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16 17:43:36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

  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情况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案件与日俱增,案件类型也日益复杂。农地承包合同纠纷已成为三大涉农案件(其余两类为农村税费纠纷和农村征地纠纷)之首。在这些纠纷的背后交糅着各种利益冲突和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农村土地问题纠纷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理性思考有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认真总结这类案件的审判经验,对于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稳定农村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笔者所在法院近几年受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情况,分析笔者所在地区这类案件的类型特点及问题成因,探讨审理实务中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和一些具体问题,并根据一些案例提出了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基本情况

  1、案件总量明显增加。笔者所在法院近几年受理的案件统计显示,20xx年我院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4件,20xx年受理18件,20xx年仅1-5月就已受理23件。农村土地承包案件在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大。

  2、集体诉讼和类似诉讼增多。由于村社组织将集体土地承包给他人后引发纠纷,村民起诉,要求确认承包合同无效,或要求将承包地收回重新发包。此类案件往往原告众多,而且容易引发群体上访,法院审理难度大。本院20xx年受理了合川市狮滩镇任家村3社78户农户诉被告李隆富、任家村3社的纠纷后 ,20xx年又分别受理了任家村1社97户农户诉被告李隆富、任家村1社和任家村5社97户农户诉被告李隆富、任家村5社两起同类型案件。此外,20xx年2月,我院第一人民法庭受理了云门镇太平村3个社、吉福村5个社、任沟村1个社和水碓村1个社分别诉重庆万寿生物医药开发有限公司共10起相同类型的案件。这类纠纷主要反映在家庭承包以外的其他方式的土地承包中。

  3、村社当被告的多。虽然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中,既有农户之间的纠纷,也有村组起诉村民或农户的,但目前村组当被告的案件较多。20xx年我院受理的18件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中,村社当被告的就有6件,比例高达的33%。村社当被告或因发包土地过程中单方提高承包费标准,或因一地多包,或因收回村民土地,或因农户转让承包经营权后另行发包。其中,既有剥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土地经营权的违法行为,也有执行当地政策和依约履行承包合同的“合法”行为。

  4、征地或租地补偿费用纠纷增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紧靠城镇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征地补偿费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成为农民密切关心的问题,伴随着征地款而引发的分配收益纠纷日益突出。同时,很多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表面看,可能是诉请继续履行承包合同,或者请求返回承包经营权,但其实质是请求分配因土地被征用或租用而产生的各种补偿费。因笔者所在法院辖区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辖区内草街水利枢纽工程、富金坝水电站、西师育才学院、以及一些中小型水泥厂、矿石场的兴建,大量纠纷因征地补偿费或租地费分配引发。以前因种地无利可图而漠视甚至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在利益的驱动下突然也对其经营权珍视起来。

  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类型

  本院受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是合同纠纷和侵权纠纷,大致有以下几类:

  1、确认是否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纠纷。主要是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出生、死亡、婚嫁、农转非、参加工作等变更引起的纠纷。包括:(1)没有取得承包地的,是否有土地承包经营权;(2)结婚后,户口未迁出,是否应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3)死亡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随承包地存在;(4)取得承包地后,因升学、进城等,户口也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随承包地存在;(5)自动放弃承包地,进城经商务工办企业,但户口仍在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存在。

  2、经营权流转纠纷。由于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越来越俏。因以前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完备、不配套,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频频发生。一是转包转让型纠纷。税改前,种田效益不高,一些农户将土地让给他人承包,其税费也相应地由接受者承担。现在不仅土地税费全免,而且国家还倒补贴,原承包户主张转包要求被转让户退还其承包地,接收户主张转让不愿退,于是双方发生纠纷。二是代耕代种型纠纷。以前不少农民弃田荒地,外出务工经商,又不承担税费和提留等。村干部为不使税费落空,让其他农户代耕代种,代耕代种农户又履行了税费义务,且税改时这些耕地面积又纳入了代耕代种农户的计税面积。现在原承包户回来了,找代耕户或村组集体要求收回自己的承包地,双方发生纠纷。

  3、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前文已经提到,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和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征地或租地补偿费用纠纷逐年增多。需要说明的是,这类纠纷不但包括承包地被依法征收的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各类补偿费纠纷,也包括原土地承包者请求土地实际耕种者返回已经领取的土地补偿费纠纷,还包括表面上诉请返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质上因返还土地不能而希望返回土地补偿费的纠纷。前两者案件是单纯的给付之诉,后者则需要先确定原告是否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其承包经营权是否遭到侵害。

  4、承包合同纠纷。一是因承包方违约引发的纠纷。包括在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承包人拖欠承包费和承包人随意变更土地使用方式等 。其中前者占此类纠纷的绝大多数,承包人有的是因为对发包方在履行合同义务方面有意见,有的是合同对承包费交纳的期限约定不明,有的是因为经营不善,有的`是故意不交纳承包费。二是因发包方违约引发的纠纷。如在农业承包合同期限中,发包方将农民的承包地随意收回。这类纠纷既有违约,也包含了侵权。三是因承包合同损害了合同外第三人利益而被请求确认其无效。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李隆富”系列案件。

  5、经营权侵权纠纷。(1)违法收回“农转非”承包地。农户进入小城镇落户后,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其土地 。(2)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时对妇女实行有别于男子的歧视性土地承包政策;承包期内强制收回出嫁女承包地。(3)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基层政府为搞退耕还林等政绩工程,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强制收回农民承包地,由村社组织出面进行其他方式的承包。

  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成因

  1、历史原因造成我国农村土地现状比较乱,是纠纷产生的历史性根源。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多经变化,一直处于一种多变的不稳定状态。短短的50余年,历经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集体所有制两个大的阶段,导致了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大混乱。建国伊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从而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接下来是互助组运动,1953年开始初级合作社运动,农民的土地入股进行集体经营,1956年上升到高级合作社,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随后在全国确立了人民公社制度。直到改革开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成为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了“集体公有,农户经营”。但是因为经营权范围的限制和“政农不分”的中国特色,实施过程中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受到严重限制。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现状的混乱局面。

  2、法律和政策衔接不协调,是纠纷产生的法制性根源。从1983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出台,到20xx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20xx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xx]法释6号)的实施,历经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农业土地承包经营中产生纠纷的解决,走过了主要依靠政策调整到以政策调整为主、法律调整为补充,再到政策调整与法律调整并重直到目前主要依靠法律调整的历程。法律、政策的多变性和灵活性与土地变动缓慢的过程性、滞后性产生矛盾。例如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曾经推广过“两田制”,而在这种制度被国家认定不利于土地的长期利用之后,很多地区却还在积极的继续施行,与国家政策和法律脱节。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2

  伴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务工的浪潮,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逐步扩大,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县留守妇女的现状,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县妇联于20xx年9月,对全县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深渡镇,小川乡,上丰乡,新溪口乡,璜田乡,富堨镇,森村乡等7个乡镇的181名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的留守妇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仅占7%。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弱,没有一技之长,这成为她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调查对象中,近52。5%的留守妇女除了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外,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面对烦锁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她们身心疲惫。有妇女说:"有时上山干活回来,脚都懒得洗,饭也懒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觉。"

  3、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交流少。调查中发现,为了节省开支,长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几年都不回家,电话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修建房屋等重大问题时才会与丈夫电话沟通。长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妇女认为长期的远离已经影响了夫妻间的感情,其中20%的妇女感觉与丈夫的感情明显变淡了。

  4、留守妇女对小孩培养教育不够。由于留守妇女的年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家务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妇女对孩子培养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现危机。由于跟丈夫长期分居,联系较少,造成双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夫妻双方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璜田乡一妇女说丈夫在外打工,经不起外面的诱惑,有了第三者却又不离婚,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不再承担"养家"义务,把苦难留给她一人承受。

  三、对策建议

  1,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基本都能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使之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时,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女性倾斜。

  3,大力发展女性经济。许多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针对她们这些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另外,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等,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之路。这样,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了,经济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4,创新开展文娱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让她们通过读书等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要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3

  一、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农村饮用水与生活用水却赶不上发展的脚步,很多地方至今都无法用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我决定对我家乡所在农村的饮水安全现状做调查,并探讨如何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下进行防护和治理,以确保我们农村引用及生活用水的洁净。此次项目调查,以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羊井底村为实践地点,进行了实地走访询问和调察。本次社会实践项目的完成,增加了我的生活阅历,提高了工作沟通的能力,开阔了眼界。

  二、地理与气候背景

  长治市平顺县,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长治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群山环绕,地形复杂,海拔较高,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略长于秋;气候温和始终雨热同季,大陆性季风强盛持久,海洋性季风的作用相对较弱。年平均降雨量为600毫升,且分布不均,旱、涝、雹、霜、冻等灾害频繁。境内各种植被种类较多,森林覆盖率达到22%,玉米、谷子,小麦、薯类等是本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地处平顺县境内的羊井底村并不算偏僻,也是方圆不小内的大村,距长治市也仅有30分钟的车程,交通方便,饮用水及生活用水状况却较为糟糕,因为地处多山地带,地形复杂,饮用水工程建设很是困难。

