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2-07-28 19:10:23 艺术 我要投稿

艺术设计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设计论文

艺术设计论文1

  摘要: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理念、创作手法及创新点,与自身的传统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独创艺术的审美观感。在现代环保理念及仿古风的兴起下,各茶楼茶社甚至非茶场所,都在借鉴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环境艺术

  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

  1.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内容及特点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包含了在点、线、面、光色等各个元素下的关于茶文化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传统茶楼中,为营造清新舒适的饮茶氛围,室内的光色应用都比较柔和。为了契合传统山水画的古朴质感,古时人们都会用真正的树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摆件模具。随着现代仿古茶楼的兴起,为节能环保、节约成本,人们开始用假石做茶楼的摆件。设计师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进行雕塑,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进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画及线条塑造。将密度较低的物品绘成密度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楼中的灯光效果,将假石的凝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会交叉同时进行。茶文化下的美术元素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整合,以达到环境设计最优效果的整体。综上,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内容斗争性下的同一性。

  1.2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化发展

  现代茶楼茶社甚至茶主题酒店的兴起,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营造传统氛围、在全国多地茶楼中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各茶场所设计师利用美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在茶场所的外围及内壁都进行壁画根雕艺术的设计。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及外国友人的审美观感,部分茶场所还会将西洋油画与中国传统茶画相结合,发展出茶场所独特的艺术。传统茶美术元素的应用,让全国的众多茶场所成了本地茶乡旅游业的“地标建筑”。而现代茶场所的覆盖式开展也促进了茶美术元素的创新。由此可见,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场所中找到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方向及设计构思,是茶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应用时的首要考虑问题。

  1.3现代环艺设计的传统茶美术元素

  茶传统美术元素不仅在茶场上有所发展,随着美术元素的成熟及应用的创新性,茶美术元素也逐渐开始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较多的“景观艺术”及“茶场所艺术”,其余非茶环艺设计也开始逐步应用茶美术元素进行装饰。现今各民宿、饭店甚至大型商场,都会将茶画、茶具摆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场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茶美术元素的思维影响下,现代环艺设计不仅开始考虑内部整体视觉观感和使用性的协调,还对外部墙壁进行修饰,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术元素的黄金分割构图法、三度空间量感率及体积明暗透视法等美术创作方法,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2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统茶美术元素分析

  2.1环艺物质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下的物质形态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实体操作。不管是装饰、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现代环境艺术服务,都会将图纸进行实体创造。前文提到,为追求创新发展,现代环艺物质形态中对于茶元素的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象。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现代环艺的美术设计图纸太过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视了其转换成物质形态后的实际效果。除了部分仅具美感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更有许多本身是实用目的的美术设计质量不达标。在此设计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设计师仅考虑美术元素的创新应用,但没有考虑到后期修复与当地的气候湿度。

  2.2环艺意识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设计艺术下的意识形态艺术指各类环艺设计的主题理念及创作思维方式。一方面,受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影响,不管是哪类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尽管其使用价值和主题价值不同,但都开始围绕“环保节能”及“弘扬传统”这两个宏观理念开展;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中,设计师将传统茶美术元素的构图方式作为参考,将美术元素下各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借鉴,应用在环境艺术中。经过传统茶文化的意识形态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艺逐步多样化,各类主题场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楼房与景观,雕塑、建筑、绘画的融合发展也更为娴熟,部分环艺设计师甚至在进行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系建设。

  2.3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分析

  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是基于环艺物质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发展下而形成的整体视觉传达观感。室内外陈设元素的光色设计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内因灯光颜色和灯光位置的固定性,灯光对陈设物品的光色有增强作用。因此其陈设材料的色泽度可以不高,陈设材料的色彩置顶也大多不需做过多处理,直接本色为主。然而室外陈品物品因受多变天气影响,因此,色彩饱和度要求较高,运用的美术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光热变化而变化,以此契合天气变化的高级材料。通过室内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应用,能够让进入场所的人产生一种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综上,室内外陈设元素通过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其设计的使用体验感日益加强,其场所的主题意义及价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统茶美术元素发展策略

  3.1提高设计工程质量

  基于现代环艺设计过分注重茶美术元素的创新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的问题,必须提高设计的工程质量,以达到使用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判定在此设计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过不同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规律,进而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材料应用体系。其次,在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注意室外的天气和人为影响。对于在室外创造的环境艺术,要高度应用美术三度空间元素及高阶设计材料,保证室外环艺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质量指标。在设计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实体制作时,根据制作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适当修缮,以保证最终工程的高质量。

  3.2美术意识思维融合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下,茶场所运用了各个美术部分的意识思维,将其即兴融合发展以便创新。然而现阶段的茶美术元素已经应用到了除茶场所外的'各个方面,基于现代环境艺术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进一步加强美术意识思维的培养,以便其思维意识在非茶场所的环艺设计中得到最优发展。一方面,全国各省市的茶文化美术元素研究机构,应当以茶场所为例,将各个部分的美术意识思维进行模拟整合,制定出美术意识思维融合后的结果体系,以便其余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将已完成的美术意识思维融合体系进行试点应用,成功后逐步进行推广。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将茶文化的美术思维意识普及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避免直接应用时的设计思维误区。

  3.3协调装饰比例美感

  对于茶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所陈设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场所过于追求“个性化标签”而导致整体装饰过于杂乱,无法平衡。根据传统茶文化美术理念可知,在杂乱无章的装饰环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创作理念,不舍得丢弃任何陈设,可以通过空间置换、物品视觉叠加的方式协调装饰的比例和美感。设计者首先将顾客需求的理念及陈设一一罗列,面对罗列陈设庞杂的情况,设计者对可以删减的部分进行删减协调;对于不能删减的部分,设计者可借鉴茶美术的光影理论进行空间置换,将杂乱的物品模拟场景,排列演习,通过规律性的美术思维意识,找出最适合场所环境的陈设方式。

  4结论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创新发展了现代环艺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创作的手法方式。通过提高茶传统美术元素下的环艺工程质量、普及茶美术思维模式理念等策略,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逐步在现代环艺设计中普遍应用,并以自身的优势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范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xx(17):70-71.

  [2]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80+82.

  [3]刘岩,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20xx(11):242.

  [4]汪滢滢.中国民间美术元素与茶文化在茶室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xx,39(09):89-90.

艺术设计论文2

  1、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普及多媒体教学需要对教学资源和设备投入进行相应的改善,目前在我国,无论高校或中小学都已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主动的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学效果随之取得了明显的提高。在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下,怎样使用这种生动的的新技术为现代教学服务,就成了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首要问题。尤其在艺术教学领域,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的教学表达方式使以前生硬的电子产品在教学环节中变的生动形象。在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利用多媒体来表现变化的、动态的、有实际形态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然而,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不加心思的多媒体课件只是书本的电子化,多媒体课件做的太过花哨,导致学习者被眼花缭乱的陪衬效果干扰,从而忽略了课程的重点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依据所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制作课件,避免以上不良现象的出现,做到适时把握使用多媒体的制作尺度,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2、探索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一直以来,多媒体教学给人们的印象是图、文、声并茂于一身的媒体教学方式,它在实现传播一体化的同时还为培养信息时代需要的开创性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都在课程的传授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在艺术设计类的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显得更加必不可少。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以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其丰富的视觉感受力充分调动了艺术类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以多媒体为授课方式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便捷的学习方式,如果想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习者的理解,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就需要授课者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环节多加用心。我国目前的总体教学方式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过去的“老师讲、黑板写、背课本、学生记”传统老旧模式转换为便捷的科技模式,这与现代学生对学习效率的需求相吻合。当今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将固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引入了许多其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电视、投影、录像等先进的视听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文本中添加动画、图形图像、声音、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的这些优秀特点,结合强大综合使用功能,我们可以制作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以此充分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

  3、多媒体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对于艺术类课程来讲,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中的讲授内容则非常重要。因为在艺术类课件的设计中,我们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分清讲授内容的`先与后、轻与重,从而方便学生掌握新的内容,领悟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同时多注意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利用现代科技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仍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来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在目标达到后能给学生以真正理解、真正吸收的真实感,这也能使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进行追求,激起学生对更多知识的渴望。

