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3 17:39:23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热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教学设计【热门】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理解并掌握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h动画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难点

  理解转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相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思考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该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示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比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h动画。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过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过程:

  ①DNA双螺旋揭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条链提供准确模板;

  ②游离的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的碱基碰撞,当核苷酸的碱基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③新结合的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知识概念图。

  (四)巩固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转录成功的mRNA的碱基序列与DNA单链模板的碱基序列和模板互补的碱基序列有什么异同?

  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五)课外拓展

  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X。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生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3.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教学时间:20xx。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⑴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⑵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⑶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⑷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5)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生物教学设计4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该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源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操作与教学有关的电脑平台,能够根据教学思路和要求,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位置。

  2、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和变异后,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究竟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呢?”等相关问题,学生对这类有关“生物进化的过程及原因”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以“跨越式”教学理念作指导,“跨越式”生物教学旨在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为基础,以创新性教学设计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抓住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关健期,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本节课教学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英国曼彻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二是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另外,在分析完曼彻斯特殊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事例后,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

  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启发思考

  教师出示“恐龙灭绝”,“各品种鸡的形成”和“生物进化树”三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三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和震动,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思考问题,让他们就自己已有的知识贮量在脑海里形成雏形的解释,但并不要求即时做出回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生物教学设计5

  一、教学任务与对象

  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

  2、教学对象:20xx级人力资源管理、民政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

  4、教学媒体: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第一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

  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2、展示第二张PPT:

  春运的图景。

  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奔回自己的家乡,过团圆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春节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见文化

  1 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经济要大。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常重大

  设问,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文化强国呢?

  3、展示第三张PPT:什么叫文化强国

  讲授: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

  A、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4、展示第四张 PPT:,较高的国民素质

  讲授:案例,比如日本国是一个较高国民素质的国家,很讲究公共秩序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 ,垃圾分类盛放,公共场所不随地丢垃圾,待人彬彬有礼等等。

  5、展示第五张PPT:发达的文化产业。 美国、英国、日本。

  讲授: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左右。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 美国的图书市场为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美国影视业是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几乎是本土经济的两倍,即使是在好莱坞的阴影下,巩固的电影业依旧很发达。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日本漫画畅销到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除了漫画,日本的动画片也风靡全球,如《铁臂阿童木》、《聪明一休》、《花仙子》、《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都是中国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区许多儿童和成人熟知并喜爱的对象。 据日本政府统计,目前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左右,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支柱产业。

  6、展示第六张PPT:世界文化市场各国所占份额。

  讲授:从图中可看出,美国所占份额为43%,欧盟34%,日本10%,澳大利亚5%,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少,只有3%,我国文化产业与我国大国地位非常不适合。

  2 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20 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登陆中国大陆,一股强劲的“韩流” 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更让年轻人变得如痴如醉、疯狂前卫。年轻人纷纷把韩国影视剧明星当成偶像来崇拜。

  7、展示第七张PPT:韩国原文化观光部长官南宫镇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8、展示第八张PPT: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讲授:设问,我们现在有哪些理念和价值观受西方影响呢?

  吃饭等集体开销采取AA制;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等 用玫瑰花来表达爱情也是源于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张PPT:20xx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东区,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来了众多学生的火热围观。 讲授:设问: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是什么花呢?

  10、展示第十张PPT:并蒂莲。

  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是并蒂莲,通常人们画或者绣的鸳鸯鸟是在荷塘里成双成对的游玩嬉戏的,表现一种幸福祥和轻松的画面意境,而荷花表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是非常美好和强大的。但是这种表达爱情的理念和价值观并没有走出国门。

  从前面讲的文化强国的特征来看,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讨论,当前中国在理念与价值观输出中存在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与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内容与图片展示相结合,设问与讲解相结合,案例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逻辑严谨,观点明确,学生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可以达到深刻理解什么是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增强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生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列举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例。

  2、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

  3、了解生物间存在着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能够举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知道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栖息地,观察一棵树上栖息的生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园是什么?(地球)还有那些生物的家园是地球?所以说地球是生物的大家园,但每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都有着一定的范围,他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寻找生物的家园》,一起探索生物的家园是什么样,他们为什么喜欢居住在那里?

  二、新课

  1、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企鹅、狮子、小鸟和海龟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生物吗?他们都叫什么?

  ①小组讨论:这些动物分别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那个小组能简单描述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出示幻灯片)那么在这些环境中,除了我们看到的动物以外,还会有哪些生物呢?(南极:海豹、海狗、海狮、磷虾)

  ②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把企鹅放在其他三种环境下,会怎样?

  假如把狮子放在其他三种环境下,会怎样?

  假如把小鸟放在其他三种环境下,会怎样?

  假如把乌龟放在其他三种环境下,会怎样?

