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读后感

时间:2023-03-02 08:51:5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匠人精神读后感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匠人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匠人精神读后感4篇

  匠人精神读后感 篇1

  《匠人精神》,秋山利辉,初听此书时,因为没有深入去体会,所以觉得似乎并不是很深奥,今晚,当我再次静下心来,细细重听此书时,书中直奔主题的每一个故事,让我感觉受益匪浅。

  此书的重要核心为一个“孝”字,书中秋山先生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30条”,深入阐明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孝”,即培养一个人的品格比培养其技术更为重要。秋山先生是以95%教人,5%教技术,因为在他看来“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性,才能养成体内一流的精神,从而练就一流的技术。正所谓,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最后才能做好事。在秋山木工学习的8年时间,秋山先生不仅磨练学生们的技术,更是锤炼了他们的人品。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行,再好的技术,也是难以服众。所以,不管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还是在喧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无论我们从事何种事业,都希望不要忘记本心,因为,当你有这么一份孝心的时候,你才会做到敬天爱人,才能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当然,如果公司里的每会员工都能做到这一点,企业必能成为行业中的皎皎者。

  秋山先生在创立“秋山木工”的第13年,他制定了“匠人须知30条”,这也是秋山先生对“秋山工匠”所有学徒,8年学习生涯的要求。匠人须知30条,每一条开头都是“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人”,这正是秋山先生教育工房学徒为人的基本道理,也正好呼应了他一直崇尚的:品德比技术更重要。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这条须知不禁让我联想到公司组织的早晨鞠躬礼,公司不正是运用了匠人须知30条中的第一条吗,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员工自身素养,自信心,以及克服羞怯的心理障碍,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打招呼都不会,又如何与客户、同事作交流,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在客户面前唯唯诺诺,又如何能赢得客户的肯定与信赖。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这条须知是我们职场上一个最基本素质。在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联络、报告其它部门协商的,需要先联络,不可任意作自我判断、解决。众观所有企业,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与壮大,都不会只是闭门造车,沟通协商,必不可少。

  “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得焦躁的人”。如果一个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像这种人,只会让周围的人变得焦躁,更不用说他会好好的为公司为客户服务,若是如此,又如何能拥有一流技术,成为对公司有用的人才。所以,在工作中,习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是一个人品德的提升。

  日常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场所,所以秋山先生在匠人须知30条里,容入了“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先是和谒可亲,好相处的人”。和谒可亲,让人觉得平易近人,好相处。新员工与老员工亲,上属与下属亲,体现团队凝聚力,因为有好的工作氛围,才能让人更好更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好的工作氛围重要,每个人的责任心也非常重要。秋山先生要求他的学生们“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先成为有责任心的人”。何为责任心,就是遇到问题,勇于直面解决,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尤其是细小的问题,更不能含糊。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错。如果身边有人出错,也要勇于指出,甚至也当作自己的责任,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这样的人,公司才会赋予更多的责任在他身上,提升品行。

  我们公司客户大多为日本客户,跟他们打过交道的同事都知道,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的强,也许是因为日本国度里的一个工作习惯。秋山先生要求他的学生们“进入工作场所前,必须先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时间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每个企业都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一套模具,从接单、设计、加工、试作、生产等一系列过程中,各部门在时间上都是节节相扣,任何一个流程上时间的延误,都会影响整个日程,甚至因为延误,在客户面前造成不好的影响,严重的会直接影响企业订单。

  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做事如何,从他使用的工具以及他工作所在环境情况,就能看出。工具就如同手足,要爱护有加,好的工具才能做出好的工件。如果把每天自己使用的工具随便放置,甚至用到的时候也无法找出,这样,又如何能把工作做好。环境亦如此,分类、整理、整顿、清理、清扫,是每个部门每天必须做的工作,因为通过打扫、整理,可以提升人的品格与修养,从而练就更高的技术。这正是秋山先生30条须知里的“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和“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

  秋山先生的“匠人须知30条”,正是每个企业发展所需的工匠精神。

  时代在快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我们的企业及个人更需要赋予这种“工匠精神”,更需要像秋山先生这种“通往一流的道路”的“孝”心指引:

  守:全力吸收师傅传授知识。

  破:将师傅传授的知识变成自身本领。

  离:开创自身新境界。

  匠人精神读后感 篇2

  在过去的30年间,全球的金融、技术、媒体和商业等先进的经济部门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常被认为处在一个朝向未来不断取得进步的进程中。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新科技新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时,在《新资本主义文化》一书中,作者桑内特敏锐的觉察出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下带来的种种弊端。

