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文章

时间:2023-02-04 16:37:20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

  习惯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孩子的好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让宝宝受益终生。无论是从待人接物上,还是处理事件的能力上,都会让孩子驾轻就熟。那么,孩子应该从小培养哪些好习惯呢?现在为大家介绍儿童六大重要习惯。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

  好习惯1:有礼貌

  礼貌是人际关系的桥梁,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只要有礼貌,一切都好办!而有礼貌的习惯更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比如会问早道好、见到亲友能主动打招呼,或是将“请”“谢谢”“对不起”时常挂在嘴边。

  养成妙招:

  1)说给孩子听

  在宝宝六七个月大时,就能听懂大人的语言,只是还没有说的能力。但是,家长(微博)不要认为因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不重视语言礼节。语言能力是由听说发展到读写,因此在听懂大人语言后就开始发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怀中小宝宝的感受力,他此时就对礼貌的言谈有了感受能力。

  2)家人互动有礼

  许多家长在外会以礼待人,但在家中却往往用命令的口气指使家人,而幼儿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因此,即使在家里,即便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应该持有礼貌的态度,要知道,生活互动细节会在无形中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3)身教重于言教

  在家中建立了有礼貌的互动模式后,家长更要以身教示范,并非只和孩子互动时有礼貌。此外,当家长带着孩子拜访亲友时,也要主动和亲友打招呼,并且鼓励孩子向大家问好。

  好习惯2: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包含许多内容,比如自己完成事情、不带给他人麻烦、接纳别人和轮流等待,而有礼貌的好习惯也是尊重。对孩子来说,尊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父母更应该协助孩子从生活中许多小事做起,让孩子成为懂得尊重别人的小天使。

  养成妙招

  1)尊重孩子

  父母常会不自觉地犯一些小错误,如在穿衣服时,问孩子要穿什么颜色,可是当孩子回答后,父母却不予采纳,甚至质疑“为什么要穿那个颜色”。既然 给了孩子选择的权力,就要接纳他的意见,这是最简单的.尊重。只要孩子的行为举止不是离经叛道,父母就应在合理的范围内接纳并且尊重他的做法和意见,这样孩 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在心里会形成自信,有了自信后才能够尊重自己,进而尊重他人。

  2)轮流等待

  在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不尊重他人的做法就是抢玩具,因此,学会轮流等待也是学会尊重他人的关键。当孩子出现抢夺他人玩具的情况时,父母一定要马 上制止,比如可以明确告诉他:“这是小明的玩具,如果你也想玩,先问小明能不能借给你。”或是让孩子在一旁等待,等到小明不玩了,再去借来玩。

  好习惯3:物归原处

  物归原处看似简单,却是许多成人也做不到的好习惯。比如自己从书架上把书取下阅读后,就随手放在茶几上;喝完水,杯子也随手放在餐桌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会将玩具收好,却忘了自己也有同样的小毛病。

  养成妙招:

  1)清楚规划收纳空间

  要孩子将东西放回原位,首先要规划出清楚的收纳空间,并且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就该放在某个地方。比如跟孩子说“玩具的家在这里,你每天都会回家,所以也要让玩具回自己的家!”

  2)从孩子自己的东西做起

  要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应从他自己的东西着手,比如衣服、玩具、鞋子等。首先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放在哪里,由他自己拿出来,这样他才知道要放回哪 里去。可以在孩子放玩具的收纳箱外贴上玩具的图样或颜色标记,或者在衣柜外贴上衣服的图样,这样孩子便能清楚了解物品摆放的位置。

  3)给孩子机会

  当孩子刚一开始把玩具摆放回去时,可能不会放得很整齐,家长一定要包容这样的情况,一步一步慢慢引导,不要因为孩子没放好就责骂,应该先鼓励他 “放”的动作,然后才要求“放好”。聪明的家长不妨花点心思,比如将放玩具的箱子以颜色来分类,请孩子依颜色把玩具摆放在应有的位置,或是在鞋柜上贴两 个可爱的小脚丫等。

  好习惯4:自动自发

  如果你是个凡事都会帮孩子做好的家长,那就不用期待孩子有一天会自己做好份内的事!要求孩子自动自发的首要之务,就是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亲自”完成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这样他才不会养成过分的依赖感。

  养成妙招:

  1)规律的生活作息

  要孩子自动自发完成某些事,就要先为他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比如12点吃午饭、下午1点午睡、下午3点玩玩具等。在每件事要进行之前,要先跟孩 子预告,比如:“再过5分钟,我们就要吃饭了。”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用音乐的方式提醒,比如:“听到音乐向,我们就要收玩具啦!”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 下一步要做什么,日后他才会自动去做下一步的动作。

  2)耐心和鼓励

  这种自动自发的习惯可能从2岁开始培养,一直到孩子五六岁甚至年龄更大时才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家长耐心的支持与鼓励。在观察到孩子自 动自发完成某些事之后,就给予口头鼓励,甚至累积到某种程度时,也可给孩子一些物品上的奖励,这些都是增强良好行为的有效方式。

