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华山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
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齐读
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
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
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
指读,齐读
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
男生齐读。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女生齐读。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
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
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
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
“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
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举头”是什么意思呀?“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
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
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
9、配乐齐背古诗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
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
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咏华山教学设计 2
一、分析教材
《咏华山》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即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美华山的事,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在学习中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如“山腰、远远近近、只有天在上”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可以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对于山的高还是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兴趣是诗的含义及到底华山高到什么程度。所以老师课堂所要做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及课件的辅助理解华山的高,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举头、回首”等词语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体会文中的诗的韵味。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吗?我国最有名气的山有五座,它们是……人们称它们为“五岳”,(出示:五座山图片,老师介绍)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华山。先一起来读好它的名字。(板书:华山, 学习生字“华”,点明它是多音字。)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华山吧。 多媒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3、看了有什么感觉呀?(美、高)很多到华山的人和你们一样,都喜欢写诗或文章来赞美它!看,这里就有一首七岁孩子写的诗(出示:《咏华山》一诗)自己来念一念!(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4、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由易到难排列问题:谁写的?为什么写?诗是什么意思?)
课文就解答你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吧!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一个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小孩 情不自禁 登华山 远远近近
山腰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或将生字归类来认读)
3、昨天预习小朋友都给课文标段了,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呢?(提示古诗和上面内容上一段,有标点符号)同座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夸夸他,不好的地方互相纠正。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简评。
5、现在你们解决了哪些小问号呢?
谁写的'?——哪段告诉我们了?引导学生读出这一段。
为什么写?诗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可以用一句什么话或一个词语来评价华山——板书:高 华山真高哇!)
6、看来同学们对课文都基本上了解了大概意思。过渡:华山到底怎样的高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细读读课文第二段,寻找答案吧!
三、 精读全文
(一)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段,指读。
2、讨论:华山到底怎样的高?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三四句:你能用动作告诉大家:假如你是华山,蓝天、山、白云、太阳都在哪里吗?(或上台玩拖移游戏)高不高?练读,(引导:如果你在山顶,还可能看见什么呢?)总结:华山真高哇!练读这两个句子。
还从什么句子体会到华山的高呢?第一句。为什么能从这句感觉到华山的高呢?读词语:艰难
(引导:你仿佛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再读词和句,读出艰难的感受。)
总结:奇险天下第一山,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真高哇!
我们南京也有一座很高的山,是什么山呀?对了,老师还知道:紫金山有5座紫金山那么高!华山怎么样?引导学生再次齐说句子——华山真高哇!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读这一段,再次体会华山的高吧!男女生读!
4、 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5、小朋友们都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想去看、写去拍照……寇准也忍不住作了一首诗,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都叫——“情不自禁”,出示词语“情不自禁”,指名读。
6、小寇准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让我们也像寇准一样,再来吟诵《咏华山》吧!(出示古诗,齐读。指导什么叫吟诵?)
7、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这段中,你们找到吗?同座位找找!交流。
8、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诗的意思吗!自己试试。( 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9、那你们能边做动作边背诗吗?这首诗题目是什么呀?对了!(板书:咏)
10、现在知道“咏”是什么意思了吗?就让我们在一起赞美华山吧! (师生齐背《咏华山》)
12、先生听寇准吟诵《咏华山》后有什么反应呢?读第三段,指名模仿先生赞美!如果你是那位先生,你还会怎样说?
13、真不简单,寇准当时——“才”七岁,(年纪小)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老师如果在场,一定也会夸他——你的语文学得真好!
师小结:希望我们班小朋友也能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3. 背诵古诗, 指名读古诗,评议。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近 进
3、 分析字形 沿、顶、除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学习拓展阅读文章《六岁小诗人》
咏华山教学设计 3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师:今天,有几位生字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认一认。
生齐说:想。师出示生字卡片:艰难吟诵称赞,最后一张为空白卡片,生笑。
师:这张卡片上的汉字小朋友去哪儿了呢?噢,原来跑到黑板上了。
(师板书“山”字。)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见过哪些山?
生:中学里面的假山。
师:那是假的山,真名叫“土堆”。
生:马陵山。
生:我还从电视中见过一些山。
师:你觉得这些山怎样?
生:高!
师:高!谁来读一下“山”字,告诉老师?