  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制作的课件有一定的审美和趣味要求,因为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死板教条的授课模式无法被学生们接受。因此在艺术设计的课程中需要更多的图像来进行,单凭教师语言上的单一描述,很难使学生对事物的特征定位准确。虽然有些教师为了解决这些抽象问题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会觉得难以理解,甚至会觉得厌烦。而多媒体的教学应用能够直观地将与艺术设计相关的案例和实物生动清晰的向学生展示清楚,做到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使学生轻松的理解所教科目的内容及目的,面对面的欣赏到优秀的设计作品,激活学生的开放思维,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进一步理解。

  4、优化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与传播媒介的运用合理搭配。课件中的学习内容应以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媒介穿插表现的形式进行呈现。但要注意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使用多媒体学习的有效性并不是无条件的,其中文字就是一种抽象的展现形式,过多的文字会给人以抽象思维,尤其是成篇成段的单一文字页面,会因课件中使用过多而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导致学生认为当前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将视觉上的传播媒介合理搭配是多媒体课件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又一重点。

  经调查,图形与文字的等比搭配或过多搭配,将会分散学习者的视觉注意力。所谓等比搭配即文字与图形的所占面积相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既首先要读懂文字,但又着急欣赏图片中的内容,过多的文字会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和焦虑感。无论多么精美的图片,配上与自己面积等同的文字内容,都将减弱其原有的视觉效果。若能以图形为主文字为辅,或将图形和文字的篇幅单独分开展示,便可以调动学习者的视觉系统,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在配以视频文件,则又能调动学习者的听觉系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作用,则应在教学环节中适当的表现变化的、动态的、有实际形态的教学内容,以此才能突出体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当针对那些理性多于感性、严谨的课程定义以及需要自身讲述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则应当采用语言上直接讲授的方式。同时,还可在多媒体课件讲授新的学习内容时可考虑新旧结合的方式,在找准新知识的同时也回顾一下之前课程的精华内容,这样便可做到温故而知新。

  除了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还可将当前课程的知识点延续到即将开设的相关课程中,这样便可提前使学生对同专业的其他课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当前课程的理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由以前固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演变成使用现代科技向学生生动化、人性化传授知识技能的综合方式,这种生动的授课方式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也更加清晰明了。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教学后的反馈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将有效协助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果大部分设有艺术设计课程的学校能将基础设施准备完善,那么多媒体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就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艺术设计论文3

  内容摘要:后现代课程观中的丰富性和回归性为当今艺术设计的课程教育提供了多元而开放的空间,它超越了目前依然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工具理性课程观。积极汲取这些优秀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造性、高水准的艺术设计师。

  关 键 词:艺术设计教育 后现代课程观 丰富性 回归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艺术设计专业似乎“一夜春风花满枝”,成了多年来的大热门,各类高校争先恐后地上马设置和扩招,大有成为制造艺术设计师的“世界工厂”之势。然而我们只要稍加审视便会发现:作为其成败的关键核心——课程的教育方式却依然没有走出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体系,显得较为滞后。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摆脱该体系的束缚呢?从现阶段来看,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他的核心观点就是“四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其中丰富性和回归性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来说尤显重要。下面笔者就围绕这两点针对当今的艺术设计教育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丰富性

  在后现代课程观中,“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它强调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以达到既可激发课程的创造性又不会使之失去形式或形态的“适量”。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属于应用型学科,其目的性极强,所以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在课程之前往往就设定了严谨的目标和要求,甚至规定了标准模式。一旦这种教育方式得以确立也就使课程失去了创造性。虽然从表面上看课程的形式完好无损,但内部则显得机械和单一。因此,加强课程的丰富性是改善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该专业教学的特性,课程的丰富性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两方面来具体分析。

  (1)开放的教学内容是构成课程丰富性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教育长期处在工具理性思维的支配之下,课程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被彻底工具化了。首先,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材上看,各专业方向彼此有着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固然能使其符合各个专业方向的特性,却难免会把学生挤到狭窄的纵向道路之中去,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根据后现代课程的观点,对于课程的理论内容,我们都应在满足自身专业的要求下,尽可能地拓宽本专业的横向广度,产生适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让学生在纵向和横向的多角度中思考与探索,使横向内容辅助纵向核心的发展,以全面理解课程的要点,从而能在广阔的空间中不断进步。例如对于基础素描课,平面设计专业目前最新的观点就是追求画面的形式美和装饰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兼顾到对明暗、结构和线性素描的理解,让生动的线条、变换的空间和虚实的明暗产生于学生的作品之中, 以更好地表现出装饰之魅力。其次,从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上看,布置统一的作业要求依然占其主导地位。这种一刀切的手法固然有利于作业的最后评估,却无法弥补和提高学生的不足之处。同一种作业,在不同的要求下,学生得到的锻炼效果差别十分巨大。例如在做五个方块间的构成组合练习中,可有以下几种要求:①表现“大小长短”等形式,②体现“危险、安静”等内容,③表达“甜酸苦辣”等词汇。第一种要求有利于培养造型的能力,但无法起到给抽象元素表达感情的作用;第二种要求则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却由于其内容在生活中可视而容易陷入到对具象的简单模仿中去;第三种要求能增强对感性的'认识,可画面往往会因过于主观而迷失方向。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列出多种不同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在这其中多角度地尝试与探索,充分展现才能或显露其缺陷,教师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发挥最佳优势的同时弥补不足之处。理论和作业是艺术设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我们须同时入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作用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从而构成课程丰富性的基础条件。

  (2)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是构成课程丰富性的必要手段。教师不仅要运用渊源的讲述、图片的分析、变化的解释和文化观念的讲解等各种手段来诠释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与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甚或争论来传授内容和完成练习。其结果有可能与原先的想法相左,但经过多次的讨论之后便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并且在这过程中还有可能迸发出全新的思想火花,从而又可推动课程的发展进程,使教学内容不断丰满起来。例如环艺专业中的人体工程学原理课程,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必定会显得十分枯燥,只有让学生加入到热烈的讨论当中去体验和感受,方能最终记住那些原本单调的数据。并且正是有了这些年轻人的新感受和观点,使某些数据得以修改与补充,课程之内容也就更加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放弃“以教师为中心”式的权威教育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式的服务型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师要树立教学过程大于结果的观念,鼓励学生多角度、破坏性地尝试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仅仅只看重作业的最后效果。

  总的来说,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师生间的互动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元素。教学内容的专、窄易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产生片面性,而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则会使课程变成“耳边风”,学生很容易淡忘。只有两者都得以加强,课程才可真正称得上具有丰富性,才能符合当代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

  二、回归性

  根据多尔的诠释,所谓回归性,它与数学的循环运算相关。在重复中,等式一次的运算结果是另一次运算的输入,于是一个公式便一次又一次地运行下去。这种观念不等于原先封闭性的框架重复方式,它强调一种变量关系,即每一个终点就是另一个新的起点,每一个起点又来自于前一个终点。它不把课程的片段、组成部分看作孤立的单元,而视其为反思的机会。由此可见,回归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想把这种优点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从课程设置的方面看,我们应该注重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艺术设计由于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而其课程数目繁多,一般都要在40门左右。这些课程可分为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专业、专业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实用与概念等关系。我们应仔细研究与寻找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通过这些关系,把前面课程与后一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好,使前面的课程内容能为后面所用,而后面的课程能够建立在前面所有的课程之上,并且起到反思前者的作用。例如平面设计专业中的包装设计课程,就应安排到三大构成、图形、文字、广告设计和印刷工艺等课程之后,在教学中它能够归纳、总结到先前的课程,使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此外,艺术设计是一门紧跟时代发展的专业,其课程变化极快。在几年前还是主干的课程如今却有可能面临改良或淘汰,新产生的内容又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吸收和拓宽。这种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其关系的设置难度增加,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既定的方案,而应与时俱进,随时调整以求达到最佳状态。

