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读后感

时间:2023-03-19 16:23: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线》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线》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线》读后感

《线》读后感1

  《线》的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原名VICTORIA HISLOP,英国著名作家。早期在《星期日电讯报》、《每日电讯报》、《妇女与家庭》等开设专栏,以优美温婉的文笔和清新感人的故事享有盛誉。

  《线》是我看过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说《岛》给人留下唏嘘不已的感动,那么《线》使我更多地领略到作者塑造情节和线索方面的高超能力,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平常的事,衔接起来却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小说从塞萨洛尼基写起,正如帕夫洛斯所说:"这是个妙不可言的城市。"海水碧蓝,临海排列成行的咖啡馆,静谧的海湾,人们口里哼着的流行音调,以及络绎不绝的人流、车辆、船只,无不彰显着时代变化对这座城市的冲击。

  一切又好像发生在昨天,50年来,90多岁的卡捷琳娜老太太仍保持同样的着装风格。卡帕尼市的老街依旧,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四层楼公寓显示着岁月流逝的斑驳痕迹。

  时间的河流好像把我们带入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希腊,虽然局势动荡不安,但塞萨洛尼基却因为特殊的政治形式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城市,这里住着穆斯林、犹太人、希腊人,他们彼此包容,没有种族歧视,生活得很和谐。

  一场意外的大火蔓延到全城,导致第一富商康斯坦丁诺斯的经济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并且在这次火灾中他还失去了装潢富丽的房子,后来他妻子奥尔加及儿子迪米特里不得已搬到了伊里尼街。

  918- 922年,希腊和土耳其的长期战争打破了居住在土麦那的居民原本和平的生活,在逃亡的过程中,卡捷琳娜和原本要去希腊的母亲失散了,卡捷琳娜遇到了同样是母亲的尤金妮娅和双胞胎姐妹玛利亚和索菲亚,她们在困难面前彼此照顾,成了一家人。

  战争结束后,居住在希腊的穆斯林要迁到土耳其,希腊人重新搬到希腊。无疑,这是一次空前浩大的人口大迁移,卡捷琳娜意外地随尤金妮娅母女一起搬到了塞萨洛尼基伊里尼街,和奥加尔、莫雷诺一家成为了邻居,于是小迪米特里和小卡捷琳娜成为了很好的玩伴。

  作者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将迪米特里、卡捷琳娜的爱情故事同当时的时局密切联合起来。作为富商的妻子,因为丈夫的冷漠和面子观,奥尔加夫人是不能随意出去的。作为一个出色的裁缝,卡捷琳娜成为贵妇们的专用服装设计师,在一次次拜访科姆尼诺斯府的行程中,迪米特里喜欢上了这个不一样的女孩。然而世事易变,1939年,世界大战爆发,迪米特里和他的朋友一起投身前线,为保卫希腊分别与意大利、德国奋战。在迪米特里父亲康斯坦丁诺的故意伪骗下,伤心的卡捷琳娜嫁给了康斯坦丁诺的.商业合作伙伴吉尔古利斯。后来,丈夫的表里不一和自私,令卡捷琳娜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迪米特里的爱有多深。

  故事的线索纵横交错,情节环环相扣,小说中的"线"不仅指卡捷琳娜手中的丝线——暗示着她的身份是一位出色的女裁缝;也代表着列奥尼达斯的袖子,揭示人物内心的善良;同时还标志着希腊将近90年的历史变迁、时代变换。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那些善良的人们无疑永远都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线》读后感2

  阅读了《一线教师》这本书,书中的“十个一线”即“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给了我深刻的影响,也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书中列举了的一个个案例,虽是作者亲历亲为之事,但却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多读书,多读教育经典。经典可以使人趋真向善,经典可以使人宁静志远,经典可以使人荣辱不惊,经典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改变我们的人生。”读了 管老师的教育主题手记,我不得不为他教育教学细节处理的“艺术”和“智慧”啧啧称赞。

