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论文

时间:2022-12-28 12:40:19 设计 我要投稿

服装设计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服装设计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服装设计论文

服装设计论文1

  摘要:“卓越计划”是我国教育领域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也是我国在工程教育领域从大国到强国迈进的重要措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对于我国的工业体系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科,同样也是在我国这么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个领域,本文将其与卓越计划进行联系,对其培养与课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目前的现状做出建议。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

  1前言

  服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有的生活理念,而其中的“衣”在第一位,我国经济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处于一直告诉发展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升,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高校能够输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如今人才培养的需求

  社会经济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发展,如今对于服装设计人员的要求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自然是不够的,理论也不是企业真正看中的能力,当然基础理论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如今人才要求的第一点,专业理论和技能掌握熟练,然后就是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如今全球范围内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力才是真正决定企业潜力的因素,然后就是对专业软件的掌握,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早已转变为电脑设计制作,这是对于设计效率的要求,其次就是综合素质,这也是目前企业比较重视的一点,综合素质往往决定着职业素养,对于员工的敬业精神起到决定性作用,至于外语等方面也随着社会发展标准不断提升,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

  3.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对于企业服装的生产过程,例如从服装的设计、生产、产品的检验等步骤,由于服装设计的来源往往是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对于整个生产的过程都需要有所了解。这是新型人才的标准[1]。也体现了如今企业对人才实际能力的要求,熟悉整个生产过程才能对企业提出有效的建议。3.2对服装行业的发展由敏锐的嗅觉。如今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对市场有一定判断能力才能让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得先机,尤其是服装行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决定着未来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工程师不仅仅要有过硬的设计能力,对于生产的发展方向也要有判断。况且生产与设计始终是有关联的[2]。3.3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作为工程师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已有的条件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能力的体现,也就是依靠企业已有的技术以及设备来完成生产目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让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3.4熟悉服装面料开发方面的流程。面料与服装设计永远地分不开的,因此要求工程师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服装面料的设计,同时熟悉服装面料在生产过程中经历的各个步骤,对服装面料的加工技术以及设备方面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在面料的测试方面对于所有的仪器以及方法也要有所掌握,并且能够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完成对面料的评价。提出自己的改善意见[3]。3.5熟悉行业相关规定。对服装行业的相关规定也要有足够的了解,例如服装产品实验的相关规定,如今企业对于服装设计实验方面的要求是要求工程师能够独立操作一项实验研究,对于相关的数据以及技术等要进行专业的点评,并分析实验的最后结果对企业提出有效的建议。3.6熟悉服装加工管理。对于管理方面的要求是工程师能够掌握服装行业的`一些法律规定,如此才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展开工作,在生产与设计方面要能够完成相关项目的管理工作,例如人员的分配、各部门的协调等,能够快速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管理体系,并保证工作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其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课程体系的革新

  4.1培养学生商业意识。这是与以往教育最大的区别,一切教学目的都以商业价值为衡量,因为社会生产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经济价值,而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也是为企业服务,因此课程的配置就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经济市场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将服装设计与商业需求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提前积累一定的企业工作能力。4.2与企业合作办学。主要是讲学校的课程与企业的项目联系到一起,将课程直接加入到企业的项目任务之中,使学生与企业的合作达到一定的深度,同时由专业的教师团队制定科学的企业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商业意识,从而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人才。4.3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其实说到底就是将理论用于实际的一种模式,而如今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将使实践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工程师真正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完成全部的课堂教学任务,然后直接进入企业完成实践任务,学生将在短期内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以跟班的身份加入到服装的设计及生产过程中,通过实践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真正变为自身能力,并且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与企业员工的实际接触也能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正规化以及气氛。

  新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想形成科学的模式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模式的过程,根据现实服装业的发展形态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建立以实际能力为标准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教学要与企业相合作,在课程的安排方面吸取企业的意见,同时时刻关注企业的人才需求,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立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作者:陈文婧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文福,王玲玲,何彦廷.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xx,(02):158-159.

  [2]匡小军,方亮,韦春,张发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建设[J].文学教育(中),20xx,(01):120-121.

  [3]徐文华.新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xx,(03):57-60.

服装设计论文2

  论文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教育体系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服装产业已逐步在工业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在悄然进驻到蓬勃发展的服装产业中,服装是以科技为依托,以美学为规范,以肢体语言为形态,以市场价值创造为目的。那么我们在确定服装设计教育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路上,必须充分了解目前服装行业的现状以及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服装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跟飞速发展的服装产业变化、绝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使服装设计教育体系,与服装产业发展以及市场脱轨。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产、学、研”逐步形成具有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设计教育体系,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所谓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因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作为高职高专服装设计教育,应立足于“技术与设计并重”走一条特色服装设计教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特有的“学院与市场”的办学特色,“技术与艺术”的教学特色,“设计师与企业家”的育人特色,“传统与国际”的发展特色。

  一、将崭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

  必须在社会需求及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更新学科,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服装市场和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即是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现代的服装设计教育与未来的人才关系,爱德华牛顿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服装产业是一种‘今天’的事业,‘今天’的人穿什么衣服就做什么卖什么就可以了,而教育则是‘明天’的事业,他左右着这个国家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最终决定其在世界的地位。”在这段论述讲述了教育具有前瞻性、长期性、重要性之外,还说明了设计教育与人才质量、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乃至国家未来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摈弃以往“大统一、大而全”的服装教育模式,这种服装教育模式所显现的突出问题就是学不致用,学生一旦走入社会适应性、实用性较差,他们在专业上好像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能胜任。这种较长且痛苦的磨合期,使学生面临的选择不是跳槽就是改行。归其根本就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呈现出“僵化”,服装教育体系远远不能适应对服装产业、服装市场灵活多变、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型、有特点的人才需求,所以对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必须不断的进行及时更新、调查和修正。这也是服装产业和服装专业自身的属性和特性所决定的。

  对专业设置应该突出针对性、专业性、科学性、避免大而全、力求精而专,设置的重点应是智能、技能及创性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的'应用及动手能力。服装教育应与学生为本,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本,积极地探索和解决教育与实践的脱节、教育与市场的脱节,打破固有模式,在学科的交叉和更新,在社会实践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组合。

  二、服装教育的市场化之路

  从开办服装专业以来,我们高等服装教育,为社会、为企业输送了许多人才,但许多企业仍在疾呼,服装真正人才的需求太难,让人可悲的是现在的毕业生连市场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更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学生,甚至还自我陶醉在单纯的“艺术设计”迷恋中不能自拔,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在加之学院和社会结合上的误导,使学生们只热衷于毫无目的的行空大赛和纸上谈兵,缺少动手能力更没有市场意识,这样的人才培养智能是扭曲的,不合格的,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更应及时对现在服装设计专业作出调整,特别是在教育的方向和定位上,一定要坚决的向实用性上转移,充分的突出服装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改变我们在服装教育上的偏差和教学结构上的不合理。在服装教育中共性是基础、个性风格,没有基础谈何风格,同时服装也不是纯艺术,它是实实在在的商品,现在服装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设计轻工艺,他们误认为服装设计才是“阳春白雪”而工艺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高职高专院校服装教育应与企业、市场并轨衔接,真正的面向市场,走学以致用的办学渠道。

  三、师资结构的调整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他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更是服装产业的实践者、职业人、或开拓者,这是新时期服装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把服装行业的名师战略引入高校,形成名师效应,在整个服装教育中,既有教授又有名师,这样就形成了特色而具有鲜活力,特色往往产生于特色的人才之中,同时让我们服装专业的教师努力走向产业、走向市场、走向品牌、融入社会、打造自我、实现自我。将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和项目带回院校、搬进课堂、融入教学之中,使校园与校外、课本与实际有机的结合。教师利用暑期停岗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扩展自己的视野,所以极具特征的教师队伍,名师群体,对我们高职高专服装设计教育体系的进一步修正、完善和更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涂顺强《特色化发展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重》香港国际服饰文化出版社

  [2]徐青青《重新定位——中国服装教育》20xx深圳国际服装设计教育论坛文集

服装设计论文3

  1童装人性化设计的途径

  人性化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人体结构和人体特征的生理需要,更追求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服装设计过程把人、人的心理、人的视觉和人的审美及人的情趣等诸多因素考虑到产品的设计中去,强调个性,通过富有隐喻性的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要想设计出舒适实用、人性化的服装,除了对生活充满热爱,设计者必须要了解服装的使用者、使用环境,着装者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因为孩童是特殊群体,很多情况下,大人不能自己的观念去解释孩童的需求,孩童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必须通过不同场合与途径去了解他们。