  在以往的企业中,一种类似军事化,金字塔式的上下级管理模式存在于各种科层模式中。他们追求的是稳定,长期的发展。然而新资本主义下的发展,这种社会时间的军事化正在四分五裂。股东的权利代替了管理人员的权利,大权在握的投资者想要的是短期的而非长期的结果,通讯业和制造业的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层组织的铁笼正在被拆除。终身雇佣制的终结,使得越来越少的人在单个社会机构中度完职业生涯。新电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达仅需要一两周便能够到达以前5个月才能传到达的效果,因此机构再也不需要庞大的底层。新的公司形式是柔性的、扁平化的,权力更加集中,领导层直接指挥基层,取消了中间部门。这样的企业的特点是碎片化、短期化。企业再也无须审慎地思考它对员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员工甚至也不明白真正幕后的大老板是谁,所信仰的仅仅是眼前的顶头上司。因此,信用的赤字逐年增加,金字塔的形式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MP3播放器的结构。MP3播放器能够只从其储备的曲目中挑选几首来播放,同样,柔性组织液能够在任何时候从其许多功能中只挑选少数几项来加以发挥。在MP3中,歌曲能够以任何顺序播放,在柔性组织里,生产次序也能够随意打乱。于是,新经济下的三种社会赤字就变得个性明显

  一机构的忠诚度、工人间非正式信任的锐减,一集机构知识的弱化。

  在金字塔式的企业里,人会感到厌倦,厌倦是因为明白将要发生什么事,在新经济下人会焦虑,因为不确定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焦虑来自恶劣的环境,厌倦则来自无可避免的痛苦或倒霉。”之后,作者提出了无用的幽灵的概念,尽管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北美、欧洲和日本这些富裕的经济实体中,超多的人想要工作却找不到。导致无用的幽灵威胁到当代社会的因素有三种全球的劳动力供应,自动化,以及老龄化的管理。由于生产的转移,使得发达国家的超多职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而发达国家需求的要么是需要高级技能和知识的职位,要么就是像麦当劳那样不需要太多知识和技能的职位,这样很多人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剩余。机械大生产以及电脑的出现,使得超多的工人被裁,生产力却大幅度提高,因此,为了生活,原本那种想要地位文化的职场工作选取心态已经被更加看重工资的想法所代替。桑内特发现,上一代群体想要的是长期的战略回报;而当代群体想要的是立刻飞黄腾达。前辈群体能够说出自己的目标,以及什么样的结果使自己满意;而当代群体很难用语言来表述他们的愿望,其欲望无可名状,又几乎是无限的。在这个时代,有才华的贫苦少年成为医生或律师但是是稀松平常的理想,但新的一代人却正在丧失一种重要的品质

  二即与这种时代性的浮躁格格不入的匠人精神。

  广义的匠人精神是这样的,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所有领域的匠人精神都需要约束和自我批评;标准最为重要,对质量的追求理想地变成其自身的目的。这样的话,资本主义的`柔性机构是容不下匠人精神的。一个人越是明白如何把事情做好,就会越重视这件事情,然而,基于短期交易和不停地更改任务的机构并不提倡员工这么做。如果有人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刻苦钻研,别人肯定觉得这人是在钻牛角尖,而这种钻牛角尖和全情投入的精神实际上是匠人所需要的。新工作的世界流动性太大,人们无法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因为那往往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为人们适应流动工作带给培训的的教育系统只注重一些表面的技能。匠人精神需要专注,专注需要封闭,放下各种机会,因为只专注一件事情,专注的人也许会变得落伍。新兴的文化给个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他们不能落伍。这种文化提倡的不是封闭,而是放下,要获得自由,就要割断各种关系,尤其是要割断需要时间培养的关系。但是实际状况是,只有在试图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人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寄托。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职场,学校和政坛取得的胜利的话,是摇摇欲坠的,这是一种肤浅的文化。一个人只有信奉一套客观的标准,一套与他或她的欲望无关,甚至与其他人带给的回报无关的标准,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即使它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是真正的匠人精神。唯有这种无私的专注才能改善人们的感受,否则的话,他们将会整天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正如桑内特在结尾处写到一样,对这种使人变得无用的文化进行革命,也许将会为我们掀开历史的另一张页面。

  匠人精神读后感 篇3

  在过去的30年间,全球的金融、技术、媒体和商业等先进的经济部门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常被认为处在一个朝向未来不断取得进步的进程中。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新科技新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时,在《新资本主义文化》一书中,作者桑内特敏锐的觉察出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下带来的种种弊端。