  教学是一种教和学,需要一些智慧和手段。教学中,管老师有满脑子的奇思妙想,金点子一个接一个。我特别欣赏管老师的 “一线作业学”,没有高深虚脱的理论,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详尽地阐述了他所展开的系列行动。“一线作业学”中的“组建作业竞赛小组”巧妙地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与作业拖拉者订作业合同”让倔强的懒孩子用“做好作业”来回击别人的指责;“弹性作业和作业典型”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伙伴学习,培养他们认真作业的态度、认真做事的态度……句句诚恳,有说服力。

  当他发现班级里个别学生写字潦草时他这样说的:“我曾做过一个实验,一篇学生作文要两个学生誊写,一个誊写得很干净、清楚,一个誊写得马虎、潦草,送到几个老师那儿去批改,当然,限时两分钟,因为高考作文,老师批阅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分钟。结果,你猜,相差多少分?”“10分”“28分!”“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老师也是人,他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一般来说,老师印象里是这样的,字迹干净、整洁的同学学习总是不错的。字迹潦草、马虎的,学习一定不怎么样。”“好好写字。把字写美,那要水平。把字写干净,人人可以做到,不就是多花几分钟吗?你以为写快一点,能快出多少时间?习惯干净、整洁了,速度并不慢。”合情入理的一番话,让孩子们听得心服口服。

  我特别欣赏的另一篇章是他的“一线激励学”。管老师在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线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激励学生的高手。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给学生心中镌刻入奔腾的蓝图,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对学生的点滴成绩,要进行鼓励大力表扬;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捕捉当众表扬;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将他们内心要学、要比的心态激励出来……激励手段还要有一个全程的统筹安排,不能今天想到这个用这个,明天想到那个用那个。每位老师应该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让激励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历程。

  “一线教师除了站在大地上,还应用诗意的目光不时眺望一下地平线;一线教师除了耕耘,忙碌,还应不时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学着管老师用一颗智慧的心,用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把工作做好做实。

《线》读后感3

  马克·李维的一部情感小说《倒悬的地平线》,讲述了一对情侣通过看似不可能的科学技术,实现了时间的跨越,“来世”的重逢。

  那天,乔西第一次遇见霍普,就注定了他们俩人终会有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

  书中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部分。一是他们的恋爱生活中的细节。二是真诚炽热的爱带给他们的勇气。

  没错,霍普和乔西很快就相爱了,他们像其他情侣一样,因为有了对方,平淡无奇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明媚又慌张。

  不幸的是,霍普大脑里长了肿瘤,时日不多。而她的天才男友乔西,研究的神经链接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可以实现人体记忆的复制。他们也成功地将霍普的记忆复制到了电脑上。

  在霍普去世四十年之后,记忆复制与转存技术已经成熟,帮助了很多在事故中遭遇不幸的人恢复了大脑的记忆。

  一个叫梅丽的姑娘是体验这项先进医疗技术的第102个病人。

  几个月后,恢复后的梅丽偶然来到海边的灯塔下,眼前的场景和似在梦中的声音时时萦绕在她耳边: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回来了,却找不到你,我该怎么办?

  你一定会找到我的,我敢肯定。哪怕那不是我本人,我也会存在于那个人的眼神里,心灵里,青春里。你要用我给予你的全部力量去好好爱他。

  你知道你都在说些什么吗,我的乔西?你所说的,就像是地平线倒转了一样。

  一股电流似的疼痛穿过了她的大脑,她才记起,原来她叫霍普。

  后来她得知,乔西为了与她重逢,在她死后,与神经链接项目的负责人弗兰奇达成了协议,愿意将自己的的这项发明卖给弗兰奇,只想将霍普的记忆在找到合适的身体后立刻转存。

  而乔西花了十一个月的时间,修改了神经链接的系统。只要霍普的记忆找到了合适的身体,乔西的记忆也会立刻寻找合适的身体。

  事实上,乔西在完成这些之后,在霍普生日那天自杀了,只为与她再次相遇。

  霍普来到了西雅图,这是乔西重生的地方。时光流淌了四十年,而他们,虽经历了死亡,却像重生的婴儿那样充满活力。

  当乔西偶然被一股似电流的疼痛穿过大脑的时候,他已经泪流满面。

  看这本书,我也被感动到哭。或许是好久没有被这么感人的故事和震撼的结局触动过。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机器的话,那么这类虚构的情感小说就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诉求。这样的爱情太过美丽,美丽到不现实。