  从我们的设想可以看出这几种动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能更改吗?为什么?(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为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

  2、回答的很好,谁能更具体的说一说生物的家为他们提供了哪些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提供了食物、适应的环境、庇护所等)

  3、我们一起娱乐一下,做个游戏“帮我找家园”。规则:找8名小助手,每人发给一张折叠的卡片(__是小鸟的家,__是牛羊的家,__是鱼虾的家,__是花草的家),让8名小助手动起来,唱歌曲(歌词:找呀找呀,找家园,找到一个好家园,做个窝,安个家,你是我的好家园),最后两人一组,再打开折纸面向大家,问问这样的生物对家园对吗?找2名同学说出不同意见,再找一名同学到前面从新排组,学生在下面边鼓掌边唱歌。

  4、大家在想一想,我们身边有那里是那些生物家园的例子,所有生物的家园是什么(地球)。

  6、大家喜欢大草原吗?向往那里的生活吗?让我们一起步入大草原,这幅《草原之间》美吗?(美)小组讨论写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名称。

  7、教师巡视指导,找学生回答。

  8、小组探究:我们来看这幅《草原之间》,假如没有阳光生物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水或者温度生物又会怎样?所以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赖以生存的关系)

  9、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一下生物的栖息地(多找几名同学)幻灯片出示生物栖息地的概念,并且让大家齐读。

  10、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让学生举例子

  种间关系: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却肯能成为敌人。谁能举例子。

  这些生物伙伴是怎样相互合作的?

  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和猎取失误,于是他们之间就形成了敌对关系。(找同学举敌对关系的`例子)

  五、播放视频《野生动物捕食》

  小组讨论,从这个视频中看到了那些敌对关系,找小组回答。

  既然自然界中有这么多凶猛的动物,它们是弱小动物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消灭这些猛兽,而保护那些弱者?(小组讨论回答)

  珍爱并善待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六、小结

  1.、教师总结:在寻找生物的家园中,大家有什么感触?不难看出,这些都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也是我们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园。介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者什么想说的呢?(引导学生说保护地球环境,和不乱捕杀动物)

  七、课外延伸

  一棵树可以成为许多动物的栖息地。找一棵树观察一下,把其中动植物栖息情况做个记录。要想看看树上有多少昆虫,可以把撑开的伞倒挂在树枝上,然后摇树。把摇下来的生物仔细辨认一遍,然后放回树上,不要伤害它们。

生物教学设计7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六、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七、案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生物教学设计8

  一、 教学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生物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还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课上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等形式,使学生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时,才能够对某些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二、教材分析

  就本册第六单元知识整体来分析,前两章为本章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上,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使学生联系家乡实际,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还有限,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分析白头叶猴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

  2.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通过展示科学家研究白头叶猴的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让角色扮演者写好发言提纲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层层环节,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对所扮演角色进行充分理解,课上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联系实际,在辩论和协商过程中,形成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并形成书面协议,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白头叶猴”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

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教师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宜采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另外,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部分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的产生各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植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一般不明显,但也有一些反应比较明显的。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六、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模拟操作和数学运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情感 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科学知识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授

  ㈠“疯狂”繁殖的细菌

  1、讲解:细菌是通过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适宜条件下,有的细菌大概每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画一画

  100分钟后,一个细菌会分裂繁殖为多少个?

  4个小时(240分钟)后呢?

  3、小结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确实让人惊讶。

  ㈡、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1、提出问题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强,从古到今,不停繁殖,现在的地球会是这个样子吗?原来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呢?

  2、 猜想

  小组内交流猜想,班级汇报。

  (可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筛选出有争议的观点

  3、指导实验设计

  a. 思考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b. 集体交流

  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c. 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课后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研究计划进行实验。

  三、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 四 章 细菌和真菌

  第 三 节 真菌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和生存条件;第二节《细菌》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却不清楚,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的主要特征, 并为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学生的能力水平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所以我设计由学生调查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学生思维偏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对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后,共同总结真菌的结构特征。

  3.学生的情感水平

  学生对真菌的认识具有片面性,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中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首先结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调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样性。真菌的共同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我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学习,获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图片和实物观察,介绍蘑菇的组成,为后续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制作孢子印这部分内容,学生较感兴趣,通过展示和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各种常见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形态结构特点。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和新鲜蘑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

  2.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3.激发学生生态学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真菌的结构特点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点:

  1. 围绕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的实验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顺序,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

  2. 用发霉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实验,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学难点: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青霉,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突破难点:

  1. 课前复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特点。

  2. 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比较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七、教学方法

  教法:示例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学法: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进行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教师:

  1.课前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和调查。

  2. 准备酵母菌培养液、青霉、蘑菇、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解剖针、解剖刀、吸水纸、碘液。