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听出来了,山的确很高。
师:其实,在我国陕西省境内就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高山,它就是华山。师在“山”字前板书“华”字。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朗读课文,对华山已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中那位小朋友一起去登华山,看看你觉得华山怎样?
师出示“他们沿着山路……飘着朵朵白云”一段话,生自由读。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高山”的简笔画。
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读这段话,老师听说华山的山路很窄,如果大家一齐读,肯定登不上山顶。请小朋友们各自读,再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很高!
师:用心读书了。
生:很漂亮!
师:能一边读书一边用心感受。
师:小朋友们,能通过读,把你心中感受到华山告诉老师吗?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老师觉得他们没费劲就登上去了。我们和那位小朋友、先生一起去登。(师指着简笔画山脚)现在开始: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画一级级石阶。)
生:没累!
师:接着登!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接着画。)
生:没累!
师:对,可能现在没累,可是,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刚刚离开山脚。
如果登到山顶,他们累不累?(师将石阶补画到山顶。)
生:累。
师:等上山顶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
师:这就叫“艰难”!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注意将“艰难”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老师听出来了,登山很艰难。请接着读。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究竟有多高呢,老师没听出来。请接着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没听出来,好象还有两座山超过了华山。
生再读,注意突出“远远近近、都”等词语。
师:有点听出来了,谁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
师:没有山超过华山。(师随机画连绵起伏的群山见笔画,以突出华山之高。)
请接着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听出来了(师随机在山腰画朵朵白云,以突出华山之高。)不过“太阳显得那么近”老师没听出来,是这么近吗?(师随机画了一个很小的太阳。)
生笑:太阳应该有这么大。(边说边做展臂画圈的动作。)
师:咦,太阳为什么会是那么大呢?老师不懂。
生:因为在华山顶上,太阳显得那么近,所以看上去应该很大。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你得通过读,才能将它读大起来。
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一句,注意将“那么”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太阳是近了一些。(师随机将太阳画大一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读,太阳可能会显得更近,变得更大。
生边做动作边读,师随机将太阳又画大一圈。
师:刚才老师通过小朋友们读觉得华山很高。究竟有多高,在老师脑海中还不是很清晰。谁能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
生读。
师:老师觉得华山只有这么高。(师随机画一个短一些的感叹号。)谁能把它读得再高一些!
生跃跃欲试,一生读。
师:变高了一些。(师随机画一个长一些的感叹号。)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齐读告诉老师。
生齐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高!实在是高!(师随机画一个更长一些的感叹号。)
师:刚才老师听了小朋友们的读,知道华山很高。小朋友们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告诉老师呢?
生自由边读边做动作。
师:我们登上华山山顶,(指着简笔画)看到太阳公公变得胖胖的,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看到这样景色,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啊!华山真高哇!
生:华山太美了!
生:真漂亮!
师:小朋友们是这样夸奖华山的,(师板书“咏”字),和我们一起登上华山的那位小朋友是怎样说的?
师小黑板出示“小孩儿情不自禁……回首白云低”一段话。生自由读。
师:能读懂吗?
生摇摇头。
师:读读前面这段话。生自由读前面一段话。
生1:我知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是举起头看到太阳很近……
师:“头”怎么举起?
生2:我知道,“举头”就是抬起头,边说边“抬头”做动作。
师:知道了“举头”就是抬起头。
生1:回过头来看看,白云很低,在脚下。
师:不对,诗句中没有“头”这个字。
生1:“回首”就是“回头”。
师:我懂了。前两句意思呢?
生1:不懂。
师:再读读前面一段话。
生自由读前面那段话。
生:老师,我知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于齐”是说只有天在华山上面,其他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师:“齐”什么意思。
生:奇怪。
师:可不是奇怪的意思。(师拿出两支一样长短的粉笔),这两支粉笔怎样?
生:一齐。
生:一样高。
师:有没有山和华山一齐、一样高?
生:没有。
师:老师知道了,这首诗也是说华山很高。能读读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读。
生读
师: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吗?
生:一边动情地读,一边配上动作。
师:好诗!好诗!
师:华山是“五大名山”之一,登上华山,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生:舒服。
师:你喜爱华山吗?
生(齐答):喜爱!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由读2节,边读边想象登上华山看到的美丽景色。
生自由读2节。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那位做诗的小朋友一同游览了华山,大家知道那个小朋友是谁吗?
