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0 12:26:51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我要投稿

电路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路教学设计(集锦15篇)

电路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学生们认识了电、电流、电路之后,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2.能力目标

  〔1〕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情感目标

  〔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分析、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信封1:小灯泡2-3个、电线若干、灯座一个、电池一节、电池盒一个;坏的灯泡3组、没有剥皮的电线2组、废电池3组、形成断路的电池盒2组,共12组。

  〔2〕信封2: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事先测试会亮。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灯座各一,电线三根)

  2.教师准备:课件;科学文件夹;电路故障分析表和检测电路故障方案设计表;一组会亮的电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了解电路

  1.展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

  2.课件展示电流在电路的流动情况。

  1.说出电流在这个电路是怎样流动的。

  要求学生能简单地口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电灯,又回到电池的负极。

  二、探究活动: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为每组的提供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

  2.引导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2〕展示台出示灯泡不会亮的电路,: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种可能:1、电池2、电线3、电灯4、灯座5、电池盒6、电路连接

  1.学生自己找出来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3.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4.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

  三、探究活动: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有什么办法知道电路中哪里出了故障?

  板书:检测法替换法

  2.引导:如何检测电路连接是否有问题呢?

  3.提示:检测器必须保证有用,即小灯泡会亮。

  4.深入各组指导

  5.课件提示: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1.思考讨论

  2.根据信封中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电路检测器。

  3.全班交流制作方法

  4.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5.小组讨论检测的方法及步骤。

  6.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7.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形成。

  安全用电教育。

  总结

  1.电路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

  2.怎样检测电路中的故障?

  思考讨论。

  巩固运用

电路教学设计2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会区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验的良好习惯。

  (二)实验器材

  电池两节,小灯泡两个,开关三个,导线若干

  (三)实验过程

  1.课前复习

  首先带领学生对电路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的并联电路?让学生回忆上节课老师通过演示进行的串并联电路的实验。

  2.进行实验

  实验电路图

  串联电路实验电路图

  并联电路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按照合理的位置摆放器材

  (3)、根据电路图按照顺序连接电路

  (4)、检查所连接的电路

  (5)、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明亮情况

  (6)、记录实验情况

  (7)、整理试验台,把实验器材回归原位

  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一定要按照电路图给的顺序连接

  (2)、为避免连接错误,连接电路时最好从电源正极开始连接

  (3)、并联电路连接时最好先连好一个完整的支路,再把另一个支路并联到第一个支路上

  (4)、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

  (5)、实验结束时一定不要忘了整理器材

  4.实验小结

  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5.布置作业

  (1)、填写实验手册

  (2)、会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图

  反思:略

电路教学设计3

  《简单电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以下几点:

  1、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根据以上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简单电路》一课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的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记录有关数据。

  3、用简单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

  每个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一号电池一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给学生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 要求点两小灯泡。 由不方便从而引入解决的办法,导入到电池盒和灯座的使用。

  二、讲解小灯座和电池盒的构造与用途。

  我们知道了小灯座和电池盒的用途,现在就请各小组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来点亮你们的小灯泡,同学们边做试验边听老师的提示。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好,非常的棒,大家真了不起,各小组都把自己组的小灯泡点亮了,同时我们的'手也解放出来了,请大家安静下来,做好位置。

  对试验结果的记录是我们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科学本把我们刚才的电路用实物图画出来。

  同学们在画电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是不是实物图不容易画啊?

  为了解决实物图难画的问题,科学家们有一个办法能让它变的更简单,看起来更清楚,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那就是画简单的电路图(板书课题:3.简单电路),请大家翻开课本的第7页。

  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灯泡,电源)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段连接的方法,同时要求同学们指出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同学们,大家看,我们用一节电池、一两根导线就能点亮一个小灯泡了。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那么你们能不能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相信大家都能够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试验做的好不好,听老师的要求很重要。在这里试验中老师有几个小小的愿望:

  1、希望大家合作,小声交流。

  2、希望大家“先画电路图再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

  3、希望大家把自己试验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问题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现在各小组组长再来老师这里领取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和几根导线,请大家根据本组的方案动手做试验。老师也请同学们在试验的过程中交流以下几个问题。(板书问题)

  1、小灯泡亮了吗?

  2、用了几种连接方法,那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3、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4、画出电路图,指出电路中的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试验,教师板书要求,巡视。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我们不但点亮了一个小灯泡,我们还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起来。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更多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生活中你有见过很多灯同时亮起来的情景吗?

  四、让跟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本环节主要给同学们课后交流)

  五、小结

  六、评价检测

  关注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时的操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电路图

电路教学设计4

  一、新课引入

  (播放自制课件,展示节日里的彩灯,马路上的路灯等。)

  教师提问: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了解了简单电路的组成,串联和并联,以及如何用电流表测电流。那么同学们对电流和电路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节日里的彩灯是怎样连接的?马路上的路灯又是怎样连接的?

  生2:我知道,马路上的路灯是并联的,因为这样,如果一个坏了不影响其它灯的工作。

  生3:那么节日里的彩灯呢?它们是怎样连接的?为什么有的彩灯亮,有的彩灯暗?

  生2:我虽然不知道,但我有办法证明他们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师(微笑):什么办法?

  生2:只要拧下其中的任意一个灯泡,看其它灯是不是依然亮着。如果依然亮着,那么是并联,如果不亮,那么就是串联。

  师:大家说,她的办法好不好?

  生(齐答):好!