  (2)从单个课程的教学方面看,我们首先应该把握好课程内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容。一般说来,一门艺术设计课程需要花费20至80个课时来完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不宜采用逐次独立式的单线教学方法,即把内容分割成若干块单独讲解。这种方法如同一根链条,看似效率高,但易使知识点间脱节,造成“肠梗阻”而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最终效果。若采用后现代课程的“回归性”教学观点,所讲的内容和布置的作业能主动反思、利用先前所学的知识点,并以此为根基,再去积极探寻、推进新的知识点,使前次的结束又成为后个的开端——对于学生所学过的知识来说,可以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这就如同一张渔网,因相互连接而非常结实。其次,我们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还应该对先前所学的课程进行有效利用。作为一个整体,每个艺术设计课程的理论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讲解中积极寻找并利用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迅速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之中,从而轻松地掌握知识要点。例如在色彩构成课程中,有些人喜欢将明度、纯度、色相间的关系稍作解释便进行分开独立讲解和练习,可最终学生依然一头雾水。若在讲解这三个知识点时始终围绕色彩层层推进,并且适当地与先前所学的色彩写生课联系起来,使学生牢记三者间的关系,该知识就显得清晰容易多了。

  课程之间的设置关系应遵循每个课程中的内容,让前面所有的课程都能起到推动下个课程的作用。而课程内知识点不仅要不断反思和累加,还应对先前所学课程进行回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多尔所推崇的回归性,从而使学生全面、完整地吸收艺术设计的精髓。

  后现代课程观中的丰富性和回归性为当今艺术设计的课程教育提供了多元而开放的空间,它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真正超越了目前依然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工具理性课程观。我们只有积极汲取这些优秀的理论成果,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才能以稳健的步伐跨入世界先进之林,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高水准的艺术设计师。

  参考文献:

  [1]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艺术设计论文4

  【摘 要】幼儿教育是对人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实操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会影响未来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是可行的。

  【关键词】艺术类 毕业教学展示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xx)21-0078-01

  一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长期对成人艺术类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现今已显露出弊端。成人艺术类学生应更多在毕业考核中展示其专业实际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中,艺术类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摸索出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设计,探究性、多种艺术门类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际演练和体验型科学,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课程的选择,学生与导师可以共同探究幼儿艺术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最终决定教学展示题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大话、喊口号,甚至抄袭,没有积极的思维、实际的演练和创新。利用自己设计性或探究性授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的毕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作用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无法取代的。

  2.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艺术专业教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育儿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利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生活中的不同季节可用不同的装饰画去表示,用来作教室装饰或家居装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密不可分的知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动手实践和创新。

  3.在教学展示中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

  在导师引导毕业教学展示中,学生们还应加入一系列与幼儿互动的实践性活动,如幼儿参与的律动游戏、手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这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怎么带动幼儿?怎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教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4.毕业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

  通过教学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真的有提高,能学到知识。据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将这次毕业展示运用到了求职或工作中去,8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毕业教学展示,授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毕业形式改革很实用,符合现在就业的需求。

  二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造性

  幼儿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中毕业考入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而且经过某种训练后,完全可以学会并更具创造性。创新并不与知识成正比,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教会她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消极的思想

  从已毕业的幼师学生来看,持有积极心态的毕业生,积极进取,最终创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极心态的毕业生,遇事退缩,在困守中一事无成。由于几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展示是一项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的事,做起来肯定困难重重,心态若不积极,遇到困难,便容易退缩。因此,导师关注学生的心态,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创新的方法

  实际上,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学生没有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断渗透,逐步训练,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教会他们合理运用创新方法,进一步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教学展示。

  虽然毕业教学展示改革还在不断探索阶段,但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改革后的实际效果,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经过不断地改革,成人艺术类毕业考核形式将会更加完善。

  【艺术市场专业应首重艺术批评实践教学2】

艺术设计论文5

  一、展示空间艺术的概念

  展示空间艺术就是以空间环境艺术为中心,以体现一定主题或展示一定物品为目的的独立的综合艺术形式。

  二、展示空间的特点

  1.空间特征

  展示空间包括广义的空间和狭义的空间。广义的空间泛指整个艺术实体得以存在的无形空间条件,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从展示空间艺术表现的平面和立体的效果中提取二维、三维的空间概念。狭义的空间就是艺术实体所在的建筑空间,对其进行设计是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

  2.时间特征

  展示空间艺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展示空间的存在与其所展示的产品的特性关系密切,时间的流逝会造成产品的变化,进而影响展示空间的变化。

  3.流动特征

  展示空间的流动特征在于其动态性和节奏。虽然借助机械使空间和存在于空间中的产品发生运动并不是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但展示空间的流动性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欣赏空间中的产品。展示空间是否具有流畅性和鲜明的节奏感是衡量展示空间艺术设计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

  三、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方法

  1.展示空间节奏设计

  展示空间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时,考虑其节奏十分重要。展示空间中体现出来的动态变化和排布序列的变化,虽然乍看之下处于静止的状态,但艺术的表现总是随着观察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设计者在进行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时,必须考虑观察者在艺术作品中的创造。在展示空间中,观者处在很多艺术作品之间,并随着它们运动,艺术作品也发生相对动态的`变化,节奏感就相应地在这种运动和动态变化中显示出来。在展示空间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考虑观者动态的观察效果和观察路线的不确定性,并从观赏路线的处理中把握整体的节奏感。为此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空间艺术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调动观者的情感,从抑扬顿挫、流畅优雅的空间节奏中体现展示空间艺术的情感内涵。

  2.以人为本

  展示空间具有宣传意味,宣传意味着作品与观者的互动。展示空间中的艺术作品也只有在与观者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展现自身具体的艺术形式,其艺术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所必须注重的。设计者要考虑到观者是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感受对象,从观者的需求入手进行艺术设计,通过运用合情合理的表现手法,使观者能够体会到新奇,又可以迅速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还体现在运用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凡是能够对人的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和触觉进行刺激的,都可以作为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手段。

  3.安全性设计

  展示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需要各类仪器设备的辅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设计者要考虑增强展示空间的安全性。如,对于某些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隔绝和防护,对于相对危险区域设置一定的危险区域标识,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准备一定的危机应急预案,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在设计时仔细考虑。

  4.空间的有效性利用

  展示空间总是有限的,具有局限性。设计者如果盲目扩大展示空间,会使处于其中的观赏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欣赏作品的美,也难以达到传播理念的目的。为此,在进行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时首先要注意充分利用空间。如,按照逻辑顺序对功能空间加以排列,使各部分空间的功能体现更加顺畅。其次要注意空间与产品的结合,并根据产品的特点安排空间的设计,注意主次关系与观者欣赏的角度,从而有效形成艺术冲击力,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四、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体现

  1.造型艺术的体现

  造型艺术的作用在展示空间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即在于利用展示空间节奏设计,使产品的意蕴随着观者观察角度和参观路线的不同,流畅、分明地体现出来。设计者通过对观者欣赏路线的安排,使静态的空间排布形成一种动态的音乐效果,从而令造型艺术更加丰满。

  2.实用艺术的体现

  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重点在于对空间布局的谋划和色彩的运用。在以人为本的艺术设计思路指导下进行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时,通常会从实用性出发,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人体工程学为指导,使展示空间能够给人以美好的心理感受。如,安排合理的场所结构,提供便利的参观路线和清晰的空间逻辑划分,等等。这样就能够展示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给人以亲近感,使人快速、准确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3.视觉艺术的体现

  展示空间艺术无疑是视觉艺术,运用视觉表现手法是提升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感和艺术感的良好方法。如,利用一定的视觉错觉对主题墙、地板、展柜等进行一定的色彩组合等,增强展示空间的动态效果和视觉冲击力,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使展示空间艺术的展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结语

  展示空间的流动性和参与感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应当被作为设计重心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权维。基于增强现实的交互式空间艺术构成和审美体验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严胜学。空间-信息场--展示艺术设计的横断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3]宣宏博,张世玉。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艺术。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xx(1)。

  [4]顾磊。论城市空间艺术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以西安为例。大家,20xx(5)。

艺术设计论文6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双师”素质教师相对缺乏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经过升级、重组、转制等发展而来,在师资方面存在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技能不过关、新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和锻炼等现象。