  好习惯5:整洁卫生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和健康有关系,更会影响到外观的整洁,甚至是人际关系的发展。如果孩子整天脏兮兮的,估计他在幼儿园里也不会找到小朋友来一起玩耍。

  养成妙招:

  先从小地方做起

  幼儿能做到的卫生习惯,包含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如厕后洗手、打喷嚏和咳嗽时捂住嘴巴等。虽然这些看上去都是小细节,但是家长都要从生活中做 起。饭前饭后带着孩子一起洗手、漱口,可以在浴室放置防滑小椅子,让小朋友可以够到洗手台,当然大人要站在一旁,以免孩子跌下。洗完手后,可以拉着孩子的 手闻一下,并说:“哇!好香啊!这样细菌就不会再来了!”让孩子明白洗手是有正面意义的。

  好习惯6:阅读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阅读也是生活中的好习惯之一,而视每个人的兴趣而定。不过,阅读有助刺激思考,许多绘本的主题和孩子的生活有关,可让孩子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并且从绘本中引发思考,进而练习思考能力。因此,阅读绝不仅仅是咀嚼文字而已,确实还能提升生活能力。

  养成妙招:

  1)带着孩子一起看

  从宝宝7个月大开始,父母就可带着他一起读绘本,即使他看不懂文字,对于图像的意涵了解也有限,但是父母能像播报员一样,在绘本里头看到什么就 说给孩子听,特别是在他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在绘本上看过后,现实生活中也能接触到,就可提醒孩子之前在绘本上看过,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2)通过绘本思考

  当孩子有了语言能力后,不妨通过绘本抛出一些小问题来问他,例如“你觉得小红帽接下来会怎么做”或“如果小红帽没有听大野狼的话,你觉得会怎么 样”等。类似这种开放式的问题,都能让孩子练习思考,不用担心问题太难,因为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而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却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3)固定的阅读时间

  虽然要培养阅读习惯,但也不表示不能接触电子媒体,家长应每天抽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不论是带着孩子一起看,或是孩子有翻书的能力后,让他在一旁自己翻,自己也可趁机看看自己的书。时间一久,自然就养成阅读习惯。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2

  心痛:意外事故频频发生

  暑假来了,孩子高兴了,面对林林总总的度假方式,更让家长们担心的是“安全问题”。的确,暑期也是各种意外伤最为高发的阶段。有关专家指出,不健康的度假方式,年幼缺乏应有的防范技能,再加上家长的粗心,一些意外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吃坏了肚子的最多

  “一到暑假,几乎每次值班都有学生因意外事故受伤的。”河北医大三院急诊科副主任田宝石说,这其中因饮食无度吃害肚子的最多。

  因为天热,很多孩子喜欢吃冰淇淋、喝冰镇饮料、吃路边烧烤等。“大量地吃这些冷饮和不容易消化卫生又没有保障的路边烧烤,正常的肠胃有时也受不了,何况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田宝石说,从近期门诊上看,有一半以上的急性胃肠病患者都是学生。

  摔伤烫伤不在少数

  “除了急性胃肠病外,让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摔伤、烫伤。”田宝石说,现在门诊每天都会收到像摔伤、烧伤、烫伤等意外受伤的幼儿。

  暑假里,小朋友们常会相约在一起玩,捉迷藏、相互追逐,在沙发上蹦蹦跳跳等也是常有的事,一旦家长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摔伤。另外,有些家庭装有浴缸,在给孩子洗澡时,热水放得过多,还没来得及调成温水,家长又忙着去干别的事,而孩子这时就迫不及待地把手或脚伸进去了;还有些调皮的'孩子,假期在家呆着无所事事,玩起家中的燃气灶,一不小心就会被烧伤。

  迷恋电脑伤了眼睛

  “每到暑假,都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河北医大二院眼科副主任郭秀瑾说,现在每天都有50多台“近视手术”等着她们去做。

  郭秀瑾说,造成目前近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空间限制,以及用眼不卫生。“高楼多了,可视距离短了,想看远处来调节眼睛都做不到。”

  再加上假期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伙伴多半是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等,很多孩子每天都在电视和电脑前坐上六七个小时,刚开始时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时间长了就会觉得眼睛干涩、酸痛。

  因为补课出现心病

  另外,对于一些计划在假期给孩子补课的家长,一些心理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忠告。

  据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王学义介绍,一到暑假,总有一些学生因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前来就医,这其中因家长强加给孩子补课造成的“精神异常”也不在少数。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往往给孩子安排了一大堆补习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奥数、晚上还要练钢琴,放假了本来以为能够好好休息,结果比上学还累。”王学义说,对于处于“心理敏感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强迫式”补课往往带来厌学心理,有的甚至出现抑郁、恐惧等心理疾病。

  建议:给孩子一个快乐假期

  暑假到底应该怎么过?不少家长、学生都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每位家长应根据家庭条件、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安排,不要简单模仿别人,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态去迎接下一阶段的学习。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3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在此,母亲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

  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及时。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此时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顺从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一个孩子是教育不好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孩子在13岁之前可塑性是极强的。

  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也就是说,母亲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4