  生4:老师,老师,我想知道彩灯为什么一闪一闪的?马路上的路灯就不闪。

  生5:我知道,彩灯的亮暗与通过它的电流有关。通过它的电流越大,它就越亮。

  师: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揭开彩灯的亮暗之谜呢?彩灯的亮暗与通过彩灯的电流大小是否真的有关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生(齐答):有兴趣,好!

  师:本节课,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投影打出课题: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二、新课教学

  小实验: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观察灯泡的亮暗,并猜想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怎样。

  (各小组实验)

  师:问题提出来了,同学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猜想呢?小组讨论一下?请写下你们的猜想。各小组汇报一下,并说说你们猜想的依据。(把各小组的猜想写下来,并标上组别。)

  小组1: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

  师:同学们的猜想似乎都有道理,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呢?通过什么方法呢?生(齐答):做实验。

  师:好,做实验。那么实验前我们必须先设计一下这个实验怎么做。

  (放幻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完成。设计完后,请一组同学上台与大家交流一下实验方案:请学生派出代表到投影仪前,将他们小组的实验电路图展示给大家。)

  小组1代表:我们小组需要的实验器材是:一个电源,两个灯泡,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还有电流表一个。我们的'实验方案是: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分别测量A、B、C三点电流,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如果A、B、C三点电流相等,那么猜想1正确;如果C点电流大于B点电流,B点电流又大于A点电流,那么猜想2正确;如果反过来,A点电流大于B点电流,B点电流又大于C点电流,那么猜想3正确;如果A点电流和C点电流都比B点电流大,那么猜想4正确。

  师:他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

  生:可行。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还有补充?

  小组2代表:我们认为他们还应变换两个灯泡的位置,因为万一A点电流大于B点电流,B点电流又大于C点电流,他们就认为猜想3正确;可是如果变换两个灯泡的位置后,情况改变了呢?那么结论就不可靠了。

  师(肯定地):也就是说,你们认为这个实验不但应该多做几次,还应该变换两个灯泡的位置后,重复实验。这样才能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大家认为呢?

  生:齐点头。

  小组3代表:我认为还应换两个灯泡重复他们刚才的实验,这样更准确。

  师:那么这样好不好?马上大家分别用自己身边的器材做实验,然后我们把实验结果分享一下。这样,不但灯泡换了,连电源也换了,实验的准确性提高了吧?

  生:好。

  小组4代表:老师,我还有建议。我们认为他们应该用三个电流表一起测量,这样实验只要做一次。因为如果做三次,电池的电量就改变了,最后一次的电肯定比第一次的少,这样实验就不准确了。

  师(肯定地):非常好!也就是说,你认为他们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大家说,这样的改进好不好?

  生:好!

  师:还有没有其它补充?

  生(摩拳擦掌):没有了。

  师:同学们,大家的实验是否有数据要记录?你打算把它们记在那里呢?我们是否应该设计一个数据表格?

  生:好。

  (小组讨论设计数据表格)

  师:把设计较好的数据表格拿到投影仪下展示,统一数据表格后宣布开始实验。

  (生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

  师(学生实验结束后):我们请各组派代表汇报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把各小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写在投影纸上)

  师:请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我们的实验数据,然后作出结论。

  生(齐答):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某某组的同学猜得最准,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组的同学敢于猜想,敢于发表意见,同样值得大家学习。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此实验的可信度如何?有哪些值得总结的

  经验或要吸取的教训,好不好?

  (幻灯显示以下问题供讨论)

  ①实验设计有不合理、不充分及不完善之处吗?(仅测二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的结论)

  ②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小灯是否都发光?电流表是否正确接入?读数是否与所需量程对应?)

  ③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吗?测量的数据中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数据?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我还复习了如何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另外我还知道,猜想并不可靠,必须通过实验来证实。但是,我对小灯泡为什么一闪一闪的,还是没弄明白。

  四、应用与拓展

  师:你通过本节课学习,还发现或产生了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吗?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那为什么会在串联电路中还是有一盏灯亮而另一盏灯暗的现象呢?

  五、课后作业

  1、你认为对于这节课还学到了什么?在我们的探究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缺陷?

  2、关于电流和电路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能提出问题吗?可否试着进行探究?

电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知道电路有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通过探究实验的观察、 比较,探究出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2、能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判断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按要求画电路图及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串联、并联电路的识别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科学探究、讨论和交流、讲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活动:

  怎样使两个小电灯亮起来?

  二、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1、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应当怎样连接电路?

  2、探究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电源、两只小灯泡、开关和导线。尝试着连接一下。

  3、将学生连接好的一个串联的电路和一个并联电路进行演示,讲解。再将学生连接时的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演示、分析。然后请学生总结出什么是串联和并联。

  4、总结:

  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

  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请同学们再分别用这两种方式连接电路,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1)、在串联电路中把其中一个小灯泡拧下来再装上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2)、在并联电路中把其中一个小灯泡拧下来再装上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3)、在串联电路中再串联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4)、在并联电路中再并联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5)、总结: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相同。

  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只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彼此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6)、交流和讨论:

  小明房间内的吊灯和壁灯如何连接?开关应该如何连接?

  画出吊灯、壁灯、开关连接的电路图。

  (7)、学生阅读 生活物理社会,

  了解彩灯和冰箱灯的工作原理

  思考讨论

  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思考、总结

  进行实验操作,并画出电路图

  学生进行实验

  思考和总结

  学生完成电路图并交流

电路教学设计6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说明与建议

  想想做做

  本节可以直接通过想想做做引入新课。

  课本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小灯泡和玩具电风扇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动玩具中都有。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怎样连接,可以控制小灯泡、小电动机、音乐门铃……"这样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想动手试一试的欲望会很强烈。

  这节课应该在实验室上,两人一套实验器材。

  学生开始实验前,务必阅读课本中的实验警钟!