  在走访中我发现,这里的农作物大多是玉米,村民告诉我说,地处山坡多梯田,黄土土质松软,降雨不均且年份影响较大,水利设施短缺,灌溉很困难,只能种植一些抗旱作物。

  三、饮用水的发展情况

  1.翻山挑水

  村里中年人回想起当年的情形,无不感叹,那时吃水困难,村附近无水源,每天早上都有青壮年们挑着扁担翻两座山去几十里外的水源地挑水,村民家中都有作为储水的水缸,挑三四趟能够灌满,然而因为人多,一缸水却不够一家人吃几天的。回忆起当图4院内收集雨水的水缸时,十几岁就得跟着父亲兄长在挑水路上来回。

  2.靠天吃水

  村里有两个当年公社修建的“大池”,修建年代在七八十年代,说白了就是两个大水坑,作用就是在丰水年与春夏雨水多的时候将雨水收集起来,这时候村中的井还不普遍,几乎所有人都是在“大池”中担水吃,池中水藻、蚊蝇滋生,蛤蟆、鱼类不在少数,担回家中的水呈青绿色,微腥味。这样的水,根本无从谈起水质,每当下雨,路上雨水流成河,冲刷着泥土、粪便以及农田中的农药、化肥等污物一并流入“大池”,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富营养化。当问起为何还要吃这种脏水,村民们笑着说,那时也没别的办法,澄一澄就清了,烧开了没差别,可不愿再去几十里外挑水吃。

  3.井水普及

  慢慢的经济发展,人们都变的没有那么拮据,家中有一口旱井变得不再那么困难,家家户户大部分都打了自己的井,从井里“拽水”吃变成了更好地选择,村民家中自建的旱井。

  井水真的干净无污染么?在调查中我发现,每家每户都有“高阶”,即厕所,然而这“高阶”其实只是一个大坑,粪便等排入坑中,等到沤肥发酵后作为农家肥淘出来施在农田中,然而情况是,在每户的院中,井与“高阶”的直线距离往往只有十余米,可想井水的卫生程度显然无法合格。

  4.自来水的窘境

  在06年前,自来水工程曾经几度上马,却每回都被中止,原因是地形复杂,气温变化剧烈,价格过高等等,06年后,长治市普及农村自来水活动中,羊井底村终于通上了自来水,自来水通入家中水,每家一个地窖,窖中有各自的水表,自来水重于通进了每家每户中,但是因为气温太低,自来水冬天会排空水管防止冻裂,无法使用。即使这样,村民们也高高兴兴的吃上了地窖中的水表净的自来水。

  然而仅仅半年后的冬天,因为地形复杂及设计布置不合理,水管中的残水未能拍净,主水管被冻裂,自来水工程因此几乎报废,经历好几次大的翻修,时至今日自来水还是时好时坏,再加上相较井水那几乎无成本的价格,真正靠着自来水吃的村民并不多,大多数村民还是混合吃着井水与自来水,而“大池”的水以基本淘汰出了村民的水缸,只有灌溉或建筑等时候才使用。

  四、调查情况与分析

  1、旱井情况

  村中农民使用“自建压井”。这种“住户自己选址,自行建造”的压井,直接汲取浅层地下水,也就成了水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因为在水质监测方面,由于住户过于分散,使用数量巨大尚不能提供水质的实时或者定期监测。这样如果出现了局部小范围的水质污染,也不能及时上报和处理。用户长期饮用这种受低污染的水源,对健康将有一定的损害。而从目前农村的居住条件以及饮水习惯来看,尚未有合理的方案解决。

  2、水质变化

  对于过去的二三十年,绝大多数居民感到水质有明显变化,主要变化是口感上已经没有咸涩、悬浮物、浑浊等情况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农村的水质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村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感上,对于水中可能残留的农药、重金属、高温无法杀除的细菌几乎没有认识。

  3、污染源过近

  水源距离最近的垃圾源或者污染源过近。根据地表渗透的特点,在农村地区,水井应与垃圾源或者其他污染源的距离至少应该30米以上,这样水井才不会污染。也就是说,我们农村地区的垃圾坑和厕所,几乎大部分不符合条件。

  4.废旧电池危害

  用旧的电池等电子产品随着生活垃圾一起丢弃,而这些垃圾,又随着“沤粪”的结束,被撒到地里,造成新一轮的污染。几乎没有居民认识到小小的电池所能造成的巨大危害。电池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如汞、铅、镉等,随意丢弃后,大量重金属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若果摄入量超过人体的排泄能力,会在体内积累。人体受汞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性症状,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的疼痛、肌肉震颤、运动失调等,严重的可导致死亡。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

  5.农药等其他化学品危害

  除草剂与杀虫剂都是了村民非常常用常会接触到的化学品,都会严重的污染生态系统,对人体有害,通过水这一媒介进入食物链,从而影响千家万户百姓的健康。村民们潜意识里通过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来增加产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中藻类等微生物大量生长,覆盖水面,使水中的动植物因为缺氧而死。死亡的动植物在水中进行有氧呼吸而使水质变质变臭。如果这些池塘与居民取水的压井之间的距离不满足30米的安全距离的话,长期饮用受轻微污染的水,一定时间后,会造成机体的损伤。

  五、结论与反思

  调查显示,政府在农村饮水安全上直接的投入很少且不够系统科学,自来水工程的窘境就是很好的佐证,并且几乎没有及时有效地水质监测报告,没有关于饮水安全的科技知识下乡普及,旱井不符合饮水安全,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过量的使用含磷洗衣粉,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等。几乎所有村民都在直接饮用这种水,甚至没有简单的过滤、沉淀、消毒。这导致我国农村饮水水与生活用水安全情况不容乐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应该逐步建设健全科学合理的自来水供应网络,健全完善的生活垃圾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渠道,建立饮用水安全监督报告机制,改建和扩建饮用水的供应渠道。作为惠民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应该像新农村合作医疗一样,主导政府投入,农民参与,政府管理,农民受益的方针。关于农民关心的的水费问题,要审批水价,微利经营。对已投入正常使用的饮水解困工程,请水利、物价、工商等部门统一协调,专业技术人员,逐工程进行测算,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规范用水价格,既维护了群众利益,又让经营者有利可图。提高用水透明度,我们把供水成本、管水办法、售水程序、用水要求等内容,在乡村醒目的地方公布,将整个供水管理置于群众监督下,制止了乡村搭车乱收费、乱摊派、层层加码等问题。

  但是,限制也是唯一制约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与环境治理项目积极性的条件却是费用问题。在我国农村,收入基本依靠农田,收入少,花费高,使农民显得并不富裕。建设这些项目的时候,如果还让老百姓掏钱、甚至掏大钱参与环境与饮水安全地保护,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建设惠民项目及工程的时候,一定要切实的减轻农民负担,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科学的农村饮用水与生活用水系统网络。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4

  xx县地处四川重庆两省市结合处,与xxxxxxx三市交界。目前,全县人口总数逾80万,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07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1%以上,并正以年均4.5的速度急剧增长,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县的行列。由于xx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家居农村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8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社会保障的不断深化,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水平遂步得到了提高。但农村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生活、赡养等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关注农村老年人,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之路,对于农村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党和政府及老龄工作部门当前亟待研究、探讨并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县一直把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和老龄工作部门都很重视农村老龄工作,关注农村老年人,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农村老龄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工作实绩及基本经验

  (一)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农村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结合我县当前实际,大力强化宣传,普遍提高农村老龄意识。一是把宣传贯彻《老年法》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县乡政府都召开动员大会及座谈会,将《老年法》列入"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社区居委会把宣传贯彻《老年法》纳入当年的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老年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把中青年及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大力宣扬子女孝顺父母、社会力量兴办老年事业、基层老年协会开展活动,以及党政领导重视老龄工作等方面的典型。

  (二)以“老有所养”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倡导个人的自我养老,走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我县在开展农保工作中,主要采取储蓄式积累方式,其经费来源由村组和个人共同负担,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个人缴费和村组补助部分,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属投保人的私人财产。在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操作上,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因户、因人制宜,坚持自愿投保原则,并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搞摊派,不强迫命令。承保机构在资金的管理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搞好基金的营运,千方百计保证基金增值。并强化监督机制,由审计、财政和监察部门定期对“农保”基金进行审计监督,确保了基金的安全营运。自1995年至今,全县参保人数达6000多人,共筹集保费140多万元,累计积累基金190万元,现已有420多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共计支付4万余元。

  (三)进一步抓好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工作。五保老人是农村老年人中最脆弱的一部分,他们无儿无女,其生活保障,也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提供。20xx年广安市委、政府把农村敬老院建设纳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加大了对农村五保老人的关怀程度。随着《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农村敬老院暂行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广大农村的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得到了落实,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改善,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日渐完善。近年来,我县通过转移支付和村、组供给等方式,保证了全县3100名五保供养对象每人每年672元生活费和350公斤口粮的补给标准。另外,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敬老院31所,共有床位561张,已收养了五保供养对象441人,占全县五保供养对象的11.3。

