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

时间:2022-11-26 18:03:10 重阳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阳节的传说15篇

重阳节的传说1

  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重阳节的传说15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保守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保守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根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局部(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局部(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和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根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锲而不舍,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锲而不舍,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根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协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根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 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教学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 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哪一天?课文讲了什么?说说桓景是怎样根除瘟模、为民除害的?

  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推荐,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然后齐读。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问,指名解答。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怎样分段?

  (四)深入研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局部,考虑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发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根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局部:出示灯片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局部,考虑:桓景是怎样根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比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批注。

  (3)你喜欢桓景吗?简单说说你西画吧桓景的理由.有感情地朗读。

  推荐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和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依照师父的方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格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根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让我们怀着对桓景的敬佩与敬爱之情来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4、展示历代诗人关于重阳节登高,引咎的诗句。

  (六)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全办齐读,要求: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课后作业第3题。)

  3、优秀《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板书: 29 重阳节的传说

  登上高山

  重阳节(桓景) 喝菊花酒 除瘟魔

  带着茱萸

  拜师学艺 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练成武艺

重阳节的传说2

  重阳节就在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读书的时候重阳节当天班级里面就会派班长或者是成绩好并且乖巧的同学去看望老人并送去礼物。在重阳节当天我们要尊敬老人,万不可与老人吵闹。如此特殊的重阳节,你想不想知道关于它的传说呢?

  相传的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一家老小守着几亩薄田,勤奋耕作,日子虽不算好,半菜半粮也可勉强度日。谁知,这年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的人们都病倒了。轻的不能起床,重的丢了性命,尸骨遍野,赤地千里,桓景的父母也在这年病死了。

  桓景听老人们讲,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要上岸祸害人们,它走到哪儿就把瘟疫带到哪儿。桓景病好后,决心访仙求道学习法术,斩却瘟魔为民除害。

  费长房拿来一把降妖青龙剑,教桓景练开了剑法。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普渡众生。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师父说完,用手一招,古柏上的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众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说了。到了九月九日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分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子,说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在山上安排好,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只身下山,回到村中,等待降妖。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他走千家串百户不见一人,忽然看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他窜到山下,只闻得酒气扑鼻,茱萸浓香钻入肺腑,他不敢近前,又回身转向村庄。桓景见瘟魔扑了过来,急忙从藏身处出来,持剑迎了上去。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逃。桓景“嗖”地一声,把降妖青龙剑对准瘟魔抛了出去,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刺过,瘟魔扑到在地死去了。

  自此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们为了感激桓景为民除害,仍在每年九月九日佩带茱萸,制作菊花酒,登高,作为一种习俗活动保留下去,时代相传。有的地方无山可登,就用“糕”来代替登高,称为重阳糕。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传说3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的传说: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重阳节的传说: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传说4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相传东汉时,汝南县一位叫桓景的农村小伙,父母双全,有妻子儿女。一家人虽不富裕,日子也还过得去。谁知汝河两岸害起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瘟魔,每年到人间走走,带来瘟疫。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披星戴月努力习练。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快快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回到家乡,桓景召集乡亲将大仙的话转告。九月初九那天,他带领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每人将一片茱萸叶随身带上,这样瘟魔不敢近身。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不染瘟疫之疾。把乡亲们安排好后,桓景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人,忽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瘟魔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此人正是桓景,他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这就是重九登高风俗的由来。

重阳节的传说5

  《续齐谐记》记载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节日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登高原是避凶气。

  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六个偶数,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节日。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它们分

  别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节日。三月三是沐浴节,接着就是清明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九月九是重阳节。十作为从头开始,已经是数字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

  奇数又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传说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这个故事形象地说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凶。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伪装的意义。王维《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中,“遥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记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见,奇奇相逢的日子被称为节日,举行特殊的仪式和活动,是人们为了保卫生命的积极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淡化了避凶的禁忌内容,而保留了形式意义,节日逐渐成为单纯的喜庆。所以,在这个原本是辟邪的日子里,说上一句“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身体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较恰当。[4]

  2、有的地方在九月重阳节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的说法。

  3、某些地区还有重阳节忌同床的说法,即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

重阳节的传说6

  重阳节是我国农历九月初九。“重阳”的称呼同古老的《易经》有关,《易经》中八卦以阳爻为九,所以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月是九为阳,而日也是九为阳,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所以九月初九既称“重九”,又称“重阳”。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在我国很早就已成风俗。《武林旧事》中说,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重阳糕,初九重阳,皇帝还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在重阳节日里,相对于宫廷,民间活动内容要更丰富一些,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等。

  关于重阳登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有一天遇见一位白须飘胸的仙翁。仙翁对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有大灾难。你赶快回家,叫家里人做彩囊,里面装上茱萸,挂在手臂上,一同登上高山,再喝点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灾难。”桓景到九月初九都照办了。当晚回家一看,大吃一惊,所养的.牲畜全都“暴死”。此事很快传开。此后,每逢九月初九,人们就纷纷插茱萸、带菊花酒外出登上高山。久而久之,成为习俗。《千金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