  陈明说,他是刚从外地到厦门来的,他为6周岁的儿子联系了一所小学上一年级,但被要求出示一张智力测试表。8月7日,陈明的妻子带着孩子到厦门一家医院做智力测试,结果是孩子的智力偏低。平常活泼可爱,与同龄孩子比起来一点笨的迹象都没有的儿子怎么会是智力偏低呢?陈明十分不理解,他甚至怀疑智力测试的科学性。

  昨日,记者采访了给陈明儿子做智力测试的那家医院的相关医生。据称,他们用的是“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这是全国通用的标准。这位医生说,在智力测试过程中,是可能存在系统偏差的,但是每个孩子都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智力测试的,都会存在害怕等现象,因此从这方面来讲,一般结果不会存在太大的偏差,他们会为测试结果负责任的。

  十几年前,本报一位同事大姐也遇到过这样的苦恼,她的儿子智力测验的结果也是智力偏低。她当时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坚持乐观地培养儿子。后来事实证明,她的儿子成绩非常好,大奖不断,去年考上了重点大学。所以,本报同事大姐宽慰这位家长不用太着急。

  “真的不用太过担心吗?”当家长的心里始终不是滋味。昨日下午,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市妇联巾帼园心理咨询中心教育学硕士、高级心理咨询师杨素晖。她说,“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既测量孩子的言语智商也测量其操作智商,在实践中已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作为家长和老师都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心理测量意义的认识。比如,测量儿童的心理年龄就出现同样是6周岁生理年龄的孩子所测出来的心理年龄有的只有3周岁,而有的已是10周岁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理年龄确实有发育早晚之差,学校了解儿童的智力水平及其心理特点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当然,家长担心自己孩子的智力分数不高可能会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歧视等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量表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杨素晖说。每种量表都有其测试的侧重点,而对于人的智商的评估,杨老师比较认同哈佛大学霍华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即智力有九种,包括:1、言语/语言,2、音乐/节奏,3、逻辑/数理,4、视觉/空间,5、身体/运动,6、自然观察,7、人际交往,8、自我反省,9、生命存在。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的智力侧重点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其先天的.倾向性,各人有不同兴趣爱好也就有不同的发展潜力。所以,作为家长大可不必为自己孩子的心理测量结果焦虑,应当是非常乐观才对,因为心理学家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所以,对儿童发展潜力的信任与良好的关爱、期望,并有适时的智力开发练习都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因素。况且,个人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模式,有的是“天生早慧”,有的是“大器晚成”,所以,只要学会了学习,他的一生肯定会是闪亮的。

  杨素晖老师诚挚地希望大家能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要有这样的信念:对孩子的爱与信任能创造奇迹!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5

  最近有妈妈说,自己从小就教孩子要忍让,结果现在5岁多了,却经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有的甚至比他还小,他都不知道还手。问我该怎么办。

  明显感觉到这位家长是把孩子当成汽车来开了,以前总是靠右边开,现在发现不妙了,又想靠左边开。可是,总想着控制孩子是不对的,只有把方向盘还给孩子,让他自己操练驾驶技术,才能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表面看来不可思议,其实真的很智慧!

  公园里,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4岁小女儿在公园游玩,妈妈坐在树底下看书,小女孩在草地上奔跑,孩子一边跑一边咯咯笑着,突然一声呵斥:“小妞,走开,不要挡住我们的路!”小女孩还未反应过来就被推倒了,3个嬉皮笑脸高出小女孩半个头的小男孩站在了前面。

  小女孩爬起来,看书的妈妈听到吵闹声抬起头看,但没有走过去,旁边的一个大婶说:“你女儿被欺负了,你不过去帮忙?”

  “不用,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对付得来!”不理会旁人吃惊的表情,年轻妈妈继续微笑着看几个争吵的小孩子。

  小女孩看了看妈妈,见妈妈没反应,当三个小男孩又想推自己时,小女孩大喝一声:“你们给我住手!我可以宽容你们刚才的无礼,但是如果继续无礼冒犯我,我发誓一定会反击的!但如果你们肯跟我一起玩,我将我兜里面的糖都分给你!”没一会,4个小朋友就开始在玩老鹰捉小鸡了,玩得不亦乐乎!

  原来,这个妈妈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尝试应对各种麻烦,只要没发现比如孩子拿着刀枪等危险因素,妈妈一般不插手。只要没有生命危险,都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孩子学习社交的必经之路,否则他永远也学不会,而父母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当你的孩子被欺负,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更不要掺和进去。常见到有不少家庭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总是担忧孩子吃亏,他们可能会冲到孩子堆里,阻止暴力游戏的发生,更有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甚至会护犊帮孩子打人,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父母绝对不能帮孩子打架?