  1.1观察法

  任何产品的人性化设计都必须要关注使用对象,童装的设计也是如此。创造最佳的用户体验就要研究使用者,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不同的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是不同的。因此,设计者深入贴近研究对象的本土生活,锁定目标人群所在的真实环境,解读使用者的行为和动机,抱着尊重之心,不能任意加以干扰。了解不同年龄段孩童起居饮食、活动场所、活动项目、活动特点等,这要求研究者不同程度的参与到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下观察并收集素材,以描述性方式记录资料,从而推断出服装与人的外在关系。

  1.2访谈法

  通过面对面、打电话、各种电子平台交流方式,了解个体对自己的使用过程和使用经历的回顾,间接获得报告。这是设计者和使用者形成的一种交互关系。访谈中就比较忌讳提出带有研究者自身倾向性的建设或者对某种选择表现出个人好恶等的暗示。研究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使用者对研究者的信任程度决定着使用者提供所知数据的程度。然而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性,访谈变为访问者通过孩童的家长、监护人方间接了解情况。从而,引发设计师超越自己原来所致思索,指引更真实、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概念浮现出来。

  2童装人性化设计的准则和方法

  人性化设计所考虑范畴是有层次、有深度的。既要考虑作为社会的人,也要考虑作为群体的人,还要考虑作为个体的人。孩童自由行为受到限制,在生活中只能依靠别人帮助。如能从以下几方面审视童装的设计,童装不仅能给孩童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孩童与服装之间的融洽关系。

  2.1环保安全设计

  从根本上说,人性化设计应该是功能主义的。对于弱势人群的儿童,服装对身体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服装对身体的保护是第一重要的。面对娇嫩的皮肤、柔软的骨骼,服装面料、辅料、色彩的选择以及结构的设计稍有疏忽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就是伤害。随着孩童着装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各个国家对童装的.安全问题都提出了各自法规标准。童装的设计与生产必须严格遵循各地区的安全标准执行,以减少对儿童的伤害。

  2.2耐用设计

  学龄前儿童身体成长速度较快,服装着用年限太短,淘汰速度太快,许多童装只能穿一季,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儿童生性好动,服装容易发生磨损、撕裂等现象。人性化设计理念即要解决服装淘汰太快,尽量延长服装使用寿命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在调节服装长短、胖瘦的部分进行巧妙的设计,使服装能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适当的“成长”。在易磨损的部位考虑特殊结构或使用特殊面料进行局部处理。

  2.3简朴便利设计

  童装的使用年限相对较短,淘汰速度较快,由此决定着童装应减少产品繁复和不切实际的功能,降低成本。不应该仅为追求商业利益生产奢华婴童产品,要准确发展企业品牌文化,从使用者、监护人的角度考虑童装设计,增加产品的认同度。总体来看,除了考虑孩童的生活能力,服装的设计要方便穿脱,在结构上还要结合儿童的体型特征及运动规律性,以宽松、舒适、便捷的设计为主。可利用弹性纤维面料保持服装合体性的同时增加运动舒适性。面料选择上应符合安全标准,柔软舒适、易于洗涤。

  2.4体现童趣

  家长对童装的消费自主性意识比较强,这是造成近年童装“成人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儿童所穿着的服装在设计、价格乃至市场运作等方面都呈现成人服装的特征和倾向,这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应有童真,在孩童身体、心理生长的需要上欠考虑。如:为了模仿成人服装,不少童装完全没有从孩子身心健康和安全着想,在面料的选用上或者对时尚元素的运用上缺少考虑儿童与成人的差异,直接应用在童装上。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恰当地跳跃性发展,过早靠近成人心态,会失却儿童的率真本色。因此,童装设计要考虑到家长对童装的选择倾向性,更要尊重儿童为独立的人,遵循儿童世界的需求。

  3结语

  产品想要唤起用户的认同、对品牌情有独钟,增加品牌的忠实度,产品设计的理念必须贯穿浓厚的人情味。未来的童装设计应该符合儿童身体、心理、智力成长的特点,遵循儿童休闲、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习惯,探索纯真、甜美、阳光、欢乐的童心。最大限度地使服装迁就孩童的行为,体谅孩童的感情,使孩童感到舒适,而不是让孩童去适应服装、理解服装。

服装设计论文4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服装产业快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人才也提出了多样化要求。但就当前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发展的步伐并未与服装产业发展及企业需求同步,使得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简要探讨如何面向企业需求开展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企业需求;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随着时代的进步,服装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服装设计人才涌向市场,为服装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在由于服装企业呈高纵深方向发展,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却出现紧缺问题,且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明显提升。在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面向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服装产业现状及服装企业人才需求

  1.1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就为服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服装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类型也更为丰富,促进了单一型生产向多品牌、国际化发展的转变,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不少服装企业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来增强企业竞争力。此种形势下,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

  1.2服装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全面把握社会及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明显提升,不仅要具备服装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与绘画技能,要能够把握史上潮流,灵活设计服装,并完成整体艺术设计操作,要能够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工具进行服装设计。不仅如此,服装企业还要求服装设计人才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与美学修养,可见当前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

  2.面向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2.1基于企业需求出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为全面提高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就必修要基于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出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就当前服装企业人才需求开展综合分析,明确当前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围绕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战略,确保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并具备优良的实践技能。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基于企业需求出发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注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设计与艺术相结合,管理与技术向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新意识,从而为服装行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装设计人才。

  2.2坚持与时俱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时代在进步,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明显提升,为提高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在科学定位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需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具体来讲,基于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也就是说,将服装设计教学与项目活动相结合,在项目任务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所学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并且在无形中锻炼其实践应用能力,并且在完成服装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服装设计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比如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组织开展专业化的服装设计大赛,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开展良性沟通,适时点拨,以提高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也可采取工作室教学及订单式培养的方式来提高服装设计人才质量,结合企业需求及市场环境来培养服装设计人才,实现服装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服装设计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2.3组建优良师资队伍,高效开展人才培养。

  基于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力量支持,因此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以高效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求服装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牢固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院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师资力量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到服装企业实际工作中,以更为准确的把握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工作。服装设计专业需致力于打造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保证高知识水平、强实践技能,从而推进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高效开展。

  2.4增进校企合作,科学设置课程。

  在全面把握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增进校企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水平。与此同时,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基于企业需求,专业能力要求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等因素出发,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妥善安排教学课程内容,从而推进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高效开展,满足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结语

  总而言之,为全面提高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应把握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时代发展特殊形势,优化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推进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在此基础上,增进校企之间合作,科学设置服装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全面提高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康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纺织教育,20xx(05).

  [2]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xx(12).

  [3]李莉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3).

  [4]周雯婷.我国服装消费与服装产业升级[J].经营与管理,20xx(02).

服装设计论文5

  消费群体最先对一个服装企业或者对一个服装品牌的了解、接受与认可,是在认知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一个服装企业、服装品牌,其文化内涵对应企业形象的塑造、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乃至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动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如下几点:

  (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任何一种服装设计,不管是中国的服装设计,还是西方国家的服装设计,都是在它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上孕育、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中国服装设计在文化内容上主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并为之努力奋斗,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标语、企业的品牌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的形象、标语以及品牌去深入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整个企业状况。在这一点上,为什么国内很多知名服装企业如波司登、七匹狼等,要比国内的很多普通服装企业知名度要高呢?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企业文化更具有文化韵味,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服装界能引领一个时代潮流。中国服装设计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服装企业的企业文化来呈现,企业文化是中国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文化元素。

  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中国服装的发展一般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服装企业的形象塑造、服装企业的服装产品系统、产品的推广与营销系统、产品的服务跟踪系统、企业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企业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及消费理念、企业所处的外在投资环境以及品牌的文化历史等。中国服装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应该处理好企业所处社会环境,正确地分析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地了解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总而言之,企业的各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而这些因素中,文化内涵是最为关键的枢纽中心,对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二)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升华服装设计形象:在中国的服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设计方向上直接统领着服装企业形象设计的方向、风格和格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服装形象设计的方向盘。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泉,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力量依据,也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素材和参考。服装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时,在设计理念上,首先考虑的都是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的设计之中。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使服装设计形象得到很大程度的升华。

  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的应用策略

  (一)在服装设计上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可以给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很大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对一个时代的服装设计起到导航的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中,可以使我国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元素和古典气息。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服装在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上,独具民族风味和民族风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为服装设计师设计服装提供了良好的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