  (四)落实“双签”工作,促进家庭养老。开展签定“家庭赡养协议书”和“家庭敬老保证书”的“双签”工作,是贯彻落实《老年法》,解决农村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优良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几年来,我县在巩固“双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完善“双签”工作,把重点转移到建立跟踪回访监督机制方面,把家庭养老落到实处。目前,我县已签定“家庭赡养协议书”24274份,签定“家庭敬老保证书”20081份。

  (五)以老协为载体,促进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我县老年人协会在各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作为社会与老人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调解家庭纠纷、解决村民生活困难、破除迷信、移风移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去年4月23日晚,我县金牛镇一带突遭特大暴雨袭击,洪水来势凶猛,位于金牛镇二村的孙家平桥被洪水冲毁。次日清晨,100余名去河对岸学校上学的中、小学学生及相邻几个村的过往村民站在被冲毁的桥边因无法过

  河而急得团团转。这一情景恰被该镇老年人协会二分会负责人孙平阳等人看见了,望着河岸人群中那一张张焦急又无奈的面孔,老人们庚即组织分会会员及村民商量、研究,决定马上搭建一座临时竹桥,以解决两岸村民过往难题。他们砍来自已家的树木、竹子(共约20xx多斤),并买来大量铁丝,组织人员削竹、排竹、捆绑固定,孙会长还带领会员们涉水冒险架桥。在他们的精心指挥下,不多时一座长15米、宽2米的临时竹桥便架起在洪水滔滔的河面上。竹桥建成后,孙平阳又组织青年村民将被洪水阻隔的那100余名学生和村民安全护送过河,保证了孩子们正常上课和村民的正常过往,受到当地百姓的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养老发展缓慢。我县农村的社会养老虽然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农业条件的限制和我国城乡"二元"政策体制的管理模式,使社会养老这种方式基本处于一种低水平、缓慢发展的层次上。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养老投入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过窄。目前全县只有五保老人能够得到较为固定的社会救济性保障,其余大多数老年人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社会保障。

  第二,保障水平低,不能真正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

  第三,农村的社会化养老缺乏法制化的管理和规范。特别是养老保险的管理和运作以及社会救济具体实施,缺乏规范的法制化措施,某些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或者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实际工作中漏洞很多,导致某些社会养老保障措施不能得到落实,部分社会养老保障金不能真正用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多数老年人还不能实现共享社会救济发展的成果,甚至落后于平均生活水平。

  (二)老年需求得不到满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农村开始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给广大农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多数农民已告别贫困走向富裕,但在老年需求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第一、农村老年人经济自养的能力不足甚至低下,其他亲属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很小。

  第二、农村老年人身体不健康的比例高,感到生活无人照料的比例高。

  第三、在农村,仍有一定数量的因种种情况时常感孤独,无处无人诉说心事。

  (三)医疗困难、医疗水平低。与城市不同,我县农村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险,看病全由自己掏腰包,而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之后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看病的钱由子女(主要是儿子)负担,而多数子女经济收入低,无法全力承受其高额的医疗费用。因此,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老人生病后,只要进医院看病时,如果医生说治不好,大部分老人及家人也就不再坚持医治了。对老年人来说已经完成了人生的任务:传宗接代、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对子女来说已经尽了自己的一定责任,无论从道义上还是舆论上都不会受到多大的谴责。这就出现了有病难医、或不医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县农村长期处在较落后的阶段,医疗机构设施比较落后,技术水平比较低,合格医生比例不高,因此老年人一旦生重病后,对痊愈所抱的希望不大,这也是老年人就诊率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生活质量低下。在我县农村,赡养老人是儿子的传统责任,但是赡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也即是说,给什么样的伙食、住什么样的房子没有标准,只能以儿女的孝心来保障,但相当一部分儿女养老意识不强,因此,尽管儿子生活越来越好,但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却变化不大,甚至随着物价的上涨,老年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更不用说照顾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同时,我县大多数家庭、子女外出务工,留下老年人在家带管孙子、上学等,老人不但生活无人照料,还要管教孙子,很难安度晚年。

  (五)部分农村家庭赡养形式简单,子女负担加重。虽然说老年人在家庭就可以完成养老,但实际上农村的老年人传统的养老形式是非常简单的。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农村家庭子女数逐步减少,过去由几兄弟共同承担的对父母的赡养变成了由两个子女或一个儿子承担,这样,在家庭规模小型化之后,同样赡养形式简单的完全家庭养老却加重了子女的负担。特别是儿子外出打工后,儿媳妇既要承担农活、家务活、照料下一代,又要承担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家庭负担加重。

  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一方面制约着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过分的依赖家庭养老所造成的结果易导致养儿防老的陋习难以剔除,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出现困难。因此,设法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解决农村老年人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已刻不容缓,建立主要包括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加强老年人自我保障为重点,提倡集体助养和建立社会共养为保障的养老体系。

  (一)强化子女的赡养义务,建立家庭养老体系。中华民族历来有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赡养老人不仅仅是子女应尽的职责,也是国家法律和政策所规定的公民义务。在《婚姻法》和《继承法》的相关条款中分别将这一义务用法律的形式给予了确定。因此赡养老人是一项法定的社会职责。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子女赡养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农村老龄工作者应当通过宣传、监督,强化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农村倡导、推行赡养人与被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明确规定赡养标准和子女的责任,确保老年人的家庭赡养,进一步完善家庭养老体系。

  (二)鼓励老年人自养。老年人的自养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年轻时的收入积蓄,二是在老年时仍然有劳动能力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所得。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定具体措施,鼓励老年人自养。如协助地方建立老年人储蓄机构,帮助老年人制定养老计划,发展第三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为老年人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增强老年人的自养能力。

  (三)集体助养。集体助养的主要对象是孤寡老人和困难老人。敬老院是解决孤寡老人和困难老人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护理的主要场所。而我县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可以用集体经济建立集体养老金制度,也可由集体经济和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共同出资。建立集体养老金制度,对有较大经济开支需要的老人给以适当的帮助,以弥补家庭养老、社保养老和自我保障的不足。同时,建立邻里互助小组,充分发挥邻里功能。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这一初级社会群体在传统的农村担负着“守望、共生”的重要功能,邻里之间的相互照顾包括家务劳动,老人小孩的照看等。各乡镇党委、政府以及老龄工作者要发挥农村邻里互助的作用,组织农村老人自愿组成的邻里互助小组,就近开展邻里互助服务,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小孩的照看、老人的看护,充分调动社区老人的积极性,强化邻里的互助功能。邻里互助的另一形式是家庭之间互相协调,例如张家的劳动力帮李家耕种农田,李家的老太太帮助张家照顾小孩等等。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强调子女赡养和集体助养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供养,培养通过社会保险养老的习惯。建立基层生活保障制度,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发展相应的养老形式,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制度化、法制化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五)建立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老年人看病难主要是经济困难和交通不便。因此,今后农村的老年人社会工作方面还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在农村建立和添加便利医疗点,发动一些城镇的医疗组织机构志愿定时定点的去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为老年人提供义诊和体检,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改善农村落后的医疗面貌,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医”。

  四、兴建适当的老年文化生活设施范文先生版权所有

  建立老年文化设施,如健身房、图书室、兴趣活动室;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他们喜爱的文娱活动,如老年健身操、太极拳表演等。对落后地区应实行送文化下乡的办法,将一些新人新事新变化通过演出的形式送到农村,使一些从未走出过家门的老年人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生活的幸福。

  除此之外,还可设立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兴办老年教育中心,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满足经济生活较富足的老年农民的需要。

  总的来说,农村老龄工作的开展应围绕着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和生活照料两大方面出发,尽可能的调动农村的各方力量,挖掘农村的巨大养老潜力,使农村老年人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5

  按照市委政策研究室关于协助搞好全市农村道路建设调查的函的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县农村道路建设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通乡通村公路现状

  我县现有各级公路90条1009.66公里,其中通乡路6条168.8公里,通村路65条407.9公里,专用公路两条26.2公里。全县共7个乡镇,98个行政村,十五期末,国家实施通县乡工程以来,我县加大了农村公路改建力度,成功地进行了克通公路建设,去年又成功地启动了商品粮基地克昌公路建设项目以及通村工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农村公路质量和等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县通乡公路硬化总里程达155.1公里,硬化率92%,硬化乡镇6个,硬化率85.7%,通村公路硬化总里程27公里,硬化率6.6%,硬化村8个,硬化率8.2%。

  二、“十一五”时期我县通乡村公路建设规划及资金安排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通乡村公路建设规划

