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

时间:2023-03-03 10:27:57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故事合集15篇

历史人物故事1

  一天,我正翻看着《中外历史名人》这本书,偶然间看到了李时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刹那好像有身临其境地观察着李时珍的感觉。

历史人物故事合集15篇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学医家之一。他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医学,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学医的,李时珍从小就跟着他们一起学医。有一次爸爸带着哥哥出门了,家里只留下了小儿子李时珍,不久,有两位病人来了,李时珍说:“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来,我先给你们治吧。”病人同意了,李时珍立刻开方抓药,晚上,他爸回来了,问:“这是你开的?”李时珍小声说:“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的`症状,为什么开这种药讲得头头是道。

  李时珍十几岁的时候,发现当时流行的《本草经》有误差,便准备将其修正。而他父亲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读的书不够,再等会儿吧。”李时珍听后认真读书,知识量大大增加。之后他便翻山越岭,尝遍百草,还经常询问山中的猎户、农民……终于,他写成医学名著《本草纲目》震撼全国。

  李时珍一生学医,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也仍造福众生。我要当一名医生,我要向李时珍学习!

历史人物故事2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家、思想家与国学大师,人谓有王安石之风。然其童年聪慧过人,婚姻充满乐趣,处事笑话颇多……留下不少鲜为人知的趣事。

  六龄童诗章太炎生于书香之族。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岁,那天时值下雨,父亲章浚在家邀请了10余位文人、亲友,边饮酒边吟诗词。内有一位与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兴上来,情趣盎然,令小太炎应景诵诗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诵: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

  顿时,震惊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来宣纸笔墨,挥毫录下了这首十分珍贵的“六龄童诗”。该诗现珍藏于章太炎纪念馆。

  添“花马甲”大凡儿童时代的人,特别喜欢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却是个“书迷”,不谙嬉耍。那时,太炎的.母亲常与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边看书,尽管环境闹,他总是读得旁若无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里专心致志地看书,天色渐暗,气温转低,其长嫂连唤三声,叫他进屋添衣,免得着凉。太炎勉强进屋添衣后,仍回到天井借光读书。殊不知竟穿上其长嫂的一件“花马甲”,众人见状,大笑不止。而太炎却茫然不知,抬起头问家人笑什么?让我知道了也乐一乐……众人越发乐了。

  考“童子试”章太炎16岁那年,受父命参加“童子试”,当时试卷的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

  考场上鸦雀无声,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大做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战争后,外国军舰闯入中国沿海城镇,烧、杀、奸、掠;又想到许多清朝官僚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这怎能证明清国“灿烂”呢?于是他挥毫疾书,把满腔积愤洒于字里行间,并呼吁“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不到一个钟点,章太炎便第一个交了卷。主考官见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还在挖耳搔头,有的……惟独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称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离开考场,只见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胆!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当今国人之思;我之所论,桩桩合乎国情之实,何罪之有?”顿时,考场里“哗”地引起一阵骚乱。

  主考官想驳又驳不倒,气得脸色铁青,又怕事态扩大,可能会连累自己的乌纱帽,速令两名差役把章太炎挟出考场。章的家人见状,知道小少爷闯下大祸,将殃及老爷仕途,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却若无其事。

历史人物故事3

  曹参死后,陈平做相国,都是汉高祖吩咐过的。

  公元前188年,二十三岁的汉惠帝死了。他没生过儿子,吕太后叫孝惠皇后假装有孕,到了时候,把后宫美人的婴儿抱来,说是皇后生的,立他为太子。又怕婴儿的母亲泄露秘密,就把她杀了。这会儿太子即位,称为少帝。太后替少帝临朝,朝廷号令全由她发。

  这时候,朝廷中几个支持她的大臣都死了。吕太后怕那班立过大功的将军发生叛变,打算封吕家几个人为王。她先问右相王陵行不行。

  王陵说:“不行!高祖曾经跟大臣们订过盟约:‘不是刘家的人不得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谁不遵守这个盟约,天下人共同征伐他。’现在要封吕家人为王,这是违背盟约的!”

  太后听了很不高兴,又问左相陈平和太尉周勃,陈平和周勃回答说:“高祖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治理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有什么不可以呢?”