生:寇准。
师:他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这首诗时才7岁。和小朋友们一样大。你觉得寇准小朋友怎样?
生:非常聪明!
生:有学问。
师:这节课我们大家一同游览了雄伟险峻的华山。大家愿不愿意把这美好的风光记在心中。课后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下课!
咏华山教学设计 4
一、课前谈话。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
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指名读句子。
b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师巡视)
c指名读句子,点评。
d质疑问难:
e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四、课中巩固
⒈竞赛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3.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附板书:
25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咏华山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读出“文”与“诗”的不同节奏和韵味。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诗”和“文”联系起来,借文悟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导入:
刚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真厉害!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的积累就是你明天的资源。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你们读过没有?(出示古诗《咏华山》)
学生读古诗,
问: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地方?(板书:华山)
2、明确目标
仅仅会读还不够,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加大难度,我们学习第九课,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出示大屏幕)
学习目标:
1、会背古诗,读出韵味,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效果预期:
孩子们,怎么样?难不难?有没有信心达到这个学习目标?
二、民主导学
古时候,有个小孩跟他的先生去登华山。今天,高老师也带着咱们一年二班的同学去登华山,好不好?
任务一:“登”华山(大屏幕出示)
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华山真高?
学生明确任务以后,开始读课文。
1、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华山真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学写:“真”
这是我们要学写的生字,前鼻音还是翘舌音,上下结构十字头。伸出右手跟老师书空。“真”在这里是实在、的确的意思,与它意思相对的是“假”。
问:华山究竟有多高?谁回家查了有关华山的资料了?
(华山约2200米那么高,和我们的教学楼相比差不多有600多层楼那么高)
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华山真高。
2、华山真的很高,可是究竟高到了什么程度?(画简笔画:山)
大家在书里找一找,还有那句话说明了华山的高?(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指名读。
我觉得这里景色真美!我来画一画这远远近近的山,远处的我画这里,近处的画哪里合适?(学生说老师画)这山可真多啊,谁来读好这个词?生读词:远远近近
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些山本来也很高,为什么在这里就变矮了
呢?(对,华山太高了,别的山都不能跟它比)
这句话中,哪里说明了华山比别的`山都高?(加点:都在自己的脚下)
谁来用朗读来表现华山很高?点名读,齐读
读毕: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不得不说:啊,华山真高哇!(再出示句子)
3、站在山顶,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指名读
太阳应该画在哪里?为什么?
白云应该画在哪里?山腰间在什么位置?
理解:山腰(同学们,你们摸摸自己的腰,看,腰就在我们的身体中间,那么山腰呢)教师画
理解:朵朵(那我画一朵云行不行?那我应该画几朵?为什么?书上怎么说?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这就是朵朵)大屏幕在下面点点
看,华山都在白云上面了,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毕:啊,华山真高哇!
4、看,华山都在白云上面了。它实在是太高了,你要想爬上这座山会觉得怎么样?这句中哪个词能体现爬山很不容易?齐读:艰难
词读好了句子也能读好。来,我们把这句话读一次。
指黑板说:爬上这么高的山,的确很不容易,必须付出努力才能爬上山顶这就跟我们的学习一样,。但是到了山顶就能看到不一般的景色。
出画面:这景象你们觉得怎么样?你想做什么?让我们再把这美景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第二段,大屏幕出示这段话
任务二、咏华山
1、小寇准跟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心情十分激动,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华山,这就叫“咏”华山。板书课题出示任务二。
2、任务呈现:
读古诗,自己从课文中找到古诗的意思,然后给同桌读一读
背会古诗,加入动作,看谁的动作跟古诗很合拍。
3、诗意理解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古诗中的齐和首是什么意思?
