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2-12-23 14:55:44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专业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1

  摘要

  物流是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样依赖于物流体系的高效运作。我国物流体系的发展是快速且有成效的,但是却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增长速度,因而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前进步伐。鉴于物流发展对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电子商务物流应该按照现代化、信息化、柔性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

  物流;电子商务物流;职业岗位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通过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企业的介入,从而理解物流对电子商务是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造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使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

  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电脑和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应的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模式,而且对产业间的融合与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具有高效、广泛的特点,电子商务自产生以来,其自身特点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以一种十分迅猛的速度发展。

  二、调查方法

  (一)实地考察

  通过到本地某电商发货站进行社会实践,我深深认识到建立良好的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性。影响和制约电子商务物流规模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获得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撑。没有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持,商品不能及时送到买者手中,电子商务就要失去买方基础与发展的依据。

  建立良好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从搞好共同物流配送着手。共同物流配送是指为了实现物流合理化,将多个货主的货物或商品集中在一起,由一个物流业使用一个物流配送系统进行统一配送。这是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初期的有效方式。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由于业务规模不大,为了有效降低物流费用,提高配送服务效率。防止多余的交错运输,需要大力推行物流共同化,特别是要搞好共同配送。共同配送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挥企业人、财、物及时间等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果。物流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相适应的`配送方式才能保证物流的顺利进行。

  (二)查找资料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由于电子商务所独具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等特点,以及高速、廉价、灵活等诸多好处,使得电子商务物流在运作特点和需求方面也有别于一般物流,使物流具各了一系列新特点。

  1、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适时化及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各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2,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形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以及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流程中,而在我国由于物流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低,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网络化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内联网(Intranet)。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基于Internet的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智能化

  智能化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以及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需要通过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来解决。

  5、柔性化

  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

  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通过查找资料,习得了近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加深了对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趋势和发展成果的把握。更理会了电子商务物流有别于传统物流独一无二的特点。

  三、SWOT分析

  (一)优势

  1、能够实现货物的高效配送

  在电子商务系统中,配送体系的信息化集成可以使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集成仓库”,在统一调配和协调管理之下,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这样情况下,货物配置的速度、规模和效率都大大提高,使得货物的高效配送得以实现。

  2、能够实现配送的适时控制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借助于网络系统可以实现配送过程的适时监控和适时决策,配送信息的处理、货物流转的状态、问题环节的查找、指令下达的速度等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无法比拟的,配送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化处理、配送过程的动态化控制、指令的瞬间到达都使得配送的适时控制得以实现。

  3、物流配送过程得到了简化

  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下,物流配送中心可以使这些过程借助网络实现简单化和智能化。比如,计算机系统管理可以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和易于操作;网络平台上的营业推广可以使用户购物和交易过程变得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物流信息的易得性和有效传播使得用户找寻和决策的速度加快、过程简化。很多过去需要较多人工处理、耗费较多时间的活动都因为网络系统的智能化而得以简化,这种简化使得物流配送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劣势

  1、供应商吸引力有限,产品品类有限

  2、网站运营经验不足,比价能力有限

  3、用户服务能力一般,用户体验性差

  (三)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引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这也将从市场、政策、管理和服务等各个层面上对我国物流业提出更新的要求,同时也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快。虽然基础设施还需要提升改造,整合集成,但完全可以作为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的主体正在形成,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企业物流已经逐步从企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化的物流部门。这些条件使我国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在向“物流大国”迈进。

  (四)挑战

  (一)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基础十分落后

  我们知道,即使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并驾齐驱。但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尤其滞后;人们在重视电子商务的同时,却对物流配送系统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加剧了物流对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瓶颈作用,限制了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优势的发挥。我国由于观念、制度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物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差距较大。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国在关注电子商务的同时,应当以更大的精力建设基础物流平台系统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配送服务系统,逐步改善我国的物流平台,建立物流产业。

  (二)物流配送方面的专业人才稀缺

  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外的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国外高校都设有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许多有用的人才。而我国在物流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国内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低,操作不规范。

  (三)与物流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的同时,必然要在企业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而制度、法规的不健全则阻碍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再分配。因此,我国应当致力于改善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筹资机制、产权转让机制、用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社会环境。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2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象 牙塔与现实社会的过度阶段,有的同学选择继续做着梦,有的却已在为自己铺着通向现实的路。埋头苦读、勤工助学、社团、兼职,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打算,第二专业也会成为其中不可忽略的选择。第二专业通常简称“二专”,指的是在一些大学里学生除了本专业以外,还可以通过申请选择修读的第二个专业,其与辅修专业的区别在于完成学业后可以拿到第二专业的学位证书(一般会注明是第二专业),而辅修只有辅修证书。于此相对应的,第二专业也要比辅修完成更多的课程,同时还要撰写毕业论文(而辅修是不需要的)。当然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具体规定,所以我们四人小组对鲁东大学大一部分学院的同学 “关于大学生第二专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8份。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想充分了解同学们对第二专业的态度,包括对学校设置二专专业的看法及选择二专的目的,对报名费用的承受情况和对二专的了解情况等。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想更好的了解二专在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了解的情况,为同学们提供比较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同学们的选择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能够对学校第二专业工作有所帮助。

  附:关于大学生辅修第二专业的调查问题

  1、你对目前你所学的专业是否感兴趣? A是B否

  2、如今众多企业并不看重第二专业学位证书,你是否还对学习第二专业抱有兴趣 A是B否

  3、如果报选第二专业,你更倾向于哪个专业?

  A与自己专业有关的B比自己专业就业前景好的C自己感兴趣的

  4、如果二专的上课时间和本专业的上课时间冲突了,你会怎么选择? A第一专业B第二专业C两个都不去

  5、学习第二专业将占用你大量的课余时间,如果报考了,你能坚持下来吗? A能B到时候在说吧,坚持不下来就退出

  6、第二专业的学费对于你的家庭来说可以接受吗? A能B不能

  7、报考第二专业的目的是什么?

  A学习知识B多拿个文凭对找工作有帮助C打发课余时间D转专业未成功E同学或家人建议F其他

  8、你对你所感兴趣的第二专业的了解来源是什么?

  A二专所在学院的介绍B师哥师姐的介绍C学校相关网站的查询D其他

  9、如果学校增加二专的专业,你希望增加什么专业? A经济类B学术类C技术类D文体艺术类E其它

  10、你对学校第二专业的设置有何意见?

  从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中可以看出,作为大一即将升入大二的学生来说,是否辅修第二专业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选择。在名义上,双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完成辅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它教学环节,总学分不低于一定学分,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前提下,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可以从调查问卷第一个问题的比例中得出如下结论: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同学都认为自己所在专业的学习是远远不足以适应社会的,换言之,只单纯完成自己所在专业的学习,不足以提升自己本身的竞争力,不足以获得足够的价值体现。

  从第二个问题中则可以看出,对于第二学位证书在竞争中的实际意义,大一的学生也不能做到完全了解。因为认定无法分明,致使对于前路界定十分迷惘,而之所以辅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的目的也在于为日后的就业作铺垫。

  从第三个问题中显而易见,双学位或者第二专业的存在对于大一学生而言,唯一的价值或意义仅限在服务于就业前景,而关于充实自身或挖掘自身则占了较少的比例。同时也可以看出,部分学生认为,一旦第二专业与自身当前专业相关联,那麽无论是接受或是继续斗较为容易。二者的相辅相成可以使得辅修变得顺理成章,也同时可以节省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第四个问题只针对偶尔出现的个别情况,得出的结论却与预计认知出现了不符——即选择第一专业与第二专业的人数几乎持平。可见,当第一专业与第二专业出现冲突时,被优先考虑的是二者相比哪一个选项有更大的利益可得。或说,二者哪一个会对之后的影响更大,会对今后的路途更有帮助。

  第五题的调查情况基本与预计相符,第二专业将占用大量的课余甚至课上时间,毋庸置疑。正因为如此,该如何坚持或能否坚持成为了辅修第二专业的学生必须明确的议题。大一的学生经过了近一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如何分配时间利用时间,已经有了自己的大致计划。但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如此,这种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算作充分把握了时间仍然有待商榷。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同学在辅修第二专业前,已经无法确定自己能否合理平衡第二专业与第一专业的关系。

  相比于前五题的数据,从第六题的调查比例中可以明确得到结论:即便一个学分一百元的数目听来十分庞大,但是明确了辅修专业后,学费并非是不可接受的数目。在调查结果中,大一学生们大多认为,相比于对今后试图获得的生活,前期的投资即便不是微不足道,也是在可以接受且必须投入的范围之内。

  第七题所得的数据再次验证了前文的结论,大一学生辅修双学位或第二专业的目的是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做铺垫,而关于兴趣的发挥被放在了较小的比例中。“学习知识”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服务于“对工作的帮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辅修第二专业咨询时,再三强调“凡学习期满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工作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学生对此仍旧并无太大认同感。在调查过程中,有极大部分同学认为第二专业并无足够的影响力,仅是抱着“加重筹码”的心态进行辅修学习。

