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散文

时间:2023-02-17 08:18:43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散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文化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文化散文

  传统文化散文 篇1

  又一个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热闹,反而有点凄凉。革命先烈们,你们牺牲了多少啊! 这几天,我看了电影《两个小八路》,他们很勇敢,在无数战争硝烟的洗礼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们在布满了硝烟的战场上为八路军们通风报信;在充满危险的鬼子的军营,不,是凶残的豺狼的老巢前获得敌情,传递给战士们;在火焰蔓延和子弹飞过的战场上奋不顾身……他们为了革命,和鬼子、当汉奸的二鬼子拼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凝聚了多少他们的血汗!这两个小八路年龄只有十几岁! 枪中发出的子弹,是战士们发出的呼喊;雷中冒出的巨火,是战士们对日军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烟,是战士们内心为革命而奋斗的志向长城。一个个烈士们倒在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赢在了革命战场上,他们用血抹亮了自己闪耀的名字,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美好的生活,用高声的呼喊换来了解放后和平美丽的祖国……烈士们,你们在说什么?啊!我听见了!你们在说:“为了革命,为了下一代,冲啊!”你们走了,但留下了无数后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红的五星红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烈士们,你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做一个文明少年,抛开不该想的东西,尊重先烈们。

  经常听到有同学说不文明词语,还改编先烈们的故事,这怎么行呢?做一个好少年,好学生,佩戴好红领巾,干干净净、开开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学们,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文化散文 篇2

  

  中华民族,这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庞大智慧,传承渊博文化的精神民族。中国历史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巨大转变和变化过程。从古至今,中国文化承载着历史重任,无论国内外考古专家或精神文化的探究者。毫无疑问的,中国成了世界瞩目的研究对象。

  传承经典,是在传承文化精神。经典文明,经典书籍,精神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深入来看其内有。

  所谓经典文明,不仅仅包含行为方面的举止谈吐。亦说从古至今人们维持的状态发展与生活常规。现在笼统的说法便是言语文明。当然,现代人亦不可缺少这一方面的文明所需,而经典文明中最重要的则是生活常规。追随到封建社会,人们不可否认,封建社会中有一个理想繁盛的状兴局面—“贞观之治”。此时期的人们生活状态与常规与现代无差异,若是以古代划分,则是中国史上最为鼎盛的统治时期。

  那么,为何可拥有如此丰繁的局面呢?李世民的贤仁是其主要原因。他与前人共有的思想则是以民安乐为国家之繁荣根基。他传承了古贤人的思想使其百姓安居乐业,他采纳雅言令民众避免战乱之苦。实质上,他以开拓了贞观之治的重要一步。是啊,试问一位得民心的'君主,还何需担忧不可得天下呢?他广阅书籍,使他形成一种重要思想。

  无时无刻怀揣一本经典书籍,则像是同时与前人交流,隐隐地传承着中华文化。李世民阅读书籍虽是句句落实,深钻其意,但令他最为感触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他曾多次以书中所述的故事为例告诫他的子嗣们。与鲁迅的同样思想,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后,鲁迅这一代文人绝笔承载着贤人的妙点,写下部部巨著。谁能否认这一经典书籍对伟大的影响起着漠大的重要性呢?传承经典书籍,则无他论的传承着精神美德。

  无论是人,军事家,文学家。他们的幼年故事与人们生活形影不离。随时随地,人们都能脱口而出一个故事,他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评论精神美德。有意无意地吐露出中华民族由古至今不败坏的传统。如今的发展亦是离不开这种精神。

  人们懂得谦卑礼让,是从一个普通、耳闻能详的故事受到启发的。“孔融让梨”变成口头禅,形成一个定向模型谨慎地告诫这一精神要领。

  由此可见,经典文明,经典书籍,精神美德是与传承文化精神密不可分的,是其精要致髓所在。

  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传承在每个时代,影响着每个发展逻辑,滋润在每个人的心里。不可辩驳地说,传承同样是一种美德。

  以古贤人的见解理论来摸索自身缺乏精神;以传统思维方式淡化错误思想;以承载作为雨露滋润人生。

  传承中华文化,体现在积极于领略前有的精神内存。

  传承中华文化,寻索在古今文籍言论谈吐中。

  传承中华文化,扎根在现代文明被滋润的每个丰富人生。

  传统文化散文 篇3

  早就耳闻集“酿酒、文化、艺术、阅读、旅游”等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山西戎子酒庄,是乡宁县一处绝妙的传统文化观光胜地,是一个空寂宁馨的世外桃源,我便一直存有前往观览的欲望。

  初秋一日,应戎子酒庄之邀,我从临汾乘长途汽车前往,实现了观览戎子酒庄的心愿。

  8月中旬的乡宁,山风徐徐,清爽可人;山花烂漫,沁人心脾。加之一阵小雨漂洒,空气中更弥漫着一股湿润、清新、甜滋滋的味道。不一会儿,太阳便露出洁净的笑脸,从高空洒下一片亮晶晶的光,直射山峰,五光十色,晶莹的水珠挂在路旁的叶片上,映射出太阳的光辉,金光闪闪煞是好看!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颠簸,方才到达戎子酒庄。一进入上书“合藟坊”三个大字的白色牌坊大门,我顿生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晚餐时,我们每人面前摆放着一个玻璃高脚酒杯,里面有淡黄色的葡萄酒。酒庄文化顾问闫玉明老师说,这种传统葡萄酒是开胃酒,易在饭前喝。我的肠胃不好,向来不敢喝酒,见闫玉明老师如此一说,也壮着胆子喝了起来。果然,胃口大开。随后,我又喝了几杯戎子红酒。喝着戎子红酒,进入视线的远不只是那深红色的妩媚,缠绕在舌下的也不仅仅是细腻柔和,还有就是回味持久的那一种愉悦,释怀的那一种心情,放飞的那一颗心灵,难忘的那一种感动。真就如那段解说词:“戎子干红,从传说中走来,跨越千年文明,凝聚贵族典雅,与您共同打造璀璨人生。”