  太后点点头,才高兴了。过了几天,太后免了王陵右丞相的官职,让他告老还乡;又封已经过世的父亲为宣王,大哥吕泽为悼武王,封侄儿吕台为吕王,吕台死后,他儿子吕嘉继承为吕王。

  吕太后这么千方百计地把少帝立为皇帝,少帝并不感激她。公元前184年,少帝知道了母亲被杀的事,像懂事又像不懂事地说:“太后怎么能杀我的母亲?将来我长大了,一定要替我母亲报仇!”

  这话传到了吕太后耳朵里,她十分恐慌,就把少帝杀了。另外立小孩子刘弘为帝,也称少帝。这两个少帝即位的年代,历史上都叫做太后临朝,前后共八年。

  公元前181年秋天,吕太后生了重病,自己估计活不长。她把守卫都城的南北两支禁卫军交给自己的两个侄儿吕禄和吕产:封吕禄为上将军,亲自掌握北军;让吕产亲自掌握南军。她嘱咐他们说:“封吕家人为王,大臣们都不赞成,我一死,他们可能作乱,你们带兵守卫宫殿,千万别出去送丧,免得被人暗算。”她还立了遗嘱:大赦天下,拜吕产为相国。

  吕太后一死,按制度下葬,吕禄、吕产都按吕太后临死前的嘱咐,没有去送殡。他们准备谋反,又怕周勃、灌婴这些老臣,不敢马上发动。朱虚侯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吕禄谋反的计划,他女儿知道了,女婿也知道了。

  刘章马上暗地里派人去告诉他哥哥齐王刘襄,叫他发兵从外面打进来,再约别的大臣为内应,杀了吕家人,请他哥哥即位当皇帝。齐王刘襄接到消息立刻发信给各诸侯,列举吕家人的罪恶,号召大家发兵去征伐他们;他亲自发兵往西进攻济南。

  齐王发兵的警报到了长安,相国吕产慌忙派灌婴为大将,发兵去抵抗。灌婴带领兵马到了荥阳,对手下的将士们说:“吕氏一帮人带着军队要夺取刘氏的天下。现在我们去攻打齐王,这正是帮着吕氏作乱。”

  大伙儿都认为汉朝的'臣下不该帮着吕氏去打刘氏。灌婴就派使者去告诉齐王,双方都把军队驻扎下来,等待吕氏起兵造反,一同打进长安去。齐王同意了,也暂时按兵不动。

  吕禄、吕产准备夺取天下,可是他们内怕周勃、刘章,外怕齐、楚的兵马,又怕灌婴叛变。这时候,周勃名义上是太尉,可是兵马全掌握在吕家的人手里。他当初赞成太后封吕姓王,可怎么也不肯吕氏夺取刘家的天下。陈平也是死保刘家天下的人。周勃知道曲周侯郦商的儿子郦寄跟吕禄是好朋友,就和陈平相商,用计把郦商骗到家里,软禁起来,逼着郦寄去劝吕禄交出兵权。

  郦寄只好以好朋友的身份去劝吕禄:“皇上叫太尉领北军,叫您回到赵国去。现在还来得及,我劝您快把将军的印交出来,要不然,大祸临头啦!”

  吕禄就依了他的劝告,交出了兵权,走了。

  太尉周勃拿了将军的大印,进了北军军营。他对士兵们说:“现在吕氏和刘氏起了纷争,你们自己可以决定到底帮谁,凡是愿意帮助吕氏的,袒露右臂;愿意帮助刘氏的袒露左臂!”

  士兵们连想都没想,全都脱去左衣袖,周勃就接收了北军军营。可是南军还在吕产手里。陈平叫刘章去帮助周勃。周勃叫刘章监督军门,再传达相国的命令,吩咐宫殿里的卫士不准吕产进宫。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离开北军,他带着一队人马,进宫去收玉玺。卫士们守住殿门,不让他进去。吕产还不明白底细,刘章带领着一千名士兵已经赶到,就把他杀了。吕产一死,吕氏的兵权全没了。

  大臣们派刘章去告诉齐王,叫他退兵。灌婴也从荥阳退兵回来。大臣们商议着立谁为帝呢?有的说立这个,有的说立那个,可是大多数的大臣们都认为,代王刘恒是高帝的长子,心眼好;代王的母亲薄氏,小心谨慎,薄家又没有势力,不如立代王。