  从第八题中可以明显看出,些年来允许学生修读第二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要求也逐渐降低。但从中也出现了问题,即第二专业的认可度大不如前,第二专业的证书在找工作时一般和此专业的学生一般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作为自己第一专业的辅助还是有帮助的,具体的认可度还要看不同的用人单位自己的喜好,这值得报考第二专业的学生深思。

  关于增设第二专业,从调查比例中分析可得,几乎所有参与调查者都认为学校开设的第二专业较少,这便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一)专业较少,选择较少,部分同学对于学校开设的专业没有兴趣,无法辅修第二专业,索性不进行辅修。

  (二)专业较少,则对于之后就业工作的帮助也较少,甚至认为辅修了对于今后的就业

  工作也无甚帮助,不如不进行辅修。

  (三)从比例中可得,经济类人才即便已经日趋饱和,但仍然是学生心中易于就业且收入较高的领域或行业。

  (四)同时,掌握一门技术也成了部分学生心目中为日后铺垫道路的另一方式。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3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法学专业因其就业面狭窄,已经成为低就业率的一个专业。调查表明,法学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比较理性,明显感到就业的压力。调查同时显示,法学专业学生将报考公务员列为就业首选目标,大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是就业首选地,对就业后收入期望值偏高。

  一、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法学专业对人才高素质、高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近年来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二、当前就业形势

  “法学怎么了?”这或许是当下所有关心法学的人最想问的问题。从红极一时的“专业龙”变成了“专业虫”;从耀眼的“就业精英”变成了垫底的“就业劳工”;就业已冷到哈气成冰,每年却仍有那么多考生报考得热火朝天。近些年来,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专注的问题。无论是“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是“西政学生卖糖葫芦”,种种新闻媒体夸张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法学教育的忧思与考量。根据法学专业历年就业情况,形式之所以严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扩招。太多院校跟风设置法学专业,致法学专业太多太滥,才最终导致法学这块“优质蛋糕”变了味。事实也确实如此。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未对高校设置法学院系设定统一标准。设置法学专业的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也使得我国高校出现许多“法学专业目睹之怪现状”,如一些理工院校为升综合大学而设法学;一些专科院校为提升品牌而设法学;一些院校虽设有法学,却没有专职教授,甚至没有科班出身的法学老师……据不完全统计,XX年,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92所;20xx年约为560所,4年所增数量几乎与过去20多年积累的数量持平;截至20xx年底,该数值更是达到了634所,法学一跃成为了目前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三大专业之一。至此,我国高校的“法学大跃进运动”也成功完成了三级跳。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万左右的法学本科在校生和22万左右的法律专科在校生,比30年前增长了200多倍。一方面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招生量在“大步向前”,另一方面,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却是“步履蹒跚”,这就把大量“法学遗民”堵在了就业的高速路口。

  ②司考。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制度,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前进脚步。

  ③专业教育。法学专业就业面的狭窄及其过高的门槛,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只是根据传统着眼于培养在法律职业部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而没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着眼于更为宏观的市场需求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

  ④法学是一门社会学科,要求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就拿律师行业来说,律师所提供的商品是服务,所出卖的是自己的办案经验和法学知识的结合物,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法学知识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利益。这就需要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有一定的办案经验,这样才能很容易的找到法律工作,而其恰恰正是法学毕业生所缺少的。一定程度上正是法学专业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脱离社会实践的法律知识是没有生命的。

  ⑤期望值过高。法学学生毕业后更青睐机关单位,对薪资、社会地位的要求比较高。

  三、直面困境,问计未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尽早培养一些以后需要的素质,尤其是一些综合素质的提高,法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至关重要,只有在学习期间锻炼这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所学能为以后所用,这样方可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去;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领域,像在地域选择上可以考虑艰苦地区,在具体职业的选择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法律职业,而去选择一些新兴职业。

  由于法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专业学生在充分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要深入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到公、检、法机关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学习实务操作,获得一些经验,并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法学天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所以学生绝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法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四学习时,只要有各种可能的就业选择,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尝试(主要是参加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

  学生可以选择考研、参加司法考试、参加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等来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学习一技之长,比如速录技术,进入法院当书记员也是不错的就业渠道之一。最关键的是不要眼高手低,有时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学生不愿去做而已。

  我国目前注册律师大约有14万人左右,律师事务所1万多家,每9000人平均拥有一名律师,其中北京是每1300多人拥有一名律师,上海是每1800多人拥有一名律师,而美国纽约是每200人拥有一名律师。从律师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发展极不平衡。广东、北京的律师都在万人以上,大约占到全国律师总数的17%,而青海省只有400多名律师,个别牧区只有一名律师。全国律师每年办理业务大致在900万件左右,业务收入在90亿左右,律师人均收入在7万元左右,平均每件收费在千元左右,但是律师年收入仍然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北京最高,律师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上海也在20万左右,江浙在7万元左右,广东在5万元左右,而在有些西部省份律师年平均收入也就只有5000元左右,甚至更少,其差距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无论是执业人数占整个人口的比例,还是律师界中高学历、外语人才所占的`比例,以及中大型律师事务所占律师事务所总数中的比例,中西部律师业与东部发达地区律师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直接导致律师收入的差距悬殊,并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改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律师业发展的巨大反差,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律师正在向东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

  因此,综合以上来看,从个人生存和利益来考虑,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律师业发展环境最好,也最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光看这些平均数就认为律师行业形势一片大好。律师是强弱差距悬殊的行业,知名大律师年收入上百万、上千万的都有,但有很多律师都是疲于糊口,年收入不过万,有的甚至无钱交纳年检会或会费而被迫转行。对于初入行的律师来说,90%的其收入都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虽然说成功的标志不是钱,但是对律师来说,其最有力的评价标准是收入。另外,律师的执业环境也很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从事律师行业上的巨大障碍。

  社会不是完美的,律师行业也同样有不尽人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律师业只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选择了律师,就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也终有成功的那一天。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4

  一、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我们促销一种产品时,首先我们必须对产品的相关知识及厂商的具体情况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大量的相关知识的贮备可以使我们能在促销过程中面对顾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自己的介绍可以使顾客了解产品的一些具体问题,能使客明明白白的消费。

  法学专业对人才高素质、高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近年来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二、当前就业形势

  第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

  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说到这一点,其实除了校方,学生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学生在这一方面自己应该主动做好与社会的.对接。

  “法学怎么了?”这或许是当下所有关心法学的人最想问的问题。从红极一时的“专业龙”变成了“专业虫”;从耀眼的“就业精英”变成了垫底的“就业劳工”;就业已冷到哈气成冰,每年却仍有那么多考生报考得热火朝天。近些年来,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专注的问题。无论是“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是“西政学生卖糖葫芦”,种种新闻媒体夸张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法学教育的忧思与考量。根据法学专业历年就业情况,形式之所以严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扩招。太多院校跟风设置法学专业,致法学专业太多太滥,才最终导致法学这块“优质蛋糕”变了味。事实也确实如此。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未对高校设置法学院系设定统一标准。设置法学专业的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也使得我国高校出现许多“法学专业目睹之怪现状”,如一些理工院校为升综合大学而设法学;一些专科院校为提升品牌而设法学;一些院校虽设有法学,却没有专职教授,甚至没有科班出身的法学老师……据不完全统计,XX年,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92所;20xx年约为560所,4年所增数量几

  乎与过去20多年积累的数量持平;截至20xx年底,该数值更是达到了634所,法学一跃成为了目前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三大专业之一。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万左右的法学本科在校生和22万左右的法律专科在校生,比30年前增长了200多倍。一方面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招生量在“大步向前”,另一方面,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却是“步履蹒跚”,这就把大量“法学遗民”堵在了就业的高速路口。

  ②司考。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制度,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前进脚步。

  ③专业教育。法学专业就业面的狭窄及其过高的门槛,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只是根据传统着眼于培养在法律职业部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而没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着眼于更为宏观的市场需求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

  联合融资销售。出于资金和人力的需要,几个人结合在一起可能在本地销售,也可能卖给异地商人。这类销售方式在亳州市谯城区比较多见,因为,中药材经营是需要不少流动资金和费神的经营。

  ④法学是一门社会学科,要求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就拿律师行业来说,律师所提供的商品是服务,所出卖的是

  自己的办案经验和法学知识的结合物,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法学知识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利益。这就需要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有一定的办案经验,这样才能很容易的找到法律工作,而其恰恰正是法学毕业生所缺少的。一定程度上正是法学专业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脱离社会实践的法律知识是没有生命的。

  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四川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

