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介绍

时间:2023-02-08 09:15:58 宗泽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介绍汇总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介绍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传统文化介绍 篇1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文化,有二胡、剪纸等等。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要数神话故事了。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很久很久以前,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她希望见到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长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以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激动地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刹那间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作一只青鸟,为了报复大海,她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夜以继日地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我的故事讲完了,希望大家也要多读神话故事,将这种优良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

  传统文化介绍 篇2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一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起源

  中国对联与根植在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对联起源于秦朝,古时称为桃符。相传古人将“桃枝”插于门上以避鬼魅的风俗而来。“桃枝”后来演变为“桃符”,即用桃木板,上写一些类似狂草书体的字迹——即“画符”。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春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

  对联的要求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要求为: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趣味对联举例

  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上联:上盘下盘,盘叠盘,盘盘装好菜

  下联:主料配料,料拌料,料料出佳肴。

  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上联:目旁是贵,贵眼不会识贵人

  下联: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这幅对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下联: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传统文化介绍 篇3

  我的外婆家在江苏,属于江淮一带,爷爷奶奶家在安徽阜阳,两地的传统习俗有些不同。

  昨天周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买回来大包小包许多食材,“今天什么节日?”我有点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话说‘大冬大似年,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北方过年大年三十包饺子,我们江淮是包汤圆,所以我们今晚包饺子吃,明天早上吃汤圆!”“哦,耶!”我开心地欢呼起来,“我们家真好,南方北方的习俗都有呢!外婆,我来帮忙,我们早点包饺子和汤圆啊!”“呵呵,看你这个小馋猫急的!”妈妈笑道。“饺子皮我揉,这个我拿手”,爸爸自告奋勇道,“汤圆的.豆沙馅儿还是我来!”外公‘得意’地自夸道,“这自制的豆沙馅儿,可是买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写完作业,我突然闻到了很香甜的味道,来到厨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一旁在和饺子馅的爸爸乐了,“饺子馅你也来一口吧!”“那是生的,我才不上当呢!我也来包!”

  一切准备就绪,外公外婆包汤圆,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两边忙着,“外婆,其实,这南方北方的饺子和汤圆其实根本是一样的,你看,都是把馅儿包到皮儿里,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面粉!”“嗯,总结的准确”,外公赞扬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把幸福和祝福随着馅儿包进去”,外婆跟着总结道。“嗨,你怎么把饺子馅儿包到汤圆里去了!”妈妈惊呼道,我低头一看,包错了,“这样也好,你们看电视上,菜汤圆的做法也很多,今天这是我为大家做的菜汤圆哦”,“哈哈哈,不错,再包几个菜的吧!”外公高兴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暖暖的亲情,洋溢在温暖的屋子里,洋溢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我觉得很幸运,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两种传统文化。虽然南北方传统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对家的爱,对家人的爱,都是一样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家更加和谐欢乐!

  传统文化介绍 篇4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群己之辩”始于孔子,是对于群体和自我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包括自我和群体(国家)、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是指个人的立身与成德,“立人”则是指立他人和促进群体的完满和谐。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的演变,总体而言,在群己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是“群体重于个人”,特别强调个人对于群体的义务责任。这利于激发当代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儒文化倡导的“修舟、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和合、社会稳定有序为条件和基础,因为身与家、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儒文化主张用“仁爱”处理自忆和他人的关系。针对学生过分强调自我的思维,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自觉遵守过德规范履行社会义务,有其现实意义。

  人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义利之辩”中义与利的关系即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对待义利关系问题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儒家向来强调精神生活优于物质生活、道德原则高于物质利益,但对于义利关系的认识也有一个从“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到“义利并举、以义导利”的过程。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看重义的道德价值的同时,也肯定利有其合理性,只是强调要“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凡是符合道义的正当的利益才可以考虑,“义”与“利”的冲突在当今更为激烈明显,一些学生过分追求现实功利,过分扩张物质欲求。因此,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继承这种“以义导利”的义利观。

  “天人之辩”是指对于天和人之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总体而言,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在天人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天人合一”思想。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同时他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性。孟子则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可见,儒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具有注重人文价值理性之特点的。“这种思想中高扬的人文价值理性,对遏制当代社会存在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将会发挥积极作用。针对一些学生存在生活迷茫、精神空虚等问题,要引导他们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种。此外,要继承和弘扬这一思想中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顺应天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使社会存在和发展。

  传统文化介绍 篇5

  这个博物馆是我个人创办的,博物馆整个占地面积是3000平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如果说我用来经商或者是出租那我生活会很富裕,之所以建这样一个博物馆,这也是一种情结、兴趣、爱好,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责任感。所以整个创办过程当中尽管艰难,但是也得到了更大的乐趣。我在这个博物馆一共收藏6000多个与科举相关的匾额,所以命名为科举匾额博物馆,收藏了1000件与科举相关的文物,这样就组成了这个博物馆。

