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随笔

时间:2022-08-04 11:34:27 教师 我要投稿

教师课堂随笔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课堂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课堂随笔

教师课堂随笔1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没带或没带齐美术工具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多都是外来工子女,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甚至不给孩子们买彩色笔等等。所以在没带齐绘画工具的前提下如何让孩子也能完成一幅精彩的作品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线描装饰画就帮我解决了这个困惑。

  例如在上二年级的《小老鼠 上灯台》这一课时,班上有十来个学生没带或没买彩色笔,画完铅笔稿后有几个同学因为没有彩色笔趴在桌子上闷闷不乐,还有几个同学干脆在那边玩,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画画。我走过去拿起其中一个同学的作品仔细一瞧,嘿!真有意思,这位同学画的是“现代版”的老鼠嫁女,老鼠新年不再坐花轿了而改坐小汽车,场面隆重,来参加的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么有意思的作品就这样放弃太可惜了,于是我跟那些没带彩色笔的同学说让我们用黑色勾线笔为老鼠新娘画一件漂亮的嫁衣吧!我在黑板上讲解线描装饰画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再示范如何将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成一个画面,不一会一个漂亮的老鼠新娘穿着华丽的嫁衣便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孩子们顿时精神起来了,一个个像小小设计师开始认真的`为自己的老鼠新娘设计嫁衣,掌握了线描装饰画的一定规律后孩子们又用自己的画笔给画面上的其它小动物也装饰起来。

  一节课过去了,孩子们画得很开心,作品也很精彩。

教师课堂随笔2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学生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性探究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不怕困难的治学精神;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关键词:问题;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应用迁移;拓展升华

  现代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在教学只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面对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这一矛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贯彻传统教学中的精神,如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认真作业,又要在教学中加强改革,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数学问题贴近生活等.这样才能使学习具有激情,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价值观更加正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就更加能适应社会,为建设祖国奉献出自己的智慧.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导入新课时,设计问题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只有学有用的数学,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设计问题一定要情境丰富,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即使提出的问题是不正确的,也要民主对待.不能打压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全面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课堂随笔3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虽然自己缺少经验,但经过去年视导和"课堂教学大比武"的历练之后,我对理想课堂也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我看来,语文学科的理想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旧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知识课堂"。传授知识本身无错,但由此而使课堂成为知识的"海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知识之中,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发展所需的活力,使人成了知识的奴隶,违背了教学的真谛。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其基本的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旧课堂"具有明显的"教材决定论"倾向,教材既决定教师的讲解,也决定学生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成了教材的属附品。这种情形有人这样形容:书上详细的详细讲,书上简单的简单讲,书上设有的千万不能讲。这种"本本主义"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课堂"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新理念,对教材要进行二次"加工"。教材"加工"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和开发教材。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宽松、和谐的课堂。其形成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沟通无障碍,感情交流就会变得很融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展露无疑。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回到学习中来。我们经常听孩子说我最喜欢上什么什么课,我喜欢某某老师,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在主观上对某位老师的喜爱,以至爱屋及屋,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平等而无任何歧视的课堂。因为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记得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发展的条件是不尽相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地认识学生。不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你读上就读,读不上就走人,别拖后腿!"你真是笨得没办法可想了!""你还有脸读书!"等等,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些训斥性的语言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我心中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避免用"学习差的同学""学习好的同学"这样的字眼形容学生。

  五、我心中理想的课堂,应是充满赏识的课堂。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教师赏识、尊重的眼神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的渴求,是挑战问题的勇气,是迈开人生步伐的动力。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教师的行动、语言对学生才有震撼力。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当老师把信任、赏识、激励毫不吝啬地给学生时,学生的内在潜能被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我深信赏识能使人由笨拙走向灵巧,由自卑走向自信,也能使人的心灵由灰暗走向光明。一堂充满赏识的课,一定是一个充满自信,轻松而愉快的课堂。我向往这样的课堂,我也尽我所能,将我的课堂变成充满赏识、激励的课堂。

教师课堂随笔4

  也许很多刚入职的新教师都会觉得课堂管理是最难得,而不是专业知识。其实到现在,入职快半年了,我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一些老师只要站到屋里,学生就不敢说话,而一些老师,不管你在教室里怎么站着,他们就是该说说该玩玩。这真的是值得学的。