  ⑤期望值过高。法学学生毕业后更青睐机关单位,对薪资、社会地位的要求比较高。

  三、直面困境,问计未来

  可见,受到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影响,IT被广泛认为是如今最容易创业成功,且收效最大的领域。但这与大学生们的想法有所偏差,比起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IT行业,

  更多的大学生宁愿在成本、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收效相对较快的批发零售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寻找机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尽早培养一些以后需要的素质,尤其是一些综合素质的提高,法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至关重要,只有在学习期间锻炼这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所学能为以后所用,这样方可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去;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领域,像在地域选择上可以考虑艰苦地区,在具体职业的选择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法律职业,而去选择一些新兴职业。

  由于法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专业学生在充分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要深入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到公、检、法机关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学习实务操作,获得一些经验,并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法学天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所以学生绝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法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四学习时,只要有各种可能的就业选择,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尝试(主要是参加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5

  调查主题:

  大连瓦房店轴承集团经济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1月12日

  调查对象:

  经济账目

  调查方式:

  深入调查

  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地处辽东半岛、大连北部的瓦房店市。这里有沈大高速公路和长大铁路及大连海港、空港,交通十分方便。这里有绵长的海岸风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苹果之乡,更是中国轴承的发祥地。现状:

  目前,瓦轴集团公司正全力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以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轴承产品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国家的.研发中心,加快步伐进行技术改造,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按照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积极进行资本运作和加快国内外轴承市场的整合与重组,选择投资者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到20xx年,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ZWZ产品成为世界八大轴承品牌,瓦轴集团进入世界轴承企业前七位。

  内设部门

  内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规划发展部、技术中心、财务稽查部、经济运行部等。分支机构下属瓦房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瓦房店轴承集团精密传动轴承有限公司、瓦房店轴承集团精密转盘轴承有限公司、瓦房店轴承集团特钢有限责任公司、瓦房店通达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瓦房店轴承锻压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瓦轴集团轴承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团、瓦房店轴承动力有限责任公司、瓦轴集团非标准轴承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瓦房店轴承钢球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瓦房店轴承医院有限责任公司、瓦房店轴承教育培训中心、大连技凯瓦轴工业有限公司、大连光洋瓦轴汽车轴承有限公司、瓦房店鸿承机械有限公司等。

  一、公司本年度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单位:人民币元)

  利润总额39,625,099.82净利润:28,130,092.3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x31,759,810.95主营业务利润:257,646,874.14其它业务利14,172,294.78营业利润:31,241,789.38投资收益:14,482,753.15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6,099,442.7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4,300,533.58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减少)额24,621,321.90x“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中扣除

  的项目及涉及金额:债务重组损失:-5,802,484.78元;其他非经常性收益(损失):2,172,766.17。

  二、截止报告期公司三年的主要会计资料和财务指标:

  单位:人民币元

  指标项目20xx年主营业务收入:1,246,487,394.94净利润28,130,092.34总资产2,098,581,430.95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1,035,855,717.34东权益)每股收益0.085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08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0.096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3.14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3.01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0.32现金流量净额净资产收益率%2.72加权净资产收益率%2.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31,759,810.95的净利润

  三、报告期内股东权益变动情况及变化原因

  单位:人民币元

  项目股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

  期初数330,000,000.00521,160,100.2136,953,314.65

  本期增加-5,318,225.352,767,482.17

  本期减少-

  期末数330,000,000.00526,478,325.5627,403,025.27

  变动原因债务重组收益等本期计提

  法定公益金未分配利润股东权益

  项目12,344,227.36124,193,984.791,012,307,399.65

  期初数1,383,741.0914,078,869.0823,548,317.69

  本期增加

  本期减少13,701,512.64138,272,853.871,035,855,717.34

  期末数本期计提本期利润结转变动原因

  但是瓦轴也是有它的弊端和不足,为适应国内外顾客对产品高层次的要求,根据公司的“十五”规化和20xx年远景规化,公司已着手进行轴承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和采用高新工艺技术对产品实施提高精度等级和寿命的技术改造。届时,公司将更进一步地满足顾客的期望,为顾客提供充足的产品,为用户的发展做出瓦冶轴新的贡献。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6

  加强实践教学是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如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为此,我们向本校针推专业本科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实践教学问题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表1显示,认为实践操作较适用于技能教学(86人,87.8%);认为实践操作较适用于临床课教 学(83人,84.7%)。

  表3显示,大部分(86人,87.8%)认为临床实习 岗前培训有必要。

  表4显示,认为临床实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为理论知识不扎实(52人,53.2%),其次为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差(25人,25.5%)。

  表5显示,认为较适用于实习教学的教学方式为临床案例(83人,84.7%)。

  2 讨论

  3.1 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基本技能

  目前中医以技能为主的课程及临床课程,尤其是一些操作技巧、检查手法、临床实例、解剖部位等,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单纯用讲授法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领会,不便于记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调查表明,针对技能教学运用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快的使学生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临床实习乃至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临床课程的教学,案例教学法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汲取诊疗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强化正确辨证方法,从而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很有帮助。技能培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技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即获得较扎实基础,而不应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调查表明,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机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目前,教学中技能性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时数比例约为3:1~4:1,显然不能满足技能教学的要求,应进一步调整。调查表明,改革技能课考试办法,摒弃以往的以笔试问答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以临床实际操作或实验操作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对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而技能课考试中笔答试卷和技能考核较合适的分数比例为1:1。

  3.2 加强临床实习,提高临证辨析诊疗能力

  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缺乏对医院的了解,临诊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差,进入新的角色迟缓。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结束后,可安排短期的临床基本操作训练和中医临诊技巧训练,以强化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并加强 学生医德医风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在正式实习前,对临床工作能有大概印象和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是必要的,但目前仅有部分专业开展,需要进一步推广。针对临床实习时进行出科考试必要性的调查,认为必要和没有必要的大体相同,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部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使他们作出了否定的选择。实行出科考试制度,可以达到促进实习积极性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并避免流于形式。针对临床实习中所遇到困难的调查,感到理论知识不扎实的比例较大,这说明,实践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要求我们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结合。另一个困难是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差,这是每一个刚接触临床的学生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只有通过不断临床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渐提高,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促进实习的积极性。关于实习教学所适用教学方式的调查显示,多数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效果良好,生动直观,易于理解,通过病例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实习带教中值得提倡的教学法。而实践操作可以面对真正的患者,进行真正的治疗,体验并逐渐提高疗效,对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极大地促进。专题讲座可以就临床适用经验、突出问题、新型疗法等有针对性的进行,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

  【参考文献】

  高宗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的体会[J].大理学院学报,20xx,(2):55-56.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7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东营市实验中学提出了“树名师、育优生、创特色、兴名校”的工作目标,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着力提高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为了做好学习与实践结合文章,改善和促进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按照上级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的要求,我校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认真的调研工作。

  一、调研主题:

  东营市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调查

  二、调研目的:

  通过开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调查,详细了解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规划现状,掌握学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需求,科学指导校本培训工作,为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三、调研组织单位:

  学校教科室

  四、调研开展情况

  (一)调研时间:20xx年11月15日—11月30日期间进行。

  (二)调研范围:全校教师。

  (三)调研方式:由学校统一设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一览表》,组织教师针对个人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思考和规划,学校统一收集分析。

  (四)、材料收集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共向全校196名教师发放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一览表》,有108名教师按要求填写了调查内容,并提交了调查材料。

  五、调研总结

  (一)、各层次教师专业发展愿景比较分析

  从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层次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愿景有共同点,就是都普遍趋向于由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有骨干教师到教学名师,再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这样一个基本定位,这说明广大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方向是明确的,发展定位是正确的。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具体定位是期望在相应的阶段能够成为省、市、校各层次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各类名师,由此可见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目标过程中很看重省市校对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各类名师的评选和培养活动,已经将其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要成长平台。

  二是在具有基本一致的方向定位基础上,各层次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愿景也各有侧重点。初级教师基本上是以适应教学岗位、做合格教师为基本定位,向学科教学骨干和学校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直至成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目标努力。中级教师多数是以学科教学骨干教师为基本定位,向学校教师标兵、教学名师、省市级教学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方向努力。而高级教师则以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和省市校名师为努力方向。同时,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还普遍将职称评聘作为个人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既说明职称评聘对引导和激励教师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前中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承受的巨大压力。

  (二)、实现专业发展愿景目标的主要措施

  从调查情况分析,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愿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加强学习,主要包括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2、在工作中学习、积累,加强基本功训练,实现专业发展目标

  3、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加强教学反思,写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5、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积极参与校本研训活动

  6、到名校学习,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观摩优秀教师课例。

  7、积极参与省市校教育科研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开展课题研究。

  8、向名师学习,抓住一切听课、学习集会,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向优秀教师学习

  9、选择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等方面接受指导

  (三)、存在问题

  综合来看,无论目前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理解是否到位,对个人专业发展愿景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措施是否科学可行,仔细审视这些愿景不难发现,教师们的愿望都是希望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绩,取得进步,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发展和成长是教师的共同愿景。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教师对专业发展问题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多数教师将教师专业发展仅仅理解为是知识的积累或教学技能的纯熟,而没有上升到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意特质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描述较少拓展到探究意识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及实践智慧等特性

