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研随笔

时间:2023-01-23 18:33:03 教师 我要投稿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教研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1

  语文教学教了十几年了,中学小学的都教过了,这个教法那个理念的也用到实践教学中了,偶尔也了解一下数学的课程,甚至也辅导过女儿的数学作业,但是从来就没有认真地听过数学课,总感觉自己教的语文,可能听不懂,甚至去听过几次课,数学老师还说你语文老师来凑什么热闹啊,因此真正的完整的听数学课还真不多,甚至为零。这两天正赶上区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就在办公室楼上报告厅,再者3节课都借用我班的学生,自己的语文课也占用了,索性就听了两天数学课,听了5,6年级的六节课,说实话听第一节课,我满场地观看询问,确认听课的30多人,还真只有我一个在教的语文老师。听了两天的数学课,猛然间有了一种醒悟。作为语文教师最大的收获就是:语文老师不妨也听听数学课。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汪路霞老师的,《负数的认识》一课和郑国廷老师的《数和形》一课,这里两节课,结合生活实际,兴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侧重学生的自学和自悟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研讨交流合作学习能力,拓展延伸到课外数学知识。课堂充满了询问的积极话语,展现了学生的思维功底,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数学想法和思考清楚的表达出来,而且清晰明确。我想,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能力在数学课上的精彩展示吗?

  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在课上的40分钟里,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他们就会产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参与、懂得倾听、乐于交往、积极探索、勇于发表不同见解、思维活跃,要想达到这样的氛围,最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两位数学老师都先以游戏或者数学故事开课,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将注意力和兴趣紧紧吸引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上。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例如汪老师执教的`《负数的认识》,从“说反反反”的游戏入手,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情,听课的老师也被有趣的游戏所吸引,从反反反的游戏中自然引导到正和负概念理解,结合温度计的生活用具和天气预报的温度读法,让学生理解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再通过读法和写法的学习,得出什么是负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的知识,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课所学知识。郑老师的《数和形》开课就在熟悉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音乐声中,开启了数学课的旅程,很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课题的探索;在结合数的计算,形的辅助,放手让学生研讨交流展示,课题里始终流淌着思考,询问,探讨的河流,问题和活动的开展使经验总结自主而扎实;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数学和语文课一样,都要激发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是要想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的因素是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两天听的这六节数学课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评价、学会了补充、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虽然有的学生显得很胆怯甚至话不圆满,但至少引导孩子们主动而且自觉的去做了,而不是被动地去听老师或者别人告诉。特别是几位老师准确的语言,准确的教学指令,还有自然亲切的教态……还有等待的眼神,鼓励的手势等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两节数学课,学生的主体性显露无疑,老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常常把问题抛给学生发现、探究、解决,这不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者对人性的关注。他们把人放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他们。虽然我很多时候都说数学好教,今天才知道那是数学教师智慧和方法的汗水凝结的教学升华,“数学清清楚楚出一条线,语文糊糊嘟嘟一大片”的老观念也彻底烟消云散了,语文要简单导,语文要兴趣引,方法要掌握好,习惯要早养成,就像今天听的数学课一样,语文课一样精彩,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语文课上最应关注的。也是我今天听数学课最大的收获。

  语文教师不妨也听听数学课,很不错的!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2

  最近我们班刚刚学习了三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第17课《可贵的沉默》,课文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讲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兴奋地谈论着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可面对老师询问父母的生日时全班同学沉默了。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学会了回报父母的爱。

  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地走入课文,我课前设计了一个小调查,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生日,父母怎么为自己过的,父母的生日,我怎样为父母过的,调差结果比我想象中的乐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给父母过生日,我心中暗自想:我们的孩子还是很有心的。我翻开孩子们的调查表,孩子们在父母生日那天做了很多事情买礼物、做家务、作贺卡可看完之后,我总觉得孩子们的调差表中少点什么。

  我和孩子们交流起来:给父母过生日的同学,我很想知道你们过生日时的场景?

  孩子们很天真,仰起烂漫的笑脸回答我:

  当时我心里很高兴,因为妈妈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话显然不是来自生活的,生活中的母女怎么会如此假惺惺的客套。

  我爸爸让我给妈妈过生日,我就给妈妈做了张贺卡,哦?但愿是我听错了,怎么有种有点完成任务的语气?

  老师,不是我不给父母过生日,而是我没有钱给爸爸妈妈过生日,他们平时不给我钱。班里有了几句应和,天啊,再说下去会不会出现声讨的局面。

  孩子为什么会有一颗这样漠然的心呢?现在的家里把孩子当成掌中宝眼中珠,他们从一生下来就被爱包围着。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内心深处就缺乏一份感恩的心情,我想要教会孩子们真正在自己生活中感受爱。

  在课堂上,我尽量重现课文场景,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份沉默,在音乐朗诵的渲染下,我出示了两张小照片,很熟悉最普通的画面,孩子骑在父亲肩上快活地放风筝,母亲用倾斜的小伞给孩子遮荫凉。孩子们在音乐中回忆起了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有的同学已经潸然泪下,当有的同学啜泣着诉说自己生病时父母的焦急;大雨中妈妈打伞在外面等着他回家;妈妈每年都给自己买新衣服,可遇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去看过两次,还是没舍得买;自己平时的任性都会被爸爸妈妈原谅,自己却从不允许父母进他的房间在音乐声中,我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倾诉,几乎很难抑制住自己的眼泪,我和学生们都在一种沉默中,不想说话,也说不出话,只能深深地去回忆被我们忽略掉的来自父母的爱

  下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向我说:老师。我以前怎么没感到父母这么爱我呢,我再也不任性了,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有的孩子说:我现在才觉得这篇课文这么感人呢?真愿意读。我和孩子们的谈话一直到上课铃响起。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学会了感受爱,爱不仅仅来自父母,只要你会感受,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的,来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爱其实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会回报爱!

