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时间:2022-10-19 12:18:50 兴亮 新材料 我要投稿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精选13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1

  徐立平,男,1968年出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徐立平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也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它的制造有上千道工序,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发动机固体燃料的微整形。雕刻固体燃料,也就是火药,极其危险,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火药整形不可逆,一旦切多了,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这让他的师傅都望尘莫及。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2

  “在故宫从事古书画修复35年,可以充分感受到宣纸的膨胀与收缩”,这是单嘉玖。

  “修复陶瓷33年,快要退休了,故宫很多地方都没去过”,这是王五胜。今时今日,提起工匠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这些“平凡人”的言行似乎有些“不经意”。其实,早在我们注意之前,他们已经在专业、勤恳地守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很多年了。“工匠精神”其实一直都在。互联网视频的传播,将他们推至台前,年轻人得以对他们更了解也更佩服。

  在这个问题下,确实勤勤恳恳、技艺高超又安贫乐道的传统匠人们获得了高赞,然而这就足够吗?“恰饭”怎么办?或许有些人不敢说,我就说出来了吧。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对传统文化盘活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最有创造性的人才可以把传统保护的最为精致——这一点我们早年在NHK的各种纪录片中也领教过,为什么他们可以把一瓶酱油、一把剪刀做得那么极致。

  而现在,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优质IP开始,网生一代开始把传统精神变成了生活的潮流,这个潮流将越来越大,影响更深和更远。

  修复文物的匠人保护的.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那么非遗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3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4

  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纯手工国礼出自我手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中有一件看起来是草藤编织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支撑果盘还需要4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如今,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的孟剑锋,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孟剑锋说,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5

  1980年,从小热爱飞机的胡双钱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公司,被分配到了钳工工段。这对原本学习扳铆工的胡双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专业不对口意味着他要付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然而,他没有抱怨,而是怀着只要能实现造飞机的.梦想,坚决服从分配,在钳工岗位上一做就是三十多年,经他手生产的零件被安装在上千架飞机上,实现了“零差错”的记录。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核准、划线、钻导孔、打光……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意识,胡双钱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重复着这样的机械动作,近乎苛责地要求自己,只为不出一丝差错。

  一次,他在给飞机拧螺丝时走了神,晚上回想工作时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在凌晨三点骑自行车赶到单位,反复确认,才放下心来。从此,胡双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做完一步,都要认真看几秒再进入下一道程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坚守岗位,精益求精,是匠人的职业道德;而心系祖国航空事业,不断探索技艺提升,更是大国工匠的风范。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为了提升精细度,胡双钱发明了“对比检查法”和“反向验证法”,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却给零件加工增加了复查的机会,为加工的准确和质量打下基础。

  虽然荣誉加身,胡双钱仍选择默默奉献在飞机制造一线,用匠人本心成为无可替代的航空“手艺人”。谈及未来,胡双钱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6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7

  1986年,周东红进入泾县宣纸厂做捞纸工。由于技术不熟练,他每天起早贪黑进行练习,虚心向捞纸厂的老师傅们学习,渐渐掌握了技术。他还给自己制定了比每天要求的工作量再多50%的目标,常常凌晨1点起床,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7个小时,手也因为长期浸泡在水中脱皮溃烂。他做这一切,只为精益求精,提高自己产出的品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东红的技术不断提升,能稳定控制不同品种纸张的分量,正品率达到99%,还被抽去捞制古艺宣、乾隆贡宣以及大国工匠等高档宣纸。

  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周东红也将宣纸传统制作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放在心上。他悉心培养徒弟,将经验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传承人。

  他还为捞纸技术的革新献计献策,在制作一种名为“扎花”的宣纸时,他几乎住在了厂里,没日没夜地进行试验,不仅梦里都在捞纸,连生病打针时也不忘翻阅相关材料。在周东红眼里,复原传统宣纸制作手艺,守护中国宣纸文化是只能赶而不能等的.大急事。

  尽管被誉为“大国工匠”,周东红却说自己对“工匠”一词并不熟悉。他笑称:

  “我只知道始终如一的专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单纯。只想让这门已经存在了千年的传统工艺一直传下去。”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8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9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冬伟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10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11