  2、多数教师将教师专业发展只定位于教师成长的某些阶段性成果,而非侧重于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景多为一些静态的结果,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这样的狭义目标,没有将其重点放在教师成长过程上。

  3、部分教师还没有将其自身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看待,去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更多考虑的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4、部分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关注度不高,工作中没有目标意识,职业倦怠想象严重,进取心不强。

  5、在实现专业发展愿景的主要途径方面虽然多数教师的许多途径是正确的,但较少提到发挥教师团队作用和协作意识,这说明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个人的努力,而忽略了教师工作团队的作用。

  6、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在实现专业发展中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对策思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教师成长的长期诉求。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愿景,是学校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更好的引导和促进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目标和实现专业发展愿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在今后的教师管理和教师培养工作中,我们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科学发展思路,科学定位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研究、培训和发展”作为学校教科研及教师培训工作的途径和目标,通过“研究、培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成长、成功目标。

  2、建立教师成长机制,让教师获得发展平台

  认真落实《东营市实验中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构建教师成长机制,为各层次教师搭建发展平台,激励教师不断实现成长目标,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落实“以教师发展为本,促进教师成长”的教师队伍管理理念。通过实施“学校名师培养工程”搭建适合各层次教师成长的教师培养平台,建设以“教坛新秀”、“教师标兵”和“学校名师”为基本骨干的学校名师队伍。

  在首届学校名师培养与管理的同时,继续定期开展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名师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按照一个“明确”,两个“把关”,三个“满意”,四项“合格”标准加强名师指导和带动活动管理。即:一个“明确”就是要明确“导师制”工作责任和目标,落实责任制;两个“把关”就是要严把过程管理关和结果考核关,将青年教师成长进步情况与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和教研室的考核挂起钩来,注重过程管理和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三个“满意”就是要保证学生满意,指导教师满意和学校满意,确保工作实效。四项合格就是被指导教师经过“名师带动和指导”工作的培养,要做到思想表现合格,教学常规落实合格,工作能力合格,工作业绩合格。

  3、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织,营造教师发展氛围

  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需要引领,需要支点。因此,学校应将“学习型教研组织”建设作为教研室/组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教研室/组工作考核体系。建立教师学习考核制度,推荐教育专著,指定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坚持“五个学习”即:向先进理论学习、向外地经验学习、向同科教师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四个合作”即:与学校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学生合作、与学生家长合作。要求教师每学期做到“四个一”,即: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读一本教学理论书籍、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参与一项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鼓励教师写教学体会、教学心得、教学反思。

  4、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的重要观点,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教育科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继续倡导“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重视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以问题和现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突破教育教学难题,实现教育创新。学校要继续做好《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愉悦课堂的实践研究》和《三位护航、主题体验、师引自塑学生成长模式研究》两个龙头课题的后续管理工作,并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平台,开展校级校课题、短期课题研究,形成校内个人、团队课题并存,校内外课题结合、短期课题与长期课题、小课题与大课题互补的课题研究和管理机制,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成长。

  5、以校本研训为载体,让教师获得发展途径

  学校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需要途径、载体和契机。学校要继续坚持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活动为载体,研训结合,创造发展契机,让教师在参与和体验中实现成长和发展。

  一是要继续以主题教研为途径,积极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活动内涵,提高活动实效,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主题教研活动学术性、研究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特色。

  调研主题:东营市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调查

  二是在开展好学校主题教研活动基础上,充分利用省市教研途径,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市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形成以校本教研为主,校内外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的教研与培训途径,是更多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层次的教研活动中,实现发展目标。

  三是结合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还要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学校优质课评比、研究课、示范课观摩、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让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得到锻炼,获得成长体验,促进教师发展。6、以教学改革为阵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6、教育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学校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将教师培训和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结合起来,以教育科研引领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要继续紧紧围绕“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这一主题,实施课堂教学研究,并继续推广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学校通过举办研究课、观摩课及优质课评比等方式,引导教师全员参与研究,共同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目标。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使教师队伍得到了历练和提高。

  7、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扎实做好引领、促进核服务保障工作。一是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研究,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和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提高重视程度。二是要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正确确立专业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教师专业发展落实到工作过程之中。三是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是教师主动参与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学校要从制度建设、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教师职务聘任等环节建立有利于促进和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做好引领、保障和服务工作。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8

  新闻专业老师经常鼓励我们新闻学子,利用自己的假期,有条件的话去外面实践,而我也不断的听到学长学姐们对自己说,新闻专业实践很重要。还有学姐学长告诫我们说,走出去社会实践会学到很多我们课堂以及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次实践,我收获颇多,它让我真正地明白新闻这份工作要多多实践,同时也要给自己武装思想,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首先,我实践的经历告诉自己要勇敢一点,对自己以后的不论是实践还是工作也好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勇敢一点,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争取,事在人为。早在大一的时候,我就和身边的朋友探讨过实践的问题,当时绝大部分人都持有一种消极的观点,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大家伙都认为,现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面子,哪怕一个小小的县城,这种不良的风气更加猖狂。

  于是,大一的暑假我并没有足够的勇气自己去尝试争取实践的机会,而是坐等。然而这个寒假,我回想起自己在大一一个暑假碌碌无为,我告诉自己要做点什么:鼓起勇气去尝试。我想我不该是失败在“想”的这个阶段,再怎么样也得踏出“想”这一步,要知道被拒绝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我曾经努力过了。有些事情我们之所以会想的很消极,只是因为看多了别人的不幸,然后又习惯性地将所有的不可能都套在了自己身上,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就这样,我们大多数人畏惧了,没有去争取。

  也许正是这外人看来不可能的百分之一的机会成就了自己。我们不该在不尝试的情况下就一棍子打死所有可能。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要求这个机会。专业课上,王卫明老师、王博士说过,所有的机会都要自己去争取,厚着脸皮去要实践。这个实践机会,我一连跑了很多回,先是找到电视台记者,然后是副台长,再之后是台长、副局长,最后是局长。每换一个求实践对象都意味着被无情的拒绝,在心底给自己默默鼓励。其中也有过放弃的念头,甚至面对一次次的拒绝有过哭泣。大学还有两年半,大四那一年,毫无疑问,无论自己愿不愿意都得去实践,除非选择考研。在以后我都会拿这个例子鼓励自己勇敢向前走,不懦弱。其次,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深深明白一个媒体机构,要想它的员工,很好地工作,完美的体现他们的新闻理想,就得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犹记得张振庭老师在新闻事业史的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南方周末的记者待遇是很高的,所以他们的记者可以放开来追求自己新闻职业理想。”

  曾经在鲁迅的小说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没有经济基础是注定走不远的。实践发生的很多事情清清楚楚的告诉我,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新闻这个行业。无论是新闻行业中的人也好还是局外人士也好,都知道新闻记者有拿红包的不好事情,而这样的事情也一度不断地被曝光,导致人们对记者这一行业的侧目,嗤之以鼻。这其中当然免不了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出了问题,但是我想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个人思想问题,还有的`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在我实践的单位,连一台象样的摄像机都没有,一个专题搞起来都没有足够的资源,政府的投入并不是很多。这让我不由地想起,有人为中国减少贪官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在保证每一个官员的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增加官员们的收入,以让他们没有贪污的理由。且暂不说,这个实行性到底行不行,至少这个说明一个问题,人们的很多欲望的产生是由于某一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回到新闻工作者这个话题来说,如果他们的生活基础可以象南方周末的记者那样得到保障,同时,提高当记者的门槛,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那么记者收红包的事情是不是会减少呢。?要知道每一个踏出象牙塔,走进新闻这一行业的人都是怀揣着崇高的职业理想,他们都具备一定高度的素质。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9

  一、基本情况

  (一)问卷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2 00 3年2月,在第一轮指标项目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上,课题组采用对偶比较 法设计了临床医学专业排名的'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的调查问卷,开始第二轮问卷调 查。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邮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调查对象共分三类,分别为1,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专家(80人)2、高等教育管理专家(国内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 综合性院校或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院(校)长、科研处处长、教务处处长、研究生 院(处)院(处)长、学生处处长等教育管理专家以及教育行政官员(80人))

  3、 国内医药卫生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主管(40人)。

  (二)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截止2003年4月l 2日,本轮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09份,回收率54.5%,有 效问卷109份,有效率100%,有效回收率54.5%。