  通过对于匾额文化的探索,我发觉我们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上存在着一个问题。3月28日我到中宣部参加一个座谈会时,我说我们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说了这么长时间,效果并不显著?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这在学界或者是在政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就实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关于匾额学的概念。大家所看到的`这些匾额,直接走出博物馆面向社会展示,确实是有困难:运输难,保护难,展陈难。我们用传统的拓片工艺开创了把木质匾额制成精美的拓片,首先在人大、北师大等这样的高校进行巡展,还有在全国一些其他地方。我认为这是对弘扬传统文化开辟的一条新途径。

  无论是国学的研究,还是传统文化的研究,我觉着不能依然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必须要抓住一个题目,抓住这个龙头所在。我觉得匾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希望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而且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机会到我们这儿来,给我们指导,让我们这个博物馆办得更好,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介绍 篇6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谱牒,就是家族档案,进而成为民族的记忆,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历史文献,是人类对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是人类进步文明的基本体现。”

  ——栾成显

  《腴川程氏宗谱》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栾成显研究员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作了题为“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的演讲。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栾成显认为:“谱牒,就是家族档案,进而成为民族的记忆,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历史文献。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曾言:‘物之大者,莫过于人;人之重者,莫过于族。’谱牒是人类对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是人类进步文明的基本体现。”

  “今天,如果研究古代婚姻家庭,诸如出生率与死亡率、平均寿命等许多专题,除了族谱所载,很难找到其他系统性资料。如台湾学者刘翠溶教授利用族谱所载资料,进行人口史研究,卓有成就,在中外学界影响很大。此外,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写的《中国戏曲史》、《明清的戏曲》,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中国的谱牒。”

  谱牒,从夏商周三代延续至今,修撰范围广泛,从皇室贵族到普通百姓都修有谱牒。据栾成显介绍,现在皖南和江西以及云贵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相当遗存,保存在许多家庭之中,私人手中也有不少,总数在数万种以上。在全国范围内,遗存的家谱总数估计达十万种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存,价值不可估量。他以徽州《茗洲吴氏家记》和《茗洲吴氏家典》为例,对族谱所载内容作了具体介绍。

  茗洲,位于安徽休宁县的西部,处于万山之中,交通极其不便,但环境极佳,到处是翠竹绿茶。茗洲被水环绕,是新安江的源头,现今只有百余户人家,吴姓居多,但如今的人们对过去吴姓之事知之甚少,甚至找不到一座像样的'古建筑。明清文化遗存很少,栾成显先生对此十分感慨,赋小诗一首:

  青山绵延万顷林,

  绿水环绕一乡村。

  茗洲名族今何在,

  家记家典有遗存。

  《茗洲吴氏家记》,明代吴子玉撰,是吴子玉父子花了两代人数十年修撰的,共十二卷,其中谱系记载仅为六分之一,谱系是谱牒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其他六分之五为各种家族历史文献,其中《社会记》内容尤为丰富,从气候灾情到时政大事,乃至即时物价,都有翔实记载,实为一部家族历史的全面记录。

  《茗洲吴氏家典》,共八卷,作者吴翟,字青羽,号介石,清徽州府休宁县虞芮乡趋化里茗洲村人。《茗洲吴氏家典》是根据《家礼》,结合本宗族的情况,规定了冠婚丧祭的礼节,作为子孙后代遵行的法典。

  谱牒修纂亦存在欠缺和流弊。他说:“谱牒的最大缺欠是女性资料很少登载。有的家谱在谱系中登录男性的配偶,载有相关女性资料;而有的家谱谱系则是清一色的男性,连配偶女性的资料也没有。至于未成年女性,在一般家谱的谱系中是很少看到的。谱牒修纂最常见的流弊是,在追溯远祖世系时多攀附名贵。比如刘邦从泗水亭长到帝尧后裔、李世民从陇西狄道到老子皋陶,凡刘姓者皆长沙定王之后,张氏者皆曲江丞相之裔,没有一个家族没有来头的。”

  然而,并非所有修纂的谱牒都是如此。比如,宋代苏洵和欧阳修创立了新的修谱体例——欧苏谱例。欧阳修说:“断自可见之世”,苏洵曾言:高祖以上不清楚就不写。更重要的是修谱的态度,不援古,不攀附,重考证,重事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宗旨。栾成显认为:“这是中国古代谱牒史上的主要流派,代表了谱牒修纂的优良传统。”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已多注意汲取历史上编撰家谱的精华,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尤其是网络时代“数字家谱”、“姓氏网站”的出现,家谱在网上的动态更新和在网上浏览家谱已成为新时尚。

  今天,炎黄子孙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国内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谱牒有关。