  反观生活中,欺骗背叛不信任,劈腿出轨,好像我们离幻想中的爱情很遥远。其实,书中霍普与乔西的恋爱生活,我们普通的恋人每天都在经历,只是太过平常不容易察觉罢了。

  或许,我们平凡的爱情做不到跨越时间的轰轰烈烈,但可以做到彼此相爱得真诚热切。

  PS:我向来是不太敢看这种类型的故事的,不论是电影还是书籍。就像把我拉入一个深渊,好几天都爬不出来。

  虽然这是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但乔西的做法伤害到了很多人,甚至是剥夺了他人重生的机会。爱到疯狂,眼里只有你。

《线》读后感4

  读了《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一文,我深有感触,对中国教育的遗留问题我深有同感。这篇文章表达的观点很犀利,比如文章中提到今天的老师,论学养论人格魅力,有几人能担得起“启蒙先生”这4个字?从多角度反映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现在的中、小学老师——本该是儿童启蒙老师的人,却在不遗余力地在成为中国教育考试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后来读书死。文章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作为中、小学一线老师有责任,但不能把责任全部压在一线老师身上,分析一下这些问题的原因应该是与考试机制有关,大部分老师都想当好儿童的启蒙老师,可是,学习成绩差了,学校、上级来的压力很难解决。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刚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才是孩子们真正的启蒙先生,我们教给孩子们的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性格的形成、动手动脑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道出了幼教工作的真谛,每天,我们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用责任和爱心编织着这只绿色的摇篮,摇起孩子们无穷的梦幻;用心探索那一双双闪亮眼睛里的奥秘,用尊重拨动孩子心灵的七弦琴,奏响生活的乐章,感受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稚嫩的声音。

  作为我们公办幼儿园,坚决杜绝小学化教学模式,老师是孩子们的.合作伙伴,是各项活动的引领者。从人们认识到传授、灌输、训练的教学只是用现成的知识、技能为幼儿搭建一条跑道,设定一个行进的终点目标,教师指挥幼儿在跑道上行进这一“跑道行进”教学模式使幼儿经常处于被动顺从、缺乏兴趣的状态开始,我们就开始尝试“草坪嬉耍”式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把幼儿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对孩子们一生的生存、学习 、发展就会起到积极作用。

  文章最后提到:“最好的学校绝不是设施一流的学校,而是教师一流的学校。那些我们称之为“灵魂工程师”的启蒙先生学养几何、魅力几分,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我们相遇,才是真正为个人与社会埋下的最大伏笔。”我不赞成这一观点,作为老师都懂得“德与才,都不可偏重”。都知道“师道不立,其教不成”。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老师们每天都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仔细想来,我们就像个演员,有时扮演孩子的老师,有时扮演孩子的朋友,有时还要扮演孩子的妈妈,既教他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又教他们怎样认识世界,怎样做个好孩子。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教育要振兴,作为一个平凡的幼教工作者,我愿意为孩子们奉献全部的爱,我也愿所有和我一样爱幼教这一行的朋友,都尽自己的力量,干好幼教事业,共同为我们祖国的幼教事业增添一份明媚的春光。