  大臣们一致同意,就派使者去代都(治所在今河北蔚县)迎请代王。代王刘恒来到长安即位,就是汉文帝。

历史人物故事4

  宋哲宗时司马光受命主持朝政,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宅厅堂立一榜示,内容大义如下:来访诸亲友,若发现国家施政有什么缺失,百姓有什么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将与有司商讨后,择其良议者面圣,并遵圣裁办理。若发现我本人有什么过失,或是办事不周的地方,也请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书面交予门吏后转给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点。关于升迁调动、诉讼狱政等方面的问题,请向朝廷上奏,我们一定会加以研讨相关具体措施,并落实执行。至于光临舍下,而非属上述情事者,请勿提出来。

  司马光可谓是一个清廉、无私并重视利益回避的`典范人物。如果每个首长、主管,都能将告客榜示的内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讲归讲、做归做,相信久而久之,机关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获致肯定。

历史人物故事5

  请君入瓮(周兴)

  [释义] 君:人的尊称;瓮:陶制的大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大坛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对付她自己。

  [语出] 《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 瓮;不能读作“wēnɡ”。 [辨形] 君;不能写作“军”。 [近义] 以毒攻毒 以牙还牙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 “~"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故事]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历史人物故事6

  【高渐离故事】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宾客和荆轲的朋友,都被秦王驱逐斩杀。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点。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渐离前来击筑,一座称善,前来击筑,一座称善,赐酒。高渐离知道自己隐瞒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个十分善击筑的宾客,不知道怎么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渐离来击筑,有人认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荆轲的好友,害怕他为荆轲复仇,于是虽然让他为自己击筑,却也命人戳瞎了高渐离的双眼。

  高渐离瞎了眼击筑,仍然满座皆惊。因为他没有其他动作,渐渐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他在筑中灌满铅,在秦王赏乐之时,拿起筑直击秦王头颅。

  高渐离最后当然失败了,而他自己也丢了性命。但是这种不为名利权贵,只为好友复仇的“义”,仍然让人佩服。

  【李泰宠冠诸王】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所有儿子中是唐太宗宠爱的。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该就是实打实的了。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宠呢?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等宣进宫中。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李世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宠爱的儿子们会因为帝宠,而闹翻以至走上绝路。

历史人物故事7

  曹操:

  1.误杀吕伯奢:

  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

  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

  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2.华容道:

  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

  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诸葛亮:

  1.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2.孔明冲撞恩师

  诸葛亮在水镜先生那学了3年。先生说明天考试。许多学生都去背东东.就诸葛亮不背.第二天。先生说谁要是经过允许出了水镜庄,就可出师了。许多学生都傻了。诸葛亮却在睡觉。考试快结束了。诸葛亮一把抓住了水镜先生的衣角,并说你这老书呆子出歪题为难我们,快还3年学费来。于是司马徽就把他赶出去了。他拿了木棍跑到老师那,跪倒地上说,方才为了考试不得已冲撞恩师,罪该万死,弟子愿受重罚.水镜先生把他扶起后,说你可以出师了。

  袁绍:

  1.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2. 操从郭嘉计领二十万军分五路下徐州东征刘备。备使孙乾往河北见袁绍,绍因五子患疥疮而不愿趁操出兵入许昌。

  张飞献计刘备劫操寨,中计,张飞败走至芒砀山上去了。刘备往青州投袁绍。

  操爱云长武艺,欲计取之于下邳。

  刘备:

  1.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引得东吴孙权寝食难安,于是密谋周瑜设下"东吴招亲"的鸿门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备携着赵云来到江东.一到南徐,刘备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孙权,周瑜想软硬皆施扣住刘备时,刘备使出瞒天过海之计,智激孙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围困,得以顺利逃脱.最终,孙权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2.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广发檄文,招纳人才.刘备,流落在民间的"龙子龙孙",在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认真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后,奋起直追,表现尤为突出.