  (二)在服装设计上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各种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时尚信息正在快速地传播。各种流行服装杂志、时装表演以及时装晚会,不断地涌入人们的眼帘,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由于大众传媒对消费者服装审美偏好的导向作用,人们的服装审美偏好和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要根据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消费意识,对自己的设计思路及时地作出调整,以设计出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服装作品。服装设计在满足人们在服装穿着的实用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三)借鉴后现代文化,提倡服装设计上的新颖独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文化价值观念上,追求文化的不确定性、多元性以及新异性。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服装设计师们在设计理念上,也开始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灵活地采用各种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规则,颠覆了服装的设计传统,创造出了各种个性新颖、风格各异、造型夸张、独具民族风情的服装作品。

  结语

  服装设计是一门融设计、艺术于一体,极具人文气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我国的服装设计在文化内容上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也可以升华服装设计的形象。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应该采取各种策略,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借鉴后现代文化,提倡服装设计上的新颖独特,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

服装设计论文6

  一、服装设计中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侧重

  由于人们对服装穿着的目的、需求不一样,所要求服装发挥的社会性作用和物质性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服装。服装的艺术性程度不等地存在于不同种类的服装中,不同的人在各种场合对服装的艺术性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服装的艺术性在材料和款式方面也大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服装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即有所侧重,就以下三种服装总类为例:

  1.时尚流行服饰

  时尚流行服饰是具有一定的流行时尚引导趋势特点的服装。这种服装要求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技艺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和时尚性。正是因为这种特质决定了它的艺术性要远远超过实用性。一件样式过时,颜色落伍的服装,即使再怎么合身,也不过是一件遭到淘汰的产品,肯定不会被人们喜爱和追捧。由于时尚流行服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设计主题不相同,市场需求不同,最终会导致成衣风格效果也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尚流行服饰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它的风格多样化,效果多变化。

  2.都市休闲服装

  生活在快节奏都市里的人们,在外界一片喧嚣和吵闹的环境中,总是希望追求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舒适和休闲的心境。通过选取纯天然面料,设计出结构宽松,样式简约的都市休闲装,恰好满足人们寻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灵诉求。因此,对于都市休闲服装来说,相对于艺术性,实用性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但是也不能这样简易的分析,当今社会变化迅速而纷繁,人们对服装的选择已经不再局限于面料,剪裁,色彩等因素了,一切与科技,文化,社会现象,市井百态等各种元素都已融入到都市服装的设计思维中。服装的消费显示出个体的突出性,强调成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人们希望通过服饰的文化符号来突出个性,凸显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兼顾舒适和随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现代都市休闲服装也十分强调艺术性。

  3.制服(职业装)

  制服是企业形象和社会团体形象的代表,制服的穿着体现着不同行业的精神风貌,警服的英姿飒爽,护士服的温文婉约,职场制服的简洁干练等,无一不体现着各个行业的良好的企业形象。职业装是实用性、功能性和标志性相结合,虽不完全同都市休闲服装一样注重自然和舒适体验,但是实用性特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制服的艺术性也是在实现其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上再加以体现的.,这种艺术性体现出的也正是企业文化和企业诉求。

  二、服装设计中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关系处理

  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服装的实用性,而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对于文明进步的需求心理又产生了服装的艺术性,二者的联系是天然的,客观的。社会的飞跃,文明的速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服装不能只用来遮蔽防寒,以实用性为前提,应包涵一定的审美价值。因此,服装设计中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

  然而中外历史上,服装设计中只注重单一特质而忽略另一特质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欧洲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紧身胸衣,只注重服装的艺术性而忽视实用性,过分追求穿着的美观而不关心穿着是否舒适,不惜残害身体健康,以达到所谓的美;再比如解放初期中国人因为服装式样的单一和色彩的沉闷被西方人形容为“蓝蚂蚁”。简单的款式,单一的色彩正是当时社会只注重服装的实用性而漠视艺术性的表现。因此,当今服装设计师,在培养自身艺术思潮的同时,也应十分注重对服装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把握,即要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两者不可偏废。

  总的来说,从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的服装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的认知和领会已不应再单纯地将实用性和艺术性一分为二地对待,也不应在设计中单单只考虑服装的实用性而忽略其艺术性,或注重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不考虑其实用性。两者必须放在服装设计这一整体中思考,因此,现代服装设计中实用性与艺术性一个都不能少,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相渗透。而现代实用主义突出实用性应作为艺术性的前提,值得思考和学习。

服装设计论文7

  人们追求服装面料的创新,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服装设计本身也应该满足人们的内心诉求。所以对面料进行创新实际上也是为服装设计注入新的血液。服装设计不仅仅体现在款式的变化上毛孩表现在材料的再创造上。材料的不断创新确实可以丰富设计师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思路,既能够提高服装本身的实用性能,同时也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审美享受。

  一、在服装设计中进行面料再造的意义

  1、增添服装的美感且扩展服装材料适用范围

  对服装面料进行再造设计,实际上是为了符合实际需求并且增强服装艺术自身的感染力。所以通过对原有的服装面料进行再造,实际上就是赋予材料全新的外貌,进而形成全新的艺术风格。这样的面料再造一方面增添了服装本身的美感,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布料本身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增加了表现空间的同时,促进了面料向实用性方向迈进。

  2、设计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

  因为服装是设计师设计理念传达与表现的重要载体,所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个性追求脚步的不断进步,面料再造已经成为设计师设计理念转变的重要表现。对于设计师而言,对服装面料进行再造实际上是对其设计空间扩展的展示方法。这样将会充分发挥出面料本身的可塑性,当设计师对传统面料进行塑造时,可以改善面料的质感,进而在外观上实现创新。此外这样的做法还可以体现对资源的节约,比如一些裁衣之后的碎布条,都可以作为面料创新的材料,融入到新的材料制作中,这样的举动可谓一举多得。而服装公司选择再造服装面料,也可以利用旧的布料进行服装设计。一方面降低了服装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服装本身的附加值,对于公司或者企业而言,从经济角度来看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二、在服装设计中进行面料再造的应用与对策

  1、手工印染

  手工印染是当前对服装面料进行创新与再造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是指利用传统的手工艺,对布料进行染色或者印花处理。此外根据不同的风格、要求与特点,往往会有不同的印染手段出现。常见的手工印染手段包括:扎染、蜡染、绘染。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彩服饰,或者是渐变色服装,都是通过印染方式,在纯色或者白色布料上面进行晕染的,并且这类面料制作的服装得到了年轻人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手工印染方式在当前已经非常普遍,是服装面料再造的重要手段。

  2、面料空间造型

  对面料的空间造型进行改变,也是通过工艺手法,使得布料本身平铺的平面状态,转变为立体造型。实际上这样的面料空间造型变化,也就实现了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变。常见的造型手法包括褶皱、抽褶、编织,这些都是通过改变原有面料的形态,形成了相对立体的效果,并且使得人们触摸起来具有明显的触摸感。不同的造型手法适合于不同的布料之上,例如常见的褶皱法,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为的外力,将平面的布料变为立体。而面料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所以在进行褶皱拿捏的时候,可以选择有规律的褶皱形式、无规律的褶皱以及手工褶皱和机械褶皱。很显然若想打造规则的褶皱,就应该选择规律的打褶方式并且辅以机械手段进行褶皱处理。不同的打褶方式必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而选择打褶这样的处理方式确实可以对一些早已过时的面料进行焕然一新的处理,从而实现面料的再利用。这一做法在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的代表作中比较常见,其通过折叠以及褶皱等方式营造出不了表面凹凸的效果,甚至使得服装看起来出现浮雕的感觉,

  3、破坏面料原有形状

  通过破坏与改变原有形状对面料进行再创造,也是实现面料再造的重要方式。常见的改变面料表面形状与结构的方法是镂空、磨洗、撕破、剪切。比如常见的镂空蕾丝衣裙,或者常见的磨洗破洞牛仔裤,都是当今比较时尚的服装艺术代表。这种若有若无,甚至略有破烂的残缺美,往往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美感。因为现代人对服装的追求不仅停留于实用方面,同时也注重服装的朴素简洁,个性独特。通过利用一定的手段对面料进行在创作,确实可以营造出完全不一样的面料艺术感,进而使得服饰出现从前所不具备的另一种美。

  4、在面料上进行饰物添加

  在之前原有的面料上进行饰物添加,也是对面料进行艺术再造的重要方式。而在面料之上进行饰物的添加,主要是通过缝补、贴合以及热压等方式对材料进行处理。一般而言不同的材质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对比效果,而通过改造之后的服装,也会因为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不同的特点。比如若想体现雍容华贵的风格们往往会通过饰物的叠加,营造出很强的立体感与体积感。而叠加的内容可以包括印花、丝线、贴布等,这将使得本身暗淡无光的布料瞬间容光焕发。若加以设计师独特的审美以及设计理念,将会随意所欲打造出更多与众不同的服装,实现服装设计艺术的再创造。