  戎子采摘“葛藟”(葡萄的古称),酿造葡萄酒,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戎子是春秋时游牧民族狄戎部落首领狐突的女儿,2700多年前,狄戎部落曾在乡宁以北活动。那时候,山里有很多野生的葛藟,每逢初秋,葛藟成熟,一串串水灵灵的葛藟黑里透红,满山飘香,戎子便带领一帮姐妹采摘葛藟食用。有一次,她们采了很多,装满了皮囊,装满了背篓,还是盛不下,她们就用石片在地上挖了个坑,把装满葛藟的皮囊放进坑里,用石板把坑口盖好,用土埋严,作了记号,等日后来取。过了一阵子,当她们再次来到放葛藟的地方,发现囊中葛藟早已自然发酵,变成液体,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她们不由自主地就喝了一口,只觉得甜中有酸,酸中带涩,十分爽口。于是,她们背上皮囊,决定把这醇香满口的葛藟汁拿回去让父母和兄弟姐妹品尝。这皮囊中的葛藟汁也就是最早的葡萄酒了,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缇齐。戎子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它,并逐步创造和掌握了一整套的人工制酒方法。此后,当地人民广植葛藟,大量酿造缇齐,进献晋国,成了晋文公日后宴请百官、招待四方诸侯的传统佳酿。如今,戎子酒庄董事长张文泉,却把传说变成了现实,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不得不令人感佩、跷指!

  那餐,我酒没有少喝,饭没有少吃,肠胃却没有添一点儿乱子,感觉到精神焕发,许是戎子的佑护之功吧!

  饭后,恰逢戎子酒庄营销部与大同客户代表团举办篝火晚会,我们也前去凑热闹。参加篝火晚会的男男女女都是年青人,人们手拉手围着两个火桶边跑边跳边唱,以这种传统的欢庆形式,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兴起时,年已八旬的王振湖、李玉山老师,年逾古稀的王双定、解耀庭、陈正斌老师,顿时焕发了青春活力,也踊跃参与其中。闫玉明老师几次三番邀请我加入,我均未遵从,痴迷地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这狂欢时刻的动人场景。

  离开篝火晚会现场,我走出酒庄大门,站在公路边的高台上,纵目远眺,戎子酒庄的葡萄基地尽是繁星般的灯光,真疑似银河落九天。经了解,原来是为诱杀多种害虫,葡萄农特意在地里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以达到杀灭成虫、降低田间产卵量、减少害虫基数、控制害虫危害葡萄的目的。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可大大节约农药投入,减轻葡萄民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有效保护害虫天敌,对人、畜也是安全的。因而,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打破传统框架,依据葡萄特点,来确定诱杀害虫的新模式、新架构,值得称道。

  夜空,蓝得深邃,蓝得透明,天幕上缀满宝石般晶亮密集的'星群。地面上的点点灯光与天幕上的繁星点点,交相辉映,犹如天上的街市一般,形成一幅无可复制的优美画卷。从未在山区的夜晚这样认真地看天空和大地,这一刻,我嗅到了夜空的美,葡萄的香。望着这美丽的画卷,感受着这秋意的凉爽,我真想把我一世的梦,揉碎在夜空,化作天上的繁星和葡萄地里的灯光……

  翌日上午,闫玉明老师陪同我们前往晋文公庙,供桌上摆放着整猪、整羊、苹果、水蜜桃、香蕉、馒头、月饼等,祭拜上香、观光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正逢传统的庙会,因为正值初秋时节,来赶庙会的人很多。庙会上既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又有新绛县蒲剧团的演出,初秋舒适宜人的气候,风景如画的韵致,为戎子酒庄增添了新的观赏亮点。

  游览间,恰逢戎子酒庄董事长张文泉,我端详了一下他:50来岁年纪,身材魁梧,浓眉方脸,相貌威武,炯炯有神的双眼中透出刚毅而谦和的光。我们站在台阶上,随意性地聊起来。我由衷地感叹说:“张董,您于2007年就从煤炭业转型为打造一个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中高档葡萄酒生产、农业生态观光、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园区,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过人的胆识,真是了不起!”张文泉董事长淡然一笑说:“我是穷人家出身,我的企业是在乡宁发展起来的。我投入葡萄酒产业,生态观光和文化旅游,就是想把传统的酒业做大做强,为当地老百姓谋福利。”受益于家乡,报恩于乡邻,这是一种多么朴素的情感啊!

  戎子酒庄董事长张文泉50来岁,总经理王庆伟30多岁,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一个活力四射的团队,充满着激情、朝气和梦想。我想,张文泉和他的团队之所以能够在传统酒业的基础上“七年磨一剑”,凭借的应该就是年轻人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和激情澎湃的拼搏精神的独特优势吧!