  先看"伐树望徐".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见刘备,便被刘备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职.樊城大战,先后打败吕氏兄弟和曹仁,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难以割舍,不难看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

  关羽:

  1.千里走单骑:

  关哥哥和刘备同志走散了,暂时跟着曹操混。后来得到了老刘的消息,于是不远千里,骑上小赤兔,带着两个嫂子找老刘去了。

  2.过五关斩六将:

  找老刘的路上,有五个关隘,各有一将把守。老关过了五个关,杀了五个将。为什么说斩六将呢?因为第五个关的守将是秦琪,他被老关干掉后,其舅舅蔡阳怒了,追老关要报仇。于是老关把他一起砍了。所以就是斩六将。

  张飞:

  1.桃园三结义

  民间俗传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三国演义》第一回:

  “飞曰:

  ‘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

  ‘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后遂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

  2.粗莽好酒不恤下 手下作乱飞遇害

  张飞大意失徐州,事后当然后悔不已。回看会发觉张飞性格中的弱点。张飞自告奋勇要守徐州,刘备说:

  “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后刚强,鞭挞士卒;二者做事轻易,不从人谏。吾不放心。”此一句话很全面地总结了张飞的弱点。果然,保证不喝酒的张飞,有一天竟然要众官畅饮,并强要曹豹喝酒,也不听陈登的劝阻。醉后更是鞭打不肯喝酒的曹豹。曹豹变心,窜同吕布,自己做内应,于是徐州失守。刘备顾念兄弟之情制止张飞自刎。然而如果有人欲杀张飞,岂是别人能制止得了?张飞急欲为关羽报仇,要手下限日完成任务,手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乞求宽限些时日,张飞气急败坏将他们各鞭五十,还要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并说要不杀他们二人示众。范疆、张达自觉背逼上绝路,与其被杀,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张飞遇难。可以说张飞是死在了自己手中,让人替他不值。

  董卓:

  1.“董卓率兵入京”

  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2.董卓进京

  汉末,宦官与外戚专权,互相残斗。黄巾军起义后被诛灭,何进为大将军得军权,杀死不少宦官,但由于有些宦官受何进妹妹何太后的庇护,何进未能杀之。又有人劝解何进:

  大将军刚刚辅佐新君,应该行仁义,不宜多杀。所以何进就想借助外兵之手除掉心腹大患,就招董卓进京了。后何进被诓入宫中被宦官杀死,董卓入京就是虎狼之师入了羊群......

  孙策:

  1.不计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将。

  孙策当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数百人。但被泾县大帅祖郎袭击,人马散尽,本人也险些丢了性命。后来,孙策占据江东,袁术派人送给祖郎日J绶,让他联络山越,对付孙策。孙策率兵亲往征讨,在陵阳县擒获祖郎。祖郎惶惧,孙策安慰他说:

  “当年你袭击我,刀都砍在我的马鞍上了。如今我创军立事,抛弃旧怨,对天下人都一样,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称谢。孙策任命他为部下贼曹。

  太史慈当年曾在神亭与孙策搏战。后来,也被孙策擒获。孙策解其束缚,拉着他的手问:

  “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

  “末可量也 。”孙策大笑:

  “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他为门下曹。回军时,孙策命祖郎、太史慈为前导,军中引以为荣。后来,孙策还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抚刘繇部下,对太史慈深信不疑。事俱在太史慈传中。

  2.抚视孤寡,不欺弱者。

  孙策攻克皖城,袁术妻儿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获。孙策对他们体恤抚慰,下令不得侵扰。后来收复豫章,又收拾安排刘繇的丧事,且很好地看顾他的家属。天下士大夫因此对孙策大加称誉。

  张辽:

  1.智平叛乱

  时荆州未定,(曹操)复遣辽屯长社(地名)。临发(出发前),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全军一片混乱)。辽谓左右曰:

  “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译文:

  别慌,这不是全部的人马,一定是几个人带头的小叛乱,想要用火烧造成混乱罢了)”辽将(亲自率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乃令军中,其不反者(无意造反的人)安坐。”有顷定(不一会),即得首谋者杀之。

  2.勇登竣险

  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发生叛乱),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分兵两路讨伐)。(梅)成伪降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两队叛军合二为一),转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陈)兰等壁其上(据险而守)。辽欲进,诸将曰:

  “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

  “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论诸将功,曰:

  “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

  赵云

  1.长坂坡

  刘备逃奔江陵,于当阳长阪被曹操大军所追,妻儿都在乱军中失散。赵云乃匹马单枪,闯进曹操万军之中,陆续救出糜竺、简雍、甘夫人等,最后寻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伤,乃将幼子阿斗托给赵云,自己投井而死。赵云怀抱阿斗,夺得宝剑,奋力血战得脱,将阿斗交还刘备。刘备却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此孺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赵云为之感泣。