  这一登高传说,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可信的。不过从中却可以看出古人怀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即如何避祸消灾、健康长寿。因为重阳节正值天高气爽的季节,人们登高远眺秋色佳景,心旷神怡,而登高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菊花酒饮后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茱萸可以驱蚊杀虫,入药可治遗的精、腹泻、呕吐和便秘等症。古人把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同消灾防病联系在一起了。

  自古至今,重阳就是文人笔下的常客。大诗人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写到:“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群山岳,了然楚汉分。”王维则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吟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真切地描写出重阳登高活动和诗人与亲人深厚的情谊,广为后人所传诵。

重阳节的传说7

  一、读拼音,写汉字。

  xiān hè hé ǎ hé mù mó pò qī zǐ chǎn chú qīn xí zhì chū qín xué kǔ liàn hé hé mù mù zhǎn yāo chú mó bài shī xué yì

  二、辨一辨,再组词。

  {魔( )

  蘑( )

  磨( ) {浸( )

  寝( )

  侵( ) {景( )

  影( )

  境( ) {笼( )

  裂( )

  袭( )

  三、补充成语。

  四( )张( ) ( )妖( )魔

  趾( )气( ) 为( )除( )

  头( )眼( ) 见势( )( )

  哼哼( )( ) ( )( )可亲

  天有不( )风云

  四、写出下列各字的部首。

  鹤( ) 顾( ) 革( )

  翘( ) 段( ) 拜( )

  魔( ) 睦( ) 恭( )

  五、照样子,用带点词造句。

  1.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座山,蹚(tāng)过了一条条河,磨破了一双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通过这次团体比赛,更加团结了。

  2.全班学生都注视和倾听着老师的讲解。

  3.比赛争夺得十分猛烈。

  4.虽然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郊外活动。

  七、补充歇后语。

  ( )——节节高

  ( )——一清二白

  八仙过海——( )

  猫哭老鼠——( )

  竹篮打水——( )

  擀面杖吹火——( )

  十五个吊桶打水——( )

  八、按原文填空。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这句话说明了桓景________。

  2.读了课文,你觉得桓景是个________的人。

  3.“重阳节”是_______,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举行____、_____、_____等活动,来纪念_______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行为。

重阳节的传说8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 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的'传说9

  重阳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踪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瞇瞇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重阳节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祭祖

  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重阳登高,与古人的祭祖活动密不可分。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先秦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古时因耕地资源少,加上有讲究的人家要看龙脉堪风水,通常墓地会选在山上,所以祭祖一般要登高。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不仅仅要将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下去,而且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孝敬自己的祖先自己的亲人,让传统的孝爱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重阳节的传说10

  一 导入

  你知道一年当中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元旦、春节、端午节……)每个节日都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重阳节的传说》。你知道重阳节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简单地说一说。)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在自学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想提醒同学注意?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妻 拜 勤 瓶 侵 袭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妻子——妻

  妻子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

  拜师——拜 勤学苦练——勤

  你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3)书写指导。

  ①妻:第五画“竖”不要过长,底端不出头。 ②拜:右半部分有四个横。

  ③袭:上半部分是“龙”。

  (4)分段指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5)课文中还有哪些词不理解?集体交流。

  比如“茱萸”一词,可以展示图片帮助学生认知。

  在理解新词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查字典等。

  三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桓景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本事。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主要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并说出了为什么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阳节。

  2.在学习小组内,分段读课文。

  3.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喜欢,因为他特别勇敢,为了斩妖除魔不怕困难。)

  4.默读课文,从哪里看出他不怕困难、很勇敢?用横线画出来。

  四 小结

  1.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重阳节的来历吗?

  2.可以问问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初,教师可用饱满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他们身心愉悦地走进文本中。课中,引导学生体会桓景斩妖除魔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解:“是这可怕的瘟魔,让原本一个个和睦的家庭变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让学生从特意营造的氛围中与主人公同呼吸,萌生出对瘟魔的憎恶。朗读桓景除魔的精彩段落时,我的'“激动”也感染了学生。课尾,引导学生回忆这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鼓励他们在学会复述的同时,把这个传说讲给想告诉的人。“在很久很久的将来,我要把这个美丽的传说告诉我的后代……”这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不正是激情课堂的最佳诠释吗?

  一堂课,老师激情饱满,身心投入,学生神采飞扬,鲜活灵动,课堂能不迸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吗?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桓景为了斩妖除魔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第4自然段重点句子的投影。

重阳节的传说1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12

  汉族节日—重阳节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

  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塔吉克族节日—铁合木祖瓦提斯节

  我国的塔吉克族60%分布在新疆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铁合木祖瓦提斯”节。意即播种节或耕种节。这一节日在引水节之后若干天举行。当引水入灌溉耕地之后,便开始耕地播种,这时要举行“铁合木祖瓦提斯”仪式。是日,各家都把耕畜、工具带到地头,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作祈祷,然后由最有耕作经验并且子嗣众多的农民率先撒种。据说,这种人撒种,可以获得丰收,所以大家请他撒下第一粒种子,以求吉利。干完地里的活,大家互相拜节。节日期间,整个村子都充满相互合作的融洽气氛。