  二、初步分析 现按照调查对象的分类情况将本次调查做一个初步总结。

  1、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专家

  共向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6 0所高校的 80名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专家发放了问卷。清华大学方惠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沈孝 本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教研究中心李志仁教授、天津走学吴泳诗教授、北 京大学王义道教授、南京大学龚放教授、南京大学冒荣教授、复旦大学杜作润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别敦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卫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少雪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陆文龙教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董秀华教授、上海教育评估院李亚 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谢安邦教授、东南大学陈怡教授,东南大学陈笃信教授、中 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同济大学毕家驹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叶钟音教授、哈尔滨医科 大学佥铮教授、安徽大学易佑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黄卫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陈 启杰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赵相林教授、同济医科大学文历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石 亚军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朴雪涛教授、云南大学昊松教授、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 中南大学彭平一教授等32名专家进,/i-7认真回复,并对于指标体系的建立问题提出 了许多真知灼见。 2、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专家 国内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综合性院校或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院(校)长、科研 处处长、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院(处)院(处)长、学生处处长等教育管理专家以 及教育行政官员

  共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展规划司、高校学生司、科学技术司、教育督导团 以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国内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综合性院校或独立设置的 医学院校(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苏州大学等30所高校)相关教育管理专家发 放问卷80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雷朝滋副司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张伟江主任.安 徽省教育厅陈贤忠厅长、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闫剑 群教授、新疆医科大学校长买卖提-牙森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 东南大学副校长孙载阳教授等41名专家进行了回复。 3、国内大中型医院主管 共向国内医药卫生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 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40所)主管发放了问卷。卫生部北京医院张忠辉院长、广 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院长、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长来院长、上海中山医院杨秉辉 院长、西安中心医院马东洋院长等36位专家进行了回复。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10

  [摘要]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情况,我们对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的100名学生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总体较为满意,一些热门专业较受欢迎;填报专业不科学;选择专业趋热避冷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专业,满意度,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许多高考考生和家长特别重视专业的“前景”,他们认为的“前景”就是学这个专业今后能够使他们更体面,如机械、电气、土木、通讯等专业。的确在这个时代,谁不愿意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获得应有的高收入呢?这是我们应该考虑,并且值得去追求的。如果有这个能力,就应该鼓励去报考这样的专业。然而,这些学生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否满意呢?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查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满意,通过调查找出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性格和专业的未来前景等方面来选择专业,使其更好地成才,也使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能了解到学生的意愿并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此问题。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的形式,于20xx年7月,随机抽取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的105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张,有效率95.2%,其中男生占56%,女生占44%,基本符合我校在校男、女生的比例。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制统计图表。

  本次调查包括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报考专业方面),以及转专业和学习第二专业的意向和动机等几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较为满意

  有63%的被调查者认为较为满意:其中有占总体32%和5%的同学认为“满意”和“非常满意”。其实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了学校特色专业的学生,大都高考分数较高,加上他们对学校专业的了解程度较高,从而选择了较好的专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专业越了解,在选择专业时就越理性。

  2.一些热门专业较受欢迎

  3.填报专业不科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方面的信息了解的很少,而且容易受父母、亲友、媒体等的影响(如下面两图所示)。

  很不了解

  比较不了解一般比较了解很了解0%

  自己的兴趣

  该专业非自己填报

  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报道亲朋好友的建议父母等人的意愿10% 20% 30% 40% 50% 图1: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0% 5% 10% 15% 20% 25% 30%

  图2:当初填报志愿时的考虑因素

  另外,有22%的同学认为填报志愿时对决策影响最大的是自己,有21%的同学在选择专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23%的同学目前所读专业不是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高考的招生信息了解不够,自我认识不全面,没有合理权衡学校、社会、个人等因素,又缺少必要科学的指导,往往只凭个人经验或简单了解就盲目做出专业选择,以致于学校招生计划与专业实际招生情况不相符,只能通过专业调剂来解决,但这种调剂的结果往往并非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专业。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的,但是,到了大学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对学习的专业还是不满意。那么,为什么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的专业后来却还是不满意呢?这主要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学生本人对自己兴趣的把握可能不准确。高中学生对大学某专业的兴趣往往来自于自己对中学相关学科的成功体验,或者是受到这些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吸引,等等,严格地说,这些都不是对专业的直接兴趣。为了能较好地把握自己的兴趣所在,以便给选择专业提供较科学的参考,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去参加一些高考填报志愿的测评,这样选出来的专业应该比较适合自己。

  其次,影响专业学习的因素,除了专业兴趣外,还与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生涯动机,个人学习某一专业或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以及个人的个性特点等有关,这些都是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应该重要考虑的方面。

  4.选择专业趋热避冷

  相当多的考生有一种只凭分数填报志愿的倾向。高分报“热门”,低分冷门碰运气。于是社会上相继出现了物理热、计算机热、生化热、建筑热(理工类)等“专业热”;另一方面则是师范冷、“农林水地矿油”冷。许多考生凭高考成绩完全可以考上其它专业,但由于不切实际的盲目赶“热门”而失去了升学的良机,十分让人惋惜。

  另一部分考生则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自己拿不定主意,“儍子过年看邻居”。左右观望,最后随大流,看大多数人报什么专业,自己也报什么专业。认为既然大多数人都这样选择,那这个专业肯定错不了。他们既不考虑自己的优势,又不知道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专业选择中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导致很多人都集中在某些热门专业上,但这几年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兴的职业种类又非常之多。尤其是WTO时代的到来,更是冷热转换频繁;实际上之前的冷热门专业,家长和考生的看法已出现了差异。有关资料显示如下:

  表1-1 考生眼中的15个热门专业

  表1-2 家长眼中的15个热门专业

  出现“热门”专业不足为奇。因为社会也许在某一时期对某种专业人才处于紧缺状态,大量需求。因此,很多人都报考此专业,从而形成热门。这样形成的热门不是坏事,它既满足了社会对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毕业生各得其所。这种热是正常的,理性的热,这对社会,对个人都有良性导向作用。

  但是,有时候在起始尚属正常的“热”,由于大多数人不断推波助澜,会走向极端,使这种“热”,脱离社会需求,产生种种弊端。正如大街上的时装一样,一旦大家趋之若骛,很快就会“臭大街”,成为人人都不理睬的“甩货”。热门专业的人才一旦过多过滥,就不再是“紧俏商品”,而成为廉价的处理品乃至积压滞销产品。

  盲目争挤热门,势必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可能失去升学的良机,另一方面即使考上了热门专业,也可能因为不适应该专业的学习,而给本人造成很大的痛苦。

  5.转专业的难度较大

  在调查中,有39%的同学认为自己想过转专业,其中最希望就读的专业有:经济管理类、会计、法律、对外汉语、艺术设计等;其中,对于“想转专业的主要原因”,有20.5%的同学认为“自己不感兴趣”,有18.0%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不好”。对于“如果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又没有可能转专业时的选择”,有20.5%的同学选择“通过考研,转变所学专业”,有2.6%的同学选择“通过出国留学,转变所学专业”,有18.0%的同学选择“将就着学”。

  我们认为,对于那些有意向转专业的同学,学校应当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毕竟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不会有太大的积极性。然而目前学校关于转专业的政策为:“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学科类中平均学分点排名前5%学生可以跨学科选专业(艺术、体育、特招生除外)”。我们认为这个要求应当适当降低一些,让那些打算转专业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

  6.学习第二专业未能如愿

  在调查中,有37%的同学打算学习第二专业(双学位),其中有34%的同学是因为感兴趣,有43%的同学是因为补充知识的需要。

  然而,据了解,目前我校还未出台关于开设第二专业(修双学位)的政策。实际上,开设第二专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局面,同时也是顺应当今社会提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因此,我们希望学校能够从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出发,尽快出台关于开设第二专业(修双学位)的政策,使得广大莘莘学子能尽早从中获益。

  我们认为,“爱一行,干一行”比“干一行,爱一行”更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解决方案

  1. 填报志愿方面

  考生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也要利用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了解报考政策、各高校招生情况等信息,理性地填报志愿。对高中学校来说,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志愿。高等院校则要加大对招生信息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考生对之有比较细致的了解,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而社会应及时、准确、多途径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例如招生信息、专业简介、专业前景等。学校、教育部门、社会应该在专业情况提供科学、全面、有效的信息及咨询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从而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加科学、合理,最终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 专业设置的政策方面

  建议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实行辅修、修双专业、双学位等措施,借鉴部分高校在一、二年级按大类对学生实施综合培养,三、四年级再分专业学习的做法。

  尤其是后者,使学生可以在两年里通过逐步学习,结合个人兴趣,了解到相关专业的情况,然后重新选择专业。这样的选择更科学,更理性化,既能满足学生心愿,也能有效地协调专业。而且,两年的综合培养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向一专多能和“通用型”人才方向发展。面对将来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状况,这些学生将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华东交通大学20xx届毕业生中,具有双学位、双专业、双方向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他们因“双证”教育的背景受到用人单位重视,有的还获得较高的待遇,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双赢”。据统计,该校这类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74.85%,超过了全校大学生的平均就业水平。由此可见,这一做法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应当大力推广。