《线》读后感5

  在读这本书时,我有过如此的感受。一名走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用自己的真事、真情向我们诉说了原来教育是那么美丽。在此我愿将自己的种种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是如何将教育的真谛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小到作业的收缴,大到班风的建设,管老师都是用心在琢磨。虽然他不是班主任,但他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一个好的学科教师,表面上不是班主任,实际上他是看不见的班主任,他没有班主任的名分,却有班主任的使命。他是真正的将孩子的一切放在心中,用心揣摩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感动。教育的根本是什么?那就是生活。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生活实践,脱离了生活,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管老师在教育中则时时、处处抓住契机,为生活服务,甚至为生活添彩。当我看到,他让孩子为新来的同学写欢迎词,我深深地为这个新同学感到幸福,有这样的老师和同学,再陌生的环境也会变得亲切、温馨;当我看到,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带着孩子观看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回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并用文字将地震中的温暖和爱传扬出去,我为这些孩子感动,在他们还稚嫩的心灵中,便埋下一颗爱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收获更多的爱!

  说到老师,一般总给人留下严肃,不苟言笑的印象,但在管大的教育中,却处处透着快乐。当我读到他因不满学生叫他管老大而写下的话:“呜呜呜,我何等斯文,竟落得这一雅称,呜呜呜,赶快给我拿掉,不然我就上吊。”我笑了;当我读到他化解学生指出自己的不足的尴尬时说的:“我的鼻子红了,我的脖子红了,一看屁股,它也红了,嘿,幸好穿着裤子,要不,羞死了。”我又乐了。从他那另类的师生交流中,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了老师的爱。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如果他不是深深地爱着他的学生,如果他不是深深的爱着教育,怎能想到这样精妙的语言。无疑,和他在一起是快乐的,常此以往,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制造快乐的人,更何况是心灵洁净的孩子呢?

  用心用爱换来的是什么?那一定也是一颗真挚的心,一份真诚的爱。在管老师的班级中我看到了家的温馨,那是家人才有的`关怀啊:一个画着图案,写着“管大生日快乐”的熟鸡蛋,一小袋板蓝根,滋润着他的舌,也滋润着他干燥的喉,更滋润着我的心。陶行知说,一个孩子,把他手中的一颗糖果送给你,那是对你最大的情谊的表现。我也期盼着,我也努力着,能得到孩子手中的糖果。

  同样是站在一线,同样是教书育人,管老师却能做得如此精彩,我不禁愧然,想想平时的自己,缺少的是对教育的反思,对教育的耐心,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教育的热爱。所以我们只能是平凡的,我们的教育也是平凡的,而我们的孩子也只能是平凡的。成功最大的敌人是懈怠,你可能会为某件事坚持一年、几年,但难的是坚持一辈子。我不敢奢望自己也能成为成功的教师,但却希望不愧对自己的学生。

  最后,借管建刚老师的话结束我读此书的心灵之旅,也作为我今后工作的起点吧:当你投入地去工作的时候,你就会决出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的恋爱时,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请投入地教育吧!

《线》读后感6

  俗话说“读书,多读教育经典,经典可以使人趋真向善;经典可以使人宁静志远;经典可以使人荣辱不惊;经典可以使人气质高雅;经典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改变我们的人生。”前不久我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这本书。

  书中的“十个一线”即“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这不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工作真实写照吗?

  书中记录了管老师作为一名基层的一线教师,每天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部分,看书中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仿佛就在记录身边的琐事。这其实应该是我们每个一线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曾经或正在抑或将来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学生作业问题,课堂纪律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育人问题,考试复习问题及教学反思问题等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管老师以自己的智慧,以一个探索者的精神记录了自己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这过程中,管老师设身处地地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忙碌与艰辛却又快乐地工作着。这应该也是我们每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的心声,同进也为我们在教学方法,管理策略作了很好的引领,对我们真是大有裨益啊。

  让人佩服的一点是管建刚是一位校长,作为校长的他,能如此超脱,一心一意教自己的书,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为孩子们提供最切合的教育,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学生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什么叫用心做教育,这就是最好的回答!读《一线教师》感想很多,反思自己,总觉得自己有以下几方面忽略了:

  一、轻视学生独立个体的精神需求,忽略了学生“精神关怀”的需要,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要,是一个充满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欲望,需要的生命体更需要老师对其进行“精神关怀”的心里需要。

  二、漠视学生和老师同学的自尊需要,忽略了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视学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从而主动亲近教师。

  三、缺乏倾听的耐心,忽略了学生的“真情告白”其实每件事学生都有他人心里的“认为”,这是学生对事物的判断,他的“是对是错、是美是丑”也是有标准的,也许这评分标准可能需要调整和指导。

  四、“臆断”封住了学生的“辩解”,忽略了对“真实容观”的认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和奇思妙想。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要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并不断修正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线》读后感7

  《消失的地平线》我带着这本书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有细细读完它。这三天终于把它又从头到尾可谓是真真切切的读了一遍。与其说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蓝月谷旅行,不如说是一场心情的旅行。

  中国的藏区一直给西方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本书讲述的四个西方人在“阴谋”下来到了香格里拉。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却反映了作者对于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园的向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室外桃园进行了阐释。当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满是恐惧,疑惑。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疑团纷纷被揭开,他们每个人都对这个环境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书主角康维,他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来到这里,从哲学心灵的世界来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在他多次与活佛和张的谈话中,他了解了这里的`处世哲学——中庸,也就是小说中提到的“适度的美德”。在这里人的寿命非常长,时间根本不成问题。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讲人生培养成一种完美品质。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一种安宁,享受,与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灵升华。从巴纳德的眼中,这里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纳德因诈骗而被通缉,他不愿意去白沙瓦,因为那里很可能等着他的是手铐和监狱,最后他在这里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个秘密——金矿。最终他选择留在这里,也许这里他会有更好的生活,沉淀他的生命。布林克罗最终选择留在这里为了传教,她是一个不折不扣基督教信徒,她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让他们来到这里。在香格里拉是一个多宗教融合,自由发展地方,她希望将基督教的教义永远留在这里,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马林森是这部小说的碰撞点,这位青年有他的可爱之处,因为年轻可以将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与香格里拉的格调完全相悖,正是有了这个人物的衬托,才能显示出香格里拉的宽容与包容。最终也是因为马林森这种“莽撞”最终造就了罗珍的悲剧。作者从这四双眼睛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同一个香格里拉。同时,在故事的背后用罗珍的悲剧也说明了,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剧的产生。

  在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这里给了人生充足的时间。250多岁的活佛,100多岁的张,将近100岁的罗珍。这里有充足的图书,资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去体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业。而做种最终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者有限的时间中,正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或者说不中庸的性格,使我们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伤感。正如康维觉得这里像牛津一样。也许大学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园吧!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业。香格里拉的喇嘛们,甚至用自己现有的资料去预测遥远的未来。本书作者希尔顿将中国的中庸文化阐述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中国通了。这本书谜团重重,蓝月亮山谷、卡拉卡尔山、康维、活佛这些谜团扣人心弦,越到小说的最后越能抓住读者。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精髓不在写景,而在作者对人生意义,对生命的完美诠释。

  有了时间,有了安宁你的生命中还缺少什么呢?

  这就是《消失的地平线》,英国版的世外桃源。

《线》读后感8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写的是五个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大喇嘛选中康维做他的继位人。如果选择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许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逃离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线》读后感9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力因素。”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这些我们还在受益的发明创造,都是因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所以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的发明创造很多都源于想象力,千万不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翅膀。

  想象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阅读一些充满想象力的书,可以发散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最近入手的谷川俊太郎的《地平线的另一边》就是这样一本具有想象力,发散思维,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一本书。

  作者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国民诗人、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作家,如果你还不熟悉他的话,那么提到《铁臂阿童木》《哈尔的移动城堡》你肯定很熟悉了,他就是这两部动漫的主题曲词作者,他的诗歌入选日本各种版本的大中小学教材。