  2.宽松的校企合作互动和双赢机制不完美

  首先,学校、行业和企业的价值取向各有不同;其次,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再次,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的目的各不相同;最后,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一般较长,而且实习管理过于松散。“校企合作,共育人才”这句口号应体现在“共”字上,校企双方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等领域应共同合作,才能适应技术更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校企共赢”。

  二、职业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研究思路及核心体现

  1.研究思路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和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建设、管理、生产、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面对当今新形式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挑战,努力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核心体现

  (1)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应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余时间两方面入手,也要注重开展好做好就业指导课,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2)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行业需求,及时、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训课时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技能实训,练习、强化职业技能。

  (3)学生如何突破“就业关。”在校期间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足够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实干的创业精神。

  三、培养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道德典范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以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基础,同时,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也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突出思想政治课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育德”放在首位,不应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应该积极支持道德建设。

  (2)积极开展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如采用多媒体教授等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社会现象及道德标准的看法,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3)“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要注重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乃至其他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师德的教育和培养。

  2.开展职场体验,树立职业典范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强调职业素养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定期聘请一些企业行业专家、设计师,以报告及研讨会等形式,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优秀劳动者、设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3.开展顶岗历练,培养实干精神和敬业精神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应进一步拓宽学生实践的范围和加大实践场所的数量,以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基础,安排学生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接受顶岗历练,了解社会现实、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在顶岗历练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手”的人才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论文7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结晶,在艺术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艺术设计多元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行深刻的思考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在艺术设计中更好的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艺术设计作品熠熠生辉。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

  艺术设计是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结合的精华。艺术设计与文化相互依存,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为艺术设计带来了经久不衰的血液。如何在艺术设计中将传统文化有效的继承并且发展是艺术设计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1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久以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精神积累,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象。传统文化在实体物象中的表现无处不在,例如人们众所周知的传统民族服饰及头饰、生活日用品以及交通工具等[1]。传统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累积形成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的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生活的凝结。国家的伟大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灵魂与意志。传统文化基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存在与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不朽精神。

  1.1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意义非凡,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社会实践中精神与智力的精华。传统文化中凝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家同感,推动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不断奋发图强的精神纽带。

  1.2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体,在我国社会的进程中源源不断的为中华民族的奋进发展提供精神供给[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着各种困难与挫折。传统文化积极引导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繁荣富强的实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培养爱国情怀的同时,提升了民族自信心,源源不断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力量。

  1.3传统文化增强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明。历史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激励与督促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明中的精华,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充分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深入中华悠久的历史认知。只有深入的研究历史并且在历史发展中找出规律,才能更好的将万物之间的发展相联系,为日后的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文化在影响着社会不断奋勇向前的基础上,提升了我们对于历史认识是深度与广度。

  2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继承

  艺术设计是人们基础社会实践的表达,受到传统文化重要的影响。艺术设计的范围覆盖非常广泛,覆盖了我们熟知的各个行业。艺术设计的内容是由艺术表达与物质文化及科学表现三者而结合的,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时间沉淀的精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中添加了更多的内容。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科学的将传统文化添加时代的元素进行有效地发展。2.1传统文化的“意境”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长,内容丰富多样。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实践中,将传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以及建造艺术,都是传统文化最有利的展现。例如在我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留白”、以及在建造中的“攒尖顶”等都是传统文化在古代社会中最有力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是在体现艺术美感的基础上,更加着重追求意境的体现[3]。艺术设计在现代中的运用,不仅是按部就班,而是在传统精妙传统文化中探索出其意境氛围,结合现代化的多元内容,进行更好的美学艺术彰显。2.2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不只是存在于书画以及建筑的内容上,还体现在我国传统的诗歌形式的.内容中。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辉煌精绝的传统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例如我国诗歌发展最辉煌的阶段唐宋元时期,诗歌发展速度最快。唐诗、宋词、元杂曲也是我国最为经典的诗歌类别之一。在我国的诗歌文化发展中,很多诗歌中特别善于利用各种修辞方式进行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从而提升艺术境界。例如,排比、对偶、比喻等众多修辞方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更加有利于伟大前辈诗人对情感的更好渗透,深刻的传达了内心的情谊。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最基础和最精深的艺术灵感素材,以便于现代艺术创作者更好的将灵感进行艺术美学表达。

  3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3.1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传统文化的新内涵

  在艺术设计中,其精髓内容并不只单纯的在于艺术设计作品的赏心悦目,更在于艺术设计作品的精神表达以及艺术作品中赋予的人文思维和经验智慧把握。简言之,艺术设计作品更在乎其精神层面的内涵。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内容深入探讨分析,充分的将传统文化精髓通过现代化的艺术设计进行新的阐述,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感,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只有充分了解研究传统文化的内在设计灵魂,通过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传统文化的新内涵的表现,才能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更加显著的表现出来,从而更加彰显现代艺术设计的美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2将现代艺术设计手段融入到传统文化中

  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多种多样,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艺术设计也随之不断发展。其中对空间结构的艺术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艺术设计者通过声音动作及语言等各异的空间结构因素的重组,进行新空间形态的重新演绎。将传统文化在空间结构重组设计中加以运用,可以将传统文化因素更好的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使的现代艺术创作添加传统韵味,体现不同的艺术创作内容,使艺术创作大放异彩。当下众多的建筑设计中,都有传统艺术的融入[4]。例如在别墅设计中,有很多“原著”的因素存在,就是将古代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重新演绎的成果。传统文化在现代空间结构艺术设计中的完美融合,将传统文化气息的自然清新,传统建筑的恢弘气势带入到空间艺术中,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内涵。

  3.3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传统文化是人们长久以来生活实践中的结晶,传统文化是由实际具象中久而久之沉淀的文化理念,最重要使要回归于实际具象。传统文化的表现,也需要实际事物进行表达。民族艺术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将民族符号以及民族服饰特征,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进行可视化的艺术改造,从而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更加独特更加具有人文情怀。例如在装饰以及服饰上的艺术设计,很多“民族风”的服饰近年来炙手可热,大家也更多的追去这种纯真自然的艺术气氛。再如“青花瓷手链”等艺术作品的设计,都是将传统文化的具象经过提炼,融入到了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不仅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更好的发展,而且增添的艺术设计作品的韵味和独特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带来积极的影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大。传统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促进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中华历史的认知。只有切实的将现代化手段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把传统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中加以表现,才能在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彰显艺术设计作品的自然独特以及内在的意境与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褚晓滨.对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装饰,20xx(9):12.

  [2]陈开文.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继承[J].铜陵学院学报,20xx,5(2):87~88.

  [3]吕刚.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大家,20xx(23):76.

  [4]何方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黑河教育,20xx(12):69.

艺术设计论文8

  民间美术是一种劳动人民的艺术,是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美术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它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种类、精湛的技艺和原有的民族特色,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代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一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两者之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民间美术是当代艺术设计的源头,给予艺术设计颇多的灵感,当代艺术设计也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文化艺术的借鉴,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当今社会,只有依赖于传统的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风格,才能占有市场大的份额,民间美术的哲学理念和美学底蕴也成为当代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发展平台,才能设计出最有特色和创新的设计。

  一、民间美术和当代艺术设计概述

  (一)民间美术概述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其中民间美术就是一个蕴藏着艺术设计的宝库。在人类长期的进化历程中,除了形成特定的语言文字之外,特定的民风、民俗、民艺也是凝聚民族成员,形成不同群落的关键因素。在不同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的节日、宗教、仪式、服饰、器具、饮食等都在集中的对比中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了最典型的形式。使每个民族的人们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的特殊气质。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普通劳动群众的审美意识在生活中的结晶,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形成的观念和情绪。而民间美术毫无疑问是民间艺术的一部分。由此看来,民间美术是植根于民间艺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广大普通群众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民间美术有质朴率真、与生活联系紧密、生命力旺盛等特点。我国的民间美术分布范围广泛,所包含内容五花八门。在代代的传承和发扬中,潜移默化地使广大人民群众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最终和自己的血液融为一体。我国民间美术风格迥异,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具有原生状态艺术魅力的艺术品,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功能和风格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