  实验警钟!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目前不必深入说明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的原因,只需简要说明其危害,并要严格遵守。

  电流和电路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同时,在学生完成三次闭合电路的连接后,启发学生思考三次电路的共同特征。

  学生会发现,导线将电池、开关、灯泡(或电动机、音乐门铃)逐次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后,闭合开关,小灯泡就会亮。他会说这是由于电池中的"电"有了可以流淌的路径。教师在这里要强调电路的闭合性。

  小学阶段的电路学习,仅仅限于实物的连接;初中阶段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在研究一些具体问题时,为了方便,往往是要把具体问题抽象、概括,使其简洁明了,电路图便是其中的一例。也可以说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课本中的几个常用元件及其符号不必在此让学生多练,认识就行,可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使用来逐渐掌握。

  想想议议

  作为电路知识的巩固,教材设置了栏目中的.问题。让学生检查有错误的电路,使学生再次感受到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路不闭合就不会有电流。课本图5。1—4的错误在于电池没有接在闭合的电路中,被"甩"在了外面。

  电源和用电器关于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按《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的角度讲的,即"电源是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这里,深层次的含义是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如,灯泡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光能;小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动能;音乐门铃是将电能转化成了声能……只是由于学生关于能量转化的认识还很粗浅,这里没有强调"转化",但教学中可以讲"转化"。

  可以在课堂上演示"电池消耗"的实验,让学生从电池的消耗来体会能量的相互转化。

  由一节电池、小电动机、开关组成电路,观察小电动机的转速随着时间逐渐变慢。这可以说明电池中的电能减少了,而这部分电能正是提供给了小电动机,维持了它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中电动机转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电极的极化使得电池内阻增加,从而输出电压降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输出电压还能有所提高。不过,从根本上讲,这也确实可以看做电池容量减小的表现,所以以上的解释也不错。不过教师应该注意,这里不要说得过多,否则可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导体和绝缘体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将各种物体(硬币、金属的剪子、塑料尺、橡皮……)连接到小灯泡的电路中,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与不亮来判断物体是容易导电还是不容易导电。根据物体导电性能的这种差别,知道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初中阶段,学生在了解这一特性之后,必然会产生了解其原因的愿望。课本只是直接说出"金属中有自由电子,所以能够导电;食盐水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所以也是导体。

  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这段内容具体化,用较形象的板画(如图5—1)或动画类的计算机课件进行演示,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电流的方向

  教材中没有以"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这种方式给出电流方向的定义,而是回避了实际规定的电流方向与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教学难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初中学生在"电流和电路"的学习中侧重其应用,而不拘泥于那些难于理解的物理学概念。这样处理,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由电子的实际运动方式跟我们头脑中"定向运动"这种经典模式其实也是相差很远的。这里只要求学生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其方向就是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这里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最好不要简单地说电流沿着"正极到负极"的方向,因为在电源内部电流是从负极到正极的。也不必让学生区分电源"内部"和"外部",在谈到方向时只要不把"用电器"一词忘掉就不会错了。

  教材中提到发光二极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种既有单向导电性,又有发光功能的电子元件。生活中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实例很多,电视机和收录机上的指示灯、城市街道上的红绿灯、火车站上的布告牌、广场上的大屏幕电视,都有用到发光二极管的。教师在这里结合当地的实际多做些介绍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小玩具、小仪器的兴趣。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此题的目的是进行"根据电路图连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的训练。这种训练对于学好电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增加一些这样的练习,要不怕简单、不怕重复、不厌其烦。

  不仅要在纸面上"根据电路图连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还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多次这样的练习。要多练。在成年人看来,连小灯泡跟连小电机、连音乐门铃好像是一回事,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换一个新的用电器就是一次新的练习。对于知识,一般说来知道了就会了,但是对于技能,"知"和"行"之间往往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电路图和电路的对应关系,只作课本上的练习远远不够,要在实验室里多动手练。

  2、这是一个设计题,比较简单,连成一个闭合电路就行了。可以和第1题结合,在实验室里进行训练。

  3、这是一个设计制作型练习。首先要能够区分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不过,不要把二极管的正极、负极这两个名词告诉学生,学生会把它们和电源的正负极混淆。只说让学生判断,他们手中的二极管允许电流从哪条接线流入,不允许从哪条接线流入,就行了。

  有的发光二极管需两节电池串联起来才能发光,使用时要注意给学生配备合适的电池组。

电路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知道安全电压

  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

  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2) 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课(2')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导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

  1、安全电压(5')

  人体也是导体,对于人体的触电现象学生较易理解。基于这一点对本知识我设计下面的师生互动过程:

  (1)教师提供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影响(危害)和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值的大小两方面数据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公式U=IR推导出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既应用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不是每个人的电阻都一样大,而且同一个人的电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着重指出:一般情况下,36伏以下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感受科学的辨证关系。

  2、用测电笔辨别火线(5')

  出示教材中的图13—17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它的各部分名称,接着教师用测电笔演示教材图13—18的测电笔的正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

  教师要告诉学生:在使用测电笔时,应先在有电的地方试一下,检查测电笔是否正常,防止造成误判,发生触电事故;在正确使用测电笔下,若测电笔的金属笔尖接触火线,则氖管发光;若金属笔尖接触零线,则则氖管不发光。

  测电笔只能在对地电压250V以下使用。不可用它碰高压带电设备。

  3、安全用电常识(10')

  触电事故的发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采取下面的具体做法:

  (1)学生阅读课文,对触电事故有一个初步认识。

  (2)通过媒体展示触电的类别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群体的思维讨论得出触电类别及其触电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采取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有张有弛。

  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图中哪些是低压触电?哪些是高压触电?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架线杆、标志等方面分析)

  ②由图中看出低压触电是接触零线还是火线造成的?