  丰富多彩的插画串连着一个长长的故事

  拿到书,封面底色是黑色,有一个望远镜,镜头望向海平面,有一座房子在海上飘,房子里面有一个老爷爷,老爷爷手里捧了一本书,封面上有一只奶牛,一个姑娘在挤奶,姑娘20年后的爱人是一个飞行员,两人坐着飞行员的飞机去度蜜月,他们的朋友爱哭的小男孩在向他们挥手,男孩儿多特家的短裤裁缝师有一只弯弯的宠物蛇,说之前住在一个小岛上,岛上有一位开着奔驰车的医生,医生的恋人是个木匠,木匠给老爷爷做了一栋房子,故事到这就结束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又或者变成一个往复循环的故事。这本书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解读,不同年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没有固定答案,下一次会看到什么,由孩子来决定。让孩子通过阅读激发灵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大块的色块拼接,潜移默化给孩子进行美育。

  回文诗般的语句,让故事延续,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

  2岁多的孩子会有一个语言爆发期,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爆发大量的语言,这个时候妈妈多给孩子讲一些话或者听一些在趣的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孩子以后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国民诗人,而《地平线的另一边》这本书文字像一首简单的儿童诗,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诗的魅力。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当孩子阅读了诗歌这样的文字,可以让孩子感受诗歌也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感悟更加细腻,心灵更加柔软,生命更加有质地的人。

  与孩子共读,参与接龙游戏,增加亲子关系

  独具创意的是每个跨页左侧都有索引标签,每个标签上有不同的图案,读完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看着标签和孩子一起玩故事接龙,一人讲一个,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提高高质量陪伴,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看图说话的能力,这也是小学之后重要的能力之一。

  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地平线的另一边》不可错过。

《线》读后感10

  管老师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看起来好像和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来说没有多少的联系,但是细细的琢磨后其实不然,音乐课作为一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音乐老师不光光是简单的上完一堂课这么简单了,怎么样去把一节课上“好”一直以来都是我解决不好的问题,就说音乐课的纪律吧,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室内课,学生本来就静不下来,这个时候纪律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一直来采取高压的状态,每天上课都是一副“臭”面孔。虽然学生听话了,歌唱技能或者游戏的时候也变的缩手缩脚了,生怕一个不对就又要受到老师的批评了,这样的课堂效果达不到快乐的要求,在看了管老师的对于管理纪律的叙述的后,知道管理学生的纪律是一门艺术,光靠一味严格是没有用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1、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如何指导学生、训练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通俗准确的语言,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明白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2、随着新教育理念不断地运用到教学中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教师必须尽快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应再是传统的居高临下的灌输、说教,而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平等的讨论、交流。课堂教学应注重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做到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提高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一种和谐、欢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尽情想像,尽情发挥。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在教师启发下,让学生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问题加深理解。鼓励学生会思考、爱提问、敢争论,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思路、多层面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毫不顾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一时还达不到要求的,教师要懂得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3、愉快的心情是上好音乐课的保证,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天天好心情,他们的喜怒哀乐挂在脸上、藏在心理,没有倾吐的对象。这时,教师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每一个细小变化,及时与他们交流。成为分担他们痛苦和忧伤,分享他们的幸福和快乐的朋友。使学生有话喜欢对老师讲,良好的情绪得到保证。要理解、善待、宽容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与沟通,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授课质量。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以达到师生共学互进的效果。

  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往往轻视细节、忽略细节,或沉于埋怨、耽于叹息,了小细节中的大智慧,让我们也像管校长一样,做一位勤于读书思考、善于观察分析、富有爱心与智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线》读后感11

  人常说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虽没有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崇高,但也一直自认为自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启蒙者。读《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以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动摇了。文中为启蒙先生确定了定义,那就是拟定一生蓝图的人。我反思,我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启发孩子智慧心灵的启蒙者。幼儿园虽不同于小学基础教育,而幼儿园阶段也是幼儿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是幼儿步入社会的最初阶段,幼儿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爸爸妈妈的'视线,是自己独自不入社会的第一步,我们这些幼儿教师,必将成为拟定孩子一生蓝图的启蒙者中的一员。