  为抢抓“十一五”我省将投入1000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建设通乡白色路1条13.7公里。建设通村白色路52条509.9公里,其中20xx年建设13条线162.9公里,实现30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20xx年计划建设22条200公里,实现30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20xx年计划建设17条线147公里,实现29个行政村通白色路面。到20xx年末,基本上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到“十一五”末期,实现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所有行政村晴雨通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幅射,以村屯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白色农村公路网络。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安排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金总额为1774.5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补贴资金为3809万元,地方匹配资金13331.5万元。由于我县财政拮据,所以说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我县公路建设的瓶颈。面对缺口资金,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解决配套资金问题。一是县财政投一点。设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按当年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将每公里6万元的地方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按照工农产品每吨2元的征收标准,加大地方养路费征收力度,扩充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农村道路转移支付资金足额投入。二是受益村屯筹一点。积极调动受益村屯农民群众积极性,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采取出工出劳以资代劳等方式解决受益村屯每公里11万元资金匹配问题。三是动员社会捐一点。采取给外地的XX人写封信、打一个电话和为捐资助路的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公路贯名制等办法,鼓励受益企业或回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路。四是协调银行贷一点。建立探索商品路、贷款责任路建设模式,作为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渠道,积极利用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五是抓准政策争一点。抓住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政策机遇,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确保足额投入。

  三、20xx年通乡村公路建设工作启动情况、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通乡工程商品粮基地项目克昌公路启动情况及主要措施

  总投资3170万元的31.7公里商品粮基地项目克昌公路建设于20xx年8月31日开工,为保证工程进度,该项目分五个工程标段同时施工,所以去年10月份工程所需10.5立方米,路基土方任务已全面完工。为保证今年该工程于5月中旬进行水泥混凝土铺筑,春节期间我们利用1个月的时间进行了集中备料,现工程所需的碎石、中粗砂和砂砾已全部进场,该工程所需2.3万吨水泥已与我县北疆水泥有限公路签订了购销合同,现已陆续进场。进入4月份以来,各施工标段对路基翻浆路段进行整修处理,经过近一个月的整修,路基翻浆处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待时机成熟做水泥稳定砂砾,为水泥混凝土铺筑工程做充分准备。

  (二)通村工程启动情况及主要措施

  20xx年我县通村公路计划162.9公里,总投资4020万元。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乡镇的有力配合下,在市通村办的指导下,我县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局良好。目前,工程设计、招标工作全部完成,组织机构及人员已全部到位,“一事一议”各村承担的工作任务已基本落实,各施工单位已进驻各标段,备料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按照市政府和市通村办的部署和要求,XX县政府和交通部门把通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摆上首位。纳入日程、强化领导、全力推进。一是为切实加强对通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董颖秋、副县长吴昊、县助、财政局长邹德玉、交通局长范德强为正副指挥的通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举全县之力,出台优惠政策,为通村公路建设创造条件。三是指挥部靠前指挥,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四月中下旬总指挥,县长董颖秋、副指挥、副县长吴昊、副指挥、交通局长范德强深入各乡、村和路段实地踏察,并与各乡村研究通村工作,指导各村“一事一议”,同时副指挥交通局长范德强带队分别深入各村自4月22起各施工单位开始陆续进入各标段,开始紧张的备料工作。目前,通村工程整体工作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5月中旬,我县通村公路将破土动工。

  (三)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1、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前段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上级计划下达晚,所以致使工程建设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期。二是由于我县财政拮据,在资金筹措上难度很大。三是工程技术力量馈乏。

  2、农村公路建设下步打算

  为保证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在下步工作中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抢前抓早,全力推进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按照省市计划,31.7公里商品粮基地项目、162.9公里通村工程今年9月底必须全面完工,现在已经进入5月份,各项工程已全面启动,我们一定要强化时间观念,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抢前抓早、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迅速掀起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确保今年我县通乡、通村工程如期完工。

  第二,进一步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农村公路的监督管理。公路建设是百年大计,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由于我县今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战线长、时间紧,在一定程度上将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工程质量做好首要目标和头等大事来抓。从严要求,从严把关,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健全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查处质量问题,要力争将每一条农村公路建设成“长寿工程”、“精品工程”。

  第三,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农村公路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工作的可行保证,为此,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办公室一定要代表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搞好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技术指导。各乡镇、各行政村都要成立由乡、村长负总责的领导组织,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服务和监督。

  第四,建立奖惩制度,调动各方公路建设积极性。有效的奖惩制度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动力,为此,今年,县政府将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将定期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表现突出,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县政府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通乡、通村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

  在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启动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指挥部在总指挥县长董颖秋的带领下,深入各乡村现场办公,动员沿线百姓为农村公路建设出力献策。通过“一事一议”受益村屯百姓主动投工、投劳,负责土方、基础砂、路肩等基础工程,同时各村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纷纷为施工单位安置驻地,解决水电,提供服务,为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对今年搞好乡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保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修建农村公路的积极性。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村公路有序、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建养并重,管养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6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

  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7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20xx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20xx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 31.70%。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据统计资料,20xx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

  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有麻鸭养殖、水产(鱼、虾)养殖、蜜蜂放养、香菇异地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去年全县有4万余人外出养鸭,群鸭饲养量1500万羽,总产值超过20亿元,是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倍,有200多名农民在上海从事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场,年产值达8000万元。

  3、劳动力转移专业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为主,大部分人是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走出去,具有显著专业化特点。据了解,全县有300多人到全国14个省市从事香菇异地栽培。500多名蜂农常年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个省市放养蜜蜂,放养群蜂1.5万群。依托本县工业,全县有5000多名农民到全国各地推销缝纫机、灯管、工刃具等工业品。1000多名农民在温州、杭州等地长期从事个体运输及餐饮业。另外,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如大源镇深坑村107户,407人口,90%劳动力外出创业,其中70%劳动力常年在外专业从事经销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有的上百万元,全年村民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溶江乡有数百人在外专业从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黄龙等村上百村民十几年长期在金华、义乌等专业从事蒸茏生产;地处最偏僻的木栗乡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经商开设超市。

  4、劳动力转移模式多样化。全县劳动力转移主要形式有:离土离乡的劳动力转移,少部分农民脱贫致富,自发地下山进城、

  留城置业发展(农民转变市民);离土不离乡外出异地开发、务工经商劳动力转移,是我县农民转移的主要形式;不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有的'在本县进城入厂务工,有的进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务工,有的兼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从事非农职业。

  5、劳动力转移主体单一化。我县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体,年龄40岁以下、文化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转移比较容易,文化素质低,弱势群体转移比较困难。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

  1、行政推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的拉动力。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牛鼻子”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计划20xx年—20xx年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转移就业培训3万人。据统计,20xx年全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237.7万元,培训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7056人。技能培训是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2、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磁化效应更加明显。农业比较利益低,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城乡发展呈二元格局,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对农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如我县新碧工业园区引进外来企业100多家,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如我县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规模300亩,拟安置高山远山移民3000名,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小区的土石方工程、

  挡土墙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础工程,已预备落实资格农户450户,将转移农村人口近20xx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不高。据了解,我县在组织民工有序流动人数仅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亲戚朋友带出去,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劳务输出稳定性不强。

  二是劳动就业难度加大。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城市劳动力就业及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上劳务市场放开后,外地廉价劳动力进入本县各类用工单位,就地转移难度加大。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三是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民工的歧视与排斥,及部分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薄,使许多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农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进了城的农民生活在城镇边缘,无法像城镇那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县内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员农忙时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增加了务工成本。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措施

  1、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和工业进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化转移。一是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碧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二大城市功能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加快仙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劳动力转移容纳和承载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同时切实抓好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下山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仙都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四是打破体制瓶颈,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屏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工程”,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对现有培训资源整合利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教育券”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管理,促进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培训方式。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8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土地这个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积征用,被征地的农民逐渐向非农方向转变。如何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已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市妇联紧紧围绕这一工作中心,急党政所急,想妇女群众所需,尽妇联所能,面向广大失地妇女,在调查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加大培训、进行就业推荐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失地妇女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帮助和引导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转移,服务于农村,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我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农村妇女劳动力24.68万,已转移20.34万,占82.4%。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市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以第二产业为主。目前,我市已转移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中,原创:有63.7%转移至第二产业,其中从事工业的占57.2%;转移至第三产业的仅占11.2%。转移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多数是从事轻工业和加工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为主,如纺织和服装加工企业等。

  2、我市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在我市已转移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妇女劳动力所占比重达80%。各年龄组的构成为:25岁以下的占15%,25-35岁的占30%,35-45岁的占35%,45岁以上的仅占20%。

  3、我市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的流向以就地为主。我市妇女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比较少,绝大多数在本镇或邻近乡镇工作,属于典型的“离土不离乡,务工不进城”。全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至本镇的占77.4%;转移至本市外乡镇的占18%。在本市范围内转移的人数占全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95%以上,而转移至本市以外的农村妇女劳动力比例不足5%。

  二、我市促进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做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通过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失地妇女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对劳动力的安置达成协议。有些地方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明确规定在建企业要优先安置本地劳动力,以利于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的转移。二是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养老补助和社会保障。如新港镇对16-35周岁的失地妇女发放每人每月110元、期间2年的'待业金,对36-50周岁的失地妇女发放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费,对50周岁以上的失地妇女每人每月发放141元的养老金。三是由政府出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就业指导培训、免费提供求职登记、信息咨询及中介服务。四是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农村被征地劳动力。用人单位招用年满40周岁的农村被征地妇女劳动力,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按相关规定给予用人单位岗位补贴。五是鼓励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凡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开办个体工商户的农村劳动力,创业经营一年以上,参加社会保险且对社会有一定贡献的,由所在镇政府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六是设立“就业岗位贡献奖”。凡当年招用本市农村劳动力达到200人或城乡劳动力达到150人、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本地劳动力占职工总数达60%以上的用人单位,由市政府授予“就业岗位贡献奖”。

