书设计

  冷空气和热空气

  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

  热气球孔明灯

  学生实验记录单:

  1、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手放在点燃的蜡烛上的感觉:

  纸蛇转动说明:

  2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加热一只纸杯里的空气,松开扶住木棍的手后

《空气》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

  三、课时安排 一节课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投影器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针对空气,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与同学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关空气的科普知识小故事。由班长组织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投票,选出几个得票高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课题。课题提出者作为组长,自行组成小组。

  2.课堂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想想为什么风会动?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会长得更快?

  看图思考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那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以下我们就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看看它究竟是何物。请同学们看课本。板书

  板书,看书,思考

  切入主题

  上一堂课已经要求大家去准备了,那现在由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人起来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根据自己找出的资料,各自谈谈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和最有兴趣的,并且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空间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

  肯定学生的结果,重点讲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和有疑问的。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先看看他所用的装置图,课本图2-2

  找图,看图

  进一步引进内容

  由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氧气占1/5;后来陆续发现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观看空气成分示意图

  那你们想不想来亲眼看一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齐声叫好,期待实验

  初次接触实验,增强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操作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细心观看,跟着老师的操作思考

  让学生初识仪器,有利于以后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识认知

  提问: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解释现象:瓶内增加水约瓶的1/5,说明消耗了氧气。板书: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加热)重点

  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消耗氧气而不消耗氮气?

  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现在证明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取一瓶氧气一瓶氮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闻起味道,然后示范操作的规则,请两位同学上来自己操作。取两根带火星的火柴,分别伸进瓶中,发现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能

  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所包含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能不能想出日常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先由图片引出,用以来证明前面的学生的回答的正确与还可以补充他们想不到的或没有见过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各种空气成分的作用

  看图思考,记笔记

  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氧气用途:潜水、医疗 ;炼钢、气焊; 化工生产 ; 宇宙航行

  2、氮气 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 医疗、麻醉; 超导材料 性质 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 3、稀有气体 : 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各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 ;制造低温环境 (氦); 医疗麻醉 (氙)

  学生认真做笔记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保护空气: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环境的变化,例如谈谈郊区的空气与市区空气的不同

  通过讨论,由小组推选一个人回答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 养成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投影图片,形成对比

  解释图片。

  回忆自己身边的环境与图片中哪个比较相近

  形成对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后天》电影片段

  通过片段,让学生懂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受害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缓解压力

  3.

  课后作业:学生自行分组,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调查、采访、实验、统计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区的空气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空气》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是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中的一文。旨在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新鲜空气,呼出废气。教材共分2个部分:第1部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第2部分是比较吸进的气和呼出的气有什么不同。重点让学生经历呼吸的过程,感受爱护环境、洁净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难点是通过实验验证人体呼出和吸进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不管是四年级不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都知道一些呼吸的习惯,但都是生活上的基本认识,并不知道其中的科学原理。学习本节内容会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提升,形成更科学的结论,孩子们会更喜欢他们的科学课。

  三、 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本节学习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不仅想通过观察、实验引领学生认识人体呼吸器官、知道呼吸意义这些科学知识,突出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更想好好把握本节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润物无声地让学生体验健康生活。

  探究目标

  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知道它们在身体上的位置,了解呼吸全过程;

  2、了解呼吸的基本功能。

  1、能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认识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过程;

  2、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能提出和呼吸相关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对“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作出假设,并用实验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根据假设和实验获取的证据进行分析,对人的呼吸作出解释,形成科学结论;

  4、能积极参与集体交流,对他人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5、保持和发展对自然事物善于质疑的好奇心;

  6、养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7、尊重他人意见,善于提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探究重点

  经历呼吸的过程,感受爱护

  环境、洁净空气对健康生活

  的重要性。

  探究难点

  实验比较人体呼出和吸进的气体。

  四、探究准备

  教师准备

  1、课件、记录表、

  2、保鲜袋

  3、澄清石灰水、饮料管、气泵

  学生准备

  1、记录表、

  2、保鲜袋、

  3、澄清石灰水、饮料管、气泵

  五、探究过程

  探究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体验激趣导入

  1、憋气体验,引入课题:健康生活需要空气。

  ppt出示科学家的研究结果

  试着憋气(支持不了,可停下来。交流感受,体验生命离不开空气。

  让学生亲身感受、交流,使科学的论证与实践相结合。

  (二)、多层面体验呼吸,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过程

  1、出示人体呼吸器官平面图认识各呼吸器官

  2、播放人体呼吸过程flash,验证猜测、讲解补充。

  3、反复呼吸一袋新鲜空气。深入点明课题: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空气。

  1、说出:鼻、气管、肺等参与呼吸的器官名称。

  2、正确找到呼吸器官的位置。

  3、封闭状态下呼吸体验,深入认识生活需要新鲜空

  通过动画把抽象的呼吸通过视觉的冲击使过程更具体化。

  (三)、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1、确定探究题目:比较新鲜气体和不新鲜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2、提供实验材料,交流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交流发现