  (二)当代艺术设计概述

  随着工商业高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艺术形象设计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也有人称之为工业设计。它是通过形象的标志性、时尚性、美观性等特点将现代审美意识扩展到工业产品中,以增进商品的流通,是工业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具体来讲,所谓的现代艺术设计就是利用具有冲击力的形象语言为商品代言,使之成为人们脑海里标志牲的记忆,从而开启人们的消费欲念,影响物质生活。现代艺术设计所囊括的内容是十分广阔的,例如,城市的规划,楼房的设计,家用电器的生产,衣着鞋帽的制作,食品的包装等。人们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一样都离不开它,现代艺术设计已经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二、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经济在不断发展,艺术理念也在不断地深化,当代艺术设计的繁荣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其旺盛的活力成为当代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当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设计一出现便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材料等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生活体验。虽然当代艺术设计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但是仍旧存在许多尴尬问题。从艺术设计的历程来看,当代设计理念大部分是采用别国的模式,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还没有形成。由于当代设计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寻找和确立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设计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如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获得认同,如何在保持和世界文化相关联的基础上保持中国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以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的文化资料来进行当代艺术的设计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当代的一些设计已经融入了民间美术的一些元素,例如,著名的香山饭店就借鉴了江南水乡的一些美术的元素,青砖、黛瓦、粉墙都给当代的这个设计添设了传统文化情愫。世界级的一些设计大师也不断地把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给设计一定的灵感,作为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民间美术是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当今国际化和经济化的不断发展中,具有经济需求的产品才能获得其应有的价值,由于民间美术虽然具有极强的民间特色,但是局限性也很强,无法适应当代社会人民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充分了解二者的关系具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能够使得二者更好地相辅相成。

  (一)民间美术历史悠久,给予当代艺术设计元素和灵感

  中国民间美术拥有五千年的久远历史,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特有的美术表达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提供给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和设计元素的源头。古老的中国美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了深厚的传统民间技术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素养,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全球观念不断加强,传统的民间美术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的社会需求,毕竟传统的民间美术存在一定的时代和发展空间局限性。如果民间美术想要继续把其根本传承下去,就需要和当代艺术设计理念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当代艺术设计在拥有悠久社会结构的民间美术这一有利优势下,找出民间美术能够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元素,使得民间传统美术焕发新的生命,同时也能得到我国民间社会的认可,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社会基础。民间美术表达着我国劳动者的信仰、道德和希望观念,这些不管经过多少时代的洗礼都一样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将民间美术中的部分元素与时代的气息和先进的技术设计等结合,必定能够创作、创造出新的时代艺术感,增强其当代设计创作的卖点。

  (二)当代艺术设计中的高科技、先进材料促进民间美术的创造性发展

  高科技、先进材料的当代艺术设计能够充分地与民间美术的造物思维和审美情感等艺术精华相融合,并最终真正表达出当代艺术设计理念需要具有很高的民间美术造诣和充实的当代艺术设计知识。这个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表现出民间美术创造和传承了民间文化的根髓。当代艺术设计主要提倡“自然回归”和“全球化”,在不断追寻一种简单、朴素、自然的艺术和材料境界。民间美术在表现艺术上使用的是自然的材料,保持着质朴、自然的美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气质,这正是当代艺术设计的追求。但是民间美术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手法却无法满足国际化经济发展需求和当代美术设计的时代性融合,无法使其融入我国和国际各国的生活环节。

  (三)当代艺术设计是民间美术时代感的升华

  当代艺术设计是民间美术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创新的沃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美术只有创新,否则难逃消失的后果。在艺术设计多元化、国家化的今天,简单地、单纯地崇尚民间美术已经变成一种怀旧和盲目的认同。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应该将民间美术的特有精神和元素融合在当代设计中,使其焕发新的生命,使得民间美术更具时代感。很多当代人虽然得到了科技信息的物质文明,但是仍然向往民间文化的浓郁民间气息,这也就是民族文化情感和民间精神的载体,也正是人力永不停止地创造出具有民间美术的时代升华性的艺术品。例如,当代包装立体造型中,沿用了“圆”这个传统造型模式,“岁岁团圆酒”,通过三角酒瓶的不断拼接,形成了完美的“圆”,主要带给消费者美酒佳肴,品味亲情、友情、团圆、幸福、人生、成功,充分地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四)民间美术社会结构坚固,当代艺术设计色彩运用灵活

  民间美术的色彩在民间世代相传并历经悠久历史,蕴涵着中华最基本的民族文化内涵,最终获得了很坚固的社会文化结构。这个对于当代艺术设计的创意、创造来说,无疑是一种启迪。我国设计师既要走向世界又要通过这让世界认识中国,因此我们要多用当代的色彩多元化、多样化、先进化来发扬传统民间美术的精髓。当今的艺术设计师追求色彩来表达设计理念,使其表达意义更丰富,同时也能闪现出灿烂浓厚的东方民族韵味,在“个性纷呈”的国际化社会中找到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色彩的丰富性,使其更国际化和具有时代性。艺术设计的色彩运用较为灵活,与民间美术相比,缺乏坚固的结构。但是,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几种艺术形式争相斗艳。但是最终的趋势却都是要有不同的色彩并存而止。

  四、结语

  民间美术涵盖了中国传统审美哲学的理念和中国悠久的历史底蕴,是当代艺术设计一个不可或缺的瑰宝,引导着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民间美术和当代艺术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艺术设计离不开中国民间美术赋予的灵感和创意理念,中国民间美术也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具有多元素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民间美术应当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需求。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把握民间美术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有的民族特色,用新的角度和眼光来审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美术,研究其造型图样,发掘其涵盖的历史文化含义等,并且结合当代艺术设计的理念,设计出新民主的样式,是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应当更具有民族风格、融入民族文化,以民间美术为基础不断地发展。

艺术设计论文9

  摘 要:本文在分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特征基础上,探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文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特征基础上,探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文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提供艺术欣赏,而且更是一种集生活、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将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个定义也适用于环境艺术,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与绘画、雕塑这些纯欣赏意义的艺术相比,更加具有实用性。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越来越丰富,这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上,在使用的基础上,还用更加重视环境艺术的艺术性、科学性以及功能性,只有兼顾这方面的要求,才能为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可能。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属性

  环境艺术是一种由人工再创造的环境,作为整个环境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既是物化环境,又是人文环境。由这一点来看,环境艺术便具有以下三个属性:生态的属性、历史的属性、时代的属性。

  首先,环境艺术具有生态的属性。由系统论观点来看,环境艺术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系统,永远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状态当中,而这种动态又是一种平衡的动态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永不停息,环境的变化也永不止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提高,对环境艺术的要求也就会有新的挑战,要求其去实现一个更高的目标。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环境艺术仅是整个大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是以大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一切活动要以保护大环境为基础。

  其次,环境艺术具有历史的属性。作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表征,环境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任何时代的.环境艺术都会表现出它所在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人类的历史长河一直在流淌,然而人类的历史文明并没有随着朝代的消失而根本消除,相反,那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后人所继承,人们在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着更高层次不断发展。在这种新旧文化更替、传承的过程中,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的环境艺术也必然体现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并随着新的文明的发展而有所创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最后,环境艺术具有时代的特征。任何时代都有具有自己时代特色的艺术和文化表现形式,多元化则是当今时代的独特表现形式。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各种派别、多种风格的创作设计眩人耳目,然而这些风格独特、造型多变的多种派别并不是盲目杂乱、随意出现的,在这些众多的艺术设计中,都贯彻并体现着当今时代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才使得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目前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对环境艺术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指出:“就现代意义来讲,环境艺术至少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壁画,以及供人们生活、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环境艺术就是以上各类艺术的整合体,它包容了人的活动的范围和空间,也是人类改变生存方式的根本性标志之一”。这种有益的探讨使人们对于环境艺术有了基本的理性认知,当我们进一步探究时就会发现环境艺术有其独特的内涵。

  1、自然性与人文性

  环境艺术是使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现象、能量、物质得以合理利用,因而环境艺术依赖于自然环境,体现美学的“合规律性”。环境艺术的自然性,是系统本身所呈现的自然属性部分以及环境艺术系统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环境艺术的人文性,是指环境艺术系统所呈现的爱护人、方便人、关心人的文化精神。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作品,从构思、设计到最终完成,都是从人的自我价值、根本利益出发,以人为本。环境艺术的审美创造只有符合人文性,才能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得以实现,达到美与善的统一。