  在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中,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各级妇联重视对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市妇联利用市家政服务中心、市巾帼就业培训基地,为失地妇女提供培训、发证、推荐就业一条龙服务。各镇场妇联以镇妇女干部学校和村妇女之家为阵地,以“十万农家女,十项新技术”为重点,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五学”活动、科技结对等活动,引导农村妇女增强致富本领。另外,新港、练塘等镇利用妇女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失地妇女劳动力开展“定向”和“订单”式技能培训。二是拓展就业服务渠道。我们以“巾帼社区服务工程”为载体,以“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巾帼就业培训基地”为抓手,广泛协调,逐步形成了“城乡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就业”的格局,帮助失地妇女开辟多门类就业渠道。家政服务中心开设了钟点工、职业介绍、房屋中介等系列项目,推出了家政服务卡,招募了小美容、小书屋、小花店等多家“八小”服务业加盟店,带动失地妇女就业。

  中心还与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联网,在网上为失地妇女寻求就业信息。每年我们通过举办女性劳动力招聘专场,为失地妇女劳动力寻求工作岗位。三是鼓励自主创业致富。通过举办女性创业知识培训班、农村妇女创业致富现场会、巾帼创新业演讲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村失地妇女增强创业本领。鉴于家庭工业在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方面的独特作用,组织农村妇女参观家庭工业现场,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创办家庭工业。充分发挥女企业家的辐射作用,在帮助她们成就事业的同时,引导她们带动失地姐妹共同创业,为失地姐妹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培育女能手、女状元、优秀创业群体,评比创业标兵,宣传创业典型,使农村失地妇女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四是深化“双带双扶”工程。通过实施“双带”工作,建立妇女干部联系制度,带动农村妇女致富。近年来,共涌现出“双带”妇联干部104名,带动吸纳近万名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召开了“双扶”工作现场会,将对贫困妇女的扶贫由原来的单纯扶贫扩展到扶贫、发展、创收为一体的开发式扶贫。给予“三八”科技示范基地资金、项目上的扶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一方妇女致富。

  三、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滤布,我市失地妇女在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就业层次低、就业稳定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失地妇女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农村失地妇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特别是许多大龄失地妇女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文化偏低,竞争意识弱,不善于利用信息,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虽然就业愿望强烈,但成功可能较小。就业观念方面,多数失地妇女就业观念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认为妇女只能在家做家务;就业方式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待政府安排岗位;就业心理上准备不足,对脏、累等工作不能承受,缺乏按照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自我重塑的主动意识。

  2、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依然存在。一是农村妇女进城的“门槛”依然很高。农村劳动力在各类企业中历来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出现的,还没有达到较为固定的就业。另外,农村劳动力也没有被纳入城市就业培训范围,缺乏分享现代化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机会,无法融入先进生产力系统中。依附在户籍上的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制度的配套还未相应到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二是随着企业及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的深化,城镇下岗人员增多,势必增加农村失地妇女在本市城市就业的难度。三是随着村级经济的减弱,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能力下降,就业矛盾随之变得突出。加上开发区载体建设征用土地后,原有的村级企业被拆迁,村级企业就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不少农村妇女面临失地又失厂的境遇。

  3、用工单位的外地化制约着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由于外地劳动力流动性大,社会保险参保意识不强,法制意识相对较差,出于节约生产成本的考虑,我市许多外资企业和个私企业都热衷于使用外地劳动力,不愿为本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外来劳动力相当于本地转移数量的一半以上,而且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扩大。

  4、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机制不健全,压滤机滤布处于自发状态。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转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农村劳动力开始在城乡之间形成规模流动转移。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调节与适度计划调节结合不够,原创: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还不完全。从近几年我市农村女性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流入城市打工,流向私营企业,还是从事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农村女性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基本上都是依托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受市场经济因素趋动的较多,缺乏有组织、有规模、有计划的有序转移,可以说都是属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自发的转移,带有较强的盲目性。

  四、加快实现农村失地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1、加强教育,引导失地妇女转变就业观念。要引导失地妇女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既要看到困难,又要抓住机遇,正确认识自己,在参与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要引导失地妇女抛弃“统包统配”等旧的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增强新形势下的危机感。尤其是中年妇女要正视现实,认清自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择业观更要趋于现实,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实现就业。要引导妇女明确“四自”精神内涵,塑造独立人格,以新的姿态、新的作为争当生活和事业的强者,树立新时期妇女的崭新形象。

  2、搞好培训,帮助失地妇女提高劳动技能。要依托市巾帼就业培训基地、家政服务中心、妇女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通过乡镇建立农村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村妇女特点,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如家政、电脑、缝纫、餐饮服务及一些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失地妇女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实现转移提供保证。

  3、鼓励创业,为失地妇女提供有效服务。鼓励妇女创业是实现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形式。妇联组织要积极鼓励和发动农村妇女创业。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推介会等,激发农村失地妇女创业的热情和信心;要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妇女创业的素质和技能;要加强服务,为农村妇女创业提供信息,为她们办理工商、税务、检验检疫等提供便利;要扶持好已创办的企业,做大做强妇字号服务品牌,吸纳更多的失地妇女劳动力就业。

  4、加快发展,为失地妇女拓展就业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妇女劳动力快速简便的转移,而且以工补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妇女生活水平。我们认为,实现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可做到“三个一批”。

  一是通过发展企业吸纳一批。企业是实现女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阵地。因此要做大做强企业规模,着力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增强企业特别是女性创办的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同时要大力发展各类加工业。调查表明,家庭工业有着劳动时间灵活、生产成本低,能够提高单个劳动力使用率等优点。因此要充分认识家庭工业在现阶段对吸纳女性劳动力的作用,政府要出台有关优惠政策,扶持促进家庭工业的发展。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一批。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工业化的基地,小商品的集散地。它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降低转移的成本和风险。小城镇的建设直接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妇女的就业空间,给她们提供了众多适宜的就业岗位,如餐饮娱乐业、旅游服务业等,实现了农村妇女劳动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三是实施“双带双扶”工程帮扶一批。要继续发挥女企业家、妇女干部的带动作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和就业岗位等各个方面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9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县广大农村青年逐步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山门,开始自发的或通过各种劳务方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于是,一支敢闯敢干又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对加快我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青年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着力做好做实"劳务输出"这篇特色文章,景宁团县委通过召开回乡探亲、过春节的青年座谈会,赶赴外出青年集中的城市了解情况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青年流动的规模、现状以及青年外出务工对我县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调研。

  一、流动现状

  1、总体流动规模。全县总人口17。6万人,劳动力总数为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1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3。4%。截止20xx年10月底止,全县17至35周岁的农村青年实现跨县、市和跨省、市流动就业的达23574人,占流动总人数的74%。在外出务工青年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为最多,达19331人,占总数的8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064人,占总数的13%。

  2、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流动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如在北京从业的4000多人中,有近90%的均从事零售贸易;而在温州务工的,则大多从事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3、流动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青年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10%。二是流动周期长。在我县青年劳务人员中,90%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达2500多人,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三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我县青年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缅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丽水、温州、杭州、北京等地。其中,在丽水市内(除本县外)流动的劳务人员约20xx人,温州市为6500人,杭州市近5000人,北京市约4000余人。除此之外,宁波、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地也集中了一定量的青年劳务人员。

  二、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扩大就业,稳定大局。我县地方工业经济脆弱,经济总量小,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据统计,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已使我县6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劳动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极大的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了外出青年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县农村青年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大青年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3、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县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信息反流,既让"山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促进我县地方产品的市场开发,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青年劳务输出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型产业"。据统计,20xx年我县实现劳务总收入7022万元。其中农村青年的劳务收入为5902万元,占总劳务收入的`84。3%,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的11%,人均劳务收入2312元,仅此一项为农村人均增收58元。而一些外出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劳务收入比例则更高。如渤海镇,全镇劳务输出半年以上的达451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1%;实现劳务收入1612。5万元,占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4%,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570元。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大顺乡徐洋村,总劳动力不过399人,而长年在温州等地务工的劳务人员却多达279人,占全村总劳动力总数的69。9%,年实现的劳务收入达62。59万元。

  5、资金反流促进了我县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劳务输出给广大劳务人员和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收益,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效益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我县的地方经济建设。首先,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批世居深山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致富后,在县城购置商品房,踊跃参与土地、商业用房的拍卖竞标,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其次,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小水电业、旅游业迅速崛起,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具有较强经营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劳务人员带资返乡创业。

  三、劳务输出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流动的无序化。我县农村青年流动主要是通过自发性和裙带性等方式来实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青年"盲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外出务工青年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尽管劳务输出使我县广大劳务人员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也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和企业家"。但是,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我县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依然较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抗衡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致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外谋业,且从事的也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性的职业,其比例约占流动总人数的70%。既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益,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自身发展。