  4、阅读表格,形成结论

  5、根据已有知识以验进行假想,提出自己的假设。

  6、各组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分工合作。

  7、学生实验、汇报结果。用实验证据验证假设,进行解释。(同组补充后其它小组就不同发现加以补充)

  8、学生仔细阅读,并比较科学家对气体的分析和自己的实验结果,说说想法。

  ——讨论得出实验注意的事项及演示实验使学生后来的实验开展起了促进作用。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科学趣味题,问:面对需要,我们可以怎样洁净、创造。

  2、请随音乐画面,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

  3、联系生活各抒已见

  4、看图赏乐,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优美环境。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欣赏图片,给学生美的薰陶。

  (五)、小结延伸

  新鲜的空气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关于健康生活还有哪些需要,我们有机会再来分享!

  附1:板书设计

  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空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新鲜 多 少

  不新鲜 少 多

《空气》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尝试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

  3、 通过学习讨论,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识,进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2、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明确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学设计目标和思路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资料”及利用课本资料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使学生明确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而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教学,一方面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来学习,另一方面则通过“空气质量日报”、补充资料来加以拓展,使学生增加对空气质量知识的认识。教学中设计“污染空气的主要因素”的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多样性、严重性,进而为空气污染防治的学习埋下伏笔;而让学生完成“倡议书”,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确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评比展出来宣传环保意识,服务社会,使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共同参与环境的保护。最后以诗的形式结束新课,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师:前面学习了人体的呼吸,我们知道了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使外界气体不断进入肺部,又使体内气体不断排到体外。那么,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进呼出多少空气?(生感兴趣但又困惑。)

  师:回忆上课内容,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师:对,那么16乘上每天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吧!同学们算一下。

  生;(计算)23 040次

  师: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么一天呼吸多少气体呢?

  生:(计算)11 520 000毫升(即11 520升)。

  师:人一天呼吸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跟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思考。

  投影:你知道吗?

  (1)小明同学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于去年9月对新房进行了装修和油漆,可新房里住了没几天小明和爷爷就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他俩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2)清晨,当你行走在一片树林中,你会觉得空气特别新鲜,心情格外地舒畅,精神也为之振奋,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生阅读思考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到空气中,人把它吸入体内后而引起的。

  师:好。

  生:小孩与老人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小明和爷爷生病了。

  师:对!生病与抵抗力也有关。

  生:装饰材料中也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从而致使他俩生病。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间里没有通风透气,使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的。如果让有害物质全部扩散后,再住到新房里就不会得病了。

  师:有道理。那么第二题呢?

  生: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师:对!

  生:树林的空气里没有灰尘等颗粒,也没有有害气体。

  师:很好。

  生:植物能释放出一些物质,有的可以杀菌,有的可以使空气新鲜。

  师:对!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从上面的讨论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分析”(1)(2)(3)并谈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说出你的理由?

  (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代表发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气污染较公园等园林处严重,所以交通警察的发病率比园林工人高。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比非工业区严重,因而工业区的发病率就高。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但吸烟的人数在增多。

  师:你讲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那是因为空气被不断污染,质量越来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升高是因为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师:对!由以上事实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吸烟呢?同学们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们不知道吸烟的`危害,或吸烟已经习惯了。

  生:他们已经吸烟上瘾了,无法戒掉。

  生:可能吸烟时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吧。

  生:吸烟是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际的交往或出于被迫无奈。

  师: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须明确吸烟是危害健康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因好奇也吸过烟呢?请举手。

  (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师甚感惊讶但又很沉着。)

  师:噢!我班有好几位学生也吸过烟呢!那么,请你们谈谈吸烟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烟很呛。

  生:吸烟喉部难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来,呛人。

  生:吸烟不仅呛人,而且熏得我流泪。

  师:以上同学们讲出了自己的体会,谢谢你们能坦诚地告诉老师。吸烟不仅危害自己,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学们不能再吸烟。“中学生守则”也明文规定: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同时,你们回家还要劝阻你们的父母及亲戚朋友少吸烟或不吸烟,多宣传吸烟的危害,让更多的人避免吸烟的危害,好不好?

  生:好!

