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

时间:2023-02-02 16:06:12 清明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节的习俗(集锦15篇)

清明节的习俗1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习俗(集锦15篇)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扫墓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2

  大家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清明节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阳历4月5日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大家缅怀和祭奠先辈的节日。今年清明节我和家人—起去祭奠了祖先。清明节当天—早,我和父亲、妈妈、外公、外婆还有妹妹—起来到祖先的坟墓前给他们摆上饭菜,敬上酒,点上蜡烛。接着的大家还给先辈们烧了纸钱,放了火炮。然后,父亲妈妈把清明纸标起来,妈妈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家人已经来过了。最后,大家大家站成一排站在先辈的坟墓前默默祈祷。之后,大家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这就是大家家乡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3

  蹴鞠,也是一项在唐代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大诗人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描述了热闹的蹴鞠场面。蹴鞠,即踢球,当时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种皮球,球内用毛塞紧。据说这是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运动的滥觞。到宋代。此项运动更大行其道,《水浒传》曾叙述过破落户高俅因善踢球而发迹的.故事。

清明节的习俗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岁岁清明,“逝者如斯夫”,不知不觉又到清明拜山时,那些“欲断魂”的路上行人,不正是胸怀虔诚之心肃然拜祭祖先的一拨拨行人么?!老家是游子的根,祖先是后辈的魂,祖坟乃情感的结。游子穷富尚不论,远走千里却不忘回乡拜山祭祖。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在意清明扫墓祭祖这一习俗。“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此乃唐代诗人王建诗句,从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有添丁,好拜山。”这些当今流传民间的谚语俗话,反映了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是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人们通过扫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的同时,又祈愿后代繁衍兴旺,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人们无论走到哪里,在清明节都会升腾一股浓浓的乡愁,要回乡拜山。

  我五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此后每年清明我都要跟着叔叔、哥哥他们去拜山。清明节那天,大人早早地做好奶糍(粘米粉做的形似人的*的蒸熟的糍粑),装好米饭,备了茶酒,我们捉只雄鸡,抓个草镰,扛把镰产,提袋鞭炮纸钱,便浩浩荡荡上山去扫墓。小时不懂事,一路上非但没有“欲断魂”,反而因能欣赏到满山妖娆的野花,能够摘食美味的茶泡茶耳和清明果,能够挖到脆嫩的竹笋而欢呼雀跃。到得坟前,大人先把坟墓周边的杂草割掉铲除,再在坟头培上新土,然后筛茶倒酒放糍粑(一个坟放三个),然后再点火烧着香烛在坟门前插端正(我们此时负责在树枝挂好纸钱),最后杀鸡滴血、顶礼祭拜天地、坟灵。我们就这样一个祖坟接一个祖坟祭扫,直到把所有祖坟拜祭完毕才打道回府。如遇下雨,我们就是打着雨伞也要去拜山,年年如此。

  每年清明时节,乡路上到处可见拜山的行人来往穿梭,或踽踽独行,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或浩浩荡荡。清明那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山间,在群山回响,余音撩人心魄。

  外出工作后,我可以为不回老家拜年说原因,但绝不会为不回老家拜山找借口。每年清明前或者清明这天,我便要偕同妻子携带女儿回老家,与老家的`人一同前往拜山祭祖。自国家把清明定位法定假日后,我们每年都在清明这天回老家扫墓了。远离家乡,平时忙于工作,没有特别的事,我们是不会回老家的,更不会到坟场墓地去。而到了清明时节,无论如何都要回老家一趟,一定要到坟场墓地去。

  中国古代乃农耕社会,家庭、家族的凝聚力是农耕的必要条件,维护家庭、家族凝聚力必须讲孝道,而保证孝道,需要很多仪式来传承。“古人拜天拜地,是感谢上天提供能量,土地提供物质;而清明拜山,则是感谢祖先给予了生命,蕴藏的是感恩和孝道,让生命生生不息。我们拜祭祖先,体现我们是有“根”可寻的,也体现我们是讲“孝道”的,这是家庭文化的传承,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风吹绿了枯枝,又到清明拜山时,让我们怀一颗虔诚之心文明地祭扫吧。洒泪之后,别忘了仰头挺胸微笑。把根留住,尽忠尽孝,只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并沿着先辈开辟的生命大道奋勇前行!