  谱牒所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传统文化介绍 篇7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的来历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汉族的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祭祀活动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中元节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河灯

  中元节 放河灯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传统文化介绍 篇8

  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但我最喜爱的是春节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容。但你知道吗,这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吗?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呢,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那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年”兽又闯紧村子。发现村里的气氛和往常的.气氛都不同了,只见村北头老婆婆的家里,门贴大红春联,屋里烛火通明,“年”兽全身一抖,大叫一声,便向老婆婆扑去。快到门口时,院里忽然传来“劈哩啪啦”的炸响声。“年”兽吓坏了,拔腿就跑。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老婆婆的家门打开了,走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在门前哈哈大笑着。“年”兽大惊失色,狼狈的逃走了。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春联,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族的传统节-------春节

  传统文化介绍 篇9

  正月初三习俗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汉族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习俗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汉族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民间传说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汉族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民间故事

  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初三是赤狗日,诸事不宜,为了避凶,所以为提早就寝所找的借口;再者,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阵了,若不早些休息,恐会体力不继,无法办完其它的行事;至于过年谣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汉族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传统文化介绍 篇10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端午节您准备怎么过?”对于许多市民来说,无外乎就是吃粽子,或利用这个小长假与家人外出郊游,放松一下心情,而对端午立节的本意及伴随而来的屈原精神,恐怕没有多少人去细细品味。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而源于纪念屈原则是一说。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因为力主联齐抗秦,受到贵族的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又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报国无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壮丽乐章。

  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来到汨罗江,奋力打捞其尸体。传说投粽子于江中,可以粘住鱼嘴;把雄黄酒倒进江中,可以晕蛟龙水兽;划龙舟来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这些美丽的传说,表达了古人对屈原这位爱国志士的崇敬与思念,并作为端午习俗流传了下来。而作为后人来说,倘若我们至今尚不知晓端午节的由来,不知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的悲愤,不明了“竟渡深悲千载冤”的沉重,不掌握“忠魂一去讵能还”那段悲壮历史,依笔者之见,纵然粽子再香,恐怕也味同嚼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位哲人曾说: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传统文化,它是区别于这一民族与另一民族的永恒标志,是支撑这个民族脊梁的精神。唐代诗人殷尧藩感慨道: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后人纪念屈原,不是因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为他的性格,而是因为他心系黎民、体恤苍生的.民众情怀,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为官品格,奋发向上、坚定不移的创新精神。

  两千年的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一座巨大的精神文化宝库。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从这座宝库中寻求力量,激发自己朝着理想不断求索与奋斗!

  传统文化介绍 篇11

  古籍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古籍整理研究机构。该所以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元代)文献为主要发展方向。1988年,该所的《国内所藏元人文集版本目录》被批准列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七五”资助项目。1990年,该所的《全元文》被批准列入古委会“八五”重点资助项目,两年后,该项目又被列入国家《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国家“八五”重点项目。目前,《全元文》编纂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该所是全国培养古籍整理研究人材的.基地之一。目前,具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两个博士点。

  自1985年到20xx年,古籍所共培养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生148人。自20xx年到20xx年共培养了博士生22人。培养访问学者、单科进修教师、助教进修班学员等共226人;同时还举办了中医药古籍整理研修班、短期中国传统文化讲习班等,共培养学员百余人。 建所以来,共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该所研究人员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专著及教材20余种。该所编撰的《文史英华》共十五册获北京市科研二等奖。该所还出版了《元史全译》、《元曲辞典》、《元杂剧史》、《元散曲选译》等著作,并出版《元代文史论考》专刊三期。其它著作还有:《中国文献学史》、《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古本戏曲提要》等。目前,该所已逐步形成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基地,并于20xx年11月成立了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现任院长为韩格平教授。

  传统文化介绍 篇12

  最近一友人就“国术”问题发表了一些见解,视角独特,看法新颖。笔者阅后不禁敬佩且浮想联翩,于此凑凑热闹,和着友人的国术观也来聊聊。

  一、国术是个系统国术,中国武术,武术,意思相同,然笔者以为称为“国术”更为贴切。武术作为国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说它源远流长,是指国术与中华文明一同起步,延续至今。说它博大,是从横向来看,国术种类繁多,五光十色:说它精深,是从纵向来说,国术的诸多流派各自有着由浅入深、由粗至精的练功方式和方法,精不可说,深不可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了国术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名闻遐迩的少林、武当、峨眉、太极、形意、八卦、南拳以及查、花、炮、洪等诸多流派,可谓琳琅满目、秀色可餐。国术的系统性构成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表象之一。国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其肢体语言背后表达的是深邃广袤的文化信息。许多外国友人将学习国术当作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并由此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和生动。