(请在书上做好批注)
4、诗意理解了,关键字义也知道了,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次课文,读出华山的高大和美丽吧。
5、拓展:背诵有关山的古诗。
三、检测导结
1、检测题:古诗填空
2、小对子互批
3、反馈交流
咏华山教学设计 6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 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 精读全文
(一) 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 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 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 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 第二自然段:
1、 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 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 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 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 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 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 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 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 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 第三自然段:
1、 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 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 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 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 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 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咏华山教学设计 7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双绿线中的11个字,认识2个偏旁。学生能利用上下文或通过查字典、上网等方法或途径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优美的书写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能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学生能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为古诗配画。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文,找到文中与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并借助文中优美的文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资源
学生能利用资源(如:图片、文字等)了解华山及寇准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搜集资料。
华山:
寇准:
利用“加、减、换、编儿歌、猜字谜等方法记忆,比一比看谁记得生字多。
2、预习要求:一读、二圈、三标、四问。
学生会读——为汉字注音。(你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字读音吗?请在该字的下面点上“·”。)
①()()()()
咏沿艰难
()()()()
顶禁吟诵
()()()
赞宋寇
②()()()()
华间与齐
()()()
称代岁
学生会写——识记字形。
华:
间:
与:
齐:
称:(偏旁:)
代:
岁:(偏旁:)、
请根据课文中读音给生字组词。(注意“华、间、称”在文中的读音!)
huà()
华
huá()
学生会用:汉字开花。
华间
与齐
称代
岁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初读课文。
①学生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情:
②学生知道文中的“小孩儿”是()代的(),吟诵《咏华山》时,他才()岁。
③学生会吟诵《咏华山》这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④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请教:
精读课文。
①引导学习:
学生理解“艰难”、“情不自禁”的意思
学生能说出对华山的'印象。
②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学生能找到与文中对应的诗句。
文诗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③全班交流反馈。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学生为古诗来配画
课后反思:
1、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利用导学案,把生字的学习放在课前,由学生主动识记生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前,教师检查各个层次学生导学案学习单完成情况,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本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文中有诗,课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写诗背景、诗意等。因为有了课前导学环节,扫除了生字词障碍,这样有较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意。诗文对应的教学,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这样组员在讨论中共同提高。最后,学生在音乐中进行诗配画,让孩子们感受到诗中有画。
咏华山教学设计 8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 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 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 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 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啊! 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 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 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 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 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 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 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 (出示) 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 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 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 以读促悟,运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议议,在课文中找找有没有能帮你理解的句子。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诗意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只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的点拨,如:“举头”、“回首”。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读,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句结构的奇妙,体会到古诗的意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华山雄奇险峻,我采用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的办法,让学生在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从而感受到《咏华山》这一课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再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我为他们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学中几点不足:
1、这篇课文诗好,意境美,不仅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也赞扬了寇准的才华出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促进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交流更为充分。
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咏华山教学设计 9
● 上课背景
第一课时已完成: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重点阅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教学生字:华、路、自、己。
● 教学内容
1、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2、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4课,齐读课题。
2、复习生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生: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课堂上老师把学生看成朋友,学生也会把老师看成朋友,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下一步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谈话又掌握了学情,在平等师生对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二、欣赏风景、创设情境
1、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啊!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去看看华山)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华山吧!
2、课件播放录像。初步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
【此处欣赏录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可能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很急切的想知道其真面目。另外,也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及整节课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感知华?quot;高"这一特点】
三、借助情境,欣赏品读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
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为什么?(可以从"高"和"山路崎岖"两个方面回答)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登上山顶后,我们会看见什么呢?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指名说看见了什么,相机板书。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板书。板书: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王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可以赞美它一下吗?(可以)师激情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你们也学着王老师的样来赞美华山吧。(指名读、齐读)
11、把这几句连起来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12、小朋友们,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小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提出要求:先读,讨论意思,再有感情地读。
14、小组汇报。(简单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结合板书适机指导)小组读。(加上动作)齐读。
15、先生听到这首诗,有什么反应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16、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配乐通读全文)
【此处着重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习过程。同时,也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没有使用太多的直观素材,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感悟、去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四、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王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实物投影教学生字。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这个环节设计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但在写字前,教师特意将课文中的小寇准树立成学生心中的小榜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于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写字的姿势应该要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1、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但好像游览得还不太过瘾,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个网站:xxx里面有更多的关于华山的资料,小朋友们课后可以了解一下。
2、课后练习: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至拓展练习本上。
3、写下自己对华山想要说的话或也作一首小诗来赞美华山。
【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有课堂引向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走向书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网络世界,拓展知识面。】
咏华山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17个生字,会写“真、间、与、首”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教学难点:
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自己 真高 山间 云朵
2.复习古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诗文对对碰
1.课文有些句子和古诗的意思一样,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
3.这些的说明了华山的——高。
4.读好这句话:华山真高啊!