  3. 制作孢子印。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真菌,制作PPT和调查报告。

  2.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

  九、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尽量铺设路子让学生去表达他们所了解到的真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科学观的积极性。

  1. 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内容,开展调查活动。课上小组的代表上来汇报调查结果以及小组自评,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通过交流认识到真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结合酵母菌的电镜照片,了解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和出芽生殖;利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结合电镜图片了解霉菌的结构特点;通过观察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然后归纳总结真菌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和营养方式。

  3.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制作好的孢子印,了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后列表比较细菌和真菌的异同点,让学生对真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十、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青霉和蘑菇。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营养价值很高的真菌;但我们也经常为桔子长毛、馒头长毛、衣物发霉而苦恼,对于这些令我们既爱又恨的真菌,你最想了解哪些问题?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各种各样的真菌课前让学生分组,自己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分组展示自己调查报告。

  《常见的真菌》《怎样区别毒蘑菇》

  《食用真菌的营养》等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二、真菌的结构梳理问题,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结合“观察指导”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能力。1、观察酵母菌组织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区分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观察观察酵母菌,染色后,观察酵母菌的结构和出芽生殖。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认识酵母菌的结构。2、观察青霉组织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再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的菌丝和孢子,注意它的形态与颜色。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自学课本77页青霉结构图。每组派代表介绍各组的观察结果。培养实验观察和表达能力,认识菌丝和植物器官的不同。3、观察蘑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准备的蘑菇,注意它的形态结构。用手撕蘑菇,观察它的断面。自学课本77页蘑菇结构图。用放大镜观察蘑菇的子实体(菌盖、菌褶和菌柄),蘑菇是由菌丝构成的。培养实验观察能力,理解蘑菇是由菌丝构成的。三、真菌的营养方式教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更容易采到蘑菇?为什么夏天,受潮的粮食、衣服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而干燥的粮食、衣服和皮鞋就不长毛?

  教师:你们能不能从真菌的生活习性上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属于哪一种?学生: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学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都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解决问题。四、真菌的繁殖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察孢子的释放过程。

  观察思考,知道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自己的,说出孢子适于繁殖的种种好处。观察思考,真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是否和细菌一样是分裂生殖呢?

  青霉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轻,能随风飘散到各处,它们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能发育成新个体。所以,我认为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知识回归生活。五、制作孢子印展示孢子印,引导学生探究制作孢子印的实验过程:

  1.选取新鲜的蘑菇作为实验材料。用解剖刀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上,扣上玻璃杯。

  3.第二天,拿开玻璃杯和菌盖,就可以看到白纸上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状孢子印。学生观察并讨论:

  1.选取什么材料?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风吹散?

  3.如何根据蘑菇孢子印的特点,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数量、形态和作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学生总结真菌的共同特征:

  1.真菌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2.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

  3.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4.靠孢子繁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课堂练习1.蘑菇有根、茎、叶吗?蘑菇的生长需要光吗?为什么蘑菇不是植物?

  2.了解细菌的繁殖特点,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3.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现象,激发学生探讨生物奥秘的热情,产生共鸣。学以致用,情感升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真菌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或者多细胞(菌丝)

  2、有细胞核——真核生物

  3、营养方式——异养(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制作孢子印

  教学后记:

  1、新教材要求开发和运用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收集资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径,课前我已经布置了学生分小组调查,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小组课上汇报调查报告。

  2、在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围绕观察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实验组织教学活动,并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拓展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从而很好的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4、学生对显微镜掌握不熟练,导致课堂推进有些障碍,课堂预设内容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如能在问题预设方面再做些改进,课堂效果会更好。

生物教学设计12

  1.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理解原生质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含义;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建议

  1.重点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很多,至少有62种,常见的有29种。这些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不同的名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2.难点分析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内在联系、根本区别,以及表现出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在以前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生物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现在从元素水平上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抓住两点来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没有自己特有的化学元素”——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二是“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差异性。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教师列举、展示、讲解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四、教学设计方案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是相同的,他们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原生质来研究。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案例1: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请根据“玉米和人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见扩展资料)”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说明: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 基本元素:C、H、O、N

  C为最基本元素

  2、 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 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问题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介绍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C、H、O、N、P占97%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与钼矿)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案例2:请比较生物与岩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生质平均含量 人体内含量 岩石圈含量

  C、H、O三种元素 93% 74% 少于1%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异性: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含量不同

  板书提纲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异性:含量不同

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老师带领几位同学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气息。

  2、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冬天的萧零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请学生推测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随同学们踏青的脚步来到草莓采摘园,播放老师带领同学们采摘草莓的视频,借助情境,提出问题: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归纳总结出影响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师明确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引领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