  2.截江夺斗

  孙权乘刘备入益州时,用张昭之计,假称吴国太染病,派心腹周善到荆州接孙夫人归吴,并嘱她带回刘备之子阿斗,以作人质。孙夫人不疑,乃怀抱阿斗登船归吴,赵云驾船赶来,力劝孙夫人留下阿斗,夫人不从,赵云乃夺回阿斗,此时张飞亦驾船赶到,乃杀死周善,和赵云一起带阿斗回荆州。

历史人物故事8

  历史上的杨贵妃,如我们所知的,有“羞花”的容貌,有倾国倾城之资,有惊为天人的气质,精通音律,能歌善舞,是唐朝出色的音乐家,舞蹈家。也正是因为杨玉环精通音律,才能和唐玄宗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话题,而杨玉环更是以一曲霓裳羽衣曲惊艳四座,成为大唐第一美人。

  关于杨玉环,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她的两次感情,第一次是和寿王李瑁,杨玉环曾是寿王妃;第二段则是和她的公公唐玄宗李隆基。我们好奇的是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究竟是不是真的?传说二人共浴华清池时,李隆基和杨玉环共吟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李隆基更是对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更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证,可见二人感情有可能是真的。

  而大家更好奇的,可能就是有关杨玉环的生死之谜。史料上记载,安史之乱后,杨玉环为了保全李隆基一代明皇的形象,选择在马嵬坡自缢而死,可是后人知道,马嵬坡的贵妃墓只是个衣冠冢;也有人猜测,杨玉环被李隆基送去了东瀛,可是东瀛的两座贵妃墓中,只有两座佛像。所以直到现在,杨贵妃的死都是个谜。

历史人物故事9

  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语出]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正音] 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 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近义]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 志同道合 肝胆相照 精成团结

  [用法] 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1)日本入侵者和伪军~;镇压抗日英雄。

  (2)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到处惹是生非。

  [成语故事]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历史人物故事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他的诗句,他爱好游山玩水,给人们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文,被人们称之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让他侍诏翰林,做文字侍从之臣,当时,皇帝沉溺杨玉环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国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诗中流露出来了。

  有才华却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空有一身才华,却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尽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个爱写山水诗的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都是用夸张手法写的,因为这些诗句,他写的诗成了浪漫派的风格,字里行间,处处洒脱。

  李白刚奔花甲就与世长辞了,一颗古文学之星陨落了,但人虽已经离世,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永传不朽的诗句。

历史人物故事11

  丰子恺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生动坦诚,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他本人就葆有一颗善良、童真的心。

  丰子恺共有7个子女。他在漫画里画得最多的是大女儿阿宝。有一回,阿宝拿了一双软软的新鞋子,并脱下自己脚上的那双给凳子穿上了,还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她母亲连忙喊:别弄脏了袜子!然后立刻把阿宝抓到藤榻上,动手毁坏她的创作。丰子恺却很赞同女儿的调皮,反倒觉得自己的太太何等煞风景且野蛮。

  除了喜欢自己的孩子,丰子恺也很喜欢和邻居家的小孩打交道。

  芳芳刚上小学的那段日子,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丰子恺得知她午饭没有着落,便欣然邀请她到家里共进午餐。

  丰子恺的慈祥、亲切和幽默使这个认生的女孩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家庭。丰子恺带着芳芳和萍萍熟悉日月楼的上上下下,给她们看他在日本留学时从当地带回来的各种日本漫画书以及各种画集。

  在工作之余,丰子恺常常会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生动地速写出姐妹俩听女儿丰一吟讲故事时的.聚精会神、初学打毛线时的笨拙滑稽、逗阿咪(家猫)玩耍时的笑逐颜开以及妹妹坐在痰盂上梳头扎辫的天真可爱画面妙趣横生,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欢快和惊喜!

