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摄影师的眼力迈出摄影第一步

时间:2022-07-09 14:25:54 摄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提高摄影师的眼力迈出摄影第一步

审美力,结合摄影这个领域叫做“摄影师的眼力”。审美力之于摄影乃至各种艺术体裁,都是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素养。因为对艺术美的判断和感知能力,是艺术美得以实现,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绝对前提。前述的几个“契机”,其意义正在于使我一再深刻地体验到“摄影师的眼力”对摄影技术提高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具体怎么作用我们后面慢慢分析),正是因为我觉得审美力太重要了“和大家探讨之”几乎成了我码字的直接动因所以这个问题我放在第一章。(事实上在后面的章节中,对审美力以及美学标准的讨论,会经常穿插,因为它实在太核心。)


“摄影师的眼力”的意义或者说作用,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概念层面的,第二是技术层面的,第三是艺术层面的。下面我们逐一来谈:


1.“摄影师的眼力”是摄影者和按快门者分野的决定要素


曾经(或者说一直以来)有人质疑摄影技术的艺术价值,其中一个论据是给猩猩一台自动相机,它有可能随手一按拍出来一张传世照片;而给猩猩一只画笔,让它绘出一副能入法眼的画来,难度则要大得多。这个论据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说艺术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和作品实现的难易程度挂钩,(即马克思常念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第二个层面说的是按快门这个动作可以是盲目和偶然的,所以摄影作品的产生也可能是偶然和随机的,连带摄影这一“技艺”的艺术内涵打大折扣。第一个层面我们不做讨论,毕竟艺术的售价并不类同于珠宝的售价,而且如果认定“按下快门就是摄影全部任务的完成”,那么我们后面大部分(包括其他章节)的讨论都会变得浅薄和无意义。(我并没有说这种观点的绝对错误,毕竟布列松他老人家基本也只负责和关心按快门,对他而言,按下快门就算不是全部任务的完成,怕也是大部分任务的完成。)我们集中讨论一下第二层面的理解。


事实上在上述的“猩猩案例”里,有一个概念被偷换了。“按快门”和被冠之艺术头衔的“摄影”,应该是两个概念。艺术是艺术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艺术作品的诞生是经过谋划的意识行为的成果,意识行为的最大特点在于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预期性(不一定准确预见,但有预期和盼望的主观意愿)。而猩猩端着相机按下快门的动作,显然不属于意识行为,则必然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那么讨论它拍出来的照片的“艺术价值”,连带去讨论“摄影”的艺术价值,是无意义的。因此,所谓摄影艺术,首先是一个相对明确和独立的概念,很显然的,摄影艺术创作是以某种具有独立标准的判断和感知能力为驱动和指引,主观能动的意识行为。这种“具有独立标准的判断和感知能力”,就是所谓的“摄影师的眼力”。 所以我们说“摄影师的眼力”是用以区分摄影者和按快门者的决定要素,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摄影创作范畴,首先要看它是否内含了“摄影师的眼力”这一要素,行为是否以“摄影师的眼力”为驱动和指引。


广义的“摄影师的眼力”除了一般理解上的对特定美学标准的鉴别能力外,还包括“想拍出好看的照片”的主观意愿。说白了就是所谓“摄影师的眼力”也有高低之分,只要有想把照片拍好拍美的意愿,“眼力”就是存在的(达不到“摄影师眼力”境界的不妨叫做“摄影者的眼力”),其按快门的行为就可以定位为“摄影”。可见,“摄影师的眼力”的有无,决定了按快门这个动作的性质,而“眼力”的高低,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摄影水平的高低。尽管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每一次端起相机按下快门,自诩“在摄影”是无错的(这一点上我们毕竟强于猩猩),不过一个人要被称为“摄影师”,必须具备相匹配的一定水准的“摄影师的眼力”,则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

链接问答:


问:如果上述案例中的猩猩特别聪明,甚至知道按下快门这个动作意味着它能得到一张取景所视场景的图片,那么它按快门的行为可以称为“摄影”吗?

答:大多数动物会本能地希望把目的性行为尽量做好,猩猩如果“明白”并学会“预期”按快门这一行为导致的“出来图片”的结果,它会努力把取景和按快门的行为在它力所能及范围里做好,所以它已经在摄影了,当然水平有待提高。(别以为自己比猩猩聪明太多了)


2. “摄影师的眼力”对摄影作品实现和摄影技术提高的现实作用。


为什么我们认为“摄影师的眼力”非常重要,从现实和技术的层面说,是因为它对我们能否拍出好的照片,摄影水平能否长足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从摄影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和一般的划分法略有差别)分别来说。


前期(选择拍摄对象,准备工作,以及按下快门完成曝光)