  二、传统文化国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什么是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三、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连接链,即衍承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不可能传承久远,更不可能成为传统。因此,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文化传统有大小之分。大传统,指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小传统,指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代代相传。两者互动互补,没有大传统,小传统就得不到礼仪习俗的思想资源;没有小传统,大传统就失去了辐射全社会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就不牢固。

  大文化传统往往由时代知识精英发起、检讨、反思、添加、融合。小文化传统则表现为地区或族群的风俗和习惯,一般靠无意识的约定俗成来维系,稳定性超强。传统文化的`密码在小传统里埋藏得更深邃。国术,显然是小传统,它隐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密码。虽然从秦汉到清朝,历代统治者大都对其进行压抑,但国术在传统社会由兴到盛是不争的事实,并密布于传统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小文化传统。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得好:“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笔者认为国术不是传统之点缀,国术是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国术不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指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田径、体操、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等。国术不是体育运动,或者说不完全是体育运动。国术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华武术》杂志创办人之一、第一任主编昌沧说“体育不能完全概括武术。竞技、健身都是武术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它的全部。应该给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它限制在体育项目里会限制它的发展。”

  国术是以技击搏斗为目的的,以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攻防搏击技术。国术是一项技术,一项以肢体(包含器械)制服人的技术。攻防搏斗才是国术的本质和核心,虽然它也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功能和作用,但那只是国术的衍生品。管理和指导国术发展,不能用管理和指导一般体育运动的思维和模式。然而可悲的是,主管部门恰恰在以体育运动的思维来管理着国术,从而产生了国术的舞蹈化、体操化、杂技化、技巧化。国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到历史的拐点。国术爱好者以及主管部门应解放思想,打破旧有思维,紧紧围绕国术的核心,遵循国术发展的规律,把国术当作文化传统,而不是当作一般的体育运动来看待。如此,国术才能真正成为国术。

  传统文化介绍 篇13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陶花节——茶文化专场”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有关茶的歌、有关茶的传说、怎样泡茶才好喝……

  在活动的几天内,我们跟着陆华老师学了有关茶的歌。

  在班队课上,陆老师在广播里将我们唱歌。赵老师在班里说着这件事,同学们听了哇哇大笑,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陆老师先把歌词跟老师们说,让老师把歌词写在黑板上,然后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过我们已经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也跟着广播唱了起来。

  有关茶的传说很多,有龙井茶的传说、黄山毛峰的传说、铁观音的传说、君上银针的传说……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铁观音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二百多年前,当地有一位老茶农姓魏名荫,精于茶事,又笃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献清茶。一夜,在梦中荷锄出门,至溪涧石旁,见石缝中有一茶树,枝繁叶茂,芳香似兰,深感诧异,正欲探身摘叶,忽被犬吠声惊醒。翌晨,他循梦中途径,行至观音岩打石坑石壁处,果然看到梦中所见茶树,汁淳厚细润,边缘作锯齿状,红芽绿叶,异于它种。遂将茶树移植家中一破铁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从未有过的好茶,亲朋好友品尝之后,无不称道。由于此树是梦赐之物,又栽在铁鼎中,并且茶色重如铁,故取名铁观音。

  我还知道了怎样泡茶才好喝。在活动的那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叫我给客人们泡茶,我根本就不会泡茶: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多,一会儿茶叶放得太少,一会儿水太热,一会儿水太冷……我不情愿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见我烦躁的样子,走过来对我说:“女儿,你这就不懂了,泡铁观音可不是这样泡的`,要这样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温,泡乌龙茶的水温要在100度左右,水温太凉,铁观音就会泡不开,香气也不能发挥。其次在冲泡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冲泡的时间。时间和水温都把握的好,那冲泡出来的茶就要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我听了爸爸的话,茅塞顿开,马就去泡茶了。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好多的知识。

  传统文化介绍 篇14

  一、《大圣归来》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再创造

  (一)人物形象

  在传统西游题材中,孙悟空被塑造成一个集人性、动物性和神性三者合一的忠心徒弟形象,《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从个性上摆脱了以往的形象,从《西游记》中的猴子变成了一个更具有时代气息的动画形象。动画孙悟空并不是专属于低幼群体的形象,作品中的美猴王孙悟空是完全从成人角度面向全年龄段塑造的融人性、佛性、魔性为一体,桀骜、悲情却永不服输的东方英雄形象。大圣归来中塑造的东方侠义英雄与西方的超级英雄又略有不同,钢铁侠、蜘蛛侠等超级英雄坚定地承担起了维护世界、打击罪恶的责任,大圣则在拯救世界之前,首先完成了自我的拯救和自身的救赎。这与中国文化中修身、齐家、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思想相契合。它还会说很多当下流行的语言,很不屑地喊小唐僧为小屁孩,还会讲一些诸如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勇敢,你就能驾驭它们一类的意味深长的哲理话,《大圣归来》的孙悟空既有传统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的局限;既有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又有普通人的懊恼、焦虑。因此,更容易与新一代电影观众形成共鸣。可以说,《大圣归来》是对文学经典当代价值实现途径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通过大圣归来中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让美猴王孙悟空这个形象再次焕发了票房号召力和形象大魅力,也再次印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将一种文化的形态转变为另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应当将固有的文化形态进行延伸性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其焕发持久的魅力。