  在以往的企业中,一种类似军事化,金字塔式的上下级管理模式存在于各种科层模式中。他们追求的是稳定,长期的发展。然而新资本主义下的发展,这种社会时间的军事化正在四分五裂。股东的权利代替了管理人员的权利,大权在握的投资者想要的是短期的而非长期的结果,通讯业和制造业的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层组织的铁笼正在被拆除。终身雇佣制的终结,使得越来越少的人在单个社会机构中度完职业生涯。新电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达仅需要一两周便可以达到以前5个月才能传达到的效果,因此机构再也不需要庞大的底层。新的公司形式是柔性的、扁平化的,权力更加集中,领导层直接指挥基层,取消了中间部门。这样的企业的特点是碎片化、短期化。企业再也无须审慎地思考它对员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员工甚至也不知道真正幕后的大老板是谁,所信仰的仅仅是眼前的顶头上司。因此,信用的赤字逐年增加,金字塔的形式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MP3播放器的结构。MP3播放器可以只从其储备的曲目中挑选几首来播放,同样,柔性组织液能够在任何时候从其许多功能中只挑选少数几项来加以发挥。在MP3中,歌曲可以以任何顺序播放,在柔性组织里,生产次序也可以随意打乱。于是,新经济下的三种社会赤字就变得特别明显:机构的忠诚度、工人间非正式信任的锐减,一集机构知识的弱化。

  在金字塔式的企业里,人会感到厌倦,厌倦是因为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在新经济下人会焦虑,因为不确定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焦虑来自恶劣的环境,厌倦则来自无可避免的痛苦或倒霉。”接着,作者提出了无用的幽灵的概念,尽管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北美、欧洲和日本这些富裕的经济实体中,大量的人想要工作却找不到。导致无用的`幽灵威胁到当代社会的因素有三种:全球的劳动力供应,自动化,以及老龄化的管理。由于生产的转移,使得发达国家的大量职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而发达国家需求的要么是需要高级技能和知识的职位,要么就是像麦当劳那样不需要太多知识和技能的职位,这样很多人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多余。机械大生产以及电脑的出现,使得大量的工人被裁,生产力却大幅度提高,因此,为了生活,原本那种想要地位文化的职场工作选择心态已经被更加看重工资的想法所取代。桑内特发现,上一代群体想要的是长期的战略回报;而当代群体想要的是立刻飞黄腾达。前辈群体能够说出自己的目标,以及什么样的结果使自己满意;而当代群体很难用语言来表述他们的愿望,其欲望无可名状,又几乎是无限的。在这个时代,有才华的贫苦少年成为医生或律师不过是稀松平常的理想,但新的一代人却正在丧失一种重要的品质:即与这种时代性的浮躁格格不入的匠人精神。

  广义的匠人精神是这样的,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所有领域的匠人精神都需要约束和自我批评;标准最为重要,对质量的追求理想地变成其自身的目的。这样的话,资本主义的柔性机构是容不下匠人精神的。一个人越是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就会越重视这件事情,然而,基于短期交易和不停地更改任务的机构并不提倡员工这么做。如果有人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刻苦钻研,别人肯定觉得这人是在钻牛角尖,而这种钻牛角尖和全情投入的精神实际上是匠人所需要的。新工作的世界流动性太大,人们无法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因为那往往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为人们适应流动工作提供培训的的教育系统只注重一些表面的技能。匠人精神需要专注,专注需要封闭,放弃各种机会,因为只专注一件事情,专注的人也许会变得落伍。新兴的文化给个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他们不能落伍。这种文化提倡的不是封闭,而是放弃,要获得自由,就要割断各种关系,尤其是要割断需要时间培养的关系。

  在丧失一种重要的品质:即与这种时代性的浮躁格格不入的匠人精神。

  但是实际情况是,只有在试图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人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寄托。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职场,学校和政坛取得的胜利的话,是摇摇欲坠的,这是一种肤浅的文化。一个人只有信奉一套客观的标准,一套与他或她的欲望无关,甚至与其他人提供的回报无关的标准,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即使它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是真正的匠人精神。唯有这种无私的专注才能改善人们的感受,否则的话,他们将会整天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正如桑内特在结尾处写到一样,对这种使人变得无用的文化进行革命,也许将会为我们掀开历史的另一张页面。