  下午,我们在“和园”集合,参观了戎子酒庄的储酒窑洞。年青的导游小姐指着一排装饰精美的窑洞说:“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东暖夏天凉”。当我们走进洞口,忽地一股不知道从何处涌来的凉风吹来,导游小姐急忙解释说:“这里面没有空调,是自然之风。”戎子酒庄的储酒窑洞,三纵三行,纵深75米,横跨143米,占地2800多平米。这是在海拔1300米黄土高原上创造的一大奇迹,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汇着戎子酒庄人的智慧,也是展现黄土高原灿烂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窑洞本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传统模式,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居住传统方式,戎子酒庄却结合当地特有的地理条件,将这一最具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作为储酒之地,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真可谓“天酒合一”的最具有独特性的成功范例,不失为一大特色管理理念。

  伴随着导游小姐的脚步,我们进入“谐园”,在一块用石鼓文雕刻着“河岳在望”四个大字的巨石旁,欣赏探讨了一番。若不是导游小姐的解释,才疏学浅的我,根本不知道这是四个什么字。沿着用砖石砌成的洁净甬路,向右一转,便是戎子书院:长廊回绕,书香阵阵,古色雅韵,令人迷醉。这里采用中国传统古典式园林建筑风格,立足于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开办国学文化讲座,进行书画交流,从事民俗文化挖掘整理,珍藏阅读各类书籍的传统文化平台,整体建筑典雅高贵,恢弘大气。穿过古色古香的戎子书院大门,拾级而上,两个黄色大字“留余”映入眼帘。我认真阅读了两边廓柱上“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市尽寇不可杀尽”的对联,才彻然了悟其中含义。登上书院“致中和”楼层,放眼四望,戎子酒庄的景色尽收眼底,真个是“窗含远景当书画,云携清风妆峰屏”;“笔落山水成春景,墨泼乾坤在画中”。小院中有两个圆柱型亭子,左边的写有“可书”,右边的写有“忘归”。这正是:“笔无弹性亦生情,字字赏来皆如景。”

  信步登上正在建筑中的博物馆最高层,鄂山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锦绣河山遥遥在望。视线收回,穿过浓密的绿色,我发现绿荫掩映下的是一个个人工湖。一池碧水,清澈见底,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光波,倒映于水中的景物,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不断晃动的景物,恰似体态轻盈的戎子在沐浴,又好像美人鱼在游动,闪动着绿色的波光,景致格外的美丽静谧。一缕凉爽的秋风吹过,悠悠地拂过我的脸颊和发梢,感觉舒适极了……由此,让我想到了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

  走出博物馆,沿着廊道,踏上曲桥,我的身影便与那池碧水融为一体了。同行的老师们或立于碧水边或坐在巨石上,纷纷合影留念,是想把这些美情胜景尽数留存在记忆的底片。

  跨过“士林雅韵”牌坊,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映入眼帘,十分浓郁的江南传统园林风格,我的心情更加舒畅。我边贪婪地欣赏戎子酒庄俏丽的容颜,边在每一个景色优美处留影,简直是流连忘返。

  戎子酒庄集鄂山钟灵毓秀之精粹,神工鬼斧,浑然天成,整个园区,均为仿宋建筑群落,将园林艺术与葡萄园、建筑物、人工湖、林荫道、门楼、雕塑、石刻、曲桥、长廊、各式小品,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传统文化特色鲜明、新潮文化独具匠心的戎子酒庄葡萄酒文化观光风景区。阁轩亭斋,雕饰绝伦,景境深远;树木山石,风格迥异,野趣横生;曲径通幽,分布其间,引人入胜;“和园”、“谐园”、“鉴园”、“戎园”,鳞次栉比,相映成辉;楼台亭阁,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园林秀色,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这绝妙的画卷,一幅接一幅地展开,使我在目不暇接、心无二用之中,感受到了用语言都无法表述的欢悦和韵致。不论是远眺,还是近览,皆令我放怀于绿色,寄情于楼台,咏叹于文脉。漫步酒庄中,景随步移,心旷神怡,醉意深深,十分舒畅。这正是:“人在园中观画意,正被他人当画观”。这些景区,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戎子酒庄特有的气派与尊贵,在幽静肃穆中平添了一分翰墨飘香的儒雅韵致。置身于酒庄,便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殿堂之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感受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韵涵,我诗情顿生:“酒庄文化浓,处处闻诗声。思绪不觉远,虔诚拜大戎。”

  披着晨曦,我又驻足于一片葡萄架前,缓缓地做了一个深呼吸,抬起眼眸静静地遥望着头顶辽远幽谧的天空,便把一个喧嚣的世界完全隔绝在身后。

  阅读着那底蕴深厚的戎子酒庄传统文化,我发自肺腑地由衷感叹;沉醉在戎子酒庄这个清静幽雅的境界,我情不自禁地释放着自己的情感;领略这里如诗如画的独特景致,我顿时精神亢奋起来……

  传统文化散文 篇4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亡。

  我们在不断努力着,努力探寻着那正在消逝的中华古文化。如众所知,世界的四大文明:古中华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有的早已被滚滚黄沙吞没,遗失在了黄沙之中;有的已失传于那纷飞的汹汹战火中,留剩一片狼藉,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饱经五千年的风霜还能屹立于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古代文人的峨冠零落成泥后,一杆竹管笔的涂画,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让人从心底发出震撼。这不得不表明:它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任何悠久的'文化都无法取代的。上下五千年,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努力,中华文化终得以延绵于世。梦回大唐,大唐无边,可见那遗留的韵美诗篇。纵横九千里,大爱无边,拨动心弦可听见,那绚烂的词言。这就是繁荣昌盛的大唐文化,能驾驭如此瑰丽色彩的中华古文化,能让人每一寸筋骨都为之翻腾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时代,也总有过这样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