  帮孩子打架的那些父母,可以说是心智还未够成熟。在孩子看来,他们与其他小朋友的冲突很可能只是一场游戏,但如果父母冲进去帮孩子打架,就演变成了成人的暴力事件,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来说,都是不好的影响。这种父母容易让孩子养成暴力习惯,靠暴力解决问题。有一个孩子很聪明,但父亲很溺爱,每次跟人打架吃亏,父亲都帮忙打回去,由于有父亲撑腰,这个孩子不害怕打架,相反还经常无事生非,甚至挑逗别人跟他打架。

  因为上次在小学门口,我亲眼见到两个小学生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结果其中一个孩子的爷爷“护犊情深”,立刻对另一个孩子恶语相向。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起初并没有说什么,但后来看那位爷爷越来越过分,也HOLD不住,加入了“战斗”。弄得两个小孩都战战兢兢!

  那么,当孩子被欺负时,爸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当孩子被欺负时,父母首先的做法是不理会,让孩子自己解决。因为这是孩子在学习如何跟人交往,当他们跟小伙伴发生冲突,更是他们学习如何应对困境的绝好时机,但是你的阻止或帮忙,肯能会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其自然。简单的跟孩子说“你不能打”和“你必须打回去”,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被欺负后向父母寻求帮助时,比较正确的办法,是父母鼓励孩子阻止暴力的发生。“你不能打”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懦弱,“你必须打回去”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暴力。如果孩子通过想办法,将暴力阻止在酝酿阶段,孩子不仅没被欺负,相反孩子通过解决冲突还能找到自信,最重要的好处是,孩子知道了解决冲突可以通过小脑袋。

  如果孩子不够聪明,或者对方太暴力,那么妈妈就要让孩子自己变得强大了,比如让孩子学习武术或者跆拳道,让孩子有自信去阻止暴力的发生,或者给对方造成威慑作用。

  总之,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自己也不是总被欺负的脓包,爸妈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尝试让孩子慢慢学会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静候孩子一步步成长。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6

  现代的年青父母,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智力投资。但是,不少年青的父母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零到三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而这个阶段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婴儿是指零到一岁之间。幼儿是指从一足岁到六七岁的小儿。它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一足岁到三岁为幼儿前期。从四岁到六七岁为幼儿的后期。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大都是从四岁开始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六七岁开始的。他们片面地认为:零到三岁孩子太小,还不懂事,教也白搭,是对牛弹琴,根本没有教育的价值。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饮食营养方面,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身体成长,而主动放弃了这一阶段的智力开发。这就形成了幼儿早期教育的一大盲区。

  现代科学已证明:零到三岁之间,婴幼儿有很多潜能可开发。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伦茨,在动物实验场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小灰天鹅从蛋壳爬出来后,首先看到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妈妈。如果是母鸡孵它出壳,也就把母鸡当妈妈;假如出壳时只有劳伦茨在看它们,小天鹅就把劳伦茨当成妈妈。他走到哪里,小天鹅就摇摇摆摆跟到哪儿;他去游泳,小天鹅也跟着跳进水里,并亲热地吸他的头发、胡子。他把动物出生后最初日子里能学会认母的现象称之为母亲印刻期,如果错过此期就很难弥补。十九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位“神童”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够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西希腊语6种语言。9岁考上大学,14岁授予哲学博士。16岁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并受聘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就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和研究但丁的权威。他父亲把对他的培养写成了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他在书中是这样表述的:“要使孩子的天赋发挥出八九成,必须尽早开始教育。因为儿童的潜能有递减法则。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零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根据现代科学家的研究,产生“儿童潜能递减法则”的原因是:每个动物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发达期,而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不论哪一种潜能,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例如小鸡“追随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最初4天里不让刚生下来的小鸡跟在母亲身边,那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宝贵的婴幼儿潜能如果不在其发达期给它发展的机会,就会一个一个地枯死。

  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早期教育应从零岁开始。现代儿童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三岁前大脑的发育很快,三岁时已达到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二。幼儿从初生到五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早期的发展有其最佳期。婴幼儿在这个时期获得某种行为习惯、语言、模仿、技能、知识要比其它时期快,且不容易忘记,很容易达到最高境界。1岁是听觉发育的最佳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最佳期;3岁左右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4岁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学慨念的最佳期。谁放弃了这一阶段的教育,谁放弃了这一阶段的智力开发,谁就丧失了早期教育的一段黄金时期。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人世间,发展最快的就是脑细胞,他迫不及待地准备接收大量的信息,这是一片急待开发的处女地。这时婴幼儿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去挥洒。你可以画出世间最美最好的图画,你可以写出世间最新最美的文章。年青的父母,为了您孩子的前途,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了国家的振兴,请您一定要重视零到三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共同打破这一盲区。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7

  让孩子自己往前走

  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呼唤人的主体性是一个最强音。教育已经逐步从他人教育为主,转为自我教育为主,教为主转为学为主。但是这个转变是在亲子关系中、师生关系中逐步展开,也就是孩子是在“互动中走向独立”。因此家长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成人做什么?我认为主要起“号角,放大镜,镜子和灯塔”作用,用学术的语言就是起“唤醒,发现,反馈和价值引导”作用。