清明节的习俗5

  4月4日,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清明节。到了那一天,心就会特别悲愁垂涕。这一天是给逝世的亲朋好友、革命先烈送去自己对他最诚挚的祝愿。

  看望逝者时,忌嬉皮笑脸,这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装束一定不要太过艳丽,颜色最好为黑色,因为这样最为尊重逝者,也可以更加体会出人们因为失去亲朋好友背痛的心情。

  清明节,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不忘故土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祭祖和扫墓一般都会给祖坟铲除杂草,添加新主,称为培坟;用彩纸剪成纸串,挂在坟前,插上香烛,焚烧纸钱,跪拜叩首。简单的祭祀仪式俗称“插青”或“上坟”,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风俗不同,祭扫的.日期也不同,农历清明节的时间一般在公历每年的4月4分至6日之间。

  在我的家乡,放鞭炮也是清明节时不可缺少的。这并不是过年时的喜庆声音,而是一种思念,对亲朋好友、革命先烈的思念。清明节那几天,天空总会下起毛毛雨或者是淋漓大雨,可这也无法挡住人们纪念逝世人的脚步。他们沉着脸,踏着沉重的步伐向墓地走去,小雨淅沥,这情景,正应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一个落雨纷纷的季节,亦是心情压抑沉痛的季节。

清明节的习俗6

  清明习俗和清明古诗清明又叫寒食节,在那天不准用火,为了保护身体,要做些体育运动。

  放风筝也是其中之一,人们把风筝放上天空,祝愿梦想成真。

  荡秋千在,这是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及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讳而改为秋千。古时候的秋千用树桠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清明古诗: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暮青青万项田,诚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节的习俗7

  福州每年清明节前后,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

  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

  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清明节习俗中扫墓祭祖还要供奉供品,一般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福州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现在即使大家家里不自己动手做了,也会从街上买回家。

  在传统民俗节日—清明节里,用菠菠粿来祭祀祖先,互赠亲友,是福州特有的风俗之一。扫墓时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面点和菠菠粿即可。压纸就是在墓头压一些冥纸,以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

  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来印制菠菠粿,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

  菠菠粿是福建传统的汉族小吃。福州方言音译(俗称清明粿,其他地方也叫蒿菜粑、清明粑)。在清明节有此供品,是福州特有习俗与传统文化之一。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成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菠菠粿颜色嫩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蒸制菠菠粿必须用黄淡果叶衬底,才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粿皮以菠菠草融合糯米、粳米以一定比例,磨浆滤水出面泥后,所揉成。馅料有甜咸之分,枣泥、豆沙、萝卜丝、甜糯米或糯米香菇肉丝等。色泽鲜绿或深绿,清新可人,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面纹。常见有乌龟、寿桃等。

  底垫多采用年糕叶(福州人蒸年糕常用的垫甑叶,是大草寇、艳山姜的一种),也有采用黄皮叶、龙眼叶等,多是取其香味,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福州清明节制作菠菠粿的风俗,宋元明三朝未见记载,大约在清乾隆以后才兴起。考其渊源,应由“寒食”和“青饭”演变而来,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之推,定介之推自焚的这一天不举火,吃冷食,遂形成寒食节。

  菠菠草(学名鼠曲草,可食,可入药,旧时福州踏青游民有拾其作野菜),能使粿皮更香、更筋、更有嚼劲,更有味道,只有融合此草的香味才是最传统的最地道的美食。

清明节的习俗8

  清明既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重要的追思先人、祭拜扫墓的重要节日,同时又是踏青赏春的重要时节。尤其国家在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后,清明节祀祖踏青的意味更加浓厚。在清明小长假即将到来之际,就在此向大家谈谈有关清明节的一些重要习俗和禁忌,希望对大家无论是在祭祖还是踏春郊游时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清明节,一般在阳历4月4日---6日之间。此时正值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正是外出踏青赏春的好时节,因此清明节又名“踏青节”。在古时,还有一种叫法,就是“三月节”。而且,清明节也是我国重要的“八节”之一,又和除夕、盂兰盆节、重阳节并称为我国祭祖的四大节日。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是解释清明得名的原由,不仅由于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更因为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所以得名的。清明时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阳气上升,是难得的天朗气清时节。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描写的即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象。

  清明节在中国的诸多节日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围绕清明节形成了许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祭祖扫墓。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由于女孩子被认为阴气太重,所以在祭祖祀宗的仪式中一般都要回避。但清明节的拜祭仪式却不能少了家族里新过门的媳妇和新添的丁。无论是新娶的'媳妇还是新生的婴儿,在清明节这天都要到墓地里上坟(扫墓)。一来是让新人认祖归宗,二来也是告慰九泉之下的先人,家族又添丁壮大了!

  按照旧俗,乡下的人们在扫墓时都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并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叩头行礼祭拜完毕后,一家人再分享用来祭祀先祖的佳肴美食。

  清明节也有门前插柳辟邪的习俗。由于清明时节天气变暖,柳枝也吐嫩催新,随风摇曳生姿。所以,人们就纷纷在清明节这天折下柳枝,据说可以用来辟邪驱鬼。折下的柳枝有的是用来插在门檐上,除了辟邪,据说还可以通过柳枝的青焦程度来占卜天气的晴雨和一年的收成。有的柳枝则被弯成柳圈,戴在头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即是清明节门前插柳、头上戴柳习俗的记载。并且在江南一带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民谚。看来,这清明戴柳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权利”,倒带有“强制”意味了。

  说了清明节习俗,一些清明节的禁忌也不得不知。尤其是祀祖祭宗、外出出游的事,更要注意其中的一些讲究。

  1、在扫墓时,除了摆放鲜花外,也可在墓前插几枝新柳,以表达追思之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在墓地周围栽种几株松柏,这些都是荫庇子孙、辟邪扶正的善举。