  3、返乡创业者少,资金回流量不大。我县青年的流动周期普遍较长,大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青年又都在输入地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发展空间,继续实现"导地创业"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的成功也影响和吸引了大批劳务人员长期在外拼搏,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4、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据调查,我县以"打工"为业的劳务人员,大部分从业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约占总数的65%。由于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私企业的劳动用工很不规范,私招乱雇现象尤为严重,且招用工后大都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以致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四、对策与措施

  1、健全组织,做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我县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党支部,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团组织或青年组织,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本区域内的我县务工青年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青年素质。 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基地,联合劳动、司法等部门,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的技能培训。要增强培训的计划性、目标性和适用性,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要增加与发达地区团组织的联系,及时掌握用工信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实行定向培训。要对外出青年进行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和合同法等有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此外,还要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专业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职教人才,解决当前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外出青年返乡创业。要通过典型引路扩大劳务输出的同时,运用多种形式、方法和途径,在劳务人员中大力宣传返乡创业的典型事例和我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引导、鼓励广大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加快我县地方经济建设。建议有关部门要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返乡创业者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给予返乡兴办企业的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建设用地、资信贷款、劳动用工、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0

  近年来,我镇力求高标准规划设计,严要求科学统筹,在大力推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以农村建筑、城镇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改善为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特别是今年,我镇紧紧围绕市委五五战略、县委办好两件大事,统筹城乡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任务,以超常的力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镇位于**县北部,南枕**山麓,北连**,东至**,**四面环山,沟壑纵深,气候适宜,环境宜人。全镇国土面积16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总人口13700人,农业人口12723人,耕地面积2.1万亩,林地面积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3%。平均海拔1534m,年降雨量为610毫米,无霜期120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马铃薯、小杂粮等。

  境内交通便捷,汾屯线、王关线穿镇而过,具有黄金三角之称;境内矿产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铝矾土等,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930万吨,铝矾土资源储量100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作为**的主导产业,现有煤炭企业5个,年设计生产能力达480万吨,铝矾土厂1个,建材厂3个。属于我县北部工业区。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理清思路,审时度势,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多元发展为原则,以引资上项为手段,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在转型中实现了跨越,在机遇中实现了崛起。

  村庄改造力度势头强劲。我们按照由各村自行组织,镇政府全力支持的村庄提升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其中,古寨村综合改造项目,已投资1000余万元,涉及周边绿化、污水排水系统建设、所坝和防洪渠修建、旧房拆迁等民生项目;铁水沟村综合改造工程于5月底开工,投资300余万元,对居民房屋外立面加固、进行新型环保节吊炕推广、污水排水系统建设等,目前各项工程也基本完工。农民培训工作持续跟进。积极为长期在村的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实施了农民就业培训工程,实现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环境整治工作强势推进。全镇总投资200余万元,对**、红莲、铁水沟、虎限、后沟、前西、太山沟、南坪、大栅、松树、前军、古寨、贾郭、王凤等14个村进行了危房改造;大栅村投资80余万元新修1.4公里的出村路;岩进石、道北、坡底、虎限、神灵、前西等16个村,都完成了节能路灯的安装。城镇建设阔步前行。铁水沟村投资200余万元在全镇率先进行了美好家园建设,收到良好效果。**、后沟等村累计投资452.5万元,完成211户美丽乡村改造工程;古寨村投资180万元,实施街巷整治,集中搬迁居民47户。生态绿化工作蓬勃发展。大栅、松树、西沟三村总投资75万元,种植了2500亩生态林;铁水、口头、大栅、古寨、松树、西沟、红莲七村总投资68.4万元,种植了经济林1200亩;铁水沟村投资60万元,种植了20xx亩的油松;后军村投资120万元,种植了4000亩的油松。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结构不合理。由于我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我镇形成了工强农弱三产缓的尴尬局面。天干少雨,春秋短暂,地少贫瘠等自然因素导致农业成为我镇发展的短板,山大沟深,交通网闭塞,观念落后等因素制约着我镇三产项目的发展。

  二是交通不发达。汾屯线、王关线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物流业的兴起,现有公路已经不能满足现状。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现行村庄道路延沟而建,呈放射性状态,路路不相连,村村不互通,严重制约了群众的日常出行和经济发展。

  三是饮水不安全。通过调研发现,**村、红莲村及个别村,饮用水基本上都不达标,至今饮用的都是浅表层水,由于煤矿的开采,浅表层水已经受到污染,解决饮水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此外,**村、红莲村一带缺水比较严重,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四是就业不稳定。据调查,我镇目前仍有一部分闲置人员。虽然有五大主体企业,但都处于基建状况,需要人员不是太多。尽管我镇也在积极鼓励农民创办合作社,但收效其微,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给予解决,给我镇的维稳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五是村镇建设落后,基础设施较差。**村作为镇政府所在地,街道建设落后,水、电、绿等基础设施较差,旧街较窄而且门面房杂乱无章,高低不一,规格不一,布局不合理,而且涉及户数又多,改造拆迁存在很大困难,新区规划还没有完成,加上集体经济簿弱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镇镇区的建设和发展。

  三、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

  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

  在今后五年内,我镇将着重打造四区一枢纽城镇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全镇百姓享受舒适的高品质生活。

  一枢纽:即以**村为中心,以红莲村、松树村为外延,拓宽城镇空间发展布局,依靠交通便利等优势,重点建设现代商业物流集贸枢纽,加快商品货物流通,带动、带活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区:即以后沟村为中心的北片区、以古寨村为中心的南片区、以西沟村、铁水沟村的西片区、以王凤村、贾郭村的东片区。 四区以各自产业为主导,发挥产业优势,凝聚核心力,拓展竞争力,在小循环中发掘潜力,在大循环发挥优势,逐步实现强村帮弱村、富村帮穷村、大村帮小村、先进村帮落后村、优势村帮劣势村的良好局面。

  未来五年,我们将不断完善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绿化、环卫保洁、给水排水等方面的功能配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民向城镇集聚。

  推进民生事业普惠化进程

  教育事业。按照教育强镇目标,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年内完成**小学建设。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双百目标。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确保良好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医疗事业。结合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意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加大扶贫救助力度,进一步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确保群众生命健康。

  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评比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1

  一、调查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一线老师会发现,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凡是在课前做好预习的,课堂上就能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而没有在课前进行预习的,就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不能产生共鸣,直接影响了学习新课的效率。我们都知道,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学习就会事变功倍。而且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

  针对以上现状,我组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一番研究。于是,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目前的课前预习现状,寻找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调查内容

  本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主动性、预习的有效性、预习内容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四、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校三、四、五、六年级随机各抽30名学生。共发出问卷120张,收回有效问卷120张,收回率100%。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结果分析

  1、你认为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可见,学生们普遍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动机上也认为应该对新课进行提前预习。

  2、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预习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3、你喜欢预习吗??

  可见,作为旁观者,学生认为预习有必要;但作为实施者,在主观认知上却不喜欢预习。

  4、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由图可见,少部分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目的是积极的,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但有很多同学是为了完成老师或家长的任务,这样的预习目的不利于预习习惯的养成。

  5、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可见,被动预习现状仍然很严重。但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主动预习意识强,预习习惯良好。

  6、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你指导吗?

  可见,只有极少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很关心。大部分学生家长完全不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或是将子女完全交与学校和老师。

  7、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29.74%的孩子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会请教别人或查资料,说明这些孩子的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强。51.46%的孩子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利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来进行解决。但仍有18.81%的孩子不管遇到的问题,直接跳过去了,很可能就此不再理会这个问题了。可见,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提出问题,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预习的.内容和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8、预习中你使用过教学参考书籍吗?

  可见,在课前预习中,学生缺乏独立性,表现为过多地依赖参考书进行预习。

  9、使用参考书是为了?

  可见:55.73%的孩子使用参考书是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孩子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视,30.01%的孩子是为了把作业做正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参考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动机不利于预习习惯的正确养成。

  10.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果吗?

  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前预习是有效果的,说明对于课前预习的效果是亲身体验到其价值的。

  11.你认为自己预习能解决哪些问题?