  2017年1月10日,天气晴,中午温度4度左右,早上和晚上的温度在零下6度左右,本以为这样的天气张广义老人不会营业(毕竟年纪这么大了),到了之后才发现,张广义老人正在台灯下忙活,因为太专注,他没有察觉到店里来人了,我站在柜台前面等了两分钟,这时候电话响了,张广义老人起身拿起电话接了起来,张广义老人:“喂,您有什么事?”,电话那头讲了一会,张广义老人:“您的这个事儿我办不了,万一您给我寄过来我修不好,这不浪费您的邮费吗?哎呀,您出邮费我也不能答应,万一修不好不就太浪费您的钱了,您实在要是要修的话就直接把笔拿来店里,我这里不接受邮寄,哎,得勒,就这样,再见。”,看到张广义老人接电话的“架势”,发现他的“轴劲儿”和年轻人真没两样,我也心想,老人家年龄这么大了,仍然“个性鲜明”,真是不一般啊!

  挂完电话,张广义老人下意识的.望了一下柜台,看到我之后走过来说到:“您是修笔还是?”,我:我看看,您这里有200左右的钢笔推荐吗?张广义老人:“有,我给您拿些出来看一下。”,我对钢笔了解甚少,选了一支自己喜欢的黑色钢笔对张广义老人说:我买这支。话音刚落,张广义老人语气变得有些严肃:“您试都没试一下,怎么就随便买笔?”,说的我有些尴尬,立马把笔盖打开,在旁边的试笔纸上草草的画了两下,我说这支笔很好,手感很好,写的感觉也很好,就它了,张广义老人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您满意就好,满意就买,不满意就不要买。”。那会儿我就在想:有这么做生意的吗?去别的店买啥东西都是巴不得你多买,买断货都好,但是张老这里不是,他有他的原则:他对你负责,试了满意才能买。仔细一想,这些原则,也许就是张广义老人开店这么多年的魅力所在吧!

  我买完笔,张广义老人准备转身去修笔了,我把张广义老人叫住了,说了我的不情之请,请他写一句对我们年轻人想说的话,张广义老人说:“我又不是什么名人,您要写着做什么?”,我说名不名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佩服您,张老也许是被我的诚意打动了,拿起笔在我拿的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勤奋工作,服务社会。”。

  张广义老人提字:勤奋工作,服务社会。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12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他在工作中总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脚踏实地,严谨认真。在生活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蔼可亲,乐于助人。他就是我们公司冷冻分厂液化冷冻工段的工段长李俊前同志。

  “有困难找李哥”一提起这个人,分厂的不少同事们这样说。为了做好安全工作,保障大家的安全,他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岗位,为防止出现设备故障,一定会亲自走一遍氯气管道,查看所有机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处理。他对待工作如此,对我们刚进入岗位的新人也特别热心,他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倾囊相授,毫不保留

  刚刚来到液化岗位的我们,对工艺流程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根管道里面是什么介质?汽化液化的时间大概是多久?液化机组里面的管道是什么样的?......无论是多么小的一个问题他总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举各种例子让我们完完全全明白。他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地将他所有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

  面对危机,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李俊前工段长曾多次参与设备故障应急处理,如机器停止运转,突发停电状况等,他都能临危不惧,准确判断原因,并且及时地将事故处理,防止事态扩大。2020年12月3日,冷冻分厂冷冻工段的-35℃水罐连接水管阀门腐蚀严重,导致接触器阀门连续不断地出现穿透迹象,管道里面的氯化钙水溶液有滴漏,工业水管壁由于过薄导致出现漏水,急需检修,李俊前工段长主动请缨,带领工友顺利完成了此次检修任务。

  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身为工段长,遇到脏活累活,他总是冲锋在前,带领工段员工解决问题。在困难面前,他从不退缩,迎难而上,全力解决困难。他以柳化氯碱为家,每天早来晚走,特别是在新5℃的5#,6#制冷机组试车阶段,他主动放弃中午午休时间,坚守在冷冻站的岗位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作为一名分厂技术骨干,为冷冻分厂的生产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 篇13

  1986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和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养出24名高级技师。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相关文章: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01-08

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09-23

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09-23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精选12篇)12-27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精选15篇)10-04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精选21篇)04-17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5篇01-08

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迹(通用5篇)10-03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精选20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