  终于有些灰黯了,天空中有了些灰蒙。郁孤台边,只有辛弃疾在挑灯看剑,美妙的歌声已稍显孤独。苏轼和陶渊明相呼应。大宋国土正走向下坡的颓废。被程朱处理学的层云笼罩,但仍不发清丽,只是文化已经少见浑厚的气势与风格。色彩中也再难寻到明丽的文化,应该是明清的,天空完全被乌云所密布。封建儒家思想空前强大,君臣父子的严格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束缚的人民的思想,扼杀了创新发展的萌芽,为今后的发展画上了句号。

  华夏文化还驰骋在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在康乾盛世下的文化,却更显凄迷。五四战争后,随着共和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在商品经济和物质丰富的潮流下,我们的文化更显黯淡,像被利用过的废品被我们遗忘在铺满灰尘的角落,那样渺小,被人们漠视。在这个时候,有一群人打着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号,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将学术娱乐化、庸俗化。有人曾讽刺说:“书店里销量最好的是《品三国》和《论语心得》,而《三国》和《论语》却无人问津,早已在我们的脑后淡化。

  这是一种悲哀,但有一天,连《品三国》都无人看时,那岂不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种巨大悲哀?

  曾经数人称赞的中华古文化,在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看来,无非只是乏味儿的文言文,可他们可曾记得如今的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若不是有文言文一步步的指导,那怎会有今天的成就?

  中华古文化是值得让我们赞扬的、骄傲的,而不是让它随波逐流,我们应该传承这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它发扬光大。

  夕阳西下,中华古文化像远处的红霞愈发红艳,那是民族的荣耀也是明天的希望!

  传统文化散文 篇5

  走在去往阴曹地府的路上,我没有哭,没有任何的牵挂。只是茫然的不知为何人死后还要去往另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是否也像人世见充满着绝望?如果可以选择,我选择烟消云散。

  我想逃,逃往一个没有任何思想的地方。

  看着鬼魂碌碌续续地走进了那深邃的漩涡,便不见踪影。我的内心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动――离开这里。或许是做人的时候太本分,做出这样的决定让我顷刻间麻木了,然后是腿脚不听使唤地离开了那个未知的世界。

  这是我有生之后无生以来唯一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叛逆。望着这漆黑的四周,我本冰凉的身体更加凄凉了,我不晓得当我再死一次的.时候我会变成什么,是鬼还是让我再一次饱受煎熬投胎做人! 其实对我这样的孤魂野鬼来说,已经无所谓害怕了,痛苦只会让我无动于衷。

  早就听人说过,鬼在白天是不可以出门的,一出去就会被那神圣的太阳弄得魂飞魄散。这倒正合了我的意。反正已经死过一回,又何惧死第二回呢?只要不在这个世界留下任何痕迹,我什么都愿意。

  我毫不畏惧地走进了白天,走进了人声鼎沸的人群,我要向人类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做出这前无古人后不知道有没有来者的一大壮举!

  我轻快地向前迈了一步,安详得闭上了眼睛,全身感觉火热。我的身体,不,应该是我的灵魂正在消失,正在慢慢地熔化。突然,我感到一阵火星飞溅,灼烧着我的皮肤。鬼是感觉不到疼痛的,为什么我的眼前是一片火海,还有人的哀嚎? 一阵鞭炮声后,火渐渐熄灭了。一看手表已经是凌晨一刻,这里已是一片狼藉。全是那场人为大火后的战利品,随着风的吹拂,再空中翩翩起舞。这才想起今天是鬼节,所有的鬼神鬼差鬼大叔都去找乐子,收礼品去了。

  我兴兴地走在回家地路上,暗自想到原来做鬼也和做人一样傻,一样糟!

  传统文化散文 篇6

  面对这样的问题,猛一看,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大。但是作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我们是不是有责任探讨一下呢?

  要谈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想到中国的易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可以说它是包罗万象!易经里讲到阴阳乾坤,有这样两句话“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人应该像天一样生生不息,像地一样纵横交错,包容万千。我们古老文明的祖先在那个年代就悟出了这样了不起的人生哲理。为什么说它是了不起的人生哲学呢?我们往深一点挖掘,就会发现人世间的自然规律无不在这两句话之内。阴阳乾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天如此刚健。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的思想、强化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学会包容,不要因为挫折而丧气,而不要因为别人的瞧不起而放弃自己,要学会原谅别人犯错。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在许多领域,用在企业发展,可以是一种企业文化来发展企业。用在做人,勉励自己的一生,凡事得包容,将来可为集大成者。总之,它是教育我们要像天一样自强,要像地一样包容一切。儒家是“以德服人”,它是发展易文化的成果,而法家是:“以法治人”,兵家有《孙子兵法》等等思想流派,所以这些,都是人类的精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宏扬它呢?

  纵观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又回到现代高速发展的中国人类社会,作为社会人,我们做到了吗?发扬了吗?我们不是在发扬,某种程度上说是在扼杀!