  基础教育工作者就是拟定孩子一生蓝图的启蒙者,像文章中所说的大学是对一个人深加工的地方,而之前的底子和模样已经由基础教育打下:不论是小皇帝还是小公主,都得离开罩着他们的“父皇”“母后”进入学校,接受集体生活与正规授课的洗礼,学习各学科基础知识,学会待人接物,开始规律作息。这是他们社会化的起始,人格成长的初级阶段,像一枚干细胞开始迅速分化。此时从老师处学到的东西,完全融进生命化入血液。大学之后所学,则只能作为附加知识—骨架已经搭起,骨缝已然闭合,不论是长肌肉还是长脂肪,总之是没法长高了。这些,足可以证明,孩子的基础教育关乎他们一生的蓝图,何等重要。因此,正如: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从文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许多危机,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孩子创造、创新能力的发展。英国著名的出版人马克?基多就在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文章中尖锐的批判了中国的教育问题,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一个“考试中心”,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只培养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中国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成领导人、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恰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敬爱的老师们,我们应让我们的孩子,在最应该被启发的年纪,得到应有的点化。在最需要指导、孵化想象力和创意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天赋,成为真正能照亮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好老师呢?有没有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真正的启蒙者、领路人呢?

  为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为自己的学生一生的蓝图充满绚丽,为心中的蓝图赋有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这些可爱的孩子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就应向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向陈规旧矩挑战的教师学习。如:文中提到的,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就是其中之一。他敢于顶住校方、家长甚至是学生的质疑,逆流而上,秉承民国遗风的启蒙先生,提出十分新颖的理念:“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我们孩子人生路上真正的启蒙者、领路人。

  我们愿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启蒙先生们,也希望,能真正陪的上这个称号。

《线》读后感12

  在校图书馆的书架上,一下印入我的眼帘的是《一线教师》一书,也许是这个题目更切合我的实际吧,《一线教师》读书心得:做个智慧型教师。《一线教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继《不做教书匠》的之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甘心仅仅做一个“教书匠”,更希望自己能得到专业经验的引领,能在更多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带动下快速成长起来,我想我在此找到了答案,因此,我毫不犹豫地拿起这本书来读。

  和“管大”搭班的张老师这样说:“管老师不是班主任,不在‘主任’职位,却做了很多‘主任’的活。他是一个能把大智慧融进班级小管理,时时给学生以心灵启迪,把对孩子们的爱融入每一节课、没一次谈话、每一个眼神中的男老师。他的言传身教柔软了孩子们的心灵,沉寂了他们浮躁的情绪,也给了我这个班主任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作为一线教师就要学习“管大”,这本书我选对了。

  书的目录很系统,共十个手记: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 “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反思学”。很详细地讲述了管老师的一线教学工作细节,一些方法我们可以信手捏来,得到毫不费功夫,就像他告诉我们的:我们都是一线教师,心得体会《《一线教师》读书心得:做个智慧型教师》。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线“纪律学”和一线“激励学”。

  管纪律是需要技巧和策略的,强硬地批评,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默写词语一般都要求学生全对。我也要运用管老师的好办法,让学生扎实掌握词语。默写前复习三分钟,而复习时,学生往往不进入状态,不会复习。以表扬为主,“某某同学复习的很认真、很投入,不管他默写的怎么样,特批:都不用重默。”“某某同学复习的更专注,有方法,把难写字练写了一遍。”这话一说,部分学生也拿出笔来在练习本上练写。看来教师的教育方法,最有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表扬、目标激励,是管理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一线“纪律学”中渗透对孩子要给予关注、表扬,比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线“激励学”。管老师教育他的学生时,连续三次的激励,这位学生的写作信心得到了增强,写的文章越来越好,看来,激励可谓是教学之外的重要事件。一线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激励学生的高手。

