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2-09-26 08:17:22 文化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4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4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

  夜幕降临,一切的喧闹归于平静。

  在无数个如此寂静的夜里,细细体会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一盏清灯的余光里品一杯淡淡的绿茶,古人说,定中求静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而我却仿佛在飘散的茶香里看到了余秋雨,他就坐在我面前和我品茗论文,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远行的队伍,天高地阔之间,走上这一趟漂泊于华夏苍茫大地上的苦谛之旅。朦胧中走入敦煌,走入那被破落的悲凉笼罩的道士塔,看到的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个漠然的表情,一具无知的躯体,一抹西天凄凉的晚霞,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一笔压在炎黄子孙肩上的文化重债,如果有一种心情可以描绘这一种痛,那一定叫做――“恨”!

  《易经》里一句“天一生水”造就了一代藏书楼――天一阁。站在偌大的天井里,顺着那摇摇晃晃的木梯向上望,似乎看到了那无数泛黄的书页里记载的沧桑变化,看到了一代代范氏子孙坚守而执着的身影,看到了那个为了进藏书阁而嫁进范家却终不得愿的女子幽怨的神情……苍老的屋宇和庭院,百年的期许和守侯――风雨天一阁,一座由信念、责任支撑起来的文化楼阁。

  还有那个南荒之地的柳侯祠,一代文豪的凄凉注脚。当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惟有这寂寞的柳侯祠固执地肃立着,彻底洗去人世的喧闹……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变得异乎寻常。余先生说“朝廷万万未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是这样吧,柳宗元,他用终年养育他的荒芜铸就了昼夜不眠的文化之林。

  手捧着《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心头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

  初看《文化苦旅》,书名中的“苦”字一度让我疑惑,是指漫长旅程中经历的劳苦吗?!然而,当随着余先生的指引,完整地走过这一段旅程,才恍然大悟,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然而,即使只是一个个的“点”,人们也还得孜孜不倦地追求那历史长河中的“线”。无数人的足迹串联成岁月的年轮,一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参合着太多悲伤、惋惜、屈辱的辉煌。探寻这样的历史,无疑是沉重而伤痛的,是一段“行者无疆,思者无涯”的心路历程,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不过我以为,这是文人最大的痛苦,却也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苦涩后的回味会让我们了解,正是有着无数人艰难而执着的追寻,才能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这么多伟大的“点”,那是――对人生的认知,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思考!

  历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中,难于寻觅。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他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探寻文化的足迹;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感悟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生命之路总是曲折坎坷,回望曾经留下的足迹,就会明白,苦难是人生路上的泥土,只有深切体会苦谛苦境的人,才能把泥土握成黄金,才能造就人生的厚重感,因为在深沉的痛苦里,庸人选择逃避和遗忘,而智者却更深刻地体会了存在。

  走这一趟苦谛之旅,寻觅的是绵长历史的足迹;震撼的是璀璨文化的魅力;丰富的是多味人生的阅历;留下的是苦涩回味的收获。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暑假走了一些路,写了一些游记。当时写游记,文笔上、内容上,结构上都会参考这本书,术语上则会参考《中国建筑史》。可以说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暑假的时候,去新疆前读的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写新疆的文章,这样构成了我对新疆的第一印象,这几篇写新疆的文章中,论文笔我最喜欢《沙原隐泉》,论内容更喜欢《西域喀什》。

  文化苦旅,之所以称作文化苦旅,是因为每一篇文章将景色与文化结合,以《西域喀什》为例,一共五章的篇幅,前四章均已文化开头,先是从各个文化的比较,包括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巴比伦文化来引出喀什这是“文化汇聚的福地”这个观点,又以张骞的出使西域,包括印度佛教东传作证。对于文化的凸显可见一斑。

  再说说刚才提到的《沙原隐泉》,文辞华丽却不显露于外,不张扬,文章质朴富有哲理又不失文采,只有大师级的作家才能忘怀文笔,到这么一种大师级的境界。看他的文章,心胸阔达,别人的游记都是融情于景,身系景中。他呢,则是站在上帝的视角,俯瞰大地。《沙原隐泉》给人一种旅程的慢动作回放的感觉。他最令我佩服的是能用很美的语言把大道理讲出来。

  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不仅做人要这样,文章也是如此,我认为沈从文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做到了。

  在他所描述的秀丽绝美风光之后,对民族,对历史,对生命的探讨,对不羁的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动着人心。明明有时候描写的是美景,却在看完文章之后引人沉思,看完一篇文辞优美的'文章后仍能令人沉思,单是这一点就足够称为一个好的散文家了。

  但不单是这样,它会让读者体会”怦然心跳“的共鸣,有一种“莫名感动”;《文化苦旅》让读者让我进行自我审视,也曾感叹人生百态。他会让你与作家产生共鸣。哇,我怎么没想到;诶,好像还真是这样;是呀是呀,常常会让你发出这样的感叹。从字里行间,我能够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纵情山水,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他伤感、高兴。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读者也与这位哲人一齐品味历史,体验文化。每读到一个地方,都会身历其境,都会有志趣高雅的文人为伴,面对都江堰,我如苍茫的士卒;面对江南的小镇,我心旷神怡,面对西域古城,我如千年前行走在大沙漠的商人。这种共鸣令我敬佩不已。

  当茶余饭后咀嚼着其中优美的文字,欣赏古代历史人物的零碎故事,能让人有所感、有所动。无需华丽的辞藻来凸显出文章的深度,听他娓娓道来,感受到那深邃的历史命运和对中华大地深深的依恋。余秋雨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