学习生字“真”
用真啊!说句子。体会感叹号的`用法。
三、我也来描绘
1.华山怎么高呢?说一说。
2.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用图画画出来吗?再配上几个句子。
3.自由完成绘画。
4.展示并介绍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随机教学“间”
5.我们只是读文看插图就都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小寇准身临其境更有自己深刻地体验了。我们一起来跟着小寇准来吟诵这华山的高吧。
四、学写生字“与”“首”。
咏华山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咏华山(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华、岁、齐、。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预习作业设计
读通课文,圈出生字词
学程设计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2、听老师来背《咏华山》
3、出示课题,齐读《咏华山》
二、理解课题
1、看图,说说对华山的初步印象
2、读好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知道课题中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沿着山路艰难宋代寇准七岁与齐山腰间情不自禁吟诵称赞华山山顶
(2)再读音准,指名领读,领读者要提醒音准。
(3)出示词组进行检查。
(4)理解部分词语,当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可以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让学生多读几遍,再理解。
2、读好古诗
3、了解文包诗
4、分自然段读课文
5、出示:寇准,领读,分男女生读
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
1、学习山字头,记住岁
2、观察比较华、齐、岁看看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3、给字找朋友
4、描红临帖
版块一
1、小朋友,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来背两首的?
2、小朋友们能背这么多古诗,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吟诵一首,欢迎吗?(师背《咏华山》)
3、你们想学这首诗吗?这首诗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出示课题)谁来读课题?
板块二
1、瞧,这就是华山。(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对华山的印象。
2、是呀,课文中就有一句:(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这里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4.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好吗?
板块三
1、首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到老师背的这首诗,把它多读几遍。来,打开书,翻到137页,开始吧。
小结:当我们一下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放到文中、句子中去理解,这就叫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2、小朋友读得真投入啊,谁能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一起来读!
3、这首古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这就叫文包诗。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而是和前面的一段话连在一起,属于一个自然段(出示整段课文)谁能把这个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4、这么难读的'一个自然段你都能读的这么好,这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5、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得真响亮,第三自然段谁来读?读的真流利啊,第四自然段呢?
6、读得真认真,大家听仔细了吗,这首诗是谁写的?
7、是啊,当时才7岁的寇准在登华山时,看到华山那么的高,情不自禁的吟了一首《咏华山》,受到了先生的夸奖。
板块四
1.出示生字:岁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学习新偏旁山字头,比较山字头和单独写的山。
2.观察三个生字卡片上的字,华、齐、岁,有什么发现?同样是上下结构,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组词
4.描红临帖
咏华山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5、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生字引入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四、质疑
五、小结
形式:开火车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7、吟诵诗句。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咏华山教学设计 13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文法。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本课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从而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课前活动:背诵关于山的古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竖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生写课题)
2.复习生字,认读词语
(1)听写词语:中间 古代 七岁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宝宝都还记得吗?下面我来检查一下,拿出生字本,坐正写字姿势,准备听写。
学生听写——出示正确的词语——学生对照检查
(2)复习读词
师:小寇准登的是华山,小朋友,我们就登词语山,有信心登上去吗?那我们就开小火车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寇准 沿着 艰难 山顶 吟诵 情不自禁 (学生开火车认读)
师:老师建议,女生读一个,男生读一个,一起登上山去。(男女生合作读)
2..检查读文
师:词语读得这么棒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读得正确又流利。)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寇准!(生齐答)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山)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在山顶小寇准还情不自禁地写了下了一首诗呢!知道他写了一首什么诗吗?《登华山》
二、以诗引文,借文悟诗
1.
师:这首诗你们会读吗?谁来读?你来读。(指名读诗)
师:字字正确,句句连贯,读得好!还有谁再来读?(再指名读诗)
师:正确、熟练还很有节奏呢!还想读吗?
师:好,想读是小朋友一起来读吧!(学生齐读)
2.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华山的“高”
师:这首诗你们读了这么多遍,都读懂了吗?那谁来说说自己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师: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下面请就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吧!还可以用笔划下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全班交流找到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这首诗的意思找到了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谁找到了?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指名读句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的意思谁找到了?请你来读读。
师:嗯,不错,都找准了!
(3)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同学们看,课文中主要就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这首诗的意思,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过渡:读了这些句子你感觉华山怎么样啊?(指名回答:高)你从哪儿读出华山高的?