  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但是并不等于消极地“守株待兔”,我们需要探索成人如何科学地提供条件,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利于孩子的主动发展。下面这十个策略,也是总结了家长、老师的经验写成的。欢迎大家展开讨论,我深信,我们这个时代家长和老师不仅仅都是实践者,而且都是研究者。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谁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没有空间是不成的。过去西部地区有一个落后的习俗,生下来的孩子,放在一个紧紧包裹的沙袋里,虽然孩子不缺吃喝,但是这种“沙袋儿”十之八九都成了痴呆,可见缺少活动空间将会出现多么可怕的后果。

  这样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现在的家长虽然很少重复,但是由于家长包办过多,禁止过多,使得孩子缺少自己活动空间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

  所以,要想培养健康的孩子,尤其是想培养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孩子,首先,要给予孩子空间,而且还要不断扩大孩子的空间。

  有一位模范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逛公园,到了该回家的时侯了,家长没想到,这个四岁的孩子竟然提出要自己骑着小三轮车,沿着人行便道回家。看着孩子热切的目光,家长犹豫了,孩子这么小,路又那么远,万一累坏了这棵独苗苗……但是又一想,自己可以走在孩子身边,安全没有问题。为了培养孩子,应该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闯一闯吧。在家长的'支持下,这个四岁的孩子,用了45分钟,骑了7里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小长征。

  我十分佩服孩子的顽强精神,但我更佩服这位家长的魄力,他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敢于支持孩子合理的愿望,并协助他取得成功。

  把一面墙交给孩子

  在家庭中,能不能给予孩子空间,并不缺空间这个物质条件,关键是家长头脑里没有这个意识。比如每个家庭至少有一间房,房子总有四面墙,问题是,家长愿不愿意、能不能给孩子一面墙,由他自己使用?

  有的家长会惊恐地说:“哪敢给啊!现在孩子就是到处乱画、乱写,难看的很……”。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孩子乱写乱画?因为家长没有给他空间,缺少成才的客观条件啊!如果大胆地交给他一面墙,可以展示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悬挂他所崇拜人物的图象,甚至是把墙壁装点得象美丽的夜空,幻想着自己在太空中遨游,都应该表示支持。家长可以当裁判,当欣赏者,这样孩子的写画能力才能够慢慢提高。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水平低,装饰墙壁总是家长自己动手,天长日久,家长布置家庭环境的水平可能越来越高,但孩子却永远不会布置自己的居室。

  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习惯,那最好给他一张书桌,要求他自己管理好。即使不能给他一个桌子,也应该给他一个抽屉,供给他全权使用,当然,同时要求他把里面的文具、书本整理得干净整齐。总之,要给孩子空间,这样他的责任感、独立性,才有条件得到发展。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8

  应孩子老师之约,今天有幸作为孩子学校家长的代表,参加了区政府的“优秀家长巡回报告会”。会后颇有感触。本来对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我就深感头疼,现在的孩子一个个精灵古怪,那花招更是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六岁孩子的家长,我就已渐感招架不住,不知如何是好。时代不同了,所以我们的观念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脚步,对于我们而言,子女的教育问题就象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甚至比孩子还茫然失措。

  我有几个朋友也曾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发表过一些看法,大多都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真是幸福,都是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如同众星捧月。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一天,哪样东西不是给孩子用最好的,惟恐孩子受了一丁点的委屈。不有人说么,再苦不能苦孩子!

  每个家长都对家里的“小太阳”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每个家长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大凡会说几句话的孩子,都已经早早地被家长送去了各种学习培训班,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各种机会,恨不得自己的心肝宝贝可以一夜之间可以成为一代伟人!

  我家的孩子聪明伶俐,很多人对我没送她上任何兴趣班深感不解,甚至还有不少人劝解我,叫我别舍不得那几个钱,都说我家的孩子这么聪明,应该要让她多上几门特长班。我闻言哭笑不得,虽然我家并不富裕,可也没达到要苛刻孩子来节约的地步。只是我一向都认为,既然是兴趣班,首要条件就是要孩子自己有兴趣,今天沿湖路小学的发言家长的论点就颇得我心,他主张对待孩子要抱有一颗平常心,学习特长不能强求,但要针对孩子的.兴趣。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提到的人生的幸福观,何为幸福?他说了六个字:平安、健康、快乐!我认为全面概括了幸福的整体,颇为欣赏!

  对于孩子的特长,我一向是“听之任之”,孩子从小喜欢看书,从刚识字起就喜欢“抱”着书看,所以每次逛街,我都会带着她去逛书店,只要是她喜欢的书籍,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她买下来,回家我也不会逼着她看,什么时候她有兴趣了,自己就会拿出来看,每每看见她这小小的人儿捧着一本本或厚或薄的书,那种专注的神情,总是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四岁的时候她就已经自己读完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现在她虽然只有六岁,但在文字水平上,起码已经可以达到十岁孩子的标准了。(呵呵,孩子是自己的好,作为母亲,总是对自己的孩子看得要高些哈)。以前她是自己看,从上了一年级后,我就开始有意无意地让她读给我听,这孩子的记忆力很好,读过几遍后,就会有个大概的印象,我就会让她用自己的语言再讲给我听。孩子毕竟还小,有时候说不出来,自己就气恼起来,偶尔还会大哭一场。我也不予理会,让她去做别的事,等她自己什么时候自己想明白了,就又会来找着来说给我听。

