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案设计

时间:2022-09-03 13:15:37 设计 我要投稿

《乞巧》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体会诗意。

  3、能用自已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乞巧”有关的资料;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复习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提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什么节?还有描写关于清明节的《清明》,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刚才同学们读的古诗就是文化宝库里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有关节日的:是七夕节,题目是:乞巧。

  同学们预习了吗?那你们能把古诗读一遍给老师听吗?好,试试看。(同学们真会学习)

  3、板书课题,齐读。(写“乞”、“巧”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写提醒学生写“乞”的时候要注意与“气”区分,“巧”注意第三笔是“提”。老师边带着学生书空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下来。)

  问题设计:哪位小朋友能给同学们提个醒,“乞”书写要注意什么?“乞”可以组词为?“巧”要注意什么?“巧”字可以组词为?

  4、那么“乞巧”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设计:通过预习,同学们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乞巧的资料,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说说,他都知道些什么?(说完整点,我知道……)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下了功夫,懂得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讨论:乞巧节的来历

  请看大屏幕,图画上的这一位女子在做什么?

  PPT1:古时的女子呀不像现在的女子可以出去工作,她们只能在家里做些女工,如绣花、织布等,如果她能织得一手好布,别人就会夸奖她心灵手巧。而传说天上的织女,不仅美丽、善良, 而且聪明能干、 心灵手巧,她在天上的七仙阁里不停的织着云锦。

  PPT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云锦图吧。 你能用上一些词语去赞美一下织女的云锦吗?这么美的云锦出自织女的手,你们羡慕吗?(羡慕)古代的少女就更羡慕得不得了!

  小结:所以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对巧手,民间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带着虔诚乞巧的心情,那我们再把古诗读一遍吧。

  二、知诗人:介绍作者。

  过渡语:了解完古诗的背景,让我们走进诗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831—847)字智周,福建人。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文章,通常我们把这种人又称为?

  三、明诗意:

  据说这首诗就是林杰六岁所写的,同学们觉得他厉不厉害啊?老师觉得我们班有些同学也很厉害,通过预习就会读诗了,那么哪些同学想做小老师,读给大家听听,谁来试试?

  1、请3个学生来读,都读完后再请学生来评价。 (你来试试。还有谁敢挑战,能不能读得比他更好一些?你读得这么好,能给大家提个醒,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2、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出示拼音PPT)来,跟我读。还要注意古诗的节奏,来跟着节奏,一起读古诗(出示古诗PPT)好,非常捧,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来好了。

  3、我们知道,要学习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理解诗中的意思。那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A、看注释、、查资料、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B、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别人请教,和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C、还可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过渡语: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好方法,那么我们先用第一种方法,要求:结合课本或资料书的注释,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字的意思,然后把它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你读懂了什么?(好,谁来告诉我,他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A、汇报:大家有没发现有两个字是同音的?“宵”和“霄”, 你能组词的方式去区分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夜宵、元宵、通宵;云霄、碧霄、九霄云外)所以,宝盖头的宵指的是夜晚,那么七夕今宵指的是哪天的晚上(宵:夜晚。霄:云彩、天空)。

  B、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碧霄图,碧霄指的是浩瀚无际的天空,在浩瀚无际的夜空,有一条银河,又叫天河,天河的两边有两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一颗是织女星,一颗是牛郎星,两颗星星遥遥相对。说到这里,同学们想到诗中的哪一句?(学生说)

  C、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连起来说就是?我来读诗,同学们来连诗意,好吗?(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人们纷纷抬头看看浩瀚无际的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会在这一天渡过银河来鹊桥相会。)

  D、那么,谁能够一下子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一遍呢?