  3. 积极调适大学生就业心态

  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不良心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就业。作为校方,一是要注意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专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开拓就业市场,通过介绍成功就业的典型案例,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二是要积极开展职业生涯心理咨询,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分析心态偏差的原因,耐心疏导,让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控方法。

  4 努力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要重视对大学生学习方面的辅导和学习适应性的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处理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也要学会自觉激发学习动机,合理制订学习计划,科学使用学习方法,以逐步提高自已的学习能动性。

  5. 指导大学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高校应明确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本,分类规划,拓宽就业渠道,将规划就业、指导就业、自主就业相结合,从整体上对市场饱和专业进行体系重构。

  [参考文献]

  1. 20xx年普通高等院校新增热门招生专业透析,中国教育报,20xx年02月11日

  2.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分析,中国教育在线,20xx年05月30日

  3. 按学科大类招生:对专业选择有益处,中国教育报,20xx年05月26日

  4. 甘肃省4所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及专业满意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xx年1月28卷1期

  附:调查问卷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11

  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普遍,并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20xx年就业蓝皮书中调查研究表明,全国20xx届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

  本调查旨在研究近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程度,从地区、高校层次、学历层次、专业、个人意向等方面对专业对口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已经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近5年)和即将就业的应届生的就业意向两方面综合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对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网上调查和实地随机调查形式进行调查,针对应届毕业生,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北部选择北京,中部选择河南、湖南,南部选择广东),选择不同层次的高校采取实地调研形式进行调查。本调查实地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网络调研问卷完整填写量为94份,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共收到990份有效问卷。

  基本情况 (一)接受调查者情况

  1.性别

  接受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于女生,但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2.学习层次(学历)

  接受调查者专科(高职)占25.53%,本科占29.79%,硕士研究生占28.72%,博士研究生占15.96%。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个层次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相差不大。

  3.最后获得学位的学校层次

  接受调查者的最高学位获得学校分布于各层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占31.91%,“211”高校占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占34.04%,高职高专校占23.4%。学校层次中位于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构成结构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顾了较高和较低层次的高校。

  4.获得最终学位大学所处地区

  接受调查者最后就学的大学所处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内陆占42.55%,南部占36.17%,另有小部分属于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学专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科(自然科学)占59.57%,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文科(社会科学)占40.43%,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泛。

  6.所学专业就业面判断

  受调查者对本专业的就业面判断,认为就业面广和限于专业相关领域的分别为约40%,认为就业面窄、需求量小的占18%。主观判断总体较为乐观。

  7.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和在校生约各占一半,具体而言,20xx年的应届毕业生占18.09%,非应届的在校生占26.6%,20xx年及以前毕业生占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占约一半的情况让两类调查对象较为平衡。

  (二)接受调查者的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满意度

  8.未来工作的专业对口意向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的意向为,严格限本专业的占7.06%,与本专业相关即可的占56.47%,对专业无要求的占17.65%,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占18.82%。可见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专业要求不严格,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就业的专业要求宽松。

  9.对未来的工作设想

  接受调查者对未来工作设想情况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愿意尝试,42.68%的人表示考虑得很清楚,还有1.22%的人从来没想过工作的事。对未来工作呈积极态度的人接近99%。

  10.就读学校及院系的职业规划指导情况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15.66%的人接受过所在学校和院系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53.01%的人在入学时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还有31.33%的人从未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未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的学校或院系超过三成,比例偏高。

  11.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

  接受调查者中,有略多于一半的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剩下的一半中,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26.83%,不相关的占20.73%。可见,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达到八成。

  12.就职年份

  接受调查者中,就职年份在2年以内的占67.12%,2年到5年之间的占26.03%,5年以上的占6.85%。大部分就职年份较短。

  13.对现在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态度

  接受调查者中,对当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的占15.94%,表示一般的占71.01%,表示不满意的占13.04%。

  14.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有无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影响很大的占17.33%,认为影响一般的占70.67%,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2%。其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影响一般的与对当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调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没有跳槽意愿的占22.67%,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的占70.67%,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的占6.67%。对于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态度较平和者所占比例,与对目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约占60%,认为想跳槽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约占40%。全部或部分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跳槽想法的超过被调查者的一半,说明专业不对口有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延续性。

  结果分析 学校与专业类型影响对口就业情况,就职年份影响工作满意度

  (一)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生认为就业面广,对未来工作接受范围宽;理科生认为就业面窄,对未来工作专业要求较严格

  对于文科(调查对象中包括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和理科(调查对象中部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生所认为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面广的学生中,文科学生超过2/3,理科生只有略多于两成(图1)。文科(社会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济各方面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所需应用的场合较多,学生对于专业就业面的预期较为乐观;而理科(自然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专业性和排他性较强,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导致就业的兼容性不够,学生认为就业面的范围要求较为严苛(限与专业相关,就业面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面的预期不同,因此未来工作意向也有差异。文科学生受访者未来意向工作与专业相关或对专业无要求的比例均高于理科学生,但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受访者,在理科学生中所占比例(26%)大大高于文科学生比例(8.6%)。

  调查结果表示,文科学生就业意向灵活性较强,可接受范围较大,对专业相关的要求低,对本学科的认可度较高。理科学生就业意向或较严格地限制为本专业相关,或对专业认可度不高(表现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这与以往理科生就业率高于文科生就业率,理科就业面相较文科更广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也能得到解释:因为以往的理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选择自主性较乐观,使得现在的理科学生仍坚持未来就业与专业相关,而过去不容乐观的文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使得现在的文科学生越来越放宽专业限制标准,降低就业要求,造成了“文科学生就业面更广”的这种认知假象。

  (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情况最好,非“211”本科高校次之,“985”高校和“211”高校最差

  总的调查结果中,学校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占53%,集中指导次数大于3次和为0次的分别占15.7%和31.3%。对受访者的学校层次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由于其“职业院校”性质,学生就读的结果是面向就业,因此比较关注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两成,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而没有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一成。其次为非“211”本科院校,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从未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三成。“211”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情况差别较大,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过四成,是四类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也超过四成,使得总体职业规划指导平均情况处于较差水平。“985”高校进行过三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仅为7.4%,为四类中的最低值,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比例超过四成,总体情况为最差(图2)。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与自身的定位是相关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就业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非常重视职业定位和指导;非“211”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弱于“211”和“985”高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也较高,进行就业指导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从就业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属于研究型高校,更倾向于培养学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也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故不是特别关注就业;同时由于学校层次和知名度较高,其学生在择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种种优势使得学校不那么担心学生的就业问题。

  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者,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优于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但差别不明显。虽然学校层次差别较大,但高职高专学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过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有效地缩小了在就业方面与其他两类高校的差距,充分说明学校进行适时恰当的职业规划指导作用明显。

  (三)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比例理科高于文科

  虽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理科生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高,但对实际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并非如此,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中,不相关的比例在理科毕业生中的比例为文科毕业生的3倍多。具体而言,理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占三成,稍高于文科毕业生,部分相关的约占四成,不相关的约占三成;文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两成,部分相关的约七成,不相关的仅一成(图3)。

  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理科学生虽然对就业专业契合度要求较高,但在实际就业中,其被接受范围更广,一些用人单位在某些职位没有明确专业要求时,更偏向于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业可塑性更强。而文科生虽然就业意愿宽泛,但实际就业中,用人单位对其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能从事不对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对于“是否对口”和“对口程度”的判断,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文科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贴近的可能性更大,成为“万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毕业生做出“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的判断的比例更高。

  同时,理科毕业生的专业不对口比例较高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专业对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此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说明理科的就业灵活度高、适用面广,经过系统理科知识训练的人在即使相关度不高的岗位也能胜任,较具逻辑性的理科思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此为具有优势的一方面。

  (四)在校生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对口的期望越高,已就业者对口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

  在调查中表现出的就业意向受学历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来工作与专业相关,剩下两成则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受访者中没有一人表示对就业的专业无要求。这说明博士生对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定位较清晰,较长年份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研究,对于未来工作的定位有所帮助。受访的硕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来工作要与所学专业相关,而对专业无要求和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各约一成。这说明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定位也较清晰,但是相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专业的工作,其灵活性稍强。对于大学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期望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分别为略多于四成和不到四成,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中表示对就业专业无要求的,高达近四成(图5)。这也表明了较低学历的在校生对于就业对口的期望较低。

  实际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情况与在校生的就业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从事与专业(完全或部分)相关的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专科(高职)学历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接受过面向就业的专门系统的“职业教育”,有较明确的就业去向,虽然在校生对就业对口的期望不高,但实际就业对口情况尚可。本科学历的就业者的实际对口情况与期望较一致,均处于较低的比例。而博士学历的就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几类,超过四成。