  我想: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一片可贵的沉默,真正地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那更为珍贵的东西。

  最近两天,我也生活在一种美好的氛围里:在学生的.口袋书中,我让孩子们记下我愿意为你做任何对你有帮助的事情,因为你是我挚爱的学生。提醒学生增减衣服,及时喝水,送学生回家,看着学生们亲昵的在你身边,我觉得付出爱是那么快乐的事情。

  更让我有满足感的是,学生的心越发柔软了,当同学表现让我不满意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你能为老师做点事情吗?

  今天我在研究《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们都在思考怎样创设情景,怎样变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所说,所做,所想。

  在想得头都疼了的时候,我就在回忆自己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的情形,是啊,我们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感动过呢?如果没有,就不要对学生提出这么高的要求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怎么能被一个没有心的老师打动呢?如果有,那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有谁给我们创设情景让我们感动的呢?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曾经变换角色的感知过人物吗?我们如果被这么多问题和花样萦绕着的话,可能连文章讲的什么都搞不清了,无论是文章,还是我们的思绪都是一气呵成的,最自然的。如果很多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说出老师期待的答案的话,表面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空着一颗心来,空着一颗心走,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在语文中得到享受啊!还不如扔下那些提问,老老实实地让学生去读文章呢,或许,孩子在朗读中能感悟到更多真心的感受。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3

  本课的教学,也使我有了有趣的发现,突然发现班里的孩子的思维其实是很活跃的,尤其是在得到了大力的表扬和鼓励之后。

  学习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依然让学生来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很多学生依照过去惯性的思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根据句子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在大家回答几乎差不多的时候,一生依然跃跃欲试,为什么呢?请他回答时,使我惊喜不已,他说:“大家的问题我也读懂了,不过,我在想,达尔文到底是怎样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的'呢?”是啊,更多的孩子的思维只能就事论事,不会超脱文字的表面来理解和感悟,而这孩子的思维则不然,他能在读懂中挖掘问题,我忍不住大力表扬了一番,并奖励了一颗闪亮的智慧星。因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下面的课上得更加生动了,当学到第三自然段“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时,另一位学生有来了一次点睛之笔:“达尔文找到了怎样的答案呢?”这正是下文的内容。于是,我改变的原来教案的设计,让学生赶紧往下读,看看答案是什么。然后又请学生分句读读达尔文找到的答案,并找出每一句中所写的昆虫类型,然后逐句使用多媒体出示,读读想想,把课文中“死”的句子在脑筋中变成“活”的动画片,再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出来,第一句似乎有一些困难,举手的只有两三个,但到第二句话的时候,许多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表达的方法,争先恐后的举手描述自己脑中的动画片,收效甚好。最后连下课铃响了都没有理会,教室里依然交流热烈。

  这样的一篇课文,在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况看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累,但我在这节课上却有了意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发现,学生一旦真正成立学习的主人,那么,即使有些看起来索然无味的课文,也能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变得精彩纷呈。

  下面简单地记录下这一节课的过程:

  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达尔文究竟是怎样才成为了科学家的呢?

  教师:让我们赶紧往下学习,看看达尔文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

  二、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的基础上教室引导根据第二自然段质疑。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自主质疑:达尔文究竟找到了什么答案呢?学生自读,找到答案后交流并数数有几句话,然后看看三句话中介绍了哪些昆虫,用“~~”标出来,最后分别出示三句话,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脑中根据句子内容播放动画片,并介绍给大家,比一比谁的动画片最精彩。

  四、读懂第四自然段,然后使用课件连接到有关达尔文的研究的网页,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后自己在网页上寻找自己疑问的答案,并利用集会等时间结合科学家故事的介绍进行交流。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4

  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识字5》,以词串的形式介绍了冬天的美景。全课读来琅琅上口,有韵有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教学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课始,通过谈话“小朋友,秋天刚刚过去,寒冷的冬天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冬天里,别有一番景象,想出去走走吗?”在《郊游》的歌声中出示课文插图,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激起他们愉悦的情绪,调动起学生识字、诵读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游戏,突破难点。

  在学生初读词串后,为了让学生能和事物建立起初步的联系,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让学生把词语贴到对应的图画中,学生很容易找到他们已经认识的事物,但对于北风和寒流,却不找到该送到哪儿了,呆呆地站在那儿。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更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寒流”和“北风”。同时也以这一生成为基础,组织难点的教育,学生更加投入,效果更好些。

  三、入境品读,读中感悟。

  在精读课文时,要把“入境”与“品文”结合起来,借助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朋友,让我们坐上雪橇快乐地出发吧!”接着让学生听一听,从北风的猛烈和气象阿姨的介绍感受到寒流的到来,再看一看观察动物、植物和小朋友的不同表现,再通过自读、互读、小组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把识字、理解词语和认识事物融为一体。

  四、注重积累运用,培养语言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用上课文里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了丰富了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的。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案例11-11

语文教师教研随笔4篇01-23

教师教研随笔05-07

教师教研随笔7篇05-07

教师教研随笔(7篇)05-07

教师教研随笔精选7篇05-07

教师教研随笔汇编7篇05-07

教师教研随笔(合集7篇)05-07

教师教研随笔(集合7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