  (3)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汇报展示,确定计划

  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各小组设计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或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请各小组同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发现的问题,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黄粉虫生命力强弱不同;同学们围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环境。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同学们角色扮演作为小果农爱思考,借助影响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产量,小组合作交流,献计献策,同学们集思广益,办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农。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关系的视频,学生自学、记录视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汇报展示。老师归纳总结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借助这些生物之间关系思考提高草莓产量的方法。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四、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学以致用: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菜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对于生物膜的结构,山东省20xx级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要求为“概述生物膜的结构”。概述为理解水平,即不仅要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还应该建立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20xx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与这一部分有关的学业要求有:“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细胞膜功能和生物膜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提高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将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从而使学生对细胞结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进而能阐明其功能,所以引导学生回顾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进而总结出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另外课标要求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而本节课恰恰是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可以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改变”“科学工作依赖观察和推论”“科学工作采用基于实证的范式”。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生物膜的结构”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是上一章中“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内容的延伸,与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联系紧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使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材中选取的资料简明扼要,所以在教学中以教材提供的资料为主,补充了冷冻断裂技术,以便学生认识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情况和技术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荧光标记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不是直接给出,而是先让学生设计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2、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蛋白质分子是否能够运动的实验设计;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己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认同了细胞膜作为系统边界对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但对细胞膜的结构完全不了解 ,所以应该从膜的功能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最终让学生认同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高一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的本质等缺乏深入认识,科学探究能力需要逐步培养,所以本节课应该通过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回顾生物膜的探究历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通过血型的介绍增强社会责任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2.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生命观念)

  3.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三、评价设计

  目标1、通过目标检测题1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进行评价

  目标2、通过目标检测题2进行评价

  目标3、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对于生物膜的探究历程,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对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不是让学生阅读资料,而是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来探究,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对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通过对探究历程的总结得出,同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对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通过建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这两个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讲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材安排了两大类活动:观察和探究。通过第一个观察活动,说明草履虫是一种生物;通过第二个观察活动,让学生能感受到草履虫既是一个细胞,同时这个细胞还能完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吗?”这个活动,更进一步说明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在这两大类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平时对草履虫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动难以理解。

  设计理念

  本节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题,采用的是美国教育家萨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维、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技能性目标

  提高制作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通过科学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本节教学需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①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糖、食盐水、牛肉汁。

  ②挂图或录像(有关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方面)。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一种藻类植物——小球藻,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导入:象这种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被称为单细胞生物。今天我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台上放置的培养液,你知道里面培养的是哪种生物吗?

  学生状态:观察、思考,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还可利用学生自编的有关人得了某些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培养的也是单细胞生物的一种——草履虫。这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已给的实验仪器(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设计实验:怎样才能观察到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实验、观察。

  教师引导:老师观察到每组同学都操作地非常认真、仔细。有的组实验很成功,有的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可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的或请教其他组同学帮助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吸取教训、学习经验。

  学生总结:草履虫的外形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它是翻转着向前运动的.,由此,可证明草履虫是生物。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我们共同分析了判断生物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再谈一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设疑:其中判断标准之一是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

  学生状态:思考。

  教师引导:同学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结合“技能卡”和“小词典”,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此问题。

  学生表现:自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看到绝大多数的同学实验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请小组代表总结一下你们组探究后得出的结论,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作出评价。

  学生总结:草履虫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证明草履虫是生物。

  教师承转:同学总结得非常好!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从草履虫的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判断出它是生物。那么,你们认为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吗?

  (可能有的小组由于草履虫运动速度过快而没有观察到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通过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组织活动并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组织交流,重点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对有特色的设计方案要给予肯定性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生表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究竟哪一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要求:总结从录像中获取的信息,然后,通过从中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判断草履虫的身体是否由一个细胞构成。

  (放映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的录像。)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总结信息、作出判断。

  学生总结:草履虫的身体里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也就是一个细胞的结构,所以说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另外,它可以通过身体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缩泡、口沟、食物泡、胞肛等结构帮助它来完成生命活动。

  教师讲授:所以,我们把这种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其中,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动物体叫做单细胞动物,例: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植物体叫做单细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师承转:其实,像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还有很多,并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上网……。

  教师评价:很好,同学们知道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通过以上途径,亲自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手抄报(或电脑打印)在班内展示。

  教师引导:在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板书设计:

  与人类的关系

  ↓

  单细胞生物体

  ↓

  草履虫

  ↓↓

  单细胞生物

  练习巩固:略。

  课后实践:完成“试试看”。有条件的学校可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利用挂图或课本彩图。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8-31

生物教学设计01-28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04-02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23

【荐】生物教学设计02-23

生物教学设计【热】02-23

【热门】生物教学设计02-23

【精】生物教学设计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