  我们天天看到的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许多过分崇洋的思想流派,主要表现为欧美思想的入侵。强烈的物质欲望,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人们对亲情的淡漠,友情的冷漠,爱情的随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在前进,而是在衰退。就是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而导致一批批的'企业倒闭。那种厚德载物,以德服人的思想已经消失在市场经济的某个角落。

  日韩文化的侵入,许多80年代后出生的人都非常喜欢韩国和日本,以至他们已经在怀疑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其中,电视剧〈〈大长今〉〉在湖南电视台的热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们不是说不能看韩剧,但是从看韩剧这件事上,我们要看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事业已经不如韩国,至少它已经抓住了不少中国80年代后出生的人的价值取向。

  8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都有待正确的引导。“超女”中暴露出来的对中性性别的取向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女人真的要变的不像个女人?所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在变,如果有正确的思想引导我们,我想今天的新生一代也不至于那么的迷茫。看不见前面的路。

  历史上的每一次经济腾飞,必然会引起一次大的文艺复兴。唐朝时,经济远播周边国家,人们生活一度安居乐业,所以就涌出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以李白、杜莆、白居易为代表。回看当今,中国自从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到现在,经济远远达到了唐朝在当时世界经济的发达,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必然。对于我们这些在炎黄子孙,这可以说是历史的重任。

  当今,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百家交容,合为一体。易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许多思想体系都是在此思想体系上的延伸、演变、发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思想就犹如一个人没有灵魂,思想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有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要,而是非常有必要!这是一件为之振奋的事业!

  传统文化散文 篇7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多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着老祖宗的生存智慧。传统文化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承前启后的特质,影响着一代代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开始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积极作用,越来越重视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于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传统文化培训形式应运而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机会很多,但实质上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相较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方式相对单一,人群也相对固定。

  在各大收索引擎当中输入“学习传统文化”这几个字样,搜索到的信息更多的是某次学习心得,反而学习形式的推荐则很少。据了解,目前继承和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书法、绘画等;二、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三,社会面的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四,企业培训。不管是哪一种,我们不难发现通过这样的形式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容实在是太有限了。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所以仅凭单一的形式是很难对传统文化做一个的完整的.呈现,这样的一个现状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非常不利。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想要改变也应该从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要在认识上作提升。尽管目前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但学习传统文化并没有在老百姓当中形成广泛的认识。那么在老百姓当中营造普遍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学习形式,丰富传统文化的展现方式。目前,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形式主要通过课本、课外培训,偶尔的讲座这样单一的形式,直接制约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未来创新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和学习形式将成为传承的关键所在;第三,营造普遍学习的社会氛围,给传统文化提供延展的空间。高速的社会发展,让大家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而相反的传统文化传递出的节奏相对较慢,这种节奏上的不一致也阻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营造普遍学习的氛围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多方合力,做到让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心,最后外化于行动,这样才是对传统文化成功的传承。

  传统文化散文 篇8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中国这个民族忘记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攻打这个民族了。”听到这句话后,我心里不由得一股凉气袭来,陷入沉思之中……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自黄帝开创了华夏文明之后。中华民族,这个流淌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聪明的黄种人,以自己对万物的理解,繁衍出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以横绝古今的文化底蕴屹立在这个蓝色星球。

  昔伏羲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揭示了古人对天地方位的理解,阴阳调和,至极必反;文王拘而演《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仲尼厄而作《春秋》,后游说作《论语》,方有儒家思想,而后道、墨、法,五行家各为流行;朝代更替,循循不已,盛唐时期,长安已是全世界最繁荣昌盛的城市,文化空前绝后,思想的开放,让唐朝成为那一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南抚夷越,北和戎狄,就这样,华夏民族这个大家庭不断有其他文明的加入,而变得十分辉煌。

  至清朝后期,乾隆闭关锁国,导致文化传播受到影响。侵略者入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此,一个文明了五千年的民族,从此萧条不振,直到国人惊醒,方才拿起反击的武器,重振我华夏雄风。中华文化才得以保留,却不甚失去的太多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一时间,经济的增长,文化的涌入,国人的思想得以解放。我们的文化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或许是由于封闭的太久了的'缘故吧!国人狂热的吸收着外来文化,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只要觉得新鲜,保准倾囊接受。

  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现在我们本土的自己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很多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慢慢消失殆尽了。还有,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在却被外国人拿去当自己的传统文化,大肆宣扬。而大部分人能做的,只是事情出来了骂一骂而已,对此却没有半点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屡受冲击,而我们却仍然不知悔改,任由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吞噬,一点点蚕食着华夏文明五千年所创造出来的文化。

  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有言文化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糠”。鲁迅并不是个迂腐的人,他也对一些西洋玩意很感兴趣。但看到国人那样的不懂“礼仪”,拿来没有节制,送去很是慷慨的时候。他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撰文“痛骂”国人。然而,我们都在为鲁迅这篇写的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时候,有多人能真正反思,“我们的文化就真的没有了半点吸引力了吗?”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中国和日本关系不好的一段时间,国人大肆焚烧日本的东西,再看见一处正在举办汉文化的宣传时,误以为这是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文化,便对当事者进行辱骂,焚烧宣传资料等等。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真假性,但就这件事看来,我不得不心寒,我们国人已经迷失到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服饰都不认识。还祈求什么爱国呢,荒唐的令人连嘲笑都不屑一顾。

  如今,我们的教育,太关注大学生能不能就业,毕业后能不能赚到钱,所以在面对就业形势很火爆的理工科面前,关于文史方面的专业的选择的人则如凤毛麟角,少的可怜。说科技兴邦,但我想说,科技只能强国,只有文化才能兴邦,文化复兴,当是我辈中国少年所要弘扬和要拥有的。