  近段时间,我也一直在观察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一是一二是二的很规矩的做题。课堂管理真的是一门学问。老教师的课堂管理很多值得学的地方。一些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关心也是到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想表达的关心就会让学生乱的起哄,而老教师的关心则很入心呢。总起还是老教师的废话少,而且一语中的,点到为止,从来不在课堂上说一些没有用的废话。从来不会特意的和同学们去搞好关系。他们有自己的立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引导。

  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很细,从来不会说空话,说到的就一定能会做到。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有张有弛,关键他们知道那个切入点,入到学生的内心是能触动到他们,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有老教师从来不会对学生发脾气,但是学生依旧很畏惧,那是因为老教师自己站在那已经有一种教师的威严。说的我现在是非常崇拜老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也想迫不及待的把老教师的课堂管理学到手,可是那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会的。

  但是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多看多学,学习老教师的处事方式,碰到一些学生的时候就得公正公平的去处理。加油,教师之路,管理是很重要的。

教师课堂随笔5

  我们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学生是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是充满激情和想象的群体,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兴致参与课堂,从而使课堂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善于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草原》这篇课文。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正要引导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时,王琦同学冷不丁地站起来提出:“老师,我发现课文中有个病句。”

  正准备回答问题的同学们刷的一下把目光转向了王琦同学。我停止了提问,好奇地问道:“你说说,哪儿是个病句?”

  她不好意思地皱着眉头读道:“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本来有点奇怪的我,突然笑了,眼睛一亮,呀!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发现,多美的一个“病句”,多好的一份学习资源呀!孩子们幼稚的“错误”,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于是就这一问题我让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李晓婷说“是病句,理由是“看不见什么东西,就包括看不见小鸟。”江康雯说“这不是病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刘杰说“听不见一点儿声音?草原真的一无所有,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这不是明显的自相矛盾吗?”郭娟说“不是病句,而是意在突出、强调。”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着,他们已经对课文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讨论中已经体会到老舍先生写这样几只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突出草原当时的安静,否则在热闹喧嚣之中,谁还能注意到那几只小鸟呢?况且又是忽飞忽落的小鸟!接着我又举了一个例子,如:“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作者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有效地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此句并非病句,而是运用了“舛互”修辞手法,我就把这些知识告诉了学生。

  同学们的争论就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基于这种理念,只要我们要学会判断、学会取舍,挖掘生成的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就能让课堂因生成更精彩。

教师课堂随笔6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教师课堂随笔7

  晨间,孩子们都在进行桌面游戏。可是,最喜欢这些玩具的秋远小朋友今天却有些反常,小家伙早上一进教室就埋头看着自己带来的一本书,嘴里还不时嘀咕着什么,津津有味。

  陶老师凑了过去:“秋远,在看什么呢?看得这么有味?”

  “我带来的书!”秋远把书一扬,咧嘴笑。

  “什么书?”

  “《恐龙世界》!”

  “你喜欢恐龙呀?!”陶老师故作惊讶。

  “是呀!书上的恐龙我都叫得出名字的!”秋远很自豪。

  “这么厉害!那我考考你!这是什么龙?”

  “伊拉夫罗龙!”小家伙顺口就答了出来。

  “这个呢?”……陶老师一个一个指了过来,可是无论是简单的名字还是复杂的,秋远都一个不落的答了出来,“真棒!”在一旁的`我也忍不住翘起了大拇指。

  秋远,是班上的小调皮,喜欢“惹是生非”,规则意识不强烈;他坐不牢自己的椅子,数学操作时乱涂乱画,还常常尿尿在裤子里……可就是这样一个让老师有些头疼的孩子,带了给我们关于阅读一份惊喜,让我领略到了“兴趣阅读”带来的真正力量。其实,在班上秋远是个各方面表现都不是很出色的孩子,学本领不愿听,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把我们大人都念不连贯的恐龙的名字,烂熟于心,甚至还能说出恐龙的不同特征,甚至再一次自主画画中,画出了一只有棱有角像模像样的恐龙。她奶奶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恐龙,所以常常缠着大人问这问那,喜欢阅读关于恐龙的书籍,玩恐龙的玩具,就这样,不知不觉让我们看到了惊喜。

  可见,在阅读面前,无所谓能力,只要兴趣在,阅读便可以给予我们不经意的收获!