  一次,女儿丰一吟带着外甥、外甥女、芳芳和萍萍一同出去春游。回到日月楼后,孩子们兴奋得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惹得丰子恺从楼上的工作室下来看热闹,听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描述。此时,丰一吟开始教唱《送别》,不料唱到一半被丰子恺制止了,他对女儿说:小孩子哪懂什么知交半零落啊,我给他们另外写一个!一时兴起的丰子恺沉思片刻后,张口就哼唱起新版《送别》来: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充满童趣的歌词不必解释,孩子们一听就完全懂了。这首词,后来配上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乐曲,于是丰家老小百唱不厌。除了这一首,丰子恺还会教孩子们唱其他儿歌。

  丰子恺的童真正是来自同这些孩子们长期的相处,也更是来自他爱孩子的那颗心。

历史人物故事12

  唐敬宗宝历年间,亳州一带传说出产圣水,有病的人喝了以后立即痊愈。于是从洛阳到长江以北几十个郡的人,争相捐钱取水,亳州人获利上千万钱。消息不断传递,就像真的一样。当时李德裕在浙西任职,他叫人在市集上用锅盛上圣水,放五斤猪肉进去煮。宣言道:“如果真是圣水,猪肉就应该没有任何变化。”不久之后,肉煮熟了。从此人心稍微安定一些,妖言也就在不久以后平息了。

  谣言生事,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出现,往往造成规模不小的震荡。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写过一本《叫魂》,就是取材于乾隆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此事牵动了整个国家机构,波及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这类事件,与中国历史的`独特架构有关,因为中国传统上官民划分很严格,百姓基本上处于自治之中,但是又极其缺乏教育资源,人格单一,比较容易受谣言的影响。遇到这种事件,最忌讳兴师动众,使用强权弹压,《叫魂》中乾隆帝就是这样主导了一幕闹剧。李德裕很镇定,认识到此类事件只是针对民众的心理层面,所以无须大动干戈,只要消除民众心中的迷惑,用科学的方法来证伪,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李德裕的手法中,值得我们推敲的是如何利用公共政策解决特殊问题。谣言生事属于“私”的范畴,最好的方法是将问题摆到台面上,用正常的方法解决。这样处理,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比较合算的。相反,如果换一种手法,很可能会乱上添乱,耗费很大不说,收效也无法令人满意。

  统筹全局者忌讳自乱阵脚,处理紧急事务尽可能运用正常的手段。

历史人物故事13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司马懿的父亲和这位老师相好,都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老师很喜欢他俩,悉心指教。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用兵布阵、治国安民等策略,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真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过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这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把书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他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讲述山川地理、用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又在父亲坟前尽孝过了“五七”,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一天天沉重起来。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伺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现在书已到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会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回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的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的奇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书。他恼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那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历史人物故事14

  蒙武——与王翦率军灭亡楚国

  家世背景

  蒙武出身于武将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齐国人。蒙武的父亲蒙骜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斩将灭楚

  秦始皇二十三年

  (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担任副将,派遣蒙武跟随主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秦军与楚军在蕲地交战,秦军大败楚军,追击到蕲地南部时,斩杀楚国军队将领项燕,楚军因此溃败逃亡,秦军乘胜夺取楚国的一些城镇。

  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与王翦率领军队攻打楚国,秦军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攻占楚国全境,灭亡楚国,并在楚地设置楚郡。

  主要成就

  蒙武是秦国著名将领,曾先后与王翦两次率军攻打楚国,皆击败楚军,斩杀楚军将领项燕,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灭亡楚国。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史籍记载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资治通鉴·卷七》

历史人物故事15

  孟尝君姓田,名文。他的父亲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因为孟尝君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按照当时的习俗,说这样的孩子一旦长得跟门框一样高了,对他的父母是十分不利的。于是,父亲便想把他扔掉,可是母亲舍不得,坚持着把他养大了。

  长大后,他问父亲为什么不要自己,父亲不耐烦地说出缘由。不曾想,孟尝君的一番话令父亲大吃一惊。孟尝君说:“人生究竟是受制于天呢,还是门框?如果受制于天,那你再忧虑也是没有用的,如果受制于门框,那就把门框抬高就是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孟尝君的才能越来越显现出来,父亲也抛弃了偏见,让他主持家政。父亲去世后,他接替了父亲的爵位及封地。

  孟尝君的门下有三千多门客,他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到了孟尝君这里,都能受到相同的待遇。

  秦昭公听说了孟尝君的名气,就邀请他到咸阳去,说是要拜他为丞相。孟尝君的门客们知道后,都极力反对,可是,孟尝君犹豫一番,最终还是到秦国去了。秦昭公亲自欢迎他,孟尝君则把一件纯白的银狐皮衣送给秦昭公作见面礼,秦昭公十分高兴,命人把它藏在内府的库里。

  秦昭公本来真心打算拜孟尝君为丞相,可是,他的大臣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贵族,手下又有那么多的门客,他当了丞相,一定事事先替齐国着想,哪里还会想着我们秦国呢?”