  该家长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我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应该只是拘泥于学习,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了,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大,导致他们在家里几乎什么家务也不做,家长们也早已习惯了只要看到孩子在学习,就什么活也不让他们干,甚至还端茶到水、桌旁椅边的伺候着,生怕伺候得不周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试问,将来孩子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谁再去伺候他们呢?我深感我们目前急需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独立能力。

  今天参加这个交流会,让我感受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这个问题已经升华到了一个社会问题,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一个家庭里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怎样的,关乎于我们的社会和未来。社会公德和孩子的素质问题,谁能衡量?又有谁能说现代的孩子聪明,社会就是在进步了?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9

  前几天,我推荐朋友读小学六级的女儿去参加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美国康考杰大学国际语言村夏令营”的选拔。结果,因演讲分数太低,这位同学落选了。其实,这位同学各方面表现相当不错,当我问及朋友为何不助她一臂之力时,朋友说:“能选上,当然是好事;万一落选,也不是坏事,让她受一点挫折未必不是好事。”

  朋友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为孩子设置一点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有利。

  在这些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不少学校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抗挫能力的训练,每到节假日,教师和家长都支持和鼓励中小学生主动去谋求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去做。在求职和工作中,学生无疑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在他们克服困难、排斥挫折的过程中,无形之中也就锻炼和提高了解决困难、承受和排除挫折的能力。日本的学校也经常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障碍活动,如经常让学生赤着脚在布满碎石瓦块的地上走,冬天让学生穿着单衣在雪地里锻炼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其实,没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孟轲也曾说过,一个人成才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都说明挫折式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我工作的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前一段时间,班上有一位姓朱的女孩子别的学生老叫她“猪八戒”,其实她是班上长得最漂亮的一个学生。同学们这样称呼也许是出于闹着玩,这个学生就受不了,当天打了3个电话回家哭着对奶奶诉苦,这一下我倒成了罪人,奶奶一个电话接一个的打到我的办公室说:“这件事情处理不好,我的孙女就要转学!我的孩子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我当时心平气和的和家长沟通,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她:“教育孩子在相处时要互相尊重是我们的责任,但孩子在学校遇到了挫折要让她自己去勇敢的面对,尽量去调整心态。倘若是在这个问题面前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要敏感,今后孩子的依赖性会更强,会变得更加脆弱!”孩子毕竟是孩子,过了几天经过老师的教育班上再也没有人拿这样的外号开玩笑了!举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家长和孩子连这点小小的挫折都受不了将来如何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俞敏洪老师在给我们作讲座时提到他和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俞敏洪老师和夫人经常带着自己那不满两周岁的小儿子到外面去散步,夫妇比肩缓行,那学步不久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跟在后面,突然,儿子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哭了起来,夫妇俩听到响声,回转头看了看孩子,却一声不响继续向前慢行。小家伙这时看见父母不来帮自己马上就不哭了,自己乖乖吃力爬起来,跌跌撞撞赶上前去。今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孩子再也不依赖他们了。

  别小看这一跌一起,或许,当孩子艰难地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一颗自强自立的种子已深深地种在了他幼小的心田里。愿我们那些只知为孩子营造安乐窝,舍不得让孩子受苦受累受委屈的父母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0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爱的呵护,这种爱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失。缺失的爱会对小孩心理甚至产生严重影响。 美特斯·邦威的创始人周成建说:“父亲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坚强的人,而母亲对事物的变化感觉很敏锐,美邦(美特斯·邦威)能走到今天,这种执着、这种坚持是父亲给予我的,而对时尚、市场的敏感度则是母亲给予我的。”

  崔永元曾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形容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 如果你承认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是不一样的,那么你就很容易理解母教为什么难以替代父教。父亲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是男性,他向孩子展现了一个不同于母亲的世界。

  对父亲的独特之处,美国《父母》杂志这样总结: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作准备。 7.父亲向孩子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 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母教与父教也是不同的。

  从本质上来说,父亲是帮助剪断母亲和孩子之间过度依赖“脐带”的人。父教的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从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中分离而独立出来。孩子有两次诞生,第一次是生理上的诞生,与母亲脐带分离。第二次诞生是在青春期,剪断过度依赖母亲的脐带,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人。一些母亲可能会有一个致命的错觉,总意识不到孩子已经长大,甚至有的母亲不希望孩子长大,习惯于被孩子依赖。而父亲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领域,陪伴、引导孩子独立的过程,代替了母亲的一部分角色,使孩子能与母亲有序地分离,建立独立的意识,并且成为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因此,男孩有了父教更像个男子汉,而女孩有了父教则更有自立精神,这就是父亲给予孩子的特别的东西,所以仅有母爱是不够的。

  对于父爱与母爱的差别,北京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专家陈建翔副教授有过很好的论述。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男女性别的特质是对应的。我们自古有“天父地母”、“严父慈母”的说法。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细致体贴、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美。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叶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同时兼备了慈爱与尊严,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1

  棍棒打不回逃学的孩子

  问:儿子小明今年十二岁了,读小学四年级,他本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因为他听话、成绩又好。可是,最近我却发现他有逃学现象,老师也多次找上门来向我们反映他的逃学劣迹。为此,我打过他好多次,每次他都保证不再逃学,却总是重蹈覆辙。您说,我们怎么办才好?