教师课堂随笔8

  可以说,每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曾经有一番壮志宏图。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领导,有的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一代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失,工作的打磨,许多人的棱角光滑了,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是对事业前途失去了信心,在平淡之中无奈地工作着。

  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现实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如此遥远,在学校里并非你的业务水平高就能走上领导岗位,于是,这些人,有的向社会投降了,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更多的是变得冷漠甚至于消极反抗了。他们发现现实和自己的教育之梦距离太大了,必须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旋转,否则就会遭受家长的指责,人们的不满,最好收起你那一套教育的乌托邦,回到可怜的现实中,为了生存麻木而机械地重复前人的劳碌,于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掩藏了,只是如此工作着。

  当然也有少数辉煌灿烂的人物。教育氛围应该引起我们反思,为什么要让我们教师如此无奈地在平淡中工作,难道我们不需要激情烈火地点燃吗?我们不愿意在平淡中无奈地工作,我们同样需要阳光灿烂,生机勃勃,我们不愿意在灰色中流泪生活。

教师课堂随笔9

  一般人认为音乐课最好上,学生们感兴趣。只有音乐老师才知道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音乐课堂氛围的营造是每个音乐老师 最头疼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讲,音乐课比,语文,数学,一些主课更需要沟通与交流。音乐这东西太活。

  怎样才能很好的沟通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调动音乐课堂气氛,一些教师总认为,只要把课备好,把知识点准备好,这样就足够了,你在上面讲的唾沫横飞,底下的学生听得丝毫没有感觉,因为这课太死,所以说要搞活课堂气氛。教师光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揣摩学生的心思,了解什么样的形式是学生能接受,而且是喜欢接受的。而不是纯粹灌输你想要灌输的东西。

  我们从进教室开始说起,首先,老师在跨入门槛的时候,你的脸部表情必须是微笑着的,当然是真心的微笑,接着是上课,一般的情况都是,老师喊上课,全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好然后老师说坐下。我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是用音乐问好的,首先他弹奏钢琴31,31,345,向学生问好,接着学生:53,53,531.音乐课的特色一下子突显出来了,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课堂氛围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接着是上课,传统的模式是照本宣科,一堂本应生动活泼的音乐课,硬是上成了枯燥无味的科目。尤其是欣赏课,一些中外名曲本身就引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再加上老师枯燥的讲解,一堂课下来,死气沉沉。学生呵欠连天。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比如贝多芬的《命运》,首先要讲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贝多芬病魔缠身,耳朵失宠的境况下,写出了不向命运屈服的动人旋律《命运》,音乐的主题就是,他和病魔搏斗的`过程,开始的333,1.222,7,恰似鬼神在敲门的声音,一种不祥的感觉随之而来。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悲哀和惆怅,你会用怎样的曲子来表达你的心情?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音乐。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其他资料,让学生自己听,自己想,配上相应的画面。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比纯粹的讲解要生动的多,同时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同样下课也要用音乐来结束,让学生整体都感受到音乐的氛围,这样一节课下来,估计课堂氛围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了。

教师课堂随笔10

  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市名特教师展示活动。其中育才小学王钊老师执教的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统筹思想非常抽象,怎样把它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明白,便于操作呢?王钊老师用巧妙、合理、艺术的提问把运筹思想“烙”在学生脑海里。

  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王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我仅就课堂提问对本课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把握准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

  【案例1】

  当王老师就烙饼问题进行了简单交待,“1张饼烙2面,烙1面要3分,1个锅同时能烙2张饼”。“3张饼怎样烙最快呢?”问题刚刚抛出,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用学具动手实验3张饼的烙法。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手,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王老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展示正确结论,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钟和12分钟烙法的学生,这时9分钟烙法的学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讲解了他们节省烙饼时间的好办法。两种方法的比较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钟这种烙法的价值。此时学生思维开始迸发了,不断地质疑着,9分钟烙法比12分钟、18分钟时间节省在哪了呢?王钊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点,问“要尽快烙好饼,哪种最合理?”“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

  【分析】

  这里“为什么”的追问,可以说是整堂数学课的心脏、命脉。它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观察时间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思考其本质。原来第三种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锅底,使锅底每次都能同时烙两张饼。这里的设计抓住知识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时,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学生通过探索、讨论,思维火花的产生、喷发和碰撞都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获得释放。

  二、恰当选择提问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从课堂提问的方式上来说有很多种,如:直问、曲问、正问、反问、疏问、追问等等,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提问尽量要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案例2】

  当王老师直问“为什么用9分钟烙三张饼这种安排最合理”时,她敏锐地观察到学生回答有一定困难。此时她不是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而是应用了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刨根问底。

  师:为什么第三种安排的时间最短,第一种安排的时间最长?

  生:因为第一种安排每次锅里只放了一张饼,没有利用题目中“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安排比第一种安排时间要短,短在何处?第二种安排的步骤中哪几步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生:第二种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与第三种相比,时间又长了,长在哪里?