  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大学生,看过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之后,已经不能在如从前那样平静了。文化需要教育和传播,这传播的中坚力量就是我们这些能够复兴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所以我的梦就是:复兴文化,这也应是我们所有黄种人的梦。

  当然,在这个文化交错纵横的时代,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想去判断文化当中的精华和糟糠,精华当然要“拿来”,不分种族,部分地域,以我华夏民族博大胸怀海纳百川,这样才能有容乃大嘛!糟糠,当然不必理会。这点,对我们的文化也是一样,比如,迂腐的封建思想,等级制度,强权主义,我们都应该让它随着历史这条大流退出舞台。好的文化,比如大同文化,崇尚礼义,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当予以保留,传播下去,不至于到我们手里就此断送。

  在我们早已觉得索然无味的传统文学著作里,比如《黄帝内经》《周易》、《论语》、《孙子兵法》,其实藏着巨大无比的财富,就像现在的商道莫不仰仗中国的《周易》和《孙子兵法》;养生学有几人不晓得《黄帝内经》;外国孔子学院的开设也还不是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外国人都懂得学习我们的文化,何况国人乎?但也没见得他们摒弃自己的文化啊!

  很喜欢看央视的一个节目《百家讲坛》,因为前些年的于丹,钱文忠,易中天,他们讲《论语》,论《三字经》,品《三国》,这就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让我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文化,古人的科技。身为大学生的我,也非常希望,以后这样的讲座不单单只是吉光片羽,而更多的在大学生中开展,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

  尼克松的话,很值得当代人们的深思,我们担负着振兴祖国的大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们应该接过前任的担子,将它传承下去,并且“取其精华,弃其糟糠”。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千百年来,多少朝代兴盛覆灭,多少君王大江东去,政治可以改革,经济可以调节,唯有文化,长盛不衰,长流不尽。而传统文化的传播更需要从我们做起,复兴长存,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散文 篇9

  (1)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故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2)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备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例如,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此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还包括自荐、特举、名家推荐、技能考试、机构寻访和延请等多途,而深入人心的“行行出状元”思想也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近一二十年,中国学术界陆续推出一批中国学科史及学科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界借鉴本国的教育遗产提供丰富资源。

  (3)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有教无类”、 “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 “知行合一”、 “袼物明辨”、 “慎思笃行”、 “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标新立异、兼收并蓄、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的教育传统既崇尚权威,又不迷信权威,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如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几乎于同一时间(孔子早约50年)诞生,且形式、内涵基本相同;中国的算学与阿拉伯即欧洲的数学在概念条形式上虽有不同,但都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西方大学几乎同步,且传统精神高度一致,而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是中国表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生要借鉴.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巳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车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4)在西方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其他民族国家利益为代价走过工业化、商业化历程之后,中国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传统经验将成为反思与回归的'重要参照;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仅看到了各犬文明古国的传统,看到了文艺复兴运动对传统的再造,也看到了西方社会工业、商业文明及其科学精神、实用哲学、社会管理和契约制度等的文化价值,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有需要重点学习或补课的地方.

  (5)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清代学者赵翼曾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所强调的是,任何时代都会为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无限开拓进取的空间,而基于文明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社会、引领思想。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传统文化散文 篇10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逝,沉淀着我国人民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只留下华夏民族几世纪来坚持秉承的精神美德。它们见证着古往今来的沧桑巨变,代表着一个民族堪称不朽的心魂,亦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精神支柱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

  (一)

  如今,已又是一年新春到,在这普天同庆的节日里,纵使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小公民,想必也会被这佳节的热烈气氛所感染。正如我们一家的老老少少,为了迎接新春,早早地便开始给家里进行“扫尘”。就连年龄最小的我也没闲着,忙着清洗器具,打扫客厅的角角落落。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弄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活跃气氛。自小鲜少做家务的我更是在清扫中“洋相百出”,要么是一不留神把自己弄得满身是灰,要么就是洗碗时把自来水溅的到处都是。弄得长辈们皆哭笑不得,最终还得父亲“亲自出马”,这才稳定局面。唉,好不容易把家里弄干净了,我也是时候去把自己“弄干净”一下了。

  到了大年三十,各式各样的窗花与对联更是将我家整个装点一新。外面时不时地响起阵阵鞭炮声,如同新一年即将到来的福音,家家户户皆热闹非常。除夕之夜,我更是与家人一同守岁,祈求来年能辟邪去灾,迎祥纳善。

  除夕夜,普天下的亲人终得以重聚,欢聚一堂,为来年的生活祈福。人心与人心间的距离也从未如此贴近......

  (二)

  遥想过往春秋,在那风云际会,英雄四起,逐鹿中原,战火纷飞的年代,吴王阖闾雄心勃勃,誓欲一统天下,他先是杀僚夺位,而后招贤纳士,广纳贤才,采取了一系列的富国强兵政策,使得吴国的'经济发展与军事水平日益壮大,后任伍子胥、孙武率兵伐楚,连战连捷,最后竟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从而成就一方霸业。

  可如今,一代霸主早随时光消逝而撒手人寰,往昔的光辉岁月也被历史蒙上厚厚的灰尘,只能成为人们对一个朝代的纪念与回忆......