  激励有很多种方式,管老师的方法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我要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来。“每日表扬”、“管老师专项奖”、邀请学生帮老师做事、化批评为奖励、与离自己最“近”的人比等多种方法,不空洞,不做作,都来至于管老师的一线教学,是一线教师需要的好点子,我们一线教师把这些好点子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如何不让学生们进步呢。

  管老师所著《一线教师》一书,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线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用智慧化解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本书的教育智慧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反复地品读、学习,很感谢管老师这位有心人。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也将要向管老师学习,用智慧去处理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做一名幸福的一线教师。

《线》读后感13

  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这本书包含了一线“作业学”等十个手记部分。小到作业的收缴,大到班风的建设,管老师都是用心在琢磨。虽然他不是班主任,但他一直秉承着班主任的使命去实践在教育孩子上。他是真正的将孩子的一切放在心中,用心揣摩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比如有不交作业或作业拖拉的“老大难”,他采取“签订作业合同”等激励的方式去教育,最终让孩子痛快地接受,心服口服。

  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作业拖拉。据我自习调查和访谈后发现一部分是因为态度问题,一部分是因为知识问题。态度问题的我有的是办法去政治他们,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改正缺点,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于那些是知识问题的就难办了,我们只能上课多关注一些,下课经常留也不是个办法。由于最近几年我都是中途接班的,那些学生所“欠下”的知识又多,如若让优秀学生去指导他们,往往这些学生都成了老师的头疼对象,也不招优秀生待见,一次两次可以,多了也就慢慢地放松了,难以坚持。结果,终究还是回到原始状态。本学期看了学校发的《一线教师》,里面就有讲到与作业拖拉者签订合同,我深受启发,要不我也来个师徒结对。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效果果然不错。仔细回味,找出了问题的关键,一是让优秀生和作业拖拉者都尝到了甜头,二是定期对优秀生如果指导作业拖拉者进行指导。看到他们的共同提高,我会心地笑了。

  至此,想必大家很想知道我具体是怎么做的?下面具体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一、签订作业指导协议书(协议书附后),明确各方责任。

  有了这份协议书,明确了师徒之间的责任,以后就有据可查,有话可讲,谁也跑不了。教师定期对他们进行抽查指导情况,此时只能检查他们有没有完成协议内容。那指导的效果怎么样?只能让单元测试成绩来说话了,每次单元测试后都有成绩记录,并与前次测试进行比较。让作业拖拉者能够及时地了解自己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另外,对于导师来说也是一种鞭策,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指导的效果。

  二、对导师进行指导。

  对于导师来说,由于他们都是优秀生,个个学习成绩顶呱呱,总觉得这些知识很简单,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指导别人。从某个角度讲,他们并不是不想去指导作业拖拉者,而是不知道怎么去指导,针对这一情况,特制订每双周的`周二中午12:20-13:00对优秀做指导。同时,预留10分钟让他们交流指导经验。

  三、写试卷反思。

  这应该说是我的一大创举,我们常听到教师写教学反思,从未听说学生写试卷反思,反正我做了,效果不错。平时学生一看到自己做出了,一般有两个反应,一是不会做,二是因为太粗心做错了。细看学生的错误,怎一个“粗心”了得?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错误,那么下次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针对以上情况,同时,也为了帮助导师(优秀生)学会分析错误,我特创立了写“试卷反思”。试卷反思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写错在哪里?让学生将自己的错误一一罗列;二是写错误的原因分析,让学生反思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导致做错了;三是写怎么改正或避免类似的错误,让学生写防范的方法;四是写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线》读后感】相关文章:

风筝与线作文02-03

关于线的作文03-16

无锡线棒厂家教你如何辩认线棒质量02-14

校园风景线02-20

风筝与线初中作文02-03

起跑线作文02-13

艺术与web设计:线02-13

一线教师读后感06-14

《一线教师》读后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