  生:第二种方法的后两步锅里只有一张饼。

  师:也就是说第二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锅底。

  (两人一组,再次按第三种方法烙三张饼)

  师:第一次烙1号、2号饼的正面,但为什么第二次要烙2号饼与3号饼交换顺序来来烙呢?

  (生略)

  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合理?

  生:因为这种方法烙时,锅里每次总有两张饼,没浪费锅底。

  【分析】疏问破难点

  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设计一组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观察、思考,一“长”一“短”的对比提问,帮助学生回顾整理了三种不同烙法,比较区别几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在这种“层层剥笋”似的疏导性提问后,学生在全班讨论和自我反思中达成共识,形成“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种统筹思想。

  【案例3】

  师:5张饼怎样分组?

  师:老师将5张饼分成3组,第一组2张,第二组2张,第三组1张,行吗?为什么?

  生:(略)

  师:因此烙饼时,千万不要让一组里面只有1张饼,否则这样就会浪费锅底了。

  【分析】反问促深化

  教师首先提问5张饼怎样分组时,学生已经回答出正确结果。王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问题进行反问。这里的反问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心里想法,同时设计的反问问题牢牢抓住错误症结,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及时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没有充实利用锅底。此处的反问促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和提高。

  【案例4】

  在学生正确探究完4、5、6、7张饼的最佳烙法后,

  师:怎样将饼分组就能保证每次锅底可以烙2张饼?

  生:(略)

  师:利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怎样给8、9、10张饼分组呢?

  生:(略)

  师:如果给你更多的饼,你能合理安排吗?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呢?

  【分析】追问实现升华

  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运筹思想的经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探寻4、5、6、7张饼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烙饼方法上,而是要通过方法寻找烙饼规律。因此,在课末王老师顺着4——7张饼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设计了三个问题,最后刨根到底解决了“给你更多的饼,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要对饼进行分组,要么2张,要么3张饼看成一组,这样才能最节省时间”,从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这堂课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由于教师精彩、有效的提问,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确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地方,让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中教师提问语言的魅力。

教师课堂随笔11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我在昨天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第一课时。今天,我讲解第二课时,主要目的是复习昨天的知识,并把练习题做了一下,以巩固所学知识。

  书中第4页有一个《数学游戏》,在备课时,我本想把这一环节放入新授课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进行这一环节。

  我就把这一游戏放到了今天的复习课中。当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开始动手涂时,学生的兴趣很浓,我在教室内巡视了一下,孩子们涂得很认真。同桌说得也很好,走着走着,我被我班的梁佳同学叫住了,"老师,李广顺(她的同桌)涂得是0.50,是不是也可以用0.5表示."我一听,孩子这么问我,我说:"你能说说为什么吗?"梁佳说:"老师,你看,这是李广顺涂的,他是涂了一百份当中的五十份,那么可以用50/100来表示,那就是0.50,那如果把其中的一个竖道看成一个整份,那就是5/10."她边说边用小手指给我看."并且它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所以0.50和0.5相等."

  听了孩子的话,我真的很高兴,能看得出她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很好.

  于是,我"心血来潮",把0.50和0.5写到了黑板上,想让全班都来讨论一下.虽然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后面的知识,但我想借这个机会来学习,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说:"同学们,0.50和0.5相等吗?"班级立刻沸腾了起来,有的喊:"相等,相等!"有的喊:"不相等,不相等!"我接着说:"有理不在声高,说出你的`理由!"

  邵华马上站了起来,"老师,它俩不相等,0.50表示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50份,而0.5是表示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有几个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对","是","不相等"......

  不同意见的几名同学着急了,李琳站起来说:“老师,你看图,其实0.50就是1/2,0.5还是1/2,所以0.50和0.5相等。”看着她不服输的样子,我笑了,笑得很开心,很辛慰。

  我看差不多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做了一下总结:两个观点都没有错,其实0.50和0.5大小相等,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我喜欢孩子们辩论,因为他们有想法,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才有话说,才能说到位。引用一位教育家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老师来讲学生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课堂随笔12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一般是指有生理缺陷、智力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有困难的学生。从教多年,我认为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的工作。 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 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往往特别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爱护,这些学生基本上由于自卑心理严重,不敢接近老师,更没胆量向教师讨教各种问题,所以教师要选一些合适的时间多关心他们,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并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建立自信心。