  (五)就职年份越长跳槽意愿越低,跳槽意愿受就业不对口的影响较小

  调查结果显示就职年份对跳槽意愿有一定影响,就职2年内和2到5年之间的受访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约两成,而就职5年以上的受访者该项比例翻了一番达四成。说明工作年份越长,工作的稳定性越强。还有约一成的工作2年内的受访者表示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由于工作年份短,对工作的适应性和工作资源的积累都不够,跳槽的成本也较低,于是工作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激起较强的跳槽意愿。

  同时,就业的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较小。受访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仅占4.5%。而专业不对口对跳槽的影响随着工作的进行和深入会继续变小。认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专业不对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没有跳槽打算。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过八成的人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这说明实际工作中,跳槽和专业不对口没有直接联系。

  (六)就职年份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对现有工作满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职年份对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就职2年内的认为现有工作很满意的仅占13%,工作2到5年之间的认为很满意的占17.6%,工作5年以上的该比例达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内的受访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确表示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没有此表示。

  对工作不满意者有略少于一半人表示在时刻寻找机会跳槽,这是不难理解的。同时,对现有工作满意的受访者也有略少于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们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虽然该比例与对工作不满意的受访者的该项比例很接近,但是含义完全不同。对工作满意者的跳槽意愿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对现有工作满意,但是也愿意尝试新的岗位。可见跳槽的原因并不都是负面的。

  对策建议

  加强指导,调整结构,正确认识 (一)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心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生们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职业观,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为毕业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加强“社会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寻找和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了解,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尽早制定就业计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高个人的学业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二)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名额与专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促进了高等教育均等化发展,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相对于岗位数量,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加明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就业对口率势必打折扣。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亟须与市场对接。

  要控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停止大学扩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职业技术体制,通过职业大学的教育渠道,培养训练有素、职业感强的毕业生,达到解决就业率和对口率低的难题,加快我国转型时期的产业升级。

  (三)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支持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机会

  民办高校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财政性经费创办的高校,在过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近年其优势逐渐显现,尤其是由实体企业出资创办的高校,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工学结合、就业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对于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模式尚无定论,但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进行了关注和讨论,应积极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导以企业为支撑的民校自己根据需要培养人才,自己解决对口就业。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创办的高校应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而没有企业背景的高校更应寻求和加强与多方的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展开“订单式”培训,开拓和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正确认识专业对口的意义,培养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应过分夸大就业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规避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求职者个人,应勇于尝试不对口行业的工作,进行行业了解和职业规划,主观上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寻找个人能力和兴趣与不同行业工作的契合点;同时加强通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获取,例如外语能力、计算机使用、软件操作等,增强自身在各行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也应改变不合理的招人条件,例如有些基层管理岗位,用人单位接收文史、政管等专业的学生,却拒绝数理专业的学生,这是在求职者公平竞争的起点上进行了区别对待,这种招人方式应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单位应鼓励各专业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视角的新鲜血液。

  再其次,从职业发展和延续性来看,对口就业不具有必须性。就业者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判别,对口与否所占比例很低。一旦进入职场,就不需要刻意强调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的差异,毕竟无论对口与否,差异是肯定存在的,而个人扎实的基础、全面的知识、协调的能力、谦虚的态度,对于职业发展和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同时在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时,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更说明了职场中可塑性的重要。职业延续固然能让个人厚积薄发,但是职业的流动性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重要方面。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12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又一个炎炎夏日中大二的暑假到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想我已经不是那个惧怕烈日与高温,成天蜷缩在空调房的小女孩了,也不是总依偎在父母身旁,不懂的和外面世界接触的乖乖女,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我们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所以我满怀着期盼和信心开始了我的暑假社会实践。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我认识到会计是指对具体事物进行计算、记录、收集他们的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加工处理转换为用户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会计工作在提高经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前者是更根本的动力,它决定了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恰当写照。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学习好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好书本里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的参与各种会计实践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务实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虽然是短短的天,我学到了不少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我初步了解了财务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并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

  为期两个周的社会实践,我在老家的一所幼儿园的财务部门实践,实践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学校的老会计王师傅将上一学年幼儿园的财务状况进行统计、计算、分析,重新进行成本核算,确定下一学年的收费,并且向本地物价局申报,请物价局人员核实并批准。幼儿园本来就只有王师傅一个人管财务,所以平时记账不是很完善,首先我和王师傅先将账单中漏记的账目补充登记并且检查是否有记账错误的地方,然后登记了总账,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最终进行了上一学年的成本核算,根所需成本确定了下一学年的收费,还要向物价局递交收费申请书。

  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刚到财务部会计室,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和附在会计凭证上的原始凭证,由于以前在学校学过会计凭证,借贷等知识,所以对会计凭证不是太陌生,因此借着记忆加上学校里所学过的理论对于区区会计凭证完全可以熟练掌握,然而这种态度却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要知道严谨、谦虚、认真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操作中帐单、收据、收费清单、汇票等就要靠实践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编制会计凭证做好准备。

  通过十天的学习编制记帐凭证工作,对于各个会计科目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我把书本和实践的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学习编制记帐凭证外,还初步大概地了解到每一种原始凭证的样式以及用途。从制单到记帐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做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的,课本上学的只是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践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

  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相信人际关系也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践时我便有意识觉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虚心求教,使得十天的实践更加有意义,此次的实践为我们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了解在社会中生存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我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财务人缘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从而意识到我以后还应该多学习什么,加剧了紧迫感,为真正跨入社会施展我们的工作,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这一次的实践虽然时间短暂,虽然接触到的工作很浅,但是依然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无法得来的,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了解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我更早地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设定人生目标,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了解到理论的应用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而相对的实践必须在学习理论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完成。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学好我们的专业课,学扎实我们的专业知识,还要抓住任何实践机会努力加强实践经验,并把我们所学的和我们所做努力结合在一起。

  当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报表而已,更是为了掌握好企业的各个会计资料好用来正确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信息,用来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决策条件,使得企业能长足稳定健康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可谓是处于公司财政的咽喉部位,在财政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牢记会计准则,坚持会计的工作原则的处理我们今后需面对的会计工作。实践是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13

  由于三峡工程对长江航运的影响,给地处中上游的铁路分局,提供了一个争取分流水运货物的良好机遇,本报告通过该事件把本地区铁路和水路等运输企业之间的竞争作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铁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要从体制和对外服务等多方面改革和完善,才能立足于市场从而有所发展的观点。

  一、截流的影响

  11月起由于三峡工程的施工将使长江上游航道相续进入碍断航期半年多。长江被称作我国内陆的黄金水道,其承担的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80%。特别是在交通状况相对落后长江中上游内陆地区更是占有重要位置,这次三峡截流将造成长江历史最长的碍断航期。对长江航道物流的分流运输与相关地区的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有密切关系。

  据受碍断期影响最大的市预测,断航期货物分流运量321万至359吨,保守预测为292万吨左右,如大型重工业企业钢铁集团公司预计,其进口矿石中150万吨经水路运输,100万吨经铁路运输,长江碍断航期将给其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分局运输分处对现场调查表明,三峡临时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已造成少量船舶滞留,碍航期日均有1。9万吨货物受阻,需分流运输。近来东站每天卸车比往日多了二三十辆,其中不少是上海、南京、武汉等长江沿岸城市货流,已有水运货物往铁路分流迹象。另外,有关部门称6月16日是否能够如期开通永久船闸,开通后的磨会期有多长,都是不确定因素,三峡截流碍断航期究竟会分流水运多少运量,现在不明确。但是正如地处长江上游的铁路分局预计的一样,铁路要想在这次分流中取得较大份额还要面临公路等运输企业的竞争,也是不容易的事。

  二、铁路企业的现状

  铁路企业有国家企业的性质,与其他企业相比,铁路企业的运营带有行政色彩。尤其是与其他运输行业比较起来,铁路企业计算成本要把路网建设费用摊入其中,且铁路路网成本占到其运输成本的60%左右,铁路企业同时是路网的建设者和经营者,这是其它运输企业没有的。另外,铁路的运价定价权没有下发,全国各地由于经济活动的`强弱不同,使各地区运输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不尽相同,铁路分局地处西南片区,其所辖范围内坡道、隧洞较多,路网养护难度大,造成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在公路网和水路大发展以前,铁路分局在该地区客货运方面一枝独秀,但是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对旅客运输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长江航道由于其运价偏低,也是大宗货物运输的首选,使铁路形成被两面夹击之势,据分局运输分处介绍,这些年,在长江航运凭借运价低且价格放开可以灵活保价的优势,对铁路造成不小的冲击。过去的出口商品大部分通过铁路运到深圳转至香港出口,90年代中期随着浦东崛起,上海取代香港成为外贸物资进出口的主要口岸,由于水运价格低,大量外贸物资纷纷弃陆下水,据海关统计,目前的出口商品中运输水运占了90%以上,四川、贵州的一些外贸物资也到来水运,例如四川长虹的出口彩电,去年就大量用国际集装箱从四川绵阳通过公路运到来装船,已占其出口彩电运量的40%。西南地区最大的国际集装专用码头九龙坡港称,其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在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基础上,今年又将翻番,在水运运价低的冲击下,曾经热闹繁忙的东站外贸专用线,却变得冷冷清清,有时不得不用来装卸内资物资,据铁路分局运输处介绍,l998年时铁路的定价为1.99分/吨公里,而长江至宜昌段为2.85分/吨公里,铁路运价低于水运,进出物资纷纷走铁路,铁路不堪重负而水运却吃不饱,当年长江轮船公司亏损达l000万元。