  匠人精神读后感 篇4

  最近很认同一个观点,即学习只有三件事。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巧、用心学习态度。知识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记住就能用。技巧则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变成自己的。态度是最难学的,也没有人能教给你,态度是心的选择。

  基于以上的观点,看书作为学习的一种,也可以进行分类。有一些书是知识,比如较为权威的词典、定理等;有一些书是方法,比如如何烹饪、如何演讲等,如果读者能基于此去练习,那就是掌握了技巧;有一些书则是作者对待世界的观点和态度,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技巧和态度,这三者谁更重要呢?比较完满的回答是都重要,缺少哪一个都不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不过,当我看完《匠人精神》这本书之后,我愈发觉得态度是一个需要更谨慎选择的事情。因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匠人精神》这本书的作者秋山利辉先生现在74岁高龄,而他所创办的企业秋山木工已走过了47年,成为了一家受世界尊敬的企业。在书中,秋山利辉回溯了他创办企业的初衷,即培养出真正能够造福社会的匠人。

  20世纪70年代,组合式家具开始普及。但那时的老匠人们还沿袭了之前的作风,都非常不好伺候,个个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工作量就渐渐少了起来。这个时候,同为匠人的秋山利辉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匠人才是造福社会的匠人呢?

  他思考的结果是:能够关心他人,知道感恩,能够为别人着想的人,是拥有一流人品会好好做事的人。“如果不能培养出让客户满意,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就无法生存下去。”这些想法就是秋山利辉先生创办企业的初心,也是信心的来源。

  正是基于想培养出一流匠人才创办的企业,所以秋山先生的企业管理风格也偏向于对人的培养。比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而不是“家具行业服务标准”。书中列举了很多人才培养的方法,比如引导员工学会打招呼、做一个开朗的人、感恩的人……这些都是基于人出发的。

  很多企业觉得秋山木工很成功,想借鉴这些管理思路,却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成本太高、效益不明显等等。其实,不是秋山的方法不管用,而是企业与企业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深刻地感知到,一个人的价值观越接近事情的本质与核心,越有可能走得更远。秋山利辉先生创办企业的第一天可能没想过要做成一家多大规模的企业,但就在不断造福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让秋山木工成为知名品牌。反之,有一些企业从一开始就想着要赚多少钱,有多大规模,方法上也急功近利,最终却濒临倒闭。

  接下来,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

  1、你工作的价值观是什么?你采用的方法又是什么?结果如何?

  比如,作为厨师,你的价值观是让食物健康人们的生活,那么在方法的选择上会偏重练习如何让食物保持更多的营养;反之,如果是快速盈利,那么则会习得那些看起来不错但可能有损大众健康的.方法。结果显而易见,后者迟早会完蛋。

  比如,作为公司CEO,你创业的态度是能实现财务自由,那么在方法的选择上则会朝着如何在十年内赚更多钱的道路上想;但如果你的态度是让天下人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在方法的选择上则更关注解决生意人的痛点。事实上,当你解决了客户的痛点时,公司自然越来越被需要。

  2、你的管理价值观是什么?

  因为《匠人精神》这本书是在公司管理干部读书会上分享的,所以自然也就谈到了管理者的管理价值观。

  如果你在管理一个团队,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对待团队成员比较严苛的时候,发现大家怨念深重,团队凝聚力不强,离职率高。进而慢慢总结的管理经验是,还是要说话委婉一些,多给一些犯错的机会;当我们变得宽容和善的时候,却容易让大家不严以律己,成长缓慢。于是又告诉自己还是要恢复到原来的严格模式。

  到底应该严格还是宽容些?这是很多新晋管理者疑惑的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管理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还是需要去问问自己管理的价值观是什么。只要是基于正确的管理价值观,方法因而而异。

  有一句话叫“雷霆手段,菩萨心肠”,其中,菩萨心肠就是价值观,雷霆手段则是一种方法论。只要是基于“菩萨心肠(员工成长)”的管理价值观,雷霆也好、暖阳也好,方法上不必太泾渭分明。

  同理,管理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中,不要只学习浅层次的做法,更要深入分析行为背后的出发点是什么。唯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匠人精神读后感】相关文章:

匠人精神读后感01-13

《匠人精神》读后感02-04

《匠人精神》的读后感01-04

《匠人精神》读后感01-29

匠人精神的读后感10-14

著名的工匠人物精神和事迹(精选12篇)10-04

《匠人精神》读后感(13篇)03-21

匠人精神读后感15篇02-01

匠人精神读后感(15篇)02-04

《匠人精神》读后感(精选23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