  F、这两句诗包含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小伙子,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人们都叫他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她的姐妹们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二人相互喜欢,于是织女偷偷留在了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两个人结婚之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王母娘娘知道,王母娘娘很愤怒,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他,只要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飞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道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分开在两岸,只能相对流泪哭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F、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古诗,让我们带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吧。不过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来读好吗?老师读一三句,同学们读二四句,你们准备好了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语:我们接着往下读,用上刚刚的学习方法,先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先和你同桌讨论讨论,待会再汇报你懂了什么。好,小组学习,现在开始吧

  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A、家家什么意思?为什么乞巧要望着秋月呢?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

  因为古人过乞巧节最普遍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少女们相聚在一起,摆上时令的.瓜果精美的点心,朝天拜祭,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穿针乞巧,祈祷祈福。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

  C、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诗连起来就是?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的人们,对月穿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所穿的红线都用了无数条。

  D、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谁又能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

  F、所以每一条红丝代表了人们的一个美好心愿。那么她们有什么心愿呢?他们在对月穿针时,心里会乞求写什么吗?有一首《乞巧歌》是这样说的。(PPT出示):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同学们能想象她们心里可能会乞求些什么吗?

  F、拓展: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和梦想,你们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今年七月七日的你也过乞巧节,你会乞求什么呢?(学生说)

  四、背诵古诗。

  1、过渡语:这首诗真美,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好?老师也想读,那么请同学闭上眼睛,看看你在老师的朗读中想到了什么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

  你也试着这样读吧!大家听从她的朗读中你能想象得出诗句的画面吗?

  请个别读(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男女合作配乐读(这么美的古诗,如果配上美美的音乐一起读,那效果就更好了,好男生和女生合作读,女生一三句,男生二四句,好,乞巧,林杰,女生预备起)

  机动:(老师看到有的同学都陶醉了,能背诵下来吗?试一试。)

  2、过渡语:你们真棒,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练习,一定会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下面我们比一比谁是背诗小能手。

  先自己练习,然后互相背给同桌听。好,下面开始练习吧。

  谁先来背,(PPT:出示默写内容提示,师提醒要背完整),

  那么没有内容提示,你还能背出来吗?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我们女生来试试,男生能不能背得像女生一样好呢?

  五、拓展:

  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林杰写的乞巧,其实古时候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写了诗。

  拓展一: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两首有关七夕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然后说说,你从诗中知道什么?(全班读)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秋夕

  (唐) 杜牧

  红 烛 秋 光 冷 画 屏,

  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

  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六、总结: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前的古诗,还学会了吟诵一首新诗,同学还感受了课外的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喜欢的心情去学习、去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七、板书设计

  乞巧

  讲故事

  乞心愿

《乞巧》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导入

  1、第八组整组课文都是关于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民间故事引发想象(师述神话传说的由来)*本组课文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课文可阅读相关书籍

  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29课,古诗两首(师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老师正音、指导读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齐读古诗。

  a、作者都是唐代)

  b、都是关于神话传说的(乞巧——牛郎织女、嫦娥——嫦娥奔月)

  3、小结:是的,这两首诗都和神话传说有关,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乞巧作者林杰,李商隐河南沁阳人。第一首主要描写了古代的人们过乞巧节情景,第二首诗主要通过嫦娥奔月的古诗展开想像。

  4、今天,我们先来重点学习第一首《乞巧》,板书课题,并指导“乞巧”二字的读音、书写。乞与气区别提示巧的最后一笔,书空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谁来说说题目《乞巧》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资料袋、注释读好今宵、碧霄、渡河桥三个词,我们把生词再放回到诗文中来读读整首诗吧!

  一、 初读古诗、感知质疑

  1、指名读后,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

  2、正音识字: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3、古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因此读诗词仅仅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谁能读出节奏来吗?(指2名)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读出了节奏,下一步就要读出诗的韵味了,这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下面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前预习读过这个故事吗?