  由于铁路货运价格高于水运,加之三峡库区很多地方尚未通铁路,走水路的货源转到主城区铁路来转运要花转运费,货主有的望而却步,等待观望,有的寻求公路运输,有的则采取提前或滞后运输。从去年6月份重钢就通过水运为明年断航期储备进口矿石,到三峡截流前已储备了30多万吨,重钢总调度称,虽然提前储备矿石每吨要40元场租,还要占用贷款资金,但算下来也比到时靠铁路运输便宜。可见运输价格已成为企业行为的决定因素,铁路目前在运价上已无优势可言。

  三、抓住机遇积极应对

  对于三峡工程截流,长江碍断航期的分流运输,铁路分局视为收水路货源向铁路分流,扩大市场份额,增运增收的机遇。去年7月以来铁路分局领导先后到九龙坡港和三峡库区不通铁路的涪陵等地方走访,调查了解水运分流货源;商洽合作途径,宣传铁路优势,铁路分局邀请了管内川渝地区的l2个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49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征求他们对铁路运输的意见和建议,承诺一要准备充分运力和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他们在长江碍断航期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与此同时,南站、东站与主要货运站的负责人也分别多次到库区等地走访货主争取分流货源,对于铁路分局来说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通往三峡库区腹地的第一条铁路达万线已经开通,目前也在开展客货运输业务,将在三峡截流的分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三峡截流过去了一段时间,目前铁路分局运输量有所增加但增加不够明显,铁路分局认为,原因除了截流影响将逐步显现外,铁路在竞争分流运输市场中暴露出的弱点,也造成了障碍,铁路分局在争夺水运分流货源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有,铁路运价以及运输时效、服务等,其中运价是最大的“拦路虎”。据重铁分局货运分处介绍,从到长江中下游的武汉、南京、张家港等地每1吨货物的平均运费为高附加值的货物铁路较水运多108元,低附加值的多66元,按国家计委的专家按长江沿江各地各种货物的加权平均价计算,1吨货物的运价铁路比水运高77。3l元。面对现状,铁路目前也在努力的利用价格杠杆赶走“拦路虎”。该地区重钢生产的船用钢板,用户主要是长江沿岸上海、南京、芜湖和沿海大连等地的造船厂,通过航运发到,为了争取这个优质客户,经分局上报路局批准,对其通过铁路运往上述各地的整车钢材,实行铁路运价下浮20%的运价运输,最近已开始实施,估计铁路每月可运100个车皮。另外针对到上海的国际集装箱,每个铁路比水运高100多美元的问题,铁路分局向路局报告请求批准下浮铁路运价20%,据悉国家考虑到碍断航期,企业的货物由水运向铁路分流运输成本增加,最近批准给予两亿多元的补贴,目前市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有关补贴方案。这对于铁路分流运输又是一大利好。除了在价格上的相对灵活外,铁路分局还在运输组织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加大了改进力度。该局根据定线货源开行的行包专列和班列运输都有取得较好的收益。

  四、企业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三峡截流给分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但这只是一个暂时情况,铁路分局作为一个运输企业,要想在包括三峡通航后的较长时期中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铁路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内部机构,组织管理沿用计划体制下的设置,与市场经济要求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改革的任务还很重。

  1、在组织结构上铁路分局与其他路局一样,政企还没分开,局管内还存有学校、医院、法院甚至看守所等与主业经营关系不大的部门,这无疑给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加了不少负担。剥离附业,突出主业将是必然趋势。另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还要注意差异性和不可模仿性。铁路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在整顿内部组织的同时,对外关系也要重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范围,找出他们的特点,对市场进行调查针对目标市场制定出相应的营销计划,做好客户服务和树立起在客户心目中良好形象,建立起与客户的信息交流渠道。因铁路所处区域不同和每年季节的变化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灵活的运输方案。分局所辖范围内工业企业众多,加工出口型企业也日趋增多,在原材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方面市场很大。班列运输的成功就可见其冰山一角。另外,入世后外国投资企业不断增加,铁路将会与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在服务的多样性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是铁路发展的重点。

  2、在体制改革方面,铁路企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可以参考英、日等国家路网分离的方法,在铁路内部按性质不同分别成立路网,客货运公司,在内部形成竞争局面,增加企业的活力,这也是铁路改革最难的一方面,铁路分局已于去年成立了客运公司,跨出了改制的第一步。

  总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注意收集和分析各种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信息,在市场竞争中,求新、求变,企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央电大学习课程:

  1、刘庆元:《企业战略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1月第一版。

  2、孙成志:《组织行为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月第一版。

  3、王德中:《管理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14

  一、调查概况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居民节能减排意识的深化程度

  2、怎样培养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

  (二)调查方法

  1、实地采访

  对居民进行实地调查,采访的内容包括了居民是否具有节能减排意识,对节能减排的态度,以及认为节能减排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好处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共采访了60位居民,有42位愿意配合调查,调查结果接近理想。

  2、小组会议

  调查期间,共举行了两次小组会议,对调查的记录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为后续的调查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实地采访的记录分析,以及小组会议之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居民节能减排意识较低。

  (一)节能减排意识现状分析

  中科院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59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56位。另据统计,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可谓迫在眉睫。

  1、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2、对节能减排的态度

  在29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上,节能减排的中国责任再次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专家们一致呼吁,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态度是积极的,中国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理解和技术上的免费支持。

  3、居民节能减排意识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现在对于节能减排意识明显偏低。

  (1)节能减排意识只是口头说说

  说节能减排,谁都知道,采访的时候,都说知道,但是每每问道生活中的一些做法,却是大相径庭,简单的说就是,现在都是口头说说,可现实能做到的却没有几人。

  (2)只顾眼前,不顾后代

  现在的物质生活可谓丰富,都说现在生活好了,看着大街上成堆的垃圾,真是汗颜,感叹:生活好,也不用这么浪费吧!,采访中发现,现在的居民多数都是想到怎样让自己过得好,问谁想到过子孙后代,但是却没有几人考虑过,这足以引起重视。

  四、对调查结果的体会

  通过现在平庄发展来看,居民生活越来越好了,铺张浪费也随之而来,我认为是宣传的力度不够,还有就是现在家家都有钱了,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居民素质有待提升。

  五、节能减排的措施

  政府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强化污染防治,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制定和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利用国债资金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加大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限期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

  4.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

  出台《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实施方案》,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到位,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特别是千家企业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和监管,对未按要求采取措施的企业向社会公告,限期整改。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扩大能效标识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空调、多联式空调、照明产品及燃气热水器上的应用。扩展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建立国际协调互认。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研究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

  5.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6.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调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研究试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节能减排领域倾斜。

  7.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纳入今年科学发展,共建和谐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节能科普宣传活动,实施节能宣传教育基地试点,组织《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宣传和培训工作,开展节能表彰和奖励活动。

大学专业调查报告15

  哪些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哪些专业毕业生最抢手?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近日发布了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10个“红牌专业”。

  据了解,此次报告综合了麦可思从20xx届到20xx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量达100多万份,可谓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就业调查数据。

  “红黄绿牌”专业看这里

  “红牌”专业主要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是指失业量相对较大,就业率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是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小的需求增长型专业。

  本科专业中,被亮“红牌”的有: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被亮“黄牌”的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

  被亮“绿牌”的有: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高职专业中,被亮“红牌”的有: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被亮“黄牌”的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

  被亮“绿牌”的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为啥“绿牌”专业多是理工类?

  为啥大部分“绿牌”专业都是理工类?很多家长都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几年国家基础建设的力度很大,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主要还是靠基础建设、科技、加工、制造等产业,理工科特别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比文科要大一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马万明介绍,现在理工科学生普遍比文科学生就业好,有的工科专业一个毕业生甚至有三四个岗位可以挑。

  专家分析,文科生就业难于理工科毕业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文科如管理类、文史类专业性较弱,可替代性强,理工科的就业岗位文科生做不了,而文科生能做的不少岗位理工科毕业生同样可以适应。

  二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尤其是基础建设飞速发展,对理工科毕业生需求量增大,而第三产业等容纳文科生就业弹性较大的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增岗位不足。

  三是随着高校扩招,教学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招生增幅较大,加剧了文科类就业岗位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