  三、结语

  对服装设计中的布料进行再创造,实际上是对布料进行整合的过程。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加工布料,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布料的节约与回收,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碎布浪费。其次通过对本以淘汰的布料进行再创造,更能体现其艺术价值,彰显设计师独特的设计理念,进而提升服装设计本身的艺术效果,将落后淘汰的面料进行最大程度的回收与利用。

服装设计论文8

  巴洛克风格是欧洲历史上最鲜明的风格之一,在历经四个世纪后的今天,仍能历久弥新并在当今服装流行界中占据着越来越高的地位。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是欧洲传统审美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随着设计师们对巴洛克情怀热衷程度的越来越深,国际时装之都、时装秀场出现了越来越多钟爱巴洛克元素的时尚达人以及街头潮人。

  一、巴洛克艺术风格含义

  巴洛克(Baroque)最开始源自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原意是指外形诡异、有瑕疵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主要由于与盛期文艺复兴的平衡、严谨、节制、含蓄、并且充满理性与逻辑性这些古典主义特征相反,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动态的、标新立异的、热衷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二、巴洛克风格服饰的特征十七世纪初期,荷兰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经济得以飞速发展服装的流行也同样迅速蔓延,诞生了巴洛克的荷兰风时代。十七世纪后半叶,由于法国皇室拥有稳固的经济基础,随着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瑰丽、奢华,法国风时代便应运而生,这样就把十七世纪的服装风格划分成了是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1、荷兰风时代

  由于荷兰统治者历经征战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所以在服装上也力求对前一时期进行突破,一反西班牙时期的僵硬、过度的装饰。所以荷兰当时的服装大都宽松也都相对简单,变得更加市民化和实用化。

  (1)荷兰男装的特点荷兰时期的男装摆脱了文艺复兴时期过度臃肿膨胀的衬垫和填充物,带有明显的荷兰民族特色同时更加干练,更具有功能性。在装饰方面则是由浆硬的拉夫领而变成了柔软、可以披在肩上的拉巴领,并且用大量的缎带和花边取代文艺复兴时期的金、银、珠宝。

  (2)荷兰女装的特点由于在1628年威廉。哈维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后人们开始放弃紧身胸衣,同时西班牙式的裙撑也不再被使用,荷兰时期的女装以圆润、丰满、腰线上移的造型为主,罗布长袍裙成为了贵妇们的最爱,这种长裙分为三层,最里面的颜色最艳丽鲜亮,中间的那层颜色稍沉重,最外面的裙子是半透明的,行走时隐约透出里面裙子的鲜亮色彩,裙子的重叠穿着显示出了荷兰女性的优雅和低调。

  2、法国风时代

  1650年以后,继荷兰之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当时的法国国力昌盛艺术繁荣,国王路易十四独特的服装嗜好使巴洛克风格得到了持久和繁荣的发展,同时也奠定了巴黎作为世界时尚中心的领先地位。

  (1)法国风格的男装的特点法国风时代男装开始从荷兰风时代的实用化转向装饰化,呈现出女性般的阴柔之风,出现在女装上的刺绣、缎带、蕾丝、在男性身上随处可见。普尔波万消失鸠斯特科尔开始出现,并且在前襟饰有大量华丽的扣子和金缏子,面料也使用高贵的天鹅绒,男人造型浪漫浮夸,达到了人工的极致美。

  (2)法国风格的女装的特点法国风女装追求的是富有动感、气势宏大、富丽堂皇的艺术境界,体现在服装上是细腰、凸臀,还有绚烂明亮的色彩上装饰的活泼生动的缎带、荷叶边、刺绣。十七世纪下半叶,紧身胸衣重新回归到了时尚舞台,明显的收腰把女性的身材被勾勒的平缓、柔和而自然。由于裙撑的不再使用,最外层的裙子就从腰间开叉向外翻,有时还用花结或者扣子系起来达到臀部蓬松的效果,以致后来出现了专业的臀垫。

  二、巴洛克风格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

  装饰主义代替极简主义,华丽浪漫而反复的巴洛克风格应运而生。巴洛克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服装的图案、面料、款式三方面。当下流行的复古大朵印花图案、重层出不穷的荷叶边以及繁复高贵的金线刺绣无一不是设计师们对巴洛克风格的`解构、重组后的设计成果。通过新的形式、新的技术和新的视角诠释后的巴洛克是当下流行与古典的创新性融合。

  1、巴洛克风格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独具动势的波浪状曲线纹样和繁复的大朵花、果实图案是巴洛克风格独立于其他风格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也是被现代服装设计师运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巴洛克特征之一。巴洛克图案应用在现代设计中的手法多为印花、镂空、刺绣、钉珠、编织等创新方式,这些创新运用方式连接了四个世纪前的巴洛克风格和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巴洛克风格。中粗犷、奔放的大团巴洛克纹样搭配在简约、流畅的款式和带有光泽感的柔软面料上,体现出了女性的洒脱和气派的同时也不失优雅与华贵。中镂空图案是巴洛克典型的波浪状曲线,创新手法的采用和色调的和谐统一营造出不一样的细致、婉约之美。

  2、巴洛克风格服装面料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众多面料中最能体现巴洛克风格的主要是天鹅绒和蕾丝面料,它们不仅有有独特的光泽、手感还有独特的手工制作方式,十七世纪的法国皇宫中随处可见身着闪闪发光的天鹅绒和领口袖口装饰着白色蕾丝的王公大臣,因为只有非常稀有的面料才能凸显出他们尊贵的贵族气质。中装饰在袖口蕾丝材质的荷叶边运用的是巴洛克时期在男装袖口或领口装饰蕾丝的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在女装中凸显了女性风情万种的浪漫气息,黑白两色蕾丝的对比搭配使女性具有知性的气质,同时蕾丝的间接分布和荷叶边的运用使整体视觉效果富有动感和层次感。

  3、巴洛克风格服装款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服装设计中经常会看到在前襟处以刺绣金线装饰的作品,这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巴洛克男装中的鸠斯特科尔,其前襟饰有大量华丽的扣子和金缏子,如今,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可见到这样的装饰现象。除了金线的刺绣部位和刺绣图案有了变化外,高贵、华丽的视觉效果与巴洛克时期的前襟装所体现出的如出一辙。华丽的金丝线在奢华的天鹅绒面料上展开繁复的手工刺绣、钉珠,借用巴洛克宫廷男装鸠斯特科尔中的前襟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款式上的创新和图案上的再创造,弧线型下摆取代了直线形下摆,扩大了图案的分布面积和分布方式,在大面积黑色天鹅绒的衬托下巴洛克的贵族气质得到了集中的强化,整体洋溢着富足矜贵、宫廷华服般的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经济昌盛、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气势磅礴、自由活泼、绚丽浪漫的巴洛克之风,现代设计中的巴洛克风格是崭新的时代精神和古典精神的密切交融,是人类视觉思维和审美思维的不断升华。我们在把握时尚的脉搏同时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传统服装中寻找借鉴,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意义具有高附加值的设计作品。

服装设计论文9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装也有了新的要求。智能服装开始成为各国服装领域的研究热点,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智能服装在设计模式方面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智能服装的发展提供些许的借鉴。

  关键词:智能服装;设计模式;发展趋势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服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物品。服装不但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寒冷的天气,也能装饰人们的外表,这些都是服装的基本功能。在智能服装的设计中,不但要兼顾服装的基本功能,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其能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作出快速的反应,满足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例如感知不同时期的温度差异、运用新型的服装材料、融入新的科学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更快、更好地进入消费市场。本文主要对只能服装的设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简要分析。