  壮族节日—药王节起源

  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

  傈傈族节日—澡塘会特点

  澡塘会据闻很多地方都有,但怒江峡谷的澡塘会却更自然、更民族、更传统。其中首推登埂河澡塘会和玛布河澡塘会。这里没有遮拦,男女共浴。泡澡者同卧一泓,敬老让幼,互聊家常,时时传来一阵阵欢笑,其乐融融。有意思的是女人们并不反对男摄影者的闯入,反而依仗人多势众,对他们高声调侃起哄,搞得他们往往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侗族节日—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彝族节日—牟定三月会

  “河边杨柳排对排,年年有个三月街,三月街子两头赶,阿哥阿妹跳脚来。”牟定三月会,又名三月街,是当地彝族的歌舞盛会。参加的人数10多万木。除本州各县都有人来参加外,州外、省外都有人来参加。三天兰夜的歌舞盛会,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物资交流盛会。

  畜,拖JL带女向四山逃难,县衙门也只得搬上翠屏山顶。转眼间城内外汪洋一片,房屋淹没了,家具什物到处漂流,田里刚插上的秧苗全被冲走,人畜死伤无数,好不凄惨。知县见此情景,只有含泪安慰黎民百姓。洪水一过,他便把东酉两屏山国库粮仓打开救济灾民。人们对他是交口称赞,但是他整天里眉头紧锁,心想:“这样下去,连年饥荒,民不聊生,皇粮收不上,还得救济,身为一县的父母官,于心何忍!”于是他喊来文书官商量,决定除掉恶龙。文书官说:“知县大人,这恶龙作怪,年年如此,前任县令就因无法制服它,只好离任而去,我们何苦与这恶龙作对呢?再说,要制服恶龙,谈何容易,要是出个三长两短,大人你……。”知县说:“恶龙不除,定远①这坝子难得治理,百姓难得安居乐业,你我也难得安定啊!”他要文书官去请来彝家众头人共谋除恶大计。

  一番商议,大计定下,知县便告知百姓知晓,并要大家第二年三月二十八那天,每户送几斤栗炭,到城外龙潭边去烧。

  很快,三月二十八日到了,人们都纷纷来到龙潭旁,燃起炭火,炭火烧红了天空。知县一声令下,将所有烧得红彤彤的栗炭都倒进了龙潭里,霎时,龙潭水滚沸起来,恶龙被烫得浑身是伤,动弹不得,后来人们又抬来石头,挖来泥土,把龙潭填了。为了使恶龙永世不得翻身,大家便在新土上欢乐地跳起舞来,借以踩实泥土。从此以后,恶龙再也没有出来作怪,人民安居乐业了。

  为了纪念这个胜利,大家便把每年三月二十八订为赶会跳歌的日子。知县还规定:每年三月街,人们不但可以在街上跳,还可以到县衙门二堂跳,官民同乐。

重阳节的传说13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就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传说14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重阳节的传说15

  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大概的意思是自己身处异乡,到了重阳节的时候不能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甚是想念。尤其是最后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自己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题目中的九月九日便是重阳节,而重阳节又被称老人节。在古代重阳节是什么节?重阳节的传说都有什么?重阳节的传说与那个人物有关系?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演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主旋律。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民间故事】丹朱修建重阳店

  据研究人员考证,西峡重阳店最早是由尧的儿子丹朱所建。丹朱为尧的长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统帅大军征伐强大的东夷诸侯而获胜,巩固了尧的地位,为建立陶唐王朝立过大功,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

  考古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中介绍:尧欲指定王位继承人,大臣放齐说:“帝子丹朱开明,可登帝位。”尧认为丹朱“不守德,好争讼”,“不足以授天下”。那时,人们把孝德作为众德之首。尧认为舜有孝德,决定把帝位传给舜,并由舜代尧执政。尧怕丹朱与舜争夺帝位,派丹朱驻守丹江和汉水交接处的丹江口,并派舜领重兵驻于黄河北 岸,监控丹朱。为了防止舜从北方攻击,丹朱在丹江边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为国都,与国都配合,建九层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并在正北建朱阳关、紫荆关、重阳店,来保护都城丹朱城。

  丹朱为什么要在重阳店建立要塞?为什么以“重阳”命名?重阳店在朱阳关和荆紫关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阳关和荆紫关只是它的侧翼,起辅助作用。古人重阳轻阴,阳的地位比阴高。最大的阳数是九,九代表万物之大、之高,因重阳店在战略上处于核心地位,在军事上有从旁边防卫紫荆关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视它,把它起名为重阳。

  丹朱建重阳店的时间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说明重阳店的建店时间有4000余年了。因舜最后继承了尧的帝位,名声远扬,丹朱则慢慢被后人遗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阳店是确信无疑的。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公主与重阳店

  重阳节文化迄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在西峡至今流传众多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重阳公主的传说。

  据《汉书》记载,东汉安帝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恰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讨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上插红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子散发出一种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听到喊声,缩成一团,重阳女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此事传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安帝。安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父女拥抱大哭一场。后安帝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安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顺便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

  重阳公主生在重阳,长在重阳,又在重阳结婚、生子,百岁而亡。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道观,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