  2、正面性与无害性

  环境艺术的正面性,是指要永远表现肯定的、积极的、歌颂的、喜剧的内容和主题。环境艺术正面性的提出,就是要强调环境中的纯净,主要是精神上的美好与纯洁。具体来说是要求环境艺术的创造要遏制肮脏、丑陋与低俗,显现纯净、美丽与高尚。

  环境艺术的无害性,指环境艺术系统能够使自然环境与人化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和谐关系。环境艺术是一种理性规划与审美创造,要符合美学中的“自觉”与“自由”规律的创造。因此,环境艺术系统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而是努力使全系统无害。

  3、实用性与审美性

  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环境艺术的实用性。环境艺术的实用性是指环境艺术系统能够充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使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便利与完备。环境艺术系统是从人的基本生活系统出发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如果舍去了这个“本”,环境艺术将会失去固有之意。

  环境艺术系统的审美性使它与其他生活系统相区别。环境艺术的审美性是其实用性的外延与超越,审美性不仅要求实用、功能完备,还要求通过抽象的意境、情调、气氛来满足人的审美体验。因此,环境艺术的审美性,是指环境艺术系统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的身心更加充实、健康与愉悦。

  4、多样性与整体性

  环境艺术的多样性,是指环境艺术系统中感性质料的不一致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异的性质。环境艺术的整体性,是指环境艺术系统中各式各样的感性质料、相异的个体与个体,通过有机的联系,能够创造出统一的整体氛围与意境。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文化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而艺术则是人类精神空间的产物。环境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关于文化及其进步,席勒第一个提出了“审美文化”的概念,认为人存在着三种基本冲动,即以自然原则为基础的感性冲动,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形式冲动,以及以审美原则为基础的游戏冲动。这三种冲动又形成了三种文化状态―自然状态、道德状态和审美状态。审美状态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全面和谐发展,进入美的王国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

  如今,审美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一个审美时代,在审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在生存被审美化,生活被审美化,审美文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时代……审美化问题,旨在以人类现代文明的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设计、改造人们的生存环境,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环境艺术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审美文化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环境艺术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必须符合人的审美愿望,使人的审美理想得以实现。总之,环境艺术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美学创造。

艺术设计论文10

  一、当下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团队科研偏差严重

  现如今,一些科研力量正在被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职业院校所重视,可是因为缺乏对其科研特点的准确认识以及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科研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有些科研项目直接是以课题为主,缺乏与企业之间的实战合作,不管是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还是社会服务,能力都较为低下。其次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缺少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进而造成对实践教育专业特点的模糊认识,不能够以先进、多样的教学方式执行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各项职业教育的实践改革。最后是团队建设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在科研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教师单一教学行为,各个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寥寥无几,这是不利于各种实践教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的。

  (二)教学团队合作效应低下

  大部分教师没有团队意识,单纯地将重点放在了自身的教学内容上,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基本为零。所以虽然存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不能切实地将专业教学的合理性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造成整个的专业教学零散杂乱。与此同时,教师对整个教学团队的认同感低下,各个教师之间缺乏信任,也会对团队的奉献性和忠诚度造成影响,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在工作中更加轻松,便安于现状,使得团队的集体绩效得不到彰显。

  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

  “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指的是理论和实践互补,愿意共同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目标而开展的分工合作,彼此愿意互相承担责任的个体专业队伍。单从教师的层面分析,指的主要是对教师的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基本素质等的要求,也就是专业教师不但需要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团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覆盖面较广,在教学队伍建设上继续不同类型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加入,比如建造师、建筑师、设计师等。

  (一)强化思政建设

  从人本角度出发,强化教师团队的思政建设,指引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自觉遵守教师法规中规定的各种义务和责任。

  (二)强化团队领头人培养

  专业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在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队伍中,属于核心和骨干力量,也是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在一定的教学范围中的学术成就和观察能力,能够切实把握住专业发展的方向,并且使用其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的教学技巧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带头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不容忽视。因此,最大程度地将负责人的作用发挥出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需要从制度上对其专业建设的领导职能做规范化处理,另外一方面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保证其能够加入各种学术建设活动之中,承担青年教师的教学重担,并且以此有效地提升学校整体师资的教学能力建设。

  (三)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以实践为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课堂表达能力,而且需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实践节能,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活动,影响着人才质量培养,因此在团队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

  三、结语

  总之,以实践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双师专兼结合后教学团队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性建设工程。学校需要使用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为实践育人教育添薪加火。

艺术设计论文11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陈设品作为室内环境装饰的必需品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逐渐攀升,陈设艺术设计水准已经成为判断室内环境设计品位的一种重要标志。陈设艺术品一定要融入室内环境,但是也不能被室内环境压制,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室内营造一种良好的景观效果,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锦上添花。

  1 当前室内陈设设计的主要问题

  目前室内环境的陈设艺术中都存在一味地强调空间规划,忽略室内空间界面处理的问题,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将陈设艺术归纳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导致出现过于强调室内装饰装修,忽视陈设设计的情况。如果设计师没有精心、仔细地设计陈设品摆放的位置、大小,将陈设品随意摆放,可能会使整个室内环境视觉效果受到严重破坏,降低室内设计的格调。室内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室内陈设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以及室内空间设计等三大模块。其中室内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的首要要素,其主要负责改造室内空间的比例、大小、格局,调整室内空间形态尺度设计,使室内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陈设设计也被称为“软装饰”,主要是合理搭配绿色植物、灯具、家具以及布艺等,丰富室内空间设计风格。

  2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陈设艺术的几点建议

  室内环境艺术主要是完成建筑主体结构后,结合建筑使用功能、性质等各方面要求后深入设计室内空间,对室内界面进行装修设计,然后再合理搭配应用各种艺术陈设品,在室内设计出二次空间。陈设设计水平对于室内环境的舒适度、精美度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应该妥善处理好室内陈设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更完美的室内环境布局。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2.1 突出室内空间的个性特点,提高空间价值

  室内空间应该具备美观性、舒适性,空间特殊的话也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室内环境中的任何装饰物以及陈设品都应该和室内环境设计风格保持协调一致,完全融入室内空间环境中,这样才可以突出室内设计风格,使整个室内空间环境看起来更加意境。设计室内环境陈设的过程中,允许装饰物以及陈设物风格和室内风格存在些许的差异,通过对比设计手法也可以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对比,势必可以设计出一种独特、新奇的室内空间环境。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室内环境陈设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和整体空间设计风格存在差异的陈设品数量,数量不宜过多,只需要能够起到点缀效果就可以。

  2.2 加强地域性空间环境设计,突出个性化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理念,主张温文儒雅、端庄、对称的文化艺术,在陈设设计中的审美品质非常高。室内设计中常常会应用一些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物品,比如屏风、字画等,设计材料也是以沉重、有灵性的石头,流光感较强的金属以及朴素的木质等为主。通过一些华丽、富贵的施工工艺,可以使陈设设计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也可以彰显出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2.3 确保陈设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艺术的整体性

  为了满足室内环境设计的装饰性以及功能性需求,体现室内环境设计的独特风格,一定要合理把握色彩、造型、空间以及管线之间的衬托和虚实关系,而且应该努力协调好装饰物、家用电器、家具和器皿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空间这个载体突出陈设品的层次变化,比如家具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室内空间陈设品。

  一般家具主要包括观赏性家具和实用性家具两种类型,其中观赏性家具主要包括陈设架、屏风等,而实用性家具主要包括床、柜子、沙发等储存性以及坐卧性家具等。家具不仅仅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组织、分割空间的作用,使空间形成独特的风格。例如,如果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成中式风格,可以利用屏风以及博古架将客厅以及前厅的空间进行分割,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其功能需求,也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陈设设计的过程中,最首要的原则是使用性,其次才是装饰性,在选择家具的质地、比例、装饰效果、尺寸以及质地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整体空间环境的形式美,确保室内环境和整体设计风格保持统一。