  ③由图看出高压触电是接触高压带电体造成的`,还是靠近高压带电体造成的?

  (3)引导学生小结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发生的情况及发生的原因。

  (4)练习:

  ①出示:跨步电压“图片,人遇到“跨步电压”时该怎么做?(讨论回答后,出示一个人单脚跳着通过跨步电压圈的图片)

  ②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触电?

  通过以上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总结归纳——得出安全用电原则(3')

  通过学习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从而完成本节教材的重点。

  (四)发生触电时的措施

  (1)应立即断开电源开关,切断电路或用绝缘体将电线挑开,并现场抢救

  (练习)你会处理吗?

  ①如果有人触电,应该怎么办?

  ②当家庭失电着火时,应该怎么办?

  四、作业布置(1')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结合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给学生布置以下研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自己家里的用电器怎样防止触电?

  2、钳子、螺丝刀等工具采取怎样防止触电得措施?

  3、电工防止触电是如何工作的

  4、工业上、生活中有哪些防止触电的用具。

  五、板书设计

  六、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

  低于36V的电压

  2、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构造、使用方法

  3、安全用电常识:“四不”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4、发生触电时的措施

  应立即断开电源开关,切断电路或用绝缘体将电线挑开,并现场抢救

电路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电池 导线 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反思:

  本课是我上的一节常规课,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动手操作性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综合应用。在本课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科学课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来展开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电的知识,回顾旧知和生活实际,并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说,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点亮一个小灯泡。在课堂上充分鼓励敢于尝试的同学,对于学生在点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其他的孩子去发现,去指正。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我们先来认识一些电器元件,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它们的科学名字。你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再一次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而对这样的组装,他们可能很早就已经玩过类似的游戏。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小灯泡很快被学生点亮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接着,我又会提出一个问题。“分析我们的连接,你能说说干电池的电流是怎么走动的吗?”这下可难住了一部学生。她们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少部分对电学感兴趣的学生可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但说不完整。在他们的思考问答下,更多的学生会加入思考的行列。此时,我将孩子们零散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全盘托出。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开关来控制灯泡。而这个连接却没有开关。我们能不能加一个小开关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熄呢?加入开关,重新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又很快的完成了组装。现在,请你把我们的连接用实物图画下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学生们花了几分钟才画好实物电路图。要画得像容易吗?感觉怎么样?要是简化一下就好了!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此时,可以充分让学生们想想简便的方法,她们给了我很多好的意见。我也给同学们一种方法,学习画简单的电器元件符号,用符号再一次画简单电路图。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对灯泡内部的结构不了解,对看不见的电流就更不清楚了,而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开启学生智慧的思维。因此,我这课的设计,先点亮小灯泡,认识电流的存在,小灯泡只有在回路电路中才能亮,一旦断开就会熄灭。然后,逐渐的增加电器元件,我们不可能始终用手握著让小灯泡亮,电器元件就可以让我们的手解放出来。这就构成了一个电路连接。学习画简单电路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知电路连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电路的布置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电路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电路图》是浙教版科学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完成对基本电路的构建,才能从电流,电阻,电压这三个物理量进一步研究电路。并找出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欧姆定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对电路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内容主要分为电路和电路图两部分。重在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如简单电路的构建,开关的作用,电路的连接,电池的短路,画电路图,电筒的电路图等都充分体现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是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的开始,电路对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相对比较陌生。但是生活生产科技中到处都与电有关,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力图从生活出发,尽量做到生活化和实践性,让学生从实验室最简单的电路元件开始体会电路。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又好表现,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简单电路的连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设计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生产、科技中电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电的广泛性。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电路,理解各电路元件的作用

  2、会画电路图

  难点:在没有老师指引的情况下,学生尝试连接电路,自行分析电路故障并解决问题;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在更感性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并联电路示教板

  2、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电路板、灯(2个)、开关、导线、干电池(2节)、手电筒

  七、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秦淮河的夜景图。提问:你觉得夜景怎样?美在哪里?【用美丽的夜景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电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能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师生讨论后小结: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新课教学】

  1、电路的组成

  首先教师将让学生作一个“使一盏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合理选择使一盏灯亮起来(其中几组桌上少给了开关,少给了电池,少给了导线)一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一边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讲述开关,导线和电池的作用。然后教师将挑选用到开关盒不用开关都能让灯成功亮起的小组上台演示。教师问:这两种连接方式哪种更合理,为什么?教师将对开关进行“打开”和“合上”的操作,让学生观察电灯的“暗”与“亮”,感受开关的必要性。再进行提问:仔细观察,要使灯泡发光并可以控制,哪些元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最后总结引出电源,用电器并最终引出电路的概念。

  板书: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称为电路。

  2、电路的状态

  用多媒体展示通路和开路的动态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状态下,电路有什么特点。通过教师的引路,学生讨论归纳得出: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能正常工作。

  开路:断开的电路,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接着,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开路?学生讨论归纳得到的原因有:开关打开,接头松脱,接触不良,用电器坏了,导线断了等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问:我们能否将电源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呢?