3.逐句指导朗读,感悟华山的“高”。
(1)生读句子相机出示:啊!华山真高啊!
师:华山有多高呢?有谁知道?(指名发言)老师告诉你们,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小朋友们,抬头看看这间多媒体教室,高不高?华山比它高多了,大约有一百六七十座这样的教室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
师:谁来读读华山的高?(指名读,评价:“真高”这两个字读得好。我想,你的头脑中一定出现了这高高的华山,是吗?)
师: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读书。谁也能这样读?(再指名读,评价:嗯,你让我看到了高高的华山。)
师:还有谁想读?(再指名读,评价:我想,这高高的华山肯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对吗?)
师:大家一起读。(齐读)
过渡:你还从哪儿读出了华山高?
(2)生读句子相机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这景色很美,我想来画一画这远远近近的山,我先来画远处的山,(师在黑板上画远山)师:那么近处的山该画在那里呢?谁来指给老师看?(学生上台指)好,我就画在这儿。(师画好近处的高山)
① 指导读词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谁能读好这个词?(出示词卡“远远近近的山”)你来。(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这么多的山,这么快能把它看完吗?这样,刘老师来读给你听。你的眼前,你的.头脑里,就在想,啊,这么多的山。听!师范读:“远-远-近-近的山”有没有看到这些山啊?你再来试试看。)
师:嗯,头脑中出现这些山了。谁还想读?你来。(再指名读)
师:山,越来越多了。谁,还能读?想读的一起来读吧。(齐读)
②指导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我有个问题,(指着黑板上远处的山)这些山原本也很高,可为什么到了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谁知道?(指名回答,感受华山的高。)
师:对,“都在自己的脚下”就是说,这些山都没有华山高,华山是最高的,除了蓝天高高在上。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华山比这些山都高?(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有谁想读?(再指名读) 师:哎呀。这些山,不但多,还很美呢!谁再来读?(再指名读)
过渡:还从哪一句也读出了华山的高?
(3)生读句子相机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景色更美了。我也想来画一画。太阳该画在哪儿呢?看看书上怎么说? (指名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边画边说:太阳离华山顶太近了,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师:我还想画白云。白云该画在哪儿?(一起说:山腰间。)
师:山腰间的位置就是---谁来指给我看。(学生指在山的中部)
师:同意吗?(师指在半山腰)这儿就是山腰间。
师边画上朵朵白云边说: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
师: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吗?同桌之间先练习练习。(同桌练习)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高高的华山,红红的太阳。还有谁想读,你来读。(再指名读,师:我想问问你,你在读的时候,眼前仿佛看到什么景色啊?)
师:好,你已经会边读边想画面了!请坐。还有谁能这样读?你来试试看。(再指名读)
过渡:多美的华山,多高的华山啊!难怪小寇准会激动得赞叹。
4.再次感叹华山的高,理解“艰难”
(1)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得比刚才好。你来试试看。(指名读)
师:听出来了,你比刚才更激动了,谁还想来再赞叹赞叹?(再指名读)
师:了不起,你把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感情也读出来了,谁还想读一读?你来。(再指名读)
师: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大声赞叹。(齐读)
(2)理解:艰难
师:这样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华山图片: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华山不仅很高,而且山路又陡又窄,可难爬了。“自古华山一条路”,说的就是山的高和险。(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句话中就有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找找看,哪个词?一起告诉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艰难并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谁能读好?自己先读读试试看。(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读?(指名读,评价:两千多米的华山很不容易爬,能读得再“艰难”一些吗?)师:你再来。(再指名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你爬山时艰难的模样了。)
师:大家一起来爬爬华山,读。(齐读)
过渡:华山很高,也很难爬,但爬上山顶以后就能看到不一般的景色。书上有一副插图,画的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景色。想不想欣赏欣赏?
5.欣赏美景,朗读背诵
咏华山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里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写好“华、与、齐”三字。
2.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对四句诗熟读成诵。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华山的高险峻美。
4.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贴图
课前谈话:
1、聊一聊孩子已知的“山”
(师板演“山”)小朋友,你们喜欢山吗?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你们都知道那些山呢?
2、引入登山竞赛
这结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登山,分成四个小组,哪一组听讲专心,发言积极我们就登上一级,到下课时,我们比比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先登上山顶,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华山
1、小朋友,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登的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吗?