  我们再来看作品中的第二主角唐僧,传统西游中,唐僧是唐太宗义弟,俗家姓陈,乳名江流儿,法名玄奘,为人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学造诣极高,与孙悟空是师徒关系。《大话西游》虽然保留了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关系,但是却把唐僧塑造成了一个提倡真善美、遵守三纲五常的传统道德的卫道夫形象。《大圣归来》中唐僧与它们都不同,原著中写到唐僧经过十世轮回才走上取经之路,影片选取了唐僧十世轮回中的第一世,塑造了一个七岁时的小唐僧形象,小唐僧江流儿在一次误打误撞的五行山之行中,无意间解开了孙悟空的封印,从而展开了一段熊孩子江流儿与酷大叔孙悟空之间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构建了童年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小白龙之间纯洁的友谊。

  (二)故事情节

  影片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四百多年说起,讲述了一个传统文化人物孙悟空成为落难英雄之后开启的寻找自我和拯救良善的故事。《大圣归来》将故事情节设置在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间维度上,那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压在五指山下四百多年,五百年时即将遇到他的救命恩人和师傅唐僧。可以说,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具有独特的使命感,大闹天宫既是孙悟空人生的转折,又是他英雄史诗式人格的奠基。影片以大闹天宫意象式的回忆作为起势和开篇,在传统西游潜在叙事模式的导引下,使得影片的剧情呈现出如离弦之箭的态势,朝着既定的人物和主旨迈进,从而呈现出单线条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

  随后镜头转到了一家人的身上,父亲向孩子讲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此后便是孤儿江流儿与师傅法明相遇并在四季的更迭中相依为命的场景和时光。接下来镜头转到桃花掩映下的长安城,街头艺人用皮影戏讲述大闹天宫的`故事。这短暂的宁静被山妖劫持童男童女而打破,江流儿解救了其中一名女孩儿,被山妖追杀躲进了五行山。至此,所有的叙述线条全部在五行山聚拢,一切都在指向核心人物的到来。江流儿在山妖的追逐中,意外地在山洞中解除了孙悟空的封印。孙悟空从碎石堆中爬出后,无论从场面的调度还是从颜色的选择上,占据了观众全部的聚焦视野。孙悟空获得自由后一心想回花果山,但由于封印未解,只能暂时护送江流儿回长安城。途中,猪八戒和白龙马也相继出现,但是或落魄不堪或魔性大发,均已英雄不再。妖王为夺取女孩布下迷局,轻易抓走了女童。悟空深知自己不是妖王的对手不愿再去救女童,江流儿决定只身去救女童。日全食之夜,在江流儿冲进到场之际,悟空也最终战胜了自己与妖王展开了最后一战,完成了自身的救赎。

  在剧情上套用了经典的好莱坞模式,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除了体现在善于讲故事之外,还善于将影片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使电影具备更强的真实性和社会性。影片采用了好莱坞的经典情节演绎了东方的经典故事,把众人皆知的神话题材,拍出了温暖社会、拯救世界的侠义情怀,是对传统西游题材的再次成功解构和再创造。

  二、《大圣归来》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虽然大圣归来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对传统西游题材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和再创造,但是,从电影对原著人文精神内涵的传承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我们不难看出其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一)文学经典人文精神内涵的传承

  在文学经典的影视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文学经典的文学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是影视评价中一直以来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影视改编创作应当在整体把握原著文本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原著的精神内涵,从而担当起提升当代人文精神和大众的思想力与审美力的重任。《西游记》主题多样,内涵丰富,在英雄史诗般的叙事模式下,使得唐僧师徒取经受难的过程成为自我修行、自我拯救的过程,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抗拒一切困难的意志也具有了英雄史诗般的魅力。《大圣归来》对《西游记》文本进行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继承了原著的文化基因和人文精神内涵,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绎,对孙悟空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形象进行了再次丰富和重塑,与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诉求产生了共鸣,成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资源的现代性开采,是应对好莱坞全球战略的有效策略。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长仲呈祥说: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优秀传统。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大圣归来》将好莱坞成熟的动画电影制作经验与众多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部具有中国味道的动画电影。电影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画形象,如孙悟空除了具有毛脸雷公嘴、脸上刻有妖纹等富有戏剧化的五官,还披着蜿蜒夸张的红披风,与原著中的形象保持了极大的一致性,反派形象混沌的原型是《山海经》中的混沌巨兽,在电影中汲取了古典戏曲中脸谱元素,加以现代抽象化的变形,被设计成衣袂翻飞的古代书生形象,等等。电影中大量运用了闯将令、小刀会序曲、筝锋、祭天化颜歌等中国传统音乐,并将皮影戏、秦腔、中国武术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得电影在整体效果上呈现出东方的神韵。除此之外,影片在3D动画技术中巧妙地融入了东方美学取法大自然的浓墨铺陈,整部影片贯穿多变宏大的场景,间杂丰富细腻的具体景观,如山前江畔的帆船、暴雨将至的石拱桥、市井街头的皮影戏、长安城的建筑和市井百态以及悬空寺般的妖巢等,从大场面到一物一景,都是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成功诠释。