  探究活动:用导线将一节干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请学生用手触摸导线。

  教师问:导线是否有发热现象?学生在触摸过程中能感受到导线发热,温度不断上升。学生通过回答“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会如何呢”这一个问题,能很好的理解短路的概念,并明确短路的危害,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牢记短路的危害。

  3、画电路图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设计的电路画出来,展示给大家看,比一比,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又易懂。学生成果展示,并互相评论。然后教师归纳:实物图比较直观,但画起来太复杂,有些复杂的电路图根本无法表示。所以有必要来学习一下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称电路图。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列举的电路元件符号。接着让学生对照桌子上的实物画出自己设计的电路的电路图。教师展示学生的电路图并进行评价。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归纳画电路图的注意点:元件分布均匀,位置合理,导线横平竖直呈矩形,使图形美观。

  4、串、并联电路

  在了解了电路和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将引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深一步的探究。提供给学生一下电路元件:2个小灯泡、1个开关、1个电池组、若干根导线。让学生设法把两盏灯同时亮起来。学生完成后,请两组有代表性的上台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来比较两组的异同。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串、并联的电路实物图。并归纳出

  串联电路: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并联电路: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多条。(干路,支路)

  通过串并联的实物图连接方式,要求学生画出串并联的电路图。然后与多媒体展示的串并联电路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交流,反思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处。做的好的教师给予肯定与表扬。

  【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5、手电筒电路图

  前面所学的电路图都是实验室中比较简单的电路,在生活中的电路往往会比较复杂,但也存在比较简单的。下面就来探究一下手电筒的电路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兴趣并能巩固知识。

  【复习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多少?

  学生小结。[学生各抒己见,总结有针对性。并能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巩固练习】

  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将探究引向课外,保持探究的连续性。

  【布置作业】

  课后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自己设计一些小电路,画出电路图。

  【板书设计】

  电路的概念: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称为电路。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能正常工作。

  电路的状态开路:断开的电路,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短路:电源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称电路图。

  串联电路: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并联电路: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多条。(干路,支路)

电路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深化连接电路的一些基本注意事项。

  2、通过实验,认识电路,知道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状态,了解电源短路的危害。

  3、熟悉常用的电路元件及其符号,会用这些符号画出简单的电路图,了解画电路图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会初步识别通路、开路和短路等电路状态。

  2、会利用元件符号按规范画出电路图,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作图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美观。

  3、通过认识家用电器和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电路的组成及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的特点。

  2、通过画出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

  三、教学难点:

  1、电源短路的危害。

  2、按要求画出电路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演示:怎样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

  引导学生回答在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

  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不允许用导线把电

  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2、复习提问:①什么叫电路?

  ②电路的基本组成有哪些部分?

  ③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1、教师重复演示上述实验:观察当开关闭合,打开或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所发

  生的现象。

  2、学生观察并思考有关问题后归纳:

  ①通路——电路中处处连同的、有电流流过的电路。

  ②开路——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③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

  三、电路图

  1、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出示电路中常

  见元件示教板),而画实物图是

  很麻烦的`。为了简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

  的各元件。

  2、请同学们查看课本P61页几种常用的电路元件及其符号。

  3、老师在同学们看后,对元件符号的画法做一一说明。

  4、电路图:这种用规定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5、示范: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

  6、同学们讨论出电路图的优点。

  7、指出画电路图的要求:①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

  ②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③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横平竖直。

  8、学生练习:①练习画出对应的电路元件的符号。

  ②参考图13—7,在虚线框中画出“活动13。2”的电路图。

  四、阅读课本第62页“生活、物理、社会”

  介绍:集成电路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让学生了解目前电学的发展的应用。

  五、交流与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经行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巩固练习。

  以小黑板的形式呈现练习题。

  七、作业

  1、复习课本,熟练画出课本图表中的各电路元件符号。

  2、完成课本第62页练习1、2两题。

  反思:本节学习内容是继上课时的学习,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知道电路的三种状态和会画电

  路图,这两个都是教学难点,故我在教学中降低了难度,放慢了脚步,给学生留下思考

  的空间和时间,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厚,但由于演示实验的局限性,部

  分同学对于电路的三种状态还不是特别清楚,如果能换成多媒体进行教学,也许效果会

  更好一点。

电路教学设计11

  一、教学任务分析

  拓展型课程中的“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基础型课程中部分电路的延伸,是“电路”一章中的核心知识。内容不仅涉及到电流、电阻、电压及电动势等物理量,还通过对电池供电原理以及非静电力做功等内容的详细介绍,突出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规律。

  “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涉及到的新概念较多并且抽象,如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外电阻、内电阻等等,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难度。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探究过程,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获取数据的能力,还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处理数据的理性分析能力。

  让学生感受电池,制作水果电池,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打破对电池认识的神秘感,甚至给学生一个发明创造的欲望,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经历。

  本节课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探究活动的科学设计,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电动势及内阻概念,知道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化学电池结构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3)观看“神六”、“核电站”等图片,领略我国电能领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探究电源内阻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四、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电源有内阻以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五、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电压、电流传感器、DIS数据采集器等,水果及铜丝、锌丝等。

  2.信息技术:自制FLASH课件。

  3.使用教材:上海市现行高级中学课本《物理》拓展型课程I第二册(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设计思路

  在“电源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两节电学内容的教学中,通常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根据高中物理教材中提供内容按次序而进行的。在教学内容上,从非静电力做功引入电动势的概念,强调电动势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在实验得到电源的内外电压之和为电源电动势的基础上,借助欧姆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学次序上,先电源电动势,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认知水平,学生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也不会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对“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两节内容研究后,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设计出两个双循环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双循环针对电动势而言。电动势的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考虑到电动势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在电动势教学的第一循环中,仅仅指出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它可以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出来。在第二循环中,指出它是表征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电源电动势和电路断开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有相同的大小和单位,但他们的物理含义不同。