  答:孩子逃学的确是件令人焦虑的事情。但是,用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逃学,很可能将孩子原本不多的求学热情扫荡得一无所存。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逃学现象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行为问题。无论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儿童的逃学行为,都说明儿童本身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所以、做家长的万万不可只看孩子逃学的现象,而无视孩子逃学的心理原因。

  一般情况下,家长在发现孩子逃学问题以后,往往顾不上考虑太多,先是气愤地训斥一顿,如果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动用武力”来教育孩子。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使孩子改掉逃学的缺点,反而易把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因为逃学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它的产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家长要想正确地教育孩子,能有的放矢地说服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发现孩子的逃学行为后来个“冷处理”。所谓“冷处理”不是说对孩子的逃学行为不闻不问,视而不见,而是说要先平息自己心中的怒气,然后再积极地去了解孩子逃学的原因。

  逃学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学习上压力太大,感到有些承受不了,于是便以逃学的方式来回避压力。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成绩就不太好,家长不是想办法帮他赶上去,而是不断地给他加压,用奖惩制度来要求孩子,约束孩子。这就易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走上逃学之路。2.因贪玩而逃学。小学的孩子,多比较活泼贪玩,如果遇到有趣的活动,或小朋友一怂恿,就很有可能忘乎所以地走出校园,痛痛快快地玩一场。3.学校生活使孩子感到恐惧而逃学。现在,有的老师对孩子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而是用罚站、谈话、在同学面前严厉批评等教育方式对待孩子,这种做法易使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心理,并因此选择了逃学。另外,也有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大同学的欺负、打骂,回家后又不敢告诉父母,只好用逃学来躲避某些同学的攻击。4.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的勾引和教唆,也易使孩子走上逃学之路。这是逃学行为中较难处理的一种,建议家长一定要慎而又慎。刚上小学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很差的,他们很有可能被几句好话、两本好看的书、一点儿好吃的零食引诱过去。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逃学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很接,便易使孩子因怕被接而撒谎,编出一些理由来搪塞家长。再者,如果家长揍得太重了,就会给那些不良分子以可乘之机,使孩子更快地向那些人靠拢,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分析了孩子逃学的种种原因之后,您或许对如何教育逃学孩子有了新的认识。我想,打骂不是办法,用棍棒更不可能收回逃学孩子的心。您首先应做的,弄明白您的儿子为什么由一个听话,成绩好的孩子变成了爱逃学的孩子。我想,他的转变一定是有其原因的,是因为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还是因为有人教唆引诱?抑或是学校里有人欺负他?弄明白具体原因之后,再对症下药,并选择处理办法,或与他谈心,请学校,老师配合。

  逃学是很复杂的心理异常行为,家长不能不加分析地就惩罚孩子,更不能只“惩前”,不“毖后”,还要在问清原因以后,注意引导孩子不再犯。

  多给孩子些爱和理解,相信您的儿子一定会变成从前那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的。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2

  江淮晨报所谓小学教育的人本理念,也就是强调人的培养,关注小学生们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应“以人为本”。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用来灌输知识,我们也不能把学生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什么器物,我们更不能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

  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构造者,应当在教学中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能背出三角形的定义,但有时不会做三角形的高,尤其是在钝角三角形中由锐角向其对边做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是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教师“唱主角”,教师讲,学生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定义公式照搬照套,机械做题,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最后,弄得学生成了只会背死知识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种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因而只靠课堂上被动的听是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切实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的现象,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将教科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课题动手动脑,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亲身体验与感受。这种学习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立足于学生兴趣与潜质的开掘发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3

  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班里有70多个学生,老师顾不过来,批改家庭作业便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从此,我跟着儿子学起了拼音。

  一次,儿子学了“吞”字,他注拼音为“tūn”。我读了多少年,都读“tēn”,马上对儿子批评了一通。妻子也与我的意见一致,二比一,少数服从多数。然而,儿子却极力争辩,说就是读“tūn”,是“tūn”下去,而不是“tēn”下去。我拿出字典来证明他的错误,然而一翻,却让自己难堪,儿子读的完全正确,只好反过来对他表扬一番。

  还有一次,儿子在作业本时把“一”字注成了二声,我印象里 “一”字都是读一声,怎么就变成了二声。我问儿子,他说是多音字,既读一声,又读二声。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也不敢肯定,赶快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求证,一翻大吃一惊,原来最简单的“一”字,竟有三个读音: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一声,如“十一”、 “一一得一”,在四声字前念二声,如“一半”、 “一共”,在一二三声字前念四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我在脑子存了20多年的概念,在跟着儿子学拼音中失去了平衡。

  在辅导儿子作业中,他曾多次反过来纠正我的发音,说我的普通话不正确,而且每次都切中要害。我由此进一步推敲,深究读错的原因,终于发现,原来我出生几十年来一直z、c、s和zh、ch、sh不分或分不清楚。很多字音的读法都带着地方口音,而非标准音。如“闸”读zhá不读zá,“翟”读zhái不读zái,“瘦”读shòu不读sòu等等。

  看来要改正这错误的.老观念,我还得多向孩子学习学习。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不仅是监督孩子学习,有时候还能从孩子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4

  亲情之爱,本是自然天成。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是与生俱来,来自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和附于躯体上的那颗心。如果我们说,还要教会孩子爱父母,人们大多不以为然。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场面又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这缘于天然的爱确实需要学习!