  一、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

  智能服装的设计理念从提出至今所经历的时间还不长,从其设计模式来看,难度较大。未来智能服装设计应在现今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以当前的设计模式要求为依据,并与智能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相结合。1、科技技术有效地与服装设计结合在智能服装的设计中,为了确保智能服装的智能化设计模式安全,往往会在设计的后期加入功能服装的设计模式,这样不但可以确保智能服装的安全性,而且还可以免去重新探索的过程。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对科技技术与服装设计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1]2、多样性的结构造型目前,在智能服装的研究上,研究人员侧重于对功能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其结构造型方面的研究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结构造型又是智能服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智能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在考虑满足需要的同时,兼顾其结构造型。而要同时兼顾满足需要和结构造型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面料的分层结构系统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服装设计模式中,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也存在着差别,从而需要充分考虑面料的分层,使其服装压能够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从当期智能服装的设计现状来看,市场行销服装设计模式仍然是设计的重点。在市场已有服装的造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创新。并结合市场原有的服装设计模式与功能服的优点,这样不但可以满足智能服装综合性设计模式,还能起到了保险的作用。[2]3、设计模式的个性化在智能服装的个性化设计中,其设计模式是否与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契合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方面,只有契合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才能将个性化设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例如,在设计柔软性智能服装的过程中,其设计面料中要嵌入不锈钢材料,然后再利用微型转接头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再如设计警报类的救援服装时,需要在智能服装中融入GPS系统,在不同的区域中,智能服装的传感器会对所接受的区域信息进行分析,当使用者遇到特殊清况时就会发出警报。总而言之,智能服装的个性化设计模式应从人们的需要出发,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智能服装受到人们的欢迎,最终占领服装市场。

  二、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智能服装的发展,智能服装设计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设计是制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对智能服装设计形式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是做好其设计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智能服装。以下将对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1、注重性能的开发智能服装的主要设计理念是智能化,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满足设计形式要求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个性化,开发服装的各种性能。在现阶段,智能服装主要侧重于智能功能的开发和应用,而对服装的舒适性和美学效果的要求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在智能服装的后续设计中,应以人们的需求为依据,充分协调功能和舒适性等方面的关系,最终使智能化服装设计既能满足商业需求又能为人们所接受。另外,在服装设计行业中,传统设计形式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从这一限制中挣脱出来,确定制造流程,从而系统地为智能服装设计提供保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兼顾设计形式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智能服装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展示出智能服装的优势。[3]。2、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如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成为设计行业的中心设计理念,智能服装也是在这个理念下实现了最佳的平衡机制。在服装领域中,科学技术与智能服装的`研究已成为相互促进的产业。在智能服装设计中,问卷调查是一种了解用户需求的主要方式。问卷调查所体现的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通过给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发放调查问卷,来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使用高技术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而了解人们对智能服装的潜在需求。并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科学技术电子产品。[4]3、交互作用明显从设计形式上来看,智能服装的设计和电子设计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以用户需求为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除了以用户需求为设计理念之外,还应合理应用交互作用,及时对开发产品进行评价,使其与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鉴于此,应当为服装设计建立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在未来的智能服装设计中,除了要兼顾技术、面料以及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充分应用设计间的交互作用,最大化地利用设计形式。另外,在智能化服装的设计阶段,应使设计符合服装市场的要求,并根据交互作用设计形式的要求,详细分析服装设计模式,以使其更加完善。

  三、结语

  由于智能服装的设计形式与普通服装的设计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其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其设计形式进行充分的分析,明确其设计体系的要求。从智能服装的发展来看,前景比较乐观。由于不同的人对服装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智能服装设计的有效性,需要及时准确的了解人们对服装的理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不断地优化智能服装的设计形式,最终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适应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媛.刍议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艺术品鉴,20xx(7).

  [2]田苗,李俊.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J].纺织学报,20xx(2).

  [3]李晓露.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分析[J].科学中国人,20xx(2).

  [4]陈凡,邓明慧.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J].艺术品鉴,20xx(5).

服装设计论文10

  摘要:本文阐述了服装设计中创意思维的来源,并对服装创意的思维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和论述,提倡服装设计师多角度、全方位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获取灵感以设计更多优秀作品。

  关键词:服装设计;创意;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21-0172-02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重要体现的艺术设计已经不再是文化或艺术的简单再现,而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对此,服装设计不仅应具备市场价值,更应展现其内在的艺术价值。这就要求广大服装设计师们要充分利用创意思维,运用全新、全方位的视角进行考量,从不同角度与方式出发去探索复杂事物,最终通过服装形象,完美展现自己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意念。

  二、服装设计中创意思维的来源

  一般来说,在服装设计之初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而萌生设计灵感。灵感是一种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很困难、很神秘的突然产生的创造性想象,它来源于自然、艺术、民族文化甚至是普通生活。

  1.灵感来源于大自然。

  大自然中一切资源都可以是服装设计师灵感的来源,对自然中色彩及风格元素的创作和运用是服装界永恒的设计思潮,更是人类返璞归真的心理展现。例如英国服装设计师麦克奎恩就以森林为题材,以猛兽为创作背景,并大胆地将牛仔服、迷你裙以及硬朗夸张的夹克服饰等现代化元素进行结合,旨在实现回归自然之意。又例如西方盛行的燕尾礼服正是对燕子尾部进行模仿而设计出来的;孔雀舞中所使用的孔雀裙正是依据孔雀造型而设计出来的。设计师们来源于自然的灵感不仅体现在衣服的'造型上,还体现在袖型方面,像蝙蝠袖、荷叶袖、马蹄袖等;体现在领型上,像葫芦领、花瓣领、燕子领、青果领等;体现在服饰面料上,像仿生裘皮、仿虎皮、仿鹿皮、仿金钱豹皮等,这些面料不仅手感良好,而且形象逼真。

  2.灵感来源于艺术。

  灵感同样可以来源于艺术领域,像绘画中的色彩、摄影中的光线、舞蹈中的动感与节奏、音乐中的和声与旋律等都可以成为激发设计师创意思维的重要源泉。例如,服装设计大师圣罗兰将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著名绘画融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之中,创作出了经典的蒙德里安风格时装,即在针织短款连衣裙上用黑色的线与红、白、黄原色块组成,展示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时装界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又如意大利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费雷,由于他早年是学习建筑,所以在此影响下形成了一种立体化的服装风格,其设计特色在于清晰的线条与非对称的戏剧化比例。

  3.灵感来源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服装设计师灵感以及创意思维产生的重要源泉,不同的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艺术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创作的基本因素。历年来,民族化的服装作品都备受喜爱,所以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民族文化来进行设计。除此之外,每一季度或年度的流行资讯也可以是服装创意思维的灵感来源,设计师在正确把握流行脉搏的基础上,确定服装设计主题,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设计同样可以成就大量的优秀作品。

  三、服装创意的思维方式

  1.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基础成分之一,它不受人类思维活动中任何条框的限制,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通过想象、探索、推测等手段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不断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突破原有领域的目标。发散思维是一种具有探险性质的思维方式,而且是服装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典型方式之一,在创意思维开始之时,它一般起着主导作用。在服装创意的构思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发散思维往往能得到更多更好的选择方案,例如:在题材创意方面,我们可以有音乐题材、绘画题材、民俗题材、自然题材、科技题材等等;在造型创意方面,我们可以有圆形轮廓、方形轮廓、A形轮廓、H形轮廓、X形轮廓等等;在色彩创意方面,我们可以有对比色调、大自然色调、中性色调、宇宙色调、近似色调等等;在面料创意方面,我们可以有皱褶面料、印花面料、天然面料、皮革面料、混纺面料等等。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我们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设计形式、设计手段以及设计成果。

  辐合思维是将多种信息有效合并为一个新的创意信息的思维过程,从量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减少的过程,但其结果却是产生一种新生事物,所以它也是一种颇有效果的创意思维方式。比如,给一件普通的无领、直襟衬衣镶上牙边,同色异质或者异质同色,另外有选择地添加一些装饰性较强的纽扣,便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特色。

  只有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获得创意思维的成果。发散思维与设计者的灵感、想象力密切相关,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而辐合思维则与设计者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以及设计语言的表达能力密切相关。它们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恰有殊途同归之意。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得到最好、最合适的设计方案。

  2.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就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事物,就是研究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特征的一种思维过程,从实质上来讲,它是一种同时性的横向比较思维。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以分析研究事物为基础,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研究,找到事物之间最根本的联系,以有效解决问题。

  纵向思维,是一种以事物的产生、发展为线索的历史性的比较思维。通过对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与比较,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事物发展的反复性与复杂性。服装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复杂过程。例如英国的一位时装专家在多年观察与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人的审美心理和服装样式的兴衰规律设计出一个时装样式规律表,以表明服装演变的不同阶段以及人们在服装穿着中的迥异心理状态。

  3.侧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所谓侧向思维,是指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暂时把思维重点转向其他事物,在获得启发之后,再将重点转移回设计主题之上,以获得优秀设计方案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人们习惯在原有环境、空间及范围内依据已有经验进行分析和推测,这种思维方法常常带有局限性,不利于视野及思维的开拓。所以设计师就应该有意识地转换视角、扩大范围、突破传统观念,善于从不熟悉的角度去观察和剖析事物,以获取新的设计灵感。

  逆向思维就是从所研究问题的对立面、反面、逆转等角度对原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所研究问题。这种思维方法要求设计师们从习惯性的思维中解脱出来,站在其对立面进行思考,有利于设计师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并逐步突破传统观念。

  4.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

  类比思维是一种从相似或形似的事物中获取启发的思维方法。它是依据不同对象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属性,不断开拓设计者的思路,为其提供更多新线索,促使设计者获得启发而实现灵感的迸发。对此,许多设计师在面料肌理的创新方面都巧妙运用了类比思维,在保持面料相似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既维持了统一又产生了对比变化,体现设计美感。所谓联想思维就是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的一种思维过程,它依据事物之间相反、相近或相似的特点,由此及彼而展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必须要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充分利用生活赋予我们的灵感与创意来进行设计,以创作优秀的服装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娟.浅析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性和实用性[J].艺术生活,20xx,(01):65-66.