  第二个双循环针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而言。在第一循环中,通过多组电流、电阻的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电源有内阻,并进一步得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将电源的表征量都研究好,待所有概念都解决后,再去研究电路中电流所遵循的规律,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二循环中,先以作业形式给学生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从能量角度对电源的研究。

  考虑到本节课的探究方法与课本中的不同,我们在作业中编排了题目“简述课本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学习到另一种经典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探究电动势与电源内、外电压的关系而得出闭合定律欧姆定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一循环的学习,课题名称定为“电源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时间为1课时。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回顾历史、引入课题

  视频:神舟6号遨游太空。让学生思考电池翼板的作用。

  图片:科学家伽伐尼。介绍伽法尼发现电的过程。

  图片:科学家伏打照片。介绍伏打及伏打电池,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伏打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物:不同类型化学电池。解剖化学电池内部结构,指出废旧电池给人体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制作:自制水果电池。在不同水果中插入锌丝和铜丝,并测量其两丝间的电压。

  图片:核电站、三峡。简要介绍我国电力发展情况。

  (二)探究──建构概念、建立规律

  探究一:影响端电压的因素

  师:下面我们以干电池为例来研究电源。如图1是由干电池、电阻箱组成一个电路。为了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先介绍两个概念。我们把电源两端的电压称为“端电压”;电源外部所接的电阻称为“外电阻”。图1电路中电源的端电压也就是外电阻上的电压。

  师:请大家按图1连接电路,测量电源的端电压,完成下表,并讲一讲你的发现。

  电阻箱电阻R

  断路

  电源端电压U

  生:我们发现外电阻R越大,电源端电压U越大,说明端电压与外电阻有关。

  生:不同的电源在外电阻相同的情况下U是不同的,说明端电压还与电源有关。

  生:电路断开时的端电压仅由电源本身决定。

  师:电路断开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是由电源本身决定的,即:不同的电池,在电路断开时,维持两节间电压的本领是不同的。为了描述电源的这种特性,在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动势用符号是E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

  师:请大家测量课桌上干电池的电动势。

  探究二:闭合电路的电流

  师: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如果电源的电动势和电阻是已知的,那么,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呢?凭你的知识、经验、智慧或灵感,猜测一下。

  生:我的猜测是:I=E/R

  师:这样的猜测对不对呢?电池的电动势刚才大家已经测量过,下面请大家再测量一下,不同外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完成下表,最后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电阻箱电阻R

  电路中电流I

  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流I

  师:那么,电流与电动势和外电阻之间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再猜测一下。

  生:分母再大一点就行了,我的猜测是,可能是电源内部有电阻。

  师:假设你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们不妨将电源内部的电阻叫内阻,用r表示。这时电路中的电流可写成:I=E/(R+r)。现在请大家利用实验数据,根据你们学到的数学知识,一起来找一找r的大小,然后看一看在误差范围内,上述关系是否成立。

  生:我将每一组数据代入I=E/(R+r),通过计算的发现,每一次求出的r都在2.3欧姆左右,说明电源存在内阻的假设是成立的,并且电路中的电流应该满足I=E/(R+r)。

  生:我是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先画出I-R图像,发现图线是曲线,后来将I=E/(R+r)写成R=E/I-r形式,看出电阻R与电流倒数1/I成线性关系。如果I=E/(R+r)成立,那么,通过实验数据画出的R-1/I图像应该是直线,结果利用实验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2所示,这就说明了关系式I=E/(R+r)是正确的,而图线的截距为-2.344,说明电源的内阻为2.334欧姆。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I=E/(R+r)是成立的结论,而且利用图像还得到了电源的内阻。

  师:I=E/(R+r)这个规律最早是由欧姆发现的,为了区别在初中所学的欧姆定律,我们将它叫做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之所以称为“闭合电路”,是因为I=E/(R+r)涉及到由电源、电阻等整个闭合的电路。而初中学习欧姆定律I=U/R只涉及到整个电路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将I=U/R又叫做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三)应用──联系实际、解释实验

  题目:探究实验表明,闭合电路中的外电阻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小,电源的端电压越大。请解释之。

  解答: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当外电阻R变大时,电路中的电流I必将变小;将I=E/(R+r)代入到U=IR得,U=E/(1+r/R),所以,当外电阻R变大时,电源的端电压U变大。

  九、作业设计

  本节课在作业设计上,力求使作业能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环境,甚至跳出物理学科本位,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电子为什么能在电源的内部从正极运动到负极?

  自主学习: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开阔视野:简述课本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

  拓展研究:课堂实验数据的再研究。

  (1)画出U-R、I-R、U-I图像,并用相关理论对图像进行分析。

  (2)假设E、r未知,利用实验数据如何计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等。

  关注生活:查看手机电池上的说明,指出个参数的意义及提出注意事项的理由。

  联系实际: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不用水果电池?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

  十、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得到电源电动势、电流以及外电阻的实验数据后,让学生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位已自学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同学说,电流等于电动势与外电阻的比值。课后我和该同学交谈后发现,学生并不是为了配合我的教学设计而故意讲错的,而是他将以前自学过的知识忘了。通过这次交谈,我对意义建构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理念,即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而掌握知识的场所。