  可见,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认为自己能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读熟课文,能理解重点词句,对于预习内容能正确认识。

  12、你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多项选择)

  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是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少部分同学能质疑问难,试着完成课后问题。由此可见,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存在不少问题:

  1.不重视课前预习

  老师不布置预习任务,有些学生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进行了预习,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属于被动接受,不是从自身的需要主动进行。学生对课前预习普遍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

  学生对新课的预习内容侧重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学生预习任务完成后,主动去做课后习题进行检查的很少。绝大部分学生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质疑问难,而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没有创新精神的,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在预习,但却不善于思考,流于表面形式。由于没有精准的目的性,所以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够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4.不善于内化资料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往往不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来解决,喜欢借助于参考资料。参考教辅资料解决相关问题是一种比较不错的预习方式,但绝大部分学生照本宣科,不能将 所参考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对思维会产生束缚,不利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七、调查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来看,我觉得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我们要在思想上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动态,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性地敷衍了事。同时,更要让学生不要依赖教参,要多方位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于预习,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其兴趣。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同时,我们对于学生的预习内容要及时评价,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比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等,从而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前预习。

  3.在研究开始阶段,我们对于学生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步骤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要明确预习的要求和目标。此过程的指导要有“扶”有“放”。对于预习内容,我们应让学生逐步指导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把预习的问题用标志记下来,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决的渠道;对于预习步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预习时应该以各种方式的读为基础,争取将预习任务在读中完成。阅读是理解的“知音”,我们要让学生读多读、有任务的读。

  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中高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预习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因材施教,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5.要有多角度的教育机制。我们应建立全面覆盖的联系网,应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教育的辅助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的配合监督。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2

  一、农网改造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农网改造工作,自1998年下半年启动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两期工程,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各项工作目标与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两期工程投资近10亿元。我市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达92964.5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91727.5万元,为计划的98.7%。其中:一期农网改造投资计划60404.5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58535.02万元,为计划的96.9%;二期农网改造投资计划3256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33192.48万元,为计划的101.9%。

  2、实体工程发挥功能。经过5年多时间的农网改造工作,全市新建110KV变电站16座、线路126.79公里,新建35KV变电站11座、线路191.6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及以下低压线路18958.24公里,更换高耗能配电变压器4528个,台区改造4911个,完成台区村网改造3338个。以上各项工程绝大部分投入运行,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发挥了功能作用。

  3、农网覆盖面大。在全市现有的2957个行政村中,已改造入网的村有2256个,占76.3%。全市现有农村户99.37万户,已改造入网的有61.1万户,占61.5%,其中:超出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北湖、苏仙、桂东、安仁、宜章和桂阳等县、区。

  4、电价降低,农民负担减轻。据测算,地方电力7县(市、区)农村用电均价由原来的平均0.9元/千瓦时降到0.61元/千瓦时,平均降低电价0.29元/千瓦时。**电业局五个代管县农村用电价平均降低0.7元/千瓦时。按此计算,全市农民年减负约14344万元,入网的农户平均每户年受益235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与电力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突出。首先从农户看:国家实施农网改造政策后,农民确实受益匪浅,主要是经济上受益,过去全市农村平均电价达1元/千瓦时以上,如桂阳县新塘村改造前电价高达3.6元/千瓦时,改造入网后,全市农村用电基本上实行同价,平均电价在0.60元/千瓦时左右,平均每户每年可少支付电费200多元;其次是入网后电力供用有保障了,停电少了,电压稳定了,农户更高兴了。因此,农村用户对入网改造积极性很高,日夜盼望入网,还有不少的村多次申请入网改造,并将农户入网进户的有关费用都已收交到村里,但就是不能如愿。再从电力部门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电力部门不仅是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的承担者,而且还是负责经营的独立承担者,此项工程乃民心工程,入网户越多,电力部门让利越大,并且工程所需的贷款越多,利息支付越多,经营成本增加,经营压力增大,特别是收费压力和安全压力增大,同价后,供电所人员的工资、设备维护资金均没有着落,导致相当一部分供电所出现亏损。因此,电力部门对农网改造积极性不高,入网户与电力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

  2、农网改造工作发展不平衡,改造到户率相差悬殊。全市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任务基本完成,户入网率为61.5%。从11个县(市、区)看,发展很不平衡,入户率最高的.北湖、苏仙两区为98%,最低的永兴县只有28%,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农网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和户均投入资金量不均衡,造成改造入户率的高低现象。如北湖、苏仙两区现有农村户10.78万户,两期共投入改造资金26280万元,户平投入2438万元;而永兴县现有农户11.98万户,共投资7803万元,户平投入651元;二是各县(市、区)所选择改造的村落人口集聚密度不一样,同样造成入户率的高低现象。如永兴县农网改造的台区,大部分是东、西部的边远地区,这些边远地区住户分散,供电半径大、供电质量差,改造投入资金大,户均投入资金达2322元。安仁县地形相对平坦,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因此,改造入户效果就不一样。如永兴、安仁两县农村户数不相上下,永兴为11.98万户,安仁为11.27万户,所投入的农网改造资金两县分别为7803万元和6547.5万元,而改造到户就大不一样,两县分别为3.36万户和8.07万户,到户率分别为28%和71.6%。

  3、有关部门办事不公,农户意见很大。农网改造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农户的利益,因此,办事不公,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政府形象和部门形象。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永兴县在农网改造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农网改造规划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领导干预太多。如碧塘乡的锦里村共322户,虽然列入了第二期农网改造计划,并于20xx年8月6日动工,今年7月2日通过竣工验收,但是计划从碧塘乡铁炉村架设10km的10kv线路到该村的愿望落空,因为铁炉村未进行农网改造,村民不允许锦里村搭火。由于决策失误,造成两村的农户意见很大,锦里村的农民花了钱不能入网,铁炉村的农民处于优势地位,不能优先安排改造。

  4、同地不同价,同网不同价现象严重。目前全市的同网同价工作还未完成实施,11个县(市、区)还5个县没有同价,有的虽然同价,但也是按1、2、3个价区内的同价,1价区与3价区之间每千瓦时还存在0.07元之差。据调查了解有一部分乡供电所在收取电费时,没有按物价部门限定收费价格标准进行操作,如永兴县最高收费标准3价区的电价只有0.59元/千瓦时,但供电所实际收取却按0.65元/千瓦时。这种同地不同价,同网不同价的现象,不仅给各电力部门带来不公平,而给没有同价的老百姓同样不公平,同样的农网改造,不一样的同价政策,也是给老百姓带来不满意的根源。

  三、几点建议

  1、要加强对各级供电所的规范管理,确保“两改一同价”工作进一步深入,严防农村电价出现反弹。

  2、要加强对电网安全运行的管理,保障农村用电的供给与安全。

  3、有关部门要对一、二期农网改造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想办法进行解决,尽可能使老百姓满意。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3

  根据全国妇联XX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而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40%。可见除中西部地区外,留守儿童也分布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根据妇联《报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关爱留守儿童支教调研的准备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 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 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xx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7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书记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学校的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严重的负债率导致了农村学校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而且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教育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四)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农村的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得我们的志愿者老师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虽然前路困难,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是我们只希望能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只希望能为他们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我们只能耐心的从小事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1、在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我们不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我们想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不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我们尽量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经过几天的相处,有些小朋友已经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我们的志愿者相处,有些小朋友也能和我们的志愿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关系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却给我们的很大的欣慰。只要有一点点的成效,我们仍然会继续己微薄的力量。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4

  为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其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同时有利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减少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我代表联合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对关心关注云南昆明农村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将6个困难学生的家庭走访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生家访情况

  (一)困难学生张锁、张天涯家庭情况

  1.学生本人情况

  张锁:男,XX年2月28日出生,汉族,身体健康,目前就读于联合中学,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名列前三。张天涯:女,XX年1月24日出生,汉族,身体健康,目前就读于联合中心完小三年级一班。

  2.家庭成员情况

  父亲:张正华,1978年生,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母亲:赵明芬,1979年生,文盲。爷爷:68岁,身患痛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奶奶:68岁,在家养猪。家庭住址为联合乡松棵村乌龙棚社29号,联系电话1519889xxxx。

  3.家庭情况:建有石棉瓦砖房3间,牲畜房3间。摩托车一辆。土地约7亩,主要是山地,种植马铃薯、苦荞、麦子。其中马铃薯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依据当年收成情况和市场价格情况,年毛收入为4000—8000元。苦荞、麦子收成主要用于买米及喂猪。养殖了4头猪、1个骡子、6只鸡,相关毛收入估计为XX—3000元。除去生活成本,粗略估计该家庭年纯收入为5000—6000元。

  (二)困难学生李聪家庭情况

  1.学生本人情况

  李聪:男,彝族,XX年2月25日生,身体健康,目前就读于联合中心完小三年级二班。学习成绩班级前五名。

  2.家庭成员情况

  父亲:黄顺坤,1970年生,汉族,小学一年级文化程度。母亲:张贵粉,1982年生,文盲。双胞胎哥哥目前就读于联合中心完小三年级,学习成绩一般。奶奶:72岁,在家帮助养牲口。家庭住址为联合乡松棵村兔吃水4号,联系电话:1528849xxxx。

  3.家庭情况

  建有石棉瓦砖房4间,牲口房3间。土地约4亩,主要为山地,种植马铃薯、青稞。马铃薯种植收入依据当年收成及市场价格而定,毛收入约7000—8000元。青稞种植主要用于喂养牲口。养殖有6头牛、20余只山羊、3头猪,毛收入约10000元。李聪父亲农闲时外出县城打零工,收入约5000元。扣减生活成本,粗略估计家庭年纯收入为10000—13000元。