  秦昭公一听,有些后怕,马上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后悔没有听取门客们的意见,冒险到秦国来。到了这时,只得想方设法地逃出去。他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受宠的.妃子,便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救你们并不难,不过我也希望能有一件银狐皮衣。”

  皮衣只有一件,已经献给秦昭公了,哪里还能要回来这时,有一个门客站起来,说:“您放心吧,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位门客便潜入王宫的内府库里,把那件银狐皮衣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银狐皮衣送给了那位妃子,妃子果然在秦昭公耳边大说好话,并一再为孟尝君求情,秦昭公真的释放了孟尝君,并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国。

  孟尝君一刻不敢停留,急急忙忙往函谷关赶去。他怕秦昭公反悔,半路上更改了通行证,连自己的姓名也换了。半夜里,他们来到函谷关,只见关门紧闭,根本无法出去。依照秦国的规矩,关口要在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关放人,可现在离鸡叫的时候还早,如何才能过关呢?

  正在大家愁眉苦脸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鸡叫,他一声接一声地叫着,竟把关里的公鸡引逗得全都叫了起来。

  守关的兵士以为天要亮了,便开了关门,放孟尝君他们出去了。

  孟尝君他们出关不长时间,秦国的追兵就赶到了。原来,秦昭公真的后悔了,他要杀掉孟尝君,可惜追兵晚到了一步,孟尝君已经跑远了。

  其实,这两个立下大功的门客初到孟尝君门下时,许多人还瞧不起他们,自从有了这次经历,大家都很佩服他们。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手下的门客就更多了。

  一天,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听说孟尝君善待门客,就穿着草鞋来见他。孟尝君把他安顿在门客们居住的传舍里,让传舍的舍长善待他。谁知,这个冯谖每天吃饭的时候,都用手指弹自己的佩剑,一边弹,一边唱:“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

  孟尝君听了,觉得很有趣,就对舍长说:“给他鱼吃。”

  冯谖吃到鱼了,可是,他依然弹剑唱歌:“长剑回去吧,出入没有车。”

  于是,孟尝君给他备了马车。

  这个冯谖“得寸进尺”,又弹剑唱道:“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家。”

  孟尝君一打听,知道冯谖家里有个老娘,马上派人送去许多吃的和穿的。如此一来,冯谖不再唱歌了。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他的封地薛城去收账,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回来的时候需要买点什么?”

  孟尝君说:“你看着办吧,家里缺什么,你就捎点什么回来。”

  冯谖到薛城之后,收回了十万利息钱,他用这些钱置酒宰牛,把所有借债的人召集在一起,大家开怀畅饮。酒至半酣,他让众人把债券拿出来一一核对,有能力付出利息的,重新约定期限;没有能力付出利息的,就把他们的债券一把火给烧了。

  冯谖对大家说:“孟尝君放债,是为了让贫穷的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之所以收利息,是为了养活那些门客。现在,已经富足的百姓与我约定了付利息的期限,还很贫穷的百姓,孟尝君已经免除了他的债务这是多好的主人啊,我们可不能辜负他呀!”

  众人一听,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十分生气地问他:“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的三千人吃什么?喝什么?”

  冯谖说:“我临走的时候曾问您需要买点什么,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些回来。我觉得您这里什么也不缺,就是缺少对老百姓的‘情义’,所以,就为您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齐王听信谣言,罢了孟尝君的官,他的三千门客一哄而散,只有冯谖一个人陪着他。他们回薛城的时候,百姓出城百里迎接,场面之大,让孟尝君十分感动。

  孟尝君对冯谖不停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的感动故事08-25

历史人物故事03-05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3-03

历史人物故事03-10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4-20

历史人物勤奋读书的故事04-14

中国的历史人物故事12-02

历史人物故事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