  [2]刘施序,蒋卓君.谈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思维[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4):52-53.

  作者简介:陈楠(1982-),女,本科,讲师,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就职。

服装设计论文11

  [摘要]为了增强服装设计课程的活力,提高学生上岗就业的能力,我国很多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都引进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入手,借鉴其他各国的有效经验,对现代学徒制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根据我国服装设计的特点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状况的现代学徒制构建方法。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的解读

  现代学徒制是相比较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德国、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早在20世纪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这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传统的'学徒制中,学徒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技能与工作,他与师傅之间的关系只是学徒与个体经营者或者企业之间的协议关系,既没有政府介入也没有法律保障。现代学徒制度是传统学徒制度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创新、自我实现和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如果要实施,必须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合作来实现。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等职业院校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重视。因此,完善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部门以及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时间比较早,发展也比较完善,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有利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通过对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两条经验,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其次,学校应该制定学徒属性的管理方式,合理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和企业工作时间,使学生在学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到企业进行实习。

  三、我国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服装设计专业采用的人才培养还是以比较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来进行的,教学缺乏创意,并且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围绕教材进行,教师在讲台上照搬课本,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在作业本上进行练习,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创新思想。另外,学校的教师虽然拥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仅有的一点点实践的机会中得不到专业的实践指导,使实践教学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应有的比重和地位被削弱,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差,只会纸上谈兵。而且,在校学生缺乏直接参与服装设计实践的机会。虽然中职学校已经很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了,但是由于各方面工作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实习工作不到位,实习时间少,并且企业考虑到商业利益问题,并不会让实习学生亲自参加到工作中,学生只能够在旁边看着,这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上岗就业能力的提高。

  四、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中国特色的设想

  现代学徒制度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但是如何使之发挥其最大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探索出符合我国社会制度和经济社会的实施方法。

  1.更新理念。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的观念都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负主要责任,企业只需要进学校进行招聘就可以,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因此,要想使现代学徒制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更新理念,认识到职业教育中企业实践才是命门的事实,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获得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2.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进入企业现场观摩学习,采用师带徒的模式,邀请企业专业技师人员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同样,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也可以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学生亲自到企业,由专业人员带领、指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例如:在进行面料认知的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面料市场,由专业的面料辨别人员给学生介绍,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的方式可以增加他们对面料知识的认知。总之,现阶段我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比较缓慢,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符合我国中职院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理论。因此,教育各界以及中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研究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努力进行实践探索,提出符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和服装企业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刚.服装设计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5).

  [2]熊丽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英语校本课改研究[J].职教通讯,20xx(18).

服装设计论文12

  1服装设计中面料再创造的意义

  服装是最能体现当季流行趋势的一种要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明显,面料再创造已经成为服装设计的一个新方向。它不仅与服装时尚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也体现了设计观念的转变。面料再创造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其可以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自身的设计思路,充分发挥面料的可塑性,打造出一种全新体验的服装创作效果。就社会生活层面来说,面料再创造可以让一些细碎的面料得到再次利用,实现了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面料创新的要求,可谓一举多得。从服装公司的角度分析,旧材料再改造改变了原有服装材料的质感、观感和使用性能,实现了成本降低和服装产值增加的目的,而让服装变成了一种获取高利润的产品;从我国传统设计工艺的层面分析,面料再创造传承和发展了传统工艺的内在精华。

  2面料再创造的方法

  面料再创造的方法多种多样,使用概率较高的有印染、编织和刺绣,其中,最能够体现设计师创造力的是使用适当的手段对已有的面料进行二次艺术加工。面料二次艺术加工的核心思想在于将面料的'纹理、性能和样式等元素打散,之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纹理样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面料再创造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加法原则

  加法是指运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将一些相同材质或者不同材质的材料组合成立体、和谐、有创意的服装面料的再创造方法。加法能够实现强化服装表现力和渲染力的目的,为服装带来丰富、立体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加法原则的使用方式包括绣、印、染、绘、拼、贴、缝、堆和叠等。

  2.2减法原则

  减法是指将原有的面料使用抽、烧、烙、磨、撕、剪等方式,将局部去除或者破坏,从而达到一种特殊的肌理表达效果。减法原则与加法原则表现出的风格完全相反——减法原则给人一种含蓄、简洁的感觉。

  2.3变形法

  变形法是指在原本整齐、单一的基础面料上,用抽褶、皱缩、挤压等方式进行变形处理,赋予面料更加丰富多样的浮雕表现效果的一种再创造方法。

  2.4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在面料的再创造过程中,联合两种及以上面料的再创造手法。为了满足服装设计的个性化要求,设计师可以依照服装的具体风格和造型特征选择面料。采用综合法创造出的面料,其外形表达更加丰富、生动,能够呈现出一种亮眼的视觉表达效果和纹理显示效果。不管采用以上哪一种面料再创造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变,即为了让服装产生和谐的美感。再创造后的服装给人一种画龙点睛的感觉,而非画蛇添足。服装设计的面料再创造为的就是给服装创造全新的设计点和创意点。

  3面料再创造和服装设计的一体化表达

  3.1面料再创造和服装款式

  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服装的过程中,会特意突出已完成的服装设计成衣面料的表现力,甚至会将服装造型款式以弱化表达的形式突出面料的表达,依托经典款式的基本形态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服装面料上,那些大同小异的服装款式会因为不同的面料而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不管本身的面料多么单一,只要设计师将其合理搭配,再使用各种创新技术和手段,就会表达出不一样的色彩模式和纹理状态。

  3.2面料再创造和服装风格

  服装风格包含了整个民族的精髓、整个时代的特征或者某种思想流派。服装风格用单独的作品或者成组的作品表达了各种设计风格的要素,不管是服装独立展示的部分,还是其整体组合呈现模式,都能让人感受到艺术的个性化特征。如今的设计师们都在找寻创意突破点,其实质是在找寻独具自身风格的定位点。在追求服装设计风格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会加入时代化和社会化的审美情趣,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融于服装中。在服装设计中,即使是同样一种服装款式,只要更换了面料,其成衣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是因为服装面料这种多变的特点,设计师们才会创造出无数的服装设计风格。

  4结束语

  服装面料的再创造属于现代服装设计的核心思想,它表达的是一种理念。在对服装面料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巧妙使用各种面料,将面料再创造、再设计融入服饰的多方面,将服装设计以多样化、创新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带给人和谐的美感。

服装设计论文13

  【摘要】在服装设计上,中国与西方的设计思维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通过装饰思维以及“形的生成”两方面来阐述。而中国现代的服装设计教育要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深化认知,即服装史教学、美学教学、设计教学。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旨在区分中西方服装设计上的思维差异,并从中获得关于现代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设计思维;中西差异;启示

  ”随着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日本本土设计师凭借他们各自对服装独到的哲学理念征服了西方时尚界,凝聚东方哲学思想的艺术理念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一、源自东方的空间感受

  空间是艺术探讨永恒的主题,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空间的表现方式,人们可以解读出艺术家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方式。基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西方艺术对空间的感知和再现方法存在着本质区别。“物派”艺术关注的是存在于物体中的空间,日本美术批评家千叶成夫用陆地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的关系来说明“物派”的思想。在这里,陆地与海洋是相互依存的,陆地与陆地的关系是借助海洋向外围无限扩展延伸而连接起来的。在西方观念中,人们要创造出具有独立空间的存在物,而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自然空间是原本就在那里的东西,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在原本就存在的空间里存在着包括人们自身在内的一切。用韩国物派艺术家李禹焕的观点来说就是,“所有的东西在太初都已经实现了,世界就是这样向我们开放着,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呢?”