  (三)困难学生张天乐家庭情况

  1.学生本人情况

  张天乐,男,汉族,XX年5月1日生,身体健康,目前就读于联合中心完小二年级一班,学习成绩排名班级前十。

  2.家庭成员情况

  父亲:张正宏,1976年生,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联系电话:1351872xxxx.母亲:熊开芬,1976年生,小学三年级文化,体弱多病。姐姐:14岁,就读于联合中心完小六年级,学习成绩一般。爷爷、奶奶均为74岁。大伯50岁,幼年智力障碍一直未成家,为五保户。家庭住址为联合乡松棵村乌龙棚72号。

  3.家庭情况

  建有石棉瓦房4间,牲口房3间。有土地1.3亩,种植马铃薯及麦子。马铃薯毛收入约XX—3000元。麦子主要喂养牲口。养殖了2头牛、2只山羊、4头猪,年毛收入为5000元左右。父亲农闲时到乡镇打零工,毛收入为7000元左右。除去生活开支,粗略估计年纯收入为10000元。

  (四)留守儿童张银灿家庭情况

  1.学生本人情况

  张银灿,女,XX年5月13日生,汉族,身体健康,目前就读于北河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排名班级1—2名。

  2.家庭成员情况

  父亲:张金培,1981年生,小学三年级文化。母亲:吕太香,1986年生,文盲。妹妹张银爽,4岁半,就读于学前班。爷爷62岁,奶奶61岁,在家带两个孙女及种植养殖。家庭住址为联合乡北河村汉泥排21号,联系电话:1591257xxxx。

  3.家庭情况

  父母前常年在云南省文山州建筑工地打工,年纯收入5000—6000元。建有房屋5间,其中XX年新建了3间空心砖房、厨房及卫生间。共有4亩地,由爷爷奶奶耕种,种植马铃薯、玉米、苦荞,毛收入为3000元左右,用于买米维持家庭温饱。养殖了3头猪、2头山羊,空闲时上山挖药材。粗略估计家庭年纯收入为7000—8000元。

  (五)困难学生陈美丽家庭情况

  1.学生本人情况

  陈美丽,女,XX年6月15日生,汉族,先天性心脏病,XX年手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就读于北河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中等。

  2.家庭成员情况

  父亲:陈应奎,1977年生,文盲;母亲:赵田珍,1976年生,文盲。姐姐,18岁,长期在昆明打工。家庭住址为联合乡松棵村松棵头21号,联系电话:1591170xxxx。

  3.家庭情况

  建有石棉瓦房3间,厨房1间,牲口房1间。共有7亩土地,种植马铃薯、苦荞,依据收成及市场价格情况,毛收入约为10000—XX0。养殖了3头牛、3头猪。因陈美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向亲戚借钱于XX年8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心脏搭桥手术。目前尚未还请债务,属于因病返贫的家庭。

  二、学生生活费及住宿费现状

  经访谈联合乡政府分管教育李副乡长、联合乡中心完小李校长及部分学生的班主任,我们了解到,在国家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联合乡中心完小及北河小学对所有学生免收学费和杂费。同时,按照国家对西部地区寄宿制学校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营养餐)和生活补助项目的要求,联合乡中心完小学生每天能享受到4元/人的营养餐补助,寄宿制学生还能享受500元/人的生活补助。上述惠民政策的实施,极大的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负担。

  经核算,扣减上述相关补助费用后,每个学生家庭需要支付学校的相关生活费用约为550元/学期,每年约为1100元。

失独家庭情况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5

  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加强农村卫生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西南村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协调、经管监办及医疗救助等各项制度,认真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农民的参合率达到98%左右,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小投入,大收益”的模式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创新和改进。

  一、初步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实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实现了农民群众得实惠有机统一。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级组织和干部充分认识到了合作医疗试点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了合作医疗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确保农民身体健康,致富奔小康的有力保证,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发生在身边的许多事例,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好处,关心、支持党委政府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提高。

  (二)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通过对住院病人医疗费用的按比例报销,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尤其是重病大病,作用十分明显。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有关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患病的农民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避免了农民群众因住院造成的医疗过度消费,减少了合作医疗基金的流失和浪费。

  (三)激活了农民医疗需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全村医疗机构住院人数和住院费用同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农民群众逐步认识到了合作医疗的重要作用,对医疗需求越来越大,逐渐走出了“小病不治、大病硬抗”的认识误区,杜绝了“小病养成大病、大病造成死亡”现象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一)报销范围窄,农民受益面小。对于一些常用的药品和常规手术政府是给贴的,但是一些是不给予补贴,还有另外一部分是补贴的,而且报销必须在制定的门诊,所以报销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定点医院收费高,农民利益受损.许多调查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乡村医生那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农民说,大医院的床位

  费太贵,睡不起,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三)外出打工人员享受极不方便.外出农民一旦患病,需要回本地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才可能报销医疗费用,或者需要回本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在外地治疗报销有关费用.因此,外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后,患病就医时常常陷入两难困境:直接在外地就医,无法享受到补偿带来的好处,心有不甘;回到当地定点医院就医或办理相关手续,要花费不菲的路费,甚至有可能耽误病情.调查中已经发现部分农民由于打算外出,表示不再继续加.

  (四)乡镇卫生院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现在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但部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老化陈旧,人才匮乏,难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医疗技术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五)竞争激烈,药品价格仍偏高。虽然现在各新农合定点医院药品价格有明显下降,但由于进货渠道、管理机制、运营成本等限制,农合定点医院药价跟私营药店相比,仍偏高。

  三、几点思考

  (一)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支持和补助是关键。从本质上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属于社会范畴,具有其自身的公益性,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投入和支持。从公平角度出发,政府理应利用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同时这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从投资回报看,广大农民保持健康向上的身体素质,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难以维系和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发展的趋势。筹资水平上的悬殊导致了保障能力上的明显差距,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的保障需求。因此,要在以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的基础上,探索科学、合理、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可采用社会捐赠等形式,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提高保障金额。

  (三)要坚持“巩固、完善、监管”的方针,提高运转质量。要不断完善修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探索筹资管理成本更低、补偿结构更合理、群众更方便的保障办法,重点是科学划定补偿比例,使办法更易操作,让群众最大受益,巩固农民群众参合率和受益面,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强化乡镇合管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能落实,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四)要充分利用好上级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加大对农村卫生建设投入为契机,积极争取卫生三项建设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乡镇卫生院的硬、软件设施,提高其服务功能,为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运行创造条件。加快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加大对合作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严谨、服务周到的合作医疗从业队伍。

  四、几点建议

  (一)改进方式,巩固和扩大参合队伍。巩固和提高参合率,是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的关键。为此,要把提高参合率作为该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注重做好已参合对象的稳定和巩固工作,采取一切有效办法把尚未参合的对象,尤其是那些对参合持态度消极的特殊群体动员进来。经过近年来的'宣传和实践,大多数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有认识并认可,今后的发动方式应转到提升服务质量、为农民参合创造方便、增强吸引力上来,始终把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继续加大对基层卫生院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条件,配备基本医疗设施,加大对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就近医疗保健的需求。

  (三)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补偿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快捷、长效的筹资、缴费、报销制度。在保证基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提高基金使用率、补偿比例和大病救助水平,想方设法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

  (四)加大医疗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现在私营门诊和药店林立,他们以低药价吸引了许多群众,但有些门诊和药店的药品进货渠道不明,用药效果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有关部门应依法查处非法行医,规范医疗秩序,净化医疗市场,保障群众就医用药安全,为新农合的实施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五)各级政府和新农合相关管理部门,要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传扬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公示大额补偿的病例,邀请受益患者在村庄、社区、会议等场合现场介绍参合的好处,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农合是惠及万民的好政策,自觉、主动的参合。

  在当前进村入户的筹资模式下,筹资成本很高,应积极探索便捷并行之有效的新的筹资模式: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可采取与农民签订“代扣代缴”协议的办法,由金融机构通过农民的粮补账户代扣代缴参合基金,减轻基层负担,节约管理成本。也可尝试自今年起,凡在规定时间参合的,从其30元自筹基金中拿出10元,打入其家庭门诊账户,以奖代补,扩大参合受益面,激发群众参合热情,促进收缴统筹基金尽快完成任务。

  (六)要激发农民参合热情,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必须顺应他们的心愿,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管理,方便群众,务实高效”的理念。一要进一步调整及完善现行《实施方案》,增加门诊统筹基金,方便门诊就医补偿。二要提高在县、乡住院医疗费的补偿比例,鼓励参合患者在基层医院就医。三要在县内定点医院全部实行即时结报、兑付补偿制度。四要增加新农合招标用药名录,尽量减少不能报销的药品,并提高中草药报销补偿标准,相对提高药费补偿比例。五要全面开通新农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含村卫生室都联网),核准并录入参合人信息,并给参合农民办理IC卡,使参合患者能够持卡随地就医,及时结报补偿。六要对经常就医的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特)大病给予政策倾斜,在一年内多次住院不再重收“门槛费”。七要对意外伤害所产生的医疗费,应采取区分性质,分别对待,应补偿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04-25

农村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01-02

农村教育情况调查报告12-28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5篇03-05

农村情况调查报告(15篇)03-05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04-29

农村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报告10-13

农村垃圾处理情况调查报告10-1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