  一次,我为一岁半的儿子做饭时,不小心切了手。身后的宝宝从没见过鲜血淋漓的场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宝宝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机告诉他拿刀的危险,但儿子却从话中知道了我手疼。他走近两步,嘟起小嘴,对着我的手轻轻吹起来。此刻,我心中一阵惊喜:孩子小小的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了爱!因为每回孩子磕磕碰碰之后,我们便为他轻轻吹一吹。而今天他也学着用这个办法替妈妈减轻痛苦。

  更让我感到骄傲和慰藉的还在后面。在包扎伤口时,我随口对孩子说:“妈妈手疼,不能抱宝宝。”到了晚上,按常规带孩子散步时,平时刚走几步便会扑过来,一把搂住我的`腿,仰起小脸说“妈妈抱抱”的宝宝,竟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我以为,他是因为一边背儿歌一边走给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不料他居然认真地说:“妈妈手疼,不抱!”此时,我似乎忘却了连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搂过孩子,使劲地亲了亲他。孩子偎在我肩头,休息片刻,又迈开双腿走起来。

  对父母来说,爱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舔犊之情,这爱包含更深层的意义。它使我们的目光看得久远,它使我们的心灵更加高尚,它使浮躁变得沉稳,它使随意变得理性。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

  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对父母给予的爱却常常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一边毫不珍惜地抛弃。更有甚者,他们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厌烦或因爱的方式不当而感到怨恨。如果孩子对父母之爱表示麻木的话,应该说是父母教育上的失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因为不能体味爱而与幸福失之交臂。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5

  史蒂夫。乔布斯真的改变了我爸我妈的世界。

  哥哥上次给父母带回ipad,从此,我爸我妈可以边泡脚边看在网上写的文章了。只是我爸的手劲比拟可疑,我得提示他,捧住了,别掉脚盆里!我女儿在旁边还接一句:“掉了,舅舅可就急坏了!”

  以前只晓得有乔布斯这个人,真正关注他,是从苹果手机上市那阵开端。当时我常看英文的《经济学人》杂志,一是为了给咱们考研的学生找浏览材料,同时也是业余消遣。当时偶尔看到一篇具体先容乔布斯传奇阅历的报道,看完禁不住跟共事大大感叹一番:真是牛人啊!

  现在他发布退休了,又激发民众对他的关注跟热忱。这两天我也跟风看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传记。不外当初当妈了,不仅是感慨牛人就完了,还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对教导有用的货色。当然,总结这些,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长成乔布斯,只是想借一个时兴的话题,再说说本人的一些主意罢了。

  这里总结出几条对我们家长有用的乔布斯教训,跟大家共勉:

  一、对事业有高强度的激情。

  乔布斯毕生最大的驱能源就是对事业的激情和转变世界的。这个激情有多强呢?让我们看看,在它的驱动下,乔布斯都做到了什么:在时,乔布斯对于能给自己辅助的'人经常软磨硬泡逝世缠烂打,终极到达目标;当他被自己首创的苹果公司给开革时,他做的事情居然是去法国、意大利、瑞典、前苏联,去持续为苹果电脑做宣扬,谚语大全,同时他还开办了“苹果教育基金”,给加州每一所学校都赠予了一台苹果电脑;当他知道苹果公司真的盼望自己走开时,他成破了一个6人小公司,从头再来,继承做电脑事业;当十多少年后,苹果公司陷入危机,须要他时,他决定,不在乎输赢得失,疏忽对声誉的担心,决议回到这个当年自己创办的公司,由于他可以更好地做自己酷爱的事情……

  可见,当一个人对自己认定要做的事件,有足够强烈的热情时,那么不管外界情形怎么变更,他都能够始终如一地去做这个事情。对这样的人来说,变化、阻力、挫折、逆境,都只是另一个契机罢了。乔布斯曾说,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是别人生中的头等好事。我们看他后来的经历,也不得不否认这一点。“豪情并不能维护你免受挫折,但它能保障任何失败都无奈阻档你前进的脚步。”

  对事业的激情该有多强?片子《当幸福来敲门》的原型克里斯。加德纳说:“你发明你太爱好做一件事,甚至于都等不到第二每天亮就想去做它。”

【教育孩子的文章】相关文章:

教育的文章12-27

关于爱的教育的文章02-09

教育的文章(15篇)01-19

教育的文章15篇01-19

关于情感教育的优秀文章07-15

关于教育的文章(精选43篇)03-14

教育的文章合集15篇01-19

教育孩子语录11-17

教育孩子随笔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