  目前,大家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较为重视,改革的力度也较大,但在作业方面改革步伐却是缓慢的。对作业功能的定位很少研究;在教学五环节中布置作业所用的时间是最短的;作业的来源单一,很多时候就是课本或练习册中的几道练习题;题目通常也侧重于理论研究,通过演绎、推理来完成。本节课试图在作业的布置上做一些改革的尝试。努力使作业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环境,甚至跳出物理学科本位。作业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巩固知识、查漏补缺,而且具有承上启下、新旧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功能。如作业中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再处理,不仅将课堂的研究引向深入,还为以后“内电阻与电动势的测定”的实验教学打下了伏笔;再如通过作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了学生用1课时的时间就完成了“电源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二个循环的学习。另外,自主学习有时是需要引导的,由于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了有关电源内部电荷运动的FLASH动画,所以学生课后的自学就变得有趣、轻松和高效,对“电源内部电荷运动原因是由于电荷受到了非静电力的作用”的理解也较为深刻。

电路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复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区分;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如正确区分各种功率(电功率、热功率、机械功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公式,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对本章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和实验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实验的考查灵活多变,包括仪器的选取、读数,器材的连接,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因此,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还要加深和巩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总是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对实验题中器材以及滑动变阻器两种接法的选取、电路故障的分析等都比较薄弱。因此在复习时,要加强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并特别加强对实验部分的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并会运用电阻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2、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掌握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别与计算;焦耳定律及其运用

  4、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选择、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电学实验另设专题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列表疏理重要的'知识点

  2、利用学案导学,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解各实验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数据分析等,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严谨性,培养认真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电路故障的分析、电路典型计算题及相应实验的计算与分析,让学生体会电路规律的实用性与利用学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成就感,从而加深对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别与计算

  3、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选择、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五、教学策略:

  对重要知识点建立框图,力求简明扼要;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利用学案导学,在复习中注意讲练结合。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

  (一)构建知识

  网络

  PPT演示本章的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加深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对其中的重难点如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的理解及多用电表的原理及使用着重讲解。(注意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边听边想)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注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建立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辨析

  (三)整合拓展

  (四)小结、作业布置一、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

  让学生思考:

  1、当电流I为零,U=?图象纵轴的截距有什么意义?

  2、当外电路短路时,R趋近于零,此时路端电压等于多少?电路中的电流又等于多少?图象横轴上截距的值有什么意义?

  3、图象的斜率有何意义?

  用PPT演示详细的解答,并作解析

  教师用PPT演示多用电表的原理及使用,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解析。

  师:我们把本章的热点题型分类进行分析讲解与强化练习:

  板书:类型一动态电路的有关问题:

  PPT演示:处理这类问题的步骤是:首先对电路进行分析,然后从阻值变化的部分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断电路总电阻变化情况(若只有一个电阻的阻值变化,则不管它处于哪一支路,电路的总电阻一定跟随该电阻变化规律而变),再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电路的总电流、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最后再根据电路特点和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分配原则判断各部分电流、电压、电功率的变化情况、

  归纳:电路的动态变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要变化的部分找突破口。

  师:典型例题分析,再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相应类型的变式练习

  师:巡堂检查学生对练习的解答情况,找出学生犯的普遍错误,再进行针对性讲解。

  板书:类型二电源功率的有关问题

  师:大家要区分好闭合电路中的以下几个功率

  板书:

  1、电源的总功率P总=____________、

  2、电源的内部损耗功率P内=______________、

  3、电源的输出功率P出=P总—P内=______________

  师:对学生回答作出分析,指出:电源消耗的功率与输出功率的是两个概念,电源消耗的功率是电源的热功率、当内电阻等于外电阻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但效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可见效率高时输出功率不一定大、

  师:典型例题分析,再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相应类型的变式练习

  生:

  师:巡堂检查学生对练习的解答情况,找出学生犯的普遍错误,再进行针对性讲解。

  板书:类型三含容电路的有关问题

  师:含电容电路的分析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PPT演示)

  师:典型例题分析,再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相应类型的变式练习

  师:巡堂检查学生对练习的解答情况,找出学生犯的普遍错误,再进行针对性讲解。

  板书:类型四电路故障的有关问题

  师:PPT演示电路的断路及短路故障的表现及判别方法,并作出解析

  师:典型例题分析,再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相应类型的变式练习

  师:巡堂检查学生对练习的解答情况,找出学生犯的普遍错误,再进行针对性讲解。

  板书:类型五非线性电路的求解问题

  师:PPT演示非线性电路的特点及常用的分析方法。

  师:典型例题分析

  师:巡堂检查学生对练习的解答情况,找出学生犯的普遍错误,再进行针对性讲解。

  小结及作业布置

  教师小结: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牵一发而动全身”,分析时要把电阻变化的部分作为突破口,按“局部→整体→局部”的思路去分析。本章有四个实验,均为出题热点,我们将会就实验为专题,展开专门的复习。请大家先预习辅助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作业布置:

  1、完成导学案中未完成的练习,把不懂的搞懂再多做一次

  2、预习辅助教材中实验专题思考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有必要时要做笔记并填在导学案上

  边听边看边思考,并作必要笔记

  先想再做再听教师讲解再做学案中的相同类型的变式练习。

  思考后回答

  先想再做再听教师讲解再做学案中的相同类型的变式练习

  听讲、思考并作必要笔记

电路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初步培养学生的电学实验操作技能。

  (4)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例举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使学生得到安全用电的初步教育。

  【教具及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初中物理电学磁性元件一套,1、5V干电池60节,2、5V的小灯泡(灯座)60个,开关60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激趣引入

  1、复习常见电路元件符号的画法。

  2、出示一长串小彩灯,并接通电源使它发光。

  3、多媒体放映家庭照明电路中用电器工作情况。

  4、激趣引入新课。

  1、练习电路元件符号的画法。

  2、观察小彩灯的发光情况。

  3、思考小彩灯及家用电路元件的连接。

  4、讨论提问。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电路元件符号的画法。

  2、通过观察小彩灯的发光现象及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强烈的求知欲。

  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

  1、强调电学安全操作要领,防止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

  2、介绍常见实验器材。

  3、问题:你能否选用一些器材使一盏灯亮?