  二、物派艺术的空间观

  (一)物派艺术概述

  物派是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重要艺术现象。物派的作品风格特征是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将制作程度降到最低的限度,在遵从重力法则及其他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对普遍存在物进行组合。物派注重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普遍的物在特定空间中的特殊存在,并将空间以及由此产生的“场”的变化作为作品因素之一加以考虑,消解概念的物的存在,从而揭示世界的本来面貌。

  (二)神秘的空白—“间”

  “间”字在日文的发音为“MA”,日语《岩波古语辞典》中将其解释为“连续的物与物之间当然存在的间隔,由此产生休止的观念”。“间”包含了主客观两方面的知觉范围,大致与汉语“之间”的意义相近,意味着“时间的休止”和“空间的空白”。因此,“间”也具有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意义。“间”中包含着事物之间的间隔、停顿与虚空。日本的枯山水中用白沙与石块营造空白与距离,以高度象征的手法营造了一个精神空间,如绘画中的留白,诗歌中的休止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空白以“间”的观念来理解,是指一种状态或“机前”—空白处必须予人以期待,即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间”的关键在于不可分离的空间,强调相互对应的两方面或两种力量间的关系,并通过“间”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双方的力量。赋予虚无的空间以某种意味,是日本人特有的思考方式,是体验感与传统审美价值观结合后形成的。“间”就像一条长河流淌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三)物派艺术中的“间”

  物派艺术家菅木志雄认为,物体在与其他物体产生相互关系的状态下存在。他的作品注重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存在关系,通过揭示这种关系来揭示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存在方式。他的作品《无限状况》由方木块与窗台相互依存构成,观者会看到美术馆的室内空间与外面的空间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一体的景象。原本封闭的空间,在这件作品里与外面空间连接起来,观众的视线以及周围的空气似乎由内(作品)集中转向到外(外部空间),并向周围扩散开来。在这里,木块作为“间”的中介位置融化在周围开放的“气场空间”中,并引导观众去观看、感受这个“气场空间”的整体氛围。木块的位置暗示了处于自然空间中的人是无法脱离自然的存在。由此可看出,物派展示的是一个缝隙般的“气场空间”,使人与自然空间之间的“间”以及“气场空间”成为可视、可感的东西。另一位日本艺术家榎仓康二的作品《壁》,是在两棵树之间用混凝土筑起了一面墙,处于两树之间的墙使观众更注意周围特殊的空间分割与自己的关系,并通过周围的空间关系来强化自己的存在。榎仓康二通过观众身体的介入来探索自身与外界空间的关系。

  三、物派空间观中的服装设计表现

  自江户时代起,日本产生了许多新的审美价值观,如通(高超的鉴赏能力)、粹(风流倜傥)、伊达(侠义气概)、洒落(时髦)等。后来,审美开始关注物与物之间的空隙:屋顶使用宅瓦的话,房子面向街道那一侧的格栅就要选用大的;如果和服的腰带较宽,则只需加上一个装饰性的半领来达到平衡……几乎所有设计都开始关注起处于中间位置的“空隙”和空间。

  (一)对主体的“空置”—三宅一生

  1993年,三宅一生创造了PLEATPLEASE系列。该系列是三宅一生对布料进行独特的工艺处理,使之成为不会消失的褶皱形态。这个系列最大的特点是带褶皱的布料可以随着人体任意造型,予人体以极大的变化空间。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三宅一生并没有把人体放在设计的主要位置,而是把精力投入到怎样处理布料上。因此,这个系列可以使人看到“人体的抽离”,进一步发散,即人性的抽离,使其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抽象美。三宅一生对“空”的理解是“使其消失”。在作品132.5折纸系列中,他通过复杂精密的逻辑结构和对布料的钻研精神实现了通过折叠使服装的内部空间消失。在A-POC系列中,三宅一生借用现代科技使传统制作过程消失,用新型的技术制造出服装和家居系列产品。BAOBAO系列是一款可折叠的、由反光材料构成的、具有菱格纹结构的手提袋,他再次将载物功能空置,把目光从袋子本身转移到了都市周围的景象,使用反光材料使手提袋周围的环境投射到袋子上。这个系列的作品使三宅一生不仅瓦解了作品的内部空间,同时还实现了其对外部空间的映射。三宅一生将主体和核心部位的“空置”,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这种“空”的方式,使设计整体的结构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同时,主体的“空置”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周围的“边际”的存在,三宅一生依靠布料或反光材料划定作品所要展现的“空间气场”,再利用这一气场引导人们去感知周围边际的存在。这里衣服或者手袋连接了人与周围的环境,当人们穿上衣服、提着手袋时就与周围的空间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关系。

  (二)细节中的时空意境—山本耀司

  根据德国美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服装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是否能成为精神、心灵的表现形式。山本耀司注重对衣领、衣扣、衣袖、衣兜等处的设计,人们可以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设计师对时间与空间的意境体验。山本耀司的设计喜欢使用整块布料,以肩膀为基点自颈部最下方起自然下垂。如何达到颈部和下垂的布料间的和谐,则是山本耀司的兴趣所在。他较为注重在领口处营造一种流动感,有时松垮,有时收紧,山本耀司希望衣领的感觉可以根据穿衣者当时的心境自由变换。衣袖应根据肩部与臂的结构设计,在空间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山本耀司认为设计中要将肩斜、袖口和袖山(衣袖最上部的折叠线)这三处同时考虑到。添加衣袖的方法是决定款式的关键因素。衣袖的构思需要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开始,因为在身体的所有部位中,肩膀是支撑衣服的.关键部分,所以袖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肩斜的角度决定着衣服所有的功能性。服装的细节决定着服装最终的形态,山本耀司在处于流动状态的细节中把握着服装与人体微妙的内部空间,在细节的处理上实现了服装与身体之间的承上启下的联接、布料的紧绷与松弛的平衡。不仅如此,山本耀司还特别注重人穿上衣服时的感受与状态,因此,他对细节的处理是对状态、关系和空间的探索。

  (三)内外空间的翻转—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的设计建立在东方以及现代服饰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一直在寻求个性的解放,形式上不再一味地追求夸张的立体层次所带来的外观效果,而是注重穿衣服的主体—人的外在和内在精神。与其他的设计师不同,川久保玲常常把身体放在衣服之外,例如在CommedesGarcons1995年春夏系列中,像围裙一样挂在身体前面的西装外套,以及将“反穿”带入的服装设计。从反过来穿的衣服到跑到身体之外的衣服,川久保玲一直在探索服装与身体之间的内外、表里关系。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认为,身体作为人存在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是一个外部的对象。衣服虽然接触人的身体表面,但也可以说它是处在外部的。如果把衣服的表面看作是人的外部,衣服和皮肤之间的空隙就是内部;如果把皮肤看作是人的外部,平常被看作衣服的里面,同皮肤接触的部分就变成了外部。如此说来,反穿的衣服则是身体跑到了衣服的外部,也就是说把身体放在了向着内部的衣服的表面之上。本来应该在内部的东西来到了外部,而本来的表面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里面,服装与身体的空间关系不停地被改变着。川久保玲通过解构服装,创造断裂、分割、破旧的布料形态,翻转了表里内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身体内部与外部空间关系的探索。

  在物派艺术的空间观念中,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日本服装设计师都开始关注起处于中间位置的“空隙”与空间。三宅一生通过将主体“空置”,使作品散发出更神秘的力量;山本耀司在服装的细节中把握微妙的内部空间;川久保玲更是大胆地翻转了内外空间。他们的设计使人们可以感受到源自东方的、对于空间的独特情感,在“空隙”中追求人与物、衣与体、心理与精神的自在与圆融。

  参考文献:

  [1]潘力.间—日本艺术中独特的时空观—访日本当代建筑大师矶崎新[J].美术观察,20xx(1).

  [2]千叶成夫.日本美术尚未生成[M].范钟鸣,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3]鹫田清一.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M].吴俊伸,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4]黄笃.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J].中央美术学院,20xx(6).