  站在无锡阖闾城遗址的门前,我的心绪无比复杂,原本繁华的都市如今却只落“断垣颓壁”,历经数个时代的风霜雨雪而风光不再,显得沉寂冷清。可那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古迹文物却又分明昭示着它曾经的辉煌。它的子民曾经安居乐业,他的君王也曾雄踞一方,但这些回忆早成过往云烟,只能留给我们后人去遐想,去追忆。

  行走在城中,在心中默默回味着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光荣,默默追思着那位赤诚精忠的名将伍子胥与那位古代的有为君王阖闾,我为我是一名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但时间无法抹去我们心中始终流传秉持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美德。它们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炎黄子孙体内奔腾的热血,促使我们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

  传统文化散文 篇11

  五千年前,当我们的祖先涉入了浩荡的人文之河,我们就一直在生存与竞争的漩涡中起起伏伏;在现实与理想的波涛中跌跌宕宕;在理智与困惑的权衡中走走停停。尽管历程如此艰辛,但我们一直都在生命的河流中领悟角色,并没有被残酷的竞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困惑与迷茫吓到,相反,中华的子孙越挫越勇,不断继承前辈的文化与精神,五千年来,文化一脉相承而不倒,在全球可谓奇迹,由此我们发现:强大的文化不仅可以穿越历史,穿越地域,而且可以征服人类,创造财富,可以转弱为强,制止暴力和邪恶……在人类全部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文化力无处不在,也是各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

  早在19世纪,美国打着扩大自由与传播共和理想的旗号扩张领土,当时大多数的美国人也相信,国家的扩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共和与自由的思想传播得更远,随后出现了所谓的“帝国论”。进入21世纪后,“帝国论”进一步发展为新的霸权理论,强调输出美国式的民主与价值观,这一理论在世界各地都遭到了强烈的抵制,特别是在欧洲,他们在对自身文化危机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出现了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趋向,然而,近百年来,我们的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一直被西方文化轻视和压抑,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的时代,中国文化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而,中华文化的复兴便顺理成章的与民族复兴的愿望结合在一起。

  中国的民族复兴首先要实现文化的复兴,因为一个民族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会有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才会有永远打不败的魄力,才会是一个强盛的民族。文化的复兴从根本上是要建构一种现代的“新中国精神”,这要求我们要以中国的方式,为我们的国家构想一套新的社会理念及价值观念。尽管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但我们首先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因为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先人的热血,骨子里有着华夏的精神,只有找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有自己民族的精神,才能实现近二百年的民族复兴之梦。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各种各样的蒙学读物,衣冠文物,礼仪习俗,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农学医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灵魂,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用传统文化中主要的、优秀的部分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新中国精神”需要从这些国魂中吸取养料并不断完善。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天道观,他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并征服自然的思想。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为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到了依据,而这与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的物质与文明都要抓更是如出一辙,所以“新中国精神”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意识,反对绝对的物质主义,在满足环境需要的同时调整我们人自身,重视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让自然之光在我们的国家结出和谐的花朵。

  在儒家思想里,“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及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的并可以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国家,没有哪一个“我”能够孤立存在,或是被抽象地思考,“我”只是根据和其他具体个人的关系而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在道家的文化理论中,讲求的是阴阳之道。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知北游》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这都表明世界的整体存在于相反力量的关系之中,它们在这种共同力量的作用下得以互相完善。从以上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讲求共同体意识,而非启蒙运动时期的绝对化的个人主义,因此,“新中国精神”追求的也应该是一种共同意识,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我们要追求自由,并不是个人的为所欲为,而是能够自觉进入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这种共同体越多,我们获得的自由也越多。

  民族的复兴与兴盛要求中国必须成为一个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新中国精神”要积极参与到不断发展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我们要呼唤审美智慧,这种审美智慧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思维。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都是遵循这一条原则,以“情”,“和谐”,崇尚自然之美为核心,无论是古代的文论还是诗词歌赋无不体现着这些审美的情趣,那些仁爱,忠恕,孝悌,廉耻等的思想价值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发展中,还将继续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这种审美智慧需要建立在相互联系的观念基础之上,以真善美的情意和谐统一为一种整合性的思维,使科学思维,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宗教思维,艺术思维得以互相补充和丰富,尊重他者,尊重差别,提倡多元互补。

  面对当下不断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人生观,世界观,重新建构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蕴藉资深,保留着及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性思维与审美意识的调节等等,这些中国文化里固有的文明基因将为现代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宝贵的思想源泉。对于传统中阴暗、消极的东西,如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等,我们应视为糟粕摒弃。

  建构“新中国精神”,我们绝不能封闭于古代社会产生的传统文化之中,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对它重新诠释,重新挖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诠释的越深,挖掘的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就越丰富,“新中国精神”的思想体系就会越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重新构建自己的文化精神,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就是我们祖国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

  传统文化散文 篇12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鸟儿飞来飞去,伴着婉转动人、清脆动听的歌声,我的思绪开始随风飘扬……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古色古香的陶瓷,有号称“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还有远近闻名的四大发明……更有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传承的许许多多传统民俗。而到现在,那些曾让人期盼的.传统节日却变得如同白开水,平淡无味。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那一天,村里便热闹了起来,一眨眼的功夫,村子中间的路上便挤满了人:有舞狮子的,有扭秧歌的,还有一些小商贩在街头叫卖。老人们聚在一块,纷纷坐在石凳上谈论天南海北;小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花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妈妈们便围着灶台,不亦乐乎地忙着准备年夜饭。不一会儿功夫,丰盛的年夜饭摆上桌了,大家相互碰杯,相互祝福。吃过年夜饭,一家老小便围坐在火炉前,磕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盼着春节晚会的到来。此情此景,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年味。

  难怪爸爸现在总是感叹:这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可年却越过越没味了!是呀,看看我们现在过年,大家没有了那热闹劲。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正一步一步地被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所替代。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开开心心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随着潮流,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中国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逐渐被人淡忘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难道就这样袖手旁观吗?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仍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将传统文化传承到底!