(1)(出示“华山”词语)“华”是个生字,谁能读准这个字?指名读。领读。(“华”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读第四声。)齐读。
(2)你有好方法记住“华”字吗?指名说。(“花”去掉草字头,在下面加上“十”,就成了华。)
(3)伸出你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写山的名字。(师边写边说笔顺)
2、小朋友们听说过华山吗?
(呈现图片)师补充:华山在我国陕西省,是五大名山之一,也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山。
3、从古到今华山就吸引了无数游览者,也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和故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小孩子和先生一起登华山、咏华山的故事。板书“咏”,谁来把课题完整地读一遍?指名读、齐读。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别着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边读边画,边画边读。教师巡视指导。
3、现在我们要出发去华山了,在去华山的路上有不少困难呢!首先我们要闯第一关:字词关。
(1)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你都认识了吗?指着书后面的绿线和田字格,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读一读,读正确的表扬他一下,你真棒,读错的,你可以提醒他一下,也可以教教他。
(2)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你还能读吗?指名读,开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打乱顺序怎么样?
4、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有勇气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读课文
三、学习第二节,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1、小朋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华山(出示华山图。)你觉得华山怎样?文章哪一小节讲了华山的高呢?——第2自然段
2、大声读读第2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真高的呢?用横线画出句子。
3、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体会:(抓住句子中的词语交流)
啊!华山真高哇!
(1)直接告诉了我们华山很高,你能读出它的高来吗?试试看
(2)华山有多高?师补充:两千多米这么高,相当于800层楼房那么高。
(3)我们就带着惊讶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抓住“艰难”,你们爬过山或者爬过楼吗?什么感觉?
(2)那现在让我们来看(图示)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就是“艰难”,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句话。
(4)又难又累,啊,终于爬上山顶了,让我们一起感叹“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抓关联词说说句子的意思。
(2)教师画一画这“远远近的山”,这些山有高有低,有远有近,连绵在一起。要知道这些山本来也很高,可现在……(都在自己的脚下了),都在小孩和先生的脚下了,而他们站在华山顶上,就是说华山比这些山要高。
(4)看着图来读好这句话。师指着图引导读句
(5)是呀,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啊!华山真高哇!”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指名贴一贴太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贴?指导读好这句话。
(2)贴一贴白云。理解“山腰间”小朋友的腰在哪儿?在身体的中部,“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部。
(3)师引导:抬起头来——太阳显得那么近,回过头来——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可见——啊!华山真高啊!
4、小结,再次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标点符号的意思
5、书上有一幅插图,就画了刚才的景色。想看看吗?一起来看,师描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你还感觉到什么?美
那我们就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6、看着这么高的华山,欣赏着这么美的景色,此时,你最想做什么呢?
师陈述“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就叫“情不自禁”。(出示词语读准音)
7、寇准情不自禁地做了什么?(吟诵起一首诗来,他要想来赞美华山的高。)
(1)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出示诗句。谁来学学小诗人吟诗。
只有 / 天在上,更无 / 山与齐。举头 / 红日近,回首 / 白云低。
(2)指名读。集体读。读出节奏。
(3)古诗写的是华山,共有两句话,标一标。
(4)我们刚才体会的课文里就有两句话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指名读。
(5)出示对应的句子,男女生轮读
(6)理解“齐”就是一样高,“举”就是抬起,举头就是抬头。诗中也有一个字表示“头”“首”就是头。
(7)回应课题,原来短短的诗句也是来赞美华山的,题目就叫咏华山,咏就是赞美华山的意思,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诗的形式来赞美华山,我们更了不起。
(8)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来吟诵这首诗。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诗的意思吗!全体起立,加上动作读。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与齐
1、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2、书写。
咏华山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四、练习
1.口头扩词。
顶()()齐()()()
2.写笔顺。
与华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无疑成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这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咏华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咏华山》教学设计01-29
《咏华山》教学设计通用03-26
(实用)《咏华山》教学设计11篇03-28
咏鹅教学设计04-23
《咏鹅》教学设计11-21
《咏鹅》音乐教学设计06-28
《咏鹅》音乐教学设计12-16
咏鹅教学设计(15篇)05-22
《咏鹅》教学设计(15篇)02-05
《咏鹅》教学设计(14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