  [5]王玉萍.凝练东方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中日代表性本土品牌服装的设计取向[J].中国艺术,20xx(2).,河南郑州。

服装设计论文14

  摘要: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穿衣理念也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对穿着打扮体现出了不同的追求,这便给服装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国家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服装设计不能再以满足某一国或某一区域的服装需求为主要设计方向,而应该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服装需求。从当前服装设计行业来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服装设计需要推陈出新,从教育理念入手对服装设计加以革新,以有效解决合理改善服装设计的现状。

  关键词:全球化;服装设计;现状;转变策略

  1前言

  社会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服装设计师必须及时了解并掌握全球化背景下服装市场所发生的变化,换而言之,服装设计的教学思路应当与当前服装市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致力于培养能够把握住市场走向,创新服饰文化并创造出更多新颖、潮流作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服装设计教育,应当始终掌握服装发展的趋势,以文化全球化和教育全球化为核心,不但进行反思和创新。

  2全球化背景下服装设计教育的现状

  2.1教育背景

  当前世界已经出现了经济文化的高度全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文化的全球化,将各种文化元素推动到国际间进行交流,不断碰撞融合造就了新的文化潮流。在这样的趋势下,一方面糅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等各个因素,改变了原本地域文化笼罩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导致服装设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服装市场对创新型作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教育成效紧跟时代的步伐,必须对教育工作本身进行改变,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譬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搭配、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等。

  2.2教育问题

  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可以分析得出,目前的服装设计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性,这对于服装设计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存在较大的阻碍,主要表现在:①教育特色不足。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别是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以来,让人们看到了“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换而言之以民族、地域文化为基调对在服装设计中寻找灵感绝对是未来服装设计的发展主流。②谈及教育问题,就不得不面对理论与实践,在服装设计教育中,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环节仍旧难以掌握,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式授课已经逐渐使教育本身与社会脱离。理论、艺术、文化如何通过实践设计和实践创新与社会接轨将逐渐成为一大难题。

  3全球化背景下服装设计教育的有效转变策略

  全球化营造了一个广阔的视域空间,让教育、经济、文化等发展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一些中西方的文化相互交汇,造就了新的流行审美元素,服装上的中文或英文字符就是最为直接的表现之一。这就意味着服装设计需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自身的内涵做出调整,以确保教育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对服装行业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这是相当重要的工作。

  3.1教育方向的转变

  在过去的服装教育中,更多是对学生关于服装的基本设计能力进行培养,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人才培养更多的可能性。现代化的服装设计教育,应当将教学方向重新定位。一是要打造特色教育,例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服装、装饰等方面的审美观念是不一样的,但并不意味着单一民族的审美观就得不到其他民族的认同。二是要更多地培养学生解读文化和流行元素,并用设计的手段展现创新过程的能力,因此必须对既往的理论引导实践或者是实践与理论分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例如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参与相应的设计竞赛、深入服装企业实地锻炼、组织或者鼓励学生自发到社会中获取创作灵感等。

  3.2教育内容的转变

  ①增加以民族文化元素为主的内容设计,例如中外历史、文字、图腾、民族特点、服装发展、市场变化等,让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世界,开拓其视野。②增加交流能力的训练,包括学生的外语能力、审美解读能力、美学元素的提炼和构建能力等,让学生拥有获取创作灵感、交流设计经验、认知和解读设计作品的综合能力。③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如平面设计能力、作图及手工能力等,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掌握更多的实践精要,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3.3教育过程的转变

  通过对教育过程的转变,提高教育效率。一方面是可以合理运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养等形式,增加服装设计教育的实践性,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同时,由学校带动学生以竞赛、工作室、兴趣社等为形式,让学生相互之间拥有更多的沟通和合作机会,营造互助、互动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当中,尝试开展多国家和地区的联合办学,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等进行改良,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获得的启发更多,也能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反馈。此外,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应当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例如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或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去实践和学习,通过对任务的有意选取,培养学生专研、探究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4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与时尚潮流紧密联系的教育工作,服装设计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走向为方向,不断改革自身的内容和手段。在全球经济飞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地域之间的文化形成了快速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趋势,因此全世界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都在发生改变,只有掌握这种变化,才能打造新形势下最具活力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静.浅论服装设计基础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措施[J].开封大学学报,20xx,(2).

  [2]杨琳.浅析文化大融合下的服装设计教育改革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科技,20xx,(9).

  [3]黎蓉.全球化背景下服装设计教育的思考[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xx,(2).

服装设计论文15

  摘要:全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大赛至今,举办了好几届了。随着赛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和赛制的不断改变,让更多的高职院校有机会从省级技级大赛中脱颖而出参与到全国技能大赛中。通过技能大赛改进办学思路,加快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技能大赛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职院校服装技能大赛由教育部组织,以弘扬“工匠精神”,坚持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拔尖人才提供很好的平台[1]。各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这项比赛,已经把它看作展示办学实力和专业特色的最好的实力证明。从大赛赛制内容来看,主要体现对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上。所以院校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操教学高低会成为专业发展的制约,在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的职业学院大多是国家级示范校。他们教学质量高,专业招生好,专业发展快。通过以下几点,浅析以赛促教进行高职服装专业在教学上的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创新。

  1高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教学现状

  1.1专业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不配比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要针对的是服装工程方面的课程,因专业名称有“服装设计”,很多中职学生都会认为是服装设计方向。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才是真正的培养服装设计师方向的专业,生源来自艺术生。而在课程设置上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设计和工程都兼有专业,虽偏向于服装工程,在学分上两者占有的比重也差不多。而专业实践上学分本来就不多的情况下还分成了设计和工程各占一半。每个学期只能制做一两件服装,大学期间最多制作过十多件服装,导致学生就业无法与企业接轨;而在设计上面,他们不是艺招生,在绘画和色彩上功底差,在设计灵感也缺乏。再加上课程设置上非设非工的,学生只能学到皮毛,各方面都不专业。

  1.2教学内容跟不上市场要求

  大部份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理论[2],十几年不变的教着同样方法和工艺手法,从不走访工厂和一些高订加工作坊。每隔两三年新版型和新工艺就会发生改变。在工艺上例如一些西装双嵌袋袋盖不粘衬,让袋盖更粘服于衣身;开衩在结构和工艺改变也比以前更快捷方便。只有老师不断的进步,才能让学生就业跟得上市场的要求。

  1.3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保守

  在一些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中,有些老师通过期末闭卷考理论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且闭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进行统分。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实践,到了期末通过死记硬背蒙混过关心理严重。服装结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变通,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上还是在黑板上画一笔,学生在下面照猫画虎跟着画,一学期学生才学到一两件结构款式。

  1.4在学生生源上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近几年,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生源来自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两个地方。他们通过单招或统招同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中职学校学生在中职时期已经学习过一些服装方面的相关课程。进入高职学院学习,他们会同普通高中同学又要从零开始学习服装方面的课。虽然同一个课程高职会比中职有一定的深度,但前期必竟会跟普通高中的同学一起学些重复的服装相关知识务必恶杀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以赛促教对高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改革创新

  2.1按学生兴趣组建课外工作室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通过对服装专业学习,会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重点和兴趣都有一定的偏重,可以根据他们喜好分成几类兴趣小组[3]。他们可以通过所学,在校外自己承担一些小的业务,通过老师课下指导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比如:有些学生喜欢营销可以拉一些小订单并组成服装营销团队;喜欢结构和工艺的同学可以承接营销团队的订单;喜欢立裁的同学,可以承接做一些小礼服。学校给他们一个开放式的工作室,他们可以利用课外加工制作,老师只承担某个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

  2.2中职和普高学生专业课程分层开课

  中职学生跟普高生一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由于前期很多课程都跟中职所学的差不多,让他们学习上出现停止不前,以致丧失学习的兴趣。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参与服装技能大赛。在选择服装工艺这块的选手时,老师喜欢从中职的学生中选择,因为他们在服装工艺上比普高生更快更好,但培养这类的选手必竟是少数人,也不是一朝一夕。从以赛促教的方式,中职学生可以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分班或分组上课,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难度、广度和提高作业的要求等等。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他们还是学校技能大赛的种子选手。

  2.3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进行调整

  全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大赛,赛制内容不管是设计还是工艺都要求学生要具有立裁技能。但很多一些高职院校还是重平面结构轻立体裁剪,导致学生在大赛中没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将立体裁剪课程代替服装结构,通过立裁拓成样板,与后续服装成衣工艺衔接。

  2.4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通过全国高职的服装设计与工艺的技能大赛中,优秀选手在现场的表现和操作手法,都运用的新知识,新工艺,也结合了市场企业的的技能培训方法[4]。例如,在20xx年的高职全国服装技能大赛的工艺赛项中,十个小时要求缝制一件女西服,优秀的选手可以提前四个小时完成,而另一些选手十个小时都没有完成,选手之间差距很大,也体现出教学方法,培训方法的落后,从女西服的立裁或结构方法的技术不熟练,服装工艺的过时老套。

  3结语

  高职服装技能大赛是培养应用型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比赛中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提高专业技能,不断与企业交流学习,专业上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学生才能在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缩短校与校之前的差距。

【服装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服装设计论文开题报告03-28

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4-21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06-23

信息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07-16

服装设计中的个性化体现论文07-19

服装设计开题报告11-07

服装设计专业简历03-27

服装设计实习报告06-13

服装设计实习总结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