  余秋雨先生有着极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岭,用其独特的视角引领广大读者对中国的深层文化进行深思,掀开了历史沉重的面纱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别人写景无非写这个景多么多么美,但写到头,无非还是这美景罢了,但余秋雨先生就从文化层面切入,这样才让人津津乐道,也可以说是这种独特的眼光成就了这本书。

  《文化苦旅》光说文化文化了,再解释解释苦旅,我认为一个是旅行苦,一个是内容本身的苦涩。前者作者浪迹天涯,风尘仆仆,不说别的,单说作者在《沙原隐泉》那一章里爬沙漠,就够辛苦的了,也可称得上是“苦旅”了。后者是文化的苦行,这本书本身的资料并不甘甜,正因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涩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味道。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可能有的人即使读完了这本书,对文化的了解也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那样深沉的敲门声,咚咚咚,在叩响中国文化的大门。《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文化苦旅》也可以说做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背上旅行的包裹,为文化的传承而呐喊,为中国文化找一个确切的目标,我们责无旁贷。

文化苦旅读后感3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恍惚记得很久之前,有个朋友告诉我西泠印社的旁边有个古董店。

  那个时候我还把“西泠”读作“西冷”,自然对一家小小的古董店没什么兴趣。但是时间一点一点延长,那时的我大概也不会想到,在几年后一个“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的日子里,我还是去找了这家不明存在的古董店。

  这几年里我对于古董店总是有莫名的执念。大概是对那些历史沉淀的东西有莫名的好感。博物馆里的只能称物,它们被安静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地方,每天面对几盏灯,面对几拨人。古董店里的呢,应该算古董,不论真假,它们的陈列,都是故事。

  可能这就是古董吸引我的原因,也是那家神秘古董店吸引我的原因。

  当我终于乘上去往西泠印社的公交车,在西湖边某条道路上穿行的时候,我突然万分庆幸这次心血来潮。

  作为一个杭州人,我对西湖却并没有特别熟识的感觉。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湖,它有著名十景,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杭州的骄傲。小时候来过几次,观赏游玩,大概只记得当时的豆腐干挺好吃。

  所以,当我独自来到湖边,难得清冷的公车载着我东奔西走的时候,也给了我更多的时间看看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西湖。

  杭州这座城应该最爱梧桐。

  特别要是法国梧桐,高大魁梧,所以愿意将梧桐成片的栽在西湖边。其间还夹杂了些柳树的影子,初春的柳枝刚发新芽,弱柳扶风大概就是这种姿态。这就显得梧桐更伟岸了些,扭曲的树干,偌大的荫蔽。尽管市树是香樟,但杭州爱梧桐不无道理,因为这也是生命,自然的生命,梧桐比香樟更随意,更铺张。

  西泠印社确实没有公车上冷清,反而很热闹。大多数人应该就是因为“天下第一名社”这个称号慕名而来。进门就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根须蜿蜒地狰狞,树干爬满了青苔,铺天盖地的绿荫毫不掩饰枝叶的放肆。游人只能惊叹了。

  西泠印社的大名用冷绿色刻在一石碑上,旁边是一簇春天的红花,开得正好。身后就是一座丘陵。上山的石阶没有刻意修平整,反倒是像乱石堆成的`台阶。昨夜下的雨湿冷着,更显得小路湿滑难走。我只得小心翼翼地走,小心翼翼看着路,小心翼翼地发现了山路上各种植物,被雨珠打得苍翠苍翠,傲然立着。我还期望着山上是不是有一个很隐秘的地方藏着传说中的古董店。可惜只有几个亭子,几个石凳,一个满是锦鲤的水塘,和一座意味深远的塔。

  我坐在西湖的长椅上,喝着水,看着面前的湖与树。

  西泠印社同西湖一样。目光所到之处,除了游人,要么是树,要么是水。它们比我们更清楚自然的意义。连神话传说里亦仙亦妖的白蛇,都是生于水,隐于山水环绕的雷峰塔。

  放下水瓶,翻开手上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说:“这一来,杭州就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孤山这个地方,像西湖中的一个小岛,西泠挑了一个很好的地方建立社址。亦山亦水,亦孤亦环。

  马可·波罗如此大力赞扬一个城市,当然有他自己的道理。现在我们回想起他至高的评价,仍会觉得名副其实。

  杭州的美,大多是集中在了西湖。而西湖的美,全然是这些山山水水,树树花花。苏轼与白居易比我们更早懂得了西湖的美在何处,于是他们竭尽全力浚河道,清藻荇,治湖水。这才有了后来的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比其它地方更明白自然对于我们的意义。

  这是一个只属于杭州的宣言。

  “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春天的西湖水荡漾着,湖旁低垂的迎春花黄艳艳的,映着水中的倒影。法国梧桐还是那么魁伟,密密的青苔攀附着粗糙的树干,出奇的安静。这就是春水道梧桐。我们需知,在自然面前的我们,何其渺小。而自然的美丽,又何其伟大。

  我捧着书突然笑了。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古董店。

  西湖之美就是杭州的古董,自然之美就是西湖的古董。

  这就是一个关于杭州的宣言,关于西湖古董的故事。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阅读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阅读感悟12-2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6-09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2-09

读文化苦旅阅读心得02-13

《文化苦旅》经典语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1-02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9-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