  (三)经典叙事结构的回归

  《西游记》 寻求受难回归的叙事模式是传统中国思维的产物,具有显著的文化母体性质,能够承受多时代因素的添加,而焕发新的生机。大圣归来讲述了沉寂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小和尚江流儿解除封印后,在相依相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了初衷,完成自我拯救和救赎的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尝试着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中国东方的特色语言去讲故事,是对寻求受难回归的叙事主题的再次演绎,充分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古典美学和人文风格。同时,影片中留白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张力和回味。中国式叙事讲究草灰蛇线、伏延千里,情节之间呈现出断而不断、连而不连、起伏照应的效果,譬如群妖穷追傻丫头的原因,江流儿如何能够紧随大圣的足迹,孙悟空法印的由来,法明如何找到妖王的山洞等,这些细节和支线的描述经过分镜头穿插和剪辑,在情节上留有了空缺,反倒增加了对核心人物的聚焦,体现了一种简洁有力的中国诗学之美。

  三、总结

  《大圣归来》在传统西游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演绎了一个全新的东方英雄形象自我救赎和舍生取义的故事,是对传统神话故事的继承、改编和创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回归。文学经典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中,必然会接受不同时代观念和价值的解读。现代人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认同和塑造,归根结底还是为其人性理想和道德情怀所感,体现的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知己相酬的情节。如果说《大话西游》是对传统西游的极致解构,将永恒的爱情提升到了亘古不变的宿命,那么,《大圣归来》是对传统西游的再次解构和回归,解构的是人物和情节,回归的却是深藏在这之下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

  传统文化介绍 篇15

  春节介绍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传统文化介绍 篇16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像是金光闪闪的太阳,照耀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又好像是清凉的雨水,滋润着我们每一寸肌肤。

  星期四下午,我们班开展了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口语交际活动。老师先宣布好活动规则,再让我们分小组介绍。你看,小杨那组带来图片,小赖这组带来了实物,小刘还边介绍边做动作呢……

  接下来是各组中选出讲得好的同学到台上来给全班同学作介绍。第一个上台的是小周,她给我们介绍的是“泼水节的来历”: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个恶魔做尽了坏事,百姓都很痛恨。恶魔还霸占了7个美丽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个姑娘决心为民除害。一天,在恶魔酒醉的时候,用话套出了杀死恶魔的秘诀,趁恶魔熟睡的时候,杀死了恶魔。不料,恶魔的头一落地,大地就燃烧起了熊熊大火,只要把恶魔的头举起来,大火才会熄灭。于是,7个姑娘不怕血污和疲劳,轮流举起恶魔的头,并相约在每年傣历新年这一天交换。所以,傣族人民要过泼水节以纪念这7个姑娘为民除害并表示对她们的.感激和祝福。小周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第二个上台的是小刘,小刘介绍的是“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奔马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脚蹄轻捷、三足踏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干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示了骏马凌空飞翔、奔跑疾速的雄姿。

  到台上来作介绍的同学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同学介绍“重阳节”的来历,有的介绍“八达岭的来历”……

  活动结束了,老师评出了讲得最好的同学是小周,小周听了别提多高兴……

  通过这个活动我觉得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一定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传统文化介绍 篇17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有古老的民族艺术;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春节大团圆,元宵闹花灯,清明祭祖先,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

  春节是一年一度合家团圆的日子,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年夜饭,分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还要家家户户拜年哩!

  元宵节要吃汤圆。一家人在一起,你说我笑,一碗汤圆,团团圆圆。大街小巷挂满了花灯,各种各样的灯笼把城市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有蝴蝶灯笼,有西瓜灯笼,有菠萝灯笼,还有小兔子灯笼……我最喜欢猜灯谜,一盏盏灯笼上贴着一张张纸条,上面写着谜面,如果你猜中了,就告诉给工作人员,他会给你礼品哦!有的地方还舞龙灯。身穿大红衣服的年轻人,高举木棍,撑着一条金黄的.长龙,上下翻腾,精彩极了!