  传统文化散文 篇13

  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余秋雨讲过一个故事:

  在法国的一个阴雨蒙蒙的天气里,他和司机开车行驶在一个狭窄的小路上,小路只能容得下一辆车行驶。在他们的前面有一辆车开得很慢,使得他们无法快速前进,余秋雨和司机都很生气,司机在不停的鸣笛示意。前面的车窗里有个小女孩一直看着他们,并向他们挥手。在经过一个拐弯处时,前面的车停下来了,一个中年人下了车走过来对余秋雨说,很不好意思一直让你们开在我们后边,为了不让泥水溅在你们车上我们一路都开的很慢,我们觉得让你们一直走在我们后边很不公平,现在请你们先走。余秋雨当时很震惊,这是什么,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他们本来可以很自在的行驶,可是他们没有,而是在干自己的事情时,还在考虑着别人,有种不自觉的东西在影响着他们,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文化长存,一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是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占领法国首都柏林后,对法国人进行文化渗透和法国人对守住自己文化的抗争。其中有句话是,只要我们的文化不死,我们总有站起来的一天。是的,区分不同民族的最重要条件就是文化,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就没有了属于自己成长的血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辉煌的文化。我们一直以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一直以我们的文化而自豪。可是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却在逐渐远离我们,成为我们遥远的记忆。

  其实朱七七作为一个很年轻的学者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奔走而呼喊,我觉得本身是一个很令人感动的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有多少像她这样的人用汗水和辛劳在默默守望。我觉得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用青春和生命在守护我们的心灵家园,我们的民族血脉。

  我也从小受到家人的熏陶,对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我也一直关注着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把它视作我人生的一个理想。今天朱七七的讲座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觉得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知识分子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我很佩服文化保护的举旗人----贾平凹,默默地在这条路上耕耘,不为时代的金钱利益所诱惑,不为众人的不解所羁绊,遍访全国即将消失的古村落,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摇旗呐喊。贾平凹是一个缄默的,有良知的,有责任的学者。

  我喜欢蒲剧,对蒲剧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今天听了来自运城蒲剧艺术家的表演格外兴奋。蒲剧里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会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带我们领略那个遥远年代里人们的思想。近些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蒲剧事业能够得以继续发展,一批优秀的蒲剧演员也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王艺华,武俊英,孔祥东,景雪变等等;蒲剧事业后继有人,梅花奖,杏花奖多次被年轻新秀抱入怀中。但是,蒲剧也面临像其他剧种一样的发展难题,怎样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相融合,怎样为戏曲的发展培养后继人才,怎样为戏曲的演出获得广阔的市场。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因为戏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继承和保护戏曲文化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没有深刻传统文化积淀的人,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没有一定传统文化意识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传统文化气质的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泛滥无边,而是慢慢吸收,慢慢品尝,慢慢消化。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因为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维系的纽带,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

  传统文化散文 篇14

  一条大河奔腾于华夏版图纸上,时而遇到峡湾,飞沫四溅,趣意横生;时而流经平地,流觞曲水,沙白水清;时而跨过高山,事宜奔腾,万马齐喑,不舍昼夜如它。

  古往今来,历史的浪潮哺育了多少文人名家,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晚明小品,文学芬香一直传于今朝,即使穿越百年仍带着民族独特的气息。

  李白之诗仙最豪情,剑光月色跃然于字里行间;王羲之之《兰亭集序》龙凤舞动,堪称天下第一;王昭君之冰清玉洁,缤纷着唐诗宋赋的音韵。

  王国维去了,去了他向往“国学”天堂,他很是平静。尚在人间时,他很是激愤,国学的脚步越走越远,在那个趋于猛兽般的时代里,他的声音太小,罢了,既然不能挽救这个时刻,那就去博取精神的自由吧!他舍弃了世俗,去追随那内心的独标孤高,他对国学的坚守,让人仰视。

  而今,人们对传统文化议论纷纷,随着英文缩写字母编入新华字典的浪潮,有的人漠不关心,有的人嗤之以鼻,讽刺中国人的无能,还有的人似乎紧跟时尚的步伐。不要说这个小事了。甚至日常交流中也混杂这半不拉几的英文。我们太过自以为是,传统文化殿堂仍熠熠生辉,我们却视之铁锈,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子孙,它又能存活多久呢?

  曾经,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挑开黑暗的帷幕,刺痛那一双双黑暗的眼睛,挽救边缘的国人,他声声呐喊,声声祝福,让中国文明重新在大地上开出血红的花,让中国脊梁在此铿锵有力。如今,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些人,为华夏,为文明,为传统而奔走呼号。我们需要用血泪灌溉,让中华传统文化之林屹然挺立于世界东方,我们需要取饮华夏大河之水,让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绽放最美姿态。

  我的华夏文明啊!我愿跟随你的脚步,去跋山涉水,领略四季变化! 传统文化散文700字4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味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传统文化散文】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介绍04-12

传统文化口号11-04

传统文化标语11-04

传统文化征文11-03

传统文化随笔11-08

传统文化教案11-24

传统文化论文11-11

传统文化语录11-25

传统文化日记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