  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1(每年的七月初七)

  2、出示一二行。(指1名读1)宵什么意思?(晚上)七夕今宵:七夕这天晚上。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抬头仰望“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浩瀚的天空。)

  出示课件:夜空图。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

  诗中哪句话提到了这个动人的传说?1读

  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感动了我们,读——

  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牵动了每个人的心,读——

  我们仰望星空、想象着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激动和喜悦,读——

  此情此景,诗人林杰也忍不住吟诵着,读——

  3、多美的故事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三、四行说。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自由回答)

  出示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

  想看看云锦图吗?(出示图片)她们羡慕什么呢?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出示乞巧节画面

  教师解说:其实古人在过乞巧节时,从初一就开始购置奇巧物品了,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乞巧市上更是车马难行,场面非常壮观,观其风情,绝不亚于我们最大的节日——春节。

  (2)联系三四行诗想像:乞巧节这天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反馈

  a、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人多吗?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读,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三、 品读成诵

  1、我们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谁想完整读读这首诗?那就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试着背吧!指名读,男女生赛读(这么短的时间内,背诵的又快又准确!咱班的同学果然不简单。)老师背、齐背。

  四、 拓展延伸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她送给我们一首《乞巧歌》想读读吗?现在,乞巧的心意更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还可以乞富、乞子、乞健康、乞平安……同学们,你们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乞取些什么呢?(生自由说:为老人乞取健康;为老师乞取健康;为朋友乞取快乐;为外出的人乞取平安;为残疾儿童乞取健康的身体;为灾区儿童乞取美好的家园……)

  2、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一起背着古诗,在心里静静地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生齐背)

  3、看着同学们专注的样子,我相信大家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看来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得巧了。

  五、 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乞巧

  乞——气

  宵——霄 天上传说 乞取智巧

  渡——度 人间企盼 追求幸福

  八、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安排,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快乐中去,《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

  1、借画面互诵 。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乞巧》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

  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同学们,老师这有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神话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

  2、小结: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乞巧)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音变调。生齐读。

  4、理解诗题。(1)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课件)

  (2)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课件)

  “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

  师: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三、读悟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学生自由读诗。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一读】读准确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师: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2、师:(课件出示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

  3、师: 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

  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传说。(板书:天上相会)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课件)引读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指导朗读,“看”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读着诗歌我们都发现了这里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学生:织女)。除了藏着这位织女,还有一位男子,他的名字叫______(学生:牛郎)

  1、刚才我们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见一面容易吗?为什么?(课件)他们在谁的帮助下才能见一面?(课件)

  2、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课件出示三四行)

  2、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回答)

  3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乞巧的习俗。(学生汇报交流)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只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彩云图片)

  4、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板书:人间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

  5、师: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

  6、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难怪林杰写到——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指导读。

  8、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

  10、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1、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

  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四)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课件)

  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

  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

  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

  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

  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

  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课件配乐)

  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课件)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5、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林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6、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课件)

  机动环节: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课件)

  四、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乞巧》教案设计4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乞巧》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5.简介作者.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 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 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五、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七、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乞巧》教案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开神话的面纱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讲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板书:乞巧

  师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变调。

  生齐读。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自由读古诗。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

  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谈谈收获和疑问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课件出示:宵——霄

  从篆书到楷体,让学生对比部首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课件放大两颗星,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1)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借助故事体会“渡河桥”

  (3)了解“鹊桥”这个意象。

  (4)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

  课件出示诗词剪辑——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课件逐句出示: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和同桌交流。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再打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6)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五〉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小结: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

  (4)配乐背诵后简介诗人林杰

  三、写字

  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示范书写四个字

  学生写字

  四、余音缭绕

  课件:星空

  拓展、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乞巧

  鹊桥

  智巧

  幸福

  【设计说明】

  本设计意在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人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倡导个性化教学,并将古诗置于文化背景之下,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课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教案设计7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 由读;

  ⑵ 指生2、3读;

  ⑶ 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 讨论。

  ⑵ 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 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 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 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 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 “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 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 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 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 自由读,指生说。

  ⑵ 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 看图片;

  ② 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 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 指生说;

  ⑵ 师相机评价引导:

  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

  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 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 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 出示,自由读;

  ⑵ 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教案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乞巧学习巧手

【《乞巧》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乞巧》教案设计8篇09-03

《乞巧》教案设计(8篇)09-03

《乞巧》教案设计(集锦8篇)09-03

乞巧历史典故08-05

《乞巧》教学设计02-01

乞巧教学设计05-04

乞巧节的的作文05-05

乞巧教学设计08-04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