  参考文献

  [1]王苏弦。《室内陈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18)。

  [2]刘珈池。《室内陈设在环境艺术上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24)。

艺术设计论文12

  摘要:艺术设计与新媒体技术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当今传播时代发展得十分迅猛。通过分析传播学的发展对新媒体艺术提出的要求,指出促进新媒体艺术发展的举措,即不断提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不断加强艺术设计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培育具有良好艺术理念的专业化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将新媒体艺术设计与现代传播对象的需求紧密结合等。

  关键词:传播学; 新媒体; 艺术设计; 新媒体艺术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及移动网络终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工作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其中,艺术设计与新媒体技术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着艺术设计产品带给我们的冲击。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下,以传播学的视野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播学发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传播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变化迅速。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用“信息时代”来形容,而应该转以“传播时代”来形容才更加准确。从宏观方面看,传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并与经济、政治一样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要素。在微观方面,现在的传播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更紧密连接着社会每一个个体之间及个体与整个社会之间,对整个社会关系的构建重组改变产生深刻影响。同理,传播的发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传播无论是在理念、媒介、对象,还是在内容、表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对象日益年轻化和知识化,对传播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创作出来的艺术设计作品更加逼真、完美、有视觉冲击力,而且要能快速便捷地在智能手机、虚拟互动媒体、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满足现代传播的这种要求,新媒体艺术设计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表现形式,还是在外部造型、工作组织、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都要较以往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要源源不断地吸收现代新媒体技术的科技元素,创作出大量与先进新媒体技术相关联的新艺术设计作品,要借助不断升级的新媒体数字工具去设计、加工、改造艺术设计作品,以使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人情味。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修改容易、设计效果稳定、存储方便等诸多内在优势,使设计更加精准规范、更加便捷高效,并且能够进一步消除艺术设计者与艺术设计作品用户之间的不连续性,使艺术设计的构思、创作、制造和使用更加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设计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欢迎,更容易传播开来。

  2.要求艺术设计传播范围更广且速度更快

  现代传播的发展,要求传播内容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全球任一角落,这就在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其传播对象往往存在行业、地理、社区等边界差别,彼此之间难以建立起一种顺畅的交互机制,这就导致在传播范围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传播范围较小,最终也会影响到传播效果。为有效扩大传播范围,就要求艺术设计要研究如何通过新媒体强大的技术能力突破这种边界差别和局限性,如何通过互联网络、移动网络终端、触摸设备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传播对象可以有效获取传播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设计的传播范围,让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传统艺术设计在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上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漫长的过程,采集、汇编、印刷排版、转发等环节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传播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传播对象的需要。但是,现代传播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速度的社会,传播内容要求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用户手中。为此,新媒体艺术设计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将采集、汇编、印刷排版、转发等繁琐环节改造为简单的上传下载环节,就可以实现艺术设计创作作品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用户手中,实现文字、影像、声音等内容即时传播。

  3.要求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向复合型转变

  现代传播的迅猛发展使得传播的内容不再是以往那种简单和单一的形式,而是多种不同要素、不同领域的组合内容,这也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培养的艺术设计者将难以适应这种要求。要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必须具备多学科综合性知识,既要懂得艺术规律,有良好的艺术基础,又要精通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现代传播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要求。

  4.要求对新媒体数字技术进一步重视

  如前所述,现代传播和新媒体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传播在新媒体及新媒体技术的促进下迅猛发展,同时也对新媒体及新媒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必须摒弃那种对电脑、软件工具、光电之类等新媒体工具的偏见,不能再以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和思想来看待新媒体艺术设计,而是应该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艺术设计,通过技术和艺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创作出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符合现代传播和艺术市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需求。

  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途径

  1.提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

  要适应现代传播发展的需要,新媒体艺术设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新媒体艺术包含着丰富的画面、巨大的信息、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等先进技术,如何正确地结合艺术和数字技术,使其达到最完美的艺术传播形式,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必须注意的重点。目前,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艺术成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而不仅仅只有从事艺术工作的工作者们去追求的,所以信息化就成了人们现在沟通的主要方式。对于很多新鲜的资讯、时尚的`衣物、社会发展的详情等信息都是通过大数据传输平台来获得的。所以,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身,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科学发展的需求。要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加大对美学设计基础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根据美学理论设计基础,综合科学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来不断改良新媒体艺术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视觉传达和画面美感等多方面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

  2.加强艺术设计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

  在传播的完整链条里,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是其中重要的两个环节。传播内容方面,现代传播发展要求所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适应传播对象多元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新媒体艺术设计要借助数字技术高超的科技手段,利用多种改良后的数字化工具,实现在平面和立体之间自由转化,在二维和多维度之间穿梭,创作出更加复杂多变的色彩、线条和图形,以及奇异夸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画面。另一方面,随着传播对象日益年轻化和知识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式的接受,希望能参与到传播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互动性强的艺术设计才会得到传播对象的认可,其传播效果才能大大提高。新媒体艺术设计要敢于突破局限性非常明显的传统艺术设计思维,要在增进设计者、使用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互动参与交流上寻求更大突破,进一步增强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双向互动交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要善于运用新媒体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即时远程的传播功能,让传播对象更主动地参与进来,这种全新的艺术设计交流模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设计作品的造型和内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设计创作作品存在的文化环境模式,也能促使社会审美意识的飞跃,最终对艺术设计创作产品的传播效果带来影响。

  3.培育专业化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在现代传播社会中,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品质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不再是以往所认为的快餐式内容的简单接受,传播对象也希望能接受到更高品质的传播内容。在这种时代变化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业浪潮中快速成长起来的、带有非常明显商业性色彩的艺术市场化的产物,新媒体艺术设计者要真正开始思考艺术和市场的关系,要敢于抛弃原来那种过分注重功利性、不注重对设计作品的艺术性思考的陈旧观念,要坚持良好的艺术理念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地位,思考如何将艺术理念和作品市场更完美的融合,设计创作出生命力更为长远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为适应传播学发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应根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性知识,既懂得艺术规律,有良好的艺术基础,又精通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媒体艺术设计前期构思、中期创作、后期制作及其他相关应用顺畅衔接,做到艺术设计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相关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新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设立新媒体技术、环境设计、装饰设计、摄影、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学科内容,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开设教学实践平台及建立数字艺术工作室,通过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有效提高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工具操作设计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将所学转化成所用,这种寓教于用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

  4.将新媒体艺术设计与现代传播对象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考虑到现代传播对象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不断提升,新媒体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优点的同时,设计要更好地满足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功能性的多元化要求,在创意设计时应考虑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和传播媒体形式,在构图时应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形式美法则,以及文化学、类型学、现象学、美的起源等审美理论基础,在艺术设计的色彩、节奏、韵律等方面充分考虑现代传播对象的需求,所创作的艺术设计作品既能完美地呈现作者的思想,也能在传播中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上美的享受和震撼。

  参考文献

  [1]王燕鸣:《论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J],《大众文艺》,20xx年第2期,第21-23页。

  [2]王振兴:《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本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第13-14页。

  [3]胡蓉:《互动的艺术-浅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美术大观》,20xx年第12页,第30-32页。

艺术设计论文13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中职教育下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方案设计水平也大大提高。相比之下,高职教育还在部分复制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不具备明显优势,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明显好于环境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校内实践基本局限于工作室虚拟项目教学和校外考察,造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与中职实践设计课程“倒挂”的现象,特别是材料工艺和模型制作等课程。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国家在20xx年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现行指导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在指导方案的规定下制定教学计划。不难看出,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程较多,理论知识涉猎较全,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完全从其课程模式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点,不论是课程的模式还是体系,还以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专业支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相关课程部分重复。

  (二)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较之国外的职业教育还具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我国教育部并没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划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分类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等级。这就会造成职业教育的混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制定各自的课程,因此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时常出现,中高职教育出现“断档”的现象

  (三)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辽宁省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招收两类生源的学生,并且进行统一教育培养,一类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一类是来自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高职院校采用混合教学。普高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而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招生人数较多的普高生为对象,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也是造成中职、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近两年辽宁省3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教学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学。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是“职业化”,我国职业化教育一是中职,二是高职,因此两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只是层级不同,为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中职教育应和高职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涉及二者衔接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机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衔接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中高职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能力本位原则