  2、清明节扫墓、拜祭时,着装以肃穆端庄为宜,最忌鲜艳衣服。当然,新人或添的新丁要穿红衣服,以表达向先祖报喜之意。本命年之人也可在里边穿红。

  3、清明节也是迁坟的好日子。但迁坟是大事,事关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子孙富贵,因此要千万慎重。如果迁坟的话,最好不过午时。因为午时一过,阳气渐衰。

  4、迁坟前,要给新墓地选好地方,选择视野宽阔、前案后山、山环水抱的生旺之地迁祖坟,这样才能起到富贵绵延、子孙兴旺的效果。同时一定要调好“山向”,以免好的“山向”虚脱,利用不当反而体现不出好墓地的价值。

  5、外出游玩时,要在太阳落山前返回。否则阳气退去,阴气见长,体弱多病之人则容易受到阴气袭扰。

  6、外出游玩时最好是结伴而行,避开背阴的山沟及荒野之地。如在野外遇到墓地,则要心怀虔诚之心走过,切不可喧哗、吵闹或有其他亵渎之事。

清明节的习俗9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吃馓(sǎn)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吃鸡蛋。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营养食品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10

  1.清明节由来故事

  清明节是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过的节日的来历和介子推有关,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到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了。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的地方,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的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从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文公,他重重地赏了当初办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都为他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但,而介子推最鄙视争功讨赏的人了,便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羞愧莫及。并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经离家隐居到绵山去了。而绵山高山路险,树木茂密,在这么大的山林之中,只找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便献上一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烧遍了绵山,可就是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了,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失声痛哭。

  从树洞里还发现了一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他的后一天称为清明节,后来人们取消了寒食节,只过他的后一天清明节。

  2.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11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寒食节与清明节: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清明节的习俗12

  又是一个清明节,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知杏花村。”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怀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今天是星期五,我们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扫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长到了我的大腿,我们经过了田野,绕过了小溪,爬上了陡坡,来到爷爷的'坟前。杨柳枯萎了,有再青时,桃花谢了,有再开时。可是爷爷走了,不可能再回来了,我非常思念、悲伤、痛苦。

  我们拿起扫帚,将坟的周围扫了一遍,再用锄头将旁边的草锄干净,又各拿了一把黄土洒向坟头。奶奶拿出祭品,开始向爷爷祭拜,我向爷爷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拜了拜。奶奶嘴里唠唠叨叨地向爷爷诉说着什么。我想起奶奶平时对我说:“爷爷是一个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人”。但是我已没有机会能够看见了,只能够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们扫墓结束,就要回家了。我心里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杨柳青了,桃花开时,我一定会再回来看您的。

清明节的习俗13

  山西地区清明节习俗,20xx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祭祀扫墓

  清明节扫墓图册总况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清明节的习俗14

  在我国,我们都清楚每一个节日在不同地域上,会有不同节日习俗,就像即将要说到清明节的习俗一样。比如它在客家中,就和我们大部分地区会不相同,那么具体哪些不同呢?请大家看看下文,便知道答案了。

  客家人在清明节的最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意在发扬孝悌,以示不忘祖德和生养劬劳,因此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客家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每当清明,往往不远千里万里,回乡扫墓,即使不能回乡,也忘不了寄汇清明祭祖钱。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带上祭祀物品,一起前往祖先墓地举行简单而又凝重的祭祀仪式。按照当地风俗,未满12岁的小孩是不能去拜祭祖先的,但也有些人家比较开放,也会带小孩前去祭奠祖先,表达孝心。祭祀的物品也是丰俭由人,但一般来说,子女都会认真准备。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用品种类越来越多,现在大家去祭拜都会为已故亲人准备别墅、存折、衣服、汽车、手机、珠宝首饰等等比较新潮的祭祀用品。

清明节的习俗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总让人联想到杏花村的美酒和江南的美食。今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而清明前一天为古代的寒食节,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实行禁火冷食,因此清明饮食多以“寒食”为原则。古时有麦糕、环饼、冷粥等,如今则更注重“应令尝新”——也就是说吃些应时应景、新鲜而有季节特色的食物。

  江浙一带习惯吃青团,是用新鲜艾草或雀麦草汁和着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制成的。油绿如玉的青团,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

  在闽东,家家户户则要煮“乌稔饭”。它是将糯米用洗净煮熟的乌稔树叶浸泡后蒸煮而成,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此外,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吃芥菜饭,据说可以终年不长疥疮。在泉州及闽南一带清明常吃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此类食物品种多样,荤素搭配,主副食都有,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类似的还有温州人的清明饼和潮汕人的薄饼。

  芥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多吃芥菜不仅可以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也有助于消化当天所吃的`大量肉类食物。不仅如此,荞菜还具有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超氧负离子的活力,削减氧自由基的生成,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晋南地区清明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晋北地区,则习惯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节前要蒸“子推馍”和做面花,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犹如艺术珍品,既可自己食用又能馈赠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