  4、学生在黑板上连通电路使灯泡发光后,要求全体学生画出电路图。

  5、提问:如果给你两盏灯和一个电源,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有几种接法?

  6、利用多媒体进行分析、归纳。

  1、牢记电学安全操作要领。

  2、认识各种器材。

  3、学生上台利用磁性元件在黑板上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

  4、画电路图。

  5、学生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图。

  6、设计由3盏灯组成的电路图。

  1、树立安全用电意识。

  2、能认识常见的元件。

  3、培养学生初步的电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4、初步练习根据实物图画简单的电路图。

  5、初步练习简单的电路设计实验方案,培养相互协作的情感态度,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6、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探究串并电路的特点

  1、在学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后,引导学生对照实际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2、师生共同对各组汇报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筛选,确定部分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

  3、要求各组学生将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画好电路图。

  4、学生连接电路,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

  5、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

  6、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板书结论。

  1、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学生自行确定探究的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后画出电路图。

  4、按照电路图沿着一定的顺序连接好电路,并进行实验。

  5、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同时也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

  6、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验证。

  1、培养学生善于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2、学习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体验对所探究问题的合理性进行筛选的过程。并培养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巩固电路图的画法。

  4、再次练习实际电路的接法,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5、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独立尝试,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使他们的综合技能得到提高。

  6、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课堂巩固

  1、多媒体播放:夜晚的路灯,满天星彩灯串,高大建筑物上的装饰彩灯。

  2、多媒体投影电路图:ABCD这四个电路哪个是串联电路,哪是并联电路?为什么?

  3、问题:比较串、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

  1、相互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看法可进行辩论。

  2、学生独立分析并回答。

  3、个别回答,相互补充。

  通过观察五彩缤纷的灯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能产生美的感觉,从而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2、再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加强对所学知识巩固。

  小结和练习

  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2、思考题

  1、学生自我总结。

  2、完成思考题。

电路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回形针开关

  2.简单电路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

  (5分钟)

  谈话:生活中,我们能安全、方便的使用各种电器,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个元件就是开关。

  提问:电路中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倾听、思考

  将话题聚焦到:电路种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二、探索

  (25分钟)

  1.观察小开关

  这个开关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开关。

  想一想,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3.做个回形针开关

  像图中那样,用小木板、回形针和图钉做一个简易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放在木板上,用笔在伸开的回形针两端各描一个点作为标记。

  (2)先把一个图钉固定在木板的.一个描点上,再用图钉把回形针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一个描点上。

  (3)把回形针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

  观察开关,并把这个小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思考

  按照操作说明制作回形针开关,通过观察和制作发现开关的特点,搜集更多的现象和证据发现开关是如何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三、研讨

  (10分钟)

  1.回形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2.你还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小开关吗?你是怎样制作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

  根据研讨的问题进行班级讨论交流

  根据探索结果,通过交流最终发先电路种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

  四、拓展

  将红色、绿色玻璃纸分别包在小灯泡外面,并将它们与电池、导线、回形针开关连接起来,做成红绿灯。试着用我们制作的回形针开关控制这组红绿灯。

  如果想在红灯变绿,绿灯变红灯的中间再亮起一盏黄灯,应该怎么办?

电路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知道电路有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通过探究实验的观察、比较,探究出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2.能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判断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主要教学内容

  1.电路有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2.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3.家庭电路等常见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针对两个暗箱进行演示实验。

  2、探究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

  请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出一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的电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对两个暗箱的连接情况作出猜想。

  学生互相讨论并试着连接。将成功的电路连接在导引卡上用电路实物图表示出来。

  用实物投影交流探究结果。

  对照电路图教师介绍串联、并联电路的概念,和并联电路中干路、支路的.区别。

  提问:通过探究,你现在是否能分析判断出暗箱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师指出: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都可以实现一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因此要区分两个暗箱的连接方式,还必须对两个电路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反思:利用暗箱引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对原因的合理猜想会使接下来的探究事半功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用电路图直观地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借助电路图介绍概念,直观形象。通过学生的思考,对探究结果是否能解决“暗箱问题”做出评价。

  介绍两种连接方法的电路图。

  3、比较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究活动:

  (1)去掉一只灯泡是否会影响其它灯的工作?

  提问:教室里的日光灯是如何连接的?为什么?

  (2)开关位置的改变能否改变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对探究过程作出简单评价。

  提问:通过比较,请归纳出造成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判断:

  a)教室中的日光灯是如何连接的?理由是什么?

  路灯是怎样连接的?理由是什么?

  b)节日小彩灯是怎样连接的?

  c)冰箱的压缩机和灯泡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反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比较。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再现课的开始教师的实验过程,判断出暗箱的内部连接方式,又一次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利用刚分析出的两种电路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使学到的知识立即得到反馈。

  利用教师提供的表格将实验现象有序地记录下来,有助于比较得出结论,同时也让学生得到方法的引导和借鉴。比较归纳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区别。

【电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电路教学设计12-19

电路教学设计【荐】02-14

电路教学设计【热门】02-14

【推荐】电路教学设计02-14

电路教学设计【推荐】02-22

【热】电路教学设计02-22

电路教学设计【精】02-28

【荐】电路教学设计02-28

电路教学设计【热】02-28

【热门】电路教学设计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