  清明节,让我想起杜牧写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到清明节,我就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乡下扫墓,祭祀祖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是很丰富多彩呢?我们是龙的传人,要把这些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介绍 篇18

  茶是什么?是白居易口中的“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是苏轼笔下的“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有的人喜欢喝西湖龙井,有的人喜欢喝安溪铁观音,有的人喜欢喝云南普洱茶……而我对太姥山老白茶念念不忘。

  老白茶可以分为四个品种,分别是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这个周末我有幸在“元满堂”茶馆品尝了壹万陆仟元一斤的白毫银针。白毫银针,它是茶芽,形状似针,白色毫毛遍布茶芽,色白如银,笔直如针,故而得名。

  这时,优雅的茶艺师拿起一旁烧开的矿泉水,沿着壶壁缓缓地注入壶中,盖上壶盖闷了一小会儿后,倒入公道杯,坐在我身边的阿姨用手机的灯光照射公道杯。只见透明的公道杯内汤色清澈晶亮,呈赤金色。我仿佛看到了一粒粒金色的水分子在茶水里跳跃着,真是把我惊呆了!

  当茶艺师在我的杯里倒入白毫银针的茶水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杯子闻了一下,一股清芬的'香气扑鼻而来。我又咪了一小口,用舌头轻轻在嘴里推动茶汤,那清爽、鲜甜、醇香真是妙不可言,有一种人参汤的味道,真不愧是“二十年的银针赛人参”!喝完几杯后,我浑身发热,汗流浃背,身体无比舒畅!

  茶文化自古以来都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不仅味道醇香、品种丰富,还能清新解乏、提神醒脑、降三高。我爱品茶,我更爱太姥山的老白茶。

  传统文化介绍 篇19

  这个博物馆是我个人创办的,博物馆整个占地面积是3000平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如果说我用来经商或者是出租那我生活会很富裕,之所以建这样一个博物馆,这也是一种情结、兴趣、爱好,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责任感。所以整个创办过程当中尽管艰难,但是也得到了更大的乐趣。我在这个博物馆一共收藏6000多个与科举相关的匾额,所以命名为科举匾额博物馆,收藏了1000件与科举相关的'文物,这样就组成了这个博物馆。

  通过对于匾额文化的探索,我发觉我们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上存在着一个问题。3月28日我到中宣部参加一个座谈会时,我说我们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说了这么长时间,效果并不显著?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这在学界或者是在政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就实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关于匾额学的概念。大家所看到的这些匾额,直接走出博物馆面向社会展示,确实是有困难:运输难,保护难,展陈难。我们用传统的拓片工艺开创了把木质匾额制成精美的拓片,首先在人大、北师大等这样的高校进行巡展,还有在全国一些其他地方。我认为这是对弘扬传统文化开辟的一条新途径。

  无论是国学的研究,还是传统文化的研究,我觉着不能依然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必须要抓住一个题目,抓住这个龙头所在。我觉得匾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希望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而且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机会到我们这儿来,给我们指导,让我们这个博物馆办得更好,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介绍 篇20

  除夕之夜,我们都可以得到压岁钱。这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你们想不想知道压岁钱的来呢?

  传说中,有个叫“祟”的小妖精,每年三十夜,他会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就会变傻。又一年的三十夜,“祟”又来了,有户人家的孩子睡觉时,把红纸裹着的'“压祟钱”放在枕头边,当“祟”正靠近他时,红纸突然发出一道亮光,“祟”惊慌失措地逃走了。因此,大家称那钱为压祟钱。“岁”和“祟”是同音字,后来叫压岁钱。“传说中,为什么压岁钱会发光,吓跑“祟”?”我想:应该是因为大人的希望像神一样保护着孩子。其实,现在每一个红包都代表着长辈们的祝愿和希望。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压岁钱的来历!我决心不乱花压岁钱,把它们都存起来,捐一些给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也给自己买一些文具。

  传统文化介绍 篇21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孩子们有些吃力地背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顺序,赢得了一遍又一遍的掌声。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7月17日8点半,“梦之旅”实践队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堂历史文化课。

  7月17号上午,我提着包跑到二班,孩子们的稚嫩的声音吸引了我。姚老师今天给孩子们带来一节中国古代历史课,孩子们一个个都显得兴致勃勃。今天课堂的内容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课,我们希望孩子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历史。

  首先是由姚老师先介绍中国古代王朝名号,接下来从细微的地方讲解有趣的小经典。提到屈原,孩子们只知道是爱国诗人,投江殉国。但姚老师从最熟悉的清明节和端午节为切入点,向孩子提问道:“你们知道端午节和谁有关吗?”