  师:空气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调查你们父母的工作单位及你们身边有没有空气等污染,你们调查了吗?请你们说一下。

  生:我父亲是司机,经常在路上开车,有污染;母亲种田没有污染。

  生:我父亲母亲都是教师,空气污染应该不大。

  生:我母亲在××公司上班,是电脑管理员,有电器产生的污染;父亲是驾驶员,有污染。

  生:我父母都是种田的,应该没有污染。

  生:我父母都是开店经商的,在马路旁,有污染。

  师:你们调查得很认真,从你们的调查发言中大家已经知道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空气污染,以及其他的污染。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展,这种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就像前面资料反映的信息一样,那么请同学们请分析思考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分组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工厂产生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能污染空气,还有焚烧垃圾、稻秆麦秆,吸烟等。

  生:车、船排放的尾气。

  生:有毒气体的排放以及污水的排放。

  生:煤气的漏气。

  生:食物腐烂变质产生的异味。

  生:乱扔垃圾废物,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生:扬尘和扬沙。

  师:还有吗?可联系刚上课时的两个讨论思考思考。

  生:油漆、装饰材料释放的有害化学物质。

  师:对!刚才你们思考分析得很全面,污染空气的因素有很多,还有金属加工时产生的金属粉尘、电器产生的污染物等。目前,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空气质量的好坏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空气质量的好坏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许多城市已经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发布空气质量报告,以便人们能及时了解情况。下面来学习相关知识,请阅读课文“我国部分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并思考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含哪几项内容。(生阅读。)

  生: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状况。

  师:对!下面介绍相关的知识。

  投影:

  空气污染指数──是将常规测定的几种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转化成数值(0~300以上),并通过分级(一般为五级)来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0~5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优”;

  51~1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良”;

  101~2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201~3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四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超过300的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五级标准,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

  师:空气质量为“优”,其实并不是指没有污染,而是指相对污染程度较小,你们明白了吗?

  生:知道了。

  师:造成空气污染除了气体,还有可吸入颗粒物,而“扬沙”与“沙尘暴”是主要原因。下面介绍有关知识。

  投影:扬沙、沙尘暴与浮尘

  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两者大都在冷空气过境或雷雨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或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一些空气质量的知识。污染的空气不仅会影响健康,使人致病,严重时还会致人死亡,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防治空气污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防治空气污染?

  (生分组思考讨论,代表发言。)

  生:不焚烧垃圾废物、不吸烟,工厂不排放有害废气、烟雾,汽车等机动车不排放尾气。

  生:汽车不排放尾气是不行的,应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可以使用无铅汽油、使用无污染的燃料或使用电能作动力。

  师:你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不乱扔垃圾,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生:不使用有污染的(即不合格)装饰材料和油漆,因为它们会释放有害物质,造成污染空气。

  生:要保护植被,爱护树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你们已经讲出了主要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当然,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很多,还有不随地吐痰等。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个人的呼吸卫生,如用鼻呼吸,打扫卫生时要注意洒水,房间、教室要经常通风透气,扬沙或沙尘天气要戴口罩,等等。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了空气的质量与人的健康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哪位学生来简述一下。

  生:空气的质量好坏跟人的健康关系很大,空气污染越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导致人生病甚至死亡。

  师:好!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也懂得了保持健康的身体,必须有优质新鲜的空气,空气污染的防治十分必要。老师建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字数在200~300左右,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评出最优秀的倡议书2至3份,在学校橱窗展出,你们认为好不好!

  生:好!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完成。本课的学习就到这里,最后,老师想献上一首老师自己写的诗,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大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美好的明天。

  投影:

  平时呼吸不用嘴

  运动锻炼深呼吸

  课间活动不追逐

  房屋教室勤通风

  废物垃圾不乱扔

  吸烟害人又害己

  植树造林空气新

  呼吸卫生要牢记

  附板书:空气质量与健康

  1、 污染(影响)空气的主要因素。

  吸烟、焚烧生活垃圾及秸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作用、汽车船舶有害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油漆、装饰材料)、扬沙和沙尘暴、乱扔垃圾、食物腐烂变质等。

  2、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不吸烟、减少汽车船舶等尾气的排放、不焚烧生活垃圾及秸秆、不排放工业废气、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使用不合格的装饰材料、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等。

  3、 呼吸卫生。

【《空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致空气的教学设计12-19

《这里面有空气吗》教学设计09-17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09-25

哪里有空气的教学实录12-25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堂教学实录范文10-06

空气污染的影响-空气污染的危害09-04

关于幼儿园中班空气在哪里活动设计12-14

保护空气的作文12-23

爱如空气09-14

空气小学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