  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要搞清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向,这就是明确“能力本位”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中职阶段,还是在高职阶段都要明确“能力本位”,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什么培养手段,教授给学生哪些知识,使学生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虑清楚的问题。所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市场导向原则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市场提供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遵循市场导向,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开展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因此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且要针对岗位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避免课程重复和实践能力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各自岗位的要求,进行技能划分,高职培养的职业技能要强于中职培养的职业技能。

  (三)多元化原则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编排课程,中职和高职两个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易到难。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过难,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职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中职的知识点,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的教材选用,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编写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多数较缺乏行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行业人才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来,把教师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专家的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同时,要加快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于20xx年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模拟公司化管理,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衔接,中职学生毕业升入高职,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进入高职后与高中生并班学习显然不适当。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较好,但是专业知识基本空白。两种生源的混班授课必然会影响课程质量。对于普高生源来讲应该对其进行技能补课,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快速将技能操作课程基础夯实;对于中职生源来讲,文化基础薄弱,必须对中职生源进行文化基础知识的补习。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优化高职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职生源的学生在项目设计类课程中要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体现出高职的高层次职业教育。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

  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衔接应以学分制为基础,施行动态弹性的衔接。这就给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可以由教育部门下达学分标准,中职和高职两种学历对应相应的学分总数。学分制可以解决不同生源学生授课的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合理。在学分制的大环境下,通过不同生源的导向,让高中毕业生多选择专业基础课程,让中职毕业生多选择文化基础课程,经过一年的学分制课程导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级的时候,两种生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有所减小,项目设计课程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就不难开展,同时也符合高职的高层次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四)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要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高能力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提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最好能够满足当前行业对职业高级人才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行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注重项目的实践经验,应鼓励教师经常下企业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辽宁省职业院校目前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力度,让教师自我提升的同时,也给教学带入新鲜血液。中高职的教学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教学环节管理严格,施行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双监督”政策。高职院校应多开展教师交流,沟通教师教学情况,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和提高。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改变教师授课课时工作量的单一化评价体制。鼓励教师引进企业实际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学和行业之间的接轨,使中职和高职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艺术设计论文14

  【摘要】

  纵观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艺术设计,几乎都是建立在各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由此一步一步发展和壮大。传统文化富含营养,能够给予艺术设计更多的设计灵感,推动着现代艺术设计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即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其次阐述了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现代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设计的结晶,同时更是一部文化发展史。艺术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能够充分展现当时当地的文化风貌。任何时期,文化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及社会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先辈们所创造和留下了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发展的基础和根基。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以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涵盖了商业、工业、环境规划以及公共事业等各个方面,是现代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以及艺术三者的紧密结合。现代艺术文化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文化设计发展到现代文化设计就是一个时间的积累过程。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既要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的基础养料,同时还要契合时代的需求,两者之间具有难以割裂的传承关系。首先,传统文化审美理念的表达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所谓“意境”主要是指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形象描绘所营造的境界与情调。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文化中,“以意为主”,意境不仅讲究“形”,更注重形象之外,追求意境的无穷,例如“飞檐”形的屋顶设计,正可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最深的影响,展现出了“生动”、“形象”的气质。艺术设计的优越性不是简单地模仿过去的式样,更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创造“意境”的空间,善于结合文化色彩,彰显美学的内涵。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异常善于修辞,这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带来启示。例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寄托情感,传递情谊并将其渗透于艺术形式之中。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原始素材,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发展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发展道路。

  二、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

  (一)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

  艺术设计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美学表现,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中国人智慧的思维和丰富的经验,为此在理解上必须从文化层面进行把握。继承传统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在理解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现实创作,即对传统精神文化进行现代阐释。只有充分从传统的设计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在传统的设计基础上呈现出更具时代感的设计。通过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的过程,既能凸显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展现现代艺术的简洁,促使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将空间意向进行重构和演绎。

  现代艺术设计要善于运用声音、动作及语言等不同的空间结构加以提炼,从而构成新的空间形态,在文化上既表现了传统韵味,又散发浓厚的现代气息,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一脉相承。例如,现今不少建筑设计就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民族韵味,同时又将建筑的简洁与时尚展现得淋漓尽致。古典园林式的建筑设计,将自然气息带入建筑空间,与现代设计融于一体,实现了空间意向的重构和演绎。

  (三)对具象元素进行展现和传达。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其精神内涵的传递必须依靠具体意向和元素来体现,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同样需要在传统符号形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和可感知化的改造,从而形成更加个性化以及人文化的设计。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都存在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将这些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部分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作,从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充分彰显出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感和韵味感。

  三、结语

  纵观全文,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一脉相承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需要文化,艺术设计需要文化元素的点缀。尽管现代艺术设计力推创新,但传统文化的根源不可丢弃。我们要以传统文化的精神作为基础,在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艺术创新,将传统文化审美理念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异常善于修辞的特点来为现代艺术设计增砖添瓦。通过对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将空间意向进行重构和演绎以及对具象元素进行展现和传达来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实现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冯小红.论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装饰,20xx,(07):16-17.

  [2]张峰.试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D].山西大学,20xx.

  [3]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东北师范大学,20xx.

  [4]李麟,吴珏.试论传统设计文化对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110-114.

  作者:张静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论文15

  摘要:受到两汉文化的影响,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很强的传统性、艺术性、民族性、自然性和程序性特征,展现出较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该文结合对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分析,对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现代艺术设计;徐州

  一、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

  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与两汉文化特色。徐州是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在我国民间美术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技艺精湛,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对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传统性。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如剪纸艺术。二是艺术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不同于一般民间工艺品所体现的美感。三是民族性,即表现出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族生活气息。四是自然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取材多为天然原材料,使其工艺美术作品兼具天然性与手工性,如柳编、七巧灯等。五是程序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需要特定的手工操作程序,如泥模玩具、糖人等。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特征

  现代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了当前社会的实用性而产生的。现代艺术设计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同时不失艺术性。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艺术设计是科技理性的产物。艺术设计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常受到科技的影响。微观上,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使设计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宏观上,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艺术设计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二是现代艺术设计是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文化审美心理的物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逐渐成为大众化的艺术,这使艺术设计作品不仅需要具备艺术性,还需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建议

  1.设计者广泛涉猎,深入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

  徐州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要发挥民间艺术的功能,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广泛涉猎,深入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掌握其精神内涵和艺术精髓,并对徐州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人文风俗等具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并利用创新的艺术设计手法设计出作品,才能既体现现代艺术风格,又彰显传统文化底蕴。如,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创意就来自我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中的中国结,使设计出的作品兼具传统与时尚。

  2.设计者需具备兼容并包的设计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思想要兼容并包,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是广泛的,因此艺术设计者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应积极吸收不同的元素,并将各种设计文化的优势进行整合,把握精髓并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为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设计中,使现代艺术设计突出我国的文化底蕴,设计者应努力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延续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命。在创作中,当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徐州民间工艺美术产生矛盾时,设计者应秉持兼容并包的设计思想,从观念上、情感上树立正确的认识,并抓住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精髓和精神内涵,进而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3.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手绘技能

  对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其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和高超的工艺技法,其中就包括手绘技能。手绘技能在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是作品最终实现的基础。如民间剪纸、泥模玩具、糖人等,都需要扎实的手绘技能作为支撑。要想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手绘技能,掌握规律,使手绘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4.注重民间工艺美术的活学活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灵魂,也是推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并非简单地生搬硬套,而要不断创新,活学活用,注重提取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涵和精髓,并将其灵活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活学活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的再造,二是神的传承。设计者要将民间工艺美术所表达的民族思想、民族哲学等灵活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刘畅.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美术教育研究,2014(24).

  [2]李丽.论现代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5).

  [3]宗彦.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中国市场,2014(24).

【艺术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04-26

艺术设计简历07-04

艺术设计口号12-29

艺术设计开题报告06-27

艺术设计实习总结06-27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11-15

艺术设计简历模板12-14

艺术设计专业简历08-24

艺术设计实习报告01-19