  通过这样,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要积极面对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有好转。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要尽量多离开讲台,步入学生中间,甭总舍不得离开三尺讲台。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走下讲堂。特别是当安排讨论问题或完成练习环节时,我所教学的班级中就有几位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就会在哪儿玩。就这些情况,我上课时,就尽量的离开讲台,在学生的座位之间适时走动,当发现学生开小差或玩耍时,就立刻到他们身边提醒,有时还寻找机会表扬、激励他们。这样,使这些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常常都在关注自己,于是就慢慢努力克制自己的.不好习惯了。 强化良好习惯养成。

  我所教学的班级中有那么几位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对于数学作业练习来说更是感到头痛,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就算特意留他们下来做,也很难完成,他们的如此态度,对班里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班里让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让组员之间相互帮助,促使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之间产生了相互督促,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注意兼顾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激励的评价标准,教学时,“学困生”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可得到好的评价,作业及练习的

  难度也如此;对于优秀学生,我定的校准就要高一些。总之,对不同的学生就能得到不同的表扬激励,“学困生”就以往来说,很少得到表扬,后来能与其他学生一样时常的到老师的鼓励,他们变得自信多了,数学作业的习惯自然而然好多了。

教师课堂随笔1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

  高效课堂是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

  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构建高效课堂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还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不经意的允许能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

教师课堂随笔14

  昨天下午教研,我上了一节“不一样”的公开课。一节课下来,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们的转变,学生并没有以往表现的那么糟糕,他们也会尽力配合你的“表演”,尤其是在全校老师来听的情况下。因为,有种课堂叫做师生默契。

  回首来学校的时间,将近三个月,也是我作为一名新老师,从学生到老师转变的三个月。我由刚开始的人生地疏到现在的轻车熟路,慢慢适应教学工作,慢慢和学生打成一片,从一无所知到渐渐了解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喜好。有时打心底里很喜欢这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但有时又很讨厌这群“气人精”。说到这次公开课的默契,就不得不说第一次的公开课,那次简直“糟糕极了”!可能由于我事先没有预演,讲的是一篇新课文,加上来了好多老师,他们紧张,我也紧张,所以,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在找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没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没有学生配合我这场“表演”。而我只好点名,硬着头皮一个人在课堂上唱了40分钟的独角戏。现在想想当时真是不堪回首!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师生磨合,讲课效果也比原来好多了。而昨天学生的转变,让我又惊又喜。在课堂上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我抛给他们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都认真的在课本上寻找答案,并积极地回答问题,默契的配合着我,讲课环节进行的很顺利,虽然到最后没讲完,但是我已经很满意了。也许是有了第一次的公开课尴尬,到现在的上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都积极地回答问题。看着他们的成长和转变,我由衷的为他们,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高兴。是他们让我明白课堂并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可以师生默契配合完美演出。

  “他们是一个个跳跃的小精灵呵,惹人气惹人恼惹人爱惹人疼,他们每一个成长的`符号,都记录着你岁月的沧桑和开怀的瞬间”,谢谢那群可爱的“小精灵”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忧伤,让我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老师。愿孩子们健康成长,有一天能体会到老师的善意和良苦用心。

教师课堂随笔15

  幸福是什么?如何做幸福的教师?带着幸福的问题,今天上午我们向丁丽园长来学习如何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丁园长首先从心态对人的影响切入今天的主题,给我们详细分析了心态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心态影响人的能力,心态影响人的心理。丁园长从一些科学家的实验给我们具体生动的分析了人在收到不同环境的心理影响下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整个讲座都以相应的案例和故事进行分享,因此学习起来很有意思。随后丁园长还向我们介绍了塑造阳光心态的一些很重要的“工具”,如改变态度、学会享受过程、活在当下等等。

  学习结束后,下来自己在想,确实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但我们往往没有理智的去寻找缓解不好情绪的方法。并且作为一名幼儿老师真的不应该讲负面的情绪带到我们的班级。有个词叫“情绪污染”我个人认为这个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可怕。我们要培养健康的幼儿,就应该以身作则,克服自己的情绪,避免将不好的情绪影响到我们可爱天真的孩子。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名阳光幸福的好老师吧。

【教师课堂随笔】相关文章:

【精】教师课堂随笔05-03

【荐】教师课堂随笔05-03

教师课堂随笔【热门】05-03

【热门】教师课堂随笔05-03

【热】教师课堂随笔05-03

教师课堂随笔【荐】05-03

教师课堂随笔15篇08-04

教师课堂随笔(15篇)08-04

教师课堂教学随笔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