  “屈原!”孩子们异口同声道。

  “为什么啊?”姚老师在故意卖关子。

  “爱国诗人,投江自尽了。”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同学们还知道屈原的其他故事吗?知道他身上还有什么优点吗?”姚老师又问道。但这时的回答很少,没有统一的答案了。

  姚老师很快接下去:“屈原身上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还是一位勇于追逐自己理想的人,他的`投河更多是因为多年的理想破灭……”这些“另类”的答案,孩子们觉得很惊奇也很有趣,这些不是书本上的答案,不时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提出,但是这另一方面的解读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历史文化就是生长的土壤 ,中国传统近百年来都是处在尴尬的位置,我们要继承传统还得靠我们一代代的中国人。学习历史文化,传承优秀品德,我们在努力,孩子们也在努力。

  传统文化介绍 篇22

  最近《人民日报》上的一则消息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是有关于呼吁人们保持汉语纯粹性,抵制外来词汇的直接使用。举个例子来说,大家所熟知的“NBA”一词将一律被”美职篮“所取代。

  此消息一出,显然招致了群众们的许多非议,有一部分英文词汇已渗入我们的生活太深,一下子要被一些听起来又生硬有拗口的词汇所取代,心中难免有所排斥,在现如今,信息高速碰撞爆炸的时代,文化也在快速的传播与交融着,那么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文化又将是谁的文化?

  很惭愧的承认,作为一名中学生,我的.语文成绩从未高过英语成绩;作为一名欧美范儿的狂热追求者,中国风对我来说总是最熟悉却又陌生。有时候我们宁愿搬着一本厚厚的牛津高阶高阶英语字典,晦涩的读完一本莎士比亚,都不愿多看《红楼梦》一眼。现在的我们到底是怎么了?

  但同样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安意如、白若梅的书的畅销,诸如汉字听写大会谜语大会等活动的开展,人们仿佛也在渐渐意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并开始有意去改变。

  19世纪60年代,中国由于盲目的狂妄自大,长久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于西方,最终被大炮轰开了国门,在形式逼迫下开始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来弥补历史犯下的错。那是的人们根本来不及思考“文化“这个词语,只一心想着如何才能不被欺压,如何才能更加强大。就这样中国的封建文化开始了第一轮的洗涤,迈开它沉重而又巨大的脚步,慢慢向现代靠近。

  而现在,我们的祖国又重新换发了光彩,我们也是时候思考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一直在批判者封建古中国的狂妄自大,批判至现在似乎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有些过分缺失了。而杜绝外来文化入内显然有失不可行的,这是就需要我们拥有理智的头脑,去判断,去分辨,去传承,去发扬。

  再提起一些有识之士对汉语纯粹性的呼吁,他们对中国泱泱五千年文化未免想象的太过脆弱,文化不会因为几个单词就改变什么,对于文化的保护应从更深的层面去探索,去实施。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信仰,而中华民族的信仰千百年来始终如一。在拥有世界各族元素的点缀后,会更加精彩,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介绍 篇23

  每年过年我都会去外婆家,外婆会准备好多美味的传统年味。

  我先来说说特别美味的食饼筒,会放好多新鲜的食材,如:芹菜、春笋、胡萝卜、莴苣笋、粉丝、肉……外婆连外面的面皮也是自已做的,先用面粉加水合成稀泥,就像我们在泥巴池玩泥一样好玩,但外婆要很用力的搅拌上劲,才让面皮打的很薄,后酿上水过一会就可打皮了,在火上放上平底锅慢腾腾的用手带上面团就围上一张饼了,我会紧紧的在边上看,外婆就会在一张面皮上放点红糖后包好,让我吃,结果姐姐和弟弟也会要一份,有时会放白糖。后把食材放面皮上包起来,放平底锅慢火慢慢的四面煎黄,就是美味的食饼筒了。

  还有外婆包得特别可爱的粽子,形壮很多有尖角的'、五角的、四角的。味道有:豆沙的、咸肉的、蜜枣的。我特别爱吃外婆亲自熬煮的豆沙包的豆沙粽。

  外婆变的年味很多有天台台搁、生姜汁蒸肉蛋、正月初一吃的水饺、元宵节吃的汤圆和菜羹,让我们在吃喝玩乐中度过难忘的新春!

  传统文化介绍 篇24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介绍 篇25

  我国有很多传统文化,春天放鞭炮、贴春联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赏月,情人节可以恩爱相会……

  现我来说说情人节可以恩爱相会哦!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牛郎少年,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后来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着追,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夫妻二人哭泣流泪,感动了天上喜鹊,它们搭成一座喜鹊桥让夫妻二人相会,王母娘娘无可奈何,只好允许每年七月七日相会。

  后来农历七月七日就是我们现在的情人节!

【传统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介绍12-21

传统文化介绍04-12

传统文化介绍(15篇)12-21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介绍01-05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作文5篇04-16

精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三篇10-12

精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作文4篇09-17

有关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03-02

实用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