前期阶段,“摄影师的眼力”主要帮助我们回答两个问题:拍什么好,怎么拍好。由于“眼力”的差异(不一定是高低之别),导致我们对可拍对象选择判断的差异。譬如说在本章开篇提到的第一个“事件”中,朋友对我所在街头选择的拍摄对象的疑惑。很俗的一句话是“生活中不缺乏美,只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师的眼力”就是这种能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具有高明“眼力”的摄影师,对“美的存在”是极度敏感的,他观察事物的视角很特别,并且习惯于高速地将客观世界中的各色元素在脑海抽象组合,琢磨是否能搭配成“美的形态”,最后用取景器选择框定,并按下快门定格。同时,摄影师的“眼力”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对照片最终效果的预见性(包括曝光成像结果和后期处理结果)因为按下快门以后摄影的任务还远没完成预见性越准确,摄影前期越能为中后期服务,越能为照片的最终效果的完美性奠定最优基础。


(这张照片,作者考虑到后期需要对黄蓝二色进行加强分离和对比,故此在拍摄的前期设置了手动白平衡,使照片中的湖水向蓝调倾斜。这是“摄影师的眼力”预见功能的应用之一)

中期(甄选照片,收集素材)


中期阶段,“摄影师的眼力”主要帮助我们判断已拍得的照片以及各种素材的价值和潜在价值,它决定了我们对一张照片是保留珍藏,是即时丢掉,还是加工处理。这个环节非常关键,是真正体现一个摄影者鉴赏力和想象力的时刻,不同的摄影者在这个阶段由于“眼力”的差异(再次强调,不是高低)造成的对照片价值判断的差异,比前期对拍摄对象作选择的差异更加的大。许多我们自以为不错的照片,在大师的眼里可能分文不值(原因可能是太滥、太正、太传统、太低章等等);而许多我们咋一看隶属“垃圾”的照片,他们却如获至宝,适当的后期将使其脱胎换骨,身价百倍甚至成为经典。就像前述那张荷赛金奖照片,对于一个摄影门外汉(也包括当时的我)来说,最终的作品尚且未能理解其中独特之处,刚冲洗出来时的照片怕要归为甩手丢弃那一类。


再次强调,“摄影师的眼力”对照片价值判断,尤其是未经处理的初期照片的潜在价值判断起决定作用,这同时也是摄影水平差异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它会直接影响你的出片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好的照片一个人拍得照片足够多的时候,总会捕捉到一两个靓丽精彩的场面的问题在于你是否知道它有价值,或者有潜力,还是一如前述的猩猩一般,尽管拍出了传世之作而不自知。相信我两点:第一,世界上很多(特别多)摄影大师每天都拍出无数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照片,你甚至不能在他一大堆原片中,找出和你拍的那些的差别来;第二,世界上很多(特别多)的经典照片,在暗房处理之前,会被摄影门外汉(甚至是你我),随手丢进垃圾桶里头。


后面将附一些看似不起眼,但潜在价值很大的照片,供大家交流。(原片附后)


后期(暗房处理和编辑)


后期阶段,“摄影师的眼力”作为一种“艺术家自以为的”美的判断标准,精细地调控和指引着摄影师对照片的处理力度和处理方向(包括暗房处理、组照编辑、命名加注等等),使其不断接近作者脑海中梦境里的那个影像。(事实上,摄影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是艺术家将内心的图像外具象化的一种通道。)这个环节,“摄影师的眼力”直接导向你摄影作品的蜕变成型,(怎么样处理能更美,处理到什么程度达到圆满?)并影响着你的照片的艺术高度和属性,也即你的“眼力”决定了你的“风格”。


链接思考:


曾经和朋友探讨过这样一个命题:过多的后期是否会给人(尤其是新同学)一个错觉,哪怕一张“垃圾”照片,经过高超的暗房技术,也能成为经典,从而导致前期无用化并使摄影变质。我对此的答案简述为:1.要看“垃圾”照片是如何定义的?2.要看“经典”照片的标准是什么?论证过程先卖个关子,给大家留个思考空间的白,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再展开。


3.“摄影师的眼力”是摄影艺术观念体现、争鸣和流派形成的根源。


“摄影师的眼力”说白了就是你认为怎么样的照片是美的,是一种对美学感受的主观判断(当然也是一种能力)。如果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种主观的独立的审美标准就会变成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一个朋友说过,艺术是狭隘的,我们都需要承认的是,当我们的“眼力”锻炼到一定的程度,并相对定型的时候,我们对一张照片好坏美丑的判断会更为独立和有差异,对不同类型的照片的喜好和不同领域的摄影的尝试会表现出更明显的倾向性和风格化(譬如大家会说Raison的风格是明显的),争论也会出现。对于一群大宗师而言,迥异而独到的“眼力”,则是他们开宗立派的根本动因。可以说,正是有了差异性的“摄影师的眼力”,有了差异性的摄影美学判断标准,摄影才在不经意间被世人承认为“艺术形式”,并逐渐形成各种流派:既有人潜心于街头巷尾的决定性瞬间,也有人钟情于摄影棚里的行为艺术;既有人对各式各样的城市垃

【提高摄影师的眼力迈出摄影第一步】相关文章:

教你迈出完美职场第一步01-20

摄影师的作文04-23

摄影师简历02-16

摄影师简历06-28

摄影师简历集锦08-30

摄影师简历通用09-16

《小摄影师》教案11-03

小摄影师说课稿06-25

小摄影师教案08-26

小摄影师作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